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人為什麼不穿漢服

中國人為什麼不穿漢服

發布時間:2022-06-20 23:44:59

『壹』 為什麼中國人過年不穿漢服,是怕受到詬病嗎

漢服首先是漢民族傳統服飾,不是中國人都穿,其他少數民族有他們自己的傳統服裝。
再者,漢服在明滅亡後,就斷代了,足足斷了三百多年,很多漢服愛好者都有穿上街的,只不過好奇者太多。

『貳』 日本穿和服,韓國穿韓服,為什麼中國人不穿漢服

主要是因為清朝對於漢族人服裝限制太大,衣帽全改,幾個世紀都鮮有漢服,據說還有「十從十不從」的條令。現在,民間由年輕人領導的漢服運動正在往更高的方向進行,這也是歷史問題,我們需要尊重漢族自己的文化,可民間更多的人是對此冷漠,文化無知。漢服是漢族人的衣服,不一定是中國人的衣服,但要讓十幾億人重拾幾百年前的服飾的確需要更多努力。
這里同袍,漢服運動小小參與者,希望您能夠加入我們,為漢服復興出一份力。

『叄』 漢服作為中國傳統服飾,為什麼中國人過春節不穿漢服

第一個,漢服在市面上基本買不到,沒見過賣漢服的商家,即使在網上也就只有那麼幾家在經營,銷量也是趨近與沒有。我們能見到漢服幾乎都是從電視上看到的,連電視劇組的服裝有的都是這個戲拍完了,那個戲拿去接著穿。沒有漢服賣就沒有人買,沒有人買漢服就沒有商家賣,漢服的顧客需求和市場供應是一個互相影響的惡性循環,於是在此種供需關系下,漢服基本被淘汰出市場了。

第二個,漢服的價格貴,性價不劃算。漢服在平時沒什麼節日可以穿出來,就算按照題目所說的過春節穿應個景,那也頂多就是個一年一次,那麼貴的衣服放的時間比穿的時間久,到最後壞掉都是因為放壞不是穿壞的。而且過年的時候大家都會圖個喜慶新意,購買迎接新年的新衣服,在大年初一的那天全部換上新衣走親訪友,你的漢服一年就一次機會穿,如果每年過年買新漢服那肯定不劃算,但是年年穿著舊衣服,心裡也會覺得不舒服。

第三個,漢服穿起來行動不便。寬大的袖子,長長的衣擺,重重疊疊的幾層,穿好一身都要耗時很久,對於快節奏的都市人來說一點也不利索。再者過年的時候不是拎著大包小包的禮品拜訪親朋好友,就是在家裡忙碌的招呼來拜年的客人,穿著這個衣服走在路上拿東西還要被袖子纏纏繞繞,在家裡做飯想擼起袖子來大顯身手都伸展不開來。

第四個,漢服在現在的科技時代格格不入。好吧,漢服買了,可是你的發型,頭飾,鞋子,包包依舊都是現代的裝扮,再加上時不時的還掏出一個手機來看看信息,整個就是一個四不像。如果想湊齊一套,也沒那容易,從頭換到腳。更不談穿上漢服在現在裝修的家中或者高樓林立車輛往來的大街上,看起來哪哪都不對勁。不知情的乍一看真的會以為是穿越來的古人或者想回歸古代魔怔了的人。

漢服確實在從古至今的時尚道路上占據一角,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遷衣服更替成這樣還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如果你想感受漢服的風采,可以在歷史皇宮或者園林景觀這種合適的場景中來一場漢服秀。

『肆』 為什麼漢族都不穿漢服

漢服即漢族服飾的簡稱:主要是指清代以前,在文化發展和民族交融過程中形成的漢族服飾。

漢服作為一種獨立服飾體系,在歷史的傳承與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風貌,即已形成了鮮明的風格特色,並且明顯區別於我國其它民族,及世界任何一個民族的傳統服裝,更與現代服飾在制式風格上有著質的不同。

漢族服飾博大精深。因為其歷史悠久,應用地域廣泛,並在不斷的創新與融合中發展演變,使得對中國服飾研究較少的人難以把握,而作為一個大的服飾體系,不能僅以表象和簡單的制式來界定漢服,而應以其主導風格為界定標准。

所以漢服的界定標准可以用以下文字進行表述:「上溯炎黃,下至宋明,以漢族(先秦時則為華夏族)人民所穿著的服飾為基礎,並在此基礎上發展演變而成的一種明顯具有獨特風格的一系列服飾的集合。」

