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60年代日本如何看待中國

60年代日本如何看待中國

發布時間:2022-06-22 04:23:10

A. 日本人是怎麼看待中國的

Quora是一個在線知識分享平台,Quora集合了各個領域的專家,包括大學教授、各種科技公司CEO、娛樂明星、體育明星、退役宇航員、作家以及各個國家的人。俗稱美版知乎。

今天帶大家看看日本人是怎麼看待中國的。

很理性的日本人

已經有數百個類似的問題和答案。日本人對中國和中國人沒有一個單一的看法。請接受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事實。當代日本人對世界不同國家的想法都差不多(從來都不是「Yanks Go Home」節目那樣,中國在我們歷史上有很深影響力,也是最重要的經濟夥伴。我們不會因為中國人而拒絕華為袖珍無線路由器,拒絕中國菜,或者拒絕去公園看熊貓,我們在學校學習漢字,學習中國古典文學的摘錄,和在日本的中國人一起做生意和學習)。在日本有大量的中國人,我們並不對此感到不滿。

一位化學工程師回復

中日關系近年來發生了變化,從二戰期間日本對中國人的侵略,到目前中國蓬勃發展的經濟,接管日本第二大經濟體,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仍然否認中國在世界上的進步和影響。大多數日本人認為中國落後,人們大聲說話,在公共場合行為不當。新一代人可能改變這種看法,通過旅行看看中國是什麼樣子。

語言學者的回復

他們中的一些人很清楚中國在千年以來對日本的巨大影響,正如一些中國文字所說的那樣,是「The Dry Land To the West」。其他人則是典型的,被寵壞的,種族主義者。但是這種人根據我的經驗來說還是少數。

一位教授

在公立學校,所有的日本人都必須學習中國古代文學。從孔子到老子再到李白。三國志是最受歡迎的故事之一。

日本學生

我認為(只是認為)大多數日本人看到中國人是負面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這里的大眾媒體只報道有關中國的負面消息。這里有一大堆電視節目介紹國外旅遊,但不包括中國。這聽起來很奇怪,但是確實是這樣的。我認為在日本媒體公司內部必須有某種規則來排除這些信息或報告負面信息。我希望有一天能看到這樣的電視節目,我想訪問中國,但據我所知,沒有一個電視節目存在。相反,電視新聞報道中國遊客粗魯如何。某種程度上,這里的人對中國的了解甚少。如果您想了解更多信息,您需要自行搜索。

今天看見大部分人還是很理性的。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大家訂閱。今後會帶給更多國外網友對中國的評價。

B. 日本人到底是如何看待中國的未來

說起日本和中國的關系,相信很多小夥伴都覺得日本屬於白眼狼,而中國是日本人的祖先,但是經過那麼多個世紀的發展,日本人和中國人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說不清道不明。但是這一次新型冠狀病毒引擎的突發,也讓更多的國人看清了日本人對中國人的態度,那麼,日本人到底是如何看待中國的未來的呢?

日本在中國面前已經失去了原來的優越感。我們的國家在過去的幾十年時間里一直在鑽研科學,一直在鑽研製造業,而且這種精神也讓我國的經濟規模突飛猛進,而且已經趕超了亞洲很多國家,就連日本也感受到了壓力,而且有很多日本的企業家都表示現在在中國企業和中國面前,他們的企業已經沒有了優越感。

