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美學著作有哪些
先列一些,要的話再說吧
美學原理方面
朱光潛:《談美》、《文藝心理學》、《悲劇心理學》、《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詩論》(《朱光潛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
蔣孔陽:《美學新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李澤厚:《美學四講》,安徽文藝出版社;
彭富春:《哲學美學導論》,人民出版社;
張法:《美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朱立元:《美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一川:《美學原理》,復旦大學出版社;
[德]沃爾夫岡·韋爾施:《重構美學》,陸揚 張岩冰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
另:陳望衡;王旭曉等人的教材。
Ⅱ 請推薦一本簡單初級的 美學作品
《美的歷程》《華夏美學》李澤厚著
《中國美學史》劉綱紀、李澤厚合著
《美學散步》《藝境》 宗白華著
還有朱光潛先生的書,例如《朱光潛全集》等
《中國美學史大綱》 葉朗著
如果還想了解西方的可以看康德、黑格爾、席勒、尼采、叔本華的書
這些都是比較初級的美學書籍....我們語文老師推薦我們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Ⅲ 中國傳統美學的中國傳統美學的代表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淵源,是人類文化歷史上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文化推崇人格,自然即生命的統一體,人與自然密不可分,審美方式追求心靈體會,強調悟性。中國傳統音樂,受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把美學思想滲透其中並進一步發展成獨特的美學論,對後世有深遠影響,下面以儒家、道家、墨家為代表,對音樂與美學進行淺析。 1:儒家的音樂理論體系:
儒家的音樂理論對音樂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給予充分的肯定。荀子認為音樂在動盪年代可以鼓舞前方將士英勇善戰,而在和平環境中又能使人們以禮相代。
在音樂內容與藝術形式上,儒家的音樂理論把內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藝術形式的美,則放在第二位。中國傳統的音樂審美以和為中心,對我國的音樂家發展有著極深遠的影響。 儒家的音樂理論還把音樂家藝術看成是一種認識真理的途徑。
2:代表著作:
《樂記》 《樂記》是儒家的音樂家美學思想的代表著作。
《樂記》論述了音樂的本源:凡間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動,物之使用使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音樂是由間組成,其根源是由於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激動,物動心態,是原始唯物主義反映論的觀點。
《樂記》提出了與音樂藝術相關的許多問題如:音樂的成因和特徵、音樂與國家政治的關系、音樂與現實生活的關系、音樂的審美作用、音樂的教育作用、音樂的社會功能等。
《樂記》提出了自己的音樂美學思想,如書中寫道:是故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後。--(《樂情篇》)。就是說,作品的思想內容是主要的,技藝是次要的,品德的修養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這就給我們一啟示:在當代的音樂教學中,專業的音樂人才固然需要但通過音樂教育培養、擴展音樂素質,具有一定的藝術修養更為重要。
3:代表人物:
(1)代表人物孔子(公元前511--公元前479)
孔子是春秋時代的偉大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是中國音樂、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樂思想主要集中在《論語》中。
孔子在政治上主張以政以德,提倡禮治,重禮、樂的政治作用,強調音樂從道德上能感化人。他曾說: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關於禮。孔子認為音樂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是善和美。凡合於所謂仁德者為善,表現平和中庸者為美,形成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音樂審美標准之一。推崇以歌頌舜的文德為內容的《韶》樂為盡善盡美的藝術,把表現武王伐紂的《大武》評為盡善未盡美的藝術。孔子認為音樂家反映人們的痛苦和歡樂情感要有節制,不應該超越中庸之道的論理准則。強調形式與內容要統一,推崇樂而不淫,衰而不傷的雅樂,不喜熱情奔放或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間俗樂鄭衛之聲,惡鄭聲之亂雅也,帶有封建統治階級的政治偏見。
(2)代表人物荀子(約公元前313--公元238年)
荀子在哲學上主張性惡論,認為人的生性的惡習的必須教育才能變善,因為更加強調禮樂教育的重要性,是人的必然需要。他主張音樂從實際出發,並隨著時代前進而發展變化,但在音樂思想上仍有崇雅貶俗傾向。 1:代表著作《道德經》
老子的《道德經》大音希聲是中國古代音樂理論的一個著名論點。他認為,最美好的音樂是應使人內心和諧平靜,而這種平靜又能夠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得到陶冶,得到升華。
2:代表人物
(1) 老子(約公元前571--前471年):
老子是古代哲學家,他認為事物的矛盾變化是由一種被稱為道的自然法則所支配。老子處世的態度為積極態度。在音樂思想上,他認為美醜相比較而存在,聲音相反相成。天上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 莊子(約公元前369--前286年)
莊子以崇高自然的思想出發,認為音樂美的本質表現為人的自然情性。音樂美的准則是自然而不造作,具有樸素的美感。音樂擺脫禮的束縛,合乎自然、合乎人的本性。莊子認為聲音有三種:人籟(人為的樂音)、地籟(風吹草動的聲音)、天籟(完全自然的音響),這種音樂聽不聞其聲,視之不風其形,充滿天地,苞裹六極。 1:代表人物
(1) 墨子(約公元前468--前376年)
墨家是與儒家的音樂思想相對立的樂派。墨子生於魯國,是偉大的思想家、博學的學者和政治活動家。 他在音樂上竭力反對儒家以禮樂治天下的主張,處世態度過於消極,只力求滿足最低的生活要求。對音樂的社會作用認識不夠全面。墨子認為,音樂藝術既然不能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且還將必厚斂萬民,只能加重勞動者的負擔;音樂不但不可能治理天下,而且其樂逾繁者,其治逾寡。
Ⅳ 有關美學方面的著作請大俠們輕言相告
考研?還是自己隨便看看?
