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當代科學知識體系都是西方的中國如何應對

當代科學知識體系都是西方的中國如何應對

發布時間:2022-06-20 13:52:55

1. 中國如何應對當今復雜的國際環境和戰略格局

我們中國在面對當今復雜的國際環境和戰略格局,我國應看清現狀並抓住機遇,積極主動應對挑戰,有效維護戰略機遇。

1、利用外部環境機遇 加快轉變發展方式

世界經濟的中低速增長新常態並不是一種靜態,而是一種動態。

危機是「創造性破壞」,它會消除落後產能,推動新產能發展。蓄勢待發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包括以信息技術發展為先導的「互聯網+」經濟。

以創新技術研發為驅動的新能源變革,以構建國內和跨國互聯互通網路為基礎的綜合發展,以綠色理念推動的新生活方式,以及分享經濟、3D列印、智能製造等。

這些產業將改變以往經濟增長的方式,逐步生成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即將出現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為我們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難得的重大機遇。

以變革與創新為驅動,以積極主動的姿態應對新環境,是利用好新發展戰略機遇期的重要途徑。

2、提高全球治理能力 促進優化發展環境

全球問題凸顯是戰略機遇期內涵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世界經濟的深刻調整和全球問題的日益凸顯,都需要加強並改善全球治理。

為此,一方面需要推動現有國際機制的改革和完善,另一方面需要建立新的治理機制,制定新的國際貿易、投資、金融等規則。

這既為我國參與國際經濟體系提出了新的挑戰,又為我國發揮積極作用參與新國際規則的制定,「推動國際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完善,積極引導全球經濟議程,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著平等公正、合作共贏的方向發展」提供了機遇。

3、積極主動應對挑戰 有效維護戰略機遇

從國際安全環境看,盡管和平仍然是時代主題之一,但在世界格局和國際秩序深刻調整的背景下,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問題相互交織,維護地區和世界局勢和平穩定的任務仍面臨諸多挑戰。

維護一個長期和平的環境符合我國根本利益。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尤其是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正是中國主動營造和平環境的重要舉措。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核心內涵是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這是打破新興大國和守成大國對抗沖突陳舊邏輯的重要方式。

(1)當代科學知識體系都是西方的中國如何應對擴展閱讀:

國際間戰略利益的矛盾及其發展;政治、軍事、經濟力量在世界范圍內的分布與配置;主要國家之間的戰略關系及其斗爭、制約、合作的態勢;戰爭的進程和結局,以及戰爭威脅的性質和程度等。

國際戰略環境是國家安全和發展的國際條件,對實現國家的戰略目標和戰略利益有重大的影響,並決定或制約著一個國家政治、軍事、經濟斗爭的對象和敵友關系以及採取的方針、政策和策略。

任何一種戰略,都是依據一定的環境條件而提出來的,在實施過程中都要受到這種環境條件的制約,因此,對國際戰略環境的分析和判斷,是制定戰略決策和戰略實施過程中必須特別加以重視的一個至關緊要的問題。

站在時代的高度,從各主要國家或政治集團的戰略利益關系入手,較系統地考察一個較時期內國際戰略格局的狀況和國際戰略形勢的發展趨勢,綜合分析影響國家安全和發展的各種國際化條件,判明本國遭受威懾的可能、方向、性質和程度,才能提出正確的戰略對策。

2. 中國近代如何引進西方近代科學知識,和現代觀念的引入

中國近代首先是引進西方的軍事科學。從地主階級改良派的林則徐魏源編撰海國圖志等一系列的書籍,介紹西方先進的戰艦火炮。到在洋務運動中,洋務派們引進西方先進的軍事科學技術,購買西方的鐵甲艦,編練新式海軍新式陸軍。在洋務運動的後期,洋務派以求富為旗號,引進西方近代的民用工業,如開平礦務局,輪船招商局,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一系列的民用科技。同時。洋務派還選派留學生和留美幼童出國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這些留美幼童返回中國以後,把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觀念帶回了國內。現代觀念的引入也是產生於洋務運動時期,隨著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引入,民族資產階級逐漸發展壯大。而與民族資產階級相適應的資產階級民主學說,也被引進到中國來,比如說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就引進了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制度翻譯並編寫了這個孔子改制考啊,大日本改制考啊等一系列的文獻介紹,君主立憲制度。而資產階級革命派以周榮,孫中山,黃興,張太炎等一系列人物為代表,編撰了像革命軍啊一系列的書籍介紹,民主共和制度。在後來同盟會的元老宋教仁又宣揚責任內閣制度和政黨制度。

