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如何應對全球化的挑戰
經濟全球化是必然趨勢。
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應該如何對待經濟全球化?
中國目前最關鍵的並不是反對或支持經濟全球化,而應該立足自身,全力發展本國的經濟。在義大利熱那亞結束的8國首腦會議美其名曰首腦峰會,其實就是世界上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在一起開的一個沙龍。這些佔全球GDP80%-90%的大國對全球的經濟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現狀下,即使規模再浩大的示威遊行也不可能改變這些國家為自身利益著想的立場。
經濟全球化後,諸如IBM這樣的大型美國跨國公司就可以在全球各地進行零部件等原材料的采購、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從而使這些跨國公司有更大的選擇空間,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而對那些技術和生產能力較弱的國家而言,經濟全球化後可獲得的利益顯然不及經濟大國。由此拉開的差距是許多人不願意看到的。
據悉,在俄羅斯這個軍事大國被接納為這個「富國沙龍」前,7國首腦會議曾有意拉攏中國加入沙龍。
但對於中國這個發展中大國,全力增強本國經濟實力,顯然要比參加首腦會議務實得多。制定正確的戰略:增強綜合國力,維護國家經濟安全;要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要積極支持和參與國際經濟組織和地區性經濟組織,加強區域經濟合作;努力提高和增強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建立有效的金融風險防範機制。中國應該在不形成對外過分依賴的前提下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利用國際市場的有利資源,彌補本國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稀缺;充分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來迅速實現產業升級、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和經濟結構的變革……
不知這樣說對不對,但希望對你有用!
② 逆全球化形勢下,中國如何應對
擬以全球化的情況下,中國應該始終堅持發展不動搖,只有中國自己強大了,人民富裕了,才是對逆全球化的最好回答。
③ 經濟全球化的機遇與挑戰,面對經濟全球化,中國應該怎麼做
面對經濟全球化,中國應該更加努力發展自己,建設好自己,以新的面貌迎接挑戰。勇往直前,不為艱險。
④ 中國面對經濟全球化,應該如何應對機遇和挑戰完成我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1、處理好國際關系:
要協調好與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之間關系,共享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收益。中美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體系,不應輕率地引發貿易摩擦。
2、要推動內需:
要在廣闊內需基礎上推動新一輪經濟全球化。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我國企業要利用廣闊的內需市場,構建以我為主的全球價值鏈,以更加主動積極的方式參與國際分工。
3、要轉變產業結構:
將全球價值鏈升級和國內產業結構轉變結合起來,提升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必須加強製造業和服務業之間的產業融合,抓住國內產業結構轉型的機遇,通過服務業,特別是生產者服務業的發展推動製造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轉移。
4、要提升技術實力:
要通過技術能力提升和品牌建設等,提升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分工位置和地位。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中,中國要努力向「微笑的曲線」兩端攀升,提升自身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分工和地位。
5、要懂進退取捨:
中國近年來經濟增長之所以出現減速現象,與近年來經濟全球化進程放緩甚至逆轉密切相關。因此,在當前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環境下,中國要韜光養晦,在修煉好內功的同時加大對外開放力度,為抓住下一輪經濟全球化的機遇打下堅實基礎。
⑤ 逆全球化浪潮之下,中國該怎麼走
近些年來,受歐美政治和經濟形勢的影響,「逆全球化」浪潮正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席捲全球。特朗普當選後提出的「美國優先」以及英國脫歐等現象都是「逆全球化」的集中表現。
盡管2008年經濟危機後,美歐等國訴諸貿易保護措施的頻率較以往有所上漲,但我認為,逆全球化與全球化並非「二選一」的選項,美國也不可能徹底「閉關鎖國」。在如今資源、人員等要素流動空前繁榮的形勢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無條件地把自己封閉起來。反而,逆全球化也會對全球化產生某些積極的作用。
比如,美國參與全球化就是美國的資本、產業流向世界的各個地方。特朗普上任後,希望兌現競選諾言,重新振興美國工業(即「再工業化」),吸引美國的海外資本迴流本土,我認為這也是全球化。
下一輪美國、中國等大國對國際資本的競爭會加劇,這種競爭也會促進全球化。我們不能說資本流出來是全球化,流回去就不是全球化。歐盟也是一樣。英國脫歐對歐盟是個打擊,英國脫歐後,與歐洲之間的競爭會空前加劇,而這種競爭也會產生全球化。
美國、中國、歐盟等行為體,現在對於全球化均處於一個調整期,而這種調整期是深度的、必須的。2008年金融危機以前,美國的中產階層佔75%以上,而現在卻不到50%。全球化本身沒有什麼錯,只是全球化與主權國家之間發生了沖突。特朗普並不是不想搞全球化,他只知道如今這樣的全球化進行不下去,因為對美國沒有利益可言。
在調整期內,美國政府能對全球化施加影響的空間有限,只能通過貿易保護措施。特朗普上任後,美國吸引資本迴流本土只能用政策,像大規模減稅等政策。但特朗普主導不了美國的資本。全球化基本就是跨國企業資本主導的現象,沒有一個人能夠主導資本的流動,特朗普也是一樣。
在世界上很多國家看來,在過去30多年的全球化浪潮中,中國是顯著的受益者之一。那麼,在逆全球化席捲全球的當下,中國該怎麼走?
