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應如何應對邊境問題

中國應如何應對邊境問題

發布時間:2022-06-22 02:40:06

Ⅰ 中國周邊安全環境面臨的哪些嚴峻的挑戰中國如何應對

中國周邊地區事件頻繁,使中國所處的周邊國際環境出現了日益復雜化的趨勢。中國是世界上鄰國最多的國家之一,陸上有10餘個鄰國,海上與6個國家隔海相望,最為關鍵的是中國與這些國家都存在著領土和領海的爭端。比較重要的有:與日本的東海大陸架和釣魚島爭端,以及東海石油問題;南海問題;與印度的領土爭議問題;在東北亞方向上,朝鮮"擁核自保"意圖日顯,朝核半島局勢趨於嚴峻。美國明顯加強了在我們周邊的存在,加大了投入,而且不斷增強對東亞區域合作以及對中亞的影響。可以說中國的周邊安全環境是世界上最復雜的。
近年來我國的周邊環境逐漸惡化,領土、海洋爭端不斷凸顯,周邊國家政局動盪,恐怖勢力蔓延,這些都促使我們必須加緊重視周邊安全形勢。
中國與日本的爭端主要是東海問題。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1. 東海劃界之爭。2. 東海海底油氣資源。3 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領土主權歸屬問題。
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主要問題——南海問題:南海總面積達350萬平方公里,其中散布有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島。其中的南沙群島由於其顯要的戰略地位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引起了菲律賓、越南和馬來西亞等南海周邊國家的強烈興趣,進而挑起南海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爭端,並發展成一個涉及多個國家且有國際勢力插手的復雜問題。由於歷史與現實原因。有關國家對我國的南海島礁及其附屬海域的非法侵佔早已是既成事實,我國的主權領土及其寶貴資源遭到了眾多東盟小國的侵吞瓜分,南海問題可謂積重難返。同時由於這一海域在地理位置上佔有特殊的重要性引起了美日兩國的高度重視。由此而使南海問題更為復雜化與尖銳化。目前我國在南海問題上的主要對手是菲律賓與越南兩國。越南占據著為數最多的南沙島礁,菲律賓則態度蠻橫且仰仗美國撐腰,不斷帶頭對我國挑起事端。近期,菲律賓挑起的黃岩島事件使問題更加緊張化。
中國和印度所存在的問題:中印之間主要是邊境劃界問題:印度與我國存在著領土爭端,並堅持不合理的領土要求。兩國邊界全長1700公里,雙方爭議地區面積達12.5萬平方公里。不僅如此,近幾年印度以「中國威脅」為幌子,漸漸實現軍事安全戰略從北方陸地向南方印度洋的傾斜,其觸角已延伸到靠近南中國海的馬六甲海峽附近。最近幾年印度不斷擴充其軍事實力,不斷進行核試驗、與俄羅斯共用中亞軍事基地、大規模購買先進武器,對我國虎視眈眈。
其他影響中國周邊安全的因素有:韓國與中國的海上爭端,我國西部地區的恐怖勢力,美國在中亞地區的駐軍,泰國、緬甸等國的國內震盪,俄羅斯對中國的態度忽冷忽熱的,朝鮮半島問題等等。

Ⅱ 中印邊界爭端最優解決方案

一、教訓印度

如果想給印度一個教訓,事情的結果是明擺著,因為中方的戰鬥力毋庸置疑。但無論如何,誰也不願意真走到戰爭那一步。應對疫情、拯救國民生命,應是印度的當務之急。

二、和談

那麼和談呢?中方已經明確表示,要求印方與中方相向而行,回到對話和談解決分歧的正確軌道上來。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同印度外長蘇傑生通電話時也強調,雙方應按照兩國領導人達成的重要共識,通過中印邊界特別代表會晤機制、邊防部隊會晤機制等既有渠道,就妥處邊境事態加強溝通協調。

