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沒有中國人獲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設立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在這一百多年裡,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了在自己國土上做出成績並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而卻有一個特別的個例——中國,直到今天吧 獲得這個獎項的人只有那麼幾 個 國人獲諾貝爾獎莫言、屠呦呦而且還有爭議
中國,這樣一個擁有十二億九千六百萬人口的泱泱大國,為什麼就很難有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他們雖然也獲得了諾貝爾獎,但他們卻已不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了。台灣科學家李遠哲有幸獲得了1986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成為第一個具有中國國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但他的成績卻不是在中國本土上做出的。歐洲一些小國,人口和國土面積還不如我國一個省大,也已有了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我們的鄰國日本僅在二戰後就有9位自然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獎,而且已經定下目標,要在本世紀前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成為「諾獎大國」。 而在一海之隔,有著960萬平方千米國土和十二億九千萬人口的中國,別說有九位諾貝爾獎科學家,就連產生一位在本土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目前看來也只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想。更何談5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這一天文數字。為什麼中國本土上出現不了能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是我們中國人比外國人笨嗎?不是!從殷商的甲骨文到造紙術、活字印刷術、火葯及指南針四大發明;從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到我國自六七十年代以來成功發射的的「兩彈一星」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及「神舟」1,2,3,4號飛船;從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胰島素到世界上第一例體細胞克隆山羊「元元」、「陽陽」順利降生;從「銀河」、「曙光」超大型計算機的研製成功到中國第一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 CPU 「龍芯」的誕生,都說明我們中華民族的智力並不比其他民族差。
是我們國家不重視科教事業嗎?不是!從我國實施的「863計劃」到「最高國家自然科學技術獎」、「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等的設立,無一不體現出國家對科技、教育事業的關心和支持。那為什麼至今中國還沒有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我認為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教育觀念落後,缺乏對青少年創造能力的培養,二是科普教育落後,缺乏優秀科學家成長的肥沃土壤。
一天下午放學後,我在回家的上聽到了一對父子的談話。一個四歲左右男孩說:「爸爸,是樹上的葉子多還是地球上的人多呢?爸爸不耐煩地說:「你這娃咋提這樣的問題呢,這兩個有什麼可比性!」聽了爸爸的一頓訓斥,孩子慚愧的低下了頭,拉著爸爸的手慢慢地走遠了。這個孩子提的問題多好阿!是一個多麼有趣的問題呀,可他的爸爸對孩子提出的問題不屑一顧,痛加訓斥。這就是中國為什麼沒有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原因之一!
人本都是具有創造力的,兒童時期表現得尤為明顯。多少個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孩子也許就在這一聲聲訓斥中,放棄了想像,放棄了創造,失去了成為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可能。我曾經在一本介紹外國兒童生活的書中看到外國人是怎樣發現、培養、發展孩子創造力的。每當孩子提出一個問題,大人們總會首先表揚孩子問題提得好,然後耐心地啟發孩子對所提問題進行思考,和孩子一同討論,並盡可能的給孩子一個准確的答案,引導孩子查閱有關資料,不斷激發孩子去想像、去創造。孩子們便越來越愛想像,愛創造,愛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去思考世界上許多被大人們所忽視的現象和問題……。
美籍華裔數學家丘成桐說過,「在美國,學校非常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所以不斷地有新的天才出現。他們喜歡亂闖亂碰,海闊天空,除非他們認為前人的思路對自己有幫助,否則會向完全不同的方向發展。中國不同,中國是用種種考試凝固學生。」 在我國,注重灌輸書本知識的傳統教育模式籠罩神州大地已有幾千年歷史了,至今仍未發生根本性變化。考試的成績被認為是衡量學生好壞的主要標准。家長們總是希望孩子們學習學習再學習,學習成為大多孩子的主要任務,孩子也成為分數的奴隸,整天硬著頭去學、去背,去爭奪高分。而對高分之外的事卻不聞不問。以至於出現了很多「高分低能」的「高材生」。我國是「奧賽」大國,每年在各種「奧賽」中獲得了許多獎項,然而,這些「奧賽」獲獎者中有大成者則寥寥無幾。更重要的是,許多家長寧願孩子「高分低能」也不願「低分高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同學們,以及希望自己孩子以這個模式發展的家長們,你們忘記了一點,我們國家需要的是能挑起國家建設重擔的有創造力的高素質人才,而不需要一個個只會讀、會記的「磁碟」!
