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你認為當代大學生如何學習和弘揚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800字
當代大學生學習和弘揚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天之驕子的當代大學生,能夠在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為文化復興,為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添一份力,很值得贊賞。
當書信被電子郵件取代,當腳力被各種交通工具代勞,當傳統文化在瀕臨滅絕的邊緣苦苦掙扎:處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又該何去何從,科技為上傳統靠邊還是傳統為要,科技為輔?在如今紛繁蕪雜的大環境下,科技與傳統文化不可偏廢。
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我們的魂;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促進社會進步,讓人享受舒適生活:積極發揮科技優勢,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已成為我們的必然選擇。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便對西方現代科技有一種盲目的恐懼或崇拜,西方的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國門,打碎了天朝上國的美夢。
也在國人心中種下了恐懼而又歆羨的種子。科技強國也被無數國家奉為圭臬。科技霸權在美國等西方國家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現代科技的優勢展露無遺。但我們就該為此放棄傳統文化?中國傳統講究仁義禮智信,中國文化具有兼容並包性,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偉大的中國文化是我們傳承千年,歷久不衰的法寶,也是我們走向復興,開創未來的根本保障。雖然,傳統文化不乏糟粕,虛榮、麻木等劣根性便是糟粕的體現。但,我們不能否認傳統文化的精髓讓我們經久不衰,綿延不絕。文化的包容維持著中華民族的和諧與穩定。
也為民族大家庭不斷注入新鮮血液,使其煥發生機。五千年的積淀造就的是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社會轉型期的今天,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激烈碰撞,逐步融合,而在這碰撞與融合中,各自煥發出新的的生機。科技賦予傳統文化科學特性和創造力。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也是經濟發展的強大驅動力,而科技發展中形成的科技精神,包括科學思維,科學態度,科學價值觀念等,深刻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影響著傳統文化。在科技條件下,傳統優秀文化經過現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具有了新的創造活力。
它既蘊含了現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導著現代科技條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斷創新和發展,永葆生機和活力。發揮科技優勢,改造傳統文化,是保持傳統文化生機的不二法門。同時,傳統文化的道德原則、和諧理念也指引著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科技的發展與走向。
先進科技的發展為人們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現代建築的發展並隨著鄰里人情的冷漠,交通工具的進步伴隨著健康的,電子文檔的的發明也不可避免地產生書寫能力的退化。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也只能依靠傳統文化。
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湯恩比博士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提出了令舉世深思的論點:「挽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而七十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也在巴黎宣布,解決21世紀人類的生存問題,必須去2000多年前的孔子學說中汲取智慧。
弘揚傳統文化,解決科技發展帶來的各種問題,也指引著科技的發展。充分發揮科技優勢,大力弘揚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在碰撞交融中永葆生機與活力!
『貳』 如何弘揚中國傳統文化800字
中國,一個以五千年文明為積淀,以百餘年磨難為基點,以五十餘年發展為基石,多少榮辱悲歡,多少興衰成敗,成就了中國這只浴火重生的鳳凰!
說起中國的傳統文化,那可真是數不計數。如:中國陶瓷、文房四寶、四大發明、皮影、樂器等等。今天,我就著重說一說元雜劇和文房四寶。元雜劇第一人是關漢卿,這位中國第一位戲劇作家一生寫了60多種雜劇,是元雜劇的奠基人。他的部分劇作700年來一直上演不衰。關漢卿的劇作有描寫社會矛盾、歌頌人們斗爭的《竇娥冤》、《蝴蝶夢》、《魯齋郎》等。
文房四寶就是人們說的筆墨、紙、硯。筆因王羲之的緣故,李渡毛筆名聲大振。墨:具有「落紙如漆、萬載存真」的美譽。紙:明代《天工開物》中記載了鉛山造紙狀況,對連四紙作了說明,並給予很高評價。硯:星子的金星硯和婺源的龍尾硯都具有1000多年歷史。
是啊,中國的傳統文化可真是歷史悠久呀!
