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如何應對美國

中國如何應對美國

發布時間:2022-06-21 06:29:45

㈠ 面對美國的經濟打壓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要點

★ 如果我們跟隨美國強硬派的步調,也強調意識形態,肯定會落入對方的陷阱。

★ 中美關系是當今國際舞台上最重要的一對雙邊關系,一些外交問題的解決之道,未必在於外交。

★ 外交是內政的延伸,國際競爭勝負的關鍵都在於各國內部。

★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中美關系日益嚴峻,但並不意味著美國應占據我們全部的注意力。以軟基建和擴大開放「練好內功」更為緊迫。
應對美國挑戰宜多強調「同」

當前中美關系的特徵之一是意識形態領域的爭斗有升溫態勢,令人憂慮。美蘇冷戰時期的特徵,除了軍事上的針鋒相對,就是意識形態的較量。但敵對如美蘇,兩國間也存在不少可以合作的共同利益。在疫情肆虐的當下,中美兩個大國在這樣的全球性非傳統安全議題上無法開展合作,不能不令人警醒。

本文系新民晚報對鄭永年教授的獨家專訪。

意識形態是認同政治的一部分。認同政治的范疇很廣,早期涉及種族、民族、宗教、膚色,現在又被附加了一些世俗價值觀色彩。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日前再次要求歐洲國家選邊站,稱不是要他們在中美之間選擇,而是要在所謂「民主」與「暴政」之間選擇。這就是非常典型的認同政治。

認同政治的最大危害,就在於把諸多世俗的價值觀宗教化了。如果對中美的社交輿論稍加關注,不難發現認同政治在撕裂美國社會的同時,也令中美輿論場上不時出現妖魔化對方的聲音。在這方面,社交媒體尤其 「貢獻良多」。但任何一個政治體制都有民主的成分,也有集權的成分,只是程度多少的問題。中國的體制是美國攻擊的那樣嗎?美國的體制是我們想像的民主嗎?美式民主是最好的政體嗎?都不是。歷史是開放的,每個國家都可能找到最契合自身文明的政體。疫情以來的事實更是表明,什麼政體都是次要的,關鍵是能促使各國以科學的態度應對。

因此,面對美國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挑戰,中國應當也可以有足夠的理性和耐心。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在這方面有足夠的歷史經驗。一段時間里,中國在國內飽受左傾錯誤的困擾,在國際上同時反美反蘇,處境困難。但毛澤東清醒地認識到這點,尼克松訪華、中美建交……中國最終淡化了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色彩,回到現實主義的軌道上。進入鄧小平時代,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中國融入世界市場成為可能。這段時期,中國十分重視「求同存異」理念。因為正是共同利益的存在,才使世界市場成為可能。中國由此加入世貿組織,取得新世紀以來的經濟騰飛。

中國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

除了在實際利益方面,中美在價值觀上也有很多「同」的一面。比如民主、人權,盡管雙方因發展階段不同導致理解上有差異,但都是重視的,也是可以坐下來談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成功使8億多人脫貧,讓更多的人接受了更好的教育,這也是人權。

多強調「同」的一面,「異」的存在感就沒那麼強。但現狀是,「異」的一面在互動中被格外突出,「同」被大大削弱,甚至被完全忽視。比如,現在有一種商業民族主義,為了盈利,片面迎合大眾,散布虛假信息,誇大或者轉移事實,誤導受眾,極其有害。

進一步講,如果我們跟隨美國強硬派的步調,也強調意識形態,肯定會落入對方的陷阱,因為中國的國際話語權還不強。嗓門並不等同於話語權,聲音大、能開罵,不是話語權。中國還是要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審視中美關系,不要輕易被激怒,要認識到兩國之間並沒有輿論場上有些人宣揚的那麼大的差異。

此外,中國要主動介入和引導兩國關系走向,而非寄望於某種國際危機使美國回歸理性。美國會回歸理性,但若放任不管,無異於放任中美關系自由落體式下墜。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不久前在美國《外交事務》雜志發表的署名文章表明,中美之外的中小國家雖然不願選邊,也只能視自由落體落到哪一點再作出自己的選擇。但是在安全與經濟之間,多數國家會怎麼選擇呢?

