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古代中國哪些地方產煤

古代中國哪些地方產煤

發布時間:2022-06-24 08:20:40

❶ 我國煤炭產業的歷史發展

(1)古代煤炭產業的發展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開發和利用煤炭資源的國家。流傳久遠的神話傳說充分說明,我國很早就已發現和利用煤炭。

1973年10月在沈陽「新樂遺址」出土的文物中,有97塊煤精雕刻製品和煤塊,經鑒定為撫順煤田西部本層煤,「新樂遺址」出土文物屬於新石器時代,早、中期,這說明我國撫順煤田早在距今6800—7200年以前就被發現和利用了。1938年有撫順還發現過一處距今2000多年前漢代居民點遺址燃煤的遺跡。

從漢代開始,煤炭已經用於冶鐵過程中。西漢時期,開始採煤煉鐵;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煤炭的開采和使用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晉代以及南北朝時期,江西高安、新疆庫車和山西大同等地區煤炭開發比較突出。

隋文帝初年,煤炭就成了宮廷中的重要燃料。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煉丹家清虛子發明了黑火葯,使采礦業進入了爆破開採的時代。從唐代開始,我國煤炭開發利用的知識逐漸傳播到國外,在一些外國著作中,記述了中國人民利用煤炭的情況,成為中外友好交往的象徵。

宋代的煤炭開發利用以現今河南、河北、陝西、山東等地最為突出。在宋代,我國人民就已經利用焦炭,煉焦技術已臻成熟。

元代,在全國統一之後,以蒙古貴族為首的統治集團為了鞏固統治,大力發展生產,注重礦業。特別是都城大都(今北京)的西山地區,採煤業發展較為普遍,成為最大的煤炭生產基地。

明代,我國煤炭開發利用得到了比較明顯的發展。當時煤炭業不僅在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等地有了普遍進步,且在江西、安徽、四川、雲南等地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發展。

清代的採煤業,在明代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從清初到道光,歷代統治者對煤炭生產都是比較重視,並對煤炭開發採取扶植措施。由於各級官府對煤炭開發比較重視,加上社會的迫切需要和各地人民的辛勤勞動,從而使清代採煤業有了普遍的發展,尤其是在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出現了我國古代煤炭開發史上的又一個高潮。

(2)近代煤炭產業的發展

中國正式建成的第一個近代煤礦是台灣基隆煤礦。至1895年為止,各地開辦了十幾個規模較小的近代煤礦,使中國的採煤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此為中國近代煤礦發展的第一階段。

1895~1936年,在外資和民族資本家爭相投資中國煤礦的情況下,又出現一批新式合資煤礦企業。1929年國民黨政府建設委員會開辦淮南煤礦;同年,成立山西晉北礦務局,開采大同煤礦;至1936年,全國年產5萬t以上的新式煤礦61個,全國原煤產量3900萬t,平均效率為每工0.3t。

這一時期的基本特點是:①各帝國主義相繼攫取中國礦權,以單獨經營或同中國合資經營的方式,控制了中國主要煤礦。這期間外國人投資的煤礦32個,投資額佔中國煤礦總投資額的51.78%。1933年全國煤產量屬於有外資的產額佔61.3%。②中國民族資本在資金不足,技術力量薄弱的條件下,開辦了一批煤礦,其效率較低,成本較高,經受不住外煤傾銷的打擊,往往虧損。③生產環節的機械配置極不合理,礦井提升、通風、排水用新式機器,而回採工作面主要是手鎬刨煤,巷道運輸多靠人力和畜力。④煤礦企業分布極不合理,主要集中於河北、山東、遼寧、山西、河南5省。1936年這5省煤產量佔全國煤產量的76.5%。

(3)抗日戰爭時期的煤炭產業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日本帝國主義繼1931年侵佔東北所有煤礦之後,又陸續侵佔華北、華中煤礦。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華北、華中佔領區進行掠奪性開采,煤礦開采有以下幾個特點:①日本帝國主義為解決設備不足的困難,而又能更多、更快地掠奪中國煤炭資源,煤田開拓方式主要採用小斜井和小立井,例如東北有大小煤坑267個,其中立井8個,露天礦7個,斜井252個;採煤方法絕大多數為殘柱式,回收率僅20%左右。②增產主要靠增加勞動力,很少增加機械設備。③生產效率逐年下降,煤炭成本逐年提高。④缺少保安設備和措施,災害事故嚴重,1942年本溪湖煤礦發生世界罕見的瓦斯煤塵爆炸事故,死亡1549人。

1937年以後,隨著華北主要產煤區被日本帝國主義的侵佔,國民黨政府不得不把煤炭開發事業轉向西南、華南和西北。從1937~1945年,國民黨政府管轄區新建或擴建日產50t以上的煤礦57個,規模最大的是天府煤礦,年產30多萬t,其他煤礦年產量多在2萬t以下。從1938~1945年國民黨政府管轄區共計產煤4562萬t。

(4)解放戰爭時期的煤炭產業

1945年日本投降後,所侵佔的煤礦大部分為國民黨政府接收。這些煤礦因受日帝掠奪破壞和戰爭影響,多數處於停產或半停產狀態。西南等地的煤礦因銷路不旺,產量銳減。1946~1948年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直轄的29個煤礦只生產原煤1252萬t。

在中國解放區,民主政府先是從日帝手中接管了一批煤礦,嗣後又陸續從國民黨政府手中接管了除台灣省以外的所有煤礦。這些煤礦都曾遭到嚴重破壞。民主政府在器材物資極端缺乏的條件下,進行艱苦的修復工作,逐步恢復生產。從1946~1949年,中國解放區約生產原煤2000萬t。