3. 為什麼世界很多的物理學家,化學家,都是外國人,為何中國沒有

這個問題要從多方面去看,歷史的原因去看,現代科學的確是從西方發源的,比我們早了兩三百年,這是西方的時間上優勢,第二就是西方國家基本上抱團,而我們是自力更生,加上他們西方團體的排斥,導致了我們難以有太多的機會學習交流,第三就是環境因素的影響。

並非沒有我們中國人,比如說屠呦呦,比如說顏寧,比如說李愛珍,比如說楊振寧等等,這些人都在國際上面有著巨大知名度的人,而且對科學方面的貢獻其實並不低,並不是說我們的人不行,而是很多方面的影響導致了難以脫穎而出發揮自己的才華和提高知名度,當然還有一些默默無聞但是相當厲害,在為國家做貢獻的人的存在,這些人也是有能力又不求名利的人。

4. 為什麼現代科學幾乎全部都是西方國家主導地位中國真的是教育悲劇就算有中國人發表新技術和新科學理論

其實中國教育不能這么說,像我現在就在國外上學,這邊的課程真的非常簡單,而且選課很有自主性。但是真要說學到了很多的話,不見得。
就說這邊的數學吧。我現在高三,數學選修大學AP課程,對於在中國上完了高二的理科生來講,真的很容易。而且這邊有些高三生因為數學成績不好,選修完最基本的數學就不修了。所以中國的基礎教育絕對是很好的。
但是正因為從小學的課程都是規定好的,就導致一些成績好的也不能更深的鑽研,成績差點的也不能選一些簡單點的課,這就導致要在億萬人裡面飛出幾個領域尖子生真的很不容易。
而且因為應試教育的影響,導致學生的創新精神都被剝奪的差不多了,雖然這幾年在改革,可改革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更不說中國大學少,學生多,所以現在都是以應試為主要目的。
只能說,中國叫做平衡發展,外國叫做偏科發展。而且中國的學生團結意識……很多學生就算知道一些也喜歡藏著掖著,因為怕人剽竊,怕人盜走自己的成果,所以中國現在暫時出不了發表新科技理論的人並且現代科學占不到主導也無可厚非了。
ps:這佔主導也有歷史遺留問題在裡面,想想外國在搞工業革命的時候中國在哪吧……

5. 如何應對全球化對傳統的地方性知識體系

積極參加全球化
鼓勵市場個體加入全球化競爭
鼓勵科技創新

6. 有人認為自然科學實際上是指西方國家的專利,科學技術源於歐洲,如何認識這個問題

如果我們轉向中國傳統的自然認知,令人驚訝的是:以這些西方「自然科學知識」來理解中國傳統「自然科學知識」(包括社會科學),就會遇到難以克服的困難,甚至中國傳統文化中根本看不出有什麼「自然科學知識」的成分。

正如一些中外科學家認為的,就科學理論的確切含義看,中國傳統科學知識中,只有技術沒有科學,或沒有形成「理論性科學知識」,如果說有,也最多可類比一點西方早期自然科學理論的哲學理解,或者說中國人傳統中不存在自然科學創造,正如盡管中國最早發明了「指南針」和「應用」,卻沒有建立出「磁場物理學」。因此,中國傳統只是技術的領先,卻不具有「科學理論」認知的意義,而且中國那些「自然科學知識」描述卻令人不可思議,混雜了各種「封建迷信」的說法,如果我們從西方自然科學發展史的角度看,也的確如此。

比如中國傳統「自然科學」,似乎就是《易經》、陰陽五行、中醫、風水一類的東西等等,這些相對「現代自然科學」而言似乎不堪一擊,並無從下手理解,盡管其哲理而言,一些人認為甚至更可以解釋與現代自然科學的類似性和相通性,但畢竟它們不能和現代龐大的自然科學知識理論體系等同,人們只能從科學實驗的哲學解釋含義中來尋找這些相通性,當然其實只有極少數的中國科學家用《周易》發現了點現代科學成果,而近代以來,劃時代的科學家巨人顯然都是西方人。

