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傳統文化在西方的傳播影響主要包括哪幾方面
中國傳統文化走向國際的三種傳播途徑:文學途徑傳播、 教育途徑傳播 、活動途徑傳播。
1、文學途徑傳播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傳統文化必然發揮重要的凝聚和認同作用,尤其是孔子創立的儒家文化,在漫長的歲月中經過歷代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的闡發與完善,逐漸積淀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深深地融匯於全球華人的精神血脈之中。孔子文化的國際傳播對於中華文明的發揚光大具有重要價值。
在西方,文學教育是整個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文學在文化傳播中的地位極其重要,因而孔子文化的傳播更需要在文學的載體上承載與創新,才能取得成果。在全球化語境下,所謂的歐洲文化中心被新的世界文化格局替代正成為現實,全球化也大大加速了世界文學時代的到來。
從國家和民族利益的角度來看,利用文學進行文化素質教育的價值遠遠超過單純的語言教育。20世紀以來,美國文學在英語世界異軍突起並迅速進入世界文學主流,大批歐洲理論家和思想家經美國這個世界學術中心的中介迅速成為學術明星,其理論隨之也被英美高校的文學學科接納,成為各個相關文學研究領域內被頻繁引用和討論的經典,正是其突出體現。
2、教育途徑傳播
在全球化的語境下,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對話已是大勢所趨,推進漢語教育在世界的普及,是中國傳統文化得以發揚的有力保障。漢語在全世界范圍內普及,在擴展漢語疆界的同時使其變得日益包容和混雜,從民族/國別語言發展為區域性語言甚至成為世界性語言。
歷史上,一批又一批華人大規模移民海外致使漢語始終處於一種動態,疆界既不確定又不斷擴大。當前,漢語互聯網的建立也起到了大力普及漢語的作用。現階段國際互聯網上大多數信息雖然仍主要靠英文傳播,但隨著漢語網站的日益增多和用漢語寫作人數增多,漢語傳播信息的百分比正在逐步上升。
全球化打破了固有的民族國家疆界也拓展了語言疆界,未來新的世界文化格局將日漸形成:它不是一種單邊英語文化而是多語種文化。在這種多元文化共存的新格局中,漢語文化和漢語寫作將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和影響。
3、活動途徑傳播
隨著社會發展,文化因素越來越多地滲透到經濟活動中,文化作為軟實力對於發展起到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城鎮,乃至社區、村莊,同樣需要擁有強大的文化軟實力,才能樹立品牌,增強綜合競爭力。
要讓國家綜合競爭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必須在擁有豐厚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增強文化軟實力,以此搶占發展的制高點,才能取得長足的發展。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為了奮起趕超,就要充分認識自身的文化優勢,發揮文化軟實力的作用,把文化活動與經濟發展結合起來。
㈡ 如何傳播文化
我們怎樣傳播民族文化?
面對「文化折扣」,西方學者提出的解決方案是,以最簡單的文化內容,從而最大化受眾群。陳雪飛說,這是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美國通俗文化經過多年實踐所得出的結論。
難道就只有這一種辦法嗎?
