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有什麼著名的藝術品
清明上河圖、編鍾、四大名著、牡丹亭還魂記、二泉映月等。
1、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絹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2、中國漢族古代大型打擊樂器 ,編鍾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中國是製造和使用樂鍾最早的國家。
它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鍾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鍾,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鍾的音調不同,按照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引在木架上懸掛一組音調高低不同的銅鍾,由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樂。
3、中國古典長篇小說四大名著,簡稱四大名著,是指《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按照成書順序)這四部巨著。
四大名著是中國文學史中的經典作品,是世界寶貴的文化遺產。此四部巨著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是難分高低的,都有著極高的文學水平和藝術成就,細致的刻畫和所蘊含的深刻思想都為歷代讀者所稱道,其中的故事、場景、人物已經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可謂中國文學史上的四座偉大豐碑。
4、《牡丹亭還魂記》(簡稱《牡丹亭》,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傳奇(劇本),刊行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
該劇描寫了官家千金杜麗娘對夢中書生柳夢梅傾心相愛,竟傷情而死,化為魂魄尋找現實中的愛人,人鬼相戀,最後起死回生,終於與柳夢梅永結同心的故事。 該劇文辭典雅,語言秀麗。
該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傑出的作品之一。
5、《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國民間音樂家華彥鈞(阿炳)的代表作。作品於20世紀50年代初由音樂家楊蔭瀏先生根據阿炳的演奏,錄音記譜整理,灌製成唱片後很快風靡全國。
這首樂曲自始至終流露的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思緒情感,作品展示了獨特的民間演奏技巧與風格,以及無與倫比的深邃意境,顯示了中國二胡藝術的獨特魅力,它拓寬了二胡藝術的表現力,曾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
㈡ 上海中國藝術品交易中心在微信圖片中談好交易,要我帶上藏品一手交錢 一手交貨可信嗎
大多是騙子
㈢ 民間藝術包括哪些
中國民間繪畫、手工藝等民間藝術是千百年來民眾創造並享受的文化,是民眾智慧的創造,是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是大眾的、生活的、民俗的藝術,是藝術領域中的一項分類。泛指勞動者自己,而非專業美術工作者創造,在鄉村城鎮中由民間藝人創作並廣為流傳的美術作品如:糧食字畫、年畫、剪紙、木雕、皮影、石雕、磚雕、泥塑、玩具、陶瓷等,和民俗生活密切相關,民間群眾喜聞樂見,體現出清新、質朴的藝術風格。民間藝術反映著勞動人民獨特的生活情趣,包含著豐富深刻的社會歷史信息,代表著民眾的審美理想。民間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種類繁復,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是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
民間繪畫、手工藝等民間藝術的主要種類:牟氏糧食字畫、武強年畫、唐山皮影、蔚縣剪紙、雄縣花燈、曲陽雕刻、等這些民間藝術大都具有色彩鮮艷,造型雖已體材吉利,構圖飽滿和簡朴,粗獷古拙強烈、渾厚、率真的氣質、成仙之北方的性格。
