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千米航天器是怎麼回事

中國千米航天器是怎麼回事

發布時間:2022-06-21 10:51:41

① 那些宇宙航天器是靠什麼原理和動力達到每秒六十千米的

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繞地球飛行的航天器,另一種是穿梭在宇宙中的航天器
第一種情況:
在外太空航天器靠的不只是燃料,它只不過時起來一個將飛船送入軌道的和加速作用,在外太空航天器所受到地球引力的影響極小,在加速後航天器可以自行運行,但我想速度不會是每秒60KM的,這已經都超過了第三宇宙速度了,更何況是第一宇宙速度,航天器只有在第一宇宙速度速度下繞地球飛行,否則就會飛出地球。
第二種情況:
它的動力也是燃料,它的燃料和第一種情況下的航天器是相同的,應該都是一種有核聚變效果的固體燃料(有點類似核彈),在太空中,沒有動力,這便是「牛頓第一定律」,即: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運動狀態。在外太空,沒有重力,就沒有了力的產生,航天器在加速後就一直一定的速度飛行咯。

② 中國首次飛上月亮的航天器叫什麼

嫦娥一號。

嫦娥一號是中國探月計劃中的第一顆繞月人造衛星,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2009年3月1日,嫦娥一號完成使命,撞擊月球表面預定地點。

嫦娥一號衛星首次繞月探測的成功,樹立了中國航天的第三個里程碑,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

總體評價:

嫦娥一號衛星首次繞月探測的圓滿成功,樹立了中國航天的第三個里程碑,突破並掌握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實現了多個中國航天史及航天器的「第一」:第一次研製並成功發射中國首顆繞月探測衛星。

第一次實現了繞月飛行和科學探測;第一次形成了深空探測任務的總體設計思路和研製流程,這些都充分體現出中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國家航天局評)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嫦娥一號

