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了救亡,近代先進的中國人先後已哪些西方的「真理」來改造中國
太平天國借鑒了基督教,又頒布了《資政新篇》;戊戌變法用君主立憲制挽救清朝;辛亥革命用資本主義共和體制改造中國;青年黨用基爾社會主義救中國;新文化運動宣傳科學與民主;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領導了中國革命
❷ 歷史 近代先進中國人在向西方尋求真理的過程中出現過哪些派別及主張
洋務派。
洋務派的主要措施
1、官辦企業
19世紀60年代後期,清政府統治集團中一部分洋務派官僚為強化地主階級統治,有限度地採用西方生產技術而創辦的近代企業。是中國人採用機器生產經營近代企業的開始。 洋務派的企業全部是官辦企業。
2、興辦學堂
1861年京師設立同文館,次年正式成立,學習外文及天文算學,培養近代專業技術人才。
此後,洋務派又先後創辦一批學習外語和專業知識的新式學堂,如1866 年左宗堂在閩局附設「求是堂藝局」,1880年李鴻章在天津設天津水師學堂等。這些學校第一 次將西方自然科學和工業技術帶進課堂,從而培養出我國第一批造船、航海,機器製造以及近代醫學等方面的人才。
3、派遣留學
從七十年代開始,洋務派又先後向外國派出留學生,去吸取西方科技之營養,以期為祖國的獨立與富強作出貢獻。鐵路工程師詹天佑、飛機設計師馮如以及改良派代表人物嚴復等是留學生中的佼佼者,他們學成歸國後為祖國發揮光與熱。
洋務運動期間,留學回國後發揮的作用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洋務派創辦近代企業和引進西方科技的實踐也培養出大批新型知識分子。
近代科學家華蘅芳、化學家徐壽就是在辦洋務的實踐中成長起來的。在許多領域代替洋工程師工作,如福州船政局的國產軍都是由他們製成的。新式海軍艦艇的管帶、大副也大都由留學生擔任,中國第一條獨立修築的鐵路——京張鐵路,也是留美學生詹天佑設計修築的。
(2)近代先進的中國人運用了哪些思想擴展閱讀:
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拯救清王朝,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但是,事實並沒有象他們期望的那樣發展。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遭到了慘敗,直接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
洋務運動並沒有使中國富裕強大起來。更重要的是,洋務派培養的一批近代人才,學習了西方先進的資產階級思想,而且把這些思想進一步在中國傳播,這不僅沖擊了傳統的封建思想,而且為以後中國資產階級的活動(如康、梁的維新變法,孫中山的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
而中國的資產階級最後是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因此可以說,洋務派培養的這批人才實際是清王朝的掘墓者。
洋務派在洋務運動早期採用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在洋務運動後期為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興辦一批民用工業。
同時為適應洋務運動的需要,還舉辦京師同文館、福州船政學堂等一批新式學堂,培養翻譯人才、軍事人才和科技人才,又選派留學生出國深造。
洋務派掀起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在引進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技術,培養科技人員和技術工人方面功不可沒,而在客觀上也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也起到一定的抵製作用。
❸ 列舉近代中國人所宣傳的進步思想,初中范圍內的,
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
洋務運動:西學東漸,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
新文化運動:早期宣傳民主、科學,後期宣傳馬克思主義。
五四時期宣揚自由、民主、科學先進思想
❹ 近代中國先進分子為何選擇社會主義
五四運動促成知識分子世界觀轉變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基於知識分子對中國社會政治關系變動的感悟。五四運動引出了中國革命的路向變化,社會變革中新的政治力量和政治組織的醞釀誕生,顯示了政治關系面臨重大變動的徵兆。第二,基於知識分子對社會主體力量的新認知。五四運動充分顯示了工人階級的作用,標志著無產階級以中國革命的主體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知識分子從工人階級政治斗爭的精神激勵下看到了革命的新曙光。第三,基於知識分子受時代潮流的感召。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在知識分子陷入思想困境之際,向中國知識分子展現了前進的指路明燈。
五四運動促成知識分子的世界觀轉變是群體升華現象,這是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發展的一個趨勢,也即是說,它不是某個人的個別現象,也不是某些人的少數現象。所謂群體現象,就是指它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五四運動中世界觀的群體性轉變主要包括兩種類型知識分子。一是以陳獨秀、李大釗等有著民主革命閱歷的知識分子為典型,他們世界觀轉變的特徵是拋棄原有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世界觀,轉向接受新的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一是以毛澤東、瞿秋白、鄧中夏等初出茅廬的年輕知識分子為典型,他們世界觀轉變的特徵是在初次形成世界觀過程中,比較各種新思想,選擇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世界觀的基礎。這兩種知識分子代表的世界觀群體性轉變表明,近代中國在五四運動後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社會主義道路,不是個別人主觀意志的結果,而是社會客觀的需要,具有歷史必然性。因此,在五四運動中,先進知識分子思想的轉變,對於中國的革命與社會變革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備,為無產階級革命奠定了理論基礎。
三、先進知識分子在「五四」時期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巨大功能
(一)、先進知識分子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傳播
