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國防的發展歷史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
1、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是國防強大的關鍵
凡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時期,國防就是鞏固、就強大;凡是國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銳的時期,國防就虛弱、就頹敗。
晚清時期,在西方列強的進攻面前,不僅不敢發動反侵略戰爭,不依靠、不支持人民群眾進行戰爭。對人民群眾自發組織的反侵略斗爭實行殘酷的鎮壓,最終造成對外作戰中屢戰屢敗,割地賠款,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經濟發展是國防強大的基礎
經濟是國防的物質基礎,國防的強大有賴於經濟的發展。早在春秋時期齊國的政治家管仲就提出「富國強兵」的思想,這一觀點抓住了國防強大的根本所在。我國古代凡是有作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王朝,無不強調富國強兵。
3、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必須走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
中國是發展中大國,軍費有限,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必須走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必須有自己的「撒手鐧」。
(1)中國國防發展中體現了哪些規律擴展閱讀:
國防建設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
1、武裝力量建設。
2、戰場建設,人力物力的多種動員准備。
3、邊防、海防,空防和人防建設,戰略物資的儲備,國防工業建設和國防科學技術研究。
4、對人民群眾和學生進行國防教育和軍事訓練,發展國防體育事業,建立,健全國防法規體系。
5、軍事理論研究,發展軍事科學,制定並完善符合實際的戰略戰術原則。
6、後備力量的建設,以及與國防相關的鐵路、公路、水運、民航、郵電、能源、水利、造林、氣象、衛生、航天等方面的建設。
⑵ 新中國國防建設成就有哪些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防和軍隊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人民解放軍已經由單一軍種的軍隊發展成為諸軍兵種合成的強大軍隊。新中國成立時,人民解放軍只是單一陸軍,沒有空軍,沒有海軍。陸軍也基本上是步兵,炮兵和裝甲兵部隊極為有限,軍隊武器裝備基本上是在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中繳獲的日軍和國民黨軍隊的武器裝備,性能落後,型號繁雜,威力弱小。經過多次精簡整編和六十多年的現代化建設,人民解放軍已經規模適度,結構明顯優化,現代化水平和作戰能力大為提高,形成了陸軍、海軍、空軍、第二炮兵等諸軍兵種合成的強大人民軍隊,最近國產航母的下水,更是彰顯了國防力量,海洋大國之夢就在眼前。六十多年來,人民解放軍全面履行保衛祖國、保衛人民和平勞動的根本職能,勝利完成了保衛國防作戰任務,嚴密守衛邊防、海疆,依法履行香港、澳門防務職責,震懾、打擊危害國家安全和統一的各種分裂、破壞活動,為國家繁榮發展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參加搶險救災,保護人民生命財產,支援國家建設,有力支持了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參加國際維和、反恐、公海護航活動,為維護世界和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二,建立了完整的國防科技和國防工業體系。新中國成立時,國防工業的基礎也極為薄弱,主要包括兩大部分:一部分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在革命戰爭年代創建並發展起來的根據地兵工廠,這些工廠條件簡陋,規模較小,技術水平較低,一般只能生產槍彈、手榴彈、地雷、中小口徑迫擊炮彈等,也生產少量槍械和小口徑火炮;另一部分是接管的原國民黨政府的軍事工廠,這些企業的設備條件和人員的文化技術水平都比共產黨自己創辦的兵工廠要好,但中國的整個工業水平和技術水平低,這些企業也只能從事舊雜式武器裝備的修配和小批量生產,不能生產坦克、大炮、飛機、艦艇等武器裝備。新中國的國防工業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1964年10月至1970年4月,第一顆原子彈爆炸、首次導彈核武器發射、第一顆氫彈爆炸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先後試驗成功。改革開放後制定了「863」工程計劃,軍隊信息化建設在指揮自動化建設基礎上,已由分領域建設為主轉為跨領域綜合集成為主的全面建設,軍事綜合信息網已開通,一體化聯合作戰指揮控制系統建設取得進展。地地洲際導彈試驗、潛地導彈發射成功,導彈核潛艇建成下水,通信衛星、實用通信廣播衛星、氣象衛星先後發射成功。從1999年12月1日神舟一號發射成功,到2008年9月25日,神舟五號、神舟六號和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先後發射成功。2007年10月24日探月工程「嫦娥」一號發射成功。中國國防科技事業已經走在世界的前列。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這一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向世界宣告,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空間出艙關鍵技術的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武器裝備,除空軍一部分飛機和海軍一部分艦艇是購買的外,陸軍和第二炮兵武器裝備基本都是自行研製的,並正在製造航空母艦。