即使 偶爾有幾個從大人們對創造、想像禁錮中逃出的孩子也會被創造、發明路上的艱難所壓垮。現在,當我們走進大大小小的書店時,就會發現一個共同的特徵:有些書店裡的書約80%都是應試參考書,甚至有些書店的招牌竟寫上「考試書店」。對於在科學方面有興趣、想購買一些科普和科技製作方面書籍的同學在這些書店裡只能一次次空手而歸,我已有過多次這樣的體驗。這樣的現狀會大大地限制青少年發明創造能力的發展,挫傷他們探索自然奧秘的積極性。偶爾有幸也會發現一二兩本好書,但也會被其昂貴的價格嚇退。在今天的中國,科普書籍對於渴望科學知識的孩子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水中月,鏡中花。城市裡有科學興趣的孩子,也許還能買到幾本科普書籍,而在佔中國人口90%以上的農村人口中,願花這么多錢為孩子買科普書的家長能有幾個?農村孩子對科學的嚮往也只會成為深藏在他們心底的一個永遠無法實現的夢。一個個閃爍著創造智慧光芒的火苗就這樣被周圍的冷水慢慢地澆滅了。
中國的優秀 科普書籍為何這樣少?中國的科普作家哪兒去了?五六十年代的老一輩優秀科普作家或年事已高,或已去世,大都不能再寫了。年輕科普作家們的筆頭多半伸向了獲利豐厚的選題,能堅守科普崗位者已寥若晨星了。放棄自己職責科普作家們,你們為什麼不為中國千千萬萬愛好科學的孩子們著想?你們為什麼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著想?難道是你們不知道「科教才能興國」的道理嗎?加之許多出版社因科普書獲利少而不願出版,科普書籍當然也就慢慢少了。有些貪婪的書商們只是想方設法地賺錢,一味地在書的包裝、印刷上下功夫,藉以不斷地提高書價。誰可曾想過,一本本、一套套標價幾十、幾百元的科普書籍,裡面真正值得學習的知識能有多少?又有多少家境並不富裕孩子能買得起它?其實這些書是完全可以印成幾元錢一冊的簡裝本,滿足千千萬萬個渴求科學知識的孩子的求知需要。
由於我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體制存在不足之處,國家高考選拔人才看分數,學校為了提高知名度而不斷追求升學率,抓分數;家長為了孩子進入名牌高校、學有所成一味地督促孩子去爭高分;學生們為了不辜負家長期望,也為自己將來找個好出路想方設法考高分。在中國學生眼裡所有事情都是為著分數轉,分數似乎成了教育的最終目標,與分數關系不大的課外科技活動在很多學校已經不搞了。加之科普書籍的貧乏和科普教育的落後,中國的孩子們生活在沒有發明創造和科學氛圍的環境中,中國孩子對科學的嚮往和創造的慾望就像倒在漏勺里的水,一點點的消失了。大人們也像修剪樹木一樣,剪去孩子們發明創造的「側枝」,只讓它向高分的「主幹」方向發展。試想,一棵大樹只長主幹,而幾乎不長側枝,葉片稀少,這樣的樹能活嗎?這樣的「高材生」能成為諾貝爾獎獲得者嗎?這樣的國家能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嗎?連一個諾貝爾獎都沒有的科技水平與我國的「人口大國」相稱嗎?一個有民族自尊心的人難道不為之感到臉紅嗎?