C. 為什麼19世紀60年代日本和中國都在學習西方,但是結果迥然不同,日本走上帝國主義道

這要從多方面來說,2國的根髓文化是不同的。中國自古地大物博,根本沒有必要通過極端的侵略行為去侵略鄰國,以強盛自己。自古中國都是以「強威」震四鄰,比如越南及朝鮮為藩屬國。而日本本國資源貧乏,土地狹小,在當時西方殖民主義的影響下,加上自身實力的強盛,必然會產生極端的資本主義侵略行為。
第二點:60年代中國的戊戌變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的結果是截然不同的,戊戌變法可以說是失敗的,沒有採用暴力的手段推翻以慈禧為代表的傳統滿清王朝,而把希望全部寄託於一個沒有實際權力的皇帝,沒有從根本上變革社會制度。充其量也就學到了西方資本主義皮毛,經濟和技術層面。
明治維新從根本上推翻了幕府的長期封建統治,由明治天皇政府實行的,代表了新興資產階級改革力量的政治立場。其次,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廢除了藩主對領地和人民的統治權,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的統一控制和管理;大力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使日本經濟力量迅速增強;提倡歐美資產階級文明,接受西方思想觀念,打破了封建傳統思想的束縛,促進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形成,這些改革措施使日本社會產生了深刻的變化。
日本自明治維新開始提出「脫亞入歐」,當時的日本政府還鼓勵和西方人種通婚以改善人種素質,在我看來這是對自身人種的一種深深的侮辱和徹底得自卑感,是對東亞人種的侮辱。全盤的的吸收西方的文化,甚至是糟粕,是百害而無一例的。但是又不得不佩服日本人道德意識,從小接受的「不要給他人添麻煩」的熏陶,JR鐵路(日本國營鐵路)是全球准點率最高的交通運輸企業。曾今一家日本蔬菜公司因為採用外國蔬菜代替本地蔬菜賣個消費者,事敗後,社長自殺,社長妻子當眾跪拜道歉。最近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辭職,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相對政治民主化,透明的,有基本道德素養的日本。反觀中國,改革開放提升了我國的經濟和國民收入,但讓近2代的中國人的文化素養和道德素質敗壞到了極點,污染了本來純凈的大自然。政治不透明,一黨專政;企業及個人缺乏基本的道德素養。致使國民對政府,企業產生了深深的不信賴感。中國人的聰明全都集中在搶道和顯示自己敢於挑戰一切社會規范上了。面子在於我挑戰了法律沒有人敢於管我,我踐踏了道德沒有人敢於說我。
日本社會的特色,就是全民對學習的重視,對基礎教育的重視。一八六八年明治維新,就投下巨大資源消除文盲,全面提升識字率,從娃娃抓起。日本基礎教育的特色就是要求平等,不管是多麼窮困的地區,都爭取擁有和繁榮都會區一樣的資源。中央政府在這方面極為重視,確保不會因為家貧而使學齡兒童失學。偏遠地區的學生,從北海道到沖繩,都會有說東京口音的小學老師,保證學生的「國語」標准。

D. 19世紀60年代中日兩國面對西方文明咄咄逼人的擴張各自做出來怎樣的反應

19世紀60、70年代,在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改革及革命風起雲涌,資本主義發展已成為世界潮流,而此時的中日兩國面臨同樣的命運,在外面臨西方侵略威脅,在內同樣是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兩國統治者都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但由於改革的領導者、性質、內容等各方面的不同,能夠跟上歷史潮流的日本走上富強之路,而落後於歷史潮流的中國依舊在落後迷茫中徘徊。 從改革的領導者來看,日本明治維新的領導者是資產階級化的中下級武士,中國洋務運動則是封建官僚。 從改革的內容上來看,日本明治維新的經濟上很明顯。日本的「殖產興業」,最初跟洋務運動一樣,走國營、官辦的路子。但是到了1870年代,它發現此路不通,日本人就走私有化的道路;到1880年代,開始大規模出賣官辦企業。結果甩掉了沉重的財政包袱,推動了私人企業發展。中國洋務運動時,清政府一條死路走到底。當時好多人提出反對意見。說得最尖銳的是鄭觀應,在1870年代就指出,產權屬於商人,產品「系商人身家性命所關」,必然會想法設法降低成本提高質量。這些話清政府聽不進去。1894年完工的漢陽鐵廠號稱「東亞第一」,但從設備購買開始,張之洞就瞎指揮,一開始投產就虧本。後來不得不交給商辦,讓盛宣懷來辦。但即使商辦,那種官僚企業的架構還在起作用。後來也發揮了作用,但始終不是很徹底的現代化企業。總的來講,大清帝國是走官督商辦、官辦企業的道路。官督商辦企業帶有私有性質,但是很多官辦的烙印在裡面,效果很壞。 中日對比最明顯的還是教育制度。現代化過程沒有人才不行。中國是死死抱住科舉制,到1905年才廢除。青少年把最寶貴的年華用來讀四書五經,對管理和建設現代化國家急需的知識一無所知!日本沒有學中國的科舉制度,很容易就建立起新的國民教育體系,培養了大批它所需要的人才。20世紀初成了中國學子留學的首選地。 在政治制度上,日本廢藩設縣,廢除封建制度,推行地方自治,建立了現代的地方管理制度。中國根本沒有進行制度改革。 不同改革內容決定了兩個國家的改革性質的絕然不同,日本是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而中國則是封建性質的改革。 基於以上原因日本迅速成為東方新興工業強國,而中國雖然客觀上帶來中國教育、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豈不,但中國既不富也不強。甲午戰爭成與敗,則是日本明治維新與中國洋務運動的成與敗的最好驗證。日本以較全面的改革跟上資本主義發展的潮流,並逐步擺脫了民族危機,中國則遭到了更多侵略。所以只有跟上潮流的改革才能推動國家發展。 當然最後必須指出日本並不是一切都現代化了,日本還有兩個方面沒有現代化,第一是政治體制方面。它有憲法,但沒有真正實行憲政制度,整個政治制度以天皇為核心,是一個軍國主義的專制的體制,沒有真正建立憲政民主制度。第二個大問題是思想理念沒有現代化,搞極端民族主義。把朝鮮和中國說成是日本人的生存空間,要在日本領導下建立「大東亞共榮圈」,把侵略朝鮮和中國的戰爭看成是文明跟野蠻的戰爭。 因此日本經濟上基本現代化、政治上半現代化,思想上極端民族主義,三者結合起來,日本雖然有經濟的發展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的軍國主義國家。在這樣情況下日本發動侵略戰爭,使現代化發展誤人企圖,這一點是必須警示,只有政治、經濟、思想等全面現代化,一個國家才能真正富強。

