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西方國家是社會養老,而中國是家庭養老
西方國家有一套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北歐國家社會福利很高。中國是社會保障體系才剛剛起步,老年人口越來越多,國家不想拿這么多錢養老,所以提倡家庭養老推卸責任,還說是發揚傳統美德。
B. 抱團養老在外國已經非常盛行,為什麼在中國行不通
抱團養老指的就是一些老人不會孤零零的待在家裡面,到自己老了的時候,就會找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一起過自己的老年生活,這種模式在外國興起來的,但是到了我們中國似乎是行不通,畢竟中國人的思想和外國人的思想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的。實行一段時間就堅持不下去了。
一:傳統思想根深蒂固。
在我們中國人的思想中,人就是要落葉古根的,不管是自己在哪裡,或者是有什麼事情,家都是自己一生的歸屬,所就算是自己到了老年的時候,也希望能夠在家裡面度過,家裡面就算是再不好,那也是自己生活了一輩子的地方,外面的地方再好,自己住著也不踏實,所以很多的老人都還是想要在自己家裡面待著。
因為老人們畢竟不是最親的人,大家只能說是志趣相投的人,如果說牽扯到利害關系的話,相信也不能很好的解決,所以抱團養老在中國不能實行下去。
C. 為什麼老拿中國的養老制度和國外相比中國國情和國外一樣嗎
不是相比。中國的國情和國外是不一樣的。
你這個問題就要說到改革初期鄧爺爺的一句話「姓資還是姓社」「引進市場機制,進行宏觀調控」。
當時的改革開放,中國在很多方面都要學習國外。但是在經過了這么多年後,很多東西在外國都已經在改變了,可是當時引進的這些制度在中國卻沒有改變,還在繼續使用。改?什麼時候改,怎麼改,這個是政府的問題。所以才會出現了對比後,很多人說中國的不如國外。
學習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理念和管理經驗是改革開放的重要內容,但是在改革開放中,如何與國情相對應才是現在國家要學習的。
這個有點多了,你可以看看。畢竟你不是要在內參上發表的東西。自己看看就可以了
D. 中國老人去美國如何養老
美國的養老保險分為三個部分,即聯邦退休金制度、私人年金計劃、個人退休金計劃。
(一)聯邦退休金制度
聯邦退休金制度是美國最基本的養老保險制度,始建於1935年,以當年美國國會通過的《社會保障法》為起點,以後經過不斷補充、修訂,基本條款沿用至今。美國聯邦政府的法律規定,職工退休年齡不分男、女都是65歲,同時必須納稅40個季度(具有10年繳費年限),才能享受待遇。養老保險費完全由僱主和雇員繳納,政府不予負擔。養老保險的費用,國家以徵收社會保障稅的方式籌集,由僱主和雇員按同一稅率繳納。雇員應繳納的數額,按照本人年薪的多少,採取分段辦法計算。年薪在5。5萬美元以下的部分,按照7。65納稅,其中6。2%用於養老、遺屬和傷殘保險,1。45%用於65歲以上老人的醫療保險;年薪在5。5~13萬美元的部分。投入1。45%(用於醫療保險)納稅;年薪在13萬美元以上的部分則不需要納稅。僱主按其雇員應繳納稅率納稅。所得每一美元稅金,其中73美人用於養老,19美人用於醫療,8美分用於傷殘。
聯邦退休制度通過法規規定65歲可能享受全額養老金,同時,允許提前退休,但養老金減額發給,雇員最多可以提前到62歲退休,但每提前一個月退休,養老金減發0。56%;如62歲退休只能拿到相當65歲正常退休人員退休金的80%;63歲退休能拿到86%;64歲退休只能拿到93%。年滿65歲後最多可再推遲5年退休,養老金增發0。25%。如66歲退休,可拿到相當65歲正常退休人員退休金的103%;67歲退休可享到106%……70歲退休可拿到130%,年滿70歲以後退休者,養老金不再增加。聯邦退休金制度的替代率平均約在50%左右。
(二)私人年金計劃
私人年金計劃各企業自願建立。美國政府向僱主提供稅收優惠措施以鼓勵僱主為雇員建立「私人年金計劃」。如企業從年營業額100萬美元中提取10萬美元作為雇員的「私人年金計劃」,這10萬美元可以免稅。在這種稅收優惠政策之下的「私人年金計劃」是美國聯邦退休制度的一個強有力的補充。目前全美有60%的雇員參加了私人年金計劃。
「私人年金計劃」主要有兩類:
第一類是確定待遇方式,即僱主對雇員允諾雇員退休後給予多少退休金,並根據允諾由精算家計算確定每年儲存金額。大分數企業採取這種辦法。
第二是交費方式,即先確定交費多少,退休時按照累積金額(包括本金、利息、投資利潤等)確定退休金額數,這類方式不需要向退休金擔保公司擔保。
(三)個人退休金計劃即個人儲蓄保險
