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護理專業對「健康中國」戰略有哪些貢獻度
我國是擁有13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國家,維護和保障人民健康的任務十分艱巨。一直以來,中國醫療服務總量位居世界之首,且持續上升。2016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量達到79.3億人次,比2015年增長3.1%;住院量2.27億人次,增長8.0%。我國350多萬護理專業工作者作為醫療衛生戰線的重要力量,無論是在日常的醫療護理工作中,還是在重大自然災害、疾病流行等人民生命和健康受到嚴重威脅的關鍵時刻,恪守宗旨、辛勤工作,以實際行動踐行了「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職業精神。護理專業的發展也始終以其專業化知識和技術為人的健康提供服務,在人的生老病死過程中擔負著救死扶傷、保護生命、防治疾病、減輕痛苦的專業職責。應當看到,當前到今後的一段時期,是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和健康中國建設的關鍵時期。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對護理發展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從發展理念來看,要從「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健康為中心」;在人生老病死全過程的疾病預防、健康促進、診療康復、照護關懷等工作中發揮專業作用。從專業實踐來看,要將護理服務內涵外延和人民群眾健康需求密切對接起來,與推進分級診療、促進整合型醫療服務體系發展相適應,使護理專業服務從疾病臨床治療向慢病管理、康復護理、長期照護、安寧療護等方面拓展,更好地為人民群眾健康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專業服務。
護理工作者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力量。伴隨2018年鍾聲的敲響,廣大護理工作者要樹立「大健康」理念,奮發進取,促進護理事業更加充分、更加平衡的發展,為增進國民健康福祉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本文刊登於《中華護理雜志》2018年1期
Ⅱ 實施健康中國戰略,需要做好哪十個方面工作
推進健康中國戰略:全面建立分級診療制度、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健全全民醫療保障制度、健全葯品供應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綜合監管制度
1、全面建立分級診療制度。優化醫療資源結構和布局,明確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的功能定位,建立管理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縣域醫療共同體、區域專科聯盟、遠程醫療協作等多種形式的醫療聯合體,提高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和整體效益,加快構建優質高效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形成科學合理的就醫秩序,為居民提供一體化、連續性的健康管理和基本醫療服務。2020年搭建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制度框架。
2、完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鞏固公立醫院在取消「以葯補醫」方面取得的成績。明確政府醫院責任,保障公立醫院經營管理自主權。
科學調整醫療服務價格,體現醫務人員的勞動價值。各級各類醫院要制定規章制度,完善決策管理制度,提高醫療質量和安全水平,提供便民惠民服務,不斷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實行「兩證合一」,建立符合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
加強醫院黨建,加強醫德醫風建設,弘揚高尚的職業精神。到2020年,基本建立「權責明確、管理科學、治理完善、運行高效、監督有效」的現代醫院管理體制。
3、完善全民醫療保障制度。完善醫療保險籌資和待遇調整機制,實現「六統一安排」的政策為城鎮和農村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完善城鎮統一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農村居民和嚴重的疾病保險制度,並加強之間的鏈接系統。
實現異地就醫直接結算。逐步推行公立醫院病種復合支付方式改革,同時推進臨床路徑管理,嚴格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保障商業保險機構承擔大病保險,支持其參與基本醫療保險辦理服務。
4、完善葯品供應保障體系。完善和實施政策的方方面面葯物生產、分配和使用,鼓勵新葯的研究和開發,加速仿製葯的質量和有效性的評估已經在市場上,並採取措施如有針對性的生產和市場相匹配的改善機制,確保葯物的供應短缺。
完善葯品和耗材集中采購機制,推進國家葯品價格談判,推行葯品采購「兩票制」,降低虛高價格。完善基本葯物制度,加強用葯特別是抗菌葯物管理,規范用葯行為。
5、建立健全綜合監管體系。構建集中、專業、高效的監管體系,覆蓋全行業。加強事中事後監督,推進「兩隨機一公開」,提高依法辦事水平,主動接受社會監督。
完善行業法規和標准體系,加強醫務人員的法治實踐,依法治療的病人,和依法處理醫患糾紛,堅決打擊違法犯罪活動涉及醫療服務,並培養一種氛圍,使得整個社會價值觀的醫療和衛生保健。
Ⅲ 怎樣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1、法治建設。發展是改善民生的基礎,法治為發展保駕護航。一個公正、有序的社會環境,能夠有效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對於社會公正的要求也越來越多,法治建設,是發展中不可忽視的問題。
2、環境保護。發展是第一要務,但絕不能忽視環境保護。也就是領導人經常提高的可持續發展。環境關繫到公民健康,絕對不可忽視。
3、醫療和社會保障。好的醫療條件對任何人都非常重要。醫患糾紛時常發生,醫療制度建設不可忽視。國家社會保障體系正在逐步完善,這也是發展中不可忽視的問題。