1、糧食字畫的起源、藝術特色及用途:糧食字畫是用各種五穀雜糧顆粒製作而成的一種特殊之書畫藝術品。起源於清朝末年勞動人民為祈盼五穀豐收、天下太平,能過上吃飽飯的好日子而創制的一種民間藝術,曾作為地方官上京為民請命所奉之特殊貢品。具有很高的藝術收藏價值,是一種純手工工藝。如同刺綉一樣精細,每一粒都要恰到好處,方能出神入化的反映它的藝術風格,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將名人書法、字畫、警句、格言、詩詞等不同內容,用於真、草、隸、篆等多種字體,製作成一幅幅靈動飄逸、獨具特色的藝術作品。其作品不僅具有北方的粗獷、豪放,也具有南方的細膩、清雅,真可謂氣勢雄偉、精湛絕倫,是其它作品無法企及的。
糧食字畫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裝飾品,為人類文化藝術裝飾行業增色添輝。行政機關、事業單位辦公室、會議廳,掛上糧食字畫能充分體現公僕的為民情懷,時時提醒自己不忘土地,把人民時刻放在心裡,站在最大多數人民的一面,其意義是可想而知的;「民以食為天」,糧食字畫用五穀雜糧所創作,與飲食文化密切相關,落盡繁華、一派天然、淳樸親切,為裝修裝飾行業獨樹一幟,增色添輝;酒店賓館、農家飯庄等飲食行業,掛上糧食字畫,有天然融合的獨特韻味,別具一格,與眾不同;生活中的人們都需要至情至愛的關懷,其作為禮品贈送友人,能體現最純真、最朴實、最信譽的感情與友情。
2、年畫色彩的特點:色彩明艷、明快、強烈、宋代出現明朝盛行。年畫:是我國民間歲末歡度春節喜慶豐收預示來年光景美好的一種最普及得民俗藝術品。
河北武強年畫:是傳統民間木刻版畫一種,以木刻版,套色印刷。構圖飽滿,線條剛強有力,設色濃郁,艷而不媚,色彩以紅、黃、綠為主,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藝術。武強年畫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採用杜木刻板、採用黑、紅、綠、黃、紫、粉幾套色水印的木牌畫。手工刻板,手工拓印,繪、刻、印緊密結合,古樸而精美。其構圖飽滿,線條粗放,色彩強烈,裝飾性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畫面結構緊湊,主題突出,人物場景簡練。刻版以陽刻為主,兼施陰刻,線條穩健、流暢。運用黑白對比手法,不失其古樸、雅拙的風格。色彩用原色,單純而富有變化,強烈而又調和,形成了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
3、民間剪紙基本類型:單色、染色、套色、陰文剪紙、陽文剪紙。通過剪刻染等方法塑造個中形象。剪紙歷史久遠,據著《西陽雜祖》記載,唐代就有」剪紙的小幡「之說。
4、剪紙的用途和分類:窗花、喜花、花樣。剪紙的藝術特色:題材廣泛,製作簡便,構圖富於變化,造型洗練,線條明快,色彩明快形式優美,否有強烈的裝飾感。多用象徵手法 、長壽、吉祥內容。
創作方法:(1)確定體裁內容 ;(2)選擇最能表現物象特徵的角度畫單線設計稿,注意形象的平面化;(3)把單線稿變成雙線稿 ;(4)把雙線稿放在紙上用大頭針別好後一起剪刻。
5、風箏:是中國傳統工藝品也是民間玩具,在河北流傳相當廣泛。基本結構是用細竹紮成骨架,糊上紙或絲織品並施彩繪而成。風箏的種類:硬翅風箏、拍子風箏、直串風箏、軟翅風箏、筒形風箏、折裝風箏。樣式:禽、鳥、魚、蟲、人物。起源:漢初韓信
6、阿福:民間泥塑,一般宜細眉善目、面帶微笑的胖娃娃的形象出現,寄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體現著人們求富託付盼福的感受。
7、彩陶:在中國現存原始藝術中最早以色彩圖形與造型相結合成為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
8、皮影戲:是傀儡戲的一種影人是平面製作,最初用紙刻制後來用驢、牛、羊等動物皮剪刻,製作成關節能動的人或物象,染色後由人操作動作,靠燈光映現在白布屏幕上演出,又稱「影子戲」 。唐山皮影:刻制精細,造型優美裝飾性強。 中國木偶類別:仗類木偶、鐵枝木偶、布袋木偶、提線木偶。
9、版畫:在不同材質的版面上經過加工製作,製成印版輔與油墨或色彩,印出的作品。
10、染紙:主要表現形式為將較薄的吸水紙經過折疊、扎、卷、夾搓、揉等方法,並通過並通過、點、暈、刷、擠、捏、洗垂、潑等染色技法而形成千變萬化絢麗多彩的裝飾紋樣。
11、折紙:以簡化、誇張、變形為表現手法 。
12、戲劇臉譜:生、旦、凈、末、丑是中國戲劇中特有的化妝藝術,以寫實與象徵相結合的藝術誇張手法,鮮明地表現人物面貌,揭示人物性格類型,臉譜既是中國戲劇舞台上特有化妝手段又是一種富有裝飾性的圖案藝術,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分為凈角臉譜和丑角角臉譜。
京劇臉譜的顏色是以某種顏色象徵某一人物的品格,這種顏色作為主色,它是一個臉譜最主要直覺得表現手段,每個臉譜至少用三種以上顏色,各種色彩有不同的作用象徵。黃、勇、凶暴。紫 剛正穩練沉著。藍 剛強、勇有心計。綠頑強暴躁。白陰險-狡詐。紅忠貞英勇。黑正直無私、剛正不阿、金銀神聖。