去年中國主辦G20峰會,包括今年年初的達沃斯論壇,都表明中國正努力扛起全球化這面大旗,成為全球化的捍衛者與貢獻者,在國際上廣受好評。
接下來,中國還要處理好跟自由秩序、國際經濟秩序的關系。美國、歐洲推動的自由主義的國際秩序飽受詬病,但西方自由主義的經濟秩序並沒有那麼多的意識形態因素,我們需把兩者區分開。
中國應先明確如何與國際自由貿易體制接軌。 如今,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最大的貿易國,完全有能力改革現有的貿易體制,如「一帶一路」倡議、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這些不是為了取代世界銀行或者亞行,而只是一個補充。
這幾年,很多人想著去扮演規則制定者的角色。奧巴馬時期,美國參與制定的TPP等也強調寫規則,結果慘遭折戟。美國以前制定的規則有用,是因為美國經濟繁榮、國內市場大,而美國如果國內市場小了、經濟實力沒那麼強了,制定再多的規則也沒用。
中國下一步要推動的全球化不是規則導向的,是發展導向的。我們現在做的「一帶一路」、建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這樣開放性、包容性的倡議,讓其他國家參與進來,在發展的過程中商量規則,這才是行之有效的。
⑥ 中國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這把雙刃劍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中國應以積極參與、合作的態度對待經濟全球化,趨利避害,以促進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
堅持獨自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推進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此,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以建設一帶一路為重點,形成內外陸海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培育對外競爭新優勢,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促進國際產能合作。
⑦ 我們應當怎樣應對經濟全球化趨勢
1、要重視科技發展,重視國際經濟合作,大力發展教育,培養人才。
2、堅持改革開放,抓住機遇,促進本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3、堅持互利共贏、共同發展,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新格局。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健全貿易摩擦解決機制,加快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進程;倡導多邊自由貿易機制,擴大自由貿易「朋友圈」,主動分享發展機遇和經驗,增進民生福祉。
(7)下一輪全球化中國該怎麼應對擴展閱讀:
經濟全球化是滿足人類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經濟全球化讓各類生產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使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促進全球經濟總量快速提升、物質財富不斷豐富和人民生活普遍改善,人類社會呈現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的建構、發展和革新,促進各種區域、次區域合作機制蓬勃發展,為人類應對共同挑戰提供了更多可能,極大提升了全球共同抵禦風險和應對危機的能力。
⑧ 馬克思原理從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後果,談談中國是如何應對的
中國是應對如下:
第一、有利於吸引和利用外資,引進世界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實現管理的創新。
據統計,流入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在改革開放之初(1979—1982年)累計為11.66億美元。以後逐年上升,進入20世紀90年代迅速增加,到2002年底,累計達到441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國直接投資額自1993年以來一直居世界第二位,居發展中國家的第一位。
在過去20年,中國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占所有發展中國家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32.47%。由於經濟全球化實現了人才、資本、信息、知識和物質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中國能夠引進、吸收世界上的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根據中國的國情進行管理創新。事實上,進入中國的跨國公司在經營管理方面已經給了人們很多啟迪和借鑒。
第二、有利於加速中國工業化進程,提升產業結構。
經濟全球化使中國能更快地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之中,充分利用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將其技術相對先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生產環節轉移過來,加速中國工業化進程。根據國內和國際市場的需要,不斷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及出口商品結構,強化經濟競爭力。
第三、有利於深入地參與國際分工,發揮本國現實和潛在的比較優勢,拓展海外市場。