(3)健康中國怎麼補齊短板擴展閱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深入開展脫貧攻堅,
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平安中國,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
Ⅳ 談談對健康中國2030的認識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學習心得
健康中國2030心得體會一
8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並通過《「健康中國2030年」規劃綱要》的重大消息經中央媒體於8月27日早上公布,這必將推動老年人健康的發展。細讀這則重大消息的報道,進一步看到黨中央對人民的健康極為重視,認為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並提出把人民的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我國老年人已是一個龐大的群體。據報道,2014年我國60歲的人口達到2.12億,佔全國總人口的15.5%,這個比例還要持續上升。有關人口專家認為,我國面臨著老年人增長快,高齡人增長快,失能人增長快,農村留守老人增長快,獨居老人增長快。如何解決老年人健康是中國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
中央出台《「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不是就健康而談健康,而是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戰略布局出發,從全方位從根本上解決人民的健康問題,是一個確保人民健康的長久之計。
從個人層面上,國家有關部門聯合制訂並印發2015年版《中國公民健康素養66條》,這是由百餘名健康專家在總結2008年版《中國公民健康素養66條》的基礎上重新修訂的更適合中國公民需要並能做到的健康指南。
從社會層面上,強化全民健康宣傳,組織全民健身運動,增設、完善和強化醫療機構、養老機構、各種健身設施,實施全民健康保障機制。
從國家層面上,進行頂層設計,實施「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老年人的平均壽命逐步提高,但由於年齡漸長的關系,老年人的身體漸走下坡路,各項器官正在慢慢衰退,一些重大疾病隨時會發生。他們的健康更需要得到黨和政府、社會、家庭的關懷和呵護。
「綱要」特別指出,「突出解決好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流動人口、低收入人群等重點人群的健康問題。」老年人在享受黨和國家對健康服務的同時,更要注意自己的健康。首先要調整好自己正常的生活規律。什麼時候起身,什麼時候睡覺,什麼時候健身運動,什麼時候一日三頓就餐,都要符合科學的常態化,切不可破壞自己的「生物鍾」。二要科學膳食。膳食的目的是為身體的健康與發展提供能量及各種營養,維持身體正常的新陳代謝。膳食以穀物為主,粗細搭配,多吃以深綠色的蔬菜和水果、薯類、奶類及豆製品,每天多喝水,戒煙限酒,保持適量體重指標。三要每年一次體檢。老年人的疾病不是說來就來,它有個一至幾年的漸變過程。通過每年一次的體檢,或許能查出疾病的蛛絲馬跡。也就是「綱要」中提出的「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有些老年人對每年一次體檢不以為然,往往在感到病重自己受不住時才檢查診斷,錯過治療的最佳期,這時再治療要花出沉重的代價。四要堅持體育運動的常態化。「生命在於運動」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誰堅持體育鍛煉,誰就贏得健康。這一方面,許多老年人都有很好的認識,但有部分人還認識不足,運動量還沒有到位。今後老年健身運動不但要常態化,而且運動方式還要多樣化,使身體的各個部位和各個器官都能得到鍛煉。五是保持良好的心態。良好的心態對老年人來說非常重要。無論是生活上,待遇上,處事上,健康上都不要攀比,俗話說,「人比人氣煞人」。在可能的情況下樂為社會、樂為他人作奉獻,厚德者必長壽。有些患重病的老人,他聽不得「某人走了」,好似「五雷轟頂」,這是不可取的。而有些人認為生老病死乃自然規律,活著一天就要享一天福,這是一種很好的心態。
健康中國2030心得體會二
早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政府就作出了「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戰略決策。在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的領導下,2016年3月成立了以衛生計生委、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體育總局等部門為主,環境保護部、食品葯品監管總局等20多個部門參加的起草工作組及專家組。編制工作堅持充分發揚民主,協調各方參與,組織有關部門、智庫和專家開展了專題研究、平行研究和國際比較研究,借鑒國內其他領域和國際國民健康中長期發展規劃經驗,廣泛聽取地方、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等多方面意見,並向社會公開徵集意見。在8月19—20日召開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徵求了全體與會代表意見,反復修改。8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了《綱要》。
當前,由於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由於疾病譜、生態環境、生活方式不斷變化,我國仍然面臨多重疾病威脅並存、多種健康影響因素交織的復雜局面,我們既面對著發達國家面臨的衛生與健康問題,也面對著發展中國家面臨的衛生與健康問題。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必然會嚴重影響人民健康,制約經濟發展,影響社會和諧穩定。