(5)新中國成立後的煤炭產業

新中國在建立之初,從舊中國接收了約40個煤礦企業、200處礦井和少數幾個露天煤礦,加上解放區民主政府興辦的小煤礦、公私合營煤礦和私人開辦的小煤窯,1949年生產原煤32.43Mt。

在三年恢復時期(1950~1952年),全面恢復了原有煤礦的生產,對32處礦井進行了改擴建,並開工建設新井17處,設計生產能力12.51Mt/a,初步奠定了煤礦開采發展的基礎。

「一五」時期(1953~1957年)開始了大規模的煤礦生產建設,重點擴建了開灤、大同、阜新、鶴崗等15個老礦區,又開發建設了平頂山、鶴壁、包頭、潞安、石嘴山等10個新礦區,開工建設礦井194處,設計生產能力75.37Mt/a;建成投產礦井205處,設計生產能力63.76Mt/a;恢復礦井38處,設計生產能力11.34Mt/a,1957年全國原煤產量達到130.73Mt。

1958年開始的三年大躍進及這期間出現的高指標、瞎指揮等不科學的做法,導致不適當地擴大了煤礦建設規模,一些新建礦井簡易投產,一些生產礦井重采輕掘,推行了不合理的采礦方法,出現嚴重的採掘失調。針對大躍進帶來的問題,煤炭工業進行了第一次大調整。

「三五」(1966~1970年)和「四五」(1971~1975年)時期,煤炭開發戰略和建設重點有重大改變。在此期間,集中建設了煤炭工業「大三線」——西南和西北煤炭生產基地,突擊性開發江南煤田。在西南主要建設了六盤水(六枝、盤縣、水城三個礦區的總稱)和攀枝花礦區,建設礦井共28處,設計生產總能力14.11Mt/a,建成投產礦井21處,設計生產能力9.40Mt/a;在西北的賀蘭山基地和渭北基地。

「四五」期間,建設總規模達到42處,設計生產能力12.82Mt/a;建成礦井(露天)13處,設計生產能力11.22Mt/a,滿足了西南和西北用煤的需要,顯著改善了煤炭開發布局。為扭轉北煤南運的局面,「三五」時期對江南煤田進行了大規模的煤田地質勘探和分布范圍廣闊的礦區建設,到「四五」期末,建成礦井295處,設計生產能力39.36Mt/a。由於建設部署不符合江南煤田實際,盡管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扭轉北煤南運」的原定目標仍未能實現。

針對20世紀70年代偏重挖掘生產礦井潛力,新井建設規模縮小,一些生產礦井又出現採掘失調的情況,從70年代後期起,又進行了煤炭工業第二次大調整。加大了新井建設規模,建設重點由西南、江南轉向北方和東部,加強了生產礦井的開拓延深,改善了安全生產條件。

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煤礦開採在質與量方面都有很大發展,新開發了10多個新礦區,新建設一批現代化的大型礦井和露天礦,大力推廣采礦機械化和綜合機械化,有重點地建設多層次的高產高效礦井,大力發展了地方煤礦,開辦了遍布全國的鄉鎮煤礦,有選擇地建設了重點產煤縣,使煤礦開採在更大規模和高質量的基礎上持續向前發展。

20世紀的最後10年,我國煤礦開采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應用現代高新技術與采礦技術及裝備相結合,加速推進煤礦生產技術的現代化,進行了高產高效礦井(露天)建設,並建成129處高產高效煤礦(井工123處,露天6處),少數礦井達到了世界最先進的水平,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開拓出了我國煤礦開采21世紀發展的新道路。[1]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煤炭行業發展迅速,掀起了煤礦開發及開採的新高潮。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指出,2012年我國原煤產量已達36.5億t。圖1-1為近六年來我國原煤產量及增長情況。

