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句麗時間: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 ,高麗的時間是:918年~1392年。608~918的這段
「高句(gōu)麗(lí)」(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史書中也寫作「高句驪」,簡稱「句麗」「句驪」,現又叫「高氏高麗」) 是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在我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存在的一個民族政權, 與百濟,新羅合稱朝鮮三國時代。
高麗(lí)(公元918年~1392年),又稱高麗王朝、王氏高麗,是朝鮮封建王朝之一。新羅末年,新羅王族弓裔建立泰封國,尚州土豪甄萱建立後百濟國。918年泰封部將王建殺弓裔自立,建立高麗國,高麗國在清朝前都附屬於中國。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基本統一朝鮮半島。首都開京(今開城),1392年被朝鮮王朝取代。高麗王朝自稱繼承高句麗,實際二者並無繼承關系。
Ⅱ 高麗什麼朝代是歸中國管的
其實你首先要先清楚一點就是,你想問的是朝鮮這個地方還是高麗這個國家,或者是高句麗這個國家
如果你的意思是朝鮮這個地方,那麼漢時期一直是由中國控管的:
漢武帝為防禦匈奴,在公元前108年將夏衛滿朝鮮消滅,並且把朝鮮改為直屬政區,設置樂浪、玄菟、真番、臨屯4個郡,史稱「漢四郡」。自此,朝鮮半島成為中國一部分(不是附屬,也不是藩屬國,而是類似如今的一個普通的省)。同時,漢字傳入朝鮮半島,而之後,朝鮮半島一直使用中文作為它的官方語言,HAN是大的意思,這也就是之後韓國的名字由來。
之後這個狀態一直延續到漢朝後期
《三國志》曾有記載,238年魏國司馬懿滅公孫淵,魏國控制朝鮮半島中北部。但之後西晉的弱小使得在南方的高句麗國(一個以平壤為首都在朝鮮南部興起的國家)有了可乘之機,並且在313年吞並了帶方、樂浪,成為朝鮮半島最強大的國家。六世紀上半葉,高句麗趁著中原王朝此起彼伏,內亂不休,開始出兵中國固有領土,攻佔遼寧省和河北北部,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韓國朝鮮人叫囂這些土地是他們固有領土的原因。之後,朝鮮半島有興起了兩個大國:百濟和新羅,雖然中國和新羅沒有聯系,但是為了遏制高句麗,中國冊封了百濟王,也就是說此時的百濟是中國的附屬國。
之後到了唐朝,中國冊封了新羅,並於668年,幫助新羅消滅了百濟和高句麗。
此時,高句麗(我們總將他和之後的高麗國混淆)滅亡,之後再也沒有這個國家
但因為中國直接將四分之三的領土全部吃掉(朝鮮重新成為中國的一個省),沒有分給新羅,新羅在公元671年攻下了安東都護府,並且稱霸全朝鮮。之後因為中國無力顧及,在公元735年,承認大同江以南的領土屬於新羅(此時朝鮮又變回一個國家了)
公元936年,因為新羅國內的不斷叛亂,一個叫王建的大臣接受新羅皇遜位,成為皇帝,並且改國號為高麗korea,之後高麗接受了唐朝的冊封,成為了中國的一個附屬國,之後的唐、後晉、後周、宋、遼、金、元紛紛冊封過高麗國。而自此高麗是中國附屬國的地位一直沒變。
之後在明朝初年,因為朝鮮也一直秉承中原文化正統,認為元末中原未定之機,可以入主中原,所以發兵攻打中國,但因為軍隊將領左軍都統使李成桂對中國文化向來的敬畏,進軍一半發現是攻打中國就叛變了,回國篡位,並且向明朝遞交請降書,謝罪書,朱元璋隨即冊封他為朝鮮王(高麗國從此滅亡),而李氏朝鮮尊明朝為永世的父國和天朝,直到甲午戰爭後朝鮮「獨立」為止。
所以,你的高麗如果指的是朝鮮這個地方,那麼中國從漢朝開始就一直掌管這塊土地(如果附屬國也算的話),只是中原衰半島進,中原盛半島臣而已,如果你是指那兩個國家,那麼上面的描述應該很清晰了。
Ⅲ 高句麗王朝的歷史屬於中國的歷史嗎
在過去的很長時期里,由於中國學術界對高句麗的歷史缺乏全面系統的研究,而將高句麗與三韓人王建公元918年建立的高麗王朝混淆,也正因此,使高句麗被不少中國學者誤認為是韓國古代國家。
八十年代以來,隨著中國學者對高句麗歷史研究的深入,中國史學界意識到了這一嚴重歷史判斷錯誤。為糾正這一錯誤,現在中國史學界已出版了大量有關高句麗的歷史專著。如劉子敏先生的《高句麗歷史研究》、耿鐵華先生的《中國高句麗史》、馬大正等先生的《古代中國高句麗歷史叢論》、《中國高句麗歷史續論》、楊軍先生的《高句麗民族與國家的形成和演變》等等。
