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農村面臨什麼問題

中國農村面臨什麼問題

發布時間:2022-06-22 15:11:16

❶ 當前我國農業農村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第一,農村社會發生結構性變遷,群眾利益訴求多元化。

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深入,農村封閉保守的社會格局被打破,人口流動速度加快,農民的生活生產方式、思想價值觀念逐步轉變,民主法治意識明顯增強,利益需求日益多元,各種利益訴求不斷出現。特別是隨著征地拆遷、項目建設中的新型社會矛盾的逐步凸顯,群眾對政府為民辦實事的要求和期望越來越高,參與和監督村級事務管理的願望日趨強烈。

因此,新時代如何找到各階層利益的最佳契合點,幫助、引導農民通過理性合法的方式保障和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已經成為農村社會治理的難點。

第二,農村各類矛盾糾紛日趨復雜突出,化解難度較大。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社會矛盾糾紛由以家庭和鄰里矛盾為主,逐漸轉變為涉及宅基地、土地承包、項目征地、林地收益等經濟糾紛為主。另外,還出現了由於干群關系緊張、政策宣傳執行不到位等導致的群眾與政府相關部門、單位間的矛盾糾紛,村民選舉糾紛、醫療糾紛、環境保護糾紛、道路交通事故糾紛等新型矛盾糾紛不斷,甚至存在大量的群體性矛盾沖突。

總之,農村社會矛盾呈現出民事糾紛、行政糾紛、輕微刑事糾紛等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復雜情況。面對這些矛盾糾紛,政府雖已採取多種措施加以解決,但與群眾的迫切需求還存在距離。

第三,農村社會治理能力亟待提高。

目前農村以家庭為主要生產單位,而市場經濟使農村社會人員流動相對活躍,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農村基層幹部與群眾交流溝通的機會。當

前我國部分基層幹部受「官本位」思想影響,職責認識比較模糊,服務群眾的自覺性、主動性不足,習慣於通過會議、行政命令、下發文件等方式推動工作,工作職能的轉變跟不上形勢要求。

對待群眾,有些基層幹部延續單向的管理模式,把農民當作管控的對象,而非服務的對象;有些基層幹部工作方法簡單、作風不實、感情用事、處事不公,破壞了黨的形象,影響了黨群、干群關系。

第四,精英人口的流失使農村社會治理主體弱化。

改革開放後,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我國農村人口凈流出加劇,這其中包括大量的農村精英。大量農村人口「離土又離鄉」,只剩下老人、婦女、兒童以及其他弱勢群體,導致農村社會治理人才短缺、社會治理主體弱化。農民群眾在農村事務中「失語」,是現階段農村基層社會治理面臨的最大挑戰。

(1)中國農村面臨什麼問題擴展閱讀:

解決農村問題的方案:

1.首先,要積極構建社會矛盾輿情匯集預防和警示平台。

當前,農村社會階層、社會格局發生明顯變化,由此引發的各類社會矛盾糾紛日益突出和復雜。因此,要實現農村平安和諧的社會氛圍,需要多部門的協調作戰、提早介入,密切關注收集社會矛盾輿情,及時對收集到的社會輿情進行分析和歸納,堅持從抓早、抓小、抓苗頭入手,切實做好預防工作,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要在問題及矛盾激化之前,及時有效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充分利用綜合信息平台等現代化技術手段,高效精準地掌握輿情信息,及時抓住矛盾的根源和症結,高效率解決農村社會矛盾以及問題。

2.其次,要積極拓展農民利益表達渠道。

當前,農民利益多元化日益凸顯,因此,要堅持協同和參與相統一的原則,建立公平、合理、有組織的農民利益表達和協調機制,不斷構建多層面的政民溝通渠道,搭建領導幹部與群眾的對話平台,促進農民利益訴求理性化、法治化、組織化,使群眾訴求得到合理有效的解決。

3.解決農村社會治理問題,需要提升農村社會治理服務水平,推進農村社會治理主體多元化

提升農村社會治理服務水平,首先要推行電子村務。要積極推進農村鏈接政府專網,公開惠農政策、惠農資金、惠民項目、基層組織、三資管理、平安建設等內容,並涵蓋農村人口基礎信息、矛盾糾紛化解、轄區綜合管理三大子系統,將地理信息、人口基礎信息、農戶基礎信息(房、地、林權及生產生活資料)全部納入信息管理范疇,實現全方位、動態式社會服務進村入戶。

4.其次要集成電子學務。

開設農事農情、農技信息、專家咨詢、致富典型等頻道,引導農民特別是偏遠山區農民對接多元信息,跨越農技推廣的「最後一道坎」,使農民可以及時捕捉種養信息、致富信息、農產品市場信息。