在陳雪飛看來,顯然不是的。好萊塢的方式對於傳播傳統文化而言,絕對不是良方。無論從必要性和可能性來說,傳統文化都應該保持自己的「主體」自覺性,利用好親緣文化圈,也就是說,每種文化都要塑造好自己的「多元一體」共生格局。
姚遙則更明確指出,我們需要的不是去縮減民族文化的內涵,而是要對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化的解讀,用國際通用的話語和技術去闡釋中國的深層價值觀,而不是只去展示某種物化的符號。如果只是簡單地展示傳統文化,不對它進行現代化的文本轉化,恐怕最終的效果適得其反。他舉例說,自己曾經遇到一位天津的翻譯專家,這位專家在年輕的時候曾經遇到一個翻譯難題——「四喜丸子」是一道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知道的名菜,但是如何把「四喜」翻譯給外國人呢?他開始時直接將其翻譯作「四件喜事(Four Happy Things)」,未加任何闡釋與介紹,很多外國人聽後都無法體會這道菜名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往往報以疑惑與失望的目光。最終,當年年紀尚輕的翻譯經過苦思冥想,靈機一動想到了中國古人描摹「人生四大喜事」的一首詩,並作了更深層次的解讀:「久旱逢甘霖——人與自然的關系」、「他鄉遇故知——人與社會的關系」、「洞房花燭夜——人與家庭的關系」、「金榜題名時——人與事業的關系」,由此闡釋了中國人的生活理念與價值追求,最終獲得了很多外國人的普遍共鳴。
周鑫宇說,我們推廣中國文化必須要以對別人有幫助為目的,不能為了推廣而推廣。如果一個人總是向陌生人介紹我是誰,而且最終的結果又是讓他人覺得我們不一樣,那就很難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只有我們利用中國文化的思維方式、解決方案真正的幫助了別人,中國傳統文化才能為別人所接受。否則,任何在交流過程中,直接的、刻意的傳播中國文化的形式都很難有很好的效果。同時,他也相信中國文化有能力解決當今人類所面臨的很多問題。
姚遙同樣對中國文化充滿信心,不過在他看來,對外傳播的重點依然在於中國與西方傳統大國的不同之處。如果我們對外傳播的形象過分地與西方求同,恐怕不但已經輸在起跑線上,而且西方人也不會給予尊重和祝福。西方大國很清楚自己的崛起之路是如何走出來的,與西方強求一致、喪失自身特點,中國只能成為他們警惕與懷疑的眼中釘。遺憾的是,未能深刻理解中國不同於西方的文化傳統與外交理念,恰恰是當下很多機構與專家在開展公共外交時,落下的關鍵一課。姚遙舉例說,前年有一部電影叫《中國合夥人》,一度非常火,有人說「這就是中國夢」,然而更多的人則存有疑問——這到底是中國夢,還是中國人的美國夢?如果我們費了很大力氣去對外表達,但其中蘊含的卻都是西方的理念,恐怕不但得不到西方的尊重,更會失去亞非拉人民的支持。
姚遙指出,習主席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提出,我們要對外傳播的國家形象必須有中國的特色,具體說包括四個層面:第一是文明大國的形象,第二是東方大國的形象,第三是負責任大國的形象,第四是社會主義大國的形象。這些形象特點與傳統的西方大國不一樣,體現的是具有中國文化傳統的道義基礎:對內要親民愛物,各民族人民要和諧共處;對外要濟弱扶傾,永遠不能恃強凌弱。幫助那些依然貧困的欠發達國家共同發展,做那些傳統西方大國所從來不願做的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承千年的價值觀,我們理應目標明確地精心闡釋和大力傳播——當然,這並不妨礙對外傳播技巧的最高境界是「潤物細無聲」。
因此,我們的當務之急,是將對外傳播的民族文化進行現代化的闡釋與解讀,使其能夠更深層次地為其他國家的民眾所理解。至為重要的是,我們對外傳播的傳統文化,終究還是要客觀體現出我們和西方國家所本身存在的理念不同。在這種文化和理念的影響下,我們才能夠塑造出對內親民愛物、對外濟弱扶傾的中國形象,才能夠號召更多國家與中國一道努力,成為真正負責任的新型大國。
㈢ 中國文化怎麼對外傳播
對外傳播文化主要依靠文化產品,例如電影電視劇文學作品等。
㈣ 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
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意義