第三,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軍事法規體系。新中國成立伊始,如何建設國家,如何建設國家軍事,都沒有經驗,都是向蘇聯學習。從20世紀50年代末期開始,軍事建設貫徹「以我為主」的方針,從中國國情、軍情出發,編寫制定自己的條令、規章。改革開放後,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軍事法規建設明顯加快,先後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設施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防空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役軍官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備役軍官法》等。至2005年底,形成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為龍頭,15部專門規范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法律以及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181件軍事法規、88件軍事行政法規、3000多件軍事規章的法體系。
第四,全面展開了軍事人才隊伍建設。新中國成立時,人民解放軍隊伍中除有極少量知識分子和懂技術的幹部外,總體文化素質很低。解放軍隊伍的文盲、半文盲佔到大多數以上,從新中國成立初期起,全軍即逐漸建立了正規的各級各類軍事指揮院校和專業軍事技術學校,培養軍事指揮和專業軍事技術幹部。改革開放後,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明確規定「努力實現幹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此後軍隊各級領導班子的歷次調整,嚴格按「四化」要求選配幹部。進入20世紀90年代,建立了依託普通高等院校教育培養軍隊幹部制度。21世紀以來,中央軍委和總部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規,採取措施大力加強軍事人才隊伍建設,以建設指揮官隊伍、參謀隊伍、科學家隊伍、技術專家隊伍和士官隊伍「五支隊伍」為重點,造就大批適應信息化建設、勝任信息化條件下作戰任務的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今天,人民解放軍各級領導班子文化程度均在大專程度以上,碩士、博士學位的領導幹部所佔比例越來越大,五支隊伍建設已初具規模。同時,採取措施鼓勵全日制本科畢業生入伍當戰士。我們建立起完整的國防科技和國防工業體系,國防實力不斷增強。人民解放軍走出了一條符合我國實際的軍隊建設道路,創造了適應我國國情的人民戰爭戰略戰術,優化了軍隊體制編制,提高了後勤和裝備綜合保障能力,形成了反映現代軍事發展規律、體現人民軍隊性質和優良傳統的軍事法規體系,培養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所有這些,為人民解放軍更好地履行職能使命提供了力量支持,為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⑶ 中國的國防類型及其原則
中國的國防類型: 積極的 防禦性的 官方文字表述: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不移地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中國是一個幅員廣闊、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和平、安全和發展需要有效的國防保障。中國的國防建設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發展戰略和安全戰略,不針對、不威脅任何國家,其根本目的是維護國家安全和統一,確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事業的順利進行。中國的國防建設從來沒有超越捍衛國家安全的需要。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中國都是維護世界和地區和平、安全與穩定的堅定力量。中國希望國際社會能以客觀、公正的態度看待中國的國防建設。我們願與各方共同致力於加強互信與合作,共同促進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 原則: 《2008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 白皮書全文近3萬字,這是中國政府1998年以來第六次發表國防白皮書。 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 白皮書指出,中國把捍衛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保障國家發展利益和保護人民利益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努力建設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 白皮書說,新世紀新階段中國國防政策的基本內容是:維護國家安全統一,保障國家發展利益;實現國防和軍隊建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加強以信息化為主要標志的軍隊質量建設;貫徹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堅持自衛防禦的核戰略;營造有利於國家和平發展的安全環境。 公開宣示國防發展戰略構想 白皮書公開宣示了中國的國防發展戰略構想。 中國國防發展戰略構想的主要內容包括:推進國防和軍隊信息化、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走跨越式發展的道路。 中國軍事專家陳舟說,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組成部分,國防發展戰略主要是籌劃和指導國防建設與發展全局的方略,是制定國防發展規劃計劃、選擇發展模式、發展道路,控制發展進程、指導發展實施的依據。 