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當今中國女性面臨的挑戰
當今中國女性面臨的挑戰,現今社會女人既要工作還要照顧家庭,工作壓力大孩子老人要照顧
❷ 中國女人是不是絕大部分都有毛病....要麼廢話多,要麼拿身體威脅你.....吃錯葯了
女人是母親妻子,所以中國男人的問題跟她們有關!還有她們身上很多毛病比如拜金虛榮攀比!還有一些就是怨婦話癆!女人要不做這些幾乎不存在!但是她們對男人要求往往特別高!很多女人都嫁給了不負責任的男人還抽煙!
❸ 中國婦女問題
在經濟全球化的帶動下,婦女發展問題已經引起了人類社會的高度重視。2005年8月,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紀念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10周年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中說:「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婦女問題與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是緊密聯系的。以行動謀求平等、發展與和平,是全球婦女的心聲,也是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國際社會的共同追求。」然而,女性群體也是分階層的,所以婦女問題必然涉及諸多方面,下面我想從教育問題上談談。
今日婦女的生活,從表面上看,已享有相當的自由,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女子。但行動方面的自由,並不表示心智的自由獲得同等的發展。所謂心智的自由,是指展現潛能的自由。現在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女子數量驚人,她們進大專學校的動機究竟何在?父母們肯花錢讓女孩受高等教育的動機又何在?這方面我沒有根據,不敢妄加臆測,但我對大批受過高等教育的女子,對社會所提供的貢獻,是否能與她們所受的教育相配,是深表懷疑的。女子受教育的機會既與男子均等了,那麼對社會、國家的發展,也要同樣地負起責任,也要求發展心智的自由,在各種專業方面,和男子有同樣的貢獻。自然女子在專業方面要求成就,由於生育的責任,是要多一些困難,但有能力的女子需要克服這些困難。一個有自信和自尊的女子,似不應再以能生育為人生的最高滿足,生育只是人生一部分責任,除此以外還有更多的責任要擔負,否則就很難真正跳出數千年累積下來的依附心理,這種心理的普遍存在,是女權運動的危機,也是提高女權的大礙。在傳統中國,男女不平等,男子要負絕大部分責任。可是現在,男女如仍不平等,女子本身也要負一部分責任。平等的教育機會,是給女子發展更高的心智能力,使她們在家庭在社會扮演更有用的角色。不然只是把受教育當做覓取對象的手段,或獲得優裕生活的橋梁,放棄了社會責任的重擔,這是一種心靈的墮落。一位研究機構的負責人告訴我,二十多年來,始終沒有培養出一個能獨立做研究的女性研究人員,他們曾給女性許多機會進入研究機構,一個個都半途而廢。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因為她們可以逃,結婚就是最好的逃避借口。真正的原因是她們怕困難、怕挫折。早期的女權運動,因為女子曾付出重大的代價,才打破數千年來冰封的社會,使知識婦女過著比較自由自尊的生活。現代的知識婦女,應該在心智方面付出代價,才能使女權運動有更佳的美景。女權運動不只是為了獲得行動的解放,更重要的目標,是在獲得心智的解放。
