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的農歷又稱什麼「歷」
農歷,又稱「夏歷」。是把望朔月的時間作為歷月的平均時間,純粹和陰歷相同。據說我們的祖先遠在夏代(公元前17世紀以前)就使用了這種歷法。以前一直稱夏歷,1970年以後我國改稱為「農歷」。至於「農歷」一名的由來,大概因為由於我國自古以農立國,所以制定歷法必須為農業服務。
㈡ 中國分什麼歷和什麼歷這兩個歷怎麼人識
分陰歷和陽歷,陽歷也叫公歷,來源於西方。比如算星座時、就是按照陽歷(公歷)計算的。陰歷也叫農歷,來源於我們中國。比如我們俗稱的八月十五中秋節、清明節、七夕、春節、就是按照農歷來計算的。而元旦、和西方的情人節(2.14)和聖誕節、國慶節、建軍節、黨的生日、都是按照公歷來計算的。他們的主要區別就在於陽歷是國際通用的,而農歷是我們中國特有的。陽歷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為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妙。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陽歷每年分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只有28天。又規定7月以前,單月為大月,雙月為小月;8月以後,雙月為大月,而單月為小月。每年所余的5小時48分46秒,只至四年約滿一天,這一天就加在第四年的2月里,這一年叫閏年,所以閏年的2月有29天。陰歷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為一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歷一年有365天左右,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差別。陰歷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運行,因而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歷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後來人們定了一個新歷法,就是所謂陰陽台歷。現在我國還在使用的夏歷(也叫農歷或陰歷)就是這種陰陽合歷。它跟陰歷一樣,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也就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歷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來調整四季。陰歷約每過二三年多有一個閏月。
㈢ 中國古代歷法有哪些
包括已頒行的和未頒行的有可考的有這些:有名稱可考的中國古代歷法,據汪曰楨《歷代長術考》、朱文鑫《歷法通志》、毋苟先生《中國歷法制度沿革史》三書記載,有115種。1、黃帝歷2、顓頊歷3、夏歷4、殷歷5、周歷6、魯歷7、歷術甲子歷8、太初歷9、三統歷10、四分歷11、七曜術12、干象歷13、黃初歷14、太和歷15、景初歷16、泰始歷17、劉智歷18、干度歷19、通歷20、永和歷21、三紀甲子歷22、玄始歷23、永初歷24、三宣元歷25、既往七曜歷26、元嘉歷27、建元歷28、大明歷29、景明歷30。
神龜歷31、正光歷32、興和歷33、大同歷34、九宮行答歷35、七曜律歷36、天保歷37、北周歷38、靈憲歷39、天和歷40、劉孝孫歷41、甲寅元歷42、孟賓歷43、大象歷44、開皇歷45、七曜新術46、張胄玄歷47、皇極歷48、大業歷49、戊寅元歷50、符天歷51、麟德歷52、經緯歷53、光宅歷54、神龍歷55、九執歷56、大衍歷57、千歲歷58、七曜歷59、至德歷60、五紀歷61、正元歷62 、觀象歷63、宣明歷64、崇元歷65、萬分歷66、永昌歷67、正像歷68、調元歷69、中正歷70。
齊政歷71、明元歷72、欽天歷73、應天歷74、乾元歷75、至道歷76、遼大明歷77、儀天歷78、干興歷79、崇天歷80、明天歷81、奉元歷82、十二氣歷83、觀天歷84、占天歷85、紀元歷86、大明歷87、大明歷88、統元歷89、幹道歷90、淳熙歷91 、知微歷92、乙未元歷93、五星再聚歷94、會元歷95、統天歷96、開禧歷97、西征戊午元歷98、淳佑歷99、會天歷100、萬元歷101、成天歷102、本天歷103、授時歷104、寶鑒歷105、回回歷106、大統歷107、聖壽萬年歷108、黃鍾歷109、西域歷110、新法歷111、曉庵歷112、順治歷113、時憲歷114、癸卯元歷115、天歷
免
㈣ 中國歷史上一直用什麼歷法
夏歷是中國傳統歷法之一,也稱為農歷、陰歷、殷歷、古歷、舊歷等。夏歷屬於一種陰陽歷,以月球圍繞地球運行一周作為一個月,平均月長等於一個朔望月。這一點與陰歷原則相同,所以叫作「陰歷」。另一方面設置閏月以使每年的平均長度盡可能接近一個回歸年,並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的變化特徵。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以及朝鮮半島和越南等國家,仍使用夏歷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