中國並不想成為兩極世界中的一極,世界的多極化有利於中國的長遠利益。歐洲、俄羅斯、印度、日本,都有條件成為多元世界中的一極,這不會完全以我們的意志和偏好為轉移。歷史表明,任何成功的國家都是朋友搞得多多的,敵人搞得少少的。毛澤東「三個世界」理論的精神在當下仍有指導意義,冷戰史蘊藏著豐富的經驗與教訓。

中美之爭取決於國內治理

中美關系是當今國際舞台上最重要的一對雙邊關系,一些外交問題的解決之道,未必在於外交。像中美俄這樣的大國,已經無須擔心別國威脅自己的生存安全。外交是內政的延伸,國際競爭勝負的關鍵都在於各國內部。所謂內憂外患,內憂在前,外患在後。外患只能通過內憂放大危害,如果沒有內憂,外患的威脅性就大大減少,反之亦然。

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長期是全球化最大的推動者和獲益者,特朗普卻借民粹主義上台,並在執政後屢屢破壞原先由美國領頭打造的全球治理體系,給自身和全世界頻頻製造麻煩,徒耗自身的軟實力。

特朗普執政後屢屢破壞原先由美國領頭打造的全球治理體系,給自身和全世界頻頻製造麻煩。

從根本上講,這是美國內部出了嚴重的問題。美國的軍事力量依然獨步天下,但貧富分化日甚,社會不公加劇,才導致今日的虛弱。美國的確從全球化獲取了巨量財富,但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中產階層萎縮至不足50%,低收入家庭上升至30%。對國家來說,資本的逐利性導致產業外移,稅收減少,公共福利不振。對民眾來說,就業機會不斷流失,競爭日益殘酷,收入卻沒有明顯增長。

由此導致的惡果在疫情期間非常明顯。一方面,掌握諸多尖端製造業核心技術的美國防疫物資短缺,不得不從別國手裡強行搶購。另一方面,民粹主義崛起撕裂了社會,阻礙了共識的形成,導致美國抗疫表現一團糟。

美國防疫物資短缺,特種兵加入做口罩行列。

相比美國,中國的優勢就在於有中國共產黨作為政治主體。如果沒有這樣的政治主體,就會像美國那樣政府缺位、兩黨互掐,連最緊迫的抗疫工作也難以有效開展。

但中國也面臨類似的挑戰,即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問題。中國已取得了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的巨大成就,但仍和發達國家有明顯差距。誠如李克強總理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所說的,我們國家還有6億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國家東西部還很不平衡,再加上多民族國家的屬性,挑戰依然艱巨。

如果發展問題解決好,中國的制度優勢將更加凸顯,自然會收獲更多認可,美國炒作的不少問題也轉化不成內部的挑戰。為此,中國在硬基建之外,必須更加重視「軟基建」。

學習亞洲智慧搞好「軟基建」

我認為,「軟基建」的關鍵就是要培育、壯大和鞏固中國的中產階層,這是實現中國經濟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效益轉型的必由之路。

我上世紀80年代初在北大上學時,中國的人均GDP還不到300美元。今天的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8億多人實現了脫貧,成就斐然。但難以否認的是,我們的中產階層還很脆弱,低收入群體也存在返貧的可能。同時,傳統的經濟增長紅利逐漸耗盡。許多地區的基建甚至比西方國家還要先進,已沒必要重復之前大規模的基建。

新加坡推行「居者有其屋」,建造大量組屋。

4月17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堅定擴大內需。擴大內需要培育國內市場,就要把更多的人轉化為中產階層。中國的獨生子女一代已經逐漸成長為社會的中堅力量,但住房、教育、醫療等問題不解決,當前的消費主體就還很脆弱,潛力也得不到充分釋放。

「軟基建」的目標就是以社會改革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製度保障,讓更多民眾共享發展成果。「軟基建」不是單純的經濟概念,還是社會和制度概念。把更多人口帶入中產階層,培育橄欖型社會結構。有了龐大的中產階層,才能保證社會發展方向不會輕易失衡。