增強國際話語權,提升國家的國際形象。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尤其是以經濟為代表的硬實力的不斷提升,中國逐漸走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成為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但從國家的整體發展和戰略角度來說,文化軟實力的強弱也影響著國家的綜合實力。而文化「走出去」成為展示國家形象的重要途徑,也直接關繫到我國在國際交流中的話語權和國家意識形態建設。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部分西方國家一方面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與中國進行經濟、文化等多角度的合作,維持共贏的局面,但另一方面又擔心中國的崛起會對自身的利益、地位造成威脅,於是採用文化滲透、價值觀輸出等方式沖擊中國的文化市場,並且在國際社會宣揚一些對中國不利的言論,比如「中國威脅論」「文明沖突論」等,煽動國際社會情緒,破壞中國的文化建設和詆毀中國的國家形象,不利於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和和諧國際關系的構建。實施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可以進一步加強世界對中國的了解和認識,同時增強國家的話語權建設,提升國家的國際形象。
增強綜合國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吸引力。在中國經濟硬實力逐漸強大的背景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有利於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具體來說,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和深入,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如果說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與世界交流、合作的實力是「中國製造」,那麼隨著自身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優化,在未來與世界各國進行深入合作的可能是「中國金融」、「中國企業」以及「中國倡議」等。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逐步開展,越來越多的國家積極響應,不斷深化與中國的合作,值此契機,中華文化也可以實現對外的傳播。通過發掘中華優秀文化,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吸引力。
闡釋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中國文化「走出去」,能夠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世界各國的文化實現交流、碰撞,增進世界對中國歷史文化的了解,從而有利於求同存異、增進共識。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解西方敵對勢力給中國造成的不良影響,重塑國家整體形象。實施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有利於更好地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國的文化內涵。
中國文化「走出去」,要堅持軟實力與硬實力共同發力,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對外傳播
硬實力與軟實力是我國不斷發展進步的兩大重要因素,只有使其協調發展,才能共同增進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促進國家的社會建設。近年來,我國對軟實力越來越重視,多次在政策文件中提出「發展硬實力的同時需兼顧軟實力」,這些政策措施對於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從兩者的屬性來說,軟實力不同於硬實力,其本身是一種無形的力量,通過文化因素,可以影響、改變人們的行為,並且對社會各個領域產生深刻的影響。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可以為硬實力的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和價值遵循。雖然文化具有強大的力量,但它的發展並不是孤立的,在文化傳播過程中依然需要依託於經濟硬實力。軟實力與硬實力協調發展,不僅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發展規律,也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強大支撐。同時,軟實力的發展也可以帶動硬實力的發展,推動國家硬實力「走出去」。