在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過程中,我們要堅持中國特色衛生與健康發展道路,把握好一些重大問題。要堅持正確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並重,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要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不斷完善制度、擴展服務、提高質量,讓廣大人民群眾享有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等健康服務。要堅持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和水平,讓全體人民公平獲得。要堅持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系,在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領域政府要有所為,在非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領域市場要有活力。
我們要堅定不移貫徹預防為主方針,堅持防治結合、聯防聯控、群防群控,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衛生與健康服務。要重視重大疾病防控,優化防治策略,最大程度減少人群患病。要重視少年兒童健康,全面加強幼兒園、中小學的衛生與健康工作,加強健康知識宣傳力度,提高學生主動防病意識,有針對性地實施貧困地區學生營養餐或營養包行動,保障生長發育。要重視重點人群健康,保障婦幼健康,為老年人提供連續的健康管理服務和醫療服務,努力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的目標,關注流動人口健康問題,深入實施健康扶貧工程。要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的觀念,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體系,提升全民健康素養,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要加大心理健康問題基礎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規范發展心理治療、心理咨詢等心理健康服務。
我認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對建設健康中國等重大任務作了深刻闡述,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各地區各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推進衛生與健康事業改革發展、建設健康中國,是關系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要針對健康影響因素抓好預防保健,為保障人民健康營造良好環境。要著力補短板,把衛生與健康資源更多引向農村和貧困地區,加大對貧困地區大病保險、醫療救助支持力度。
Ⅳ 為了打造健康中國我們應該干什麼
上海大學體育社會學教授陸小聰認為,要想將健身變成一種全民習慣,應首先把體育場地設施建設作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重點,為百姓提供充足、便捷的健身空間。同時創新機制、整合資源,在政策層面予以支持,充分調動民眾體育社團的自主性,彌補人才、資金等方面短板。
當前,隨著智能科技不斷進步,智能體育產業化可以有效提升運動品質,增加體育資源的高質量供給。一些業內人士指出,政府應當進一步扶持和發展「互聯網+體育」,使之成為群眾健身的新趨勢以及經濟發展的新動能,為全民健身增添新的活力。
Ⅵ 我國要在哪些方面補齊發展中的短板
在「十三五」期間需要補齊的「短板」,部署了需要取得「明顯突破」的十大領域:
一是保持經濟增長。「十三五」時期,中國發展的環境、條件、任務、要求等都發生了新的變化。挖掘增長潛力,培育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拓展發展空間,推動經濟總量上台階。
二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發展,中國經濟增長將完成三個轉變:從主要靠投資、出口變為「三駕馬車」協同帶動;從主要依靠工業變為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從主要靠物質資源消耗轉變為主要靠勞動生產率的提升。
三是優化產業結構。為提升經濟競爭力,中國將改造傳統行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服務業、並積極培育新的業態和商業模式。
四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國將在科技、產業、企業、市場、產品、業態和管理等領域全面推進創新。
五是農業現代化加快步伐。相比於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中國當下的薄弱一環。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下,中國將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技術創新的步伐。
六是體制機制改革。改革是培育和釋放市場主體活力、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動力。要圍繞破解經濟社會發展突出問題的體制機制障礙,全面深化改革,增強改革意識,提高改革行動能力。
七是協調發展。目前中國已經推出了「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等多個區域經濟戰略,未來,區域、城鄉發展的協調以及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將成為政策重點。
八是生態文明建設。扎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成為展現中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
九是民生。全面解決好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就業、收入、社保、醫療衛生、食品安全等問題。
十是扶貧開發。對於這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繁重的工作。各地採取超常舉措,拿出過硬辦法,用一套政策組合拳,確保在既定時間節點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
Ⅶ 健康中國2030核心內容是什麼