篇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在當今開放的世界裡,我們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要大力弘揚華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只有這樣,世界才會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發展,才能更加地充滿生機和活力。
小時候,每當大年三十晚,村裡便鼓聲四起,霎時間村當街便擠滿了人,有敲鑼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蹺的,有玩龍的,村裡好不熱鬧。小孩子穿著棉襖在街上你追我趕的,不時地放著炮,老人們聚成一堆兒聊天,年輕小伙兒,俊俏姑娘則在給人們表演節目。
而清明節,人們總會把嫩綠的柳枝插在門上;端午時,奶奶總會給我們系五線繩,煮雞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節呢,我們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舉頭望明月,低頭吃月餅,真是人間一大樂事。
可現在呢,「洋節」來襲,西方的情人節代替了我們的七夕節。洋節風靡而傳統節日卻逐漸被人們淡忘,身為一名中國人,你難道不應為此做些什麼嗎?
現在,每當過年時人們總是出去大吃一頓,守在電視機旁看春晚,有許多人在嘆氣,說:「怎麼一點年兒都沒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這些文化習俗正在揮手向我們告別。
清明節人們哪還會在自家門前插一枝嫩柳呢?僅僅去墳里掃掃墓,僅此而已。端午節,還有誰會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圓之夜,又有誰會和家人們愜意地坐在院子裏手拿月餅,抬頭賞月呢?
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慢慢被人們所淡忘。傳統佳節在現在社會里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擔憂?不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呢?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老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形財富,傳統佳節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子,這些是我們民族的優秀勞動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作為一名中學生,我能倡議大家為弘揚傳統文化而貢獻一份微薄之力。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屬於這個民族,它更屬於這個世界。我們要盡全力把我們的傳統佳節推廣到世界上,讓世界變得更加炫彩多姿。保衛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你還等什麼?快行動吧!
篇三:發揮科技優勢 弘揚傳統文化
當書信被電子郵件取代,當腳力被各種交通工具代勞,當傳統文化在瀕臨滅絕的邊緣苦苦掙扎:處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又該何去何從?科技為上,傳統靠邊?還是傳統為要,科技為輔?
在如今紛繁蕪雜的大環境下,科技與傳統文化不可偏廢。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我們的魂;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促進社會進步,讓人享受舒適生活:積極發揮科技優勢,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已成為我們的必然選擇。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便對西方現代科技有一種盲目的恐懼或崇拜,西方的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國門,打碎了天朝上國的美夢,也在國人心中種下了恐懼而又歆羨的種子。科技強國也被無數國家奉為圭臬。科技霸權在美國等西方國家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現代科技的優勢展露無遺。
但我們就該為此放棄傳統文化?中國傳統講究仁義禮智信,中國文化具有兼容並包性,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偉大的中國文化是我們傳承千年,歷久不衰的法寶,也是我們走向復興,開創未來的根本保障。雖然,傳統文化不乏糟粕,虛榮、麻木等劣根性便是糟粕的體現。但,我們不能否認傳統文化的精髓讓我們經久不衰,綿延不絕。文化的包容維持著中華民族的和諧與穩定,也為民族大家庭不斷注入新鮮血液,使其煥發生機。五千年的積淀造就的是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
社會轉型期的今天,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激烈碰撞,逐步融合,而在這碰撞與融合中,各自煥發出新的的生機。科技賦予傳統文化科學特性和創造力。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也是經濟發展的強大驅動力,而科技發展中形成的科技精神,包括科學思維,科學態度,科學價值觀念等,深刻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影響著傳統文化。在科技條件下,傳統優秀文化經過現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具有了新的創造活力,它既蘊含了現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導著現代科技條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斷創新和發展,永葆生機和活力。發揮科技優勢,改造傳統文化,是保持傳統文化生機的不二法門。
同時,傳統文化的道德原則、和諧理念也指引著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科技的發展與走向。先進科技的發展為人們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現代建築的發展並隨著鄰里人情的冷漠,交通工具的進步伴隨著健康的,電子文檔的的發明也不可避免地產生書寫能力的退化。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也只能依靠傳統文化。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湯恩比博士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提出了令舉世深思的論點:「挽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而七十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也在巴黎宣布,解決21世紀人類的生存問題,必須去2000多年前的孔子學說中汲取智慧。弘揚傳統文化,解決科技發展帶來的各種問題,也指引著科技的發展。
充分發揮科技優勢,大力弘揚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在碰撞交融中永葆生機與活力!
