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皇帝「禪讓」呢
中華帝王禪讓制,起於帝堯。華夏遠古時期,國家(或者部落聯盟)最高統治者更替方式的稱呼,“禪”意為“在祖先之位前大力推薦”,“讓”指“帝位主動給予”。這一最高統治者交接制度的產生,在於當時原始“公天下”思想的影響,及部落聯盟時期民主制度的體現。
趙王趙雍(武靈王)禪讓給兒子趙王趙何(惠文王),自稱主父,又欲封公子章為代王,客觀上將分裂趙國,趙大臣李兌與趙公子成發動沙丘宮變,誅殺公子章,並困主父於沙丘宮中,主父求食不得,活活餓死。趙武靈王禪位於趙惠文王,屬於內禪,也屬於心甘情願。
Ⅱ 在中國歷史上,被嚴重低估的皇帝有哪些
讓本國黎庶哭得涕泗橫流的事,屢見不鮮,引得鄰國百姓和皇帝痛哭,實在是鳳毛麟角,他的過人之處,僅是對臣僚、對百姓比較寬容,即「仁」。但論生前死後的名聲,他卻是宋朝十八帝中最好的,在位四十二年,執政寬簡,為人溫良,他把一個「仁」字,貫穿於治國安邦全過程。今人對趙光義的誤解主要來緣於文學作品和野史中的「燭光斧影」和「強幸周後」。人們質疑他登基的正當性和私德的不嚴謹。民經濟成就遠超盛唐一倍多的宋真宗趙恆,就被演繹成是非不分的糊塗蟲形象,放在葛大爺擔綱的電視劇里,更成了出名的猥瑣男。幾個猥瑣劇照,一度都做了表情包。
仁宗盛治,是宋仁宗在位期間治理國家的一些大概情況。他遠超於漢朝的文景之治與唐朝的貞觀之治,在宋仁宗治理國家的時期,社會各個方面都達到全盛的局面。宋仁宗堪稱千古第一明君,在以仁孝治天下的封建社會,宋仁宗可是第一位廟號為仁宗的帝王。但是實際上那個朝代是很有歷史意義的,因為它的開創者隋文帝在歷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功勛,雖然時人知之甚少,但是歷史事實不是時間能夠抹去的。
Ⅲ 中國歷史上通過造反而稱帝的皇帝有哪幾個
一.通過造反取得帝位的:
1.漢高祖劉邦,劉邦最早是秦朝的一個鄉村亭長(也就相當於現在的村長吧),因為在一次押解犯人去咸陽有犯人逃跑,按照大秦律是要殺頭的,於是乾脆把剩下的犯人也都放了,帶著他們造反.
2.唐高祖李淵.李淵原是大隋朝的唐國公,在隋末農民起義不斷,群雄並起的局面下,李淵在山西晉陽立起了反隋的大旗
3.明太祖朱元璋。他本身就出自元末的農民起義軍——紅巾軍,後又在元朝滅亡後,消滅了其它的農民軍,建立了明朝。
二.不用起兵而取得帝位的:
1,魏文帝曹丕。他的皇位是漢獻帝禪讓的(看過《三國演義》就能有所了解)
2,晉武帝司馬炎,一樣是禪讓。《三國演義》結尾詞里有一句:「授禪台前雲霧起,石頭城下無波濤。」句中前一句就是說曹煥禪位給司馬炎,後一句說的是吳國投降,因為吳國都城在建鄴,就是今天的南京古稱石頭城,又因為是吳國主動投降,又方並沒有刀兵相見,故說石頭城下無波濤。
3,隋文帝楊堅。楊堅是北周最後一個皇帝宇文贇的外祖,利用其外戚的身份掌握了北周的實際大權,後廢周自立。
三,通過兵變取得帝位的:
1,宋太祖趙匡胤。以政變的形式稱帝,他原是後周大將,通過陳橋兵變而將皇袍加身。
四,通過民族戰爭稱帝的:
1,元世祖忽必烈和清世祖愛心覺羅福臨(順治),都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