5.最後要拓展電子商務。

開設農資直購、網上商城、農產品銷售、一站式繳費、物流配送等基礎頻道,以精品果園「QQ農場」、生態食品「網路促銷」為樣本,建立農產品互聯網銷售等電子商務體系。

❷ 現在中國農村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以後會朝什麼方向發展

過去,老式農民注重使用農家肥、土壤和各種肥料,並結合使用化肥,使糧食產量高而穩定,糧食質量好。縣、鄉、鎮的農業技術人員經常到田間查看作物生長情況、土壤采樣和測試,並提供科學指導。這樣,科學耕作得到了普及,農民們學會了許多科學耕作方法,土壤質量也越來越好。現在,新型農民仍然沒有掌握科學的耕作技術,也不重視農用肥料的使用。他們總是認為更多的化肥可以收獲更多。其中許多都適得其反。化肥多了容易掉下來,影響產量。長期使用化肥破壞了土壤結構,離不開化肥。現在,農業研究人員應該向這些新農民宣傳科學的耕作方法,宣傳合理使用化肥,引導農民使用農用肥料,避免倒伏和歉收。

❸ 我國目前農村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我國目前農村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一、部分地區糧食生產由微利轉為虧損,糧食安全問題需引起重視

由於高庫存與全球性供給過剩,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價格持續低位徘徊。與此同時,糧食生產成本不斷上升。若算上土地費用、人工費和折舊等,糧食生產幾乎沒有利潤。

一些年輕農民認為「種糧無前途」,外出打工才是首選,中老年農民種地主要為口糧,中青年在家務農的主要目的是贍養父輩、照顧兒女,有的地方由於種地虧損,耕地撂荒現象常有發生。即使是種糧大戶和家庭農場,由於種糧效益過低,也不得不調減種糧面積,增加經濟作物種植面積。

二、農業生產要素比較優勢下滑,農業整體競爭力趨於下降

近年來,我國傳統的勞動力低成本優勢正逐漸消失。我國勞動力成本每年上漲10%左右,而勞動生產率並未同步提升,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競爭力趨弱。即便是競爭力最強的果蔬,近三年的出口額增速也持續回落,貿易順差不斷減少。

三、多數農產品國內外價格倒掛,農業產業安全遇到挑戰

近年來,大宗農產品內外價差不斷擴大,農產品進口快速增長,導致國內庫存攀升,造成了「洋貨入市、國貨入庫」的局面。從2013年到2015年,穀物進口量從1458萬噸增長到3271萬噸,使國內玉米成為結構性過剩品種,造成儲備膨脹。

目前我國已實施14個自貿協定,隨著貿易標准不斷提高,在我國農業競爭力先天不足的情況下,若缺乏必要保護措施,價低質優的國外農產品將大量湧入國內市場,農業產業安全可能遇到更大挑戰。

四、農業立體式污染加劇,農產品質量安全引發社會關注

農業自身造成的污染日趨嚴重。受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影響,農業污染問題已由化肥、農獸葯、飼料添加劑等投入品使用不合理造成污染或殘留,轉變為「水源—土壤—大氣—生物」多方面、立體式污染。例如,大量工業污水流至江河湖海,每年造成水產業損失達幾十億元。

(3)中國農村面臨什麼問題擴展閱讀:

農村社會發展新戰略:

一、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處理好「穩糧」與「增收」的關系

基於農業「二八現象」,目前糧棉油糖等農產品只依靠增產和提價的方式來促進農民增收有相當大的難度,應遵循「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原則,走「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路子。大力培育糧食生產經營主體,向規模要效益;以農業科技為支撐,向科技要效益。

二、促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

「互聯網+」能有效地提高農村組織化程度,將農民分散的個性化供給和需求積聚起來,促進農業領域分工分業,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融合發展。應抓住契機,通過互聯網提高農村組織化程度,著力解決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長期存在的「分有餘、統不足」的問題。

三、以「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為抓手,發展集體經濟

體經濟是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根本所在。目前,我國相當多的地方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缺位,集體資產權能缺失,集體經濟「空殼化」現象較為普遍。應以「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為抓手,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特別是專業合作社,防止集體經濟缺位。

四、培養經濟發展帶頭人,為農村發展培育強勁動力

總體看,我國農村發展既缺資金、缺技術、缺勞動力,更缺乏在經濟、文化、治理理念上的帶頭人。實踐證明,凡是發展得好的鄉村,大多離不開「能人」的帶動。各級政府應當出台鼓勵政策,培養農村經濟發展帶頭人,吸引來自不同階層的精英、能人帶動農村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中國農業發展面臨戰略抉擇