努力於心智的解放,在一個社會中畢竟只是少數的婦女。更多的婦女,雖然受過相當教育,社會也能提供給她們工作的機會,但她們只希望工作一段時間,仍願意以家庭生活為理想的天地,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婦女有做這種選擇的自由。這並不表示人生的退縮,而只是採取另一種方式去獲得人生的佳果。人類無論怎樣進步,家庭總是社會的基本單位,每一個人都必須依賴家庭而成長,接受家庭決定性的影響。在這個意義下,夫婦之間如果有一人(並不限定於妻子)願為家庭貢獻更多的心血,也盡有人生的理想在。為了促進社會、國家的現代化,家庭一個重要的理想,就是建立民主化的家庭,培養具有民主性格的孩子,一個國家只有在這方面有了相當成效,才有希望建設一個民主的社會、一個民主的國家。民主需要根植於家庭,民主的性格的培養需要從兒童期開始,做母親的角色,責任是非常重大的。一個現代的母親,需要嘗試朝這方面去努力。第一步要承認,無論自己曾受過多麼高的教育,要擔負「民主之母」的角色,仍需要不斷再教育自己,不斷吸收新知識、新經驗,這些知識和經驗,要以不悖民主的原則為主。民主原則應用在家庭,一條就已夠,那就是「自尊尊人」:重視自己的人格尊嚴,也尊重別人的人格尊嚴;尊重別人的需要,但也必須尊重自己的需要。家庭成員,每一個都是獨立自足的個體,沒有誰是誰的工具,除非自願,誰也無權要求誰做更多的犧牲。為孩子犧牲過多的父母,很難避免將來不對孩子做過多的索取,這是塑造權威性格的一種心理之因。在工業化的社會,雙親和長大的子女團聚的機會,要比農業社會來得少,因此,一個現代的母親,在把孩子撫養長大的過程中,就要准備孩子們離去,這是現代化社會帶給母親們的一個新困境,必須克服這一困境,才能在與孩子們分離以後,仍不損害到親子之情。在雙親晚年的生活能得到保障的社會里,這就不是母親的犧牲,而是一種更成熟的母愛。
以上都還只是針對知識婦女說的,目前知識婦女在女性的總數量上仍只佔少數,大多數只受過很少教育,尤其生活在農村裡的婦女,數十年來的女權運動,簡直和她們很少有關聯,她們仍生活在傳統的價值和習俗中,僅僅為生存而辛苦,她們只知道自己的命不好,忍受著自古以來男女不平等待遇。生活在都市中的知識婦女,有義務去幫助她們脫離不公平的生活,對她們的問題給予更多的關懷。中國的女權運動,不是要製造少數在社會上活躍的婦女明星,它終極的目標,是要使全體女性同胞的女權都獲得提高。自然這需要多方面的條件來促成,如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經濟上的獨立等,促成這些條件的實現,知識婦女實責無旁貸。要徹底改變男子中心的社會,婦女們必須不斷發展心智的潛能,對社會提供更多的貢獻,並去幫助增進低教育婦女的社會地位。目前我們距離男女平權的社會目標還相當遙遠。
❹ 人大代表近年持續關注我國女性更年期健康問題,更年期有哪些症狀
說起更年期,很多人都不會陌生,今年兩會人大代表李先蘭提出要關注我國女性更年期健康問題,這個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熱議。更年期一般指女性在絕經前後,雌性激素減少的這個時間段。更年期階段的女星會有一系列精神和生理上的不適,比如植物性神經功能紊亂、生殖系統萎縮、心理上如焦慮、抑鬱以及睡眠障礙等。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梳理一下李先蘭代表的提議和中國更年期女性的健康問題。
一、我國女性更年期健康問題嚴重,已經到不得不解決的地步。根據三年前的數據,目前國內女性平均壽命已經超過79歲。從生理上來看,很多女性在40歲時就進入了更年期,更年期綜合征普遍存在,根據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做的抽樣調查結果,在更年期發生不適應症狀比例超過70%,涉及心血管、泌尿生殖和精神神經系統等多方面。而由於科普知識的匱乏,女性諱疾忌醫,帶來了很多健康問題,而且引發家庭不和,老年病發病率很高,給家庭和國家帶來很大負擔。
更年期這個問題現在已經上升為社會問題,小編也贊成李先蘭代表的提議,不要再藏著掖著,而是需要正視這個問題,才能科學合理的去尋求解決辦法。廣大網友們,你們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歡迎評論區留言交流。