「戰略意圖的透明是最大程度的透明。」陳舟指出,新白皮書對外公布國防發展戰略構想,體現了中國政府開放的力度和增信釋疑的誠意。 陸軍由區域防衛型向全域機動型轉變 白皮書指出,近年來,人民解放軍陸軍按照機動作戰、立體攻防的戰略要求,逐步推進由區域防衛型向全域機動型轉變。 據白皮書介紹,陸軍兵種建設有了長足發展。裝甲兵加強信息系統與武器平台一體化建設,逐步換裝新型主戰坦克,發展重型、兩棲、輕型等機械化部隊,裝甲機械化師旅在合成作戰師旅中的比例進一步提高。炮兵陸續列裝遠程多管火箭炮、大口徑自行加榴炮等一批先進武器裝備和新型彈葯,發展三級作戰指揮系統,初步構建起全程精確火力打擊體系。防空兵陸續裝備一批性能先進的野戰防空導彈、新型雷達和情報指揮系統,逐步建立完善偵察預警、指揮控制、信息對抗與火力攔截一體的對空作戰體系。工程兵加速構建專業化與多能化相結合、平時與戰時相結合的工程保障力量體系,形成了較強的全程伴隨保障、快速破障、綜合防護、反恐排爆和搶險救災能力。防化兵加速發展新型防護力量,初步建立起一體化的核化生預警偵察監測、防護指揮和防護力量體系。 白皮書說,陸軍航空兵是陸軍主戰兵種之一,實行總部、戰區和集團軍三級管理體制。近年來,陸軍航空兵加速推進由運輸型、輔助型向合成型、主戰型的陸軍空中突擊力量方向轉變,全面加強火力突擊、機降作戰、空中機動和空中勤務支援等能力訓練,積極參加反恐維穩、封邊控邊、搶險救災和聯合軍演等行動,努力建設一支規模適度、結構合理、裝備精良、功能齊全的陸航力量。 努力建設一支強大海軍 白皮書指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按照近海防禦戰略的要求,堅持把信息化作為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方向和戰略重點,努力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 白皮書指出,海軍深化訓練內容和組訓方式改革創新,突出海上一體化聯合作戰訓練,增強在近海遂行海上戰役的綜合作戰能力和核反擊能力。科學組織戰役訓練、戰術訓練、專業技術訓練和共同科目訓練,重點抓好信息化條件下聯合作戰要素集成訓練,探索復雜電磁環境下的訓練方法。重視開展非戰爭軍事行動訓練,積極參加雙邊、多邊聯合演練。 空軍由防空型向攻防兼備型轉變 白皮書說,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適應信息化作戰要求,加快實現由國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備型轉變,提高偵察預警、空中打擊、防空反導和戰略投送能力,努力建設一支現代化的戰略空軍。 白皮書說,經過近60年建設,空軍已初步發展成為一支多兵種組成的戰略軍種,具備了較強的防空和空中進攻作戰能力,一定的遠程精確打擊和戰略投送能力。 白皮書說,緊密結合軍事斗爭准備和空軍轉型建設發展實踐,探索與新一代武器裝備發展相適應的訓練體制和組訓方式。突出復雜環境下的技戰術訓練、多兵機種合同訓練和聯合訓練,開展針對性、對抗性訓練,加大基地化、模擬化、網路化訓練比重。優化飛行院校、訓練基地、作戰部隊三級飛行員訓練體制,加強航空兵部隊空戰、對地攻擊和聯合訓練。 重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 白皮書中,中國再次明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貫徹自衛防禦核戰略。 在首次單獨列章的「第二炮兵」部分,白皮書說,第二炮兵是中央軍委直接掌握使用的戰略部隊,是中國實施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主要擔負遏制他國對中國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擊和常規導彈精確打擊任務。 白皮書說,第二炮兵所屬導彈核武器,平時不瞄準任何國家;在國家受到核威脅時,核導彈部隊將提升戒備狀態,做好核反擊准備,懾止敵人對中國使用核武器;在國家遭受核襲擊時,使用導彈核武器,獨立或聯合其他軍種核力量,對敵實施堅決反擊。第二炮兵常規導彈部隊主要擔負對敵戰略戰役重要目標實施中遠程精確打擊任務。 核導彈力量的具體任務 白皮書第一次公開闡述了核導彈部隊擔負任務的具體內容。 新白皮書說,第二炮兵遵守國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貫徹自衛防禦核戰略,嚴格執行中央軍委命令,以保證國家免受外來核攻擊為基本使命。第二炮兵所屬導彈核武器,平時不瞄準任何國家;在國家受到核威脅時,核導彈部隊將提升戒備狀態,做好核反擊准備,懾止敵人對中國使用核武器;在國家遭受核襲擊時,使用導彈核武器,獨立或聯合其他軍種核力量,對敵實施堅決反擊。 對台==獨藏==獨不妥協 白皮書明確指出,「台==獨」、「東==突」、「藏==獨」等分裂勢力都是威脅國家統一安全、對國家安全構成挑戰的因素,這些問題都涉及到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國家的核心利益。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任何的妥協、不能有任何的讓步。中國人民解放軍堅決履行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的神聖職責
⑷ 怎樣認識我國當代的國防政策
A 通過對《軍事理論》的學習,談談對中國國防的理解和認識
通過對《軍事理論》的學習,我對中國國防有了一些粗淺的理解和認識,開始認真思考自我,民族和國家的關系。開始思考自己對社會和國家的價值。
首先、我明白了什麼是國防
在軍事理論學習之後,我懂得了國防的真正含義,即國家的防務.是指為防備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裝顛覆,保衛國家主權的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所進行的軍事及與軍事有關的政治,經濟,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動.國防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安全保障,自古以來,有國就有防,國無防而不立.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最重要的是生存與發展,國防是否鞏固,事關國家和民族的興亡.