『叄』 如何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首先作為學生或者個人要學習基本的知識基礎,只有自人掌握了才有能力去傳播。
可以通過競賽一些綜藝節目去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也可以通過書本知識去弘揚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肆』 如何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論文1500
有選擇、有條件地」承「
接下來講講什麼是「承」。
我認為「承」就是繼承、發揚、延續,還包括轉化和創新。把傳統的文化和物質精神都保留下來了,之後怎麼辦?是不是都要學習和弘揚?不行,要區別和選擇。
對於精華的部分,我們不僅要保留,而且還要使它發揮作用;對於糟粕的部分,要留下來讓後人知道,但是不要復制,也不需要擴大。
中國以前有各種禮儀,尊重別人,自己保持謙虛、謙卑的姿態,恪守正常的次序、禮節是對的,但過分的甚至不講人性的那種謙卑,是要不得的。
再比如,中國古建築有好的地方,但是也有缺點。一般來說,古建築都是講究表面,講究公共活動,但是不講究生活,採光不好,通風不好,沒有採暖。
如果今天我們形式上要造一個古建築,那麼這些都要改變。當年美國建築師設計燕京大學的時候,表面用的是中國宮殿的形式,但是裡面都用上了暖氣和現代設備。
所以,對待傳統文化,不是照單全收,要取之精華,把糟粕的以及不合時宜的東西都去掉。
在「承」的過程中,既要兼收並蓄,也要本土優先。在一般情況下,中國的本土文化之所以能流傳下來,是因為比較適合本土的環境。
所以,在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比較的過程中,要注意優先採用更加符合本地條件的內容,也就是本土優先。
另外,因為要「承」的東西太多,所以我們應該分輕重緩急。
比如同樣是精華,中國現在某個地方最緊缺、最需要繼承的是什麼,我們這一段時間就應該優先做這方面的工作。
有些傳統文化今天起的作用更大,可以優先。有些起的作用並不大,那麼可以晚一點。所以「承」不像「傳」,「傳」是無條件,什麼都先「傳」下來再說,「承」的時候要有所選擇。
傳統文化在用的時候要注重效果,因為古代的、傳統的再好,往往不是馬上就能應用於今天,這就要實行創造性轉化。
比如現在有些地方講傳統文化,就要讓小孩子穿上漢服跪拜,整天念的就是儒家的經典,見了父母要磕頭,叫大家坐在一起給父母洗腳,有效嗎?沒有什麼效果,那絕對是走偏了。
今天我們講孝道,今天我們講仁義,要根據今天社會的需要採用一種適當的方式,有的則要加上新的內容。
如果不是根據今天的需要完成創造性轉化,那麼傳統文化的精華就很難得到延續,更難得到弘揚。
以孝道為例。中國的孝是什麼?
我認為中國孝的本質就是保證家庭、家族的延續,也就是生孩子,這就是中國孝的本質。
孟子曾經說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到了一定的年齡就要及時結婚生子,把孩子撫養成人,家族的門風和血緣才能延續。
我曾經研究過中國人口史。中國的人口從公元初大概六千多萬,到宋朝的時候突破一億,到清朝突破兩億,到清朝後期突破四億,到現在中國還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靠什麼?當然靠物質條件,但是另一方面就是靠精神,也就是中國長期講的孝道。
這個觀念到了今天有什麼用?今天全世界都碰到了人口老齡化的難題。越是發達國家、越是現代社會,人口越在下降。很多國家通過物質獎勵生育,最後都沒有成功。
那麼靠什麼?只有靠理念、靠信仰,在中國可以通過對傳統孝道作新的轉化解決這個問題。
怎麼樣轉化?就是要對孝道作出新的解釋,孝道不僅僅是尊老愛幼,還包括每一個人都要承擔起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其中就包括及時地成家生子。
『伍』 如何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1000字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蘊含的文化博大精深。從甲骨文到今天的漢字,文化一直就在默默地流傳。看著清逸俊秀的瓷器,古樸貼切的陶藝,心裡頓生一股慰藉;看看那古老的前人遺跡,似乎能窺出歷史的痕跡;每當閱讀者那一卷卷詩書畫卷,我們彷彿被洗禮;還有那些精細的民間藝術-------,我們應該幸福,因為我們身在一個文明的國度,在傳統文化的培育下成長!