中國的歷法與紀年採用陰陽干支三合歷;上古時期,根據不同的農業牧業生產情況需要,分別產生過太陽歷法和太陰歷法。農歷作為傳統歷法,最早源自何時無從考究,據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典籍多有記載,現時陰陽合一的歷法規則一般認為源自殷商時期。
從黃帝歷法到清朝末期啟用西歷(公歷)始,中國歷史上一共產生過102部歷法,這些歷法中有的曾經對中國文化與文明產生過重大影響。
比如夏歷、商歷、周歷、西漢太初歷、隋唐大衍歷和皇極歷等,有的歷法雖然沒有正式使用過,但對養生、醫學、思想學術、天文、數學等起到過重大作用,如西漢末期的三統歷和唐朝的皇極歷法等。漢朝以前的古代中國歷法以366天為一歲,用「閏月」確定四時和確定歲的終始;已經有日、月、旬和時的時間單位,具備了陰陽歷的技術;觀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運動規律,用「閏月」「減差法」來調整時差;歷法實施成為重要大事,主要內容之一是「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和「正閏余」,即確定閏月位置和如何減去多餘出來的天數(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數),由此來確定年歲的終結和開始。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周朝王室衰落,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現多軌制歷法,亦即各諸侯和各地部落還有自己的地方歷法;秦朝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的歷法。
漢朝初期開始歷法出現了大轉折,全國統一歷法,歷法也成為了一門較為獨立的科學技術。漢武帝責成鄧平、唐都、落下閎等人編寫了《太初歷》,之後劉歆作《三統歷》,這兩歷的重要特點是年歲合一,一年的整數天數是365天,不再之前歷法的366天。
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減差法」以調整時差,年歲周期起始相當固定,用數學計算就能確定閏月,用不著「考定星歷,建立五行」,至此,陰陽五行基本上退出了歷法。之後中國歷朝頒布的歷法,均與太初歷大同小異;中華民國成立後,紀年採用西歷或民國紀年並用。
夏歷、殷歷和周歷以不同的月份作為一年之始:夏歷以寅月為正月、殷歷以子月(今農歷11月)為正月、周歷以丑月(今農歷12月)為正月。
歷代之歷法:
古六歷
顓頊歷 - 秦朝、西漢(? - 公元前104年)
太初歷(三統歷) - 西漢、新朝、東漢(公元前104年 - 84年)
四分歷 - 東漢(85年 - 220年)、曹魏(220年 - 236年)、東吳(222年)、蜀漢(221年 - 263年)
干象歷 - 東吳(223年 - 280年)
景初歷 - 曹魏、西晉、東晉、劉宋(237年 - 444年)、北魏(398年 - 451年)
元嘉歷 - 劉宋、南齊、南梁(445年 - 509年)
大明歷 - 南梁、南陳(510年 - 589年)
三紀歷 - 後秦(384年 - 517年)
玄始歷 - 北涼(412年 - 439年)、北魏(452年 - 522年)
正光歷 - 北魏(523年 - 534年)、東魏(535年 - 539年)、西魏(535年 - 556年)、北周(556年 - 565年)
興和歷 - 東魏(540年 - 550年)
天保歷 - 北齊(551年 - 577年)
天和歷 - 北周(566年 - 578年)
大象歷 - 北周(579年 - 581年)、隋朝(581年 - 583年)
開皇歷 - 隋(584年 - 596年)
大業歷 - 隋(597年 - 618年)
皇極歷
戊寅元歷 - 唐朝(619年 - 664年)
麟徳歷 - 唐(665年 - 728年)
大衍歷 - 唐(729年 - 761年)
五紀歷 - 唐(762年 - 783年)
正元歷 - 唐(784年 - 806年)
觀象歷 - 唐(807年 - 821年)
宣明歷 - 唐(822年 - 892年)
崇玄歷 - 唐(893年 - 907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908年 - 955年)
九執歷
符天歷
調元歷 - 後晉(939年 - 943年?)、遼朝(961年? - 993年)
大明歷 - 遼(994年 - 1125年)
欽天歷 - 後周(956年 - 960年)、北宋(960年 - 963年)
應天歷 - 北宋(963年 - 981年)
干元歷 - 北宋(981年 - 1001年)
儀天歷 - 北宋(1001年 - 1023年)
崇天歷 - 北宋(1024年 - 1065年;1068年 - 1075年)