其次、我明白了國防的重要性
孫子雲:「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在當今世界這樣一個和平大背景下,種種戰爭的陰影卻無處不在,目前世界局勢仍以和平為主,但我們應警惕戰爭,特別是隨著新中國的不斷發展和壯大,在世界上地位的不斷提高,中國會迎接到更多的挑戰,一些西方大國對中國的社會主義性質的恐懼,向世界宣揚中國威脅論,目的使中國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如果中國國防勢力一旦下降,中國所受到的威脅將是空前強大的.另外,台灣問題仍市中國的一塊心病,台灣問題本是中國的內政,但是,由於外部勢力插手,致使台灣問題變的復雜,成為中國必須認真面對的重大安全問題.雖然,一國兩制,和平統一主張提出,但是台灣分裂勢力的阻撓也很嚴重.但是,中國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心願,決不允許一小撮台獨分子的分裂活動,決不畏懼強敵干預,早日實現祖國統一大業.另外,由於日本國和我國歷史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而新的矛盾卻又出現,隨著日本經濟,軍事力量的增強,野心不斷膨脹,日本對我國安全構成潛在威脅成不斷上升趨勢,邊界和海洋權益爭端情況日益復雜,都是我國國防面臨的困難和挑戰.當然,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在世界形式趨於平緩的環境中,中國安全環境既有機遇又有挑戰,所以,我們一定要抓住有利機遇,利用和爭取一個較長的和平環境,發展經濟,增強綜合國力,加強國防現代化建設,為維護祖國同意和保衛國家安全做出新的貢獻.
第三、我明白了學習軍事理論的意義
學習軍事理論,就大的方面來說,是讓我們以一種居安思危的心態來認識國防,汲取各種軍事理論的精華,放眼世界,立足當今。對個人而言,學習《軍事理論》能加強我們的修養,陶冶我們的情操,開闊我們的胸懷。因而,我深刻的感受到在高校開展學生軍訓教學工作的必要性,它既是加強國防建設的重要措施,也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正確決策,它既能體現人才培養和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的和諧統—,增強學生的國防觀念利國防意識,培養大學生的基本軍事技能,又有力地促進了大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對於軍事理論教學對大學生提高綜合素質的意義我想有以下四點:
(一)增強國防意識。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國無防不立,民無兵不安」,所以,必須加強全民的國防教育,增強國防觀念。近代中國充滿血和淚的屈辱史對中國人民來說是刻骨銘心的,是永遠不會忘記的。一個國家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國防才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二)端正愛國精神。愛國精神是衡量一個人的綜合素質的重要標准。通過學習我明白了一個大學生,應該建立了積極的愛國精神,正確的愛國態度,科學的報國方法,從而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拓寬視野眼界。通過學習,我了解到了當今前沿科技的發展,在軍事上各種武器的應用,各種先進的戰略系統應用,各種戰術策略的實施。通過學習,我初步了解了軍隊建設的各方面問題,步兵的基本軍事技能,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偉大貢獻。這些知識極大的拓寬了我的眼界,豐富和健全了我的知識結構,使我進一步適應當今社會大發展。
(四)培養精神品質。在軍事理論教學中,無數英雄人物感動著我,在他們身上都印證了一種堅韌的品質,正如竹子「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而這種品質是成就人生,取得事業輝煌和美滿家庭的重要品質,是適應社會積極人生的寶貴品質。
第四、讓我思考一個大學生應當如何投身國防?