在中國史學界,「高句麗是中國東北古代民族建立的王國,與位於現在韓半島上的王氏高麗(建立於公元918年)是兩個除了名稱,在主體民族等各方面都有著重大區別的國家」的歷史觀點已成為共識。但是,韓國的學者對此持有異議。韓國歷史學者多認為高句麗只屬於本國歷史與中國無關,他們認為高句麗人創立了屬於自己的獨特文明,曾建立了與古代中國平起平坐的大帝國。其代表著作有徐炳國所著的《高句麗帝國史》與申瀅植所著的《高句麗史》。
最初的高句麗國家的統治中心在今天中國吉林省的集安與遼寧省的桓仁一帶,與韓半島的關系不大。
據日本學者田中俊明的統計,公元32年至666年的643年中,高句麗向中原歷代王朝朝貢總計205次。其中,32~423年的391年時間里,朝貢僅有17次,平均23年才發生一次。而423~666年共朝貢188次,平均1.3年一次。(註: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在高句麗的歷史前期,其隸屬於漢王朝的隸屬性十分強,並不需要向中原王朝朝貢,在早期,其甚至不具備這樣的資格。而在東漢末年以後,中原處於分裂中,此時高句麗政權已初具規模,但中原的混亂使其沒有朝貢的具體對象而不需要經常性的朝貢。後期由於北魏這樣的北方中原強大政權的建立,出於政治與經濟等多方面的原因,高句麗遂大大增加了朝貢的頻率與次數。)
雖然高句麗內部政治組織在向國家演進,但在其步入國家之初,其性質卻仍是中國地方行政組織。從南北朝至隋唐,中國歷代王朝對高句麗的封號總是帶有地方行政機構長官的性質,就可以證明這一點。
早在公元4世紀中葉,前燕就已經封高句麗王為營州刺史。自此之後,歷代高句麗王一直承襲著都督營州諸軍事、都督營平二州諸軍事、都督遼海諸軍事等具有行政管轄權的官職。自435年以後,歷代高句麗王還經常帶有領護東夷中郎將、領護東夷校尉的頭銜,表明中原朝廷授予其代表中央政府管轄東北各少數民族的權力。這一切,都明顯反映著高句麗政權作為中國中央王朝地方行政組織的特性。此時的高句麗絕不是擁有主權的獨立國家。
隨著高句麗國家的發展與成熟,高句麗作為中國的地方政權,獨立性也越來越強,中央王朝對高句麗政權的態度也在發生著變化。自6世紀末期開始,中央已不再授予高句麗王具有地方行政管轄權的官職,而是改授大將軍、上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等散官與勛官,這表明中國中央王朝對作為其地方政權的高句麗的獨立傾向十分不滿,已開始不再授予其管轄東北各地的權力。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這種矛盾不斷升級,最終演變成隋唐與高句麗的戰爭。
隋唐征高句麗,是中國中央政府對試圖獨立的地方政權的征討,是古代中國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的斗爭,而不是國與國之間的侵略戰爭。
韓半島南部的百濟、新羅,與高句麗之間長期混戰,相互之間的疆域伸縮變化也比較大。唐王朝先後滅亡百濟和高句麗,在百濟故地設熊津等5都督府,在高句麗故地設安東都護府,並以新羅王為雞林州都督,最終確立了在這一時期中國對韓半島的羈縻統治體系。
Ⅳ 高麗從那個朝代開始是中國附屬國
後唐時期,封高麗國王。
同光元年(923年),遣使廣評侍郎韓申一、副使春部少卿朴岩來,而其國王姓名,史失不紀。
至長興三年(932年),權知國事王建遣使者來,明宗乃拜建玄菟州都督,充大義軍使,封高麗國王。建,高麗大族也。
開運二年(945年),建卒,子武立。
乾祐四年(951年),武卒,子昭立。王氏三世,終五代常來朝貢,其立也必請命中國,中國常優答之。其地產銅、銀,周世宗時,遣尚書水部員外郎韓彥卿以帛數千匹市銅於高麗以鑄鐵。
顯德六年(959年),遣使貢紫白水晶二千顆、黃銅五萬斤。
Ⅳ 高麗王朝什麼時候成為中國的屬國
唐時期,新羅
Ⅵ 精彩一貼:朝鮮半島歷史上什麼時候屬於中國
精彩一貼:朝鮮半島歷史上什麼時候屬於中國?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吞並衛氏朝鮮,設立了樂浪(平壤)、帶方、真蕃、臨屯四郡,史稱漢四郡,統治著朝鮮半島中北部。
以上內容是嚴格意義講朝鮮半島一直是中國的附屬國韓國和朝鮮本來是一個國家,因為1950年的朝鮮戰爭,就出現了兩個國家,在1935年前朝鮮半島叫高麗國,到了1935年後朝鮮統一變成了朝鮮王朝,一直是明朝的附屬國,清朝也是,直到甲午戰爭,日軍攻佔朝鮮,才和中國脫離 希望能幫到你
Ⅶ 歷史上高麗族的起源