③ 太空梭是怎麼回事

太空梭
太空梭集火箭,衛星和飛機的技術特點於一身,能像火箭那樣垂直發射進入空間軌道,又能像衛星那樣在太空軌道飛行,還能像飛機那樣再入大氣層滑翔著陸,是一種新型的多功能航天飛行器。它的結構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①軌道飛行器,包括三副引擎火箭、駕駛員艙、乘務員艙和載貨艙。②用作提供推進的外貯箱。③火箭助推器,共有兩枚,使用固體燃料。太空梭的主要用處是空間運輸、衛星服務,它可以靠近其他航天器,為其輸送物品及修理等服務項目。還可以進行星際觀測,軍事、地理觀察及拍照。由於其本身體積較大(高20多米,長50多米),也可以做為大型空間建築。太空梭起飛時可以像火箭那樣垂直發射,在運行過程中,為了減輕負擔,可以把工作完畢後的固體燃料火箭助推器和推進外貯箱拋掉。太空梭的主要機械在返回地面後經過整修還可以繼續使用。
美國於1972年開始研製與實施太空梭的計劃。第一架太空梭「企業號」1977年開始在各種復雜的地面上和大氣層中試驗。1981年首次用「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太空試驗飛行,飛行三天後成功地返回地面。從此以後,載人的太空梭開始進入太空。
太空梭把人載入太空,在上面可以進行科學實驗,比如太空育種,葯物合成,晶體提純,金屬冶煉,宇宙觀測等等,因為太空梭上的物體處於失重狀態,這是在地球上得不到的。所以可以做很多地球上因為重力影響沒法做的實驗。太空梭的好處就是可以重復使用,節約經費。並且在返回地球的時候不用燃料,像鷹一樣是靠滑翔降落到地面的。太空梭的外形就像普通飛機一樣。但它的表面必須有隔熱層,否則飛回地球的時候會被和空氣劇烈摩擦產生的熱量燒毀!一個國家的航天技術標志著它的綜合國力,你看看美國,俄羅斯都有太空梭,咱們就沒有。但是我們的神州系列飛船發展的也很快,要有信心!
天地往返穿梭器—太空梭
1969年4月,美國宇航局提出建造一種可重復使用的航天運載工具的計劃。1972年1月,美國正式把研製太空梭空間運輸系統列入計劃,確定了太空梭的設計方案,即由可回收重復使用的固體火箭助推器,不回收的兩個外掛燃料貯箱和可多次使用的軌道器三個部分組成。經過5年時間,1977年2月研製出一架創業號太空梭軌道器,由波音747飛機馱著進行了機載試驗。1977年6月18日,首次載人用飛機背上天空試飛,參加試飛的是宇航員海斯(C•F•Haise)和富勒頓(G•Fullerton)兩人。8月12日,載人在飛機上飛行試驗圓滿完成。又經過4年,第一架載人太空梭終於出現在太空舞台,這是航天技術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1981年4月12日,在卡納維拉爾角肯尼迪航天中心聚集著上百萬人,參觀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發射。宇航員翰•楊(John W•Young)和克里平(Robert L•Crippen)揭開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頁。這架太空梭總長約56米,翼展約24米,起飛重量約2040噸,起飛總推力達2800噸,最大有效載荷29.5噸。它的核心部分軌道器長37.2米,大體上與一架DC—9客機的大小相仿。每次飛行最多可載8名宇航員,飛行時間7至30天,軌道器可重復使用100次。太空梭集火箭,衛星和飛機的技術特點於一身,能像火箭那樣垂直發射進入空間軌道,又能像衛星那樣在太空軌道飛行,還能像飛機那樣再入大氣層滑翔著陸,是一種新型的多功能航天飛行器。
從1981年至1993年底,美國一共有5架太空梭進行了59次飛行,其中哥倫比亞號15次,挑戰者號10次,發現號17次,亞特蘭蒂斯號12次,奮進號5次。每次載宇航員2至8名,飛行時間從2天到14天。在12年中,已有301人次參加太空梭飛行,其中包括18名女宇航員。太空梭的59次飛行中,在太空施放衛星50多顆,載2座空間站到太空軌道,發射了3個宇宙探測器,1個空間望遠鏡和1個γ射線探測器,進行了衛星空間回收和空間修理,開展了一系列科學實驗活動,取得了豐碩的探測實驗成果。
美國太空梭創造了許多航天新紀錄。太空梭首航指令長約翰•楊6次飛上太空,是世界上參加航天次數最多的宇航員。1983年6月18日女宇航員莎麗•賴德(Sally K•Ride)乘挑戰者號上天飛行,名列美國婦女航天的榜首。1983年8月30日,挑戰者號把美國第一個黑人宇航員布魯福德(Guion S•Bluford)送上太空飛行。1984年2月3日乘挑戰者號上天的麥坎德利斯(B•McCandless),成為世界上第一位不系安全帶到太空行走的宇航員。1984年4月6日挑戰者號上天後,宇航員首次抓獲和修理軌道上的衛星成功。1984年10月5日參加挑戰者號飛行的莎麗文(Kathryn D•Sullivan)成為美國第一位到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員。1985年1月24日發現號升空,首次執行秘密的軍事任務。1985年4月29日,第一位華裔宇航員王贛駿(Tayler Wang)乘挑戰者號上天參加科學實驗活動。1985年11月26日,亞特蘭蒂斯載宇航員上天第一次進行搭載空間站試驗。1992年5月7日奮進號首次飛行,宇航員在太空第一次用手工操作搶救回收衛星成功。7月31日亞特蘭蒂斯號上天,首次進行繩系衛得發電試驗。9月12日奮進號將第一位黑人女宇航員,第一位日本記者和第一對宇航員夫婦載入太空飛行。
暴風雪號太空梭首航成功
1988年11月15日莫斯科時間清晨6時,前蘇聯的暴風雪號太空梭從拜科努爾航天中心首次發射升空,47分鍾後進入距地面250千米的圓形軌道。它繞地球飛行兩圈,在太空遨遊3小時後,按預定計劃於9時25分安全返航,准確降落在離發射地點12千米外的混凝土跑道上,完成了一次無人駕駛的試驗飛行。
暴風雪號太空梭大小與普通大型客機相差無幾,外形同美國太空梭極其相仿,機翼呈三角形。機長36米,高16米,翼展24米,機身直徑5.6米,起飛重量105噸,返回後著陸重量為82噸。它有一個長18.3米,直徑4.7米的大型貨艙,能將30噸貨物送上近地軌道,將20噸貨物運回地面。頭部有一容積70立方米的乘員座艙,可乘10人。科學家們認為,這次完全靠地面控制中心遙控機上的電腦系統,在無人駕駛的條件下自動返航並准確降落在狹長跑道上,其難度林比1981年美國太空梭有人駕駛試飛大得多。首先,暴風雪號的主發動機不是裝在太空梭尾部,而是安裝在能源號火箭上,這樣就大大減輕了太空梭的入軌重量,同時騰出位置安裝小型機動飛行發動機和減速制動傘。其次,暴風雪號著陸時,可用尾部的小型發動機做有動力的機動飛行,安全准確地降落在狹長跑道上,萬一著陸失敗,還可以將太空梭升起來進行第二次著陸,從而提高了可靠性。而美國太空梭靠無動力滑翔著陸只能一次成功。第三,暴風雪號能象普通飛機那樣藉助副翼,操縱舵和空氣制動器來控制在大氣層內滑行,還准備有減速制動傘,在降落滑跑過程中當速度減慢到50千米/小時自動彈出,使太空梭在較短距離內停下來。暴風雪號首航成功,標志著前蘇聯航天活動跨入一個新的階段,為建立更加完善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輔平了道路。原計劃一年後進行載人飛行,但由於機上系統的安全可靠尚未得到充分保證,加之其後政治和經濟等方面的原因,載入飛行的時間便推遲了。
附:「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
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在第10次發射升空後,因助推火箭發生事故凌空爆炸,艙內7名宇航員(包括一名女教師)全部遇難。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2億美元,太空梭停飛近3年,成為人類航天史上最嚴重的一次載人航天事故,使全世界對征服太空的艱巨性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
遇難宇航員為斯科比、史密斯、麥克奈爾、傑維斯、鬼冢(夏威夷出生,日裔)、朱迪恩•雷斯尼克(女)、麥考利芙(女教師)。
美國東部時間當日上午11時39分12秒,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的肯尼迪航空中心10英里上空,在「轟」的一聲巨響之後,「挑戰者」號太空梭凌空爆炸。美國全部太空梭飛行因而暫停了3年,「星球大戰」計劃也遭受嚴重挫折。
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 7宇航員罹難
美國當地時間2月1日,載有七名宇航員的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結束了為期16天的太空任務之後,返回地球,但在著陸前發生意外,太空梭解體墜毀。
美東時間上午九9點(北京時間22:00),也就是在哥倫比亞號著陸前16分鍾,該機突然從雷達中消失。
電視圖像顯示,解體的哥倫比亞號在德州的上空劃出了數條白色的軌跡。
美國航空航天局並沒有立即宣布包括一名以色列宇航員在內的全體船員已經遇難,但是肯尼迪機場現在已經降下半旗。目前在德州地區尋找哥倫比亞號殘骸的工作仍在繼續,航空航天局已經向民眾發出警告,不要接觸任何碎片,因為在太空梭引擎上覆有毒性極強的化學塗料。
哥倫比亞號進行緊急著陸的航空可能性是不存在的,航天局的發言人凱勒-赫爾林向CNN表示:「在當時的情況下,恐怕哥倫比亞號根本沒有選擇的機會。」
事發之後,布希總統立即結束了戴維營的短暫休假,返回了白宮,密切關注事態的進一步發展。
哥倫比亞號是美國現有的四架太空梭中服役時間最長的,此次的意外事件使人們回想起了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的失事,當時機上七名宇航員全部罹難。
聯邦調查局發言人安吉拉-貝爾表示,目前沒有直接證據顯示此次事件與恐怖分子有關。
哥倫比亞號發生意外時的飛行高度為203,000英尺,時速為12,500英里。
航空航天局的發言人凱瑟琳-沃森向全國公共廣播網表示:「目前所有的飛行控制器都在努力尋找能夠說明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的數據。」但在被問及是否能夠有宇航員倖存時沃森流下了眼淚。
此次在哥倫比亞號上遇難的七名宇航員分別是:里克-赫茲本德、威廉-麥克庫爾、麥克爾-安德森、大衛-布朗、凱爾帕娜-喬拉、勞里爾-克拉克以及以色列人伊蘭-拉蒙。
以色列總理沙龍表示:「此次事件對於兩國政府、兩國人民以及遇難宇航員的家庭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悲劇。」
太空梭是一種可重復使用的由運載火箭發射的飛行器,用於進入地球軌道,在地球與軌道航天器之間運送人員和物資,並滑翔降落回地面。第一架太空梭於1981年4月12日發射升空。太空梭主要由3部分組成:帶機翼的軌道器,用於運載航天員和物資;外部推進劑箱,用於攜帶供3台主發動機使用的液氫和液氧;一對大型固體推進劑捆綁式助推火箭。整個系統的起飛重量達2000噸,高56米。發射時,助推器和軌道器主發動機同時點火,推力達3100萬牛頓。起飛後約兩分鍾,助推火箭被拋棄並用降落傘降落,回收後再次使用。軌道器將外部推進劑箱中的推進劑消耗完時,已獲得99%的軌道高度,於是拋棄。此推進劑箱在墜入大氣層時解體。雖然太空梭像常規載人航天器一樣垂直發射,但不同的是,它能像普通噴氣式飛機一樣滑翔降落在跑道上。軌道器在設計上可重復使用00次,降低了航天飛行的成本。太空梭可將衛星和探測器裝入它的貨倉帶到太空去施放,也可由航天員在太空中回收或修理軌道上出了問題的衛星。航天心機還可用作太空實驗室,攜帶專門的研究設備進行各種科學實驗。太空梭完成任務返回地面遠比升空時的難度與危險性要大。當軌道飛行器返回地球重入大氣層時,它必須十分精確地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和角度。由於機身與空氣的劇烈摩擦,其外部可產生1500攝氏度的高溫,如果沒有防護裝置,飛機將會熔化。所以,在太空梭的外表覆蓋了一層大小形狀不同的黑色光亮的硅酸鹽纖維瓷片,這些瓷片的隔熱性能非常好,可以保證熱量不被傳導到飛行器上。太空梭是迄今為止人類所製造的最復雜、最尖端的運載工具。它龐大而精密的系統由數百萬個零部件組成,其中任何一個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整個太空梭毀滅。兩架失事的太空梭,一個是因為小小的密封圈發生泄漏,在起飛後不久發生了爆炸;一個是因為瓷片脫落擊壞身,在重返大氣層時發生機身解體。兩次事故使十幾名宇航員壯烈犧牲。人們在感激這些勇士,震驚這種災難的同時,仍然會對科學事業充滿不懈的激情。
目前只有美國擁有太空梭,但由這些太空梭所進行偉大事業,使人類對科學的認識產生了突飛猛進的作用。