如此界定漢服—漢民族的傳統服飾,主要基於以下三點性質的考慮:

第一:漢服的民族性,即漢服是漢民族的服飾。而中國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裝不能稱為漢服。民族是個整體的概念,所以一個漢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裝,也不能稱其為漢族的傳統服飾。

第二:漢服發展的傳統性,而傳統又必須分為兩方面,即傳承性與統一性。漢服的傳承性表現在:漢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國上古黃帝時期,並一直保留風格傳承而不斷的發展演化。漢服的統一性表現在從黃帝時期到宋明,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在歷時近五千年的時間跨度,和數百萬平方公里的空間廣度上,所有漢族人的服飾在其主流中擁有的共同特點。即以右衽、大袖、深衣為典型代表。

第三:漢服發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強制下,漢人自覺自願的情況下,通常不易被人們明顯覺察到的自然的發展,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發展的常規規律。而漢服發展的自然性,更是一個民族傳統服裝的傳承性的基礎,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發展軌跡之下的正當發展演變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過一般的規律,向前追溯其源頭,也可以向後預測其發展方向。

以此界定下,中國古代,除了清裝外,只要是明末以前的漢人所穿的服裝,不論樣式、地域、融合、分化、發展,都可稱為漢服,而現代古戲裝,除清戲裝以外,雖然與古代有所區別,但也是依照傳統風格合理改制而來,所以也可以稱為漢服。而漢服,用肉眼是很容易將其與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包括滿裝、洋裝、現代裝)區分開的,現在這種漢服,又多被稱為「古裝(除清裝外)」。

清朝的服飾,向前追溯,來源於滿族的服飾,向後觀察,也非漢服傳統。所以雖然是漢人所穿,但不符合漢族傳統服飾的「傳統性」要素,所以不能劃入漢服范疇;而今天漢人所穿的服裝,其源流主要是來自西方,「唐裝」馬褂、旗袍等主要(要分清主次)源流來自滿族的傳統服裝,所以不能稱為:漢族的「傳統服裝」。即要分清,一個漢族人所穿的服裝和漢民族整體的傳統服裝之間的區別。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

在未有考古實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漢服最早的出現應該是殷商時期。

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殷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服飾制度逐漸形成。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特別是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響,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上都開始有著明顯的不同。並創造深衣。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范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

1644年清軍入關後,以滿族為核心建立了半殖民,半奴隸制國家。為打擊、奴化廣大漢族人民,尤其是上層人士(士人)的民族精神,以保持滿族的統治地位。滿清統治者下令全國剃發易服,引起全國性的憤怒、不滿及武裝抵抗,隨後在滿清統治者進行的武力血腥鎮壓與屠殺下,漢服逐漸消亡。

非實物時期

在有現有考古實物支持的年代之前,一些古籍的觀點認為,漢族(及其先民)已有獨特的服裝體系了。

例如,《史記》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制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

有人認為(註:無充分的考古資料支援):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紹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黃帝時代冕冠出現,服飾制度逐漸形成。夏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逐漸完備。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特別是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響,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上都開始有著明顯的不同。並創造深衣。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范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

實物時期

漢族的這一服飾制度自周代至明代,三千年來漢人服裝的基本特徵是沒有大的該變。一直三百多年的清初,這一服飾制度才崩潰。1644年明朝滅亡後,清在與南明的戰爭中,清朝統治者為了達到削弱漢人的民族認同感,以達到統一中國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滿族發型和滿族服裝,禁止人民穿戴漢族服飾,史稱「剃發易服」(「剃發」也作「剃發」)。這使得漢服逐漸消亡。當時孔子的後裔衍聖公孔聞謤上書多爾袞,請求保存孔府家服飾,說:「先聖為典禮之宗……定禮之大要莫於冠服……惟臣家衣冠,三千年來未曾變易……」,遭到多爾袞拒絕。今天的旗袍、長衫、馬褂都是以滿族為主體的民族服飾的改良和發展而來。

辛亥革命推翻滿洲貴族的統治之後,人們的思想趨於西化,改穿西式服裝,沒有恢復漢服。但在21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的發展,人們開始審視自己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一些人又重新宣導恢復傳統漢服並身著漢服進行推廣。