第一,亮即將傳統文化的亮麗面展現在我們的面前,是寶劍就得用上沙場,而不是藏而不露甚至在不知不覺中消逝。如何理解這一問題,到現實生活中走一趟就明白了,在大學生中調查,有又多少人看過四大名著,恐怕為數不多吧。倘若在問他們對《論語》的看法,他們恐怕也知道」子曰」吧。由此可見,對於真正的古典文學內涵,當代人知之者甚少。從這些廣泛文化來說,國人尚且不夠了解,更不用說那些本來就不出名的文化了,基於這一狀況,政府部門需要加大力度彰顯地區文化,打造屬於自己特異的文化,並對外多舉行一些活動進行宣傳,不然再精髓的東西都不能端上菜盤子上,讓大家盡情享用文化大餐。其實,現在的旅遊文化承載了不少其它優秀的傳統文化,並且吸引了大量遊客,在此期間,這些遊客慢慢地接受者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會對優秀傳統文化予以繼承和發揚。舉個例子來說,一位遊客去過黃鶴樓,那麼,他定然會聯想到崔顥的詩,進而可能閱讀唐詩宋詞,甚至古代文學,這樣下去,就產生了連鎖反應,當然這是比較樂觀的想法,但這至少是一個方面,我想我們更該做的就是把文化多元化,多樣化地呈現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當然不能把文化低俗化,比方說將文化變賣成獲利工具。然而我們不能不承認,近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遭到了史無前例的壓制和廢棄。在傳統文化深入人心的時代,人民身心安穩,過著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生活;而當今的人們卻將自己鎖在一道道鐵欄內,社會活動中還會受到頻發惡性事件的威脅,這是多大的反差啊!看看二戰後的日本,在吸收西方先進技術的同時,繼續在家庭、學校、公司、政府部門保持固有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以兼收並蓄的方式得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強國。美國是現代西方文明的代表,其犯罪率居高不下。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在為其日益嚴重的社會亂象深感不安,有識之士已明顯地體會到他們崇尚個體,倡導競爭的想法是社會動亂的根源。他們開始在東方文化中尋找救世的良方。許多著名大學紛紛開辦漢學系,美國政府還設立專門的基金,組織學者研究中國傳統文化。我們現在比較重視軟文化的輸出,也舉辦了很多展現傳統文化的活動,比方說法蘭克福展,中國就展現了很多傳統文學,在德國書畫展中也帶去了活字印刷相關內容。
太多人對於傳統文化過於冷淡,原因是很多的,如今的網上快餐文化隊傳統文化就產生了不小的沖擊,大家在生活節奏飛快的現在,都把眼光投向了五彩繽紛的都市生活,迷戀上了網路,喜歡在網上吃快餐文化,其實自己接受的文化精髓很少,大部分都只有一時的感驗。如今的這種情況讓眾多文化學者產生了危機感,因為一旦傳統文化被拋棄,我們將不再是炎黃子孫,我們將不再是一個擁有多文化的民族,所以喚醒當代人繼承發揚傳統文化是很急迫的,非常必要的。
第二,拓展,即將傳統文化用一種易接受的方法輸送給當代人。對於傳統文化,很多人可能覺得非常枯燥乏味,他們不願意花太多時間去耗,因此,我們就得一反常態,用創新的思路來教導他們,當然不能改變了文化的實質。比方說用講座的方式來講述傳統文化的精髓,這樣既生動有趣味,定然會起到比較好的效果。我們還通過電視來講授文化,如今的百家講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很明顯,這樣的形式吸引了很多知識分子,更不用說像易中天這樣的教授,講的既有風趣又比較深刻,還有於丹的條分縷析,道理其然,能夠被大多數人喜歡。又如中國眉山東坡國際文化節,此次文化節充分體現了黨的十七大精神,眉山人民的熱情好客給遠道而來的賓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使眉山人的榮譽感和集體主義思想得到了一次質的飛躍。 無論是開幕式上500餘名演員用豪放的氣勢演繹的的《千古東坡》,還是閉幕式上,城區的十餘所學校的200餘學生為廣大觀眾奉獻上的一道豐盛的文化大餐。整個東坡國際文化節,我們在他們身上看到了一份難得的榮譽感和集體主義感。這樣的活動無疑對文化起著宣傳的作用。還有中非文化節、孔子文化節等等都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石灣陶瓷源遠流長,在中國陶瓷史上有著獨特而不可替代的地位。石灣河宕貝丘遺址出土的幾何印紋陶片,見證了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石灣陶瓷歷史,顯示了先人的聰明才智;而大霧崗唐宋窯址的挖掘,證實了唐宋時期石灣已成為嶺南陶器生產基地;發展至明代更有「石灣瓦甲天下」的美譽。數千年後的今天,陶瓷業在傳承和創新中以嶄新的形式名揚四海。為展現陶業的歷史演變,館內展覽共分陶瓷拾隅、陶的形成、窯的演變、石灣二十四行、石灣陶藝、陶瓷發展六大部分。其中以第四部分「石灣二十四行」為重點,介紹了明代至民國時期石灣陶業的歷史源流。整個展覽表現手法新穎而多樣,在視覺、聽覺、觸覺上都給民眾以全新的感覺。今年十一月,就在佛山舉辦了陶瓷展,我們學校也去了不少學生,也吸引了很多社會上的人,可以說是把石灣陶藝推廣了出去。我們知道,前些年,陶藝品沒有市場,這樣直接導致陶藝技術的流失,甚至讓這樣的文化瑰寶從此絕於世間,如果到了那種地步,實是一個悲劇。我覺得我們對於傳統文化不該持保守態度,中國文化包括保守文化,更多的保守的是傳統文化,文化保守主義顯然他界定的保守的東西這個東西是傳統。從建國以來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文化的軸心的這種情況下融匯的西方優秀文化和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這個文化,我覺得這個文化應該是現代文化,而文化保守主義的這個文化,功能上作為傳統夢魘的這種文化,保守的文化,顯然不是指現代中國的文化,而是指古代傳統的中國文化,那麼我現在就古代傳統的中國文化保守的這個東西。我們總是處在一個傳統文化的籠罩下,喘不過氣來,如果稍微有些思想上的改變或者是形式上的改變的話,這也是不為過的,所以我在這里特別強調要將傳統文化拓展開來,形成一種現代式的傳統文化,好讓新一代青年更容易消化吸收。打破常規當然是需要勇氣的,所以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要不忘本質的將傳統文化轉化成自身的一部分,學以致用,這樣才是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的不二法寶,也是我們實踐傳統文化的一種最有效的手段。