我們是祖國國防建設的後備軍,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縱觀國際形勢,我們需要培養一種世界的眼光,軍事理論課就是培養我們基本的國防知識和積極投身國防建設和為國效力的精神。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應如何投身國防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八點:
(一)增強國防觀念,認識國防的重要意義
積極學習國防教育理論,理解研究國防知識。只有我們具有了一定的國防觀念,才可能積極學習國防知識和軍事技能、主動旅行國防義務。國無防不立,民無防不安,國防是關繫到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根本大計,國防與中華民族每一個成員息息相關。
(二)認識歷史,增強愛國情操
從近代歷史很容易的可以看出,落後就要挨打,不團結,不愛國就會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作為大學生,作為華夏子孫,我們要用自己的身軀捍衛我們的國土。
(三)認識世界,認識現實
多看國際新聞,了解現實,了解世界形勢,國家狀況。關心國家大事。不難從國際形勢中看到雖然表面上和平,但仍然存在危險。我們應該時刻警惕。
(四)努力學好科學知識
作為學生,學習才是主業。只有我們學好了科學知識,有了一技之能,才能談得上報效祖國。只有學好了科學知識我們才能成為合格的四有新人,成為合格的接班人。
(五)努力掌握國防知識
我們應當了解和掌握有關的國防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例如:國防基礎理論、軍事知識、國防歷史、國防形勢、國防法制。
(六)積極參加軍事訓練
軍事訓練是我們大學生必須得學習的一種國防課程。在這些實踐性的教育環節中進一步鞏固我們所學的國防知識。軍事訓練中我們可以學會基本的軍事技術,在突發的戰爭中可以及時的為國家增加軍事人員,補充軍力,並且我們還可以從中豐富知識、增強體魄,還可以培養我們的無私奉獻的責任意識、令行禁止的紀律觀念、扎實奮斗的拼搏精神促進我們的全面發展.。
(七)、自覺履行國防義務。
積極主動履行各項應盡的義務。自覺形成「為國防盡義務光榮」的良好社會風尚。
(八)積極參加課余國防教育。
積極參加和宣傳國防教育理論和知識及全民教育,提高全體大學生以及全民的國防意識。
我們是生長在新世紀的一代大學生,是肩負祖國建設勇往的一代,我們是幸福的,跨進2l世紀的中國正如醒獅雄起,必將在本世紀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成就,科學的態度對待歷史,全面地、辯證地了解和認識中國國情。既要為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而自豪,又要為中國近代的屈辱而傷痛,從而轉化為奮發圖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強大動力。
今天的中國已不是昨天的中國,明天的中國必將更加美好。
⑸ 現代國防有哪些基本特徵
國防現代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是多種制約因素有機聯系的整體,表現為物質的和精神的各個方面,它涉及國家的軍事、政治、經濟、科學、文化、外交等各個領域。其主要內容包括:①軍事思想的現代化。先進的軍事思想、反映現代戰爭規律的戰略戰術,是國防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國防現代化建設具有強大的指導作用。②軍隊的現代化。軍隊是國防的主體,是保衛國家安全的柱石。軍隊的現代化是國防現代化的核心。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武器裝備技術的現代化,人才的現代化以及體制編制的現代化。武器裝備技術的現代化是軍隊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和重點,是衡量國防現代化的重要標准。要及時吸取和運用最新的科學技術成果,改進、創新武器系統和軍事技術裝備,以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人才的現代化是實現軍隊現代化的關鍵。要培養適應現代戰爭要求的人才,造就具有現代軍事理論、科學文化和科學管理知識,能掌握和駕馭現代武器技術裝備和作戰方法的指揮人員與技術人員。體制編制的現代化是使現代化的武器技術裝備和高素質的人才緊密結合起來,發揮整體效能的重要環節。要建立能適應不同作戰任務要求的機構精幹、指揮靈便、反應迅速、效率高、戰鬥力強的諸軍種、兵種合成的軍隊。③國防科研和國防工業體系的現代化。這是國防現代化不可缺少的物質技術基礎。主要包括:國防科研的基礎研究課題和應用研究課題要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具有現代化的科研體制、研究手段和科學管理。國防工業要達到生產工具、生產結構、生產組織、勞動力構成的現代化,並形成高效率的集約型生產體系。④國防法規體系和戰爭動員制度的現代化。即建立高效能、完善的國防法規體系和戰爭動員制度,以把握方向,指導、保證國防實力的建設和積累與發展國防潛力,並確保在需要時使國防潛力得以迅速順利地轉化為國防實力。⑤國防基礎設施和戰場建設的現代化。它也是國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具有現代化武器技術裝備的現代化軍隊充分發揮作用的必要條件。要建設符合現代戰爭要求的,能有效地保存有生力量的國防基礎工程和戰場設施,充分重視預警系統,戰場監視系統,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系統,電子戰和反電子戰等戰場設施的建設。