但前提是印方要端正態度,嚴懲肇事責任人,嚴格管束一線部隊,立即停止一切挑釁性舉動。在事涉中國領土主權的問題上,別再搞這種耍無賴的小把戲。

(2)中國應如何應對邊境問題擴展閱讀:

延伸閱讀

9月14日中印外長在莫斯科簽訂五點解決分歧方法時刻,莫迪卻對當前的中印邊境對峙發表了最新講話,他在講話中呼籲印度議會團結起來一致對外,支持正在前線部署的印度軍隊,莫迪表示國家將與前線士兵共進退。16日,外國記者質問中印外交部發言人,為何中印外長答應解決分歧,中印邊境軍隊卻沒有分離?

1962年中印戰爭就是10月打的,越往後,中印越緊張,越可能沖突。中印之間經過2017年洞朗對峙,2020年邊境斗爭,雙方和平的基石已經失去了,印度此時撤軍就算中國不「擊其惰歸」,民粹主義印度國內,莫迪也無法交代。再晚一些撤軍,印度那糟糕的後方交通,應該會損失不少生命的。

據說班公湖第四指,中國已經建好永久營地,印度必須留下一些軍人與中國做伴,否則來年2月,未定國界,中國一定會前出一定距離,這是印度不可接受的現實。

Ⅲ 中國應該怎樣應對周邊安全挑戰

1、牢固樹立新的安全觀念。

非傳統安全問題日益突出,要求我們需要在理念上的更新。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已明確提出了非傳統安全問題。

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安全問題的新變化、新特點,確立新的國家安全觀,改變以往僅僅關注傳統安全的思維定勢,不斷擴展和深化對國家安全問題的認識,高度關注非傳統安全問題。

2、完善新的國家安全戰略。

在新世紀,我們也應當從國家安全戰略的高度,正視非傳統安全帶來的問題,將應對非傳統安全納入國家安全戰略范疇,使之成為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按照國家安全戰略的要求,進一步明確軍隊的職能,把軍隊應對非傳統安全作為軍事斗爭准備的重要內容;從更大范圍維護國家安全利益出發,全面籌劃和指導新形勢下的軍事斗爭准備。

3、加強非傳統安全問題的研究。

非傳統安全問題是軍隊面臨的一個新課題,對軍隊建設、特別是軍事斗爭准備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們應當加強非傳統安全問題形成和演化的研究,深刻認識其內在規律和成因、特性,以及給國家安全帶來的深刻變化,尤其對軍隊建設的長遠影響。

注重借鑒、總結外軍經驗和做法,探討針對非傳統安全問題的軍隊力量使用方式。

4、有針對性地做好相關准備工作。

應對非傳統安全挑戰,重在應急准備,建立科學、系統、完善的應對體系。建立預警報告機制,嚴密組織非傳統安全情報,及時獲取情報信息,加強判斷預測。建立高效的指揮和協調組織,努力解決預警和預防問題,制定各種行動計劃,建立專業行動組織,明確相關任務。

還應考慮設立一個有關專家小組,為指揮和決策服務。加強軍事和地方反恐合作演習,完善國際行動合作機制,圍繞打擊恐怖主義、跨國犯罪、非法移民、突發事件等開展相關合作。加強針對性訓練,組織重點學科演練,努力提高各級指揮員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3)中國應如何應對邊境問題擴展閱讀:

非傳統安全問題的出現,反映了安全威脅的新變化:

1、多樣化的威脅。

在冷戰期間,人們關注的焦點是該國面臨的軍事威脅。然而,冷戰結束後,特別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其負面影響帶來了非傳統安全問題的出現,逐漸擴大了國家安全對經濟、科技、信息、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威脅。

2、集成的威脅。

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有時相互因果,構成多種復雜威脅。

3、復雜的威脅。

冷戰結束以來,國際安全形勢的發展表明,一些非傳統安全問題對國家安全的威脅日益加劇。在過去,傳統的安全問題是通過戰爭來解決的。當前,解決非傳統安全問題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包括軍事手段和多國合作。安全問題不確定性增加,國家安全更加復雜。