圖1-1 近六年來原煤產量及增長比例

❷ 我國古代城鄉居民最早用煤做燃料的地區是

恐怕都不是

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利用煤炭最早的國家。1973年,在遼寧省沈陽市北陵附近新石器時代的新樂遺址下層發現了為數不少的精煤製品。其中有:圓泡形飾25件,耳(王當)形飾6件,圓珠15件,和這些煤製品同時出土的還有碎煤精、精煤半成品和煤塊97塊。這些煤製品,經過前遼寧省煤田地質勘探公司科研所鑒定,「呈弱油脂光澤,均一狀結構,硬度、韌性均很大為其特點」,很容易用火柴點燃,燃燒時發出明亮而帶黑煙的火焰,並發出一種燒橡皮的氣味。經過工業分析和元素分析證明,其原料就是燭煤。這是世界上用煤最早的確鑿證據,也是說明我國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已發現並開始利用煤炭的歷史見證。
50年代中期和7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先後在陝西省4處西周墓中出土了煤雕製品,其中,寶雞市茹家莊一處就出土了200餘枚之多。據此可以判斷,早在西周時期,作為當時全國政治、經濟中心的陝西地區,煤炭已經被開采利用。
戰國時期,除繼續利用煤炭雕刻生活用品外,還在當時的著作中出現了關於煤的記載。先秦時期的地理著作《山海經》就有3處有關石涅的記載:一處見於該書的《西山經》,「女床之山,其陽多赤銅,其陰多石涅」;另二處見於《中山經》,「岷山之首,曰女幾之山,其上多石涅」,「又東一百五十里,曰風雨之山,其上多白金,其下多石涅」。據有關專家考證,女床之山,女幾之山,風雨之山,分別位於今陝西鳳翔、四川雙流、什邡和通江、南江、巴中一帶。古今對照,以上各地均有煤炭產出,證明《山海經》的記載基本是對的,同時,說明當時這些地方的煤炭已被發現,而且已積累了一些找煤的初步地質知識。
西漢至魏晉南北朝,出現了一定規模的煤井和相應的採煤技術,煤的用途,不僅用作生產燃料,而且還用於冶鐵;不僅能夠利用原煤,而且還把粉煤進行成型加工成煤餅,從而提高了煤炭的使用價值。煤的產地不僅在北方,而且在南方,甚至新疆也都有了產煤的記載。同時,煤雕工藝在這時已初步普及。
隋、唐至元代,煤炭開發更為普遍,用途更加廣泛,冶金、陶瓷等行業均以煤作燃料,煤炭成了市場上的主要商品,地位日益重要,人們對煤的認識更加深化。特別應該指出的是,唐代用煤煉焦開始萌芽,到宋代,煉焦技術已臻成熟。1978年秋和1979年冬,山西考古研究所曾在山西省稷山縣馬村金代磚墓中發掘出大量焦炭。1957年冬至 1958年4月,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在河北峰峰礦區的硯台鎮發掘出3座宋、元時期的煉焦爐遺址。焦炭的出現和煉焦技術的發明,標志著煤炭的加工利用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從明朝到清道光20年(1840年)的時間里,當時的封建統治者比較重視煤炭的開發,對發展煤炭生產採取了一些措施,礦業管理政策也發生了某些利於煤業的變化,煤炭行業的各個環節,比以前都有較大的進步。煤炭開發技術得到了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中國古代煤炭科學技術。盡管當時都是手工作業煤窯,但因其開采利用早於其他國家,因此,17世紀以前,中國煤炭技術和管理許多方面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這是值得我們自豪的。但是,日益衰敗腐朽的封建制度終於阻礙了古代煤業的繼續前進,這就導致了中國近代煤礦的誕生。

❸ 中國的煤都是哪裡

  1. 中國的煤中心主要在山西陝西和內蒙古的東部,這三個地方約佔中國總煤量的70%左右。

2.其次在黑龍江,遼寧,青海,山東,江蘇,河南等地方也產煤 遼寧的撫順產煤但是也幾近到了後期階段了。

(3)古代中國哪些地方產煤擴展閱讀:

煤其主要成分為碳、氫、氧和少量的氮、硫或其它元素。硫是煤最主要雜質之一,其通常以硫化物之形式出現於煤的燃燒生成物中。於某些國家,例如美國已設立規范管制硫化物之排放量,因除去此類有害雜質花費不低,故政府均獎勵生產低硫煤以減少污染。

一座煤礦的煤層厚薄與這地區的地殼下降速度及植物遺骸堆積的多少有關。地殼下降的速度快,植物遺骸堆積得厚,這座煤礦的煤層就厚,反之,地殼下降的速度緩慢,植物遺骸堆積的薄,這座煤礦的煤層就薄。

最大的進口國為日本、中國及韓國。

❹ 古代和近代的北京採煤業

盧惠華

( 北京市國土資源局)

古代和近代,北京地區的採煤業在我國的煤炭開發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北京是我國最早利用煤為燃料礦產的地區之一,在戰國時期已經用煤煉銅鑄器了。元明清三代,北京的採煤業在全國最為興盛。近代,京西煤業艱難曲折,但它卻是我國首開先河與外國合資辦煤礦的地區。中美合辦通興煤礦是我國第一個中外合資煤炭企業。今年是北京建都 850周年,特寫此文以資紀念。

一、煤礦業的初始階段

北京地區礦產資源開發歷史悠久。早在舊石器時代,「北京人」已經能夠利用礦物和岩石製造簡單的工具了,例如,石刀、石球利石錘等。北京也是全國最早利用煤炭為燃料礦產的地區之一。新石器時代, 「北京人」開始利用陶器,對火的利用有了進一步的提高,知道了如何掌握火候。戰國時期,人們在制陶和鑄錢中開始利用煤炭。根據戰國燕下都 ( 今河北省易縣東南) 高陌村鑄錢作坊遺址考古發掘,發現了 「焦砟」。人們認為:「兩千年前的戰國時期,燕國都城已使用煤炭煉銅鑄器了」。

民國 《房山縣志·卷五·實業》載: 房山煤業,發軔於遼金之前,濫觴於元明之後,推稅於前清中葉。考木岩寺碑記,創自天監二年,重葺於天慶元年。其碑有 「取煤於穴」之文,是遼之前煤已發現矣。

遼金時期,北京地區已開發利用煤是鐵的事實。1975 年,在門頭溝區龍泉霧務村遼代瓷窯遺址考古發掘,遺址堆積厚 0. 8 ~1. 7m,內部殘存大量瓷殘碎片、窯具和燒土、煤渣。此後,考古發掘也有多次發現燒瓷的煤渣。

金代北京用煤有詩為證。金代詩人趙秉文詩 《夜卧暖炕》寫道: 「近山富黑翳,百金不難謀。地爐規玲瓏,火穴通深幽。長舒兩腳睡,暖律初回鄒。門前三尺雪,鼻息方鼾鼾」。意說人們到京郊的山中買煤,用煤燒地爐取暖,盡管屋外很冷,但屋內溫暖如春,可以酣然入睡。