國防現代化與經濟、科學技術 國家的經濟實力是國防現代化的基礎。國防現代化建設是國家綜合力量的體現。國家的防衛能力依賴於經濟力的發展。國防現代化建設必須以國家經濟建設為基礎,並與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相適應。加強現代化經濟建設,提高整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才能為國防現代化創造更有利的條件和提供更雄厚的物質基礎。國防現代化對國家經濟建設除了具有依賴作用外,還具有促進與保證作用。即能在較大范圍的各個層次上,對國家經濟、政治、科技的發展產生巨大的直接或間接效益,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動力。國防現代化建設是人力 、財力、物力和技術高度集中的領域 ,體現了國家的最先進水平 。因而國防科技和國防工業向民用方面的溢流、擴散和轉移,以及人才、智力、先進管理和軍事設施等多種途徑的軍民兼容的綜合作用和綜合效益,將大大促進國民經濟的高度發展。
科學技術現代化是國防現代化的關鍵。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特徵。在軍事上,科學技術成果的廣泛應用,不僅大大提高了武器裝備的性能和威力,同時也促進了軍人科學文化素質的大大提高。科學技術已經成為軍隊戰鬥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國防現代化是現代科學技術成果的綜合體現,科學技術水平是衡量國防現代化程度的主要標志。國防現代化的需要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當代重大科技的研究開發,特別是高科技的研究開發,不僅投資多、周期長、風險大,而且需要知識、智力的高度密集。只有在這些方面具有獨特優勢的國防實力,才最有條件承擔。國防現代化的需要,支持了最前沿科學的研究與發展,使最新的科學技術首先在軍事上取得突破與發展。如現代核能技術、信息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等高技術成果,都是隨著國防現代化的需要而迅猛發展起來的。
中國的國防現代化 中國實現國防現代化 ,完全是為了確保國家的安全、維護世界和平。周恩來總理1954年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設現代化國防的號召。1964年第三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進一步明確提出了實現包括國防現代化在內的四個現代化奮斗目標。經過不斷的努力,中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國防科研與國防工業體系;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由過去單一的陸軍發展成為包括陸軍、海軍、空軍和戰略導彈部隊的諸軍種、兵種合成軍隊;武器裝備也得到了較大的改善和發展,掌握了導彈核技術和空間技術,進一步增強了遏制戰爭的能力,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國防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國防現代化取得了偉大成績。
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充足的人力資源,有較完整的科研和現代工業體系,有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和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有光榮的優良傳統和可以依賴的人民軍隊,已經具備了國防現代化的良好基礎。中國有2萬多公里的陸地邊界線和1.8萬多公里的海岸線,有眾多的經濟中心、軍事要地和政治文化中心,需要具備全方位、大空間、多功能的國土防衛能力,要有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中國國際地位相稱的國防力量。實現國防現代化,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面向世界,堅持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以建設一支有實戰能力的現代化軍隊為核心,大力發展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的現代化,把培養現代化人才放在優先地位;堅持改革開放,走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軍民兼容、平戰結合的國防現代化道路;貫徹精乾的常備軍與強大的後備軍相結合、常規力量與戰略核力量相結合、國防實力與國防潛力相結合的方針。充分利用有利的國際環境,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和現代人民戰爭的優勢,在著眼於增強綜合國力和積累國防力量的基礎上,全面籌劃,協調一致,加速國防現代化的進程。隨著國民經濟與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防現代化水平將不斷提高。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268253.htm
⑹ 中國國防政策包括哪些內容
國防政策的主要內容包括從事國防建設和使用國防力量的目的、方針、重點、體制、途徑等。
1、中國國防政策的目的是鞏固國防,抵禦侵略,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確保國家安全。
2、中國國防政策的方針是平戰結合、軍民結合,在服從並服務於國家經濟建設的前提下,逐步增強國防實力和國防潛力。
3、中國國防政策的重點是發展國防科技,改善武器裝備,提高現代化水平。