1.高麗(lí)(918年-1392年),又稱王氏高麗。是朝鮮半島古代王朝之一。王建所建,定都開京(今朝鮮開城),是朝鮮(南朝鮮,北朝鮮)歷史上第二個統一政權(第一個是新羅)。新羅末年,尚州甄萱建立後百濟國。918年泰封部將王建殺弓裔自立,建立高麗國。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基本統一朝鮮半島。1392年被李氏朝鮮取代。佛教是高麗國的國教。歷經16年時間雕刻成的高麗大藏經是世界瑰寶之一。
2.王建以高麗為國號。高麗時代阿拉伯商人將此名稱傳播到歐洲世界。 佛教是高麗國的國教。高麗大藏經是世界瑰寶之一。高麗被今天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認為是朝鮮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國家。 但很多學者並不同意這種觀點,認為朝鮮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國家是統一新羅,如韓國學者李基白就表示:「畢竟是統一的新羅的領土和人民,在那裡形成的社會文化構成了後來韓國歷史的主流」。韓國前總統金大中也曾在文中提及統一的新羅為韓國歷史的源頭。
Ⅷ 在古代高麗國是指的現在哪個國家
古代高麗國是指的是現在的朝鮮,中國的遼東半島,長春、 沈陽一帶。
高麗(西元918年-1392年),又稱高麗王朝, 王氏高麗, 是朝鮮半島封建王朝之一。1392年被朝鮮王朝所取代。
高麗是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在我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存在的一個民族政權, 與百濟,新羅合稱朝鮮三國時代。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餘人(包括沃沮和東濊),後又吸收些靺鞨人,古朝鮮遺民及三韓人。
新羅藉助唐朝的力量完成了朝鮮半島中南部的統一,8世紀後期以後,新羅同其宗主國唐朝一樣,陷入內亂與衰落的窘境。9世紀末,真聖女王統治下的新羅爆發了人民起義,導致新羅在朝鮮半島的統治土崩瓦解。
高麗歷經34代君主,共475年,對外先後向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契丹(遼朝)、金朝、蒙古(元朝)、明朝等大陸國家稱臣,並曾與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爆發戰爭。1392年,李成桂廢黜恭讓王自立,建立了朝鮮王朝。
佛教是高麗的國教,高麗大藏經是世界瑰寶之一。阿拉伯商人將高麗的名稱傳播到歐洲世界,是今天Korea(Corea)單詞的原型。高麗是繼統一新羅之後成為朝鮮半島歷史上又一統一的國家,「高麗人」也成為全球朝鮮民族的別稱。
Ⅸ 高句麗古代究竟和中國什麼關系高句麗的歷史過去
高句麗,也簡稱高麗,是西漢到隋唐時期東北地區出現的一個有重要影響的邊疆民族。周秦時期,高句麗的先人一直生活在東北地區。公元前37年,夫餘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麗縣轄區內建立政權。高句麗鼎盛時期其勢力范圍包括吉林東南部、遼河以東和朝鮮半島北部。公元668年,高句麗被唐王朝聯合朝鮮半島東南部的新羅所滅,在歷史上持續了705年之久。
高句麗是我國東北歷史上的少數民族政權
一、從高句麗民族起源看,我國學者大體上有穢貊說、夫余說、商人說、炎帝說等,但無論何種說法,都充分肯定高句麗民族先人的活動范圍在周秦之際就在我國東北地區之內。周武王克商以後,周人的勢力已超越今日東北的范圍。
二、從高句麗政權建立情況看,國內外學者大都認同公元前37年建都於紇升骨,當時屬漢玄菟郡管轄范圍。高句麗政權先後臣屬於漢玄菟郡、遼東郡,不斷上表稱臣、朝貢。
三、自漢至唐,我國歷代王朝,包括分裂時期的各王朝都認為高句麗是邊疆民族政權。如唐太宗視高句麗地區為中國的傳統疆域,實現對高句麗的統一是完成「九瀛大定」的最後一項使命,這也是隋唐兩朝不惜傾全國之力完成統一高句麗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高句麗也沒有「自絕」於中國之外。高句麗給自己的定位一直都是中央王朝的邊疆地方政權,主動和中央王朝建立臣屬關系。正因為有著這樣的認識,所以在唐朝統一高句麗後,有一大批高句麗人不僅沒有對唐朝抱有「亡國」之恨,反而為維護唐朝的統一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五、從高句麗人的流向看,高句麗滅亡時,大多數都融入了漢族人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