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春節有哪些民間習俗
『貳』 中國過年風俗有哪些
中國過年風俗:
1、拜神
春節前後,古人要拜的神是很多的,包括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拜灶王爺、除夕夜拜福祿壽三神、年初二或初五拜財神、年初八拜太歲、年初九拜玉皇大帝等等。當然,比拜神還重要的是,要祭拜祖先,他們才是家裡最重要的大神,因為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
2、年夜飯
年夜飯又叫團年飯、團圓飯、圍爐。古人在除夕夜吃年夜飯的習俗,早在南北朝就有記錄。《荊楚歲時記》里說,每逢歲末,家家戶戶准備肉類和蔬菜,守歲迎接新年,家人相聚飲酒,吃團年飯。現代人吃年夜飯,一般在除夕的下午或晚上,先拜神祭祖,拜祭儀式完畢後才開飯。
3、守歲
守歲,又稱守歲火、照歲、熬年。古人在除夕夜晚守歲,所有房子都點燃燈燭,通宵不滅,一家人圍爐閑聊,守夜等待新年。燈火通明,是要把一切邪瘟病疫趕跑。古人用守歲的風俗,來表示對新年的期待,對時間的珍惜。
4、春聯
春聯是一種春節裝飾物,用毛筆書法寫在紅紙上,然後貼在門口或牆上。春聯一般分上下聯,字數不限,關鍵是上下聯字數必須要對等。寫春聯,還講究對仗和平仄,上聯的最後一個字必須發三四聲(仄音),下聯的尾字發一二聲(平音)。春聯的風俗,一般認為是源於古代的桃符或者宜春帖。貼春聯的同時,人們還會貼門神、橫批、年畫、福字、窗花等紅色喜慶裝飾物,統稱為貼年紅。
5、壓歲錢
傳說古代有一種叫做祟的鬼怪,一到除夕就出來坑害小孩。有一對夫妻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放在孩子枕頭下。半夜,祟進了屋門,准備用手去抓孩子的頭,枕頭下的銅錢突然發出一道亮光,將祟嚇走了。從此,人們就學這對夫妻,用紅紙包錢的法子對付祟,稱為「壓祟錢」,諧音「壓歲錢」。
『叄』 中國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中國春節的風俗有:買年貨、吃年夜飯、守歲、掃塵、貼對聯、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祈福攘災、廟會、游鑼鼓、游標旗、上燈酒、游神、押舟、賞花燈等。
中國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春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即中國農歷新年,又稱新春、新歲、歲旦、大年等。
春節的節令食品有:年糕、餃子、湯圓、春卷等。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百節年為首,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親朋團圓、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
『肆』 春節的習俗有哪些
春節的習俗
春節即中國農歷新年,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春節的起源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舉行各種慶賀新春的活動,帶有濃郁的地域特色。
1. 祭灶吃灶糖
農歷十二月廿三,是祭灶吃灶糖的日子。在這天入夜後要把灶台刷干凈,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至除夕日早晨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放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還要燒香、點燭、放紙炮等。祭灶寄託著中國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祈求神明保佑新年合家平安,吉祥如意,歲歲平安。
吃年夜飯
『伍』 中國春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中國春節的傳統習俗有:
1、貼年紅: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戶戶「貼年紅」(年紅是春聯、門神、橫批、年畫、「福」字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統稱)。過年貼年紅(揮春),是中國傳統的過年習俗,增添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並寄予著人們對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2、守歲:除夕守歲是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所有房子都點燃歲火,合家歡聚,並守「歲火」不讓熄滅,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迎接新歲到來。
3、拜歲:拜歲,年俗活動之一。在歲首早上迎新歲,拜祭「歲神」。「歲」又名為「攝提」「太歲」,上古紀元星名。
現代過年習俗
春節,狹義上是指農歷正月初一,廣義上是指農歷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春節又稱過年,是民間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在歷史發展中,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
春節期間均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慶賀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
『陸』 中國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中國春節的風俗有:
1、掃塵
掃塵又稱除塵、除殘、撣塵、打埃塵等,是中國民間春節傳統習俗之一。起源於古代中國人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這種儀式後來演變成了年底的大掃除,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柒』 中國春節有哪些習俗
流傳較為廣泛的一些春節習俗:
掃塵、拜年、守歲、年畫、貼春聯、祭祖、爆竹、接神等等。
正月初一
開門炮仗--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里那祝賀新春,舊稱拜年。
吃年糕--年糕的式樣有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聚財--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
壓歲錢--過年給孩子一些壓歲錢是中國的傳統民俗,壓歲錢飽含著長輩對晚輩的祈福求安。
正月初二
迎婿日--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而禮物必須是雙數,單數則不吉利。
祭財神--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
正月初三
赤狗日--正月初三稱為「小年朝」,也稱為「赤狗日」。傳說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他的人一定會不吉利,故初三為「凶日」,不宜外出。據說在初三跟誰拜年,就會跟誰吵架,因而不拜年。燒門神紙--舊時初三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並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計」。
正月初四
折羅--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羅,所謂折羅,就是把幾天剩下的飯菜合在一起的大雜燴。
扔窮--打掃年貨。室內撣塵,屋內掃地,垃圾堆到院中准備「扔窮」。
迎神接神--年初四是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
正月初五
祭財神--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開市--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聖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趕五窮--正月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里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