4、中國國防政策的武裝力量體制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和民兵相結合。
5、中國國防政策的途徑是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礎上有選擇地引進先進技術,加強軍事交流,努力發展與各國人民和軍隊的友好關系。
(6)中國國防發展中體現了哪些規律擴展閱讀:
新世紀新階段中國的國防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堅持自衛防禦的核戰略。
2、營造有利於國家和平發展的安全環境。
3、貫徹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
4、加強以信息化為主要標志的軍隊質量建設。
5、實現國防和軍隊建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6、維護國家安全統一,保障國家發展利益。
⑺ 中國的國防歷史對我們有哪些啟示
一、經濟發展是國防強大的基礎
經濟是國防的物質基礎,國防的強大有賴於經濟的發展。早在春秋時期齊國的政治家管仲就提出「富國強兵」的思想,孫子則更直接地指出:兵不強則不可以摧敵,國不富不可以養兵,富國是強兵之本,強兵之急。這一觀點抓住了國防強大的根本所在。
我國古代凡是有作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王朝,無不強調富國強兵。秦以後的漢、唐、明、清各代前期國防的強盛,都是與民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的結果;與此相反,以上各朝代的衰敗,也都由於經濟的衰落導致政治腐敗和國防孱弱所至。無數歷史史實證明經濟發展是國防強大的基礎。
二、政治開明是國防鞏固的根本
政治與國防緊密相關,國家的政治是否開明,制度是否進步,直接關繫到國防能否鞏固,良好的政治是固國強兵的根本。
縱觀我國數千年的國防史,不難發現,凡是興盛的時期和朝代,都十分注意修明政治,實行較為開明的治國之策。原本西陲小國的秦國,從商鞅變法開始,修政治,明法度,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國防日漸強大,為吞並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大唐初建之時,滿目瘡痍,百廢待興,正是由於制定並實施了一系列開明的政治制度,使國家很快從隋末的戰爭廢墟中恢復過來,很快成為國力昌盛、空前統一的大唐帝國。凡是衰落的時期和朝代,無不因為政治腐敗導致國防虛弱。唐朝中期以後,兩宋乃至晚清都是如此。
三、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是國防強大的關鍵
翻開幾千年的國防史,人們都會發現這樣一個規律:凡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時期,國防就是鞏固、就強大;凡是國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銳的時期,國防就虛弱、就頹敗。
晚清時期,在西方列強的進攻面前,不僅不敢發動反侵略戰爭,不依靠、不支持人民群眾進行戰爭,反而認為「患不在外而在內」、「防民甚於防火」。對人民群眾自發組織的反侵略斗爭實行殘酷的鎮壓,最終造成對外作戰中屢戰屢敗,割地賠款,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四、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必須走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中國是發展中大國,軍費有限,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必須走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必須有自己的「撒手鐧」。
(7)中國國防發展中體現了哪些規律擴展閱讀:
我國國防的性質:
一,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保衛祖國是全體中國人民的神聖職責,即我們的國防是全國人民的國防。
二,我們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奉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我國的國防不受外國勢力的影響,不與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結盟,即我們的國防是獨立自主的國防。
三,我國屬於發展中國家,永遠不做超級大國,不搞霸權主義,我們不要任何國家的一寸土地,也不允許任何國家侵佔我國的一寸土地。即我們的國防是積極防禦的自衛型國防。
全民國防教育日的來歷
2001年8月31日,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確定每年9月的第三個星期六為全民國防教育日。這是中國第一個以法律形式明確規定國防教育的主題節日。
國家之所以設立全民國防教育日,一是針對和平時期人們國防觀念淡化,需要加強國防教育;二是為全民參與國防教育活動提供一個大眾化、社會化的載體。
依法確立一個每年都能讓全體公民共同接受國防教育的時機,可以更好體現我國國防教育的全民性、全社會性的特點。此時學校普遍已經開學,便於學校和社會組織活動,不選擇歷史上的某一國恥紀念日,為的是不針對特定國家。
四次「倒逼」的國防現代化之路
第一次「倒逼」是抗美援朝戰爭。新中國建立之初,百廢待興,需要休養生息,恢復經濟,醫治戰爭創傷。但是,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中國人民為了保家衛國,進行抗美援朝。這一仗,打出了我們的國威、軍威,也「倒逼」了中國軍隊的發展。