在五四運動中,先進知識分子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在思想上、幹部上准備了條件,為二十世紀中國歷史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早在十九世紀末,中國人就在學習西方的過程中,開始接觸到馬克思學說,但那 只是一些零星的介紹。直到五四運動之前,先進的中國人使用的思想武器還主要是西方資產階級的進化論、天賦人權說等。他們所 嚮往和追求的大都還是西方文明。五四運動使人們受到了一次生動的教育,西方列強的弱肉強食,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迫使人們 不得不對自己的追求作出新的反省。此時,《新青年》公開發表宣言,宣稱「我們相信世界上的軍國主義和金力主義,已經造了無窮罪惡,現在是應該拋棄的了」。此後,有不少報刊對社會主義思潮和馬克思學說給予前所未有的 關注,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也被陸續翻譯出版。經過反復的研究、比較和鑒別,先進的中國人才在五四運動以後最終選擇了馬克 思主義作為救國救民的理論武器,並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創立了中國共產黨。「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 。
(二)、先進知識分子使中國找到了一條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的成長道路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知識分子在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 斗爭中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他們也有一個致命弱點,即脫離廣大的工農群眾,未能真正認識到蘊藏在群眾之中的創 造歷史、扭轉乾坤的偉大力量。這也是造成舊民主主義革命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五四運動使先進的知識分子領略到了勞動群眾的 威力,開始放棄了「英雄創造歷史」的唯心史觀,逐漸轉變了立場。於是,他們提出了「到民間去」的口號,脫下長衫,走出書齋 ,深入到工農中去。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知識青年走上了與實踐相結合、與工農大眾相結合的道路,使自己在中國革命中所具 有的「先鋒的和橋梁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正因為如此,1939年5月4日,毛澤東同志特別號召全國的知識青年,必須牢牢把握與 工農大眾相結合的方向。這對於今天的青年來說,仍是有現實意義的。
(三)、先進知識分子喚起了中國人民新的覺醒
先進青年更加清楚地看到國家命運,岌岌可危,更加感到腐敗黑暗的社會現狀難於忍受,他們以救國救民、改造社會為己任,積極探索拯救中國的道路。五四運動後,各地青年紛紛成立社團,傳播新思想的刊物有如雨後 春筍大量涌現。僅五四運動後的一年中,就出現400多種。極大地喚醒了中國的民族意識,對外來壓迫和侵略開始覺醒。中國就象熟睡的猛獅被喚醒了,長期生活在壓迫之下的中國功能階層,從意識形態上認識到了自己的處境,靈魂深處受到了震撼,並開始新的反帝反封建的運動。
(四)、先進知識分子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的連帶發展
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得以擴大,其他教育改革也開始實行,一般知識分子的生活和學術研究有了很大提高。由於五四運動的結果,學校里越來越多地講授現代知識,工業方面的職業訓練開始與民族工業建立起更密切的聯系。學生和教員建立了更多、更強有力的組織,他們的社會和學術活動也有了顯著增加。西方的哲學和邏輯被介紹進來,社會科學和新的史學編纂方法很快得到傳播,現代經濟學、政治科學和社會學開始在中國生根。在「五四」期間和隨後的一個短時期里,自然科學也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大多數重要的中國自然科學研究會都是在1915年以後的10年間創立的,在生物學、地質學、古生物學、氣象學、物理學和生物化學等領域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進展。更為重要的是,科學的方法和態度比以前任何時期都廣泛得到引入和採用。
四、結語
總之,五四運動的傾向幾乎決定了以後幾十年中國的思想、社會和政治的發展。歷史表明,那些違逆這股潮流而動的政治領導人和派系招致了自身的垮台,而那些「弄潮兒」盡管有種種曲折和閃避,但最終佔取了上風。爭取個人解放、宣揚民主和獨立思考的不懈努力,雖然後來遭到來自強調服從組織活動思潮的阻擋,但其產生的深遠影響是不能低估的。而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在這場革命中的地位是巨大的,起到了先鋒模範作用,為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❺ 近代先進中國人運用了哪些思想武器拯救國家
近代中國先進人士對國家出路的探索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1人回答
Merry1by1LV.172018-05-14
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由表及裡由淺入深
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過程及其啟示
自鴉片戰爭以來,舊中國由於本身制度的落後等多方面原因受盡壓迫,傳統的封建制度已經極大的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為了推翻腐朽的封建統治,民族資產階級發動了以建立資本主義社會和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為目的,反對外國侵略和本國封建統治的革命,稱之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即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較完整意義上的一次舊民主主義革命.
近代中國社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是一個獨立的封建大國,鴉片戰爭後,由於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中國社會性質開始發生重大變化,逐漸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方面,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使本來領土完整、主權獨立的中國,淪為表面上獨立、實際上受帝國主義列強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國家;另一方面,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對中國原有的延續了幾千年的封建經濟結構起了很大的解體作用,資本主義在中國有了初步的發展,中國由一個完全的封建社會變為有了一定程度資本主義成分的半封建社會.