漢族各朝服飾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體部分相同。西漢的深衣和明朝的漢服基本式樣是相同的,只是在細枝末節上不同。
春秋戰國時期,服飾大致沿襲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寬松,衣袖有大小兩式,領子通用矩領,沒有扭扣,一般在腰間系帶,有的在帶上還掛有玉制的飾物。當時的腰帶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絲織物製成,叫「大帶」或叫「紳帶」;另一種腰帶以皮革製成,叫「革帶」。這時出現了曲裾深衣,與其他服裝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連這一特點之外,還有一明顯的不同之處,叫「續衽鉤邊」。「衽」就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就是形容衣襟的樣式。它改變了過去服裝多在下擺開衩的裁製方法,將左邊衣襟的前後片縫合,並將後片衣襟加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時繞至背後,再用腰帶系扎。
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飾標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樣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領這種。基本沿襲戰國時期。
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秦漢時期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另外,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
漢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但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原因是古代褲子皆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用帶子系於腰間。這種無襠的褲子穿在裡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褲子就會外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著曲裾深衣。以後,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褲子的形式也得到改進,出現有襠的褲子(稱為「褌」)。由於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餘,所以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並替代了深衣。
魏晉南朝時期,男子的服裝有時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
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
五代時期服飾基本筵沿襲了唐朝服飾。
宋朝漢族男子服飾服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宋朝漢族女服基本式樣有兩種:大襟右衽交領和對襟,女裝相比男裝要富於變化些。