相比於美歐發達國家,不少亞洲國家和地區在這方面更值得學習。他們吸取了美歐近代史以來的教訓,主動推進醫療、教育、公共住房等方面的社會建設,培養有益於社會穩定的中產階層,從而避免重蹈歐洲經歷長期社會暴力和戰爭的覆轍。比如日本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新加坡「居者有其屋」的公共住房政策,都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做大了中產階層。

上世紀60到70年代,日本啟動了「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到該計劃完成時,日本已相繼超越法德等歐洲國家,成為資本主義第二大經濟體。該計劃不是沒有副作用,但是它的確改善了日本的經濟結構,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最重要的是打造了一個強大的中產階層,有利於日本社會長期平穩。

「軟基建」的另一重意義是激勵創新。中國經濟在發展,但創新不夠。我們的創新主要在管理、運用等商業模式上,技術上的原創還遠遠不夠。沒有原創,就只能依附型增長。華為是我們最好的IT企業,但美國一斷供,還是面臨這么大的困境。因此,我們要從應用大國更快成為原創大國。

中央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創新也離不開龐大的中產階層。日本成為科技強國和創新大國的過程,幾乎同步伴隨著中產階層的崛起。地狹人多的新加坡能實現經濟和科技起飛,與合理解決住房負擔也不無關系。創新需要冒險,也需要制度性保障。對於缺少冒險文化的國家來說,更需要社會有一套比較完善的福利保障體系,讓人們將為生計耗費的心力投入到創新創業中。

然而,公共福利不是資本發展本身的邏輯,而是社會改革的產物。要強調的是,經濟轉型中尤其要注意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中國經濟騰飛至今,農民貢獻巨大。在經濟新常態階段,要通過「軟基建」更好地回饋農民,讓他們也能更多地進入中產階層。

必須打造世界級經濟平台

中國必須更加堅定地擴大開放,打造世界級的經濟平台。

黨的十八大重申了擴大開放的決心,這是中國政治領導層智慧和理性的體現。但在新常態下,中國要加強自己的國際競爭力,就必須更加重視對大灣區、長三角、海南島等開放型經濟區的打造。如果沒有幾塊大的世界級經濟平台,是不利於實現經濟轉型的。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迅速縮小。但西方在經濟平台與科學技術上的優勢依然明顯,因為西方最好的技術與人才還都留在西方。疫情後,這些生產要素是否能被吸引到中國,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㈡ 中國應如何應對美方貿易戰

第一,保持戰略定力,辯證看待中美貿易沖突對我國經濟的負面效應,努力爭取化危為機,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第二,堅持審慎原則,實行穩定、謹慎的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穩步推進金融自由化進程。
第三,深化對外開放,營造穩定有利的貿易環境。其一,提高對美貿易雙向開放對稱程度,主動化解摩擦風險。進一步放寬外商准入,逐步加快金融領域等服務業對外開放步伐;結合國內對外消費需求,降低相關美國進口產品關稅,縮窄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減少兩國矛盾。其二,繼續推進與不同經濟體和國家的貿易自由化建設。
第四,未雨綢繆,做好應對貿易戰的准備工作。
積極應對潛在貿易戰。其一,准備好反制舉措,加強應對性和報復性措施的研判,提前制定報復清單。其二,利用世界貿易組織多邊規則,聯合維護全球化大局的國家,商討反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其三,針對美國發動的貿易戰中違反國際規則行為,聯合有關國家向世貿組織等國際組織提起訴訟。其四,如果美國依然一意孤行堅持貿易摩擦擴大化,中國應當根據世貿組織規則提出報復性措施。

中國如何才能突破美國的圍堵

中國要打破美國等國的軍事包圍就必須按以下四步走:
1。收回台灣。一方面台灣是中國的核心利益,同時收回台灣才能使中國的經濟發展得到保證。因為中國對外貿易的海上通道受美國等國家的嚴重製約。
2。積極發展科技、經濟。要想沖破包圍,就必須准備戰爭(當然我們希望和平打破包圍),而戰爭打的是科技、經濟。沒有強有力的科技及經濟的後盾戰爭的結果是不可想像的。
3。大力發展軍事。其主要目的是使得美國等國家在中國打破包圍時採取軍事行動有所顧忌。
4。從政治的角度入手解決打破美國等國的軍事包圍。這樣才是中國走出去的最佳方案。