近代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態、是一個特殊的過渡性的社會形態.其主要特點是:
第一、帝國主義侵略勢力侵犯了中國的主權,控制了中國的財政經濟命脈,操縱著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使中國在實質上喪失了從前完整的主權國和獨立國的地位,但在表面上,它仍然保持著獨立國的形式.
第二、封建時代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被破壞了,但封建剝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階級對於農民的剝削,不但依舊保持著,而且同買辦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的剝削結合在一起,在中國社會經濟生活中,占著顯著的優勢.
第三、民族資本主義有了某些發展,並在中國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頗大的作用;但是,它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它的力量是很軟弱的,它的大部分同外國帝國主義和國內封建主義都有或多或少的聯系.
第四、由於中國是在許多帝國主義國家的統治或半統治之下,由於中國實際上處於長期的不統一狀態,又由於中國的地域廣大,中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表現出極端的不平衡.
第五、由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以至大批地破產,他們過著飢寒交迫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
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而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種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這些矛盾的存在和激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發展的革命運動,這就是中國革命的深刻的社會根源.近代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和性質中國近代社會的性質和主要矛盾、不僅成為中國革命發生和發展的根本原因,同時也決定了近代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和性質.那就是對外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對內推翻封建主義的統治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民主,這兩大任務決定了近代中國革命既是反帝的民族革命,又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民族民主革命的統一.
近代中國革命發生發展的歷史進程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過程,也就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過程,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的八十餘年中國人民與外國侵略者及其走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太平天國農民運動、戊戍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但是,多次奮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樣全國規模的運動,都失敗了.歷史表明,農民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由於歷史的局限性和階級的局限性決定了它們擔負不了領導中國民主革命取得勝利的任務,改變不了中國的命運.中國革命需要新的階級政黨來領導,需要新的思想指導,需要尋找新的出路,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變也就成為必然.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變是歷史的必然.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轉變為新民主主義,是中國近代社會基本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革命運動發展的必然結果,辛亥革命及後來多次斗爭的失敗,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和北洋軍閥對內獨裁專制,賣國對外投降造成的嚴重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預示著新的革命的發生和新的革命高潮的到來,是不可避免的.中國新的生產力的發展,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啟蒙和十月革命勝利的影響而喚起的中國人民及其先進分子的新覺醒、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隊伍的形成,又使得中國革命實現從舊民主主義到新民主主義的轉變成為可能.中國革命從舊民主主義向新民主主義轉變的實現是通過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創立而完成的.
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使中國民主革命的進程發生了在本質上有別於過去八十餘年的一切革命運動的歷史性飛躍:中國工人階級在五四運動中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開始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一批受十月革命影響的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分子,始終站在斗爭的前列,成為運動的指導力量,五四運動因而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近代中國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必然結果,自從有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中國革命進入了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新民主主義總路線的核心是"無產階級領導",就是說新民主主義是無產階級領導的,這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區別於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根本標志.
❻ 歷史上近代中國先進的中國人提出的主要人文主義思想有哪些
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近代科學技術;培養了一批科技人員和技術人員;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誘導和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的早期發展;在改革封建文化制度上打開了缺口。
❼ 近代中國先進的中國人對國家出路進行了哪些探索
國人對國家出路的探索總的來 說歸納為六個階段:
一、農民階級。中國的農民階級開展了自發的反帝反封建斗爭,其中典型的就是太平天國起 義和義和團運動。其中,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了封建統治階級,強烈撼動了清政府的統治 根基。此外,它拒絕承認不平等條約,嚴禁鴉片貿易,有力地打擊了外國侵略勢力。並頒布 《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 ,體現了一定的進步性。 義和團運動打出「扶清滅洋」口號,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者,為後來的反帝反封建運動 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但它們最終在中外勢力的聯合絞殺下都失敗了。