E. 日本人是怎麼看待中國人的

日本和中國現在是亞洲比較強大的兩個國家,自然雙方的文化會進行交流,而日本人對於中國人是一種怎樣的感情也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在日本人看來,中國人其實是相對素質較低的,而且喜歡大聲喊話,是比較吵的一類人群,但是這類人群也是比較肯吃苦的。總來來說,日本人對於中國人的印象更多的是負面的。

因為日本人和中國人禮儀之間的差別,必定會在此基礎上發生沖突,但是這是正常的現象,中國人在日本民間的印象應該要靠我們這一代人去改變,要讓日本人不單單是在國內對我們有一定的認識,更是要讓他們能夠來到中國,見識到真正的中國人是怎樣的,也只有這樣,為他們對於中國的印象才會變得更加好。

F. 日本老百姓是怎麼看待中國的

以下為個人觀點,沒有任何種族,民族情感,純粹分析問題。 日本人對中國的看法兩級分化,很小一部分人反華,很小一部分人對中國很友好。中間大多數人對中國的看法跟埃及,印度一樣,是一個已經沒落的文明古國。在他們眼中我們是值得同情的,在國外媒體刻意宣傳下,他們認為我們現在的生活都像西北農村一樣,過著溫飽的生活。朋友去日本麵包店打過工,每天閉店時都讓朋友把當天賣剩的麵包拿回去吃,而且沒有人有異議。 另外由於大部分日本人把現在的中國跟台灣,以前的清朝是分開看的,他們的歷史上管甲午戰爭叫「日清戰爭」,把侵華戰爭叫「中日戰爭」,所以現在大多是的日本人對待這段歷史的看法跟我們看待中國古代歷史上,比如宋金,明清戰爭一樣,我們有很多人去排斥滿族嗎?沒有,滿族人有敵視漢族嗎?也沒有。 所以現在的日本大眾對中國的態度很透明,就在奧運會足球賽期間,日本對荷蘭,我那個在麵包店打工的朋友有幸成為奧運志願者,在沈陽奧體中心她負責給日本遊客當翻譯,據朋友回來說,當時場上為荷蘭隊主場,一旦荷蘭隊控球,全場觀眾彷彿是給八路軍助威一樣,當日本隊控球時,滿場噓聲。朋友跟我說,很多日本遊客很不理解,因為他們認為,中國跟日本是一衣帶水的國家,還是鄰國,理應幫助他們助威。其實歷史上荷蘭人曾經霸佔過我們的領土很長時間。 其次,日本人對中國的直觀感覺是通過在日本生活的中國人身上得來的。在國外的中國人勤勞,能吃苦,好學。但是虛偽,貪心,狡詐。所以很多日本人對中國人的看法是略微帶輕視的同情。加上一些激進分子的挑撥,現在中間派的絕大不忍日本民眾開始向歧視中國人方面靠攏。 國家經濟決定一切,如果中國現在變得富強,超過日本,甚至超過美國,那麼崇拜強者心理很深的日本人會對我們改變看法。 落後就要挨打。