五,通過軍閥戰爭奪取帝位的:五代(後梁,後唐,後漢,後晉,後周)
註:南北朝比較復雜,因此單獨做註:
1,南朝:宋、齊、梁、陳都是依次禪讓;北朝:北魏是通過民族戰爭取得的政權,東魏和西魏是北魏分裂後的結果,北齊和北周依然是禪讓。
Ⅳ 中國歷史上哪位皇帝最昏庸無道
南北朝時期的齊國的皇帝蕭寶卷
人物生平
少年繼位
蕭寶卷的生母劉惠端(蕭鸞的正妻)早亡,由潘妃撫養。他年少時不喜讀書,以捕老鼠為樂。蕭鸞的長子蕭寶義因殘疾,難以承接帝位,所以於建武元年( 494年)冊立蕭寶卷為皇太子。
永泰元年七月己酉日(498年9月1日),齊明帝蕭鸞去世,太子蕭寶卷繼位,成為南朝齊第六位皇帝。但他自幼口吃,又不愛學習,整天只知道玩鬧,經常在東宮和侍衛們一起挖洞捉老鼠,弄得通宵達旦。蕭鸞卻也不怎麼管他,倒是擔心他心機不夠,將來駕馭不了那些宗室叔伯兄弟們,蕭鸞以陰謀手段篡奪帝位後,濫殺高帝、武帝的子孫以鞏固帝位,臨死之時對要蕭寶卷果於誅殺。小皇帝對此牢記在心。登基之後就用一番行為將之發揚光大。
荒唐殘暴
公元499年,蕭寶卷封潘妃之侄女潘玉奴為貴妃。蕭寶卷性格內向,很少說話,不喜歡跟大臣接觸,常常出宮閑逛,每次出遊都一定要拆毀民居、驅逐居民,並且興建仙華、神仙、玉壽諸殿,並且大量賞賜臣下,造成國家的財政困難。
南朝皇帝多奢侈腐靡,蕭寶卷尤甚。後宮失火被焚,就新造仙華、神仙、玉壽三座豪華宮殿。蕭寶卷又極其吝嗇錢財,他特別喜歡干屠夫商販之類的事情。曾在宮苑之中設立市場,讓太監殺豬宰羊,宮女沽酒賣肉。潘妃充當市令,自己擔任潘妃的副手,遇有急執,即交付潘妃裁決。
蕭寶卷在位的時候,他一月中有20多天要出外,有時白天,有時夜晚,「入富室取物,無不盪盡。」他又不願被人看見,誰遇上就要被格殺。因此地方官員時刻留意,每見他出宮立即奔走呼叫驅逐百姓,使道無行人,鋪存空屋,一時「工商莫不廢業」。
眾叛親離
蕭寶卷稟承父訓,宰輔大臣,稍不如意,立即加以誅殺,逼得文官告退,武將造反,京城幾度岌岌可危。齊宣德太後的懿旨中指斥他。蕭寶卷也殺害不少的大臣,即位之後便殺害顧命大臣右僕射江u、司空徐孝嗣、右將軍蕭坦之、領軍將軍劉暄等人。也由於蕭寶卷的昏暴,導致發生始安王蕭遙光、太尉陳顯達與平西將軍崔慧景先後起兵叛亂,但都兵敗被殺。
蕭寶卷平定叛亂之後更加昏暴,除了與愛妃潘玉奴、佞臣梅蟲兒等人日夜玩樂之外,並且派人毒殺平定叛亂最力的尚書僕射蕭懿,結果導致蕭懿之弟蕭衍發兵進攻建康,並且扶植南康王蕭寶融於江陵稱帝。
他整日與侍從、官人們在華光殿前演練軍陣,用以取樂,對城外的兵馬卻不放在心上,梁王蕭衍的軍隊已攻打到城外,當他聽到城外的鼓聲傳來時,竟穿上大紅袍,登上景陽樓屋頂看熱鬧,流矢幾乎射傷了他的腿腳。守城將軍王珍國,率兵夜入皇宮。寵臣茹法珍跪在地上請求他賞賜將士,他仍舊不肯,還說:「反賊難道就只捉我一個人嗎?為什麼偏偏向我要賞賜?」 梁王蕭衍聯合齊將攻入建康城的那一夜,蕭寶卷在含德殿簽歌作樂才罷。還沒有睡熟,聽到軍隊闖進來的聲音,連忙從北門溜出,宦官黃泰平舉刀砍傷了他的膝蓋,他摔倒在地,罵道:「奴才要造反嗎?」另一名宦官張齊不由分說一刀砍下他的頭。蕭衍掌權後,授意宣德太後褫奪蕭寶卷的帝號,蕭寶卷被追廢為涪陵王,不久追封為東昏侯,但陵墓仍按皇帝的級別修築而成。