二、地主階級洋務派。為了挽救清政府的統治危機,封建統治階級中的部分成員以「中學為 體,西學為用」為指導思想,提出「自強」「求富」的主張,發動了洋務運動,歷時 30 多 、 年, 雖然辦起了一批近代企業, 建立了新式海軍, 但卻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 甲午戰爭一役, 洋務派經營多年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失敗。
三、資產階級維新派。甲午戰爭失敗後,在新的民族危機下,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 嚴復等為主要代表人物的資產階級維新派,在光緒帝的支持下開展了百曰維新。 戊戌維新運動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治改革運動。 維新派主張用君主立憲製取代君主專制 制度,但是由於維新派在政治上不敢否定封建主義,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懼怕人民群眾等 自身的局限和封建勢力的過於強大,從而最終導致了失敗。
四、資產階級革命派。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選擇了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統 治,發動了辛亥革命,力求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在三民主義的指導下,他們的 不懈斗爭, 最終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頒布了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 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這是中國近代歷史的第一次偉大的歷史性轉折。但好景不長,袁世凱竊國,建立資產階級民 主共和國的理想落空了。
五、資產階級激進派。辛亥革命失敗雖然失敗了,但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袁世凱的尊孔復古的逆流為民主知識分子所不容,於是爆發了新文化運動。1915 年 9 月陳 獨秀創辦《新青年》 ,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開端。 《新青年》提出了「民主」 「科學」的口號, 向儒家學說猛烈開火,宣稱「打倒孔家店」 ,是一場反封建的思想運動,在社會上掀起了一 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並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開辟了道路。
六、無產階級。1919 年五四運動爆發,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在五四運動中,工 人階級顯示了偉大的力量,為 1921 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幹部上的准備。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 1、制定革命綱領,發動工農運動,2、實行國共合作,掀起大革命的高 潮。3、領導了土地革命 4、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最終 1949 年 10 月 1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武裝的勝利。
啟示:歷史證明了農民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無法克服本身的局限性,引導革命勝利;洋務 派的官僚僅學習西方的軍事科技,不肯改革封建政治制度,絕不可能使中國獨立富強;而資 產階級自上而下的維新改良運動在中國也走不通。 歷史給我們的結論是中國的出路只有在先進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下, 在先進思想理論的指導 下, 首先通過人民革命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統治, 然後走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化道路,才能真正實現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富強。 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經過長期艱苦、曲折的斗爭,完成了爭取民族獨立、人民 解放的任務,從而為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共同富裕創造了前提,開辟了道路。實踐證明,堅 持中國共產黨的偉大領導, 理論結合實際, 走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化道 路,中國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❽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先進的中國人進行了哪些積極有利的探索
鴉片戰爭爆發後,中國的有識之士被西方洋槍洋炮驚醒,開始開眼看世界。林則徐是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則編寫了《海國圖志》,系統介紹了西方史地和科學技術知識以及西方各國的政治制度,他還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對當時知識界有啟迪作用。
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以曾國藩、張之洞、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開展洋務運動,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和「師夷長技以自強」的主張,創辦以「自強」為目的的軍事工業和以「求富」為目的的民用工業。但因為他們只學西方技術而不學習西方制度,因此在甲午中日戰爭以後,洋務派也宣告失敗。
維新變法是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後,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人發動的,他們主張學習西方的君主立憲制度,宣傳伸民權、設議院、變法圖存的思想。但遭到封建頑固勢力和洋務派的反對,而變法只經歷了103天就因慈禧發動政變而失敗。
新文化運動:是以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蔡元培等人為首開展的思想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還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新文化運動也傳播了馬克思主義。這些都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空前的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1978年12月,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發表講話,沖破了「兩個凡是」的禁錮,大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這為後來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奠定了基礎。到了1978年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會議扭轉了長期以來「左」的思想影響,確定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把黨和國家的經濟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
❾ 近代以來先進中國人救國的思想軌跡