在新的世紀里,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競爭的實質是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和國民創造意識的增強。發達國家青少年和廣大民眾對科學與創造的認識不斷增強。而在我國,大家總覺得科學離我們很遠,很遠,創造與我們青少年無關。
❷ 中國人為什麼沒有人獲得諾貝爾獎
據統計,平均一個國家在建國後30年就有第一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中國成立50年了,為何竟沒有一位中國本土科學家戴上這頂科學皇冠?
1999年,毋國光、陳佳洱、楊福家和朱清時四位院士一起提出「中國需要諾貝爾獎」,緊接著經濟學家何煉成就此也談了自己的意見。如今,「中國需要諾貝爾獎」成了中國人共同的呼聲。
諾貝爾獎對中國科學家的意義有多大?趙忠賢院士認為,對中國科學家來說,得獎的意義在於鼓勵大家在基礎研究方面進行原始創新。諾貝爾獎對人類有重要的影響,在這些方面,中國科學家也應該做出應有的貢獻。
趙忠賢院士強調,諾貝爾獎並不是唯一的科學標准,並不能把它當做科學研究的唯一目標。因為大量工作———探索宇宙規律———必然要進行科學研究,但不是所有的研究取得了成果就能拿到諾貝爾獎。獲獎並不是一個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的目的,認為從事科學研究不得諾貝爾獎不行,這就不對了。
■中國科學家為何沒獲「諾貝爾獎」
中國科技館館長、科學史專家王渝生介紹,中國科學傢具有諾貝爾獎水平的研究甚至可追溯到建國前。最主要的科研成果有20年代的「康普頓———吳有訓效應」、30年代趙忠堯的正負電子湮滅早期實驗、40年代錢三強、何澤慧夫婦的鈾核三分裂的發現、1965年人工第一次合成了胰島素結晶。
不可否認,我國曾多次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趙忠賢院士認為,從科技史的角度講,中國沒有得到「諾貝爾獎」是有原因的。1901年頒發了第一次「諾貝爾獎」,而在1900年的時候,八國聯軍進北京,從此往後的半個世紀,中國都處於戰亂和列強壓迫之中,總體上說,基礎科學研究沒有什麼重大的發展。解放後,在科技上有了很大發展,但改革之前處於封閉的狀態。對我國來說,有很多問題,經濟、科學、國防,這時主要科技成就是「兩彈一氫」的研究,這一領域集中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在基礎研究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如在1965年人工第一次合成了胰島素結晶,但是,畢竟還很少。改革以後,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政策,特別是近年來,又提出「科教興國」的戰略,對科學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趙忠賢院士認為,建國後沒有拿到諾貝爾獎有很多原因,從客觀上講,十年「文革」期間,國際上科技高速發展,而我們對基礎研究造成了很嚴重的破壞,這需要很長時間的恢復和積累;從主觀方面講,我們原始創新型基礎研究比較少,在改革之初,在原始性創新科技強調得不夠。
■百年中國科技史,給人何種啟示
楊振寧教授說,諾貝爾獎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事情。對於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評選的方法和成績,我不認為是正確的。關於物理、化學和醫學這些方面,中國大陸到現在還沒有人獲諾貝爾獎。這個原因非常簡單。第一是沒有足夠多的經費。今天,不論是做生物、物理或化學研究,設備是非常貴的。中國現在漸漸上來了,可是與先進國家最好的設備相比還差一截。第二個原因是學術要有傳統。學術傳統的最重要的一點,是可以使年輕人知道哪個問題是值得去做的,哪個問題容易有發展前途。中國科學的傳統一時還發展不上來,我認為這是最主要的。趙忠賢院士說,一個實驗室、研究所的學術積累和學術傳統非常重要。要注意積累,發揚傳統,不斷培養年輕一代。在20年代,索默菲沒有拿到諾貝爾物理獎,但是索默菲實驗室卻有七個學生都拿到該獎,這就是因為索默菲實驗室的學術傳統影響到了下一代。我想,在積累和傳統方面都做到了,不斷有年輕人發展起來,更多的重大的原始性創新科技就會出現,有人獲獎那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中國科技與國際水平有差距原因何在