以上表明,戰國至遼、金是北京煤業的初始階段。這時期北京地區發現了煤,並有了開發利用,但是利用還不十分普遍。

二、興旺發達的古代採煤業

( 一) 元 代

元代,大都已大規模開發利用煤炭。據 《元一統志》載: 「出宛平縣西四十五里大谷( 峪) 山,有黑煤三十餘洞。又西南五十里桃花溝,有白煤十餘洞。」「水火炭,出宛平縣西北二百里齋堂村,有煤窯一所」。以上指的是官辦煤窯,不包括民窯在內,當時採煤情況,《順天府志》載: 「大谷山有黑煤三十餘所,土人恆採取為業,嘗操錘穴道,篝火裸身而入,蛇行鼠伏,至深入數里始得之,乃負載而出。或遇崩壓則隨隕於穴,故其沾污憔悴,無復人形,然鄉民藉此衣食終不舍也。其用肚於燃薪,人賴利焉」。

元代,大都採煤業之興旺,在全國位居前列。《中國古代煤炭開發史》指出: 「縱觀元代煤業,最興盛的應屬大都附近的西山地區」。原因是: 「大都城內人口日繁,所用燃料越來越多,加上封建政府比較重視,這就使大都的煤炭供應基地———西山一帶的煤炭行業較快地發展起來了」。元代,為了解決大都燃煤日益突出的問題,曾著手擴大京西地區的煤炭開發和運輸。元至正二年 ( 1342 年) ,左右丞相奏曰: 「京師人煙百萬,薪芻負擔不便,今有西山煤炭,若都城開池河上,受金口灌注,通舟楫往來,西山之煤,可望至城矣」。但是,工程修完後,由於河水 「流湍勢急,泥沙壅塞,船不可行」而告吹。

元代大規模開發利用煤炭的事實,久居大都的馬可·波羅體會很深,在其游記中說:「契丹 ( 指中國) 全境之中,有一種黑石,采自山中,如同脈絡,燃燒與薪無異。」「火候較薪為優,蓋若夜間燒火,次日不息,其質優良,致使全境不燃它物。」

煤的發現和利用,是中國勞動人民科學技術與智慧的一大成就,它比歐洲至少要早400 年。

( 二) 明 代

明代,煤炭已較普遍地在手工業中利用,特別是與燃料密切相關的冶金、陶瓷、制鹽、磚瓦等手工業,它們要求更多的煤炭供應,因而促進了採煤業的繼續發展。斤竣說:「今京師軍民百萬之家,皆以石煤代薪」。明初,採煤業由官府壟斷。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官辦煤窯逐漸衰落,私營煤業興起。《明一統志》載: 「順天府宛平縣出石炭。」 「官窯僅一二座,其餘均為民窯」。這些民窯數量很大。《中國古代煤炭開發史》指出: 「由於京師煤炭市場的需要,加上朝廷一直予以注意,所以北京西山地區已發展為明代最著名的煤炭產地。像渾河、大峪、門頭溝、戒台寺附近、居庸關等處就很多」。

明代煤業與元代有很大的不同,私營煤業不少已發展為合辦企業,這樣有利於增加資金投入,擴大生產,有利於採掘、排水和運輸,更有利於經營和銷售。此時,窯主與僱工已完全是僱傭關系,已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

明代,大規模開發利用煤炭,留下了不少與煤業有關的文物古跡。如遺留在門頭溝的圈門過街樓、窯神廟和大戲樓這一組相互毗連的建築物,就是隨煤業而建起來的古建築文物。據了解,門頭溝區共有十多座形制不同、風格各異的過街樓,有的還供有神像。這些建築物有明代的,也有清朝的,它們是當時煤業興旺的佐證。

( 三) 清 代

清代採煤業比元、明兩代更為興旺。清政府採取多種措施,協助和鼓勵民間開采京西煤礦。如康熙三十三年 ( 1694 年) 下令: 「將於公寺 ( 即今香山碧雲寺) 前山嶺修平,於眾甚屬有益,著戶工二部差官將所需錢糧確算具題」。又如,乾隆五年 ( 1740 年) 二月,大學士兼禮部尚書趙國麟提呈 「廣開煤礦」奏摺,清高宗批示: 「各省產煤之處,無關城池龍脈,古昔陵墓、堤岸通衢者,悉馳其禁,該督撫酌量情形開采」。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皇帝下令,要全國各地查勘煤礦資源、廣開煤礦,有力地推動了全國煤礦業的發展。

清代,為了加強對煤窯的控制和管理,實行採煤執照制度。其內容也相當詳細,包括采礦地點、范圍、開閉時間、僱工人數和姓名等。清代乾隆二十七年 ( 1762 年) 煤業最興旺,近京西山煤窯 16 座,宛平縣煤窯 117 座,房山縣煤窯 140 座,合計 273 座。從產業規模上看,京西煤窯已具備較大的規模。 「大者一二百人、小者八九十人」。中等規模者投資亦在銀千兩左右,已經具有資本主義手工場的規模。