G. 日本對中國是怎樣大家對日本這個國家有什麼看法

先讓我們回顧一下ODA(政府開發援助)的歷史。對外援助是國際關系的產物。國家之間的相互援助本身,可以說自國家產生以來便已有之。但它作為近現代意義上的國際關系現象,則還是形成於近代主權國家體系出現的時期,後來經過兩戰期間的發展,最終於二戰以後才逐步演變成如今的援助體系。戰後國際貿易體系經歷了從關貿總協定到世貿組織的發展歷程,貨幣金融體系則經歷了從布雷頓森林體繫到多邊協調體系的發展歷程。同樣,對外援助體系也經歷了從東西方援助競爭到以經合組織下屬的開發援助委員會(DAC)為中心的政府開發援助(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簡稱ODA)體系的形成與發展歷程。在此過程中,國際援助體系日臻完善,與此相適應的援助理論體系也日趨精密。ODA作為政府援助,其內容既包括無償援助,也包括需要由受援國予以償還的優惠貸款。例如,美國在冷戰時期實施的巨額軍援往往都是「慷慨」的無償援助。而在發達國家提供的經濟開發援助中,有償貸款卻占據了很大比重。尤其是在日本提供的雙邊ODA資金中,有償援助的比重遠遠大於無償援助。發達國家的援助「任務」,也是眾多發展中國家經過長期努力爭取到的結果,同時也是發達國家保證自己的利益而有些「迫不得已」的保持世界平衡(也包括保有世界級的購買市場)的手段和方法。畢竟世界的海是相通的,世界的空氣是一樣的,壞了哪一家都會「殃及池魚」。

日本對華ODA主要分有償資金、無償資金合作及技術合作3大部分,已形成在資金構成上以日元貸款為主、無償援助和技術合作為輔的形式。可以看出,以日元貸款為主,也就是說,大部分ODA的錢是要還的,不是白拿白用,只是利息要低些。其餘的都要和「施善者」合作,也就是他要告訴「受領者」你該如何花錢,大多數的錢要你買指定的東西,貴不貴值不值你無權評論,俗話說「白吃棗還能埋怨棗不甜嗎」,而且還有可能培養了「粗人」的你對「貴族棗」的「高尚」偏愛。不過更多的事實是,要想再吃,只能買了。

對於這幾年日本ODA的日元貸款,只有中國真正做到了自己的信用,認真償還每一筆的日元貸款,看看其他國家,比如印尼,根本沒有償還的意識和可能。我們可以想像銀行的錢是否願意借給有信譽能償還的客戶還是拿錢賴賬的人呢?不過日本的ODA的事實又讓我們有些困惑,日本ODA貸款給與印尼這些東南亞的要多於中國,精明的日本人怎麼糊塗了?其實,日本人一點也沒有糊塗,這里已經很明顯的體現了某種「喜好」和「擔心」,也正說明了「朋友」還有顧慮。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尚在經濟復興時期即以援助國和受援國的雙重身份加入了西方陣營的對外援助體系。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國家發展戰略目標確立後,在對東南亞地區國家戰爭賠償過程中形成的獨具日本特色的對外經濟合作(援助)ODA模式,為日本經濟的復興與高速增長立下了汗馬功勞。20世紀60年代中期躋身名副其實的援助國後,通過增加對亞洲親美反共政權的經濟援助,既緩解了日美之間的矛盾,又擴大了在亞洲的政治影響。70年代初,日本通過「乞油援助」,順利擺脫了石油危機的困擾,經濟大國地位日益鞏固。70年代後期至80年代,配合國家發展戰略目標(由經濟大國向政治大國)的轉變,日本對外援助也開始急劇增加,在某種程度上達到了以經濟實力影響國際政治的效果。90年代至今,盡管日本經濟不景氣而影響了對外援助總額的持續增長,但其雄居世界最大援助國寶座的地位並未動搖,只是援助的形式和內容變得更加復雜多樣。事實表明,對於在軍事上受到極大限制的日本來說,對外經濟援助始終是其國家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而美國不同,對外援助只是輔助手段,不過美國的ODA相比日本援助金額也不低了。(「日本友人」總拿美國來和日本作比較的,看來知識積累還有所不足,分析問題還不深刻。)如果說日本在做好事,但做好事不留名是美德,做好事要極力告訴所有的人,我們難免不得不懷疑這些「大款」的不純的動機。當然,對華日元貸款在當時中國百廢待興,資金缺乏,剛剛恢復建設的時候,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但中國人是有良心的,中國不僅多次感謝了(根本沒有象有些善於說謊的日本人說的那樣,中國毫無謝意,從不感謝,中國實實在在具體的作了,又出書又寫了報告,而且也和這位「友人」一樣很少談論ODA的實質,為「朋友」留些面子),而且也利用盡可能的條件宣傳了中日友好(如果當時有現在這樣的媒體和互聯網,可能全國人民都會「哈日」了),可以說在很長時間我們是盡量不揭日本的戰爭之「痛」(看看當時大量引進的日本電影電視劇就可知我們的社會輿論的導向了)。後來的發展,眾所周知,挑起種種事端的誰了?對了,是我們的「朋友」。日本希望日元的作用(應該說更多是放貸的作用),能夠讓中國人民忘了血淋淋的歷史,也能夠建立起「主子」和「奴才」的關系。可是我們還沒有變成白痴,還有尊嚴,我們還能算得來歷史的帳,因為我們的「朋友」給我們造成的創傷還很深,還有血在滲出,因為「朋友」搶走了我們的錢後現在「好心」[借錢]給我們的同時?