㈣ 中國面對中美貿易摩擦的立場是什麼,應該如何積極應對

一、立場

1、中國不會迫於壓力對美國讓步。

2、如美國一意孤行,中國不懼怕打貿易戰,會採取一切適當措施。

3、中美此次貿易摩擦是美國單方面挑起的,解決責任也在美國。

二、應對

1、首先,就美發動貿易戰向WTO起訴。在多邊場合和機制框架下闡明中國維護多邊自由貿易規則的立場和主張,譴責美國依據國內法律對他國實施單邊貿易保護的錯誤做法,闡明這種做法極大破壞了國際貿易規則和秩序,也對兩國實體經濟造成沖擊。

2、制定反制清單和談判清單。不急於採取反制行動,但要研究反制清單,評估對美國汽車、飛機、大豆等產品加征關稅的影響,評估在服務貿易和投資領域對美製裁的可行性。

准備談判清單,預估美國的要價,根據我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現實需要,在擴大服務貿易開放、降低關稅、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提高透明度等方面研究可行措施,爭取盡快展開對話和談判,通過協商解決問題。

3、針對美國加稅領域,分領域進行影響評估,提出化解之策。從長計議,研究自由貿易區的中國模式,為全球貿易新規則貢獻中國智慧。繼續完善自由貿易區網路,可以以中美談判為契機啟動中美自由貿易區可行性研究。

產生背景

中美貿易關系自從兩國建立貿易關系以來就在摩擦和曲折中發展。一年一度的最惠國待遇審議,與貿易有關或者無關的人權問題,正是中國「入世」前中美貿易關系特點的真實寫照。中國「入世」隨著兩國經貿關系的發展,貿易摩擦出現的頻率反倒有所增加。

美國成為了與中國發生貿易摩擦最多、最激烈的國家。美國公司對海外競爭對手提出的傾銷指控中,有20%以上涉及中國。

盡管龐大的美國市場和迅速崛起的中國市場,以及日益密切的經貿往來,使得這兩個國家相互之間存在巨大的經濟利益,但是如此激烈的貿易摩擦,不禁讓人擔心中美經貿關系的前景。美國貿易不是單純的經濟決策,而是經濟利益和政治現實的平衡。

㈤ 中國如何應對美國的軍事圍堵

中國應對美國的軍事圍堵的方法:

1、對於美國「重返亞太」的戰略意圖,中國必須保持清醒、冷靜、客觀的頭腦,沉著應對,主動出擊,避免沖突,化解風險。在外交上要採取靈活有效的手段,主動加強與周邊國家的溝通與聯系,繼續加強與東盟的合作夥伴關系,增進互信,維護南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反對美、日等國介入南海爭端。力爭使美國在亞太圍堵中國所帶來的風險最小化。

2、面對美國在亞太地區咄咄逼人的軍事態勢,中國應繼續貫徹「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戰略,在政治上繼續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堅決清除腐敗,繼續依法治國、擴大民主權益;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完善和提高現有經濟結構,努力提高經濟效率。全面提升本國的綜合國力,加快軍事現代化建設。

(5)中國如何應對美國擴展閱讀:

國際戰略格局的變革與國際體系的轉型對中國而言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美國在亞太地區積極構建圍堵中國的包圍圈,在美國極力從軍事與經濟上合圍中國的不利態勢下,中國必須考慮國家戰略的總體布局,適時調整國際戰略,告別多年不變的「韜光養晦」模式,積極應對美國戰略「東移」、強勢介入亞太地區的戰略意圖。