13、繪畫日記:繪畫日記形式把一天中最有意義的事情記錄下來,用形象的語言表達思想感情,將會為你的學習生活增添許多樂趣,同時,又培養了繪畫造型能力。
14、水彩點染以水為媒介通過滲化來進行色彩變化。
15、頭飾的作法很多,一般要經過剪、畫、粘、貼的過程完成,最後將做好的頭飾粘在帶箍上,帶箍長短要與自己頭的大小合適。有的頭飾也可以直接戴在頭上。
16、面具是表演用的道具,所以形象要大膽、誇張。把一塊硬卡紙經過撕、剪、貼、畫線等方法,做成各種藝術造型,拉上皮筋即可。
17、綉花樣是河北廣大農村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綉花樣可以做成帽子、門簾、坐墊、鞋子、書包。
㈣ 我國有什麼藝術品
太多了,光瓷器就有很多種,定窯、汝窯、鈞窯瓷器,特別是明清的青花瓷,還有玉器,書畫等。
僅舉唐伯虎一個書畫例子,其作品都是藝術精品
唐寅:《溪山漁隱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唐寅:《扇面畫選一》(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唐寅:《秋山高隱圖》(美國克里夫蘭博物館藏):
唐寅:《草屋蒲團圖軸》(遼寧省博物館藏):
唐寅:《嫦娥圖》(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唐寅:《春山伴路圖》(上海博物館藏):
唐寅:《函關雪薺圖》(台北博物館藏):
唐寅:《華山圖》(美國克里夫蘭博物館藏):
唐寅:《四旬白壽山水圖》(上海博物館藏):
唐寅:《湖山一覽圖》(中國美術館):
唐寅:《看泉聽風圖》(南京博物館藏):
唐寅:《枯搓鵒圖》(上海博物館藏):
唐寅:《秋江垂釣圖》(上海博物館藏):
唐寅:《事茗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唐寅:《樹杉飛泉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唐寅:《王蜀宮伎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唐寅:《虛閣晚涼圖》(四川博物館藏):
㈤ 中國特色工藝品有哪些,中國特色工藝品圖片
中國特色工藝品有瓷器,銅器,湘綉等都是中國特色的工藝品。
㈥ 大英博物館都有哪些中國的藝術品
大英博物館( The 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顛博物館,位於英國倫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羅素廣場。該館在1753年成立,於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法國盧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地許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偉大科學家的手稿,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大英博物館擁有800多萬件藏品。
3.商代的雙羊尊
商雙羊尊,商代晚期的容酒器。通高45厘米,現藏英國不列顛博物館。
㈦ 中國藝術品圖片庫里,藝術品有幾大類
這類的大學有很多,比如:復旦大學、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華東科技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天津師范大學、上海大學、四川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鄭州大學、福建師范大學、暨南大學、雲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北京印刷學院、深圳大學、遼寧大學、湖南大學、蘭州大學、中南大學、河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湖南師范大學、蘇州大學、西北大學、河海大學、安徽大學、陝西師范大學、西南大學、南昌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江西師范大學、吉林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西南政法大學、重慶工商大學、大連理工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理工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廣西大學、湘潭大學、湖北大學、山東大學、浙江工業大學、安徽師范大學、南京理工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華南師范大學、中南民族大學等等。