第三、用一種合時合宜的方式引導當代人去接觸傳統文化並學習發揚傳統文化。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很多人都被利益熏陶著,很多父母親總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成龍成風,從小就叫他們長大後要有出息,什麼叫有出息,要不是做官,要不是做老闆。更多的是忽視了對小孩子的一種道義上的引導,告訴他們怎麼樣才能算合乎道義,怎麼樣去提高自己的教養。這種情況尤其在農村甚為嚴重,因為他們的父母本來就在文化教養上處於低水平,對於他們而言,自然生計是最重要的了,兒子在學識修養方面有沒有高的造詣對他們來說是沒有多大的意義的。這樣看來,這種不合理的思想方式下的當代某些人深受著家庭的影響,即使上了高中,這種思想也不容易轉變過來。所以說一個家庭的文化背景對子女來說是尤為重要的,一個有文化的家庭中培養的孩子多數是有文化的,我說的當然是在文化方面比較敏感的。而對於傳統文化,我們更需要去引導當代人,毫不誇張地說,從小時候就應該給予這種引導,讓他們知道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這個引導的任務似乎很艱巨,但是面對著如今傳統文化遭到遺棄的情況,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去擔負這個使命,那就是將中國傳統文化搬到每個中國人面前,讓我們每個都去繼承發揚它。怎麼樣引導,方法很多。在學校,我們的老師就應該起一個領頭作用,面對一群思想活躍且厭倦傳統文化的學生,老師應該在課堂上插入適量的傳統文化,這樣起到一個慢慢感染的效果。我想如果做得更細的話,可以通過自身的言行、衣著來體現一種傳統文化的優越性。當然,學生也得發揮一個主動作用,平時在學校就得自發主辦一些傳統文化知識講座或者一些討論,有條件的就集體去參觀一些傳統文化展。在家裡的話,就如我上面說到的,父母長輩得起引導作用,要科學地向他們指出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並支持下一代加強自己的文化修養,而不是放肆地鼓吹名利論,讓原本涉世不深的他們迷失自己的方向,這樣的話,對傳統文化也是一種損失,因為新一代是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的主體。在社會中,要加強這種引導作用更具挑戰,因為社會是一個復雜的混合體,裡麵包含了多個層次,各種不同階層的人物,要達到引導的效果,當然就得採取綜合的手段,比方說,舉辦企業的文化節,加強企業文化的建設,而這些企業文化的建設當然要以傳統文化為主,這樣一來員工們就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深刻感受到傳統文化,而且自己還在實踐著傳統文化。對於政府來說,建立必要的傳統文化館,和一些傳統文物館是很有效果的,因為民眾對這樣形式的展覽能夠在業余時間去享受一番,對於他們而言,既能豐富業餘生活,又能學到某些東西,何樂而不為。
也許我們對於這樣或那樣的措施不能夠太樂觀,但是我們也不比太悲觀,因為我們中還有很多人在支撐傳統文化,有很多人已經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和優越性,也許當代人正在努力繼承和發揚著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雖然,這一切,我們都無所得知,但是只要我們有信念,有這種理想也就沒什麼可擔心的了。是金子總會發光,中國的優秀文化就是一塊大金子,它的光芒遲早會在國內外散發,這只是個時間問題。
『陸』 思修論文大學生如何弘揚中國精神
大學生如何弘揚中國精神大學生作為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在傳承中國精神,弘揚精神方面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首先,大學生要充分學習了解中國精神的內涵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越之處。其次,在日常生活和學習當中,要做到隨時將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和中國民族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尤其在當今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的情況下,世界文化也出現了融合與交流之時,那麼重視中國精神所要體現他的民族擔當和優越性的時刻。大學生要緊扣時代潮流,勇於承擔社會責任,肩負起民族復興的重擔,將中國精神中華精神傳承並發揚光大。
『柒』 如何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目前很多學員反饋弘揚傳統文化難,很多人不聽、不信、甚至反感、唱反調,對此大家很無奈,甚至引起很多煩惱。針對這種情況簡單談談。