中國處於發展中國家的行列,硬實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在未來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實現軟實力和硬實力的充分結合、協同共進,從而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中國文化在傳播過程中,最重要的靈魂部分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外傳播中華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該成為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要唱響核心價值觀的主旋律,著重展示我國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涵、文化淵源。通過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獲得世界其他國家的認可,進而增進國際間的交流互動。通過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使西方國家的「中國威脅論」等相關言論不攻自破,從而樹立負責任大國的良好形象,也可以增強中國的話語權建設。
㈤ 如何推動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
國際文化傳播的途徑主要有:電影、電視、圖書、旅遊以及在外國辦孔子學院等。電影反應的文化最生動,最具感染力。好萊塢大片對世界各國的文化影響是無可比擬的,所以國家應該重視民族電影事業發展。但如果出發點是推銷中國文化或政府意識形態,就會適得其反,令人反胃。民族文化跟政府文化是有區別的。正確的出發點應該是弘揚民族文化中的真善美,即使政府形象受損,也應包容。好萊塢的很多片子恰恰是靠抨擊政府,在世界影壇上火起來的。
㈥ 中國文化如何全球傳播
國際上一般提倡外語翻母語。母語翻外語,盡管可以做到不出差錯,但對國外讀者而言,閱讀起來還是有隔膜。 ●我們需用更開闊的視野去理解中外文化傳播,要看到,翻譯之後,還有出版、傳播、接受,最後才談得上影響力。楊先生的貢獻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有太多的事情有待我輩繼續努力。推薦閱讀2011年搞笑版新聞聯播:Q幣潘幣實現自由兌換(圖)A股轉機尚需一兩年[時政] 也談「新冷戰」[經濟] 中國股市十年與國足十年[社會] 90後人文素養最高?[熱帖] 明星獲獎感言背後的故事[文史] 楊鈺瑩復出 當年為何被封殺[文史] 1972年朝鮮黃金時代(圖) 水皮:郭樹清救市說法只能當故事 ●嘉賓:謝天振(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翻譯研究所所長,比較文學暨翻譯學教授) 龔丹韻:譯界泰斗楊憲益先生的去世,引起了大眾對翻譯和中外文化傳播的熱議。楊先生一生致力於把中國文學翻譯成英文,讓中國文化走出國門。您覺得這個領域今天我們做得怎樣? 謝天振:楊先生畢生的願望,就是把中國文化介紹給全世界。如果我們真的認同楊先生的理念,那就應該把他所追求的,踏踏實實地做下去。畢竟,中國文化的全球傳播,並不是譯文翻完就算成功了。它還涉及到一個更大的命題:中國文化如何才能走向世界?這個問題上長期以來一直有一個認識上的誤區,以為只要把中文翻成外文,就自然而然走向世界了。其實並非如此。 作家劉心武告訴我,他去巴黎時驚訝地發現,法國的文化學者們竟然都沒聽說過魯迅,而其實我們已經翻譯了大量的魯迅作品。此外,我的一位博士生,論文就是「《紅樓夢》英譯史研究」。她發現,盡管《紅樓夢》的全譯本中,楊憲益先生的譯本比起英國漢學家霍克斯的譯本更加准確高明,然而令人沮喪的是,她在國外知名的幾大圖書館發現,借閱率、引用率最高的是霍本,看過楊本的寥寥無幾。 其實換位思考一下,我們中國讀者如果想看西方名著,一般也會首選國內翻譯家的譯本,比如巴爾扎克的小說,就會選傅雷的譯本。傅譯文筆流暢漂亮,貼近中國人的審美趣味,懂法文的專家甚至覺得比巴爾扎克的原文更美。 龔丹韻:既然選擇本國人的譯本是不可避免的傾向,而西方漢學家畢竟有限,中國文化想要走向世界,突破口究竟在哪裡? 謝天振:現在大家都對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意願很強,成百上千種中國文化典籍被翻成了英文,初衷很好,但最後往往是:國內出版,國內發行幾千冊,躺在國內圖書館里。最多讓國外留學生看,留學生回家鄉後,可能還是選擇他們國家的譯本。與此對比的是,中法文化年上,有位中國作家的小說譯本銷售高達9萬多冊,關鍵就在於它由法國出版社出版,很容易經由法國的文化渠道流傳開來。 國際上一般提倡外語翻母語。母語翻外語,盡管可以做到不出差錯,但對國外讀者而言,閱讀起來還是有隔膜。畢竟本國的譯者更了解本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和文化趣味。不過對中國而言,國外精通中文的人才實在有限,任其自然是不行的。所以目前的策略上,我們不妨積極鼓勵國外學者、國外出版社多翻譯點中國名著,甚至可以給他們配備中方的顧問,或者中外合作翻譯等,在國外的流通渠道出版,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我們需用更開闊的視野去理解中外文化傳播,要看到,翻譯之後,還有出版、傳播、接受,最後才談得上影響力。