正月初六
送窮--正月初六被稱為「馬日」,在這一天要」送窮」,這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在中國各地還有自己的送窮辦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於送走窮鬼。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正月初七
人日--民間流傳的關於「人日」的各種習俗非常多,比如有剪綵紙的習俗,人們將彩紙剪成花或人的形狀,或戴在頭上或貼在屏風、大門之上,以此象徵新一年人丁興旺。
七菜粥--民間還有用種蔬菜熬「七菜粥」的習俗,在人日食用,以此來取吉兆,並說此物可以除去邪氣、醫治百病。
吃面條--另有吃面條的習俗,並講究面條越長越好,寓意著用面條纏住歲月的雙腿,取長壽之意。
人齊日--人日還叫「人齊日」,民間有上土地廟送燈的習俗,人們將一盞油燈放在土地神像前,家裡有幾口人就點上幾個燈捻兒,此時無子的人家要去偷燈,認為這樣可以求到兒子。
正月初八
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又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天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欠。
……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捌』 中國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1、紅包
春節期間,長輩會給予晚輩一些禮金,以紅色信封包著,稱「壓歲錢」,通稱為「紅包」(粵語作「利市」)。有經濟能力的子孫,也會給予長輩紅包。紅包的金額不等:在中國大陸,人民幣一百元到一萬多元不等;在台灣,新台幣六百元至六千元,都相當普遍。
2、集市
新年來臨之際的集市或市場會販售新年有關商品,如鮮花、玩具、服裝甚至煙花,方便人們買禮物用來走親訪友或居家裝飾。在一些地方,購買年花跟西方購買聖誕樹的傳統無甚不同。
3、服裝
農歷新年期間穿的服裝主要是紅色或是其他鮮艷的顏色,因為人們認為紅色能辟邪。此外,人們從頭到腳都穿新衣服,象徵著新開始。亦有人穿著漢服等華夏文化特色服裝。
4、全家福
親族聚集在一起照全家福是重要儀式。照片會在房子的大廳或是屋外拍攝,家族裡地位最高的長者會坐在中央。
5、飲食
1、年糕,取「年年高升」之意。廣東地區和蘇浙地區有所不同;
2、團圓飯,年三十晚一家人聚首的飯局;
3、包餃子:中國北方省份的過年風俗,餃子形狀像元寶,而且宋朝銀票叫交子,所以人們認為過年包餃子會帶來財氣。
節日起源
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星象、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
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傳統節日多數形成於古人擇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以及祈福辟邪的活動。
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歲節(年節)的起源與發展涵蓋了人文哲學與自然規律等方面內容。
『玖』 中國的春節習俗有哪些
你好!
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為豐富,有舞獅、飄色、耍龍、游神、押舟、年例、逛廟會、逛花街、燒煙花,也有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等。
祭祀神靈、拜祭祖先習俗盛行於南方沿海一帶,承襲古時習俗,春節期間多地有舉行盛大的祭祝祈年活動,年味濃郁。
『拾』 春節習俗有哪些
春節習俗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布新、拜神祭祖、驅邪攘災、祈求豐年等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賀歲活動,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7、白族習俗。雲南白族人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里裝上火葯,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都在進行「拋綉球」活動。
8、土家族習俗。春節期間,土家族人民要舉行隆重的擺手舞會。擺手舞會是土家族比較流行的一種古老舞蹈,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70多個舞蹈動作,節奏鮮明,動作優美,舞姿朴實,情調健康,不用道具,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生活氣息。
9、傣族習俗。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節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日。穀雨開始那天定為「潑水節」。在三四天的節日里,人們相互潑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陳年舊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10、黎族習俗。居住在海南島上的黎族人,每逢春節到來,家家戶戶都要擺上豐盛的佳餚美酒,全家圍坐在一起吃「年飯」;席間全家還要歡唱「賀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壯年男子,還要舉行一次「春節圍獵」。這一天的獵物全村共享。
11、僳僳族習俗。僳僳族稱年節為「盍什」,他們大都做秈米粑、糯米粑和釀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許在桃、李等果樹上,祝願來年碩果累累。雲南怒江地區的僳僳族人民,先要給耕牛餵食鹽,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勞動。
12、基諾族習俗。春節到來,聚居於雲南西雙版納的基諾族,口嚼檳榔的老翁揚頭打鈸,戴大尖帽的老嫗低首鳴鑼,由周巴(寨父)最先把鼓敲響,男女青年圍成一圈徒手跳舞。
13、高山族習俗。高山族的人們在春節里身著艷麗的民族服裝,成群結隊歡聚在村邊寨頭暢飲美酒,並在樂器伴奏下盡情歌舞。有的村寨還舉行叉魚比賽,開展背簍球竿球等體育活動。
春節簡介: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買年貨、掃塵、貼對聯、吃年夜飯、守歲、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祈福攘災、游神、押舟、廟會、游鑼鼓、游標旗、上燈酒、賞花燈等。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底蘊。
春節習俗歌謠:
1、北京:「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2、山東:臘八粥,熬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 二十五,推煤鼠(應該是糜黍,見北京篇「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買肉, 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白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姐姐拉著弟弟扭一扭
3、陝西: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大年三十兒捏餃兒,初一撅著屁股亂作揖兒。
4、東北: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殺灶雞,二十八貼窗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餃子。
5、統一: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煮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帶你滿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