原則是隨緣度眾生,自己不能起煩惱,溝通不了就放下,不論對方是誰,不較勁,不強求,不執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業因果報。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切都會改變,我們要有耐心,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不論怎樣都善待對方,祝福對方越來越好,時刻不忘提升自己的大愛心,完成心靈成長。重要的是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去弘揚正法!此花不開彼花開,彼花開處香滿懷。
《傳統文化與身心健康》高級研修基礎篇講座是幫助大眾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課程,是使傳統文化落實到生活、工作中的實用教程。醫治身心疾病是本講座最大的亮點,也是最吸引大眾的地方,此講座對疾病的病因分析十方透徹,並且提供了大量行之有效、立竿見影的方法,用大量的案例說明真理實相,讓眾多不治之症看到希望、走向回歸。人們最感興趣的是健康,最需要的是健康,最擔憂恐懼的是疾病和死亡,這就是切入點、突破口,我們就從健康的需求入手,這樣最容易解決問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傳統文化與身心健康》高級研修基礎篇講座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金鑰匙,是打開心靈枷鎖的金鑰匙,是幫助人們改變命運的法寶。
現在家家戶戶都存著健康問題,解決疾病問題成為目前大眾的迫切需求,而且特別的是病人非常相信醫生說的話,針對這一特點,介紹講座時,最重要的是突出主講老師趙宗瑞身份的權威性:1、是醫生;2、而且是醫學專家(內科主任醫師);3、有30多年的豐富臨床工作經驗;4、還是醫院的院長;5、他為了大眾的健康,把院長都辭了,把幾十年的經驗體會毫不保留的全講出來了,他講的身心健康課程得到各界人士的肯定,聽了他的課的人,按他講的辦法去做,好病的不計其數,而且不但病好了,最重要的是人變好了,不發脾氣了,懂得體諒人了,有愛心了;6、講座的涵蓋面極廣,幾乎涉及到生活、工作、修行的方方面面,適合各行各業的觀看;7、另外他們一家人都出來講課,幫助大家恢復身心健康,太難得了,值得一看。總之就是這個講座誰看、誰學、誰受益。
根據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特點,有針對性的選擇建議:
1、針對病人或病人的親戚朋友。重點介紹老師的特點。
對反感傳統文化、反對學佛的、只相信醫院的,不要說看講座就會好病、學傳統文化就會好病,否則會引起對方反感。根據治病的需求,只談治病的事,不提傳統文化、不提佛法,感興趣就好,看了講座自然會受益。
2、針對精神病人。同病人的家人介紹,一家人共同聽講座,按老師講的去做,並在病人房間反復播放趙宗瑞老師的講座,神奇般恢復正常的很多。
3、針對不孕的夫妻。按照老師講的去做,很多不孕的人,目前孩子已經出世。
4、針對家庭不和、吵架、鬧離婚的。介紹講座中有很多解決家庭矛盾的辦法,很多人聽完課,不生氣了,家庭和諧了,不離婚了。
5、針對有意外災難、飛來橫禍、被人冤枉、打官司、上訪的、對生活失去信心等各種各樣困苦的人。介紹講座中有他那樣類似的問題,很多人聽完講座,都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改變了命運。
6、針對家裡有不聽話、不孝順、不務正業的孩子的。對孩子的爺爺奶奶、父母,介紹講座里有很多父母聽了課,找到改變孩子的方法,孩子聽話了,變好了,孝順了,務正業了。
7、針對孩子。介紹講座里有很多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聽了講座,身體好了,不生氣了,人變好了。我
『捌』 如何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議論文
論文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傳承
論文提要:對於幾千年來維系中華民族精華之源泉,深蘊著豐富營養成分的中國傳統文化,如何才能在經濟全球化導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傳承和發展,筆者認為只有歷史辯證地正視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傳統文化的理論研究、保護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重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採用不同的媒介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播,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保留在每一個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包括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近百年來,國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是冰火兩重天.上世紀兩次大的文化運動——五四運動、文化大革命,使中國傳統文化遭到滅頂之災,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國人幾千年形成的傳統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情操難以為繼,使新一代的中國人出現了信仰危機、價值危機、道德危機,導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思想的解放,冷靜的反思;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復,研究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成為當下思想文化界一道眾所矚目的風景線.