據1996年統計數據,中國科研開發經費只佔GNP的0.5%,相對於發達國家(美國是2.45%,日本是2.9%),不但比例低而且絕對數量少,如果按人均則更少,甚至不如像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這無疑是嚴重製約中國科技發展的一大因素。
談及產生差距的原因,我國著名科學家趙紅州教授認為有四點:其一,科學知識積累不夠;其二,科學研究時間不足;其三,缺乏科學家群落;其四,缺乏科學人才識別和甄選機制。
楊振寧認為,制約中國科技發展的主要原因還是經濟的落後。但他也逐漸樂觀起來,他認為中國科學家做出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級工作的條件正在成熟。他說,兩年前,也就是中國大幅度增加科學家薪金之前,我研究了10所最好的大學正教授的年薪,算下來人均還不到2000美元。兩年來我看到政府給他們增加了許多,如果這樣發展下去,我覺得中國人可以做出很多能夠得到諾貝爾獎級的工作。
中國科技與國際水平存在差距,這恐怕已經有300年的歷史,當近代科學興起之後,中國卻出現落後了,而在700年前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在世界上一直走在最前列。中國科技的興盛與衰落的原因難道僅僅是經濟方面的嗎?
趙忠賢院士在談到中國技術史時說:「在文化上,我認為儒家文化抵禦了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盡管儒家文化也有其精華,在培養人的修養、為人處世、修身養性方面是先進的。從總體上看,這種文化機制不利於培養標新立異的科技人才。」
■中國科學家要拿到「諾貝爾獎」,應該具備哪些條件
巴丁教授在同一領域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他在訪問中科院物理所時,曾半開玩笑地談到了這個問題。他講了獲得諾貝爾獎應該具備的三個條件:第一是努力;第二是機遇;第三是合作精神。
趙忠賢院士說,這些方面對中國科學家來說很重要。他所說的「努力」,不僅指勤奮,還指要選准方向,全身心投入,這樣才能做出原始創新成果。他所說的「機遇」,還包含著所選的工作的意義大不大,有的雖然工作完成得很漂亮,但是意義不一定大,也不可能得獎;他所說的「合作精神」,也就是我們常講的集體主義精神。
中國人的特點也許是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比較中庸,不太允許標新立異,雖然大家都知道「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但做起來就困難了。今後我們要學會容忍標新立異,鼓勵不同的學術觀點,同時要有安定、自由的環境和穩定的支持,為科學家創造能全身心地投入研究的條件。
真正的科學家的快樂是通過解決一個個科學問題來享受的,雖然他的生活條件比較差一些,但他不會要求太奢侈的條件,當前最需要的是穩定的支持。吸引那些熱愛科學、有科研素質的人才從事科技工作。如果能夠貫徹江總書記在美國《科學》雜志上發表的文章的精神,中國科學家做更多更大原始創新工作,得獎的幾率就會增加。
■與其他國家比較,中國得「諾貝爾獎」有什麼有利條件
中國農業科學家生物技術研究所劉德虎研究員說:中國最大的優勢是人才優勢。在國外,幾乎所有著名的研究室里都有華人,甚至一些在國內我都看不上的學生,到了國外,不知怎麼就成了人才了。
中國有人才,這當然是第一要素。楊振寧認為,要說優勢,我認為就是中國具有得這個大獎的人才條件。楊振寧切身感受到,在西方教書的人接收了很多中國學生,大家都認為中國學生質量最好,可以說中國教育工作已成功地供應了大量科技人才。
要想在科技方面大大發展,中國這樣的人才是不成問題的。還有新中國成立以來有一個好傳統,就是政府對教育非常重視,中國的年輕人非常勤奮。楊振寧認為,過去,制約中國科技發展的是經濟落後,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本土離諾貝爾獎已不是遙遙無期,而僅一步之遙!