個人退休金計劃,自願參加,儲金一般個人出3/4,企業出1/4;聯邦政府通過免徵所得稅予以扶持和鼓勵。在儲存時不納稅,在支取時再納稅,也是一種延期納稅辦法。此項計劃的最高存款額為每年2000美元,並且必須在每年的4月15日前存入。所存款項,連同利息在退休後即可領取,也可繼續存入銀行,但到達70歲時必須起用。對於年薪超過一定數額的,不能參加這項計劃。具體標準是:未婚者年薪超過3。5萬美元,已婚者年薪超過5萬美元。
二、美國社會保險管理體制和經費保障
美國的社會保險由聯邦政府的社會安全(保障)部署集中管理,辦法統一,機構垂直領導。全國共有社會安全(保障)工作人員65000餘名,分10個大地區設立社會安全(保障)局,下屬13000個辦公室,負責辦理社會安全(保障)業務。各縣、州(市)地方政府只負責附加保障計劃。
全國設立了40個電話咨詢中心,負責接受公民的查詢、咨詢電話。在網際網路上使用11種文字、開發10000餘頁資料供居住在國內外公民查詢。
全國每年徵收社會保障稅5684億美元,每年提取管理費用38億美元,提取比例約為7%。按全國6。5萬名工作人員計算,每人每年管理費用近6萬美元,為開展社會安全(保障)業務提供了保證。
三、美國養老保險制度的優點
(一)社會保障機制比較完善,管理高度統一,約束力強。
美國的基本養老保障由聯邦政府集中統一管理。聯邦政府設立社會安全(保障)總署,負責全國社會養老保險有關法律的制訂和對全國政策業務的指導。全國劃分為10個大地區,分設社會安全(保障)局,並在各縣、州(市)分設辦公室,具體承辦社會養老保險事務。形成了一個社會保障網路,上下職責分明。各縣、州(市)地方政府,不承擔國家養老保險,只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制訂補充養老計劃。美國所有公民都有一個相互不重復的社會保障號,對從業人員和退休者實施社會保障關系的管理。社會安全(保障)機構的日常管理費用,從社會保障稅中按比例提取,每年確保到位,保證了各項社會保險業務的開展。
(二)使用法律和經濟雙重手段調控退休年齡,力度大,效果好
美國的法律規定,凡年滿65歲退休時,才能享受100%養老金;同樣,如果年滿65歲仍不領取養老金者,每延遲領取養老金一年,增加全額養老金的5%,直至年滿70歲,開始領養老金時,每周可領取全額養老金的130%;對於有的企業為雇員在55歲62歲之間辦理提前退休的,其養老金由企業全額交付。這一政策,既引導從業者不要提前退休,又保護了希望晚退休、推遲領取養老金者的利益。這對於減輕基金支付壓力是有利的。
(三)基本養老待遇替代率控制在較低的水平,有利於多層次保障的發展
據有關資料介紹,美國的養老金替代率為:總替代率為51%,凈替代率為65%,分別低於法國(62%、77%)、德國(52%、72%)、義大利(81%、95%)、瑞典(81%、82%)、西班牙(82%、89%)等國,略高於日本(49%、59%)和英國(47%、61%)。基本養老金替代率調低,可能發揮第二支柱(企業補充保險)和第三支柱(個人養老儲蓄)的作用。美國的商業人壽保險十分活躍。企業老闆為了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留住人才,推出企業年金計劃等多種形式的補充保險。使國家組織的養老保險在保證其基本生活的前提下,真正體現了由國家、僱主和個人三個層面共同承擔的完整的養老保險體系。
(四)充分利用高新技術,社會化程度高
美國的高科技發展水平是舉世公認的。將其運用在社會保障系統的運作和管理上,大大提高了社會保障管理服務的社會化程度。凡是持有社會保障號的美國公悄行之有效美國內的哪一地區流動就業,只要按規定在當地繳納一定數額的社會保障稅,就能自動接續社會保險關系。同樣,退休者在國內任何一地方死亡,醫院將其死亡信息輸入電腦,即可確保及時將其銷戶。
E. 外國人去住養老院是享受自由,中國人去住養老院就意味著不孝,這是為什麼
因為西方發達國家,對養老問題的重視和規范及監管遠比我國的水平要高的多,對於如養老院等養老機構的研究,規范,補貼,福利,管理都比國內正規的多,去養老社區或者機構的老人生活的質量遠比在兒女家裡更高,更有意義,所以才沒有那麼大的社會成見。反觀國內,國家對這部分雖然非常重視,但不管是研究和經驗都還非常不成熟,都還在摸索階段,更不要說管理了。老人去養老院如果生活質量遠低於家庭,並沒有多少積極意義的話,自然名聲不好。
文化不一樣,西方國家的文化是,小孩在18歲成年之前父母需要承擔所有相關撫養費用,但是到了成年之後,父母就沒有這個義務了,他們鼓勵孩子自己獨立自力更生,自己出去闖盪,父母不用為孩子去操心成家立業這些事情。
而且他們的教育體系就是讓孩子自由發揮自己的特長,讓小孩自己去充實自己,教師去引導一下,但是不會去決定小孩的成長,這種教育方式跟其他是有比較大的差別的,也成為了西方國家在成年世界裡面出現一種現象,那就是絕大多數父母不去干預年輕人的生活工作。