因此通常中國人得出一些結論:中國傳統知識只有人文「文化」的寶貴遺產,特別是儒家的倫理道德體系。因此,這些傳統文化看起來也都很靦腆尷尬,拿不出點與現代文化或自然科學相當的龐大體系和更豐富的自然知識和實用性,而且這些傳統自然文化也難以和現代文化連接起來,更不用說抗衡的能力了。

事實的確證明了這一點,從我們今天生活「物質」的創造而言,毫無疑問,是從西方自然科學技術中發明出來的,並從其認知的深度和發展以及產生「器物的強大效應」而言,都遠遠超出了中國傳統自然觀形成的「自然科學」,這似乎對中國傳統自然觀應給予最有力的否定證據,就人對自然的認識論或認知方式而言,這其實變成了一種不言而喻、無可爭辯的絕對地位和方法論,這也導致了中國近代以來對中國傳統自然觀的無視,或用西方自然觀和科學觀來評判中國傳統自然觀和自然科學為迷信。

然而,如果我們換一種角度來看待自然的認知意義,或許就會讓我們發現:中國傳統自然觀和科學技術,是另一種自然「觀察體認」方式產生的視角,它並不是「器物文化」的科學技術知識和應用,卻具有生命科學和技術文化的巨大意義。回歸到人類認知文化源頭來看自然科學的發生含義,問題就會顯現出來了。

雖然我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自然哲學觀了解不多,但如果從中國「理念抽象」的概念看,卻有和上述西方最初的「自然理念」創造方式顯然不同的認知模式。比如《易經》發明的「陰陽符號體系」,作為中國自然哲學的認知模式來看,《易經》包含了中國由此演化或創造出的各種文化認知成果,即從宗教、中醫、風水、藝術甚至到社會倫理道德、政治、經濟和自然科學技術的創造,都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和文化發生的意義,這和西方認知模式產生的知識有不同的形態或表述內涵。比如,今天,中醫與西醫的比較,就產生了明顯嚴重的分歧和爭論,如果我們想知道為什麼會產生如此不同的自然認知文化,這意味著在我們需要從自身體驗中來「還原」「文化」或「知識符號」的內在意義上,並以不同的「感性」或「感受」認知方式來取得不同的「符號」或「知識理解」。

如果我們把現代西方的藝術、哲學、宗教以及西方自然科學問題聯系起來去理解這些現代文化的根基,以及整個人類從自然中創造的「文化由來」,人類的自然認識就顯得不僅僅只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了,或不像這些所謂具有權威性的「自然科學知識」所表現的那樣單純和自信了。把西方哲學、藝術和宗教與那些「現代自然科學知識」聯系起來考察(這部分非科學部分的文化始終與人們通常認為的科學知識,如宗教信仰與自然科學關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和矛盾),就會給出我們人與自然關系的「整體文化模式」的意義解讀問題,這種綜合性,並沒有給這些驕傲的現代人一個真正的人與自然關系的答案,甚至更多的是困擾,因為大多數人都被限制在某一種認知模式中了,這實際上造成了人類自身每個人與自然存在更多的分裂狀態。

7. 當代科學體系的建立,為什麼沒有中國的貢獻

有學者沉痛指出:當代科學體系的建立,可以說完全沒有中國的貢獻。

近代的三次科技革命,幾乎沒有中國的事,以形式邏輯,客觀實證為基礎的自然科學長成了枝葉茂密的森林。相比之下,中國古代的一些支離破碎,不成體系的「科學」知識,卻成了孤立的「不育系」。

追究中國古代沒有發明科學的原因,還有一點是中國文化的一些固有特點所造成的。

想當然,不求甚解,沒有實證的概念。中國人對於一些廣泛流行的東西如「易經」,「陰陽五行」,「黃帝內經」等東西認為想當然是正確的並且是不可置疑的,而科學最大的特點就是允許懷疑,允許質疑,顛覆前人的觀點。

人類思維的一個特點是傾向於相信「直覺」。事實證明,很多想當然的,看似挺有理的,即順我意,又順我心的東西東西其實不一定是對的。科學能夠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用實證方法去突破主觀的想當然。

實證方法的發明使人類的認知從一條腿變成了兩條腿。當實證結果同想當然有沖突時,要服從實驗結果。典型的例子如伽利略比薩斜塔落體實驗和地球的形狀。古代人想當然地認為大地是平的,因此普遍認為地球是個球體的說法是胡說八道。因為如果這樣,地球另一面的人必然是倒置地站立在地面上,因而必然會「掉」到天上去。