嘉慶年間,京西一帶採煤業仍相當興旺。

北京的古代採煤業,盡管有時也出現挫折,和全國一樣也出現過礦禁,但總體發展是比較順利的。煤礦對北京這個古都太重要了,它關繫到宮廷的日常生活,也關繫到首都百萬軍民的需要,所以北京煤炭的開采比其他地方普遍,更受重視,也比其他礦種開採的阻力小。古代礦業受限制或受禁閉,根本原因是歷代封建帝王 「重農抑末」的指導思想作怪。此外,還有兩個原因: 一是 「風水說」,認為開礦會 「始則崩壞陵谷,斷絕地脈。繼則鏟傷廬墓,永絕人文,竭本地之精華,絕士民之生路」。這種思想在一些統治階級和封建文人中甚為普遍,他們堅決反對開礦: 二是怕群眾鬧事。元明清幾代都有礦工 「造反」的事情,所以歷代統治者對開礦都持慎重態度。明代礦工鬧事尤其突出。明神宗顯皇帝企圖用 「開礦榷稅」的辦法來籌集資金。他派宦官到各地征礦稅。宦官們橫行霸道,重征疊稅,搜刮民財,引發一場長期的波及全國的反礦監、稅使的斗爭。這場斗爭此起彼伏,時起時落,大小數百次,長達 10 多年,給明代統治階級沉重打擊。如萬曆二十八年( 1600 年) ,宦官王虎去香河強行征魚葦礦稅,激起 「生員士民」數千人的武裝反抗。兩年後,又發生了京西窯工反對礦監、稅使的斗爭。萬曆三十一年 ( 1603 年) 三月,一支由窯工、運煤腳夫和部分窯戶組成的示威隊伍,浩浩盪盪向北京進發。這些 「黧面短衣之人」,在京城內 「填街塞路」,高呼減免礦稅和撤換宦官口號。此舉引起朝廷極大震恐,只好撤了宦官,減免礦稅以平民憤。

三、曲折、坎坷的近代煤礦業

( 一) 列強投資,攫取礦權

18 世紀 60 年代,英、德、美、意、比、日等國紛紛向清政府提出在北京開辦礦山、修築運煤鐵路的請求。清末民初,在北京先後出現了中美合辦通興煤礦、中比合辦裕懋煤礦、中德合辦天利煤礦、中英合辦門頭溝煤礦、中日合辦楊坨煤礦。其中,中美合辦通興煤礦是 1896 年興建的,1911 年改為中英合辦。民國九年 ( 1920 年) 礦區面積達 4770. 2畝,是當時京西地區最大的煤礦之一。中英合辦門頭溝煤礦是民國二年 ( 1913 年) 華商與比利時商人合辦,1915 年改為中英合辦。經擴建後礦區面積 568hm2,是北平地區最大的煤礦,也是開采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煤礦。有豎井兩眼,資本 150 萬元。使用風鑽打眼,黑火葯爆破,井下鋪設鐵軌道,用礦車運輸。民國十二年 ( 1923 年) 正式投產,當年產煤 41. 388 萬 t。民國二十三年 ( 1934 年) ,產煤 43. 8 萬 t,佔北平地區當年煤總產量的 39% 。至民國二十八年 ( 1939 年) ,該公司資本已達 430 萬銀元,職工人數 3000 余名。從當時的年產量和礦區面積看,該礦在全國採煤業中也屬前列。

上述五座中外合資煤礦企業的興起,在近代北平地區礦業史上有過重要的影響,畢竟它們都有中外合辦的合同,且有官方批准之礦照,有一定的辦礦手續。特別是中美合辦的通興煤礦 ( 後改為中英合辦) ,它首開中國人與外國人合辦礦業之先河,並成為我國第一個中外合辦並正式生產的煤礦企業,對利用、引進外資起到了示範作用。此外,外資的加入,部分地改變了北平地區採煤業的技術面貌,對煤炭生產起到推動作用。但是,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合資辦礦的目的是攫取利潤和掠奪資源,他們牢牢地掌握著采礦權,故名為合辦,實為洋人獨辦。

( 二) 日本的壟斷和掠奪

與英、美列強相比,日本涉足北平的礦產資源較晚。但後來者居上,且顯示出極度的貪婪性。尤其是盧溝橋事變後,日本便不擇手段地、瘋狂地加強掠奪北平地區的礦產,武力佔領,實行壟斷,甚至中外合資的企業也被日本佔領。

日本壟斷和掠奪北京的礦產有金屬礦、非金屬礦和煤礦,以煤為主。直接壟斷和掠奪的幾家煤企業產煤情況如下:

1. 楊坨煤礦

民國七年 ( 1918 年) ,內務府員外陳熙武之子陳紹武與日本臼井洋行合資興辦楊坨煤礦。資本 100 萬元,各出一半。經營礦區面積 585 畝,開出兩口斜井,深 160m,遇煤三層。年產煤 5 萬余噸。盧溝橋事變後,日寇撕開了合資假面具,公然武力霸佔了楊家坨煤礦。

2. 門頭溝煤礦

民國九年 ( 1920 年) 建立的中英合辦門頭溝煤礦,是當時北平最大的煤礦。礦區面積 4658 畝。民國三十年 ( 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戰爭以後,原中英合辦門頭溝煤礦被日軍佔領,實行軍事管制。民國三十二年 ( 1943 年) 改為中日合辦,但實際上為日本人壟斷。日本人為了侵略戰爭的需要,經營不遺餘力,英國人經營期間,最高年產量為 43. 80萬 t; 而日本人經營期間達到 55 萬 t。

3. 川南工業門頭溝礦業所

該礦是日本川南工業株式會社兼並恆昌公司而於 1938 年 9 月成立。恆昌公司原為宏福窯,礦區面積 979 畝。歷年產量分別為: 民國二十六年 ( 1937 年) ,3. 5954 萬 t; 民國二十九年 ( 1940 年) ,1. 4016 萬 t; 民國三十一 ( 1942 年) ,11. 6354 萬 t。