❹ 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鄉村道路建設質量較差;
2、農村電網設備差且用電成本高;
3、農村集中式供水比例仍然很低;
4、農村互聯網普及情況遠低於城鎮;
5、農村流通設施建設嚴重滯後。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0-12-17,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❺ 我國農村養老服務存在哪些現實問題

1.養老服務對象定位不準確

首先,我國群眾深受集體主義文化「滋養」,在廣大農村地區 60 年代出生的老年人對自己的養老服務需求表達不清,沒有通過社會養老的意識。即使社區中有居家養老的機構存在,大都以「自上而下」的形式進行服務,老年人所接收到的養老服務並非是老年人的實際需求而是政府或者相關部門認為的需求,這使得社區養老服務的供給效率降低。其次,從農村的實際情況出發,當前能夠享受到養老服務的對象主要是少數的特殊老年群體,而非是絕大多數年紀大、兒女未在身邊照顧或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這使得服務對象的范圍過窄。

二是家庭養老制度的資源逐漸萎縮。其主要表現為:父輩對財產等資源的控制地位不復存在,他們可用於與子女交換贍養的物質基礎非常有限;農民工「市民化」進程加快,農村照顧老人的人力資源短缺;新的養老政策開始實施或新的資源開始進入,但是缺乏驅動力。

❻ 鄉村振興面臨的難題及對策是什麼

鄉村振興面臨的難題:

1、鄉村中「人」的問題突出,「三農」帶頭人待培養

村莊人口老齡化程度深且勞動力受教育水平低,性別比失衡情況普遍。農村老齡化形勢嚴峻。各地村莊中59歲以上的老齡人口佔全村總人口的比重均超過10%的老齡化社會標准線,其中尤以東北(29.8%)、華北(23.1%)地區農村老齡化程度最深。農村勞動力受教育水平低。

2、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條件有改善,但仍存在短板,水平待提升

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還有較多欠賬,距離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還有較大差距。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欠賬仍多,鄉村道路是主要短板。

由於政府對鄉村道路投入不足,村集體成為村莊基礎設施的主要供給方。村集體支出的主要內容就是基礎設施建設,集資和負債的主要用途也是公共基礎設施修建,包括鄉村路橋和水利等。

3、基層自治基礎良好,群眾性文體活動和民間社會化服務組織較為缺乏

農村公益性、群眾性文體活動缺乏。在被調查村中,由村裡舉辦的公益性、群眾性文體活動有限。近兩年舉辦過戲劇活動的村只佔38.9%,有電影或錄像活動的佔54.6%。

有球類比賽活動的有18.3%,春節時有全村集體活動的佔38.8%。群眾性文體活動有凝聚和團結人心的作用,此方面活動的缺乏與村莊經濟缺少可用資金有關,反映了村莊人氣的缺乏。

對策:

1、不斷加強政府對農村道路橋梁等公共基礎設施的投資,降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負擔。政府繼續加大對村莊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缺乏的村莊的公共投資,並在公共基礎設施維護上給予獎補支持。對於東北、西北、西南等地區,要給予差異化的區域發展支持政策和繼續傾斜支持。

2、因地制宜,以本村資源稟賦為基礎大力發展特色產業。鄉村產業發展不局限於傳統種植業,在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的總要求下,應利用鄉村優勢資源發展特色產業。

3、充分發揮基層自治力量,進一步培育農村各項服務多元供給主體,豐富農民生產生活。一方面可繼續支持完善村民代表大會制度,通過進一步健全議事工作制度,規范村務公開,明確權利與義務,增強村委會工作的透明度,調動農民參與村莊治理的積極性。

(6)中國農村面臨什麼問題擴展閱讀: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總書記強調:「要堅持鄉村全面振興,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實現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也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其中,產業振興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點。

❼ 中國農村面臨什麼問題,如何解決

食物供給的數量與質量安全、農民工市民化、農村土地是最需要迫切解決好的問題。

1、應實行「口糧安全戰略」,而不是「泛糧食安全戰略」。

未來我國應該重新調整糧食安全戰略,重點對從事「主糧安全」的農民與耕地進行保護,加大對小麥、大米生產的補貼,提高收購價格,提升糧食安全保護的精度與准確性。

為了保證質量安全,我國的農產品供應鏈應該重塑,應該加強綜合協調聯動,落實從田頭到餐桌的全程監管責任,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食品安全追溯體系。