讓我們回到日本的ODA的具體問題上來。在日本外務省的網頁上就有ODA的相關一欄,新的ODA方案中明確的寫上了今後日本推行ODA的主要目的是透過其實現「國家利益」。日本自己的媒體早已得出結論,「對於無法將軍事作為外交手段的日本政府來說,ODA歷來都是一個重要的外交渠道」。看來日本人自己都承認了ODA不是白給的「陷餅」,為何「日本友人」及其「友人N…世」還要宣傳這是「免費的午餐」呢,是不是有不可告人的秘密。社科院朱風嵐學者的分析可謂一針見血,點到實處,讓我們節選一些他發表的論文來看看他是怎樣具體分析:

[1991年4月,海部俊樹首相向國會發表了日本政府的"ODA四指針」,即日本在實施對外援助時要充分注意受援國的以下情況:軍事支出;武器開發及生產;武器輸出與輸入;民主化、市場經濟體系、基本人權與自由保障。就是在日本政府強行通過《PKO法案》的國會上,戰後日本對外援助史上第一部具有法律效力的《ODA大綱》亦被順利通過。

日本政府對ODA四原則的具體運用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加強對沖突國家或熱點地區的援助。冷戰結束後,雖然美蘇支持或參與下的戰爭不復存在,但因種族、宗教等導致的地區性沖突和戰爭成為國際安全問題的新焦點,也自然為向「政治大國」邁進過程中的日本所關注。日本政府表示,日本不僅將通過增加對聯合國維和活動的財政支持,為解決冷戰後的地區沖突做貢獻,而且還將在解決沖突和爭端後,對當事國家或地區進行經濟援助,以鞏固其和平穩定。為此,日本毛遂自薦,主動承擔戰亂地區重建的國際援助會議,並承諾充當主要出資國。1993年,越南從柬埔寨撤軍後,日本搶在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之前,恢復對越南的經濟援助,提供500億日元貸款,50億日元無償援助,又向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提供600億日元資金,因此當上了國際援越會議主席。同樣,海灣戰爭後的1993年5月,日本政府不顧美國的反對,對伊朗重開了曾中斷17年的日元貸款,其用意無非是想取代美國在伊朗的政治影響。1994年外務省的《ODA白皮書》明確指出,對於向原南斯拉夫地區、盧安達等國家,日本不僅應從人道的觀點,而且還應從建設新的和平秩序的觀點出發做出積極貢獻。1995年6月,日本與朝鮮之間達成有關向朝提供緊急大米援助的協議,向世人展示日本在解決朝鮮半島問題中不?