■與其他國家比較,中國得「諾貝爾獎」有什麼不利因素
趙忠賢院士認為,對中國來說拿到國際大獎的不利因素是,中國科學家參與國際活動太少。過去不先進,人家有成見,還需要了解我們。作為基礎研究,與國際接觸、交流,尤其是與世界一流實驗室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國際間交流不夠,原因往往是由於經費不足。劉德虎研究員說,一些科學工作者應邀參加國際會議,去前要先寫信給人家,看人家願不願意給你提供來往機票、食宿等經費。這就像「要飯的」一樣,花自己的錢理直氣壯,干嗎不花自己的錢?因為一年一個項目經費只一二十萬元人民幣,你去國外開會,宣傳自己的研究成果,一去一回,科研經費還會有多少呢?按項目進行投資,項目申請必須寫得非常完備,但是作為原始創新科技,又有誰能看得那麼細、看得那麼遠、看得那麼准呢?如果能先寫出結果再進行創新的話,那不任何人都可以創新了嗎?
有專家認為,現在有的項目投入不算太少,但是,還要避免分散,應該把錢集中在真正獻身科學又有科學素養的人身上,鼓勵他們的好奇心。現在的評估體系不是把資金投資給科學家身上,甚至出現了該拿錢的人拿不到錢的現象;申請專利的體系跟不上,對已有科研成果的保護不力;科研的連續性不夠,不斷地申請,科研過程不斷地被打斷,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中國科學家離「諾貝爾獎」究竟有多遠
中國多少年能夠拿到這個獎?楊振寧說,假如經濟增長快,還不止一個中國人會獲「諾貝爾獎」。因為中國的經濟增長很快,而且中國領導人對科技發展的速度有很殷切的要求,對研究工作的投資也有大幅度的增長。
諾貝爾獎與中國擦肩而過的機會畢竟太少了。趙忠賢院士說,如果對個別事件做估計這很難。但是從整體水平來說,中國要拿諾貝爾獎,需要更多原始性創新科技。
任何一個原始創新科技都不是憑空出來的,不僅需要前人的研究作為基礎,也要不斷地產生新的觀念,不斷進行總結,才能挖掘出來。真能在前沿問題上做出比較深入的研究,會有重大原始性創新發現。
劉德虎研究員認為,關鍵不在於人聰明不聰明,而在於環境怎麼樣,只要科研環境改變了,中國科學家一定能拿到「諾貝爾獎」。最基本的還是那句話:發展才是硬道理。真的做出成果了,別人不了解的會了解,有成見的會改變。
■中國哪些科技領域最有可能拿到「諾貝爾獎」
專家認為中國在高能物理、生物科技等領域具有問鼎諾獎的水平。丁肇中說,中國在高能物理方面的成就與貢獻是世界一流的,中國高能研究無論理論還是實驗,其水平在世界上也是先進的。他特別談到了他和中科院高能所、電工所以及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合作的探求宇宙暗物質的實驗。這一研究一旦獲得突破進展,當然是具有獲諾獎水平的。該實驗設備已於1998年在美國「發現號」太空梭上飛行,獲得了許多數據和成果,這是世界上公認的。而且參與這一研究的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長陳和生,正是他在麻省理工學院培養的博士生。
此外,高能所專家與義大利合作在深岩洞尋找暗物質的研究也備受國際矚目。一旦他們的研究能領先美、日完成,則必獲諾獎。據悉,截至199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已五次授予粒子物理學領域的科學家。中國是少數建成原子對撞機的國家。在粒子物理學研究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科院同志信心十足地介紹,高能物理所有不少科研課題是世界一流的,一旦研究成功,中國科學家將獲得不止一項諾貝爾獎。
在生物科技方面,中國人類基因組工程負責人楊煥明博士不止一次說,基因研究不光拼技術,還拼資源,而中國的生物資源豐富。在這片資源的沃土上,隨時可能結出生物科技的奇葩。
中科院動物所從事的克隆大熊貓胚胎實驗一直令外國科技同行羨慕不已,因為他們根本沒有這樣的實驗材料。在中國,由於生物資源豐富,中國科學家可以做許多外國科學家想做但沒有條件做的研究。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有望形成中國生物科技的異軍突起。楊煥明說,在基因研究方面,中國已形成了上游基礎性研究與下游功能研究兼備的完整科研隊伍。中國是世界上參加人類基因組計劃僅有的六國之一,發展速度已位於世界前列,從長遠看,中國有追上美、英等國的實力。
❸ 為什麼中國人得不了諾貝爾獎
得不到公平的競爭,有資源的國企央企管理非常官僚,民企也很難獲得充足的自己,現在中國的投資基本是短線投資,需要可觀的回報,像基礎科學研究短幾年,長的十幾二十年,期間無任何回報,還需要巨額投資,加上國際環境都不相信中國企業,中國竊取別國技術或技術換市場也是詬病!