太空梭是世界上唯一的可重復使用的航天運載器。70-80年代,美國、蘇聯、法國和日本等國相繼開始研製太空梭,但由於技術和資金等原因,到目前只有美國研製的太空梭投入使用。太空梭用途廣泛,可進行空間交會、對接、停靠、空間科學實驗、發射回收或檢修衛星。它曾在空間捕獲一顆未能進入同步貴道的國際通信衛星6號,進行修理後,又把它送入同步軌道。它還發射過並三次整修哈勃空間望遠鏡。太空梭通常可乘7人,飛行時間一般在2周以下,最長可達28天。
目前太空梭的主要任務是向國際空間站運送宇航員和各種建設用部件和補養。美國原設想使用可多次重復使用的太空梭可以節約花費。但結果全然不同,每架太空梭的研製費非常高,最新的奮進號研製費達20億美元,而且每次發射費用1億多美元。因此至今只做了6架太空梭,其中一架企業號為樣機,另外有五架工作機,分別是哥倫比亞號、挑戰者號、發現號、阿特蘭蒂斯號和奮進號。太空梭的可靠性還是非常高,自1986年1月挑戰者號發射失敗後一直到2002年4月為止已成功飛行過110次。

④ 為什麼中國的航天器要在晚上發射

航天器發射時間有講究

虞 偉 亮<小學生周報>

2002年12月30日凌晨,我國成功發射了「神舟四號」無人試驗飛船,並於1月5日成功返回。前兩年,我國已先後發射了幾艘試驗飛船,積累了許多數據,為我國載人航天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注意觀察這幾次航天器的發射可以看出,它們的發射時間都在歲末年初的深夜。其實以前我國發射的人造衛星也都是在晚上,不是前半夜就是後半夜。有的同學可能要問:為什麼航天器和人造衛星的發射都選在晚上?白天發射衛星不是更方便嗎?

原來,選定航天器發射升空的時間是很有講究的。由於運載火箭運載能力的限制,它裝載的蓄電池容量有限,如果衛星到達數萬千米的高空時,太陽正好以最大的夾角照在1萬多塊太陽能蓄電池上,使太陽能電池接替蓄電池工作,這樣衛星就獲得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但是若不在晚上這個最佳時段發射衛星,衛星上天後就不能以最佳角度接受太陽能源,衛星也就無法開展正常工作了。另一方面, 這也是為了讓地面的光學跟蹤測量設備捕捉到跟蹤目標。道理很簡單,在漆黑的夜空中,噴射著火焰向太空飛行的運載火箭非常顯眼和突出。

為什麼有的衛星在前半夜發射,而有的衛星在後半夜發射呢?這與發射的衛星的類型、設定的軌道以及它與地球的距離有關。我國的「風雲二號」氣象衛星軌道高度是35800千米,發射時間選在晚上8時多,「神舟」號飛船的軌道高度更高些,它的發射時間就定在凌晨1時。因為衛星的高度高,接受太陽最大角度照射的時間就可提前些,太陽能電池的功能也就早一些發揮作用了。

那麼,為什麼又要在寒冷的冬季發射飛船呢?這是因為飛船上天後,要由我國的航天測控網對飛船實施測控管理和回收。這個測控網由好幾個在我國大陸上的國內測控站、國外測控站和我國的四艘「遠望」號遠洋航天測量船組成。由於南半球沒有測控點,這個任務只能由四艘遠洋測量船來完成,而南半球氣候條件比較穩定的就是夏季,大洋上風浪也要小些,為了便於遠洋測量船監控和工作,為此,「神舟」號飛船的發射時機就選擇在與南半球相反的秋冬季節。

衛星發射時間的選定里有著深奧的科學道理呢。

⑤ 中國最新航天器叫什麼

中國最新航天器叫嫦娥五號探測器。

嫦娥五號探測器,是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製的中國首個實施無人月面取樣返回的航天器。其計劃在探月工程三期中完成月面取樣返回任務,是該工程中最關鍵的探測器,也是中國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戰。

嫦娥五號探測器全重8.2噸,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四個部分組成,將由我國目前推力最大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進行發射。

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探月工程的第六次任務,也是中國航天最復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截至2020年12月),實現了中國首次月球無人采樣返回,助力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

嫦娥五號的技術創新:

嫦娥五號主要面對取樣、上升、對接和高速再入等四個主要技術難題。同時,嫦娥五號的系統設計面臨五大挑戰。

探測器需要經歷多個飛行階段,還需要完成月面采樣、月面起飛上升、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地球大氣高速再入返回著陸等關鍵環節,並且設計約束多。

其中,上升器與軌道器需要在距離地球38萬千米的月球軌道上完成對接,在這里無法藉助衛星導航的幫助,需要依靠探測器自身實現交會對接。

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對嫦娥五號探測器的重量有嚴格的約束,一方面要盡可能對分系統進行「瘦身」,另一方面,因為備份產品較少,必須確保質量可靠。

⑥ 中國第一個載人航天器是什麼

1.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叫神舟五號。
2.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它於2003年10月15日9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將航天員楊利偉及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返回。
3.這個飛船標志著中國成為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的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它標志著我國在航天技術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4.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張慶偉指出,從1999年到2003年,我國先後成功地發射了四艘無人飛船和一艘載人飛船,突破了載人飛船再入升力控制、應急救生、軟著陸、GNC故障診斷、艙段間分離、防熱等13項關鍵技術。
5.作為我國高技術領域的跨世紀工程,「神舟」飛船總體性能優越,達到了20世紀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

⑦ 太空梭在哪裡飛行它是怎麼回事

太空梭是可以重復使用的、往返於地球表面和近地軌道之間運送人員和貨物的飛行器。它在軌道上運行時,可在機載有效載荷和乘員的配合下完成多種任務。太空梭通常設計成火箭推進的飛機,返回地面時能像滑翔飛機或飛機那樣下滑和著陸。太空梭為人類自由進出太空提供了很好的工具,是航天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太空梭的飛行軌道通常是近地軌道,高度在1000公里以下。需要在高軌道運行的有效載荷,也可以由太空梭送上近地軌道後再從這個軌道發射進入高軌道。太空梭的運載能力較大,往往採用多級組合的形式,可以串聯或並聯,也可以串、並聯結合。

太空梭進入軌道的部分叫做軌道器。它具有一般航天器所具有的各種分系統,可以完成多種功能,包括人造地球衛星、貨運飛船、載人飛船甚至小型太空站的許多功能。它還可以完成一般航天器所沒有的功能,如向近地軌道施放衛星,向高軌道發射衛星,從軌道上捕捉、維修和回收衛星等。

到目前為止,世界上真正投入使用的太空梭只有美國太空梭一種。但美國太空梭計劃也有過慘痛的教訓,1986年1月28日發生了震驚世界的「挑戰者」號爆炸事件。當時因固體火箭助推器一現場連接處的O形密封環被燒穿,造成外貯箱破損,引起爆炸,7名航天精英在人們的注視之中踏上了不歸之路。隨後太空梭停飛了32個月,一些系統進行了重新設計和改進。1991年4月出廠的「奮進」號是為代替失事的「挑戰者」號而製造的。

太空梭是世界上第一種也是目前唯一的可重復利用的航天運載器,同時,它又是一種多用途的載人航天器。太空梭系統主要由一架帶翼軌道器、兩台固體助推器和一個大型外儲箱三大部分組成。總長約56米,總高度23米,總重2000000千克,可把質量約23000千克的有效載荷送入低地軌道。太空梭通常可乘6-8人,飛行時間一般在2周以下,最長可達28天。

神州號實驗飛船是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艘實驗飛船,於1999年11月20日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新型長征-2F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次日在預定區成功著陸。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組成。軌道艙是航天員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返回艙是飛船的指揮控制中心,航天員乘坐其上天和返回地面。推進艙也稱動力艙,為飛船在軌飛行和返回時提供能源和動力。這次實驗飛行沒有載人,它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飛行,標志著中國在載人航天飛行技術上有了重大突破,是中國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⑧ 什麼是航天飛船