4. 利豐煤礦公司

公司位於門頭溝郝家坊村。民國九年 ( 1920 年) 由中國礦商何蔭棠創辦。民國二十六年 ( 1937 年) ,日本人川品之白煉瓦公司兼並此礦改為中日合辦,資本 50 萬元。1940年產量,6. 249 萬 t; 1941 年,14. 46659 萬 t; 1942 年,10. 8386 萬 t。北平淪陷期間,日本人在門頭溝礦區共設新式礦井 12 處,最高年產量達 200 萬 t,歷年各礦總產量分別為:1938 年,80 萬 t; 1939 年,29. 90 萬 t; 1940 年,155 萬 t; 1941 年,203 萬 t; 1942 年,189. 9 萬 t; 1943 年,108 萬 t; 1944 年,144 萬 t。

5. 大台煤礦

它包括大安山坑和清水澗坑。民國六年 ( 1917 年) ,日本人即派員對其進行調查。1920年獲得大安山坑的開采權。1939 年,日本人成立炭所9 處。建廠房、置設備,並架設通至石景山發電廠的輸電線路。利用電力開鑿大台及清水澗平洞。1942 年,兩個平洞分別鑿進880m 和 400m,穿煤 13 層,隨即正式開采出煤,日產量最高達 1500t 左右。歷年產量為:1939 年 10 ~ 12 月,0. 11469 萬 t; 1940 年,4. 1879 萬 t; 1942 年 1 ~ 8 月,3. 1956 萬 t。

6. 房山坨里煤礦

1937 年,該礦 被 日 本 人 接收 經 營。 歷 年 產 量: 1938 年,10. 0579 萬 t; 1939 年,9. 2469 萬 t; 1940 年,17. 2928 萬 t; 1941 年,19. 3686 萬 t; 1942 年,15. 3323 萬 t。

( 三) 民族採煤業發展受挫折

在列強紛紛投資北平煤礦資源的同時,民族資本主義煤業也在努力發展。20 世紀初,平西地區出現了一批民族資本家開辦的煤礦企業。門頭溝區主要有: 中興礦、四維公司、宏順窯、治水公司等。齋堂、板橋和王平村地區有: 齋堂煤礦公司、同興煤礦、板千煤礦等。房山區有: 偉業煤礦、大豐煤礦、興寶公司等。此外,還有一批民辦的小煤窯。據《中國煤礦》載: 1935 年,京西民窯達 630 余座。煤業的發展也促進了交通的發展。清末民初,北京先後修築了周口店、坨里、門頭溝運煤鐵路、房山運煤專線以及門頭溝公路。20 世紀 20 年代,門頭溝區又修建門齋鐵路。與此同時,京西煤礦的水運也有所突破。琉璃河鎮修碼頭後,房山區的煤炭,沿大石河順流而下,可抵達天津。30 年代,由於水量減少及鐵路、公路的發達,水路運輸失去了作用。

為侵略戰爭的需要和攫取巨額利潤,日本在壟斷和掠奪平西煤礦過程中,採用卑劣手段製造平津地區的煤荒,打擊中國的民族工業。其做法是: ①實行物資配給,限制民窯生產。日方規定,凡民窯需要的火葯、電石和糧食等物品,一律實行配給。②控制鐵路運輸,設立民窯收煤所,不經批准,採煤不能外運。並強迫眾煤窯簽署 「宣誓書」,強行收購民窯煤礦。③成立 「四門組合」,統制煤炭銷售。日方以低價收購煤炭,又在城內設店高價銷售,獲取暴利。日方在城裡設的 「四門組合」( 即北三門門頭溝煤炭統制販賣公司和南城的門頭溝煤炭統制販賣公司) ,只許自己賣煤,不許他人賣煤。從而形成產運銷獨家經營的局面。日本人利用這個壟斷權製造了 1944 年北平和天津的大煤荒。導致眾多工廠、商號歇業,大量民窯關閉破產,大批礦工逃荒、討飯、餓死街頭。正是由於日本的掠奪和壟斷,北平工業迅速殖民地化,煤礦業衰退,大多數煤礦企業停辦。民辦小煤窯急劇減少,僅門頭溝區的小煤窯就從 1930 年的 150 余座減少至 50 余座。民族煤業受到沉重打擊。

❺ 中國十大產煤城市,到底誰更具有「煤都」文化

中國是一個擁有豐富煤資源的國家,根據2017年調查數據顯示,位於中國的十大產煤城市有鄂爾多斯市,榆林市,朔州市,長治市,呂梁市,大同市,晉城市,呼倫貝爾市,錫林郭勒盟,濟寧市,到底哪個城市更具有「煤都」文化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其實在很早的時候「煤都」是撫順,撫順的煤質量好,產量高,給國家帶來了很好的資源,為國家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撫順也開採煤礦成為了告別農業社會最早的地區,為他們當地的發展提供了經濟基礎。要說最有「煤都」文化的應當還是撫順了,雖然撫順現在已經不再是「煤都」了,但是作為最早的「煤都」影響是非常大的。

❻ 東北三省哪個地方出煤炭

遼寧省:煤:產地(井田)144處,保有儲量60.2億噸,其中工業儲量53.9億噸,占總量85%。全省煤礦產地主要分布於沈陽、鐵嶺、撫順、阜新、北票、錦州、朝陽等地區。省內煤種以氣煤、長焰煤及長褐煤為主。

黑龍江省:煤炭是黑龍江省的第二大能源礦產,資源總量約408億t,主要分布於東部的雞西、鶴崗、雙鴨山、七台河煤礦區吉林:分布於長春、遼源、通化、白城。

吉林:分布於長春、遼源、通化、白城。

煤炭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經歷了復雜的生物化學和物理化學變化逐漸形成的固體可燃性礦物。

煤炭被人們譽為黑色的金子,工業的食糧,它是十八世紀以來人類世界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