經濟全球化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在更廣泛的領域內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機會,可以通過發揮比較優勢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拓展海外市場,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第四、可以抓住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發揮後發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各國科技人才、跨國公司、國家之間以及民間的全球性科技活動日趨活躍,如能加以有效地利用和積極參與,就能有效地促進中國技術水平的提高。中國企業可以利用國外的技術或在外國產品的技術基礎上進行創新,建立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8)下一輪全球化中國該怎麼應對擴展閱讀:
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也具有積極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是資源在全球范圍內加速流動,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這一機會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實現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增強經濟的競爭力,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吸引外資,擴大就業,使勞動力資源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
發展中國家也可以利用不斷擴大的國際市場解決產品銷售問題,以對外貿易帶動本國經濟的發展;發展中國家還可以藉助投資自由化和比較優勢組建大型跨國公司,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以便從經濟全球化中獲取更大的利益。
⑨ 面對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以及挑戰中國採取了哪些措施
1、利用「分享中國發展機遇」促合作,迎接全球化機遇和挑戰。
新興經濟體的快速發展和跨國公司的供應鏈整合將成為全球化新的推動力量並將帶來市場機遇;而隨著全球資源、市場、資金和技術創新上的競爭加劇,我國也將面臨來自發達國家和其他新興經濟體的雙重競爭壓力,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增值潛力將受到擠壓。
在應對思路上,應充分利用各國在經濟復甦過程中希望更多地「分享中國發展機遇」,開展互利合作,進一步提升我國在全球分工的地位和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增值空間。
2、制定整體戰略,積極推進我國區域和雙邊自貿區建設。
近期各國加快推進自貿區戰略和區域一體化新趨勢,將對我國產生顯著的貿易和投資轉移效應,在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存在被邊緣化的可能。
為此,除了繼續支持以多邊為主推進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我國需加快制定自貿區總體戰略,在擴大公眾了解、加強內部協調、減少國內阻力的基礎上,加強與不同區域、不同特點經濟體開展大膽接觸和深度探討,加快推進我國區域和雙邊自由貿易安排的建設。
3、繼續擴大開放,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和規則制定。
金融危機後,各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和規則制定,希望在利益分配格局中爭得更大發言權和實際利益。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和與世界經濟的不斷融合,全球治理及其規則的走向直接影響到我國切身利益,各國對中國發揮更大作用既有期待、也想盡辦法予以制約。
對此,我國一方面要敢於承擔與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大國責任,另一方面應看到規則制定和我國市場開放重點與改革長期目標具有一致性。因此,需以更加積極、開放的態度參與全球治理和規則制定,既要像入世抉擇時「以開放促改革」,更要努力推進國內改革為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提供必要條件。
積極應對
「十二五」時期,中國經濟的「引進來」和「走出去」都將提升到新的層次和高度。一方面,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將是「引進來」工作的重點。從中國經濟的現實出發,需要發揮外資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以及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方面的積極作用。
另一方,「走出去」將是未來中國經濟國際化的一個重要環節。相對於「引進來」的工作而言,這方面的工作任務更重、難度更大。我國正在成為對外投資大國,會有更多的企業「走出去」開展跨國經營。
但面對投資保護主義措施的干擾和阻礙,中國經濟「走出去」必將面臨更大挑戰。可以說,從「走出去」到「走進去」、「走上去」,中國經濟國際化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不斷提高中國經濟對外、對內開放水平。「十二五」時期,需要積極利用好國內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不斷提高對外、對內開放水平,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全球化未來趨勢及對我國的影響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經濟網-積極應對世界經濟變化與挑戰
⑩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該如何作為
打好基礎,做好內循環,提升生態研發製造業能力,應對市場竟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