Ⅳ 中國周邊安全形勢面臨哪些嚴峻的挑戰

1.中國與日本的爭端:集中在東海。主要有以下三種:(1)是東海劃界爭議。(2)東海海底油氣資源(3)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領土主權。
2.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主要問題——南海:南海總面積350萬平方公里,其中東沙、西沙、中沙、西沙四大群島。其中,南沙群島戰略地位突出,資源豐富,中國南海自然資源豐富,環繞著菲律賓、越南和馬來西亞;中國對挑起南海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爭端的強烈興趣,它已發展成為涉及許多國家和國際行動者的復雜問題。
3.中國和印度所存在的問題:中印之間主要是邊境劃界問題:印度與我國存在著邊界領土爭端問題,同時印度並堅持不合理的領土要求。兩國邊界全長為 1700 公里,雙方爭議地區面積達 12.5萬平方公里。不僅如此,近幾年印度以所謂的「中國威脅」為幌子,漸漸的實現軍事安全戰略從北方陸地向南方印度洋的進行了傾斜,其觸角已延伸到靠近中國南海的馬六甲海峽了。
4.台灣問題:台灣本就是中國的一部分領土,由於早期戰爭問題,台灣好不容易回歸中國,但是美國想讓中國分裂,於是插足台灣問題,想方設法的想要改變中國。
5.疫情問題,新冠病毒蔓延已經三年了,中國首先控制住了病情,但是奈何國外疫情沒有得到控制,總會到中國的外國人,所以疫情總是在反復復發,中國經濟被打壓,各行各業都不景氣。
拓展資料:一.中國應對外部挑戰的政策以及態度:
1. 應對外部挑戰,關鍵是做好自己的事情,毫不動搖地打贏三場硬仗。特別是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不應受到干擾。
2. 針對美國提高關稅,我們國內要加快定向結構性改革,特別是要加快以減稅為主的財政寬松。

Ⅳ 就現階段國際形勢和中國邊境問題中國應如何發展應對

首先,要強化堅決維護國家利益的意識,一切行動從維護國家利益的角度出發,包括在聯合國安理會的投票和在重大國際問題上的表態;其次,要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在重大問題上要頂住外部壓力,根據是非曲直來做決斷;第三,要強化國際關系准則的意識,也就是處理國際問題要講道理,講准繩,符合國際關系准則的我們就支持,否則就反對。這樣才能在國際上贏得更多尊重,更多信任。

Ⅵ 當下中國面臨的挑戰和應對措施

中國當今面臨的三大挑戰是:
國內一些深層次矛盾特別是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
中國的和平發展要贏得國際社會的真正認同尚需時日。
周邊環境動盪,安全局勢不容樂觀。
第一:中國經濟正進入結構性全面調整、創新階段,面臨體制性變革。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一場革命。要改變經濟增長中資源與環境代價過大的狀況,涉及面廣,情況復雜,阻力大,尤其是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經濟發展還會遇到一些預料不到的困難。
第二:中國需要世界,世界離不開中國。為此,中國的和平發展模式需要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只有這樣,中國才能融入國際社會,以實現互利共贏,進而促進中國經濟的更大發展。
作為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中國和平崛起,實屬世界空前。無論中國政府如何宣講,人們總會用歷史上英、美、德、日崛起的發展模式看待中國:英國用炮艦建立了日不落帝國;美、德、日用對外侵略擴張壯大自己。而中國是否也要走這條老路?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問號,因而疑慮重重。
第三:泰國、緬甸、吉爾吉斯斯坦政局不穩;西部邊陲安全突出,三股惡勢力活動猖獗;南海爭端加劇;朝核六方會談擱淺。許多周邊國家大都採取「經濟上靠中國,安全上靠美國」的政策,故美國軍事戰略部署東移,打造亞洲式北約,以圖包圍中國,牽制中國發展建設。