編輯本段航天飛船概述
航天飛船是用多級火箭作為運載工具,從地球發射並可在宇宙空間航行的飛行器。
編輯本段航天飛船作用
載人航天飛船一般包括為飛船提供電源和動力支持的推進艙、為航天員提供安全可靠環境支持的返回艙、在軌道運行中為航天員提供工作生活環境的軌道艙和為科學試驗提供各種保障的附加段。
載人航天飛船和宇宙空間站是供航天員、科研人員生活和工作的航天器,因此必須提供航天員在空間安全、工作和生活的生命保障系統,其設施與人造衛星有明顯不同,除無人飛行的分系統外,還必須包括環境控制生物保障系統和應急救生系統。載人航天飛船又分為衛星式載人飛船和登月式載人飛船。
編輯本段航天飛船組成部分
載人航天工程主要由七部分組成:
一、航天員的培訓和鍛煉;
二、有效載荷的各種科學試驗;
三、載人航天飛船的研製;
四、可靠的運載火箭保障系統;
五、載人航天發射場的建設和保障;
六、海基陸基聯合測控網的建設和保障;
七、可靠的著陸場的建設和保障。
編輯本段載人飛船組成
載人飛船一般由乘員、返回座艙、軌道艙、服務艙、對接艙和應急救生裝置等部分組成,登月飛船還具有登月艙。返回座艙是載人飛船的核心艙段,也是整個飛船的控制中心。返回座艙不僅和其它艙段一樣要承受起飛、上升和軌道運行階段的各種應力和環境條件,而且還要承受再入大氣層和運回地面階段的減速過載和氣動加熱。軌道艙是宇航員在軌道上的工作場所,裡面裝有各種實驗儀器和設備。服務艙通常安裝推進系統、電源和氣源等設備,對飛船起服務保障作用。對接艙是用來與太空站或其它航天器對接的艙段。
編輯本段載人航天與不載人航天區別
試驗飛船為何不載人就在於對火箭、飛船的安全可靠性的極高要求。人命關天,由於技術難度高,因此在宇航員上天之前,必經進行無人試驗或動物試驗。前蘇聯在加加林上天前一共進行了5次無人飛船的試驗,美國則發射了8艘無人飛船。
編輯本段飛船外形為何不像船
飛船的外形其實並不像船,只因要在陸地與茫茫天海之間飛來飛去,充當舟楫之用,故取此名。飛船有載人與載貨之分。一般來講,載人飛船有3個艙段,一個叫推進艙,主管飛船的動力,位於飛船的底部;一個叫返回艙,是宇航員升空、返回及生活工作的座艙,也是飛船的控制中心及與地面聯絡的通信中心,它是載人飛船的核心艙段,位於飛船的中部;還有一個叫軌道艙,它內部安裝了各種儀器,可用於科學實驗及對地觀測。如果需要在太空與別的航天器對接,則還需要有一個對接機構。
飛船返回時並不是所有的艙段都返回,只有返回艙才返回地面,其他的艙段都留在了太空上。
編輯本段為何裝「逃逸塔」
「避雷針」其實是一種宇航員救生系統,學名叫「逃逸塔」。蘇美發射載人飛船的火箭上都有逃逸塔裝置。它的作用是在火箭起飛前15分鍾到起飛後160秒鍾期間,也就是飛行高度在110公里以內時,萬一火箭發生故障,幫助飛船里的宇航員脫離危險區安全著陸。逃逸塔的技術難度很大。一旦險情發生,逃逸塔必須迅速拉著飛船脫離火箭,如果速度太快,產生的巨大過載會使人體根本無法忍受;而速度慢了,又會產生高度太低降落傘無法打開的危險。如何取得一個適當的平衡點,這是一大難題。早在神舟號載人飛船發射前,中國航天科技工作者就已成功完成了逃逸塔的飛行試驗。
編輯本段如何站著上塔
此次發射首次採用了「三垂模式」,即垂直總裝、垂直測試、整體垂直運輸的模式。以往的火箭總裝、測試、運輸都是「躺」著進行的,到了發射塔架再把一節節火箭以及整流罩、衛星等吊接組裝,然後再次進行測試。專家介紹說,此次改「躺」為「站」,可以使火箭少受拆卸組裝之苦。保證火箭的技術狀態與發射時的狀態相同,火箭在發射塔架上的「停留」時間也可以大大縮短,一般3天即可實施發射,減少了外界環境對火箭產生的不利影響。
編輯本段載人航天的歷史
人類載人航天事業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航天員加加林駕駛人類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繞地球一周後,安全返回地面,從此揭開了人類載人航天的歷史。
1969年7月20日,美國航天員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乘「阿波羅號」航天飛船,實現了人類首次登上月球的奇跡。
1971年4月,前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個宇宙空間站「禮炮號」。「禮炮號」宇宙空間站總重量約18噸,總長約14米。
1973年5月,美國發射了名為「天空實驗室」的宇宙空間站,總重量約為82噸,總長約36米。
1970年4月,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從此開始了中國的航天事業。
1999年11月20日和2001年1月10日,「神舟號」試驗飛船和「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在剛剛成功的「神舟三號」發射中,還首次試驗了逃逸系統,該系統可在火箭發射和升空階段出現意外故障等緊急情況下,將飛船帶離危險區域,以確保航天員的生命安全。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船發射成功,這是中國一大喜訊。
「生命之塔」專為航天員打造
「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發射時,在火箭的最頂端有一個由多個異形發動機組成的「四爪魚」模樣的設備。火箭發射約2分鍾後,它噴出幾道絢麗的火焰,形成一條完美的弧線,脫離火箭,消失天際。這就是中國航天四院為航天員打造的「生命之塔」――逃逸塔。逃逸救生系統是載人航天工程運載火箭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形象地稱為火箭上的「救生艇」。它的作用是在火箭發生危及航天員生命安全的故障時,幫助航天員安全脫離險境。
保護航天員的生命說來簡單,其實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而逃逸塔的誕生,被列為運載火箭系統最難啃的骨頭。之所以被稱為「生命之塔」,就因為逃逸塔代表了載人航天技術不同於一般航天技術的地方:必須確保航天員的絕對安全。針對可能會有的事故概率,逃逸塔應運而生。
「飛天救生艇」技術國際領先
逃逸塔位於火箭的頂端,共由四種型號10台發動機組成,結構十分復雜,製造的材質是特製的超高強度鋼,燃料為固體推進劑。平時所說的「逃逸塔」就是低空發動機,高8米,位於箭船頂部,而高空發動機則安裝在飛船整流罩上。
從火箭發射前30分鍾到起飛後120秒、飛行高度在39千米時逃逸塔分離,以及從120秒到200秒左右、飛行高度115千米時整流罩分離這兩個時間空間段內,萬一發生意外緊急狀況時,逃逸塔就會啟動,靠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提供巨大的瞬間推力,將航天員所在的飛船從火箭上拉出來,帶著航天員偏離火箭的運行軌道,逃離險境,然後藉助降落傘和緩沖裝置安全降落到地面。由於增加了逃逸系統,長征二號F火箭的安全性指標由過去發射100次可能出現3次危及航天員生命的問題,減少到現在發射1000次才可能發生3次這樣的事故,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逃逸塔「舍己為人」不能失敗
國際上若干次火箭發射失敗的例子證明,威脅航天員生命的故障大多數發生在火箭上升階段,而最直接的保護辦法就是讓航天員脫離危險區域,這正是逃逸塔的主要作用。但除了拯救航天員的生命,逃逸塔還背負著另一個「舍己為人」的使命。即使火箭發射順利,逃逸塔還必須點火工作,讓自身脫離火箭,俗稱「拋塔」,使得飛船後續飛行得以繼續進行。也就是「神舟」系列飛船發射後約2分鍾時看到的一幕,這就意味著無論發射成功與否,逃逸塔都必須脫離火箭,不能存在失敗的機會。

⑨ 關於航天的知識有哪些

中國航天事業自1956年創建以來,經歷了艱苦創業、配套發展、改革振興和走向世界等幾個重要時期,迄今已達到了相當規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設計、生產和試驗體系;建立了能發射各類衛星和載人飛船的航天器發射中心和由國內各地面站、遠程跟蹤測量船組成的測控網;建立了多種衛星應用系統,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間科學研究系統,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質好、技術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隊伍。

中國航天事業是在基礎工業比較薄弱、科技水平相對落後和特殊的國情、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中國獨立自主地進行航天活動,以較少的投入,在較短的時間里,走出了一條適合本國國情和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國在衛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溫燃料火箭技術、捆綁火箭技術以及靜止軌道衛星發射與測控等許多重要技術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在遙感衛星研製及其應用、通信衛星研製及其應用、載人飛船試驗以及空間微重力實驗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空間技術

1. 人造地球衛星。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自主研製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國共研製並發射了47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飛行成功率達90%以上。目前,中國已初步形成了四個衛星系列——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系列、「風雲」氣象衛星系列和「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資源」地球資源衛星系列也即將形成。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衛星回收成功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是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家。中國的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主要技術指標已達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國際水平。近幾年來,中國研製並發射的6顆通信、地球資源和氣象衛星投入使用後,工作穩定,性能良好,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 運載火箭。中國獨立自主地研製了12種不同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適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地球靜止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衛星。「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5100千克,基本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自1985年中國政府正式宣布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投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以來,已將27顆外國製造的衛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中佔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實施了63次發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連續21次發射成功。