如果一個黨理論體系封閉,這個黨是不可能持續發展的。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革命和建設的86年歷史過程中開創了三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一條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它指引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完成了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使命。第二條是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它指引中國人民消滅了剝削階級和剝削制度,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開始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第三條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它正在指引中國人民為爭取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小康社會藍圖而奮斗。這三條道路都是中國共產黨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把馬列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結合,創造性的發展馬列主義的結果。
十七大在科學分析今天黨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在總結國內外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馬列主義理論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
❿ 近代以來,中國各階層為探索救國之路,分別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張進行了哪些實踐活動結果如何說明了什
(1)主要活動及其影響
洋務運動創辦新式海軍是基於海防意識的覺悟。這種覺悟是以血的代價換來的。近代西方國家對外擴張的活動無一不是建立在強大的海上實力基礎之上的,制海權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乃至於國際影響力的重要象徵。近代以來,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幾乎都是從海上開始的。洋務派舉辦新式海軍對於提升我國國防實力,抵禦外侮具有重要的意義。遺憾的是,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導致了中法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最終葬送了近代海軍的發展前途。
洋務運動中文化教育事業的進步無疑在中國近代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價值。洋務運動的發展,本身需要大量人才的出現。其培養途徑分為兩種,一種是清政府通過創辦新式學校自己培養;一種是向國外派遣留學生。這種新式教育以培養各種實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無論是教育內容,還是教育方式都突破了傳統教育的束縛。這種真正意義的智力開發,不僅為洋務運動提供了大量人才,而且影響了一代知識分子的價值取向,有些人甚至成為後來維新運動的骨幹分子。新式教育對傳統社會的沖擊和新型社會的塑造具有巨大的歷史作用。
(2)失敗原因和歷史教訓
洋務運動的破產以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為標志。其失敗原因有如下幾點:
洋務運動始終受到封建頑固派的阻撓與破壞。這是由於近代化的深入必然會觸犯頑固守舊派的利益,因而引起他們的反對不足為奇。
洋務運動為謀求國家的富強為目標,這必然引起西方國家的警覺甚至破壞。中國的強大一定不是西方列強所願意看到的。
洋務運動在中央缺乏一個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洋務派的代表人物並不掌握國家的最高權力,從決策到實施,往往困難重重。
洋務運動以「中體西用」為理論指導,未能變革封建制度,這是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
洋務運動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在外來的逼迫下,閉關鎖國的政策終於讓位於變革與開放。它的失敗使中國失去了一次趕超世界強國的歷史機遇,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更加深重。洋務運動的失敗告訴人們:腐朽的封建制度已經成為阻礙中國社會進步的最大障礙,不改革落後的社會制度,中國永無強盛的可能。
二、不甘屈服,農民階級英勇抗爭
1.太平天國的農業社會主義理想
(3)關於《資政新篇》
太平天國後期的重要領導人洪仁玕所著《資政新篇》,作為先進中國人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首先,它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它從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領域提出了一整套資本主義色彩的改革方案,其基本主張是在中國建立和發展資本主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其次,它集中反映了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願望。但《資政新篇》不是太平天國農民革命實踐的產物,沒有把發展資本主義與消滅封建制度聯系起來,沒有把發展資本主義同當時太平天國的現實斗爭聯系起來,未能滿足農民群眾渴望得到土地的迫切願望,因而未能在農民群眾中引起廣泛反響。因而,《資政新篇》在當時沒有實施的可能。
(4)太平天國運動不能成功的原因
客觀原因是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太平天國運動發生在中國已經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時代,它所要對付的敵人,不但有掌握全國政權、作為封建勢力中心的清朝統治者,而且還有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中外反動勢力為維護各自的利益,相互勾結,共同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
主觀原因是太平天國還只是一次沒有先進階級領導的農民戰爭。農民階級是分散的小生產者,他們不可能制定科學的革命綱領,太平天國雖然頒布過《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但或者由於其絕對平均主義方案註定了不可能實現,或者由於其他主客觀條件決定了無法實行,太平天國提不出一個切實可行而又能動員廣大群眾,尤其是廣大農民的綱領,這就不能長期保持農民群眾的革命熱情,把戰爭引向勝利。太平天國在初期從上到下都保持嚴格的紀律和艱苦樸素的精神,但建都天京後,卻首先從領導人開始,滋長享樂、保守思想,逐漸破壞了團結統一的局面,導致發生內亂、分裂和一系列不正常事件。太平天國用以指導的革命理論是拜上帝教,它在開始時起過動員和組織群眾的重大作用,但它終究不可能解決在革命發展中不斷出現的大量新問題、新矛盾,不能及時地、適當地總結經驗,避免重犯錯誤,提高革命水平。因此,農民階級自身的局限性是太平天國失敗的根本原因。
三、追歐揖美,走資本主義道路
1.維新派的君主立憲之路
(1)維新思想的產生與發展
19世紀七十年代,伴隨著西學的傳入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早期維新思想產生了。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王韜、鄭觀應、馬建忠等,他們大都出身於洋務官僚並與洋務派上層有密切的關系,從自己的親身實踐中逐漸認識到僅靠襲取西方技術,絕不能達到富強的目的。因此他們在經濟上主張振興工商業,政治上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文化上主張興辦學校,學習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這些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直接間接地給予康有為等改良派以影響。但早期維新思想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也未付諸行動。
民族資產階級自身的軟弱性和妥協性。中國資本主義起步較晚且發展艱難.因此,作為民族資產階級政治上的代表,
維新派既缺乏強大的經濟基礎,又不具備必須的政治權力,再加上嚴重脫離人民群眾,失敗就很難避免了。
光緒皇帝沒有實權。19世紀末的中國政壇,帝黨和後黨嚴重對立,這種對立既表現為權力之爭,又具體表現