(6)中國應如何應對邊境問題擴展閱讀:
當前國際形勢跌宕多姿,變幻莫測。世界各種力量粉墨登場,加緊角逐,縱橫捭闔,分化組合。
各國忙於本國經濟盡快企穩回升,並為後國際金融危機時代布局謀篇,力爭在國際舞台上占據有利地位。全球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之中。在此形勢下,中國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總體來看,機遇大於挑戰。

Ⅶ 分析一下中印邊界爭端中國該如何做

要解決中印的邊界問題,不能只從邊界糾紛的局部看問題,而要從中國和印度的國家的戰略高度看問題,中印邊界的這幾塊地的歸屬關繫到中國和印度的長期的國家利益和國力的漲縮。

許多人認為以前中國在中印戰爭獲勝後擁有非常荒涼的阿克賽欽而放棄藏南和達旺是一個重大失誤,因此許多人在解決中印邊界的問題上要求現在中印交換領土,中國放棄荒涼的阿克賽欽而取得達旺和藏南,其實這些人沒有深刻認識到這幾塊土地對中印整個國家利益的影響。

(7)中國應如何應對邊境問題擴展閱讀:

中印的爭議領土主要是東部的藏南和達旺以及西部的阿克賽欽,現在中國擁有西部的阿克賽欽,而印度侵佔著東部的藏南和達旺。阿克賽欽海拔高資源貧乏非常荒涼,而東部的藏南和達旺地勢低,氣候宜人,各種資源異常豐富,是西藏最富饒的地區。

而藏南和達旺遠離中國內地,中國的軍隊調動和後勤保障卻非常困難,中國要在藏南和達旺與印度進行長期的拉鋸式的爭奪戰爭會嚴重消耗中國的國力,而且在中國要在藏南和達旺與印度進行長期的拉鋸式的爭奪戰爭也不符合中國的戰略要求。

Ⅷ 緬北戰事威脅中緬邊境安全,中國該怎麼辦

11月20日凌晨,緬北勐古、棒賽、105碼、木姐縣轄區等多地發生武裝沖突。據緬甸地方武裝方面消息,11月20日當地時間凌晨2點40分,果敢、德昂、若開和克欽四家武裝近十個混合營的聯合部隊對緬軍在勐古地區的勐古城郊、棒賽、彭線、木姐等多處駐點進行圍援打點。緬軍99師與克欽6旅爆發激戰,截至上午8點,戰斗仍未停止,

作為緬甸的友好鄰邦,中方支持一切,有利於實現緬國內和平與民族和解的努力,我們將根據緬政府及有關方意願,繼續發揮勸和促談的建設性作用,與緬方共同維護好,中緬邊境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Ⅸ 中國如何應對復雜的周邊安全環境求答案