❹ 中國為什麼沒有一個得上諾貝爾獎的
「中國為什麼沒有一個得上諾貝爾獎的?」這是一種錯誤的言論,實際上中國有獲得諾貝爾獎的,莫言就是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❺ 為什麼中國沒有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有啊,莫言就是。
❻ 為什麼中國科學家從來沒有獲得過諾貝爾獎
中國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諾貝爾獎自1901年頒發以來,共有七位華人獲諾貝爾科學獎,他們分別是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和崔琦 。
1957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因「發現宇稱原理的破壞」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6年丁肇中因「發現一類新的基本粒子」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6年李遠哲因「發明了交*分子束方法使詳細了解化學反應的過程成為可能,為研究化學新領域—反應動力學作出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7年朱棣文因「發明了用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8年,崔琦與德國的霍斯特·斯托爾默和美國的羅伯特·勞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學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政道
法籍華人 高行健 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
一、生平簡介
李政道(Tsung-Dal Lee 1926~)理論物理學家。1926年11月25日生於上海。1943~1944年在浙江大學(當時一年級在貴州永興)物理學系學習;得到老師束星北的啟迪,而開始了他的學術生涯。1944年因翻車受傷停學。1945年轉學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物理學系。1946年受他的老師吳大猷的推薦,得國家獎學金,去美國深造,入芝加哥大學研究院,1948年春天,李政道通過了研究生資格考試,開始在費米的指導下作博士論文研究。
1949年底,在費米的指導下,李政道完成了關於白矮星的博士論文,獲得博士學位。以後在該校天文學系半年和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萊)物理系一年任講師並從事研究工作。
1950年,李政道和來自上海的大學生秦惠君結婚。他們有兩個孩子,長子李中清,現任加州理工學院歷史教授;次子李中漢,現任密歇根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1951年到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工作。1953年任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助理教授,1955年任副教授,1956年任教授,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60~1963年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教授兼哥倫比亞大學教授。1963年任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講座教授,1964年任該大學費米物理學講座教授,1983年任該大學全校講座教授。他還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楊振寧:把高質量的學生變成高質量人才
楊振寧:1922年出生於安徽。1957年與李政道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回顧20世紀科學的發展,楊振寧認為主要成就體現在3個方面:學會了控制電子的行動;發現了研究極小結構的方法;離開了地球引力實現了登月夢想。