『伍』 現在漢族人為什麼不穿漢服

近來又屢屢看到有人倡言復興漢服,甚至成立了不少互相鏈接的專門網站——這倒又一次證實了網路虛擬串聯的群體極化特徵。和歷史上幾乎所有「復興」事件一樣,這一嘗試實際上是以復興的名義對傳統的一次重新創造,它並非返回原典,而是在發明原典。在我看來,它成功的幾率是極低的,但更重要的是:它是徒勞的,因為它並不具備聲稱的那些意義。 復興漢服多少被認為是一種民族主義沖動,然而正如民族主義本身一樣,其思想根源卻只能追溯到西方。歐洲的許多所謂「傳統」,實際上遠沒有想像的那麼古老,而是19世紀末的重新發明,因為它們「是如此缺乏先例,以至於連歷史連續性也需要被發明」。作為民族標識的蘇格蘭褶裙,「名字及裙子本身——在18 世紀之前都未被聽聞」(《傳統的發明》);的確,它與風笛曾以一種殘留的形式存在,但卻被大多數蘇格蘭人視為野蠻的標志。這種追溯性的發明,「在某種意義上它是對英格蘭的一種抗議」。 提倡漢服的人無疑也賦予了服飾本身這樣一種政治抗議的色彩。在一個前現代社會,服飾往往是種族和文化的標志,中國史上的確也一向重視「衣冠」,但將之視為一種抵抗和堅守的象徵,則幾乎無一例外都發生在政治變動劇烈的時代。理由很簡單,作為一種民族自覺的象徵,關鍵正如梁啟超所言,在於「對他而自覺為我」,如果不存在一個使自身感到強大壓迫感的他者,則這種抵抗本身的意義也就自然地消解了。 所謂「漢服復興」的吊詭邏輯在於:漢服即使復興,那也實際意味著它的衰落。中國歷代服飾變遷,並不存在一個標准模式的「漢服」,因為當它作為一個主宰性的主體力量時,漢族是不需要自身的區別性標志的。有意識的民族自覺,代表著承認自身與他者的平等、甚至低人一等,因此關鍵在此:現在作為象徵物被捍衛的漢服,看似滿足我們的自尊,是對傳統的致敬,其實質卻是在衰落前提下的退而求其次。這相當於承認放棄自己的普遍性而強調相對特殊性,就好象在西醫入侵之前,只有「醫術」而沒有所謂「中醫」。金岳霖曾精闢地指出,現代哲學史家研究道學,首先「是把歐洲哲學的問題當作普通的哲學問題」,其次才是將道學「當作發現於中國的哲學」。這其中的邏輯是一樣的:我們現在強調的中國特性(Chineseness),已經不再是普遍性,這本身就是一種屈服和後撤。 因此,譴責漢族缺乏尊重傳統,乃是一個偽問題。在鴉片戰爭之前,中國人並不構成一個民族,它不是世界的一部分,它本身就是世界,它是「天下」——作為一個普遍性的存在,區別性的標志是荒謬和無意義的,其道理正如人類無須時刻聲明自己是人類,因為這一身份首先意味著針對某一對象而發。一項心理調查表明,美國95%的黑人青少年在回答「我是誰」時,提到自己是黑人;但白人青少年卻極少把「白人」作為自己主要的身份識別,而會答「學生」等社會性身份,因為弱勢群體才會「把少數看成是不同於其他民族的一個重要特徵」[1]。1964年,美國第一次出現了「白人新教徒」一詞,「這個詞竟然會被人使用,這就足以表明美國傳統上層人士的影響力已遭到巨大削弱,因為這暗示他們也不過是另外一個民族群體而已」[2]。美式英語中曾有不少專門針對黑人的罵辭,其後黑人也發明了不少專罵白人的詞彙,這一變遷也寓示著白人地位的相對下降。Carlos Fuentes說:「當你們在加州接到議案,要投票決定把英語當作加州的官方語言時,只說明了一件事:英語已不再是加州的官方語言。」 晚清之前,中國也沒有國旗,「它所知道的僅有的國旗是臣僕國家的使節們在進貢時所用的;帝國本身卻不需要區別它自己的國徽」[3]。它本身不屬於「 被分類」之中,而在其外。正如日本皇室也沒有姓氏,因為沒有這一必要:作為一個普遍性的存在,它無須區別於其他家族。在西方入侵之前,「中國學」的存在也是不可能的,正如在一個「東方學」大會定期召開的世界裡,召開「西方學」大會也是不可能的。各族早期的經典如《聖經》、《尚書》等,或地名、族名,也有很多都是通名,因為它們是唯一的存在物,只有范圍擴大到一定程度,才有必要強調各事物的個別的特殊性。某種程度上,這一被激發的自尊與缺乏自信是硬幣的兩面而已,一如Thomas Friedman曾說的:「作為領袖人物一旦喪失了實際權力,他就會對所有那些象徵性的東西,如代表其職位的服飾、人身侮辱等斤斤計較,竭力維護,因為他除了這些東西外已一無所有了」。 將漢族不重視「漢服」傳統視為一種恥辱和缺憾,正是一種現時觀念的錯誤:因為它並未意識到,這種缺失並非民族衰微的體現,恰恰卻是早先民族過於強大的體現。正如美國白人也不必強調有自己的「民族服裝」或「白人音樂」一樣。這種民族主義意識通常倒是一種對危機的因應,如近代之前的土耳其帝國,其居民通常從不自認其身份是「土耳其人」——那對一個君士坦丁堡的上等人「無異是一種侮辱」,接受這一思想乃是該國的一次主要革命,代表的不是重塑傳統,倒是與傳統的斷然而急劇的決裂[4]。 對傳統進行再發明,本身是一種現代思想,其背景則是相互沖突加劇的民族主義國家集團。突出和捍衛本共同體的象徵性標志,正是這種思想緊綳的產物,因為捍衛的必要性正在於感到需要捍衛的東西受到了侵犯。吉鴻昌在美國佩帶「我是中國人」胸卡的故事常被視為愛國故事,但反過來說,假若不是遭受歧視,則這一抵抗姿態就喪失了意義:例如在一個滿是中國人的大街上,有人高呼「我是中國人!」——這一幕如果不是荒謬的,那也是令人莫名其妙的。 民族自覺是好的,但自覺又導致對象徵物本身的質疑:穿漢服的目的是什麼?在真正的漢服時代,穿它的目的就是穿戴本身,不為什麼;到一個有意識倡議的時代,倡導本身就是其衰落的可靠標志。就像在儒家思想的全盛時期,它是唯一的原典,而今日倡導新儒學的,無論如何也不能避免這一處境:即儒學不過是可供選擇的諸多思想之一罷了。它不再構成一個世界,而僅僅是一個殘余的、被小心保存的文物;不再是生活的全部,而僅僅是被客體化對待的某一物品——無論是以什麼態度來對待它。 許多「傳統」本身也是舶來品。例如旗袍向為滿族女子所穿,民國以後忽然成了一般漢族女子的常服,而長袍馬褂則成為國定的男子禮服。日本的所謂「和服 」本身也是唐時傳入的吳服——真正日本的傳統服飾,大概是《三國志》里所描寫的「貫頭衣」吧。按照這方面的原教旨趣主義邏輯,實際上沒有哪個民族的傳統完全是出自它本身的,幸好,它也無暇細究,而只不過將此作為「想像的共同體」的一種社會動員手段罷了。 這種把「傳統復興」客體化和工具化的努力,在一個前現代社會基本是不可想像的。正如我們人人使用母語,但卻講不清楚母語的語法一樣。「漢服復興」運動號召人們緬懷那個過往的中國,但卻明白無誤地講出了真相:正是由於中國本身傳統國際秩序的崩潰,「天下」變成了國家,才使這一運動成為可能。一如列文森說的,近代中國思想史的大部分時期,是一個使「天下」成為國家的過程[5]。這一運動不過是該過程最末節的又一小小漣漪罷了。 最後,「強迫人們從內心崇拜傳統,甚至強迫人們懷舊,會使人們逐漸產生這樣一種疑問:即傳統是否存在自我吹噓的優點呢?」[5]當然,這一點也許並非那麼重要,因為復興傳統僅僅是加強認同而進行社會動員的一個工具。在所有這類事件中,「衰微和復興令人驚奇地相互混合了,因為往往那些抱怨衰微的人就是帶來復興的人」[6]。活動的活躍組織者通常也是一些內心異常敏感的人,因為只有他們最快最深地意識到一種內心的擠壓感和自我認同的必要性。 我同情他們的努力,但拒絕為他們的事業歡呼。不僅因為在我看來這一運動本身邏輯上的漏洞,還有其無望的前景。在一個身份與服飾脫節化的時代,服飾不再是一個人文化、種族的象徵,用斯賓格勒的話說,民族不是別的,而是一個「心靈單位」,外在標志物的意義不是在增強,而是將消減。