一、我國周邊安全環境中的不利因素
在我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中,一些爭議和摩擦的連續出現,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幾方面的因素:
一是我國周邊地理環境的復雜性。我國擁有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疆土,有2.2萬公里長的陸地邊界線,與我國接壤的國家有14個。我國還有1.8萬公里長的大陸海岸線,與日本、韓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汶萊、馬來西亞等國的領海相接或相重疊,它們是我國的海上鄰國。此外還有非接壤但有著密切關系的近鄰國家,如柬埔寨、泰國、新加坡、孟加拉國等,因此,我國被稱為「世界上鄰國數目最多的國家」。
我國不僅鄰國的數量多,而且這些國家的情況十分復雜多樣,這在整個世界上較為少見。我國所處周邊環境特別復雜的性質,決定了在我國與鄰國之間發生摩擦的概率要更大一些。
二是在我國與近鄰國家之間,還存在著一些歷史遺留下來的,未解決的邊界問題。其中包括中印邊界問題、中日釣魚島問題,還有南我國海問題。在這些領土和領海的劃界問題上,雖然我國希望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加以解決,但一些鄰國不斷採取各種手段,試圖強化對爭議地區的實際佔領。這反映了周邊某些國家的一種機會主義的心態,它們試圖利用我國的和平主義政策,造成對我國不利的既成事實,謀取現實的利益,或者強化自身在未來邊界談判中的地位。
三是由於我國崛起帶來的沖擊。這一沖擊既有物質的層面,也有心理的層面。從物質層面上說,我國崛起,首先意味著東亞地區國家之間的實力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與實力對比的變化隨之而來的,是國家之間相對地位的變化。以中日關系為例,在過去一個比較長的時期內,我國是東亞地區的政治大國,日本是東亞地區的經濟大國,雙方對這種地位結構已比較適應,也都能接受這樣一個現實,雙方在一個比較長的時期內基本相安無事。隨著我國經濟地位迅速上升,日本東亞經濟主導國的地位受到沖擊。從發展趨勢上看,似乎我國正在逐漸確立自身在東亞地區的主導地位。日本對這一前景並不是欣然接受,而是試圖延緩這一進程,或者通過與其他國家聯合的方式,制約我國影響力的上升。這就在一定時期內增大了雙方發生摩擦的可能性。類似的情況,也在中印關系、中韓關系等雙邊關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與實力地位的起伏相伴隨的,還有心理上的失衡。在日本、澳大利亞、韓國等國公眾過去的印象中,我國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沖擊了這種傳統的心理印象。一部分人有意無意地把本國內部出現的種種經濟問題,歸結為我國經濟競爭、我國貨的大量湧入,也在客觀上增強了其對我國的負面情緒。
印度對於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我國國際影響力的迅速上升,並不感到服氣。加上中印之間還存在尚未解決的邊界問題,這意味著從政治、安全的角度來說,中印關系在未來一個時期內並不會平靜。
當然,理解我國的安全環境,絕不能忽略美國這個因素。美國在東亞地區,存在著一個同盟體系。我國周邊的日本、韓國、澳大利亞都是美國的盟國,此外,美國與菲律賓、泰國、新加坡、印度、巴基斯坦等保持著緊密的安全合作關系。特別是,日美同盟關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針對我國的。美國的戰略是維持在全球事務中的領導地位,並試圖排除任何一個大國對美國領導地位可能發起的挑戰。因此,美國對我國的崛起始終有著防範的一面,試圖牽制我國的崛起。判斷我國的周邊環境,美國的影響是一個始終不能忽視的因素,並且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二、我國周邊安全環境中的有利因素
在我國周邊安全環境中,同樣存在著一些有利因素。
其中,最大的有利因素,就是我國實力的持續上升。在過去30年中,我國的綜合實力獲得了很大提升。不難發現,近兩年在我國與周邊國家關系中出現的不少摩擦,其實是由於我國實力上升帶來的一個副產品。
國際社會普遍有一種預期,認為我國在未來不短的時期內,還會保持強勁的上升勢頭。也就是說,我國是一個繼續處於上升進程中的國家。從根本上說,周邊的這些國家並不願意輕易得罪一個上升中的大國,因為從長遠來說,這不符合它們的利益。這意味著,在我國崛起的過程中,我國與鄰國關系中雖然會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但其程度和范圍是有限的。周邊關系中的摩擦,都不會發展到失控的程度。