展望21世紀,楊振寧認為中國將於21世紀中葉成為世界科技大國。「我這樣說原因有四:一、中國有數不清的絕頂聰明及可塑造性強的年輕一代,這是科技發展之首要前提。二、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在重人倫和勤儉的同時,也重視教育,勢必令上述人才大有可為。三、中國在過去一百年的發展中已經走出了固步自封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對近代科學的熱忱。四、中國內地、香港、台灣近年來經濟的迅速發展為科技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後盾。」
楊振寧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幾年就成功研製出原子彈,從那時就培育和積累了一大批基礎人才。「中國人是有很高素質的。比如清華大學的生源就不比美國哈佛大學的差,但我們要考慮的是,怎樣把高質量的生源變成高質量的人才。」楊表示有信心隨著經濟的發展、科研條件的改善,繼本世紀的華裔科學家之後,中國本土的科學家必將於下個世紀在重要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中國本土出生、成長,並在本土出成果的科學家要獲得諾貝爾獎,從現在算起,20年足夠」。
丁肇中
1976年12月10日,40歲的丁肇中赴瑞典皇家
學院領取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獎自1901年開始頒
發,從那時候起至1976年的75年中,丁肇中是第三位
金榜提名,獲得此項殊榮的中國血統科學家。在隆重的頒獎
儀式上,他先用漢語然後用英語發表了著名的演講。他說「
得到諾貝爾獎是一個科學家最大的榮譽,我是在舊中國長大
的,因此想借這個機會向發展中國家的青年們強調實驗工作
的重要性。中國人有句古語:『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這種落後的思想,對於發展中國家的青年們有很大害處
。由於這種思想,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學生們都傾向於理論研
究而避免實驗工作。事實上,自然科學理論不能離開實驗的
基礎。特別是物理學,它是從實驗產生的。我希望由於我這
次得獎,能夠喚起發展中國家的學生們的興趣,使他們注意
實驗工作的重要性。」
❼ 分析中國沒有諾貝爾科學獎的原因。
中國其實不缺人才。沒有諾獎的原因我分析有以下原因:一是中國人急功近利的觀念,這是歷史形成的,沒有辦法,做一件東東,別人就要問你:這東東有什麼用?如果沒發現有什麼用,別人就會說你是個瘋子,這是最主要的原因;第二條也是因為以上的原因,政府也好,民間也好,企業也好,不願花大錢搞科研,而願意去仿照、抄襲或者說去偷人家的技術或者方法,因為這種方法成本低,見效快,當然,還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❽ 中國為什麼沒能產生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中國作家們為何從諾貝爾文學獎誕生至今,近百年來與此項大獎無緣,沒有一人獲此殊榮?在下分析是由下述兩種因素所致:
一、 外部因素: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發地在歐洲,因地域的關系,東、西方價值觀念、審美標准、閱讀愛好等均存在重大差異;評委們懂中文的又極少,不能直接閱讀中文原著,這就勢必對中國作家的入選造成被動的劣勢,形成不利的局面。就像西方人喜歡吃麵包、喝牛奶;中國人喜歡豆漿、油條,口味愛好相差實在太大!也有如讓廣東人評選美食,南甜北咸,他們絕不會讓東北人愛吃的豬肉燉粉條入選上榜的。還有,評委們看的都是中文作品的英譯本,有些譯本的質量實在令人不敢恭維,假如把名著《紅樓夢》翻譯成《躺在紅房子里做夢》,豈不大煞風景,甚至大倒胃口,評委們看了誰會投上一票?
二、 內部因素:首先是中國作家的作品,在國外宣傳的力度不夠,無論從翻譯的語種及作品的種類、數量都較少,沒能形成相應的氣勢與規模;其次是中國作家的作品質量,距世界級的水平可能尚存在一定的距離。如果我們冷靜客觀地把新中國建國以來的優秀作品,做一翻認真系統的衡量分析,再與國外獲獎作家的作品近行比較,就會發現,中國作家的創作視角還是比較狹隘近視的,創作情緒比較浮躁,功利化的成份多一些,作品的內在質量與世界級作品的水平的確存在一些差距。你的作品本身不行,就怪不到那些藍眼鷹鼻的洋評委們了,不能老是腹議埋怨人家老外有眼不識中國泰山美玉了。把中國文學史橫豎看上幾遍,你就會發現,象曹雪芹、施耐庵、羅貫中那樣當之無愧的真正世界級的大作家,每二、三百年才誕生一位,真可謂鳳毛麟角,不象青菜羅卜年年都冒出幾茬來。也許中國的世界級的文學大師,將來真正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尚在母腹之中,還未降臨到神州大地,那就暫時麻煩不著諾貝爾文學獎的各位評委們了。就象國際田徑百米錦標賽,人家冠、亞軍選手百米速度均在10秒以內,咱的成績還在10秒以上,哪位裁判也不敢冒天下大不韙,把冠軍的獎杯頒給咱們啊!