1954年,中國軍隊在裝備上學習蘇軍,共裝備了106個步兵師、18個地面炮兵師、8個高炮師、3個坦克師和23個航空兵師。蘇聯當時援助中國項目156個,落實了150個,其中44個與軍工有關,這為我們三軍主戰裝備的工廠打下了基礎。
中國用不到十年的時間、幾十億的人民幣,建造了自己的國防工業體系,創造了世界上用時最短、成本最低的國防建設奇跡。可以說,敵人的步步緊逼,促使我們打下了國防現代化的基礎。
第二次「倒逼」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對我們進行的「核訛詐」和「核威脅」。1952年,艾森豪威爾上台,把核武器部署在關島。1955年,海峽兩岸發生危機,艾森豪威爾說:沒有任何理由不使用核武器。這明顯是對中國進行核訛詐。
中國領導人認識到,如果我們沒有核武器就會被別人欺負。於是請求蘇聯幫助我們建立核工業設施。然而,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聲稱,中國不願意加入他們的核保護傘,他敢斷言,中國不僅造不出原子彈,而且很可能連褲子都會輸掉。
這時,毛澤東同志說了句擲地有聲的話:「那好吧,就讓我們自己來干一干,我們也來試一試。」陳毅元帥說:「即使我們把褲子當了,也要生產出自己的原子彈。」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這次核試驗的成功,標志著中國國防現代化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第三次「倒逼」是1999年的「炸館事件」和2001年的「撞機事件」。2000年,我到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當訪問學者,參加一次學術報告會,正好美國將軍、前北約駐歐盟軍最高司令克拉克回來述職,講美軍在科索沃戰爭中的武器裝備打擊目標如何精準。
我問克拉克先生:「既然你們的武器裝備打擊目標這么精準,怎麼把我們駐南聯盟大使館給炸了?」克拉克無言以對,美國前國務卿黑格只好站起來圓了一個場,說那次確實是一次誤炸,希望中國朋友對此能予以諒解,並再次向中國表示歉意。
這一「炸」一「撞」使我們得到了兩個戰略啟示:一是「樹欲靜而風不止」;二是「落後就要挨打」。
於是,我們調整了改革開放之初制定的「軍隊要忍耐,軍隊要勒緊褲腰帶,國防建設要給經濟建設讓路」的方針,制定了「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同步發展,協調發展」的方針政策,現在又進一步發展為「軍民深度融合」的戰略。
2009年,在國慶60周年大閱兵上,我國亮相了很多新型裝備,這就是「十年磨一劍」。
第四次「倒逼」是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南海問題凸顯,我們的島礁被蠶食,資源被掠奪,海域被瓜分,主權受到侵害。2012年的「黃岩島事件」,2013年的「仁愛礁事件」,2014年的「半月礁事件」,都使中國忍無可忍。
然而,我們的國防能力和國防需求之間還有差距。我們不得不加強自己的國防建設。於是,我們自力更生,研發出了自己的預警機,這對增強我們的國防力量有很大幫助。在某些技術指標上,我們的預警機甚至超過了美國的預警機。
美國的預警機(美國E3預警機)是一個機械掃描,而我們的預警機(中國空警2000預警機)是電子掃描。因此,我們的預警機也叫「爭氣機」,給我們中華民族爭了氣。目前,我們的052C、052D導彈驅逐艦,054A導彈護衛艦以及我們的加油機、預警機都已開始裝備部隊。
⑻ 中國的國防政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防禦性政策。
中國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不移地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這是由中國的發展道路、根本任務、對外政策和歷史文化傳統決定的,是中國政府和人民根據時代發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做出的戰略抉擇。
國防政策的主要依據是:國際環境分析及其對國家安全之機遇與威脅的判斷;為實現國家安全利益確定的國家目標、國防戰略、軍事理論;經常出現及關系重大的現實國防問題;國家的政治、外交、經濟、科技、社會等其他方面政策的限制與需求。
(8)中國國防發展中體現了哪些規律擴展閱讀:
中國國防政策主要內容:
一、堅持中國共產黨對國防的領導
堅持中國共產黨對國防特別是對武裝力量的領導,是進行國防建設和軍事斗爭的成功經驗。
二、確定正確的基本目標和職責
鞏固國防,抵抗侵略,制止武裝顛覆,保衛國家的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是中國國防政策的基本目標,也是中國憲法賦予中國武裝力量的主要職責。
三、正確處理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
國防建設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經濟建設大局,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是中國國防建設一個長期的基本方針。
四、貫徹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
中國在戰略上實行防禦、自衛和後發制人的原則,堅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五、獨立自主地建設和鞏固國防
中國的社會制度、對外政策、歷史傳統和自然地理等國情,決定了中國必須獨立自主地建設和鞏固國防。
六、實行軍民結合,全民自衛
在國防建設和國防斗爭中,要繼承和發揚人民戰爭的優良傳統,堅決地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堅持軍民結合、全民自衛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