❺ 當前婦女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是什麼
在婦女發展中存在的一個最大問題就是女性整體素質亟待提高。人的素質,包括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素質三個方面,它是制約一個人以展的主要因素。在當前,雖然涌現出許多女性高級知識分子和管理人才,但從女性整體看,女性整體素質還處於偏低狀況,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它已成為婦女發展和婦女工作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我們對三個縣(市)區城鄉調查情況看,婦女的生存和發展仍面臨很多困難。
一是中國傳統觀念中的性別歧視。傳統觀念根深帝固,並不會因為有了保護婦女權益的政策而煙消雲散。某些政策本身雖然沒有性別歧視因素,從形式是是對男女一視同仁,但是在貫徹落實的過程中,則於傳統觀念的作用,往往使女性失去了平等的機會,就影響和制約了女性的進步與以展。如:教育和培訓作為對人的生產潛力進行開發的手段,是促進社會以展最根本的動力,然而,在農村,在農技培訓的機會上,就會因為受以男性為主導的傳統觀念影響,在家庭中向男性傾斜。雖然大多數婦女有強烈的培訓意願,但因為缺少機會而無從實現。在農業增長越來越依靠技術進步的背景下,農村婦女在生產中的這種弱勢地位就勢必影響她們自身的進步,也勢必會影響到生產。再如,現在實行市場經濟,企業用工市場化,為了追求最大利潤,就會有企業考慮到婦女生育而不願招用女工,或在招工同時附加限制條件,使用女工最佳年齡段。
二是婚姻家庭的沉重負擔。在這方面,婦女主要受兩個因素影響:其一是傳統的家庭角色分工給女性增加了負擔。其二是一些女性面對死亡的婚姻,出於對子女的考慮,對傳統觀念的屈服,對再婚的恐懼等原因,寧可維護死亡的婚姻。這不但使女性的發展受到限制,也使女性精神上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即使離了婚,面對生活,面對社會,也會感到十分艱難。
三是貧困問題。在農村婦女和城鎮下崗失業婦女中還存在很大一部分貧困婦女,她們因生活困難導致健康水平下降,更談不上發展,有的甚至連子女教育都負擔不起。這樣又造成這些家庭的子女素質問題,形成惡性循環。
婦女素質關繫到整個民族的素質,也關繫到婦女自身的進一步解放。素質不高,必然會制約婦女的發展,更難以實現事實上的男女平等等。所以,婦聯組織應進一步實施「女性素質工程」,把提高婦女素質貫穿於婦聯工作的全部工作之中。一是各級婦聯應努力將性別意識納入國家的各項政策之中,為婦女發展消除障礙因素。要抓住婦女發展中的主要問題開展調研,並提高調研工作對參與、影響決策的認識中,既要注意努力解決現存的問題,又要注意對政策的超前研究、創新研究,注意敦促政府消除有關政策在實施的影響婦女發展的不利因素,保持婦女和社會的協調持續發展。不要等到不平衡和不公平顯現出來以後再糾正,努力爭取在改革制定之時,就把性別因素考慮進去。二是要積極促進有關婦女發展改革的落實。要努力糾正和避免一些改革在貫徹過程中,由於受傳統偏見、陳舊方法以及人為因素的影響而構成的制約婦女發展的障礙。要定期對一些政策進行評估,評價它對男女帶來的不同影響。及時糾正在執行過程中的偏頗,以利婦女的發展。三是要加強女童教育。女童教育是婦女教育的基石,女童教育有其特殊性,常常與家長的性別觀念相等地。加之教育有它的最佳期,錯過了就很麻煩,所以,要把它納入到婦女工作的重點內容。四是要教育婦女弘揚「四自」精神。要用「四自」精神激勵婦女自強不息,樹立自信和自我發展意識。
婦女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婦聯幹部知識面窄,眼界不寬,在工作中缺少
新思路、新方法,不能適應新時期婦女工作的需要。
二是婦聯幹部流動慢,老化現象突出,缺少活力,難以調動工作積極性。