明天歷 - 北宋(1065年 - 1068年)
奉元歷 - 北宋(1075年 - 1093年)
觀天歷 - 北宋(1094年 - 1102年)
占天歷 - 北宋(1103年 - 1105年)
紀元歷 - 北宋、南宋(1106年 - 1135年)
統元歷 - 南宋(1136年 - 1167年)
幹道歷 - 南宋(1168年 - 1176年)
淳熙歷 - 南宋(1177年 - 1190年)
會元歷 - 南宋(1191年 - 1198年)
統天歷 - 南宋(1199年 - 1207年)
開禧歷 - 南宋(1208年 - 1251年)
淳祐歷 - 南宋(1252年)
會天歷 - 南宋(1253年 - 1270年)
成天歷 - 南宋(1271年 - 1276年)
大明歷 - 金朝(1137年 - 1181年)
重修大明歷 - 金、元朝(1182年 - 1280年)
授時歷(大統歷) - 元、明朝(1281年 - 1644年)
時憲歷 - 清朝(1645年 - 1911年)
㈤ 為什麼中國的日歷要分陰歷和陽歷啊
歷法就是制定日歷,安排年、月、日的法則。它的任務是:適當的編排出年、月、日的關系,具體決定一個年號的月數和日數,給每一個日子編上一個號碼。
陽歷也就是公歷,它是國際通用的。陽歷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做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秒。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一年分做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四年的尾數積累起來共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里,這一年叫做閏年。所以閏年的二月有29天。
陰歷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個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歷一年只有354天左右,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差別。
由於陰歷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運行,因此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歷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後來人們定了一個折衷的歷,就是所謂陰陽合歷。現在我國還在使用的夏歷(也有人叫它農歷或陰歷),就是這種陰陽合歷。它跟陰歷一樣,也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歷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來調整四季。夏歷約每過二、三年多一個閏月。
㈥ 中國的農歷是一種什麼歷
中國農歷是一種陰陽歷法。
農歷,中國傳統歷法。它根據月相的變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變化為一個月;並把一個太陽回歸年劃分為24段,形成二十四節氣。通過參考太陽回歸年,設置閏月使其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農歷融合陰歷與陽歷形成為一種陰陽合歷歷法。
農歷又有夏歷、陰歷、舊歷、華歷、中歷等稱。因使用「夏正」,舊時多稱為夏歷,1970年以後「夏歷」改稱為「農歷」。農歷屬於陰陽合歷,其年份分為平年和閏年。
平年為十二個月;閏年為十三個月。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
㈦ 我國現行的歷法分哪種和哪種這兩種民間的傳統節日都同什麼有關呢
我國現行的歷法:
一個是公歷(也就是國際上大多數國家使用的,術語叫格里高利歷),是一個純太陽歷。
一個是中國傳統歷法,現在稱為農歷,是一種陰陽合歷。
由於中國的傳統歷法是一種陰陽合歷,所以中國傳統節日,在陰歷部分和陽歷部分都有。
比如端午節,中秋節,元宵節,重陽節,春節(古時稱為元旦)······這些都同陰歷的月亮有關。因為古時的每個月,就是月亮繞地球一圈的時間,而這些節日都固定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八月十五,正月十五,九月初九,正月初一。所以這些節日都與月亮有關。
而像清明節,春節(古時春節是在立春日),冬節(冬至日)等,則是中國傳統歷法中的陽歷節,這個在古時以「月」為主要記日期的傳統歷法中,每年的日子是不固定的,但是到了現在以公歷為主的歷法中,則每年基本固定在4月5日,3月21日,12月22日。這些節日都是與太陽的運行有關,屬於傳統歷法中的陽歷部分。
另外傳統節日中的元旦(正月初一新年,屬陰歷),春節(立春節,屬陽歷)則由於國家對歷法的選擇原因,日期發生了變化,古時的元旦,現在成了陽歷年的1月1日,而古時的春節變成了陰歷正月初一。