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是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根據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戰略部署制定。由中共中央、國務院於2016年10月25日印發並實施。
2016年8月26日召開會議,審議通過「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會議認為,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
會議強調,「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是今後15年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行動綱領。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正確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
會議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抓緊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堅持問題導向,抓緊補齊短板,不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健康基礎。
Ⅷ 目前,我國深化醫改面臨的新挑戰主要有哪些
目前,我國深化醫改面臨的新挑戰主要是:
長期存在的基本醫療保障短缺、醫療資源總量不足且配置不合理、城鄉和區域衛生事業發展不平衡、人才隊伍建設薄弱和「以葯補醫」等矛盾依然存在,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還相當突出。
同時,各地改革進展仍不平衡,一些地方醫改政策和資金落實不到位,機制和制度建設相對滯後。
(8)健康中國怎麼補齊短板擴展閱讀:
公立醫院是群眾看病就醫的主要場所,也是醫改的重點和難點。
公立醫院改革試點:
一、要推進試點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著力完善內部機制,探索公立醫院改革的基本路子。
二、要優先發展縣級醫院。縣級醫院服務9億多群眾,是上下聯動的樞紐和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中心環節。要加大支持力度,推進綜合改革,提高縣級醫院看大病的能力。
三、要轉變服務理念,優化診療流程,在全國推行惠民便民措施。
四、要著力形成多元辦醫格局,適應人民群眾看病就醫多樣化的需求。
五、要發揮醫務人員主力軍作用,調動他們投身醫改、服務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Ⅸ 如何推進健康中國戰略
推進健康中國戰略:全面建立分級診療制度、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健全全民醫療保障制度、健全葯品供應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綜合監管制度
1、全面建立分級診療制度。優化醫療資源結構和布局,明確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的功能定位,建立管理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縣域醫療共同體、區域專科聯盟、遠程醫療協作等多種形式的醫療聯合體,提高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和整體效益,加快構建優質高效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形成科學合理的就醫秩序,為居民提供一體化、連續性的健康管理和基本醫療服務。2020年搭建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制度框架。
2、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鞏固公立醫院全面取消「以葯補醫」成果。明確政府辦醫職責,落實公立醫院經營管理自主權。科學調整醫療服務價格,體現醫務人員勞動價值。各級各類醫院要制定章程,健全決策、管理等制度,提升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開展便民惠民服務,持續改善醫療服務。落實「兩個允許」,建立符合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
強化醫院黨的建設,加強醫德醫風建設,弘揚崇高職業精神。到2020年基本建立「權責清晰、管理科學、治理完善、運行高效、監督有力」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
3、健全全民醫療保障制度。完善醫保籌資和待遇調整機制,實施好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六統一」政策,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加強制度間銜接。實現群眾異地就醫基本醫保直接結算。逐步在公立醫院推行按病種付費為主的復合型付費方式改革,同步推進臨床路徑管理,嚴控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落實商業保險機構承辦大病保險,支持其參與基本醫保經辦服務。
4、健全葯品供應保障制度。完善並落實葯品生產、流通、使用各環節政策,鼓勵新葯研發,加快推進已上市仿製葯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採取定點生產、市場撮合等措施健全短缺葯品供應保障機制。完善葯品、耗材集中采購機制,推進國家葯品價格談判,推行葯品采購「兩票制」,降低虛高價格。完善基本葯物制度,加強葯品特別是抗菌葯物使用管理,規范用葯行為。
5、建立健全綜合監管制度。構建集中、專業、高效的監管體系,實現全行業覆蓋。強化事中事後監管,推進「雙隨機、一公開」,提高依法執業水平,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健全行業法規標准體系,強化醫務人員依法執業、患者依法就醫、醫患糾紛依法處理,堅決打擊涉醫違法犯罪活動,形成全社會尊醫重衛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