強化農業生產過程環境監測,嚴格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使用管理,積極開展農業面源污染和畜禽養殖污染防治。 健全基層食品安全工作體系,加大監管機構建設投入,全面提升監管能力和水平。

2、農民工市民化,建設用地指標是個好工具。

其實建設用地指標是一個好工具。因為要想解決新移民的定居,必須要佔有耕地。目前土地管理部門一直在執行「占補平衡」政策,其實這個政策也可以移植到吸收外省份新移民政策上。

所以可以通過增加建設用地指標來激勵那些勞動力流入多的地區解決外來移民市民化問題,至少具體的數量可以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由中央土地管理部門統一制定。建設用地指標增加,地方財力也相應增加,新移民進城的社保、住房也因此有了保障。

當然,進城農民的住房、子女教育、社保以及他們在農村的宅基地與承包地如何處置等問題,都需要精心謀劃。

3、改革農村土地制度,讓農地成為「不再沉睡的資產」。

目前我國實行的是城鄉隔離的兩套土地管理制度,城鎮化的土地必須被征走,政府壟斷了土地的一級開發,農民被排斥在土地增值收益之外。

未來應該打破目前的壟斷征地政策,實現農村、城市土地「同地、同權、同利」,建立土地交易機制,使農民分享城市化中的土地增值收益,使進城農民獲得創業資本,只有這樣才能可持續。

(7)中國農村面臨什麼問題擴展閱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發展,大部分的農村青年都遠離家鄉,跟著潮流來到了城市。而這些家庭的孩子無法跟父母在一起生活。要麼與年邁的爺爺奶奶生活,要麼寄居在親戚家。因此就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

1,留守兒童心理問題

由於沒有父母的陪伴,留守兒童缺失的情感無人能彌補。缺少傾訴和陪伴,又很少跟外界的人接觸。從而導致一些留守兒童出現內心封閉、行為孤僻等個性特徵,出現不同程度的等心理障礙與性格缺陷。據不完全統計在留守兒童中72.3%的學生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2、缺少必要的學習指導

由於父母長期在外地打工,很多留守兒童都是跟爺爺奶奶居住在一起,年老多病。很多時候,孩子都要承擔起家庭的責任,幫忙做飯,照顧弟弟妹妹。加上這些代理監護人文化程度比較低,沒有辦法給予他們必要的學習指導。

3,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

由於父母不在身旁,留守兒童經常會受到同齡人的欺負。在一些偏遠,治安差的小山村,很多女童還常常成為被性侵的對象。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我國三農將面臨的三大問題

❽ 目前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1、市場化糧食價格機制有待形成完善。

我國自2004年全面放開糧食市場的同時,為了保護農民的利益及種糧積極性、穩定農業生產,國家又先後於2004年和2006年在主產區實施了稻穀和小麥的最低收購價政策,國家又先後於2004年和2006年在主產區實施了稻穀和小麥的最低收購價政策。這「一增一減」的變化使得我國的農產品價格政策陷入兩難的境地。

2、農民增收面臨瓶頸。

農民收入分為四部分: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這兩大支撐農民增收的傳統動能在逐漸地減弱。此外,我國涉農補貼的支持力度特別是對直接形成農民收入的總量仍然相對不足。

3、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步入深水區。

2015年9月,國家在29個縣開展了集體資產股份改革試點。從改革效果看,權屬問題清晰並形成了一定的激勵機制。以往農民並不了解農村集體資產,通過試點,農民開始對分紅產生預期並關心集體資產,這對幹部的工作形成了一定的監督壓力。

按照我國現實的農村情況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雖有法律地位,但卻無法人地位,我國絕大多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並沒有在工商機關登記注冊,並不具備法人地位。解決的辦法是應該在《民法總則》中給以確認。

4、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仍處於過渡階段。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可以分為三塊:國家征地制度改革、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承包地改革。征地制度改革中面臨的核心問題是農地轉為非農建設用地後的增值收益怎麼分配。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農村發展有了新的產業、新的業態,農村改革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在改革的過程中也可能會出現曲折以及新的難點和風險點,正確理解和把握這些難點和風險點並科學合理地逐一攻克,在改革過程中將成本降到最低。

(8)中國農村面臨什麼問題擴展閱讀:

新世紀以來,我國連續出台了14個以農業、農村、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對全國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作出具體部署。在這些政策的指導下,我國糧食產量實現了十多年的連增且保持在歷史較高水平,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重大進展。

在成績面前,有一種聲音認為,農村形勢好了,就可以不用過多地關注農村發展改革了。這種錯誤觀點在我國歷史上是有過教訓的。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國民經濟中最薄弱的環節,越是在農業形勢好的時候,越需要關注農業農村經濟,強調農業農村經濟的重要性。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農村發展改革面臨的主要難點和風險點