雖然煤炭的價值大不如從前,但畢竟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內煤炭還是我們人類的生產生活必不可缺的能量來源之一,煤炭的供應也關繫到我國的工業乃至整個社會方方面面的發展的穩定,煤炭的供應安全問題也是我國能源安全中最重要的一環。

煤炭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經歷了復雜的生物化學和物理化學變化逐漸形成的固體可燃性礦物。一種固體可燃有機岩,主要由植物遺體經生物化學作用,埋藏後再經地質作用轉變而成。

俗稱煤炭。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的國家。遼寧省新樂古文化遺址中,就發現有煤制工藝品 ,河南鞏義市也發現有西漢時用煤餅煉鐵的遺址。

《山海經》中稱煤為石涅,魏、晉時稱煤為石墨或石炭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首次使用煤這一名稱。希臘和古羅馬也是用煤較早的國家,希臘學者泰奧弗拉斯托斯在公元前約300年著有 《石史》 ,其中記載有煤的性質和產地;古羅馬大約在2000年前已開始用煤加熱。

❼ 中國最早煤炭發展第三大煤炭發源地是哪三個

中國最早發展煤炭的地方應該是遼寧省的阜新,這里有全國第一的海州露天礦。其他三大煤炭發源地應該是內蒙,山西,黑龍江等等。

❽ 中國產煤大省是哪裡

中國產煤最大的省是山西省,山西省因為是特殊的地理環境,境內山巒疊站,丘陵起伏,總得地勢兩山夾一川,這里礦產資源豐富,共發現120種礦物,主要有煤炭,煤氣,鋁土礦,鐵礦等

❾ 中國的煤城有哪些

撫順

1901年,撫順開始了煤炭開采。從那時起,撫順就成了世人矚目之地。撫順煤炭以產量高、質量好著稱,黑黑的「烏金」給撫順帶來了財富與輝煌,僅建國以後就為國家貢獻煤炭10億噸。撫順是中國最早告別農業社會的地區之一,「煤都」之美譽曾叫響全國乃至全世界。撫順的煤炭資源已瀕臨枯竭,煤礦在撫順GDP所佔比重正逐年減少,有人說「煤都」早已名不副實,但撫順作為唯一一個國家命名的煤都的事實不變。地理知識里,「撫順」永遠是「煤都」的標准答案。「而鋼都是硬的,煤都是黑的」這一笑話,在慨嘆共和國長子威名不再的同時,也是對鞍山、撫順等經典重工業城市的歷史地位的肯定。
大同
山西省大同市坐落在大同煤田的東北部,其煤炭資源屬於地質概念的「大同煤田」的一部分。「大同煤田」含煤面積926平方公里,探測總儲量718億噸。侏羅紀煤素以低硫、低磷、低灰份、高熱值的「三低一高」聞名於世,是優質動力煤和化工原料煤。得天獨厚的煤炭資源優勢,使大同市成為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被譽為中國「煤都」。大同市年產原煤8000萬噸,支持著全國5大火力電網、3大港口、6大城市的煤氣發生爐以及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2800多家大中型企業,有力地支援了全國的經濟建設,並遠銷歐、亞、美的20多個國家和地區。
鄂爾多斯
隨著國家「能源戰略西移」的加快,中國「煤都」之譽再次易主。去年,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以8103萬噸的產煤量躍居全國地級產煤大市之首,超過老牌的「中國煤都」山西省大同市。
據內蒙古自治區煤炭工業局介紹,過去4年中,鄂爾多斯市原煤產量以每年1000萬噸以上的速度遞增,其中去年增長2184萬噸,這相當於上個世紀70年代的「煤都」河北開灤煤礦的年產量。
去年是中國歷史上原煤產量增長最多的一年。據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發布的統計快報說:2003年全國原煤產量完成17.36億噸,比上年增加3.4億噸,連續第二年創歷史新高。去年以來,中國大部分地區出現用電緊張,不少火力發電廠無米下鍋,目前缺電局面仍在繼續。
與鄂爾多斯市同時躍居全國前列的還有陝西省榆林市,去年榆林產煤7100萬噸。大同市、榆林市、鄂爾多斯市同處中國富藏煤炭的「金三角」地區——晉陝蒙交界處,這個區域的煤炭儲量佔全國六成以上,有舉世聞名的准格爾煤田、神府-東勝煤田,去年這里誕生了中國第一個億噸級煤炭企業神華集團。
資料顯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煤都」之稱已數易其主。最早的煤都是遼寧撫順,撫順在1938年就年產原煤900萬噸,到1949年,它的年產量只有原來的1/10,經過3年恢復,年產量突破1000萬噸;隨後是河北開灤,當時的紀錄為年產2000萬噸;上世紀80年代以來,新的煤都在山西大同崛起,當時年產原煤3000多萬噸,最輝煌的上世紀90年代中期曾達到8600多萬噸,隨後逐步萎縮。
因資源枯竭,老「煤都」撫順的煤炭產業已走下歷史舞台,石化、煤層氣等接續產業正在興起。開灤、大同雖然仍是全國重要的煤炭基地,但資源枯竭的問題日益顯現並引起政府的足夠重視,當地政府已著手解決產業單一問題。
作為新興「煤都」,鄂爾多斯市在開發之初就充分注重了產業結構的合理性。除煤炭及相關產業外,鄂爾多斯的羊絨、建材、生物制葯等產業均在內蒙古甚至全國佔有重要地位。
萍鄉
萍鄉是江南重要的工業城市、江西區域中心城市之一、全國首批內陸開放城市、國家衛生城市。萍鄉市作為湘贛核心區域和龍頭城市。素有「湘贛通衢」、「吳楚咽喉」之稱,位於江西省西部,是一座有1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省轄地級市。萍鄉是中國工人運動策源地和秋收起義策源地,素稱「江南煤都」,年產原煤1000萬噸。;人才薈萃,被譽為贛西文化堡壘。
江西萍鄉安源煤礦,創辦於1898年,中國工人運動的策源地、秋收起義的主要爆發地,也是中國近代煤炭工業化程度最高的煤炭基地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