為政舉措
蕭寶卷視百姓如草芥,對文武大臣也不知愛惜,動輒大開殺戒。他的表兄弟江u、江汜因多次對他好言勸諫,他懷恨在心,將二人殺死。鎮軍司馬曹虎,家中多財,蕭寶卷殺了曹虎,吞沒了他的財物。他還殺死了大臣蕭遙光、蕭坦之、徐孝嗣等多人,連皇帝的娘舅劉暄也未能倖免。
蕭寶卷瘋狂的亂砍濫殺引起了大臣們的驚懼。為求自安,紛紛起兵造反。永元元年(公元499年)十一月,齊太尉陳顯達在尋陽(今江西九江)起兵,進軍採石(今安徽馬鞍山長江東岸)。次年三月,平西將軍崔慧景叛變,與徐、兗二州刺史江夏王蕭寶玄聯合起兵圍建康。陳顯達、崔慧景雖先後兵敗被殺,但在朝野上下卻引起了震動。這年十一月,雍州刺史蕭衍與呂僧珍等率領萬人在襄陽(今湖北襄樊一帶)起兵。
面對如此險峻的形勢,蕭寶卷卻不知末日將臨,仍沉溺於嬉戲玩樂之中。茹法珍和蕭寶卷的另一個親信梅蟲兒對蕭寶卷進讒言說:「大臣們都不盡力,所以敵人的包圍不能解除,應將他們都殺掉。」蕭寶卷聽信了他們的話,准備再一次地向大臣們舉起屠刀。蕭寶卷的一意孤行,終於促成了內外反對勢力的聯合,加速了他的垮台。
歷史評價
蕭子顯:①東昏侯亡德橫流,道歸拯亂,躬當翦戮,實啟太平。推閹豎之名字,亦天意也。②東昏慢道,匹癸方辛。乃隳典則,乃棄彝倫,玩習兵火,終用焚身。
李延壽:東昏以「卷」名,「藏」以終之,其兆先征,蓋亦天所命矣。
周曇:定策誰扶捕鼠兒,不憂蕭衍畏潘妃。長圍既合刀臨項,猶惜金錢對落暉。
蔡東藩:寶卷不道,惡不勝紀,而獨歸咎於潘貴妃,非一婦人即足亡國;蓋盅惑主聰,亂必及之。
Ⅳ 中國歷史上最冤屈的帝王是誰
中國歷史上最淫盪、最無恥的帝王恐怕要算是金廢帝海陵王。
海陵王完顏亮,本名迪右乃,小字元功,是遼王宗乾的第二個兒子,母親是大氏。太祖天輔六年(公元1122年)完顏亮生,皇統九年十二月丁巳夜,完顏亮即位,是為海陵王,嫡母圖克坦氏、母親大氏並尊為皇太後。
海陵王即位後,定寵妃十二人,並立惠妃圖克坦氏為皇後,正位宮闈。天德三年四月,海陵王正式遷都燕京。一個月後,宰臣迎合海陵王,奏請增嬪御,以廣繼嗣。海陵王當然樂意,美人便源源不斷地送入後宮。海陵王還吩咐圖克坦貞詔令宰相,將所誅殺的各位逆黨的妻、女,悉數納入後宮。寵妃蕭裕認為不可,進諫勸阻,海陵不聽。於是,宗本子蘇爾圖、宗固子呼喇勒、和碩打、秉德弟喜哩妻等一行美人,納入了海陵後宮。
海陵王的嫡母徒單氏是宗乾的正室,沒有子嗣。次室李氏生長子完顏充,後封鄭王。次室大氏生三個兒子,長子就是海陵王。徒單氏和大氏情同姐妹。完顏充嗜酒,徒單氏常責怒,厭惡完顏充,卻極愛海陵王。海陵王卻淫徒單氏的侍婢高福娘,並派高福娘偵伺太後的動靜,隨時奏報。太後因與出征的樞密使仆散師恭多說了幾句,海陵王便懷疑太後有密謀,將其殺死。
契丹貴族駝車出行圖海陵王的皇後徒單氏是太師斜也的女兒,最初為歧國妃,旋遷惠妃,接著立為皇後。即位後的海陵王有美妃十二人,還有昭儀到充娛九人,婕妤、美人、才人三人,另有殿直以下美女不計其數。
皇後以外,第二位娘子太氏封貴妃,第三位蕭氏封昭容,第四位耶律氏封修容。海陵王後宮美人眾多,皇後對他來說過於正統,樂過以後再也激不起情慾,於是,便是史書所謂的「後宮浸多,後寵頗衰。」