在父母還能給你提供幫助的時候,你就不停的壓榨父母,等到父母動不了的時候,不能給你幫助了,你就嫌父母變成累贅給自己造成麻煩而踢到養老院,這種不就是忘恩負義嗎,說是不孝那隻是說輕了,說是忘恩負義都沒有錯,西方國家的跟我們的完全不一樣,人家沒有那麼多付出,而我們的父母付出太多,孩子壓榨父母也多。
F. 國外養老模式能否破解中國養老迷局
「不管你今天多麼年輕,明天人人都會老。」這是不容置疑的現實。據權威資料披露,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達到1.34億,占總人口的10%以上,而且在今後較長一段時期內,老齡人口的比例將以年均3.2%的速度增長。「這就迫使我國在經濟還不夠發達的時期要解決比一些發達國家還嚴重的社會老齡化問題。」 近期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審議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草案對養老重新定位,將現行法「老年人養老主要依靠家庭」修改為「老年人養老以居家為基礎」。「居家養老」的提出實際上是要實現從傳統的家庭照料到現代的社區照料、老年人的生活單位從家庭向社區的轉變。居家養老的實質是社區養老。 在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方面,美國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美國,社區具備了強大的助老功能,使得美國老人能內安其心、外安其身,多數美國老人選擇社區養老模式。 美國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有幾種做法: 一是全托制的「退休之家」,設施完備,服務周到。設施包括了醫務室、圖書室、計算機室、健身房、洗衣房、緊急呼叫系統等。服務包括了就餐、打掃房間、組織活動、出行安排等。 二是日托制的「托老中心」,白天在中心活動,晚上回家休息。中心同樣設施完備,並提供星級服務。起居室一人一床,一人一房。還有閱覽室、保健室、活動室等。老年人除了不用為一日三餐操心外,還可以閱讀、交往、製作手工藝品,安度晚年。 三是組織「互助養老」。讓老年人結伴認對、互助養老。 四是提供上門服務。 老年人口的高齡化、空巢化和失能化是普遍的趨勢,我國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超過2000萬,失能、半失能老人約3300多萬,老齡人口的迅速增加,對我國的社會保險、醫療保障及社會倫理等方面都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依託社區發展居家養老服務意義重大,是積極應對少子老齡化、老年空巢化、空巢失能化的正確選擇。 我國人口老齡化面臨的矛盾和問題 1、人口老齡化使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下降,對老年人口贍養比上升,贍養壓力加大。 2、人口老齡化使全社會用於養老的費用支出加重。我國目前的養老方式主要有三:一是以政府和企業為主體所承擔的社會基本養老。二是傳統的家庭養老。三是以個人積蓄為主的自身養 3、人口老齡化的快速增長和社會化養老機構不足的矛盾將與日俱增。在「未富先老」的特殊國情下,我國為老服務事業的水平整體滯後,現有的養老設施在數量和質量上與現實需求差距較大,在服務管理能力和水平上遠不能滿足需求。「集中營」、「避難所」式的養老場所無法適應不同情況不同層次老人的需要。 4、人口老齡化的快速增長,還將給醫療保健、社區照料以及傳統的養老理念特別是養老的人文環境與法律環境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因此,養老問題不僅僅是物質生活的滿足,更重要的是如何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根本解決21世紀中國的養老問題,從人口學角度上講,要處理好生育政策適度調整和人口總量適度控制的矛盾,促進人口結構的「脫老化」。從養老的社會化方面講,要為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和良好的社會氛圍,最大限度地滿足全社會老年人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歸根到底就是經濟要發展,國民要富裕,社會要文明。由福利模式的養老保障步入多支柱的社會養老保障已是大勢所趨。
G. 為什麼中國人養老都想去美國,美國養老到底有哪些好
美國規定的退休年齡是65歲,但一般均可在62歲提前退休,並提前領取養老金,其家屬也可得到適當補助。養老金的多少主要根據領取者歷年來的繳稅情況、過去工資收入和撫養人數多寡來決定。要領取養老金的人,在退休前三個月到當地的社會安全局申請,正式退休後的當月就會收到養老金支票。年老退休後,如果又恢復工作或者65歲後延遲退休,他的養老金將有所增加。不過所增加的養老金只給本人,家屬的福利金不會增加。