㈥ 美國的做法違反了WTO哪些原則,中國應該如何應對

世貿規則專門有一條,成員之間發生貿易爭端時,或者說有成員違反規則時,不能根據自己的判斷採取行動,應該付諸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最終得出結論,在這個結論出來前,此成員不能對另外一個成員採取單方面制裁。
「還有根據世貿組織最惠國待遇原則,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徵收的關稅不能高於這個國家對其他國家徵收的關稅,美國單方面加稅就是在歧視中國,並違反最惠國待遇原則。」屠新泉稱,美國此次行為主要違反了這兩條。
美國公布「301條款」擬採取措施清單系蓄意嚴重違反世貿組織最基本、最核心的最惠國待遇、關稅約束等規則和紀律,是典型的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行徑。
所謂「301調查」源自美國《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該條款授權美國貿易代表可對他國的「不合理或不公正貿易做法」發起調查,並可在調查結束後建議美國總統實施單邊制裁。
中方認為,美方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採取232措施,濫用世貿組織「安全例外」條款,實質上構成保障措施,而且其措施僅針對少數國家,嚴重違反了作為多邊貿易體制基石的非歧視原則,嚴重侵犯中方利益。3月26日,中方根據《保障措施協定》在世貿組織向美方提出貿易補償磋商請求,美方拒絕答復。鑒於雙方沒有達成一致的可能,3月29日,中方向世貿組織通報了中止減讓清單,決定對自美進口部分產品加征關稅,以平衡美方232措施對中方造成的利益損失。
中方對美方中止履行部分義務是中國作為世貿組織成員的正當權利。希望美方盡快撤銷違反世貿組織規則的措施,使中美雙方間有關產品的貿易回歸到正常軌道。中美作為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合作是唯一正確的選擇。雙方應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彼此關切,實現共同發展,避免後續行動對中美合作大局造成更大損害。

㈦ 談談你對中國如何應對美國安全挑戰的看法

1、奉行和平獨立自主發展道路,同時做好軍事斗爭的准備。國防軍事建設要走在前面,提高民眾的組織和動員能力,加強人民軍隊的信息化和機械化建設,推進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之路。使得人民軍隊英勇善戰,戰必勝。同時,我們又要慎戰,慎言戰。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發展和世界各國的友好關系。特別是處理好和大國以及地區主要國家之間的關系。
2、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增強綜合國力,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經濟發展是保障國防的基礎。正所謂富國才可以強兵。政治的穩定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強,國家才會更加有力。即使武器裝備落後一些,也會化劣勢為優勢。
3、推進軍隊和國防的現代化建設,實現中國特色軍事變革,提高打贏信息化局部戰爭的能力,實行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提高全方位,多軍兵種的專業化和集成化的演習,不斷提高軍隊的戰鬥力,戰必勝。進一步完善條令條例,加強管理,提高軍隊的專業化水平。

㈧ 中國面對美國的圍堵應如何應對,請寫一千右的方案

摘要 過去有句老話叫「形勢比人強」,現在看來形勢並不比人強,相反卻越來越糟糕。

㈨ 面對美國等國家對中國的圍堵談談我們國家應如何應對

保持戰略定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今天的中國,不是八國聯軍時代了,中國有足夠的能力保衛自己的國家,即使美國攛掇更多的狗腿子來圍堵,中國也無須擔憂,因為不是八國聯軍時期了,沒有任何國家敢侵略今天的中國。
當然,我們也要廣交朋友,全世界二百多個國家,並非全部聽命於美國。美國每次能鼓動的,就是那十幾個國家而已。

閱讀全文

與中國如何應對美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為什麼選德黑蘭首都 瀏覽:104
印度谷溫泉在哪裡 瀏覽:97
越南語你多少歲 瀏覽:711
英國百萬富翁有多少 瀏覽:171
義大利什麼奶瓶好 瀏覽:888
中興在伊朗搞什麼 瀏覽:395
印度房價走勢怎麼樣 瀏覽:277
義大利有哪些大型機場 瀏覽:280
中國移動座機如何調大聲音 瀏覽:435
印度和中國哪個國家風氣好 瀏覽:768
義大利混血小麥哪裡人 瀏覽:26
印度人每年死亡多少人 瀏覽:233
伊朗以前是哪個國家的殖民地 瀏覽:385
為什麼伊朗人不能吃東西 瀏覽:589
越南為什麼叫百越郡 瀏覽:892
中國移動空調如何掛機 瀏覽:687
為什麼華為要和伊朗做生意 瀏覽:278
420萬印尼盾是多少泰銖 瀏覽:138
這次疫情中國會少多少人 瀏覽:761
中國國內通脹是如何形成的 瀏覽: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