❾ 農村普遍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農村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依然存在,體制建設任重道遠。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許多體制性障礙,影響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還很多,城鄉二元結構還未根本破除,各種要素在城鄉之間合理配置的機制還未完全建立,農村綜合改革和其他各項改革的任務仍然相當艱巨。以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為例,盡管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已近20年,但當前我國農村金融還普遍存在許多制度性、技術性、操作性問題。

(2)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結構性矛盾突出。雖然我國目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已初見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農業生產品種結構單一,產品結構層次低;農產品加工業滯後,農產品增值困難;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落後,難以形成規模經營;缺乏科學的區域布局等等。

❿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1、農業經營主體「小、散、亂」問題有待突破

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小、散、亂」現象較為普遍,綜合能力不強,生產主體的組織化、規模化程度偏低。由於分散生產經營,產品相對單一、總量較小,生產主體與市場銜接不足等,阻礙著品牌化建設和產業融合發展的進程。

各類主體間沒有形成強有力的聯合與合作,難以形成品牌效應,導致農業綜合效益較低。

2、高素質的農業勞動力缺乏,難以滿足現代農業開展的需求

我國農業勞動力主體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較低,鄉村受過較高教育、年富力強的鄉村「精英」大多流出就業,留下從事農業消費的多為素質較為低下的婦女和老人,由於缺乏文化學問,障礙了承受新事物、學習新技術的才能,「谷賤傷農」現象頻頻發作。

也由於缺乏科技學問,也使一些高新技術成果難以推行和運用,難以完成消費過程機械化、消費技術科學化。低素質、低技藝農業勞動力過剩,高素質、高技藝勞動力短缺,農業向高端晉級遭遇勞動力技藝障礙。

3、農業產業化程度欠佳,難以強化現代農業開展的根底

我國總體上處於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階段,產業化進程遲緩,依然沒有跳出小范圍、低程度、傳統粗放消費方式,農業機械化作業程度低,消費效率低下。細碎化的土地小范圍運營和兼業化的養殖方式,形成專業化和規范化水平低,農產品產量低、質量次。

無法滿足范圍化農產品加工業對成片規劃化種植和養殖基地的需求,許多加工企業要從眾多分散種植的小農戶手中收買農產品,大大增加了收買本錢。

4、農產質量不高,難以保證現代農業開展

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階段,該階段正是能源資源耗費、污染排放強度較大的時期,扭曲的市場機制拉開工業畸形增長。工業、城市用水急劇增加,與農業用水的矛盾越來越難以調和,由於缺乏嚴厲的維護和管理措施,水質性污染招致水資源質量進一步降落。

在這些要素共同影響下,我國可用水資源的供應愈加匱乏。工業污染招致不少農產品原料質量偏低,達不到加工業對農產質量量請求,還有一些農業消費者受利益差遣,濫用化肥農葯,招致農產品平安問題,加工品出口和國內市場銷售受影響,進而影響現代農業開展進程。

5、綜合效勞體系不夠健全,難以推進現代農業開展

農業社會效勞體系是為農業消費提供的產前、產中、產後全程綜合配套效勞的專業組織,效勞內容觸及銷售、信息、科技、物資、加工、勞務、金融、運營決策、政策和法律效勞等諸多方面。我國很多地域各類行業協會與專業協作組織開展不均衡,整體范圍小、效勞方式單一。

閱讀全文

與中國農村面臨什麼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有什麼體育網站 瀏覽:567
越南人游中國怎麼樣 瀏覽:856
您好中國英文怎麼寫 瀏覽:548
英國為什麼分為三個地方 瀏覽:399
為什麼印度那麼冷 瀏覽:843
為什麼英國喜歡下午茶 瀏覽:611
開普敦到中國飛機多久 瀏覽:156
印度伊馬替尼和瑞士的有什麼區別 瀏覽:457
英國紅磚名校是什麼 瀏覽:995
聯通英國流量如何收費 瀏覽:254
伊朗西邊是什麼國家 瀏覽:277
美國為什麼拉黑伊朗 瀏覽:776
哪裡有去印尼火山的旅行社 瀏覽:991
印尼最近情況怎麼樣 瀏覽:550
印度炸的球叫什麼 瀏覽:12
伊朗防疫措施是什麼 瀏覽:550
越南海邊有什麼魚 瀏覽:355
印尼海嘯推了多少米 瀏覽:99
中國女性哪個地方多 瀏覽:337
伊朗高鐵怎麼樣 瀏覽: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