三是村級婦代會主任多是兼職,在其工作時間和精力分配上,有主業高於副業現象。
四是婦聯經濟實力不強,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導致只能維持生存,難圖發展。
五是婦女維權存在單純保護受迫害、受虐待婦女權益的誤區,不能擴展到像就業權、教育權、衛生保健權等更廣闊的領域。
❻ 1⃣中國女性三大肌膚問題是什麼
混合型皮膚的中國女性比例高達40%;而油性皮膚的女性比例位居其次,達到了23%;中性皮膚比例為20%;敏感性皮膚比例為10.8%;乾性皮膚比例為17%。隨著大氣污染,電波輻射的不斷增強,肌膚的存貨環境越來越惡劣,各種不同的肌膚問題不斷出現,每年有超過90%的女性被皮膚問題所困擾。
在被皮膚問題困擾的女性中,毛孔粗大、乾燥缺水、黑眼圈、混合型皮膚等問題各佔15%,青春痘佔14%,臉頰長斑和臉部細紋各佔8%,皮膚敏感問題佔7%,皮膚鬆弛佔3%。其中,女性面臨的肌膚問題主要集中在乾燥缺水、毛孔粗大、黑眼圈、臉色暗黃、青春痘等方面。
調查顯示,15-20歲的女性主要面臨的問題是青春痘,原因是該年齡段的皮脂腺腺體顯著增大、皮脂分泌旺盛;另外,此階段的黑眼圈也很常見,可能大家都忙著學習,用眼過度。21-25歲的女青年,毛孔粗大、黑眼圈、乾燥缺少是最主要的煩惱;這一階段的女性學習壓力依然較大,作息也容易不規律,且長期面對電腦。26-35歲的成年女性則要考慮解決膚色暗沉、乾燥缺少和黑眼圈等;這一階段,工作壓力、空調房、以及高頻使用化妝品都會造成肌膚負擔。36-45歲的女性開始出現細紋和斑點,隨著年齡增長,肌膚膠原蛋白回憶每年3%的流失率遞增,皮膚鎖水功能下降,新陳代謝也更為緩慢。
在傳統的觀念里,總是認為乾燥及低溫的環境會加速皮膚的水分流失,使皮膚感到乾燥及緊綳。潮濕、高溫的環境會使皮膚的汗腺分泌旺盛,造成皮膚油膩。這份報告也指出了人們對皮膚問題的認知誤區—— 事實上,在溫暖多雨的南女性肌膚缺水問題依然十分嚴重。同時,由於天氣潮濕,南方女性更容易有黑眼圈,也更容易長痘。還有吃辣椒真的並不會比吃甜和吃咸更傷害皮膚,請不要再讓火鍋背鍋了
❼ 中國社會女性面臨的問題
中國社會女性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在權貴層面,毫無地位可言,所以很少的女性能夠參與國家政治。而在平民階層,女性地位過高,女權意識過於濃厚,從而造成底層男性權利喪失,很難有所作為。
❽ 婦女在社會工作中有什麼問題
婦女社會工作存在常性問題有哪些
在三八婦女節來臨之際,關注婦女權益,關注婦女發展是這個節日的主題。因為中國還處於男權社會,所提倡的男女平等根本沒有在現實中得到體現。婦女社會工作存在許多常性問題。
工具/原料
婦女社會工作
方法/步驟
1/7 分步閱讀
女性自我意識存在的問題。這是女性存在的主觀性問題。女性受男權社會傳統影響,本身就存在逆來順受、無尺度忍讓的問題。女性本身受男尊女卑的觀念影響,心理承受力和其它都受到削弱,無法重視自身的個人需求。對女性自我覺醒,不是光喊就行,而要扮隨社會整體教育。
2/7
女性生存發展問題,這里簡單的講就是就業問題。在中國男權社會,女性生存發展受限。根本無法實現與男性同工同酬。女性大多在社會底層從事一些收入低而沒有保障的工作。就是有文化的女性也因為要結婚、懷孕、生子而造成生升兩難。很多女性一旦有了孩子,職業變成了瓶頸期。綜觀社會各階層女性在管理高層任職的,可以說是鳳毛麟角。
3/7
女性所面臨的暴力和家庭角色問題。在中國現代,男性和女性都要養家,但是家務責任大部分放在女性身上,十分不公。男性把女性常當成附屬物,所以對女性處處限制。男性可以風流,女性只能安份。男人出軌是問責女性,女性出軌問責的還是女性。男人打女人,很多人叫這是我的家事,很多時候不到死傷地步,無人問津。甚至司法都不向女性,比如新婚姻法的若干條例。女性的角色,實際上說不是前進,而是一種倒退,可以說是為家賺錢的女僕。女性的委屈在社會工作中到處可以看到,但是救助機制和相關法律卻如一紙空文。因為需要救助的女性大部分都不知相關救助的渠道。還有面對女性的性侵犯罪,越來越低齡化,這個趨勢也是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究其原因還是女性是弱勢,沒有強勢的力量保護。