㈧ 日歷分為哪兩個歷,比如農歷還有一個是什麼
另一個是陽歷。
太陽歷又稱為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太陽歷的歷年近似等於回歸年,一年12個月,這個「月」,實際上與朔望月無關。
陽歷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根據陽歷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但在每個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兩弦。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歷就是一種陽歷,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一閏,每滿百年少閏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閏,即每四百年中有97個閏年。公歷的歷年平均長度與回歸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積3300年才差一日。
(8)中國分什麼歷擴展閱讀
中華農歷是陰陽合歷,月亮歷(陰歷)論初一十五,天乾地支是論太陽與地球關系,是陽歷,二十四節氣和十二月建是基本內容。
干支歷的形成有一個過程,它由紀日開始。干支紀日早在商代的時候就已經出現,春秋戰國時期已採用十二辰紀月,而十二辰加時制度至遲西漢時已被採用。
西漢末至今,一直用干支來紀年。唐以後,五代歷書月名開始注以干支,北宋時又將十干十二辰配合以紀時,至此年月日時分別全以干支注記,干支歷日趨完整。2000年來中國干支紀時與歷法數序紀時既互相配合又各自成系統。
實際上中歷干支紀時系統是中國特有的陽歷歷法體系。又稱為節氣歷。它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年長即回歸年,一節一中為一月。
在節氣歷中年月日全由太陽視運動決定而與太陰月相無關。但它又與通常的陽歷(如公歷)不同,後者月長是由人為規定而與天象無涉。所以它是有中國特色的陽歷。目前,干支歷依舊流行於大部分萬年歷、歷書中,用於象數、風水和命理學中。
㈨ 我國現行歷法分
我國現行的歷法分兩種:
1、農歷
2、公歷
二、兩種歷法的特點
1、農歷屬於陰陽合歷,既有太陽歷(24節氣),又有月亮歷。
2、公歷屬於陽歷,只有太陽歷。就是通常的「公元歷法」。
㈩ 中國有哪幾種紀年歷法
中國的歷法與紀年採用陰陽干支三合歷;上古時期,根據不同的農業牧業生產情況需要,分別產生過太陽歷法和太陰歷法。農歷作為中國傳統歷法,最早源自何時無從考究,據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國典籍多有記載,現時陰陽合一的歷法規則一般認為源自殷商時期。從黃帝歷法到清朝末期啟用西歷(公歷)始,中國歷史上一共產生過102部歷法,這些歷法中有的曾經對中國文化與文明產生過重大影響,比如夏歷、商歷、周歷、西漢太初歷、隋唐大衍歷和皇極歷等,有的歷法雖然沒有正式使用過,但對養生、醫學、思想學術、天文、數學等起到過重大作用,如西漢末期的三統歷和唐朝的皇極歷法等。漢朝以前的古代中國歷法以366天為一歲,用「閏月」確定四時和確定歲的終始;已經有日、月、旬和時的時間單位,具備了陰陽歷的技術;觀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運動規律,用「閏月」,「減差法」來調整時差;歷法實施成為重要大事,主要內容之一是「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和「正閏余」,即確定閏月位置和如何減去多餘出來的天數(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數),由此來確定年歲的終結和開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周朝王室衰落,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現多軌制歷法,亦即各諸侯和各地部落還有自己的地方歷法;秦朝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的歷法。
漢朝初期開始中國歷法出現了大轉折,全國統一歷法,歷法也成為了一門較為獨立的科學技術。漢武帝責成司馬遷等人編寫了《太初歷》,之後劉歆作《三統歷》,這兩歷的重要特點是年歲合一,一年的整數天數是365天,不再之前歷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減差法」以調整時差,年歲周期起始相當固定,用數學計算就能確定閏月,用不著「考定星歷,建立五行」,至此,陰陽五行基本上退出了歷法。之後中國歷朝頒布的歷法,均與太初歷大同小異;中華民國成立後,紀年採用西歷或民國紀年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