1998年1月,日本發起主辦「關於爭端預防戰略東方國際會議」,邀請眾多的非洲國家代表以及聯合國、非洲機構代表參加。同年秋,日本在東京召開第二次非洲會議,其在非洲的影響和作用不斷增強。日本不但牽頭實施在柬埔寨的維和行動,而且多次主辦柬埔寨復興國際會議,這種出錢又出力的行為,為日本贏得了國際聲譽。

第二,以支援市場經濟化、民主化為由,通過增加、減少或凍結ODA來加強其在構築國際新秩序進程中的發言權。日本對冷戰後致力於實行民主化和向市場經濟過渡中的中亞5國、高加索3國和蒙古、越南、柬埔寨,中南美的尼加拉瓜、薩爾瓦多、秘魯以及在新體制下重返國際社會的巴勒斯坦、南非等國家都給予了大量援助。

第三,從其「無核三原則」的外交立場出發,力圖以ODA為手段來掌握世界軍控的主導權。將對外援助與受援國的防務政策掛鉤是冷戰後日本ODA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在對中國的ODA政策上,日本不但與中國的核試驗掛鉤,還與中國正常的軍費支出增長相聯系,反復要求中國政府提高軍費支出透明度,立即停止核試驗,並以停止1995年度的無償資金援助進行所謂的制裁。日本政府在利用ODA為籌碼影響受援國的軍備政策上,並非一視同仁,而是有明確的選擇性和針對性。

日本ODA量的增加一向被看作是其「國際貢獻」的重要內容和尺度。的確,冷戰後隨著日本ODA政治化的日益明顯,它已成為日本實現「政治大國」戰略目標中強有力的外交工具,其在日本對外政策手段中的絕對作用正在進一步增強。但是,《PKO法案》、《自衛隊法》以及《防衛大綱》等一系列法案的通過,又使日本增添了新的「政治大國」戰略目標的外交手段。事實進一步證明,日本政府確已不滿足於僅僅通過經濟援助的手段來影響國際政治和推行「政治大國」戰略目標,而是要直接從政治和軍事人手謀求在國際社會發揮影響和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在進入後冷戰時期的今天,對外經濟援助在日本外交政策中的地位也在相對悄然下降……]

以上具體的分析,已經讓我們很明白了日本ODA打得是張什麼樣的牌。

所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中國經濟快速的發展,日本對華的ODA的作用和影響越來越小了,國外的直接投資將可以替代日元貸款。而且正如前朱總理對日本ODA的幹事所言的那樣,中國完全用能力調達足夠的資金,言下之意是,可以不需要日本的ODA了。其實日本也看到了這一點,也調整了對華的ODA的結構,目前,日元貸款主要用於中國的環保等和日本也息息相關的領域。日本對華的ODA最終還是會結束它的冠冕堂皇的「使命」的。

最後還想補充的是,關於非典時期的日本積極地對華援助,在日本國內早已有人分析了其真正的背景。小泉純一郎在對朝外交上的尷尬,和由於自己的參拜靖國造成的中日關系的冷淡,已經造成了外交毫無作為的首相的不良形象,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重塑自己對華有智有謀得政治形象(給中國些實惠以期減小抗議自己參拜的聲音,同時迎合國民的期望:期望看到對華的強硬立場而又能穩固中日的「緊密」關系),提高自己的政治得分。不過在批准對華的抗擊非典的援款的時候,也遭到了日本許多國民的強烈反對,在當時的民放的一份民意調查顯示,不應該給中國援助的回答幾乎過半,剩下的是有條件給與,在中國保證非典不能傳入日本後可以考慮,以及不願回答者。在數量上,不少日本國民埋怨給得太多了,難道他們就是我們「真正的朋友」?至於美國給與中國的非典援助不多,這和美國的國際政策以及美國對華經濟做出的分析等有關。霸權的美國暫時不需要拉近中國而取得什麼政治上的好處,和中國的關系也還算暫時處在平穩期,伊拉克戰爭後期的問題是美國最棘手要解決的,同時美國經濟界大多認為現在的中國有經濟實力對付這樣「災害」,只需作象徵性的支援即可。這點幾乎得到了世界的共識,所以大