李澤厚《美學三書》(包括華夏美學、美的歷程、美學四講)、朱光潛《談美書簡》是國內寫的比較通俗的美學著作。
其他的外國非常重要的有亞里士多德《詩學》、黑格爾《美學》、康德《判斷力批判》等。
西方其他的一些重要美學著作那就非常多啦
如果是了解一下美學的歷史,推薦看陳望衡《中國古典美學史》(呵呵,一百萬字,書是厚了一些,但是關於中國美學的材料還是比較詳細的,這本書有簡編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美學史》,)。西方的就看朱光潛的《西方美學史》,或者李醒塵《西方美學史教程》都可以的。
Ⅳ 有什麼關於美學的書籍嗎
《美學導論》課程相關材料免費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11eWDS5eQnYeSE2gLu7bwA
《美學導論》課程相關材料|《影視藝術審美表達》專題|《戲劇鑒賞》專題|《舞蹈審美與鑒賞》專題|《美學導論緒論》專題|《公安影視作品賞析》專題|《隊列歌唱的訓練和合唱指揮》專題|
Ⅵ 有哪些作品可以說明中國美學十分重視「傳神」
中國美學十分重視「傳神」。在傳神的藝術作品中,不但反映了對象的本質特徵,而且表現了藝術家對生活、人物的理解。例如五代南唐畫家顧閎中的作品《韓熙載夜宴圖》,韓熙載原是北方豪族,早年曾當過南唐大臣,目睹南唐朝廷江河日下的現實,為逃避政治上的不測遭遇,故意以放盪頹廢的生活來掩蓋自己。南唐後主李煜想任他為宰相,便派遣畫家顧閎中潛入韓家窺探,用「心識默記」的方法畫下了這幅《韓熙載夜宴圖》。據說後來李煜曾把這幅畫拿給韓熙載觀看,希望他以國事為重,節制放盪的生活,結果韓熙載仍然我行我素、不問朝政。這幅長卷以聽樂、賞舞、休息、清吹、散宴五個連續的畫面描繪了韓熙載家宴的情況。盡管畫中夜宴的排場很豪華,氣氛很熱烈,但仔細觀察畫面,韓熙載始終處於沉思、壓抑的精神狀態。雖然是在夜宴歌舞中,他卻並不縱情聲色,反而流露出憂郁寡歡的表情,反映出內心的矛盾和精神的空虛。這一人物形象的生動性和深刻性,充分顯示出畫家「傳神」的精湛才能和卓絕功力,也體現出畫家對生活與人物的深刻理解。
Ⅶ 舉出兩部我國著名的音樂美學著作
《
樂記
》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的音樂理論專著,在中國音樂美學史中佔有
獨一無二的
地位,它的思想直接影響了兩千年來中國音樂
美學理論
的發展。
《
聲無哀樂論
》,嵇康所撰。
Ⅷ 中國古代三大音樂美學著作
《樂記》
《聲無哀樂論》嵇康
《溪山琴況》徐上瀛
應該是吧……
Ⅸ 中國美學古典名著有哪些
其實中國古代典籍沒有什麼明確表明是關於美學的,因為中國古代就沒有美學這個學科,所以美學名著中又很多不是嚴格論述美學的。
學者比較重視的有:孔孟老莊,荀子,楚騷,詩品,文賦,文心雕龍,二十四詩品,王夫之,李贄,王國維人間詞話,要細說比較難,太多,還有什麼音樂美學,書法美學,繪畫美學,園林美學,你可以參照一下陳望衡的中國古典美學史。
Ⅹ 推薦幾本關於美學的書籍,
關於美學的書有:
1、美的歷程:《美的歷程》是李澤厚創作的文藝理論著作,作者以深邃獨具的目光,雄渾凝煉的筆觸,囊括了歷史悠久的中國美學的整個歷史。從龍飛鳳舞的遠古圖騰,一直講到明清工藝,宏觀地描述了中華民族審美意識發生、形成和流變的歷程,指出這也是以實踐理性為特徵的民族審美意識的積淀過程。該書為中國美學史「勾畫了一個整體輪廓。
2、華夏美學·美學四講:《華夏美學·美學四講》是2008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澤厚。李澤厚的學術探索,對20世紀後半期中國美學具有重要影響。這種重要性,首先不在於他對具體學術問題富於新意的闡釋,而在於他作為哲學家的宏觀視野在美學學科建構過程中發揮的獨特作用。
3、朱光潛談美:世間並沒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經過心靈的創造。什麼叫做美,美不僅在物,亦不僅在心,它在心與物的關繫上面;但這種關系並不如康德和一般人所想像的,在物為刺激,在心為感受;它是心借物的形象來表現情趣。
4、西方美學史:《西方美學史》是201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朱光潛。屬於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該作品代表了中國研究西方美學思想的水平。
5、美學:黑格爾的《美學》是西方美學史上具有別時代意義的宏篇巨著。 《美學》,原是黑格爾在海德堡大學和柏林大學期間所作的「美學講演錄」,後整理成書,在黑格爾去世後四年,於1835年出版。 黑格爾的美學是建立在客觀唯心主義和辯證法基礎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