H. 健康中國養老中心為什麼要引進50萬日本老人來中園養老意圖何在
摘要 這是2019年第八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中《中日韓積極健康老齡化合作聯合宣言》的配套政策。通過跨國養老項目。專日本外匯學習日本養老理念和技術,為應對中國老齡潮到來,提前儲備專業人才。
I. 中國養老和美國養老有何區別
一、國外CCRC養老社區模式
以美國太陽城為典型代表的CCRC模式是一種新型先進的養老社區模式,在CCRC模式下,共將老人分為三種類型:生活能夠自理且有獨立住所的自理型老人,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幫助的介助型老人和完全不能自理的介護型老人三種。根據老人不同的狀況提供不同的服務類型,提供自理、介護、介助一體化的居住設施和服務。社區內配備完善的醫療設備和醫護人員,還有圖書和影音閱覽室。這種新型的養老模式可以使老人在社區中擁有更好的生活條件和生活質量。
家庭養老
以新加坡和日本為代表的家庭養老模式是一種法律要求孩子必須贍養父母或者長子繼承家產的方式。這一模式是將「在家養老」和「子女養老」結合起來,老人必須由家人贍養,同時當地政府也會根據這一情況推出特定的政策對承擔贍養老人的責任的家庭給予一定的資金和護理人員支持。中國「養兒防老」的傳統思想也是在這一養老模式中產生的。
時間銀行
以瑞士為代表的時間銀行養老模式指的是身體狀況良好的自理型老人,去照顧無法自理的,需要幫助的老人。負責該養老模式的一些責任機構會將老人的服務時間統計出來,老人的服務時間將會被存入到其社保系統的個人賬戶,並且給老人頒發一張「時間銀行卡」,當自己需要他人照顧時,可直接將卡取出使用。如果出現老人無法使用自己存儲的「服務時間」的情況,「時間銀行」便把義務服務的時間摺合成一定的金錢或物質獎勵,返還給老人。
代際學習中心
美國西雅圖有一個組織正在執行代際學習中心的計劃,該計劃指的是養老院和幼兒園合作,養老院每星期有固定的幼兒園開放日,開放日的時候幼兒園會組織孩子到養老院與老人們一起參加活動。這樣一來既能讓老人在和幼兒交流互動中感受到快樂和活力,同時也能讓幼兒園的孩子們學習到很多課外知識。
二、國內養老模式
(一)居家養老
這種養老模式和前文提到的以新加坡和日本為代表的家庭養老類似,都指的是由兒女承擔贍養照顧父母的義務,讓老人在家裡而不是養老機構中安享晚年。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很多老人對養老院或者護理院存在偏見和抗拒心理,他們不願離開熟悉的生活環境,希望能夠與兒女一同生活,這樣的老人大多會選擇居家養老的方式。
(二)居家式社區養老
這一養老模式巧妙的將家庭居住和社區上門化服務結合起來。老人既不用離開熟悉的家庭環境到養老院居住,又可以在兒女無法照顧老人的時候得到社區人員的照顧和陪伴。這一模式彌補了家庭養老的不足,又讓社會資源得到了充足的利用。
(三)以房養老
很多有房產但無子女的老人,會選擇將自己的房產抵押出去,以等量的金額換取養老機構的服務,這種模式稱為以房養老模式。可這種模式在2014年開始試點後,效果並不理想,很多老人認為,這種養老模式是一種「騙局」。在「養兒防老」這樣傳統的養老觀念影響下,很多老人始終無法接受「以房養老」。
總結
國內外的養老模式存在很大的不同,國內老人更偏愛能夠在家和兒女共同居住的養老模式,而國外的養老模式多種多樣,有一些更加人性化的地方值得我們借鑒。
J. 獨生子女移民後,中國老人在美國的真實「養老」生活是怎樣的
獨生子女一名後中國老人在美國生活的並不像大家想像的那麼好,語音的不同,生活習慣不同,缺少親人陪伴,其實他們心裡是很孤單的。
80、90後的我們,自己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現在的空巢老人已經成為我國的一大難題,對於那些在外留學的獨生子女而言,做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自己在美國找到工作,然後申請公司給辦綠卡。等自己有了綠卡後在幫助父母辦綠卡,這樣你既可以在美國更好的發展,也能給父母盡孝了!
一位劉老大爺跟著孩子在國外買了房子,平時女兒上班後,家裡只剩下劉大爺一個人。他常常把屋子收拾了好幾遍還感到無事可做,只好看著日出日落。據調查,華裔老人缺乏處理問題的能力,結果造成更嚴重的憂鬱症狀。由於家人的冷淡不關心,使老人失去自尊,心裡總想不願成為家人負擔,於是產生一了百了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