由政府到學界,由國內到國外,國學熱不斷升溫.如,在《百家講壇》閻崇年講清帝、劉心武講紅樓、易中天講三國、王立群講史記、於丹講論語;《光明日報》專門開設了國學版,中文搜索引擎網路開設了「國學頻道」,新浪網高調推出乾元國學博客圈,政府舉辦了「俄羅斯『中國年』」、「德國『中國年』」,在各個國家開設孔子學堂,等等.這一冷一熱帶給我們很多思索: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應該採取怎樣的方式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筆者簡要地探討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並對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承方式作了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自己的科技,可能會亡國;一個民族如果喪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種,而亡種比亡國更可怕.對中華民族來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身份證和象徵,是中華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唯一標志.對於幾千年來維系中華民族精華之源泉,深蘊著我們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億中國人仍然哺之於中的豐富營養成分的中國傳統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數典忘祖,搞歷史虛無主義是不行的;但抱殘守缺、照抄照搬、全盤吸收,大搞復古主義也違背歷史發展的規律.馮友蘭曾說:「中國人最關切的是中國文化和文明的繼續和統一.」我們的智慧或可超然於文化之外,而我們的最終命運又必然統攝於文化之中.因此,理性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不貳選擇.
對於中國文化的發展,有識之士也在不斷思索,1935年《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國應進行本位文化建設.指出對肇始於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機,「我們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們要求有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同時,「要使中國能在文化的領域中抬頭,要使中國的政治、社會和思想都具有中國的特徵,必須從事於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1958年《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議以儒家文化為主,融會西方「民主、科學」,以達「返本開新」後的世界價值和濟世功用.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腳點:側重強調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見解及中華文化對世界未來的可能性貢獻.「主張每個國家、民族都有權利和義務保存和發展自己的傳統文化;都有權利自主選擇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體領域完全不接受外來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恆久信仰、行為方式和習俗,則理應受到尊重」,「主張文明對話,以減少偏見、減少敵意,消弭隔閡、消弭誤解.我們反對排斥異質文明的狹隘民族主義,更反對以優劣論文明」.近代中國的三次文化宣言,通過以文化的名義直抒當下訴求,折射出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策略指向演進的歷史軌跡以及未來文化建設策略在價值取向和技術選擇上的理性趨勢.二、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
雖然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後期的封建社會里一定程度上起著阻礙歷史進步的作用.但仍然有與現代化融合從而促進現代化成功實現的諸多營養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為主的「東亞價值觀」仍是亞洲各國發展的文化基礎,而且還受著那些「文明過度」的西方學者的特別青睞——認為在中國這種以倫理主義為核心的傳統文化中可以尋求到醫治由「過度文明」帶來的「文明病」的良方.
(一)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論研究.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盡管這個「文化醬缸」在一定時期內束縛了歷史的發展,但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揚光大;摒棄糟粕,以史為鑒.