3. 航天器發射場。中國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個航天器發射場,並圓滿完成了各種運載火箭的飛行試驗和各類人造衛星、試驗飛船的發射任務。中國航天器發射場既可完成國內發射任務,又具有完成為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和開展其他國際航天合作的能力。

4. 航天測控。中國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測控網,包括陸地測控站和海上測控船,圓滿完成了從近地軌道衛星到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從衛星到試驗飛船的航天測控任務。中國航天測控網已具備國際聯網共享測控資源的能力,測控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5. 載人航天。中國於1992年開始實施載人飛船航天工程,研製了載人飛船和高可靠運載火箭,開展了航天醫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的工程研究,選拔了預備航天員,研製了一批空間遙感和空間科學試驗裝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第一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標志著中國已突破了載人飛船的基本技術,在載人航天領域邁出了重要步伐。

空間應用
中國重視研製各種應用衛星和開發衛星應用技術,在衛星遙感、衛星通信、衛星導航定位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中國研製和發射的衛星中,遙感衛星和通信衛星約佔71%,這些衛星已廣泛應用於經濟、科技、文化和國防建設的各個領域,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國家有關部門還積極利用國外各種應用衛星開展應用技術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應用效果。

1. 衛星遙感。中國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期開始利用國內外遙感衛星,開展衛星遙感應用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工作,在氣象、地礦、測繪、農林、水利、海洋、地震和城市建設等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目前,國家遙感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和中國遙感衛星地面接收站等機構,以及國務院有關部委、部分省市和中國科學院的衛星遙感應用研究機構已經建立起來。這些專業機構利用國內外遙感衛星開展了氣象預報、國土普查、作物估產、森林調查、災害監測、環境保護、海洋預報、城市規劃和地圖測繪等多方面、多領域的應用研究工作。特別是衛星氣象地面應用系統的業務化運行,極大地提高了對災害性天氣預報的准確性,使國家和人民群眾的經濟損失有了明顯的減少。

2. 衛星通信。中國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利用國內外通信衛星,發展衛星通信技術,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通信、廣播和教育事業的發展需求。在衛星固定通信業務方面,全國建有數十座大中型衛星通信地球站,聯結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衛星通信話路達2.7萬多條。中國已建成國內衛星公眾通信網,國內衛星通信話路達7萬多條,初步解決了邊遠地區的通信問題。甚小口徑終端(VSAT)通信業務近幾年發展較快,已有國內甚小口徑終端通信業務經營單位30個,服務小站用戶15000個,其中雙向小站用戶超過6300個;同時建立了金融、氣象、交通、石油、水利、民航、電力、衛生和新聞等幾十個部門的80多個專用通信網,甚小口徑終端上萬個。在衛星電視廣播業務方面,中國已建成覆蓋全球的衛星電視廣播系統和覆蓋全國的衛星電視教育系統。中國從1985年開始利用衛星傳送廣播電視節目,目前已形成了佔用33個通信衛星轉發器的衛星傳輸覆蓋網,負責傳送中央、地方電視節目和教育電視節目共計47套,以及中央32路對內、對外廣播節目和近40套地方廣播節目。衛星教育電視廣播開播十多年來,有3000多萬人接受了大、中專教育與培訓。近年來,中國建成了衛星直播試驗平台,通過數字壓縮方式將中央和地方的衛星電視節目傳送到無線廣播電視覆蓋不到的廣大農村地區,使中國廣播電視的覆蓋率有了很大提高。中國現有衛星電視廣播接收站約18.9萬座。在衛星直播試驗平台上,還建立了中國教育衛星寬頻多媒體傳輸網路,面向全國開展遠程教育和信息技術的綜合服務。

3. 衛星導航定位。中國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開始利用國外導航衛星,開展衛星導航定位應用技術開發工作,並在大地測量、船舶導航、飛機導航、地震監測、地質防災監測、森林防火滅火和城市交通管理等許多行業得到了廣泛應用。中國在1992年加入了國際低軌道搜索和營救衛星組織(COSPAS-SARSAT),以後還建立了中國任務控制中心,大大提高了船舶、飛機和車輛遇險報警服務能力。

空間科學
中國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開始利用探空火箭、探空氣球開展了高層大氣探測。在七十年代初期開始利用「實踐」系列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開展了一系列空間探測和研究,獲得了很多寶貴的環境探測資料。近年來,開展了空間天氣預報的研究工作及相應的國際合作。從八十年代末開始利用返回型遙感衛星進行了多種空間科學實驗,在晶體和蛋白質生長、細胞培養、作物育種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中國空間科學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若干創新成果,在空間物理學、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等領域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對外開放的國家級實驗室,建立了空間有效載荷應用中心,具有支持進行空間科學實驗的基本能力。近年來,利用「實踐」系列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對近地空間環境中的帶電粒子及其效應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探測,並首次完成了微重力流體物理兩層流體空間實驗,實現了空間實驗的遙操作 6月10日 22:16 宇宙飛船最重要的用途之一就是為空間站和月球基地等接送宇航員和物資,且費用較太空梭低許多。目前在軌的「和平號」空間站和以前的「禮炮號」系列空間站以及美國「天空實驗室」空間站,都是用宇宙飛船作為天地往返的交通工具的。前蘇聯「聯盟15號」飛船,曾在「禮炮7號」的空間站與「和平號」空間站之間來回飛行並對接,成為世界第一輛太空「公共汽車」。

人在空間站內長期工作和生活,隨時都可能出現危險,例如,宇航員突發急病,空間碎片或流星擊穿宇航員生活的壓力艙艙壁。這時就需要宇航員馬上撤離空間站,返回地面。由於宇宙飛船體積小、重量輕、成本低,因此很適於長期停靠在空間站上用作救生艇,它給空間站帶來的負擔也不大。1984年,前蘇聯「禮炮7號」空間站出現故障時,就是用停靠在站上的「聯盟號」飛船把兩名宇航員緊急撤回地面的。目前正在建造的國際空間站在運行初期也將用聯盟一TM飛船作為救生艇。若用價值連城的太空梭作救生艇長期停靠在空間站上,則得不償失,使用效率太低了。並會給空間站背上一個大包袱,大大增加空間站姿態控制和保持軌道高度方面的費用。

