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12類緊缺人才是哪些
國內十二類緊缺類人才為農業類人才、林業類人才、水利類人才、氣象類人才、地質類人才、礦業類人才、石油天然氣類人才、核工業類人才、軟體類人才、微電子類人才、動漫類人才、現代服務業類人才。
教育部等6部委2007年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國家重點領域緊缺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指出:
根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精神,當前要優先支持農業、林業、水利、氣象、地質、礦業、石油天然氣、核工業、軟體、微電子、動漫、現代服務業等重點公益、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領域以及新興產業的緊缺人才培養。
(1)中國的人才有哪些擴展閱讀:
加強國家重點領域緊缺人才培養工作的主要任務
1、教育行政部門和高等學校要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加大專業結構調整力度。根據相關產業和行業對專門人才的實際需求,在拓寬專業口徑的基礎上,在高年級靈活設置專業方向,努力擴大緊缺專業的人才培養規模,優化人才培養結構,為產業部門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2、加快人才培養體制和機制的改革,積極推進產學研合作教育。鼓勵高等學校與企業開展合作辦學,聯合建設重點領域學科和專業,按照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實行「訂單式」培養。聘請行業主管部門和企業共同參與制訂人才培養目標、進行課程設置、開展教學質量評估。
加大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管理制度的改革,工科在校學生要到企業去進行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時間不少於6個月。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積極邀請企業專家兼課,派教師到企業學習。
3、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加大與國外高水平大學和跨國公司合作培養人才的力度,探索利用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培養國家緊缺人才的有效途徑。由國家留學基金支持,優先選派國家緊缺專業的學生到國外大學或企業學習。
大力引進國家緊缺專業的海外高層次人才,提高國內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吸引國外優秀專家學者來華授課或共同開展研究。研究和借鑒國外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積極推進教學改革。
4、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滿足國家重點領域建設需求的大批高素質人才。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切實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高等教育全過程,增強高校畢業生到艱苦行業工作的光榮感和使命感。
5、充分發揮國家獎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的政策導向作用,引導和鼓勵學生學習國家最需要緊缺的專業、畢業後主動到艱苦行業和基層單位就業。在分配國家獎助學金名額時,對於以農林水氣地礦油核等國家需要的特殊學科專業為主的高等學校予以適當傾斜。
高等學校在開展國家勵志獎學金和國家助學金評審工作中,要對農林水氣地礦油核等國家需要的特殊學科專業學生予以適當傾斜。普通高等學校全日制本專科生在校期間獲得國家助學貸款、畢業後自願到艱苦地區基層單位從事第一線工作且服務達到一定年限的,國家實行助學貸款代償政策。
6、加強國家重點領域學科和專業建設。加大重點領域學科和專業建設經費的投入,在「985工程」、「211工程」、「質量工程」、「國家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項目」、「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以及相關專項建設中,要向國家重點領域的學科和專業傾斜,給予重點支持,為緊缺人才培養提供堅實的基礎。
❷ 中國傑出人物有哪些
1、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漢族,生於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享譽海內外的著名農業科學家,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創者和領導者。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袁隆平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鍾南山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李四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郎平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劉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