㈧ 中國的民間藝術有哪些
中國民間藝術工藝品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多彩。
這些工藝品大都與民間傳說有關,材質有陶瓷、泥塑、布藝、木頭、燈彩、吊飾、 麗江木刻 、樺皮工藝、漆器工藝、 獸皮工藝、 硯石工藝、竹編工藝、漆器陶具、玉器工藝、大理石工藝、
土家族黃楊木雕、瓷器、風箏、剪紙、麥桿畫、年畫、鉛筆屑畫、唐卡、拓真畫、銀飾、紙編畫、蘇綉、魚皮衣等。
內容大都是精神活潑向上、吉祥如意、長命健康、富貴有餘、兒孫滿堂等,用於民間傳統節日、傳統宗教和民族飾品用等。這些民間工藝品流傳廣泛,生動有趣,代表了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和日常活動。
中國民間工藝品
中國民間藝術工藝品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多彩。這些工藝品大都與民間傳說有關,材質有陶瓷、泥塑、布藝、木頭、燈彩、吊飾、
麗江木刻 、樺皮工藝、漆器工藝、 獸皮工藝、 硯石工藝、竹編工藝、漆器陶具、玉器工藝、大理石工藝、
土家族黃楊木雕、瓷器、風箏、剪紙、麥桿畫、年畫、鉛筆屑畫、唐卡、拓真畫、銀
飾、紙編畫、蘇綉、魚皮衣等。內容大都是精神活潑向上、吉祥如意、長命健康、富貴有餘、兒孫滿堂等,用於民間傳統節日、傳統宗教和民族飾品用等。這些民間工藝品流傳廣泛,生動有趣,代表了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和日常活動。
中國民間繪畫藝術
中國民間繪畫藝術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是中國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藝術中的珍品。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民間繪畫藝術已逐步發展為既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又富有生活韻味的民間性的現代民間繪畫。
中國民間舞蹈藝術
民間舞蹈藝術源遠流長,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產生,經歷代發展,傳承至今,其種類因地域而別,內容十分豐富。
舞蹈《跑帷子》和《跑陣舞》是由古代戰爭中的陳兵布陣演變而來。《打獨角獸》和《扛箱舞》反映了上古人與獸的搏鬥。《龍舞》、《獅舞》、《麒麟舞》、《趕犟驢》、《竹馬舞》和《貓蝶舞》是典型的模擬舞蹈。《打春牛》和《打鐵舞》是模仿人們生產勞動時的情景。《八美圖》、《荷花燈》、《菊花燈》、《旱船舞》、《高蹺舞》等表現了勞動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大型群眾舞蹈《秧歌舞》和《腰鼓舞》是解放戰爭時期產生的革命舞蹈。《抬閣》、《肘閣》是典型的道具性舞蹈。震撼人心的《鼓舞》和《大銅器舞》場面壯觀,熱情奔放。運用道具進行表演,歌舞結合和採用虛擬、象徵的表現手法是中原民間舞蹈的明顯特徵。
中國民間戲曲藝術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歷史悠久,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雖說它的淵源來自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但區別一個劇種所顯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現在它來自不同聲腔系統的音樂唱腔。這些音樂唱腔則是以所產生地區的語言、民歌、民間音樂為依據,並兼收其他地區音樂而產生的。各個劇種的劇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凈、丑等不同臉變化的腳色行當充任。表演上著重運用以生活為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講究唱、做、念、找藝術,表演運輸和富裕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區別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河北梆子、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㈨ 中國有哪些民間藝術
民間藝術是針對學院派藝術、文人藝術的概念提出來的。廣義上說,民間藝術是勞動者為滿足自己的生活和審美需求而創造的藝術,包括了民間工藝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和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狹義上說,民間藝術指的是民間造型藝術,包括了民間美術和工藝美術各種表現形式。