楊先生的貢獻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有太多的事情有待我輩繼續努力。 龔丹韻:讓外國人來翻譯,難免對中國文化有所誤讀。對我們而言也是如此,比如村上春樹的小說換了一位譯者,讓讀者們大為吃驚,與原來的風格感覺居然可以完全不同。翻譯究竟該怎麼處理文化之間的差異? 謝天振:中國的翻譯歷史經過兩個階段:清末民初時,我們對西方了解太少,為適應國內讀者的閱讀習慣,採取的方法是「歸化」。比如林紓翻譯《福爾摩斯》時,說他「拂袖而去」,現在我們都知道西裝袖口是做不出這個動作的。翻譯中的這類扭曲,當時也無可奈何,必須先讓中國人理解為先。魯迅首先注意到這個問題,極力強調保持語言的原汁原味,可惜他的實踐並不成功,但那種高瞻遠矚的眼光值得肯定。隨著我們對西方文化了解愈深,新時期的翻譯,追求的方法是「異化」,盡量把有差異的文化信息直接翻給中國讀者。其實翻譯永遠不可能百分百契合原著。有一句名言:翻譯總是一種創造性叛逆。 我曾對村上春樹小說的第一個譯者林少華說,「中國讀者首先是通過你的翻譯,接受了村上,喜歡上了村上,這就是你的貢獻。」而現在,因為對村上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興趣基礎,讀者希望有更貼近原文的譯文,這也是很正常的。翻譯異域文化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個過程。我們了解西方文化用了100多年的時間,而西方對我們的了解才剛剛開始起步,不可能指望西方短時間內就能奉獻出非常忠於原文的中國典籍譯本。 龔丹韻:隨著年輕人的外文水平普遍提高,網友們組成了各種翻譯小組,第一手的外國文化作品,從小說、電影到電視劇等,大多經由這些「字幕組」先在網上流傳,您對此怎麼看? 謝天振:我對年輕人參與翻譯持肯定態度,社會對翻譯的熱情,有助於整體翻譯水平的提高,人們會更了解翻譯是怎麼回事。上外高翻學院的學生中,最優秀的學員往往是非外語專業出身,反而外語專業的學生,局限於單純的語言訓練,缺少文化訓練,知識面狹窄,視野不夠開闊,在翻譯上顯示不出自己的優勢。 現在翻譯已經進入到一個職業化時代,充分利用網際網路、電腦翻譯軟體,正是這個時代的一大特徵。網上的字幕組也許還無意成為職業翻譯,但是若干年後其中說不定也會冒出幾個優秀的網路翻譯家。 翻譯本來就交匯著各種學科、各種專業,職業化時代的翻譯更是一個開放的大平台,這樣,翻譯事業才會更加興旺發達。
㈦ 作為中國人,如何把中國文化傳播到全世界
首先,你得把中國文化傳承下去。如果後繼無人,也就別談什麼傳播到全世界。
其次,你得把中國文化發揚光大。不能與時俱進的文化,遲早會被歷史淘汰,所以要不斷發展。
最後,你得把中國文化展示出來。酒香也怕巷子深,只有展現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讓地球人都去追捧,才能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㈧ 如何更好地對外傳播中華文化
傳統中國文化是儒釋道,即儒家思想、佛教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組合,但主流是儒家思想。其他學派的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不大,如法家思想、墨家思想等。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純國貨,佛教思想是由以前的西方傳播給中國的,不算純國貨。所以,要對外真正傳播中國文化,只要教外國人讀兩本書,一本《論語》,一本《道德經》就差不多了,用外國譯本教更快捷方便省事。這樣,遠遠好過教外國人用筷子吃飯、一筆一畫寫漢字,捨本逐末,沒有多大實際效果。
傳統中國文化適用於封建社會的昨天,它使中國成為沉睡的獅子。今天的中國應該在保留傳統文化中有益的部分的基礎上,積極向西方資本主義學習,向西方人做學生。
㈨ 如何對外傳播中國文化
傳統中國文化是儒釋道,即儒家思想、佛教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組合,但主流是儒家思想。其他學派的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不大,如法家思想、墨家思想等。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純國貨,佛教思想是由以前的西方傳播給中國的,不算純國貨。所以,要對外真正傳播中國文化,只要教外國人讀兩本書,一本《論語》,一本《道德經》就差不多了,用外國譯本教更快捷方便省事。這樣,遠遠好過教外國人用筷子吃飯、一筆一畫寫漢字,捨本逐末,沒有多大實際效果。
傳統中國文化適用於封建社會的昨天,它使中國成為沉睡的獅子。今天的中國應該在保留傳統文化中有益的部分的基礎上,積極向西方資本主義學習,向西方人做學生。
㈩ 中國式如何對外傳播中國文化的
孔子學院
唐人街
中國結
美國時代廣場的中國印象介紹片
好像也有中國對外的電台吧
有華語電台,對華人的電視台啊等等
還有對外漢語教師
交流學者,交換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