在雙方治國方針的差異。光緒皇帝決意進行改革,力圖挽大廈之將傾,做一代中興之君。同時,希望藉助於變法的實施,削弱頑固派的勢力,鞏固自身的權力地位。因而,戊戌變法既是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又是朝廷內部尖銳的權力斗爭。但是,光緒帝雖然已經親政,國家大權卻依然掌握在慈禧太後手中。也就是說,光緒的權力基礎並不牢固。在變法過程中,維新派與光緒為首的帝黨勢力雖然結成政治上的聯盟,但其地位和作用是很不一樣的。維新派希望通過變法建立資本主義的君主立憲制度,發展經濟,富強國家,挽救民族危機,但因力量太過弱小,在政治上始終處於從屬地位。光緒帝則不同,至少在名義上,光緒畢竟是國家最高領導人,也是維新派的依賴對象,他確是變法陣營的領袖,所以,光緒皇帝應對變法全局負責。
袁世凱出賣維新派。由於維新派缺乏堅強的軍事支持,危急時刻不得不求助於袁世凱。袁世凱權衡利弊,最終出賣了維新派,直接導致戊戌變法的失敗。
(3)戊戌變法的歷史地位
戊戌變法是在帝國主義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機嚴重的情況下發生的,維新派的代表人物都是愛國者,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圍繞著愛國救亡這一主題的,因此,戊戌變法是一場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
戊戌變法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所採取的措施,對舊制度進行了不少改革,有利於具有維新思想的知識分子參與政權,有利於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受到民族資產階級和開明地主的擁護,得到了愛國知識分子的支持,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維新派企圖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改變中國積貧積弱局面的主張,符合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在中國歷史上一個巨大進步。
維新派抨擊封建專制,大力提倡西學,促進了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形成了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因此,戊戌變法又是一場思想啟蒙運動。
2.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民主共和道路
(1)資產階級選擇革命道路的原因
清政府在鎮壓戊戌變法和義和團運動、簽定《辛丑條約》、實施新政破產後,其腐朽、反動的本質進一步暴露。隨著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近代中國兩大社會矛盾趨於匯流,集中體現為中國人民同清朝政府之間的矛盾,資產階級政治運動由改良發展到革命已成為這一時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選擇。所以,20世紀前十年,資產階級革命的條件已經成熟。具體表現在:第一,革命的客觀條件已經具備。經濟上,20世紀初民族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成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興起的物質基礎;階級力量上,隨著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民族資產階級開始成長起來,力量進一步壯大;思想上,20世紀初,民主革命思想廣泛傳播,革命逐漸成為社會主要思潮;組織上,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廣泛建立,同盟會的成立使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政黨統一領導的新階段;政治上,三民主義的提出使資產階級革命派有了共同的奮斗綱領,推動了革命運動的發展。第二,革命形勢的日益高漲。清廷立憲失敗後進一步孤立衰落,革命勢力在收回利權的斗爭和武裝起義中不斷壯大。第三,革命時機成熟。保路運動調動湖北新軍,清廷在湖北統治空虛,為武昌起義的爆發提供了有利時機。
(2)三民主義的含義及其評價
民族主義的含義,一是反滿,即推翻滿清政府;二是獨立,即建立「民族的國家」。民族主義的提出是民族矛盾的反映,它在客觀上體現了民族資產階級和廣大愛國者實現民族獨立的要求。但是,它把反清與反帝相混淆,既不明確反帝,又容易產生排滿情緒。
民權主義即創立民國,推翻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議會共和國。民權主義是階級矛盾尖銳的反映,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擺脫封建專制統治,實現民主、自由平等的願望。民權主義是三民主義政治綱領的核心,政治革命的根本。它與民族主義緊密相聯,從理論上解決了資產階級革命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即奪權與建立政權的問題,對革命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但是它要求推翻封建專制政府而不是消滅整個地主階級,因此反專制是不徹底的。
民生主義即平均地權,就是通過核定地價,徵收土地稅的辦法逐步向地主收買土地,建立資本主義的土地國有制其目的在於消除貧富懸殊和階級對立,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民生主義是孫中山經濟思想的核心,它體現了民族資產階級希望從封建生產關系束縛下解放出來,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要求,它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把解決土地所有制與發展資本主義聯系在一起的革命綱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產階級革命派對農民的同情。但它沒有滿足農民的土地要求,也不可能調動農民參加革命的積極性。
總之,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革命的指導思想,是一個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它在與改良派的斗爭中,在動員和組織群眾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的斗爭中起了重大作用。但它並不是一個徹底的民主革命綱領,不可能指導資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這反映了資產階級革命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3)辛亥革命的失敗原因
主觀上::是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資產階級革命派始終沒有嚴格徹底的反帝綱領。三民主義沒有提出反對中華民族主要敵人帝國主義。他們不願同帝國主義完全決裂,幻想得到帝國主義的支持。資產階級革命派始終沒有一個徹底的反封建綱領。三民主義沒有徹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他們不敢發動和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徹底推毀封建勢力,實行土地制度的改革,資產階級革命沒有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因此得不到農民的支持。資產階級革命派始終沒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裝力量,他們害怕袁世凱的軍事實力,不敢強硬對抗。
客觀上:帝國主義的破壞。帝國主義和各種反動勢力勾結起來,他們施展各種手段抵制和破壞革命,為袁世凱篡奪勝利果實提供了堅實後盾。立憲派與舊官僚的內部破壞。革命政權中的立憲派和舊官僚在革命的緊急關頭也乘機進攻革命黨人,迫使革命黨人向袁世凱妥協退讓。袁世凱的個人因素。袁世凱掌握了清朝全部統治大權,擁有雄厚的軍事力量和豐富的政治斗爭經驗,他施展反革命兩手,軟硬兼施,極盡欺騙之能事,最終騙取了革命黨人的信任,篡奪了革命勝利果實。
(4)關於辛亥革命成敗的認識