(二)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載體,要發揮傳統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應實現其「神」與其「形」的現代統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於傳統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護——經典文本、文物古跡、傳統節慶、優良的民間習俗、民間諺語等文化遺產,使之繼續發揮作為傳統文化其「神」的載體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總結傳統文化中的「神」,對其進行現代價值再創造,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念和價值觀念,及時反映和體現出改革開放進程中涌現出的一些新思維、新觀念、新取向,使中國文化更具時代特徵和時代引導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遺產具有現代生命力.
(三)重構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腐朽、落後、愚昧成分已經難以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需要,必然會被文化自身的新陳代謝所拋棄.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改造要有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時代意識,弘揚中華民族的主體意識,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傳統文化中「仁義禮智信」、「以和為貴」、「兼愛」、「尚賢」、「自強不息」等普適性文化元素要大膽地發揚光大,應該成為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學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觀念、****理論等文明成果,要像學習馬克思主義一樣,吸收、消化、使之中國化,成為中國文化中渾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更加完善.
三、大力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保護中國傳統文化,重構中國傳統文化,最終目的就是要使中國傳統文化深入民心,並且走出國門,成為中國先進文化的一部分,成為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最重要的兩個途徑是:學校教育和媒介傳播.
(一)學校教育活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是個由來已久的話題,也是國家常抓不懈的一項工作.2006年9月國務院發布《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傳統經典、技藝的傳承.在有條件的小學開設書法、繪畫、傳統工藝等課程,在中學語文課程中適當增加傳統經典範文、詩詞的比重,中小學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
筆者認為,要系統地傳播中國傳統文化,還應該將其作為一門專門的課程獨立於語文、歷史等其他各科.這是向中國知識階層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而知識階層是發展文化的生力軍,是普及文化的傳播者.這門課程應重在介紹中國傳統思想、傳統價值觀和道德觀、傳統風俗習慣、傳統文學藝術等,讓學生在這門課程中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而產生敬畏感;看到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中國千絲萬縷的聯系而產生歷史認同感和歸屬感;看到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發展的聯系而產生自信心;吸收中國傳統思想而提高道德修養,學習中國傳統文學藝術而獲得美的教育.
(二)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向大眾、向世界宣傳中國傳統文化.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宣傳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普適性宣傳,將傳統文化融入文學藝術、影視戲劇中,滲透在網路、文化交流、旅遊觀光中,面向社會大眾,重新喚起社會大眾了解傳統歷史和文化的熱情.通過這些媒介宣傳,使中國傳統文化民間化、大眾化、全球化.
目前,世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已經成為一種潮流.斯賓格勒的「文化有機論」與季羨林的「21世紀是東方文化世紀論」,以及不少學者認同的「太平洋世紀論」都認為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將成為世界主流或內核.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傳統文化在揚棄了落後和腐朽,在吸收了中國新文化、新思想,在融合了世界先進文化後,將在中國、在全世界顯出勃勃生機.中國「禮義仁智信」的做人原則,教化為本、以德為先的政治策略,飽含中國深厚文化底蘊的風俗民情,孕育中國悠久歷史的名山大川,將成為中國先進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蘊藏著豐富價值理念的中國傳統文化將在人類新一輪道德價值規范的重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的和平崛起的強大精神動力.在我們向發達國家學習現代科學技術的同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會以新的方式與世界文化、現代文明並存,並不斷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玖』 當代大學生如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首先要傳承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堅忍不拔、自強不息主體精神。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傳承和追求和諧統一的價值取向。傳承和發揚「仁者愛人」的人本主義精神。
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不是與三生俱來的,而是通過高校的人文知識的科學教育、形式多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家庭的良好傳統教育、黨和政府的堅強有力支持、新聞媒體的大力宣傳、整個社會的良好風尚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勤奮工作的等多種途徑和方式的全力作用的結果。
(9)如何弘揚中國優秀文化論文擴展閱讀:
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不是短期、短效行為,而是一個歷史的時代的重大課題,是一個民族自立自強的長遠發展規劃。這就要求我們要勇於探索,敢於創新,切實改進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模式、方法和載體,努力營造大學生傳承與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形成長效機制,在自由民主、活潑開放、和諧創新的環境中哺育一代又一代素質高、方向堅定的國家建設者和接班人。
『拾』 怎樣在歷史學習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論文
在歷史學習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論文,這是一篇很好的論文,可以弘揚中國文化,所以我們要好好的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