按照材質分類,有紙、布、竹、木、石、皮革、金屬、面、泥、陶瓷、草柳、棕藤、漆等不同材料製成的各類民間手工藝品。它們以天然材料為主,就地取材,以傳統的手工方式製作,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與民俗活動密切結合,與生活密切相關。一年中的四時八節等歲時節令、從出生到死亡的人生禮儀、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都有民間藝術的陪伴。
按照製作技藝的不同,又可以將民間藝術分為繪畫類、塑作類、編織類、剪刻類、印染類等等。
從創作者的角度看,民間藝術是以農民和手工業者為主體,以滿足創作者自身需求或以補充家庭收入為目的、甚至以之為生計來源的手工藝術產品。
從生產方式看,民間藝術是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以父傳子、師帶徒的方式世代傳承的。
從功能上看,它包括了側重欣賞性和精神愉悅的民間美術作品,也包括了側重實用性和使用功能的器物和裝飾品。作品的題材和內容充分反映了民間社會大眾的審美需求和心理需要,造型飽滿粗獷,色彩鮮明濃郁,既美觀實用,又具有求吉納祥、驅利避害的精神功能。
㈩ 國寶背後的故事,中國國寶級文物有哪些
最近隨著央視的文博探索類節目《國家寶藏》的熱播,也掀起了一股文物熱。其實除了節目中所展出的這些文物之外,還有十大堪稱國寶級的文物。
10: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陝西省歷史博物館)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是一件唐朝的文物,1970年出土於陝西西安。這件文物的造型採用了皮囊和馬鐙相結合的形狀,一定程度上提現了當時北方游牧民族的特點。壺身上的舞馬造型栩栩如生,因為這件文物印證了玄宗馴養舞馬的故事顯得更加彌足珍貴。
9: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河北省博物館)
金縷玉衣興出現在稀罕文景時期,是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在當時只有皇帝和一些近臣才有資格穿戴金縷玉衣下葬。這件金縷玉衣全都都是由手工磨製,一共用了多達2160塊玉片,被譽為曠世難得的藝術瑰寶。
8:鑲金獸首瑪瑙杯(陝西省歷史博物館)
鑲金獸首瑪瑙杯代表了唐朝最精湛的玉器做工,也是目前唐朝唯一一件俏色的玉器。杯身的材質都選用了非常罕見的瑪瑙,獸嘴採用的鑲金工藝,依然能夠讓人看到當年高超的製作水平。
7:馬踏飛燕(甘肅博物館)
馬踏飛燕1969年出土於甘肅的武威雷台墓,這件青銅器代表了東漢時期高潮的鑄造業水平。採用了浪漫主義的首發,來塑造了馬踏飛燕的這個造型,非常富有感染力。
6:曾侯乙編鍾(湖北省博物館)
曾侯乙編鍾是一件戰國時期的文物,在1978年出土於湖北的隨縣。因為其高水準的鑄造工藝和較好的音樂性能,在音樂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5:越王勾踐劍(湖北省博物館)
越王勾踐劍是春秋挽起的青銅器,通過劍身上的銘文確定了是勾踐的佩劍。雖然歷經了兩千餘年的歲月,但是當時高超的防腐水平,現在我們依然可以清晰的看到劍身上的花紋。
4:大禹治水圖玉山(故宮博物院)
大禹治水圖玉山是由乾隆親自雕琢而成,共計花費了多達十年的時間,在美術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3:清明上河圖(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偉大畫作,原畫長達528厘米,高為24.8厘米。畫作生動的再現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華景象,對於研究北宋歷史有著非常偉大的意義。
2:司母戊大方鼎(中國國家博物館)
司母戊大方鼎1939年3月出土於河南安陽,傳說是商王組庚祭祀母親所制。司母戊大方鼎製作精美,代表了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水平。
1:四羊方尊(國家博物館)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的青銅器,也是目前已知的商周青銅器中最大的一件。四羊方尊採用了兩次分鑄技術,整個造型一氣呵成鬼斧神工,被史學界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
以上十件國寶級文物,哪一件吸引到了你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