另一個有利因素,是我國在周邊地區逐漸增大的影響力。我國與周邊國家的貿易額巨大,是許多周邊國家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同時,我國在周邊國家的投資也在迅速增長。周邊國家對我國經濟影響力的擴大,持一種多少有些矛盾的心態,一方面由於我國經濟高速增長所帶來的經濟機會;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防範心理,擔心從經濟上受制於我國。但不管怎麼說,我國與周邊國家的經濟關系,是雙邊關系中的一個重要穩定因素,這在幾年前中日關系的「政冷經熱」中已經有清晰的體現。
第三個因素,是國際社會對我國戰略意圖的認知。它們要判斷,我國的實力足夠強大以後,我國要干什麼?我國會追求什麼樣的目標?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追求這些目標?在上個世紀90年代,很多周邊國家對此感到焦慮,「我國威脅論」在周邊地區比較盛行。我國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理念和政策舉措,來緩解這方面的焦慮,包括新安全觀、和平崛起、負責任大國、建立一系列夥伴關系、提出睦鄰、安鄰、富鄰的外交政策,推動建設和諧世界與和諧周邊等等。此外,我國積極參與與周邊國家的自由貿易區的建設,積極推動地區機制的建立和發展。我國與鄰國的經濟相互依賴關系也在不斷加深。現在,周邊國家對我國戰略意圖的疑慮已經大大緩解。
最後,雖然從表面上看,近兩年在我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中,出現了不少糾紛或摩擦,但是,當我們從一個比較長的時間視野來考察時,就會發現,這些問題從其發展程度來看並不嚴重。我們的周邊環境,從總體上看,還是呈改善的趨勢。
三、應採取的對策
周邊安全環境中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有些因素是可以改變的。隨著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綜合實力的巨大提高,我國營造周邊環境的能力有了很大增強。面對當前的周邊環境,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應對。
首先,最重要的還是發展,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一個國家特別是大國,它的國際地位最主要的還是取決於其物質實力。對我國來說,最重要的是,抓住當前的機遇,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綜合實力,提升營造有利的周邊環境的能力。
其次,是努力保持中美關系的穩定。美國是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對全球事務和亞洲地區的事務有著巨大的影響力。美國的態度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可以影響日本、韓國、澳大利亞以及東南亞很多國家的政策。在我國周邊許多熱點問題的背後,都有美國的影子。由於我國被美國認為是最有潛力在未來挑戰其主導地位的國家,美國對華政策中防範的一面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不可能消失。但美國在保持中美關系的穩定方面也有著重要的利益,在很多國際事務上,美國需要我國的合作。因此,只要雙方做出足夠的努力,中美關系可以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
第三,發展睦鄰外交,拓展我國在周邊國家中的影響力。綜合實力的增強,使我國營造有利周邊環境的能力也相應增強。我國雖然在周邊地區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但與我國綜合實力相比,兩者之間並不相稱。現在,我國與很多周邊國家的關系中,最重要的支柱還處於經濟合作的層面,如何加強我國與一些周邊國家在政治、戰略層面的合作,建立起高度穩定的、經得起國際環境變化考驗的戰略關系,還是一個需要努力加以實現的目標。
最後,是加強軟實力建設。提升我國的國際形象,改善我國在周邊國家心目中的認識和印象,使我國形象在這一地區更具親和力。同時要保持我國在戰略上的威懾力,努力維持一種平衡。

閱讀全文

與中國應如何應對邊境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人游中國怎麼樣 瀏覽:856
您好中國英文怎麼寫 瀏覽:548
英國為什麼分為三個地方 瀏覽:399
為什麼印度那麼冷 瀏覽:843
為什麼英國喜歡下午茶 瀏覽:611
開普敦到中國飛機多久 瀏覽:156
印度伊馬替尼和瑞士的有什麼區別 瀏覽:457
英國紅磚名校是什麼 瀏覽:995
聯通英國流量如何收費 瀏覽:254
伊朗西邊是什麼國家 瀏覽:277
美國為什麼拉黑伊朗 瀏覽:776
哪裡有去印尼火山的旅行社 瀏覽:991
印尼最近情況怎麼樣 瀏覽:550
印度炸的球叫什麼 瀏覽:12
伊朗防疫措施是什麼 瀏覽:550
越南海邊有什麼魚 瀏覽:355
印尼海嘯推了多少米 瀏覽:99
中國女性哪個地方多 瀏覽:337
伊朗高鐵怎麼樣 瀏覽:946
去越南買流量怎麼買 瀏覽: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