盲目崇拜,神秘主義。中國人歷來都是崇拜高人,真人,神醫,高僧,大師,大仙等。認為這些人是聰明的,因而他們的高見無疑是正確的。其結果就是普遍相信神秘主義大行其道。古代先賢們又缺乏建立科學體系、哲學體系和知識體系的雄心壯志,這些都是中國近代不產偉大學家的原因之一。

8. 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攻擊有哪些,當代大學生該如何應對

首先,是外來意識形態的入侵,主要通過以下三種途徑:

其一,西方採取多種手段、方式在中國宣揚其錯誤思潮並攻擊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嚴重沖擊主流意識形態;

其二,西方通過文化全球化推行文化霸權,沖擊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欲使更多中國人成為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俘虜;

其三,西方利用宗教對中國大肆進行滲透,企圖摧毀中國人的社會主義信仰; 其次,是當代中國青年自身特點在意識形態方面的表現。 在國內,各群體對官方意識形態的認知本就參差不齊,而青年對主流意識形態呈現被動認可而非主動傳播。

「我想要的,現在就要,因為,我,不耐煩。」相當普遍的「任性」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對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反映「去政治化」特徵明顯,利益問題影響了政治判斷。另一方面,政治激進群體雖小,傳播力卻十分大。而且,「洋八股」之風盛行,導致錯誤思潮難以得到徹底批判。

(8)當代科學知識體系都是西方的中國如何應對擴展閱讀:

通過加強黨對意識形態的領導,增強馬克思主義的控制力和導向力。黨管意識形態,是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重要原則,是堅持黨的領導的一個重要方面,任何地方任何時候在任何條件下都不能動搖。

要明確加強黨對意識形態的領導,並不是要搞「思想專制」,而是要確保意識形態領域各部門、各單位的領導權牢牢掌握在忠於馬克思主義、忠於黨和人民的人手裡。要明確加強黨對意識形態的領導,並不是否定思想的多樣性存在,而是要堅持指導思想的一元化。

要明確加強黨對意識形態的領導,並不是要搞意識形態至上,而是要始終不渝地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戰略方針。

9. 中國現在為什麼沒有自己的知識體系

無論從內部世界還是外部世界來看,中國缺失自己的知識體系的現狀令人擔憂。從內部來看,因為沒有自己的知識體系,無論是執政者還是知識精英都無法解釋自己的社會,對社會的發展趨勢認識不清,更不知道如何解決越來越多的問題。更為嚴重的是,中國的知識界並沒有努力來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或者自己的社會科學,而是拚命地使用外在的知識體系來解釋中國,結果往往是曲解。也很自然,官方意識形態已經和社會現實嚴重脫節。意識形態是內部統治的軟力量,缺失了有效的意識形態,中國的統治成本在迅速提高。

就外部世界來說,隨著中國的崛起,人們對中國抱有越來越巨大的不確定性。其中,對中國的誤解扮演了一個關鍵的角色。從前,外界對中國的誤解多半是因為中國的封閉。但現在搞改革開放已經數十年,中國已經相當開放。當然,中國體制運作很多方面仍然很不透明,這種不透明在繼續阻礙著世界對中國的客觀認識。透明度越高,越能幫助外國人理解中國。中國在這方面的確還有很多的空間需要改進。

但是,透明度提高並不能幫助中國本身產生自己的知識體系。現實的情況是,知識體系的缺失使得中國的國際「軟空間」非常狹小,和中國所擁有的硬實力(如經濟力量)毫不相稱。中國的決策者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這些年來,在很多方面下手,狠抓中國的「軟力量」建設。

孔子學院和媒體「走出去」是其中兩個顯著的例子。不難理解有關方面的這種努力,同時這個方向也是對的。中國不僅自己要了解外在世界,而且也需要外在世界了解自己。不過,情況不容客觀。從總體上看,中西方之間的誤解不僅沒有在減少,反而是在越來越深。無論是孔子學院還是媒體「走出去」,都具有工具性,即中國所說的「外宣」。不過,外宣方面往往是空洞無物,這種情況是盡人皆知的。