由於宇宙飛船帶有推進系統,能機動變軌,固而還可以迅速降低高度進行偵察等軍事活動。美國「雙子星座7號」飛船在軌道飛行期間,飛船上的宇航員曾用紅外遙感器監視和跟蹤了1枚潛射導彈的發射,所獲信息比潛艇上的觀察人員報告的還要快。

示來的行星際載人飛行,從目前和可預見的將來來看,將由宇宙飛船率先實現,而且很可能是載人火星宇宙飛船。

在本世紀,人類成功發射了衛星式和登月式兩種飛船。21世紀將有望研製出行星際式宇宙飛船,把人送到其它行星去觀光考察。

宇宙飛船,它在多極火箭的運載下進入宇宙空間,進行著舉世無比的航行,地球在它眼裡只是一隻核桃,所有的星體也都變得渺小起來,而人類因為研製出了它,不僅擴大了生命的空間,也加快了人類進步的速度。

宇宙飛船與返回式衛星有相似之處,因為載人,故增加了許多特設系統,以滿足航天員在太空工作和生活的多種需要。例如,用於空氣更新、廢水處理和再生、通風、溫度和濕度控制等的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報話通信系統,儀表和照明系統,航天服,載人機動裝置和逃逸救生系統等。空間交會對接技術是載人飛船工程的一項關鍵技術,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為別的航天器提供運輸功能。

當然,掌握航天器再入大氣層和安全返回技術也至關重要。尤其是宇宙飛船,除了要使飛船在返回過程中的制動過載限制在人的耐受范圍內,還應使其落點精度比返回式衛星更高,從而及時發現和營救航天員。前蘇聯載人宇宙飛船就曾因落點精度差,使航天員困在了冰天雪地的森林中差點被凍死。目前,掌握航天器返回技術的國家只有美國、俄羅斯和中國。

從結構上來看,人類已研製出了3種結構的宇宙飛船,即一艙式、兩艙式和三艙式。其中一艙式最為簡單,只有航天員的座艙。兩艙式飛船由座艙和提供動力、電源、氧氣和水的服務艙組成。它改善了航天員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世界第一個出艙的航天員列昂諾夫乘坐的前蘇聯「上升」號飛船以及美國的「雙子星座」號飛船均屬於兩艙式。最復雜的就是三艙式飛船。它是在兩艙式飛船基礎上或增加一個軌道艙(衛星式飛船),用於活動空間、進行科學試驗等,如前蘇聯/俄羅斯「聯盟」系列飛船;或增加一個登月艙(登月式飛船),用於在月面著陸和離開月面,如美國「阿波羅」號飛船。

從種類上說,在發射的宇宙飛船中,除了載人飛船外,還有貨運飛船和載人貨運混合飛船。按照飛行任務的不同,載人飛船又可分為衛星式載人飛船、登月式載人飛船和行星際式載人飛船。前兩種在20世紀已經發射成功,後一種有望在21世紀實現,很可能是載人火星飛船。

記:雖然宇宙飛船和太空梭、空間站相比簡單一些,但對技術上的要求也一定很高吧?

龐:當然。雖說載人飛船是當今最簡單的一種載人航天器,具有飛行時間短、沿彈道式或半彈道式路徑返回、一次性使用等特點,其實它也很復雜,所以現只有中、俄、美3國擁有它。

宇宙飛船在返回地面時,為了減速、防熱及結構上的需要,返回重量越小越好。為此,一般真正返回地面的只有座艙,這也是分艙設計的重要原因。它要像飛機在空中拋掉副油箱和多級火箭拋掉熄火後的子級火箭似的「輕裝下陣」。所以,飛船座艙的外形設計十分重要。

座艙是載人飛船的核心,通常採用無翼的大鈍頭旋轉體,有的是球形,有的是鍾形。採用這種簡單外形具有結構簡單、工程上易於實現等特點。同時,座艙一般均有視野開闊的舷窗,以便航天員觀察發射前的准備活動、在軌交會對接情況、返回點火時的姿態和再入著陸的地面情況等。俄羅斯航天員曾多次在自動對接系統失靈情況下,通過舷窗進行手動對接獲得成功。此外,為保持航天員高效率工作,座艙內的大氣壓力和成分、供氧、二氧化碳和水氣的清除、水和食物、航天服等都要細致研究,都需要很復雜的技術才能完成。

飛船的氣閘艙有兩個閘門,一個與座艙連接叫內閘門,另一個是可通向太空的外閘門。航天員出艙前要在座艙內穿好航天服,然後走出內閘門,關閉內閘門,把氣閘艙內的空氣抽入座艙內,當氣閘艙內和艙外壓力相等時就可打開外閘門進入太空了。航天員返回氣閘艙時按相反的順序操作。內外閘門的氣密性絕對可靠是氣閘艙工作的基本條件,閘門的啟閉須十分小心和熟練,避免漏氣很重要,否則極危險。前蘇聯「上升」-2飛船於1965年3月率先應用了氣閘艙。航天員列昂諾夫通過它走出艙外,成為世界太空行走第一人。

飛船在上升或返回過程中,若發生故障,需要應急彈射時,座艙門應可以迅速打開;而在軌運行或降落在海面時,則要求座艙門嚴格密封。航天員除可由座艙門進出以外,還能從應急逃逸口爬出座艙。在載人飛船上升、軌道運行和返回地球3個不同的飛行階段,有不同的飛行環境,所以其救生手段不同。例如,發射飛船的火箭起飛後發生危險。如果火箭飛行高度低於兩萬米,航天員則可像飛機的飛行員一樣啟動彈射坐椅從座艙彈出,再打開降落傘返回地面;若火箭的飛行高度超過兩萬米,航天員就只能啟動飛船頂部的逃逸用的小火箭,用它把飛船拉離運載火箭,飛向安全區後,再打開飛船的降落傘,使飛船軟著陸。

目前,載人飛船還是一次性的,要想重復使用須解決座艙熱防護層能經受10 00℃以上高溫及返回著陸系統可保證准確著陸和很小的著陸速度這兩大關鍵,從而不被燒壞和撞壞。國外正從這兩方面入手研製可重復使用的載人飛船。

記:隨著人類航天活動的不斷深入,宇宙飛船的用途越來越廣泛,您能否具體談一下這方面情況?