『陸』 為什麼中國人過年不穿漢服

漢朝皇帝劉邦之孫劉阿知,已成為日本大和民族成員。劉阿知的後代已經成為日本皇室成員之一。漢朝皇室成員劉阿知及劉阿知的後代都是日本人不是中國人,剛然中國人不會再穿他們創立的漢服
作為熱愛中華民族的中國人,作為熱愛祖國的中國人,當然不會選擇再穿漢服。
只有漢奸或賣國賊或有被日本洗腦的人才會大力宣傳漢服是中國民族服飾。所以大家千萬別上他們的當,千萬別穿漢服。

『柒』 為什麼現代中國人不穿漢服了

因滿清的「剃發易服」,漢人與漢服隔代中斷了兩百多年。 滿清滅亡後,西方文化進入中國,西裝傳入中國,且滿清的長袍馬褂經過百年的洗腦,也已經深入人心,反而覺得長袍馬褂才是漢族的民族服裝。 現代人對漢服比較陌生,最熟悉的莫過於滿式的唐裝旗袍。 對漢服的認識主要來源於電影,電視劇,認為漢服是演戲用的,是古裝。 所以嘛,就認為漢服不是現代人穿的,而是古人穿的,是古裝。 所以嘛,誰穿上就馬上受到異樣的目光。 不過,漢服就是漢服,不只是古裝。 它是我們漢民族的傳統服裝,傳承千年,漢服的制式關乎禮制,是禮儀的體現。 我們致力於恢復漢服,讓大家都重新穿上祖先留下來的服裝。

『捌』 現在中國人為什麼不穿漢服了呢

因為中國人在逐漸西化 對傳統的東西十分淡薄 對與漢服絕大多數的人不知道 漢服也是在近幾年又重新復興的 可是由於"所謂"的"唐服"也在興起 所以人們對漢服的認識不是很深 加上漢服很繁瑣 不太方便 導致無法普及 但在一些漢服愛好者的修改下漢服也能變得輕便起來 相信在不遠的將來 中國人很在節慶之時或出門遊玩的時候會穿上高雅大方有極賦有中國特色的漢服

閱讀全文

與中國人為什麼不穿漢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哪些印度的紀錄片 瀏覽:194
為什麼印度沒有形成政教合一 瀏覽:432
印尼人釣魚用什麼 瀏覽:330
中國石油行業哪個不釆油 瀏覽:59
在中國的茶葉里哪些是紅茶 瀏覽:912
英國有些什麼手機 瀏覽:220
上中國際部怎麼樣 瀏覽:476
伊朗跟中俄關系怎麼樣 瀏覽:842
伊朗和中國哪個國家強盛 瀏覽:928
成年英國鬥牛怎麼打理 瀏覽:145
印度人問候午飯怎麼說 瀏覽:265
為什麼印度訂單還在增加 瀏覽:435
義大利tec喇叭哪裡做的 瀏覽:300
英國授課型怎麼讀 瀏覽:441
印度高鐵哪裡造 瀏覽:555
500萬印尼盾英文怎麼說 瀏覽:794
越南清真寺有多少 瀏覽:352
越南人打疫苗要用什麼手續 瀏覽:159
有多少個國家暗中支持伊朗 瀏覽:255
泰幣和越南幣哪個值錢 瀏覽: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