「外宣」在很多時候反而會起到相反的效果。當然,這個責任也並不在外宣部門。在沒有自己的知識體系的情況下,中國不可避免要面臨一個「對外宣傳什麼」的問題,而知識體系的創造責任並不在外宣部門。如同內部統治,如果中國在國際社會的「軟空間」繼續收縮,那麼其對外交往的成本會繼續提高。

什麼原因導致了思維的「被殖民」

「軟空間」缺失的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根源在於中國缺失一個可以說明和解釋自己的知識體系。

中國有古老的文明,有當代的最優實踐,但沒有知識體系來解釋。對中國歷史傳統和現實經驗的解釋權似乎永遠在外國人手中。

中國努力借用外在世界的尤其是西方的知識體系來認識自己、解釋自己。借用他人的話語權來向他人推廣自己,這是中國知識界所面臨的一種困境。很多人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經濟學家意識到西方的經濟學解釋不了中國的經濟實踐,社會學家意識到西方社會學解釋不了中國的社會實踐,政治學者發現西方政治學解釋不了中國的政治實踐。但是在實踐上怎樣呢?他們不是努力去發展中國自己的知識體系,而是繼續使用西方的概念和理論。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生存著無數的西方經濟學家、西方社會學家、西方政治學家,但卻沒有自己的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和政治學家。結果呢?大家越說越糊塗,越解釋越不清楚。當然,也有一些人想關起門來,搞知識層面的「自主創新」。其結果也只是自說自話,說一些除了自己之外誰也聽不懂的東西。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現狀?簡單地說,這是一種思維、思想「被殖民」的狀態。從「五四運動」以來,中國就一直處於這樣一種狀態。進入近代以來,舊中國被西方所產生的新形式國家所打敗。

遭受連續的失敗之後,中國的精英們開始向西方學習,即所謂的向「西方尋求真理」。西方就是真理,就是科學,這是一個根深蒂固的心理狀態。學習西方,便是政治上的正確。在這一點上,中國的政治精英們並沒有大的分歧,他們的分歧在於向哪一個西方學習,或者向西方的哪一個方面學習。總體上說,自由派學歐美,左派學蘇俄。很顯然,無論是自由主義還是馬克思主義,都是西方的產物。盡管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也有類似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意識運動,但這里主體還是西方,而不是中國。視西方為真理,為科學,那麼非西方的包括中國本身的就是「非真理」、「非科學」了。長期以來,知識界那些追求「非西方」的知識的努力被視為是政治上的「不正確」。

改革開放不僅沒有改變這種趨向,反而變本加厲。

無論左右派,都想把一些西方的教條道德化。左派主張公平正義,自由派主張自由民主。不管他們的思想如何對立,都是從西方進口,在中國的知識市場上競爭。這類似於在經濟領域,中國本身沒有什麼技術創新,而是基於西方技術之上的各種產品在中國的市場上競爭一樣。所不同的是,知識界往往能夠站到更高的高度,把一些西方的概念提高到價值觀層面,這樣就可以永無止境地「妖魔化」其它一些價值,無論是西方的還是中國的。

中國的很多知識分子只知道,也只會用他們所認同的價值觀來評判中國的實踐,而不是基於經驗地研究中國實踐。很多人像被西方的知識體系洗了腦一般,非常滿足於思維、思想被殖民的狀態,掌握了幾個西方概念就老是覺得掌握了真理。真理在手,就高人一等。用西方概念來訓斥人是很多中國知識分子的高尚職業。

解釋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前提

但在中國,知識分子人人都想充當公共知識分子,都想改造世界。他們沒有能力來解釋世界,卻有高度的自信來改造世界。結果呢?越改造,這個世界就越糟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很多的問題和很多的政策失誤,決策者要負責,但提供知識體系的知識界也有很大的一份責任。

一個文明,如果沒有自己的知識體系,就不可能變得強大。自近代以來,西方文明是隨著自己的知識體系的出現而開始強大的。任何一個知識體系都是基於自身的實踐之上。正因為如此,其有能力解釋自身,有能力聚合各種力量。實踐是開放的,知識體系也是開放的,這就決定了基於實踐之上的知識體系具有無限的創造能力。在國際舞台上,則表現為強大的軟力量。

人們所看到的近現代知識體系由西方產生和崛起。社會科學中的「西方中心論」成為必然。「西方中心論」說明了近現代知識體系起源於西方這個事實,其本身並沒有錯。當人們說「社會科學」時,這里的主體是社會,而科學只是認識這一主體的工具。同樣產生於西方的科學方法幫助了西方人確立了自己的知識體系。然後,西方學者也開始用他們的知識體系來解釋其它社會,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不可避免的。意識形態、文化、習慣等因素都會影響西方學者對其它社會的看法。