❿ 古代廣東有煤礦么

親 經查詢可得:

廣東煤炭工業發展簡史(四)——主要煤礦企業

內容

第一節 省屬煤礦

一、曲仁礦務局

(一)概 況

曲仁礦區位於韶關市所轄的曲江縣、仁化縣境內。面積約49.4平方公里,京廣鐵路縱貫礦 區中部

,自黃崗站有煤礦專用線直通茶山、花坪、雲頂和格頂各礦,另有韶(關)田(螺沖)鐵 路專用線直通田

螺沖礦。曲仁礦務局及所屬各礦,均有公路通往韶關市及鄰近各縣。武水及湞水可通行木船,兩河於韶

關市區匯合後稱北江,小型輪船沿江南下可達廣州。曲仁礦務局關設在曲江縣花坪鎮,南距韶關市30公

里,東北距仁化縣城30公里,西南15公里為京廣鐵 路犁市站。

礦區開發歷史悠久。民國4年(1915年),廣東新會僑商盧敏卿成立協興公司,在鉤嘴嶺開采 煤炭。

民國19年,煤商、新會人譚禮庭集資100萬元,買下協興公司礦權,新組建 富國煤礦股份有限公司。建

國前,富國煤礦股份有限公司是廣東省最大的一家私營煤礦,民國25年,煤炭產量最高達16.92萬噸。

建國後,礦區得到大發展,1953年3月,富國 煤礦股份有限公司實行公私合營,次年,改稱富國煤礦。

1958年5月21日富國煤礦由公私合 營轉為國營,易名為廣東省曲仁煤礦,1961年2月1日,改稱曲仁礦務

局,1966年10月21日改 名紅工礦務局,1978年全局產煤192.46萬噸,創歷史最高記錄。1985年恢復曲

仁礦務局名 稱。1986年7月升格為副廳級企業。1954~1990年的37年間,國家共投入20055.60萬元建

設資金,建成投產礦井23對,設計生產能力250萬噸/年。1949~1990年的42年間,共生產原煤3861.6萬

噸,是廣東省最大的煤炭生產基地。礦區所產原煤是低硫高發熱量的無煙煤 ,主要供給韶關火力發電

廠,部分供給省內其它工業或民用。1958~1990年累計虧損1753 .71萬元。

改革開放以後,曲仁礦務局改變了國有煤礦長期以後單一產品的生產經營狀況,在抓好煤 炭生產

的同時,把握深圳特區大規模建設的機遇,積極參與特區建設,艱苦奮斗,大力開展 多種經營,採取

多元化、多層次、分階段發展的方式,共投入資金4000餘萬元,在深圳和礦 區內進入了建築、建材、

機械、電子等10多個行業領域,生產出數十種產品,內銷為主,部 分產品出口。擁有經營網點300餘個

。多種經營的興起,既解決了煤礦部分富餘人員的出路

和待業青年的就業問題,又搞活了經濟。到1988年多種經營總產值已經超過了煤炭生產的總 產值。

1990年全局保有花坪、雲頂、格頂、茶山、田螺沖5個礦,另有一個絲茅坪探井,年末生 產總能力

為109萬噸,原煤總產量140.42萬噸,其中礦井產量合計109.06萬噸 。主要技術 經濟指標:全局工業

總產值6604.2萬元(按現行價計),原煤全員工效0.466噸/工、回採工效2.370噸/工,掘進工效0.181米/

工,回採工作面單產2862噸/月/個,總掘進率655.87 米/萬噸,原煤單位成本89.29元/噸,商品煤平均

售價49.71元/噸。1990年,營業外凈支出1319.92萬元,企業利潤總額-2026.80萬元,年末固定資產原

值18209.1萬元,凈值96 51.3萬元。全局職工17984人。

1990年末,保有地質儲量8224.2萬噸,現有生產礦井剩餘可采儲量2872.7萬噸。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古代是有煤的,當時有專門官職管理。

閱讀全文

與古代中國哪些地方產煤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周圍有什麼海峽 瀏覽:209
印度種族多少個 瀏覽:420
印尼MSP公司怎麼樣 瀏覽:596
中國四大愛情故事是指哪些 瀏覽:278
伊朗使用什麼社交軟體 瀏覽:302
為什麼說義大利是愛情國 瀏覽:332
寄印尼什麼快遞最好 瀏覽:349
印度的葯價多少錢一盒 瀏覽:368
阜新縣在越南哪裡 瀏覽:947
英國首相鮑里斯住哪裡 瀏覽:852
印度無電人口多少 瀏覽:585
現在中國開發的城市有哪些 瀏覽:260
中國燃氣公司哪個好 瀏覽:529
中國哪個省太漂亮了 瀏覽:6
義大利的哪個市長是個盲人 瀏覽:364
烏干達對中國人怎麼樣 瀏覽:273
印度格列衛葯哪裡能買到 瀏覽:480
印度和沙特哪個面積大 瀏覽:822
現在想要去印尼怎麼辦 瀏覽:81
越南沒身份證怎麼辦 瀏覽: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