其實,文學大獎與田徑比賽還是存在較大差異的,兩者是不能簡單類比的,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委們也有看走了眼的時候。舉個例子,聽說《河灣》是2001年獲過此項大獎的英國作家V、S、奈保爾的代表作品,筆者找來認真研讀兩遍,失望的很,根本未能得到以往閱讀世界級水平作品後的那種良好的閱讀感覺與體驗。當然,它的確是一部很優秀的小說,但遠不是世界級水平的傑出作品。其實際水準,在國內至少有幾十部優秀作品,都可上陣與其較量一番,一決雌雄。因此,在下奉勸中國作家們,不要把諾貝爾文學獎看得過於神聖公正,高不可攀,那僅僅只是一種世界性文學獎項而已。當然,更不要把它看的過重。大可不必為了獲此大獎而拚命寫作,倘若果真若此,那就本末倒置,失去了寫作的真正意義了。離功利近,距名作遠,幾十年來這樣的教訓,可謂比比皆是。功利性寫作,幫忙或幫閑式的寫作,作家們的急功近利,均是產生名作的一大瓶頸。羅貫中、施耐庵、曹雪芹的寫作年代,一無稿酬,二無什麼大獎賽在前方召喚,這些大師們的寫作,完全是擺脫了功利而自發的寫作。
世界上有些事情有時就是那麼怪、那麼邪,在你越朝思夢想望穿秋水想得到時,卻象水中撈月,撈出來的卻是滿腹的失望;當你完全淡忘時,成功的果實卻又會突然落進你的懷里。在下奉勸中國的作家們,把奪取諾貝爾文學獎的理想,丟進沼窪國里去,真正放鬆身心,拋棄功利,排出干擾,拒絕紅塵世界中的種種誘惑,真正靜下心來為寫作而寫作,也許到時諾貝爾文學獎會主動尋上門來找你的。
對待諾貝爾文學獎,就象對待其他獎項一樣,中國當代作家們應持平和自然的心態,寵辱不驚,不要急功近利,還是從長計宜,來日放長。假如中國的世界級大作家真正尚在母腹中,還未刮刮墜地,那我們就從容等待,耐心等待瓜熟蒂落,等待收獲季節的到來。諾貝爾文學獎,現在不拿也罷,將來有一天真該我們拿了,我們就理智氣壯、問心無愧地張開雙臂,迎接這枚金蘋果的從天而降,為中國又一位世界級大作家的誕生而喝彩歡呼。
假如換個平俗角度來看,就象彩迷們購買彩票期望中幾百萬大獎的眼光,舉目向歐洲大陸眺望過去:諾貝爾文學獎,想說愛你不容易,年年失望年年望,你讓新中國的作家們空望了五十多年,望穿了秋水,望白了一顆顆作家頭顱,你是否太傷中國作家們的自尊和感情了?剃頭的挑子不能老是一頭熱,俺們中國作家從今日起挺直脊樑,敢於對諾貝爾文學獎大聲說不,就象當年魯迅先生那樣,不太感冒你這項文學大獎,俺們現在不領此獎也罷!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呵呵 給你找的 我的感覺就是 中國語言翻譯過去就沒有中國味了 還是中文意境高啊 咱也不必和他們爭那個獎項的 呵呵 我們知道中國有很多好作家就可以了啊
❾ 為什麼中國沒有人獲得諾貝爾獎
截止2016年11月,中國已經有兩人獲得了諾貝爾獎: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學院宣布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中國女葯學家、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葯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屠呦呦與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中國科學家因為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理由為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葯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