不能過分譴責西方學者對中國的偏見,主要的責任在於中國知識界本身。解釋自己生活的世界是自己的責任,而不是他人的責任。不過,很顯然,只要中國的知識界生存在思維和思想「被殖民」的狀態下,就不可能產生這樣一種知識體系。要生產和發展這樣一種知識體系,首先要意識到「被殖民」這一點,然後,再努力從這種狀態中解脫出來。

現代中國的大轉型並沒有造就中國自己的知識體系,這應當是中國知識界的羞恥。很顯然,在能夠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之前,中國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國。單純的GDP成就不了中國的大國地位。更重要的是,沒有自己的知識體系,可持續發展也會受到制約。沒有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國可以應用西方體系,但不會創新。一個嚴酷的現實是,一旦涉及創新,人們在中國看到的最多的是山寨文化、山寨概念和山寨理論。抄襲知識、復制知識,做大量毫無附加值的知識復制是中國知識界的大趨勢。這和中國製造業的情況沒有任何差別。實際上,知識和知識的實踐(製造業)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只有擁有了自己的知識體系,才會擁有真正的原始創造力。

要擺脫思想「被殖民」的關鍵是政治

「被殖民」狀態本來就是政治的產物,也必須通過政治而得到解放。中國傳統上就沒有知識創新的能力。中國數千年所擁有的只是一種依附性的知識體系,即一種依附於王權的知識體系。秦朝統一中國之前,中國產生了百家爭鳴的局面,確立了中國的思想體系。但是,秦朝統一中國之後,這種思想體系很快就演變成為王權依附體系。

數千年裡,只有當王朝解體的時候,或者當王朝控制不了社會的時候,才會導致一些新思維和新思想的出現。而在近代「向西方尋求真理」以來,王權依附就演變成為西方知識依附,知識體系的本質並沒有什麼變化。無論是哪一種依附,本質是一樣的,就是維持政治在意識形態方面的控制。而對統治者來說,相比之下,前一種依附要比後一種更有效。前者畢竟還是基於自身政治實踐的知識體系,盡管保守,但為社會所接受,因此能夠實現有效的軟性統治。而後者呢,作為一種外來的知識體系,既不能解釋現實,也不能為社會所接受,因此在實現統治過程中反而扮演著負面的角色。這也就是當代中國的統治權表現得越來越剛性的主要根源。

很顯然,要創造知識體系,創造者就必須擺脫政治因素的控制,政治控制從思維領域退出變得不可避免。作為當政者,不應當也不可能來有效控制人們思維的空間。當然,這並不排除用法治形式對思想領域進行規制。這一點連自由主義也是承認的。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的自由,那些可以對公共生活產生非常負面的影響的思想領域,必須加以規制。

只有規制,才能確立知識的社會責任。傳統社會,因為其他的控制較少,意識形態的控制(表現在一種統一的文化和價值)對政治統治來說就變得非常重要。

閱讀全文

與當代科學知識體系都是西方的中國如何應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從中國寄包裹到印尼運費多少 瀏覽:595
怎麼申請印尼apec簽證 瀏覽:513
如何在中國區使用美區兌換碼 瀏覽:162
越南的錢能掙多少 瀏覽:592
越南魚多少錢一隻 瀏覽:115
有哪些印度的紀錄片 瀏覽:194
為什麼印度沒有形成政教合一 瀏覽:432
印尼人釣魚用什麼 瀏覽:330
中國石油行業哪個不釆油 瀏覽:59
在中國的茶葉里哪些是紅茶 瀏覽:912
英國有些什麼手機 瀏覽:220
上中國際部怎麼樣 瀏覽:476
伊朗跟中俄關系怎麼樣 瀏覽:842
伊朗和中國哪個國家強盛 瀏覽:928
成年英國鬥牛怎麼打理 瀏覽:145
印度人問候午飯怎麼說 瀏覽:265
為什麼印度訂單還在增加 瀏覽:435
義大利tec喇叭哪裡做的 瀏覽:300
英國授課型怎麼讀 瀏覽:441
印度高鐵哪裡造 瀏覽: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