4/7
女性婚姻家庭關系的調適問題。當中國女性十分可憐,因為日本韓國的女性一結婚就相夫教子,不用工作。而中國女性的要求是事業與家庭兼顧。實際上根本達不到。要好好教育孩子,就得做全職太太,沒有收入讓丈夫看不起。要為家裡賺錢,有時真的照顧不了家庭,丈夫又會埋怨。家庭結構中的矛盾不止於此。孩子的教育落在女性身上。孩子如果出現了問題,所有人會一古腦地怨女性。家庭里還有老人。婆媳關系,也不是很容易處理的問題。婆媳各自角度不同,處事不同,矛盾也會升級。
5/7
女性的生殖健康問題。女性要生兒育女,都存在四期:月經期、懷孕期、哺乳期和褥產期。所以,大多女性生殖道多多少少都有問題。對於女性健康權益,可以說在中國現有保障制度下是缺失的。社區中的計劃生育中有關生殖健康的部分也存在敷衍。而對於打工妹、從事性服務的女性和大多農村女性,生殖健康也是很大部分的空白。
6/7
女性貧困問題。為什麼女性貧困,因為社會資源給女性的本身比男性少。女性輟學是為了給男性讓道。性別比失衡也是因為對女性的性別歧視。受教育程度低、健康狀況差、心理不安定和社會不安定會造成以上因素。
7/7
在社會工作中,女性社會問題解決之道在於立法、執法相結合,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從大方面說。從小方面講就是為女性提供健康心理輔導、相關知識輔導,建立相關女性民間的社會或社區團體,就女性的一些出現的問題可以做到有人管、有人問、有人理。當然在家庭中,希望男性能善待女性。因為女性之不易,是用一生不斷的犧牲去維護家庭。中國女性的善良就在於此,委屈求全為大家而犧牲自己。
❾ 中國社會對女性的歧視
這個社會,它被稱贊,被贊揚,是因為它一直倡導多元與文明,平等與自由。但是,它真的做到了嗎?我是一個女生,受過良好教育的女性,我的人生,就像在某音中,曾經讀到的那些話一樣,我那麼努力,上了那麼多年學,考了那麼多的試,熬了那麼多的夜,竟然只是為了活成一個普通人。
收入歧視,研究證明,絕大多數女性的收入都比男性收入低,一方面是受到了社會普遍觀念影響及用人單位對女性的歧視,另一方面也是由女性自身造成的。女性尤其容易低估自己,這也正是她們收入「低」於潛能的原因。在眾多大學進行的一系列調查表明,同樣一份實驗室的工作,女性能夠接受比男同事低得多的報酬。這一點不因女性前一份工作的收入高低而改變。
外貌歧視,曾有人對女性就業做過問卷調查,在問到「女性在求職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什麼?」的問題時,排在前4位的答案是:外貌氣質、學歷和公關能力,分別有70.1%、67.2%和60.7%的被訪者選擇這些選項。有不少單位對女性婚姻狀況也提出了要求。
心理歧視,在女性的職業歧視中,也不能排除女性職場人士的主觀意識。很多女性在潛意識中把自己定位為「性別弱勢群體」,由於有這樣的主觀意識存在,使她們在職場中可能變得比較敏感,容易強化那些原本並非是不公平待遇的現象。
能力歧視,在職場中,女性的能力往往會受到懷疑,很多人認為女性的工作能力不如男性。世界上有男人和女人,但又根據其各自的生活層次、教育背景的不同被分為各不相同的社會群體。不同的人在職場中的發展、境遇不能一概以性別而論。假如我們留心一下便會發現,女性在很多職業領域的發展比男性要好,譬如在基礎教育、幼教、部分行業的銷售、護理等方面。
這個社會對女性的歧視有多深,只有真正經歷過的人才懂,這個問題,男性沒有權利發言,他們侃侃而談的時候,只是在靠一張嘴。這個世界上從來不會有真正的感同身受,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堵起耳朵,蒙上眼睛,閉上嘴巴。不去聽閑言碎語,不去看家長里短,不去討論別人家的事,不去參與到歧視當中。
❿ 中國女人會苦於哪些性問題