龐:載人飛船在載人航天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在送人上太空後,宇宙飛船被用於對地觀測、航天員出艙作業和生物學研究等多種科學研究和各項航天技術試驗,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宇宙飛船最重要的用途之一就是為空間站和月球基地等接送航天員和物資,且費用較太空梭低許多。目前在軌的國際空間站和以前的「和平」號空間站、「禮炮」號系列空間站以及美國「天空實驗室」空間站都是用宇宙飛船作為天地往返交通工具的。宇宙飛船猶如太空「公共汽車」,立下了汗馬功勞。

人在空間站內長期工作和生活,隨時都可能出現危險。例如,航天員突發急病或飛船出現意外時,就需要航天員馬上撤離空間站,返回地面。由於宇宙飛船體小質輕、成本低,因此很適於長期停靠在空間站上用作救生艇。若用價值連城的太空梭作救生艇長期停留在空間站上,則得不償失。1984年前蘇聯「禮炮」-7空間站出現故障時,就是靠停靠在站上的「聯盟」號飛船把站上的兩名航天員緊急撤回地面的;1998年開始建造的國際空間站也用「聯盟」-TM飛船作為救生艇。

由於宇宙飛船帶有推進系統,能機動變軌,因而還可以迅速降低高度進行偵察等軍事活動。美國「雙子星座」-7飛船在軌道飛行期間,飛船上航天員曾用紅外遙感器監視和跟蹤了一枚潛射導彈的發射,所獲信息比潛艇上的觀察人員報告的還要快。

國外開始用宇宙飛船進行太空旅遊。自美國加州百萬富翁丹尼斯·蒂托2001年4月乘「聯盟」-TM飛船登上國際空間站成為第一位登上太空的旅行者之後,很多人都對太空之旅充滿了期待。為此,俄羅斯Energia火箭航天公司表示,其計劃為未來的太空旅客提供為期一周的太空服務。旅客可以乘坐俄羅斯的「聯盟」號宇宙飛船前往太空參觀。在飛船內,遊客既能體驗失重的感覺,又能透過舷窗博覽群星,遙看美麗的地球。

另外,未來的行星際載人飛行從目前和可預見的將來來看,將由宇宙飛船率先實現,而且很可能是載人火星宇宙飛船。

簡言之,宇宙飛船無論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是大有作為的,因而可以說是方興未艾。

記:談到宇宙飛船,不能不說一下最值得中國人驕傲的「神舟」號。請您具體談一下好嗎?

龐:我國的「神舟」號是比較先進的載人飛船,目前已4次遨遊太空。「神舟」號飛船由軌道艙(也叫工作艙)、返回艙(又稱座艙)、推進艙(儀器艙)和一個過渡段組成。其中載人的軌道艙、返回艙可謂「一室一廳」,作為「一室」的返回艙是航天員在發射、返回和駕駛飛船時待的地方,作為「一廳」的軌道艙則是航天員工作和休息的場所。

軌道艙位於返回艙前面,這是為了增加航天員的活動空間。它裡面裝有多種試驗設備和實驗儀器,可進行對地觀測。其兩側裝有可收放的大型太陽能電池翼、太陽敏感器和各種天線以及各種對接機構。

返回艙位於飛船中部,是航天員乘坐的艙段,也是飛船的控制中心。它不僅和其他艙段一樣要承受起飛、上升和軌道運行段的各種應力和飛行環境,而且還要經受返回時再入大氣層階段的減速過載和氣動加熱。其為密閉結構,前端有艙門,供航天員進出軌道艙使用。

推進艙緊接在返回艙後面,通常安裝推進系統、電源、氣瓶和水箱等設備,起保障和服務作用,即為飛船提供動力,進行姿態控制、變軌和制動,並為航天員提供氧氣和水。推進艙的兩側還裝有20多平方米的主太陽能電池翼。過渡段則在飛船頂部,用於與其他航天器對接或空間探測。

飛船頂部還有一個高8米的逃逸救生塔。它裝有10台發動機。在發射飛船的火箭起飛前900秒到起飛後160秒期間(0~110公里),如發生故障,它能拽著返回艙和軌道艙與火箭分離,並落到安全地帶,使飛船上的航天員轉危為安。記:感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祝願中華飛天夢早日實現 中國航天事業自1956年創建以來,經歷了艱苦創業、配套發展、改革振興和走向世界等幾個重要時期,迄今已達到了相當規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設計、生產和試驗體系;建立了能發射各類衛星和載人飛船的航天器發射中心和由國內各地面站、遠程跟蹤測量船組成的測控網;建立了多種衛星應用系統,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間科學研究系統,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質好、技術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隊伍。

⑩ 天問一號探測器累積飛行1億千米,背後是哪些技術的支持

較為完善的動力系統,先進的安全保護裝置,源源不斷的能量來源。

天問一號探測器累積飛行1億千米的這一消息說明了我國在航天探測器領域的技術已經有了明顯的突破,也標志著我國在火星探測領域已經初具話語權。天問1號所遵循的科學依據就是太陽作為天問的能量來源,太陽能能夠源源不斷的提供能量。因為我們不知道究竟距離是有多長的距離,所以中國需要慢慢探索,逐漸的站我資料,不斷完善天問一號。因為中國的技術對以前來來說的話,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同時又有技術過關的技術人員把控,對於衛星的操作也比以前更加精準,加上天問一號探測器累計飛行一億千米的消息傳來,所以天問1號抵達火星的日子可以說是指日可待了。

閱讀全文

與中國千米航天器是怎麼回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的錢能掙多少 瀏覽:592
越南魚多少錢一隻 瀏覽:115
有哪些印度的紀錄片 瀏覽:194
為什麼印度沒有形成政教合一 瀏覽:432
印尼人釣魚用什麼 瀏覽:330
中國石油行業哪個不釆油 瀏覽:59
在中國的茶葉里哪些是紅茶 瀏覽:912
英國有些什麼手機 瀏覽:220
上中國際部怎麼樣 瀏覽:476
伊朗跟中俄關系怎麼樣 瀏覽:842
伊朗和中國哪個國家強盛 瀏覽:928
成年英國鬥牛怎麼打理 瀏覽:145
印度人問候午飯怎麼說 瀏覽:265
為什麼印度訂單還在增加 瀏覽:435
義大利tec喇叭哪裡做的 瀏覽:300
英國授課型怎麼讀 瀏覽:441
印度高鐵哪裡造 瀏覽:555
500萬印尼盾英文怎麼說 瀏覽:794
越南清真寺有多少 瀏覽:352
越南人打疫苗要用什麼手續 瀏覽: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