對於辛亥革命的成敗,目前大致有三種說法:一種是辛亥革命成功了;一種是辛亥革命失敗了;還有一種是辛亥革命既成功了又失敗了。衡量一場革命的成敗,關鍵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預定目標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達到了。辛亥革命作為一場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國主義壓迫,鏟除封建制度,使中國成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其直接目標是要推翻滿清政權,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的共和國,以挽救民族危亡。從直接結果來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王朝的腐朽統治,結束了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辛亥革命頒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權利,使民主共和國的觀念深入人心,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因而可以說革命成功了。從最終結果來看,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大地主買辦階級代表袁世凱所竊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完成,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所以說辛亥革命是失敗了。但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又告訴我們,歷史事件本身具有無限復雜的多樣性,只有把它放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才能全面、辨證地認識它的本質特徵。因此,說辛亥革命成功了或者失敗了,雖然都有一定道理,但不免失之偏頗,只有把二者統一起來認識,才是比較客觀、全面的。
(5)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維護民主共和的斗爭
從北洋軍閥政權建立到「二次革命」爆發前,革命黨人在政治上依靠臨時約法、責任內閣制、議會選舉等議會斗爭方式,試圖通過議會斗爭維護資產階級共和國政體。宋案真相大白後,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重新採取武裝斗爭的方式。1913年,孫中山發動國民黨進行武力討袁的二次革命。但由於北洋軍力量的強大,國民黨內部力量的渙散,這場斗爭也以失敗的結局而告終。1915年,袁世凱稱帝,孫中山發表《討袁宣言》,號召人民維護共和制度,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發表《第二次討袁宣言》,號召人們將討袁斗爭進行到底。結果挫敗了袁世凱復辟帝制的陰謀,恢復了「民國」的國號,基本上實現了倒袁的預期目標,但維護民主共和的最終目標沒有實現。袁世凱死後,中國出現軍閥割據的局面,先後出現了張勛復辟及段祺瑞政府拒絕恢復約法和國會的倒行逆施,孫中山發表《討逆宣言》,號召人民採取武力行動反對復辟帝制。在認識到段祺瑞的真面目後,孫中山提出打倒假共和,建立真共和的主張。他以擁護《臨時約法》為號召,舉起護法討段的旗幟。結果依靠西南軍閥去反對北洋軍閥,使護法運動歸於失敗。這一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派始終沒有提出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也沒有解決好革命依靠的力量,這是維護民主共和斗爭接連失利的重要原因。至此,資產階級共和國道路的方案徹底失敗。
3.清末新政與預備立憲的破產
(1)如何評價「新政」和「預備立憲」
「新政」和「預備立憲」的內容大體出自戊戌變法,但實質卻不一樣。就其目的而言,主要是取悅列強、遏製革命形勢和消除統治危機。新政方面,主要內容包括:經濟上獎勵實業,教育上興辦新式學堂並廢除科舉制度,軍事上編練新軍等。這些內容並未超出「中體西用」的范疇。1905年開始的「預備立憲」雖然邁出了政治的第一步,但由於清朝統治者不願放棄專制權力,使得這一場轟轟烈烈的立憲運動最終變成了一場騙局。但是,清政府這些改革與讓步,客觀上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資產階級的願望,有利於中國的近代化。它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引起人民的反抗和滿漢地主之間及資產階級立憲派的離心,不但削弱了自身統治,還促進了革命形勢的高漲;派遣的留學生成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者;編練的新軍成為武昌起義的主力;獎勵實業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不僅為辛亥革命奠定了經濟和階級基礎,而且還從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經濟的基礎。洋務運動、維新變法、新政和預備立憲均是清政府為鞏固統治而採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這是世界資本主義潮流沖擊下的產物,但結果都失敗了,其根本原因在於封建地主階級的落後性。
(2)「預備立憲」與維新運動的區別
領導者不同。前者是資產階級維新派領導發動的;後者是慈禧太後為首發動和領導的。性質不同。前者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運動;後者是清朝統治者組織的一次自救與變革,是為挽救封建統治而進行的。應付的內外局勢的側重點不同。前者主要是應付甲午戰後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挽救民族危亡;後者主要是遏製革命,挽救反動統治,維護列強在華利益。歷史地位與作用不同。前者提出的救亡圖存、實行君主立憲等內容是「新政」所沒有的,是愛國的、進步的資產階級改革和思想啟蒙運動;後者雖然在客觀上也有進步作用,但它出現在資產階級革命興起之時,這種企圖延緩了清王朝的統治。
4. 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啟蒙
辛亥革命後,帝國主義支持袁世凱稱帝,加緊侵略中國。袁世凱死後,軍閥割據混戰,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這種政治現狀表明,中國新的出路在於繼續進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完成辛亥革命沒有完成的任務。新文化運動正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延續。隨著中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力量進一步壯大,他們強烈要求實行民主政治。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為資產階級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奠定了經濟基礎。在思想文化方面,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並沒有對封建文化進行徹底批判,資產階級文化並沒有戰勝封建舊文化。當時北洋軍閥繼續用封建思想來禁錮人們的頭腦,民主共和觀念與尊孔復古逆流發生尖銳沖突,從而直接導致新文化運動的的發生。
(1)前期新文化運動指導思想的特點
新文化運動前期的指導思想本質上是激進的民主主義。它的主要特點是:對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的封建歷史傳統持全面批判的態度。這種態度集中表現為對孔孟儒家學說的政治價值觀的徹底否定。主張以文化作為革新社會的主要手段,認為政治革命的方法並不能解決中國的民主化問題。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但它未給中國帶來民主、自由和幸福,根本原因在於制度是新的,而民眾觀念是舊的。主張引進西方文化精神來改造中國民眾的精神狀態。激進民主主義思想以西方資產階級天賦人權說、進化論等作為理論工具和政治動力,其進步意義在於動搖了封建思想的正統地位,擊破了封建復辟勢力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反撲,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它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領域中的繼續,是資產階級文化反對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爭。但激進民主主義又是一種不穩定的政治情緒,這導致五四運動後,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和布爾什維主義政治學說在中國廣泛傳播之後必然分流。
(2)關於新文化運動的評價