多數國家認為沒必要以多少經濟的援助來做對華友好的標准,只是根據自身的實力向中國提供支持。比如印度軍方很象徵性的給了不到一萬美元的葯品。但還是有很多國家和國際公司向中國提供了不少經濟上的支援,包括美國。當然有一點也不能忽視,就是當時的西方輿論都在指責和埋怨中國對於非典初期的處理不當,日本也不例外,NHK在非典結束的時候,還製作了一個專題,在黃金時間播出,反復指責了非典開始時的中國的「隱瞞和欺騙」對世界造成的損失。這里,我們要知道,國家之間的「友誼」不能用我們生活中交友的准則來判定,這樣的做法既幼稚又可笑。(何況非典時期的中國並未到了亡國大難的關頭,最後的經濟統計顯示當時的國民經濟還是健康發展的,國沒亂,糧沒斷。「日本友人」在文章中對「患難」一次的頻繁使用有些莫名其妙)。

H. 怎麼看待日本侵略和發展著的中日關系,歷史問題,談談自己的想法,不要粘貼,謝謝各位了

必須說,我們國人反日的情緒還是挺高,特別是這幾年安倍上台以來中日關系更為緊張。不過國人很多都帶有不成熟的情緒。
日本人也很多對中國人沒好感,他們的教科書美化了戰爭,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真實的情況。
但是日本也有不同聲音。首先是來自主張和平的力量,這其中有的是真正愛好和平的,有的是厭倦或者
恐懼戰爭的,用官方的話就是「厭戰病」和「恐戰病」;第二股力量就是不少日本人也知
道在戰爭期間對中國做了虧心事,他們也是要求友好和平的。第三股力量是出自意識形態
方面的認同,他們嚮往社會主義,或者說反對美國帝國主義,他們也要求促進友好。另外
還有一股力量,包括在執政黨自民黨內部非主流的勢力以及日本財界,他們也想促進友好
,但主要是出自市場和資源的考慮,他們知道日本的出路主要還是在中國。他們認為中日
友好是日本唯一的出路。特別是在60年代日本的信心還沒有完全恢復之前,這股勢力是完
全不能忽視的。這四股力量發出不同的聲音。

另外,從當時日本國內的政治形勢來看,一邊在反對美日安保條約,另一邊卻在支持它,
兩股勢力經常爭論,發出不同聲音,即日本人所說的「國論二分」。可以想像,當時日本媒體的觀點並不完全統一。
網上找的如下:
官方的說法是: 二戰結束後,日本政府曾經抱著反省和道歉的態度,表示對中國人民的感情予以理解和尊重。在1972年的《中日聯合聲明》中,日本政府表示,「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國過去由於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的重大損害的責任,表示深刻的反省」。1995年,日本發表「村山談話」,首次承認對亞洲國家施行了「殖民統治和侵略」,表示「深刻反省和由衷道歉」。1998年,日本政府首次以書面形式承認對中國的侵略並口頭道歉。以日本對待和處理歷史問題的反省和道歉態度為基礎,中日邦交正常化後的30多年間,中日關系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民間往來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發展,不僅給兩國帶來重要利益,也為亞洲以至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發揮了重要促進作用。
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日本國內接連發生審查通過歪曲、否定侵華戰爭的歷史教科書和公職人員參拜供奉著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等事件,給中日關系發展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近年來一些日本政界人士「大國意識」膨脹,政治右傾加劇,日本政府對華政策的消極面也逐漸凸現,嚴重傷害了中國和亞洲有關國家人民的感情,背離了中日關系的政治基礎。
中國人民對日本的不良印象,除了日本兩次發動侵華戰爭,很重要的是來自現在主導著日本政壇的右翼力量對侵略戰爭拒不反省、甚至顛倒歷史真相的惡劣態度。中國人民現在強大起來不受欺負了,但決不會好了傷疤忘了疼,絕不能坐視一個曾使自己痛徹骨髓的鄰居在沒有賠禮道歉之前就拋棄義務謀取新的權益。因此,正確對待日本侵華歷史,必然成為中日關系的政治基礎。
日本侵華歷史問題包括多層內涵,它不是簡單的歷史問題,而是會直接影響到現實和未來發展的重大原則問題。中日歷史問題表面上看是日本對中國的道歉問題,但實際上它所包含的內容至少有如下三個方面。
一是歷史事實層面。在二戰期間,侵華日軍在中國犯下了許多慘無人道的殘暴罪行,但是在戰爭期間和戰爭之後,日本政府和民間的一些右翼人士卻一直在試圖掩蓋、歪曲和否認這些歷史事實,諸如南京大屠殺、日軍慰安婦、細菌研製與細菌作戰、戰時勞工等。在鐵的歷史事實面前,他們公開聲稱南京大屠殺是20世紀最大的謊言,誣稱慰安婦是婦女自願的商業行為。在最基本的歷史事實層面,中日之間卻未能達成基本共識。
二是戰爭性質認識層面。20世紀上半期日本對中國進行了長達14年的侵略與奴役,但是,日本一些政要和學者卻將「侵略」美化為「聖戰」,「侵略亞洲」美化為「解放亞洲」,「奴役中國」美化為幫助「開發中國」。作為戰爭受害國的中國等亞洲有關國家決不可能接受日本對這場戰爭的定性。
三是戰爭責任層面。東京審判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追究了日本的戰爭責任,但是日本利用戰後冷戰格局和中國台灣海峽兩岸的矛盾,規避了許多應負的戰爭責任,中國放棄了日本進行國家賠償的要求,按照國際法和國際慣例,受害民眾有權獲得加害者的賠償,但中國無辜受害民眾至今也沒有得到日本的戰爭賠償。中國政府在「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處理中日關系的基本方針之下,多次敦促日本政府妥善解決這一問題,但是卻未得到日本政府的積極回應。
歷史與現實問題相通。近年來日本國內的新政治保守主義、新民族主義勢力不斷抬頭,一旦日本全面重新武裝,更會徹底否定與中國、亞洲有關國家之間的歷史問題。掩蓋侵略歷史,就容易使歷史重演;抹殺戰爭性質,就容易為侵略戰爭開辟道路;推卸戰爭責任,就容易為侵略戰爭再找借口。日本右翼勢力竭力掩蓋、歪曲甚至否定日本侵華歷史,就容易使日本軍國主義復活,就會危害亞洲和世界的和平。因此,如何對待日本侵華歷史問題,必然成為影響中日關系的焦點和症結。