皇後被冷落,後宮的美人們便在海陵王的荒淫放縱中被百般地蹂躪和淫樂。海陵王在宮禁中淫樂美人時花樣百出,別出心裁。史書對此有明確的記載:海陵王常令教坊番直禁中,每幸婦人時,必使奏樂,撤掉幃帳,或讓人說淫言穢語。有時臨幸室女不順利,便讓元妃(第二娘子大氏)以手左右扶送。或者讓妃嬪列坐,隨意淫亂,使大家共觀,或讓人效其形狀以為娛樂。凡坐中有嬪御時,海陵王必自擲一物在地上,讓近侍注視,不視的就殺掉。
與宮中美人的淫樂縱欲盡興以後,海陵王便把淫威指向任何一個他看上的女子。不管是幼女還是有夫之婦,只要他有意,便必須遂願,有夫之婦的丈夫如果沒有因此而被殺,那就算是萬幸。美人阿里虎先後嫁過兩個男人,海陵王聞其芳名以後立即召入後宮,徹夜淫樂。阿里虎的女兒重節也一同陪伴侍寢。崇義軍節度使烏帶的妻子唐括定哥,英氣勃勃,美艷風流,長於風情。海陵王得訊後密令唐括定哥殺死丈夫烏帶。烏帶被殺後,唐括定哥便進入後宮。入宮後,定哥得寵,晝夜宣淫玩樂。不久,海陵王移情,唐括定哥便被冷落。唐括定哥寂寞難熬,想起當初海陵王命她殺死烏帶,否則夷滅全家,定哥心有餘悸,無可奈何,又不能強迫海陵王和她行樂。定哥熬持不住,就和仆奴奸通。奸事被海陵王發覺,海陵王哪裡能容忍寵幸的貴妃和家奴私通?於是,定哥和私奴被殘酷地處死。定哥的妹妹石哥也因美色被帶入後宮,海陵王淫過石哥,又召石哥的丈夫入宮,讓石哥當著他的面,用穢語戲謔其丈夫,他在一邊笑樂。
Ⅵ 歷代皇帝謀反事件,越多越好
皇帝謀反事件一
歷史上第一個造反的皇帝是秦始皇的孫子秦二世的侄子,秦王子嬰。二世末年,秦相趙高見秦朝氣數已盡,搞了一次政變,殺死了秦二世,立子嬰為秦王。又叫子嬰齋戒幾天,然後到太廟來領玉璽,再正式立為皇帝。
誰知子嬰外貌沉厚,心性卻機靈。他知道趙高是想把他騙到太廟去殺掉,所以齋戒完了,他不去太廟。趙高見他不去,就自己來催。結果被早准備好的子嬰及其兒子殺死在齋宮里。
皇帝謀反事件二
高歡再次打下洛陽後,又立11歲的元善見為帝,是為孝靜帝。高歡死後,他的兒子高澄即位當上大丞相大將軍。有一次,魏靜帝在郊外打獵,馬稍稍騎得快了一點,監視的人馬上就在後面叫道:不要騎得那麼快,大將軍要生氣的。魏靜帝受不了類似這種侮辱,就和一批大臣商量,要想辦法除掉高澄。
這批人想了半天,想出一個絕代佳計:從皇宮中挖條地道一直挖到高澄的床下,然後將睡夢中的高澄殺死。地道挖到一半,被皇宮的守門人發現,以為土行孫要潛進來殺皇上,於是大驚小怪起來。於是秘密泄露了,高澄馬上帶兵直闖進宮。但高澄沒有殺了靜帝。可憐魏靜帝造反不成,從此更成傀儡了。
皇帝謀反事件三
康熙即位時才8歲,按照順治的遺詔,由4個輔政大臣幫他處理國事,其中之一的鰲拜,仗著自己掌握兵權,獨斷專橫。康熙14歲時,親自執政。這時,另一個輔政大臣蘇克薩哈和鰲拜發生爭執。鰲拜懷恨在心,勾結同黨誣告蘇克薩哈犯了大罪,逼康熙殺掉了蘇克薩哈殺。
從那以後,康熙決心除掉鰲拜。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幾歲的貴族子弟擔任侍衛,天天勤加練習摔跤。鰲拜卻只當是孩子們鬧著玩,一點不在意。一天,鰲拜接到康熙命令,要他單獨進宮商量國事。鰲拜剛跨進內宮的門檻,就被一群少年圍住,束手就擒。
鰲拜的罪行足以判死刑,但康熙念及他為朝廷效力年久,改為終身禁錮。