新文化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中國有史以來,還不曾有過像新文化運動那樣敢於向封建勢力挑戰的思想運動來打破已經存在了幾千年的舊傳統,推動社會的進步。如果說戊戌變法時期的維新派還是披著孔學的外衣去干那「離經叛道」之事,而辛亥革命時期的革命派也沒有從正面去觸動孔學的思想統治,那麼這時的思想家都是第一批自覺地向封建禮教提出全面挑戰的勇士。新文化運動對許多中國人來說,特別是廣大青年,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五四運動以前的新文化運動實質上是資產階級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的斗爭,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反響。這一運動的發展,吸引了許多青年人,特別是青年學生集合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幟下,為迎接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運動做好了思想准備。
前期新文化運動也帶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認為離開對產生封建思想的社會環境的根本改造,僅僅依靠在思想領域內的斗爭,就可以根本改造國民性。沒有揭示孔學的社會根源並進而指出改造中國現存社會制度的必要性。沒有對工農群眾的痛苦表示真切的同情,沒有同群眾運動相結合。在思想方法上存在著形式主義的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新文化運動前期局限性的根本原因在於其領導者的階級局限性和思想認識上的局限性。當時站在斗爭前沿的還是資產階級的激進民主派,他們的旗幟,他們用來反對封建專制的思想武器,仍然是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是從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武器庫里找來的。他們的斗爭目標是把中國引向資本主義道路,因而也就不能同群眾運動結合起來。他們在思想方法上也存在嚴重的形式主義和形而上學,對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看法都有偏激之處。由於階級和思想方法的局限性,他們提不出實際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方案,因而不能給中國人民指出真正的出路。
5.實業救國夢難圓
實業救國思潮出現於19世紀末,民族危機的加深大大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不少民族資本家熱心實業,期望以此富強國家,他們喊出了實業救國的口號。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民族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地位有了提高,實業救國思潮蔚然成風。南京臨時政府獎勵實業的法令,激發了他們投資近代工業的熱情。興高采烈的實業家認為,工商業發展的有利時機已經到來。廣大人民群眾掀起「愛用國貨」、「抵制日貨」的愛國運動。一戰期間,歐洲列強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民族工業獲得了極好的發展機遇,中國民族工業迎來「短暫的春天」。然而好景不長,一戰結束後不久,帝國主義卷土重來,中國民族工業很快蕭條下去。國民黨統治時期,由於官僚資本主義的打擊與壓迫,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奄奄一息。這充分說明,只要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性質不改變,只要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反動統治不被推翻,民族工業就不可能獲得真正的發展,實業救國的夢想就永遠不可能實現。
四、師從蘇俄,選擇社會主義道路
1.先進青年接受馬克思主義
新文化運動後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開始傳播,李大釗成為宣傳社會主義的第一人。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傳播成為運動的主流,受民主與科學精神的洗禮,大批先進的知識青年如飢似渴地討論、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那麼,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能夠在中國廣泛傳播並被廣大知識青年所接受呢?
①從中國革命的實踐來看,近代以來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找救國真理的種種努力都陷於失敗。特別是,在西方國家屢戰屢勝的資本主義方案,在中國卻屢戰屢敗,這使得部分先進青年對西方資本主義思想產生了懷疑和動搖,他們迫切地需要尋找到能迅速解決中國問題的「良葯」;
②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使社會主義由理想變為現實,它是馬克思主義與俄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成果。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為處於艱難困苦中的中國革命樹立了現實的榜樣,也為中國革命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
③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革命理論以其嚴謹的科學性、革命性,很快就吸引了大批先進青年。中國知識青年自覺地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世界觀,並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來思考中國革命的前途。從此,大批先進青年聚合在馬克思主義的旗幟下,馬克思主義成為先進的中國人拯救國家的思想武器。
2.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的創建
1921年,中國建立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的條件逐漸成熟。①中國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黨的誕生奠定了階級基礎;②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為黨的誕生奠定了思想基礎;③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為黨的誕生奠定了組織基礎;④蘇聯及共產國際的大力支持為黨的誕生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支持。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與希望。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3.近代中國人民探索發展道路的主要特點
探索階層具有廣泛性。近代中國主要的社會階級,包括地主階級、農民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都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探索活動。這是由於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已成為中國社會最主要的矛盾。外國的侵略對各個階級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各階級在反對外來侵略、維護國家利益方面必然有一致性的一面。
探索的選擇體現新陳代謝的發展規律。從學技術到學政治、從學立憲到學共和,從學西方到學俄,從選擇資本主義到選擇社會主義。造成這一特點的原因不僅在於時間上的差異,更主要的是階級地位的差異,特別是中國人對西方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在一次又一次向西方學習失敗以後,最終找到了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理論。
探索內容具有繼承性。前後提出的各種救國方案既有繼承,又有發展,既有量變,又有質的飛躍。如地主階級洋務派就是繼承了地主階級抵抗派「師夷長技」的思想,但又有一定的變化。在維護統治這一點上是一致的,因而是量變。而早期維新派又是洋務派轉化而來的,他們也繼承了洋務派學習西方技術的思想,又發展為學習西方的經濟政治,這就是質的飛躍,他們不是要維護封建統治,而是反對封建統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