I. 看看日本人怎麼看待中國的歷史變遷 天呀 我的歷史

其實雙方都在美化自己但是日本做的更過火一些甚至完全否認一些事實的發生早些年日本官方對民眾的宣傳是稱日本來華幫助中國抵禦歐美列強推翻封建專制統治解放受苦受難的中國人民實現東北亞的共同繁榮因為當時日本也是從殖民地的地位翻身過來的所以日本很多善良的老百姓都被政府誆騙以為事實正是如此當戰後中國政府共同參與審判日本戰犯時大多數日本民眾都感到憤慨以為中國人恩將仇報其實兩國的老百姓都是戰爭無辜的受害者

J. 日本人是怎樣看待中國文化的

一般日本人都很喜歡中國文化。因為中國文化對日本產生了巨大影響。今天的日本,無論是文字、思想還是生活習慣、建築風格等,從各個方面都能找到中國的影子。

中國菜也很流行,中國餐館的數量僅在東京就占餐飲業總數的40%以上,中國的食品和調味品等在超級市場更為普遍。以少林寺為代表的功夫也很受歡迎,電影《少林足球》曾在日本引起轟動,DVD銷售量長期高居榜首。《三國演義》、《西遊記》和《水滸傳》等中國的歷史文學書相當受歡迎,在大學第二外語中,中文是最受歡迎的。為普通大眾開辦的電視或廣播的中文會話教室,觀眾或聽眾都非常多。目前在日本,中文教育僅次於英文。

閱讀全文

與60年代日本如何看待中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您好中國英文怎麼寫 瀏覽:548
英國為什麼分為三個地方 瀏覽:399
為什麼印度那麼冷 瀏覽:843
為什麼英國喜歡下午茶 瀏覽:611
開普敦到中國飛機多久 瀏覽:156
印度伊馬替尼和瑞士的有什麼區別 瀏覽:457
英國紅磚名校是什麼 瀏覽:995
聯通英國流量如何收費 瀏覽:254
伊朗西邊是什麼國家 瀏覽:277
美國為什麼拉黑伊朗 瀏覽:776
哪裡有去印尼火山的旅行社 瀏覽:991
印尼最近情況怎麼樣 瀏覽:550
印度炸的球叫什麼 瀏覽:12
伊朗防疫措施是什麼 瀏覽:550
越南海邊有什麼魚 瀏覽:355
印尼海嘯推了多少米 瀏覽:99
中國女性哪個地方多 瀏覽:337
伊朗高鐵怎麼樣 瀏覽:946
去越南買流量怎麼買 瀏覽:763
印尼號碼加什麼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