博客《女性在什麼情況下會因性問題而感到痛苦?》,是關於美國某州立大學心理系一項問卷調查結果,接受調查的群體為本校200名女生(平均年齡=20.25)。研究結論是:女性對性幸福的主觀感覺並不是單獨由性功能表現決定的。兩性親密關系和個體差異對女性性困難是否感到痛苦都起著重要作用。如果都處在兩性關系不夠親密情況下的,有依戀焦慮的女性比與安全依戀的女性更容易因為性問題而感到痛苦。通俗點講,就是:那些對自己的性關系普遍感到焦慮、而目前的兩性關系又處於不夠穩定安全的女性,容易因自己的性問題而感到痛苦。
顯然,這項研究的群體只佔世界女性的極小部分,對其他年齡階段、職業、文化背景下的女性的性心理狀況的代表性不夠。要想知道更多不同群體的女性的性心理狀況的全面了解,還需要更多的類似研究,包括當今的中國。中國的性學前輩們已做了一些關於女性性功能的生理和社會心理因素的研究和探討,但從依戀關系類型與女性的性功能表現之間的關系來探究女性性心理,在國內從未有過。
依戀理論認為,個體在早年與重要撫養人的親密關系經歷對TA現在的親密關系模式有顯著影響(詳情可參見我的前一篇博文)。性的「人際互動理論」認為:在性活動中,雙方的行為都會引起對方的反應,形成對於自己的反饋。如果任何一方還不會識別這些反應和反饋,不能據此修正自己的行為,那麼性障礙就會出現。性治療專家也提出了「性困難中不存在與此無關的一方」的認識准則,又提出了「雙方共同治療」的操作準則。
當談論涉及親密關系的兩性性行為時,人們常常會感到「說不清楚」。回顧我前一陣寫的博客《性和愛可以分開嗎?》里的評論,說「不能分開」和「可以分開」、「因人而異」都有,也有不少答非所問。但這恰恰說明在人們的感知覺中兩者存在著一定的聯系。
還是引用電影《金西性學教授》里的情節(這個可能是我和大家彼此較易溝通的共同信息)。在這部電影的後半部分,金西的另一名男助手與馬丁(金西最早的助手)在研究所扭打起來,是因為那名男助手與馬丁的妻子發生了性行為,導致馬丁妻子想離開馬丁。金西讓那個助手向馬丁道歉後,對馬丁說:「我早就預料到了,他應該早些收手」(言下之意,那名男助手可以和馬丁妻子發生性行為,但應該在導致她想放棄婚姻之前收手)。
馬丁憤怒地對金西說:你真是愚蠢透頂!我們對你來說是什麼?實驗室的小白鼠嗎?!這又是研究的一部分嗎?用來證明性交只是摩擦和潤滑的有趣運動?!讓我來告訴你,這是一個危險的游戲,上床不僅僅是一件事,它包含了很多意義。如果你不小心,它就會很深地傷害你。
金西隨後說:回家吧,看看你的妻子,她需要你---;
雖然金西最後的話包含著對馬丁的妥協,雖然金西與其夫人的婚姻也演繹著他們的親密關系,但在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在金西和他的同事們所寫的性學調查報告中,仍未將兩性關系明確列入調查內容。他的基本觀點的第一條就是「從根本上來說,性是一種生物現象」,他的研究對象「既不是那麼含糊的性心理,又不是那麼精確的性反應,而是性釋放這種現象與性行為本身。即使如此,金西的研究也為今天的「親密關系與性行為」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發展平台。(《金賽性學報告》@潘綏銘譯)」。
如果說影響女性性功能的兩性關系是一幅畫的近景,那麼他們所處的社會大環境則是畫面的背景。不斷上漲的物價、不斷增加的生活抱怨,司空見慣的攀比現象(「白富美」、「高富帥」、「經濟適用男」)。人們常常關注男性所感受到心理壓力、提及心理壓力對男性性功能的影響,卻往往忽略女性。難道女性的性功能就能從這些心理壓力中倖免嗎?一項曾在2003年對3666名城市居民(女性佔54.81%)的《社會轉型中城市居民心理壓力的流行病學研究》(楊廷忠,中華流行病學雜志)的調查結果就發現,女性的知覺心理壓力和健康危險性壓力顯著高於男性,也有文獻報道未被僱傭的女性的心理障礙率是僱傭女性的1.87倍。那麼在事隔十年後有更大變化後的今天,情況又是怎樣呢?心理壓力是否會對女性性功能表現造成影響?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造成影響?造成怎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