歷史上最著名的謀反事件:太平天國之亂,這次起義可以號稱為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運動,它以反清為目的,由洪秀全組成的集團在廣西發動對滿清政府的武力對抗。太平天國可以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神教」,他的組織架構以神教等級劃分,最高為天王,下面還有各種王,是一個低級迷信,絕對的暴力集團,用所謂的神權、極權、愚昧的統治,來滿足自己的無限慾望,絲毫不在意廣大民眾的生死,戰亂造成白骨遍野,無地不焚,無戶不擄,是中國歷史上的浩劫慘劇。
Ⅶ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皇帝超級信佛
1、漢明帝劉庄
隨著對外交往的正常發展,佛教已在西漢末年開始傳入中國。有一次,劉庄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一高大的金人,頭頂上放射白光,降臨在宮殿的中央。劉庄正要開口問,那金人又呼的一聲騰起凌空,一直向西方飛去。夢醒後,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朝會時,他向群臣詳述夢中所見,大多數人都不知其由。後來他有個博學的大臣說那可能是西域的佛陀,明帝聽說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陀,於是派使者赴天竺求得其書及沙門(沙音娑,亦作娑門,亦譯作桑門),並於洛陽建立中國第一座佛教廟宇——白馬寺。
2、梁武帝蕭衍
梁武帝蕭衍歲數大了,開始信佛了,有一天突發奇想,跑到寺廟去了。黃袍一脫,非要當和尚。本來以前的和尚吃飯上沒有什麼忌諱。偏偏這個蕭衍,自己不吃肉,還要逼著人家跟他一起茹素。而且從那以後,和尚不能吃肉的規則也就傳了下來。蕭衍前前後後一共出家了四次。
3、隋文帝楊堅
隋文帝嬰兒時期的第一聲啼哭,就是在寺廟中響起的。因為從小生長的環境所致,楊堅是一個特別堅定的佛教徒。等到他和獨孤皇後肩並肩一起打下了江山後,楊堅也不忘初心,建了很多舍利佛塔和寺塔。上行下效,皇帝這么熱衷佛教,如此虔誠,隋朝的臣民們,也都開始以佛教為信仰。
(7)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皇帝反對神教擴展閱讀:
其他和佛教有關的皇帝:
1、大周女皇武則天
武則天曾經當過尼姑,《舊唐書》是這樣介紹武氏當尼姑這段歷史的:「初,則天年十四時,太宗聞其美容止,召入宮,立為才人。及太宗崩,遂為尼,居感業寺。大帝於寺見之,復召人宮,拜昭儀。」
2、唐宣宗李忱
信奉道教的唐武宗李炎對佛教就十分感冒,在政時發生了「會昌滅佛」事件,崇尚道教,掀起了一股毀廟還俗運動:除保留部分寺院外,絕大部分都被拆毀了,僧侶被迫還俗。
但李炎的接班人、唐宣宗李忱在李炎死後,重新提倡佛教,還擊道教,處絕了李炎生前寵信的劉玄靖等12位道士,佛教又得以復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