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國當前的宏觀經濟政策有哪些
當前的……
積極的財政政策,偏擴張性,繼續促進經濟適度增長。
穩健的貨幣政策,偏緊縮性,抑制目前通貨膨脹壓力。
㈡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政策有哪些
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後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堅持和完善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不做任何建議。
應答時間:2021-05-07,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㈢ 我國當前宏觀經濟政策有哪些
宏觀經濟政策包括兩大類: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是指:為促進就業水平提高,減輕經濟波動,防止通貨膨脹,實現穩定增長而對政府支出、稅收和借債水平所進行的選擇,或對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決策。貨幣政策則是中央銀行通過控制貨幣供應量以及通過貨幣供應量來調節利率進而影響投資和整個經濟以達到一定經濟目標的行為。
㈣ 2014年我國政府實行了哪些宏觀經濟政策
2014年宏觀經濟政策取向也已浮出水面,綜合各方面的信息,我們對2014年宏觀經濟政策走向分析判斷以下。
1、深化改革:經濟政策的總綱
2、穩中求進:宏觀調控政策的主基調
3、結構性色采更濃:積極財政政策的新內涵
4、增強前瞻性、針對性和協同性:穩健貨幣政策的基本取向
5、區分對待、公平競爭:區域政策的特點
6、激活民間氣力:擴大內需的著力點
7、以人為本: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核心
8、集約用地、保護農民利益:土地政策的主要方向
拓展資料:
一、2020年經濟回顧:
1,中國是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2020年中國GDP有望破百萬億 近幾年,我國著力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持續打好三大攻堅戰,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扎實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發展水平邁上新台階,發展質量穩步提升。
2,2019年中國GDP現價總量為986515億元,比上年增長6.0%。 2020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巨大沖擊和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各地區各部門科學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有力有效推動生產生活秩序恢復,工業服務業繼續回升,投資消費不斷改善,國民經濟持續穩定恢復。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7227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0.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三季度增長4.9%,總體來看,前三季度國民經濟增長由負轉正。
3,隨著經濟運行逐步恢復常態,全年經濟有望保持一個較好的增長水平。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_表示,當前中國經濟持續恢復穩定回升。寧吉_指出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防險能力、抗壓韌性和發展活力。經濟實力大幅躍升,預計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兩年超過1萬美元;預計2020年我國經濟增速2%左右,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㈤ 我國現行的宏觀經濟政策有哪些
首先,加大對民生的投資力度。導致目前中國居民低消費傾向的主要根源是住房、教育和醫療。根本原因就是長期以來財政支出中對經濟建設投資占的比重較高,對關系民生的社會公共支出較少。此外,由於住房、教育、醫療方面改革的不到位,造成了中國居民消費預期差,被迫儲蓄,消費難以啟動。因此,明年的財政政策將重點解決居民的低消費問題,通過建設保障性住房、加快醫療衛生教育事業發展等投資,減少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在教育、醫療和住房方面的支出,增強居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既在短期內拉動經濟增長,又能夠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實現長期增長。
其次,通過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改善經濟結構。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快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支持高技術產業化、服務業發展以及產業技術進步。堅決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增加節能減排投入力度,支持重點節能減排工程建設。實施促進企業自主創新的財稅優惠政策,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發展,鼓勵企業增加科研投入。建立健全煤炭等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發展可再生能源。落實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支持完善擔保體系建設,幫助中小企業融資。
第三,積極減稅,促進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減輕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稅收負擔,通過減輕企業負擔擴大投資,促進經濟增長;可以考慮進一步加大紡織服裝、高科技、農產品(12.15,0.17,1.42%,吧)加工等行業退稅力度,對個別產品開征或提高出口關稅,大力支持出口增長;適時推出對居民的減稅政策,比如徹底停徵儲蓄存款利息稅。加大對低收入群體的財政補貼力度,從財政角度保障居民的購買力。
二、貨幣政策:
從緊縮向適度寬松轉變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國家調控宏觀經濟最重要的兩大政策工具,在宏觀經濟面臨不利的外部環境和較大滑坡風險情況下,國家決定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就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內涵而言,實際上是適度放鬆銀根,降低融資成本,為企業提供較為寬松的融資環境,以此來促進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在具體的實施手段上,將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合理擴大銀行信貸規模。保持貨幣信貸的合理增長,取消對商業銀行信貸規模限制,合理擴大信貸規模,確保金融體系流動性充足,及時向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加大對重點工程、節能減排、環境保護、自主創新、三農、中小企業、基礎設施及服務業等的支持力度,有針對性地培育和鞏固消費信貸增長點。
其次,進一步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加快發展企業債、公司債、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等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擴寬企業融資渠道。加快發展以機構投資者為主體的銀行間債券市場,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的實施提供平台。促進股票市場穩定健康發展,提高直接融資的比重。
再次,繼續下調利率和存款准備金率。為防止經濟出現倒退,央行將進一步放鬆貨幣政策,而下調利率和存款准備金率是央行最為有力的貨幣政策工具,前者可以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後者可以為銀行提供更多的信貸資金,央行將綜合運用多種政策工具,加大對促進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有效滿足實體經濟對金融服務的合理需求。
最後,實施差別化貨幣政策,促進經濟轉型。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不會對所有行業和企業一視同仁,而是會堅持「有保有壓,區別對待」的原則,以此來體現國家的產業政策導向,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使經濟結構向政策預期方向轉變。貨幣政策將通過差別化存款准備金率、差別化利率、窗口指導、信貸政策指引等手段引導資金流向,通過政策引導或者直接干預,以較市場金融更為優惠的條件將資金投向戰略領域、主導產業、支柱產業等,同時嚴格對「兩高一資」等政策限制行業和企業的信貸投放。
㈥ 中國近代史採取哪些經濟政策
近代前期(1840—1919年)
①鴉片戰爭後,在外國商品沖擊下,中國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
②鴉片戰爭後,外國侵略者大量向中國傾銷商品;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外國商品進口增長3倍,中國淪為外國侵略者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列強以資本輸出作為對華經濟侵略的主要手段,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
①19世紀60年代起,清政府內部的洋務派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創辦了基本上是封建性的軍事工業和以利潤、市場為基礎的帶有封建性的民用工業。
④19世紀六七十年代,受外商企業利潤的刺激和洋務派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的誘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興起;甲午戰後,中國民族工業有了—卻步發展;1912—1919年,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得到了短暫的迅速發展,發展最快的是紡織業和麵粉業。
2.該時期並存的幾種主要經濟形式
①主要經濟形式: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
②相互關系:自然經擠對外國資本主義經濟一開始起到抵製作用,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對自然經濟產生解體作用,後又由於中外反動統治的需要,這兩種經濟也出現相互依賴的關系;在自然經濟解體的基礎上及外國資立主義經濟的刺激下產生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這一經濟的產生對外國資本主義經濟起到抵製作用,也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
(二)近代後期(1919——1949年)
①國民政府建立後,帝國主義列強向中國擴大資本輸出,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金融財政;抗戰時期,日本對淪陷區進行了野蠻的經濟掠奪;抗戰勝利後,美國商品潮水般湧入中國市場。
②國民政府建立後,通過整頓稅務、控制金融、改革幣制等措施,建立了官僚資本對國民經濟的統治;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實行統制經濟政策,使官僚資本急劇膨脹;解放戰爭時期,國民政府將大量社會財富消耗在戰場上,使國民經濟處於崩潰邊緣。
③國民政府建立後,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受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的摧殘,日益萎縮,抗戰時期,民族工業遭到破產,解放戰爭時期,又遭受到毀滅性的打擊。
④中國共產黨在領導革命根據地人民進行土地革命的同時,還領導軍民進行了經濟建設;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政策,並組織軍民開展了大生產運動;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開展了土地改革。
2.該時期並存的主要形式及其相互關系
①經濟形式:自然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義經濟、新民主主義經濟。
②相互關系:自然經濟仍佔主導地位,但又依附於外國資本主義經濟與官僚資本主義經濟,同時,其它四種經濟形式都對自然經濟起著瓦解作用。外國資本主義經濟與官僚資本主義經濟相互勾結、相互依賴又相互矛盾。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和官僚資本主義經濟的夾縫中生存,同時又具有依賴性,但由於受到剝削、壓制而日益萎縮。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發展受到中外反動經濟的重大阻礙,但它是最革命的經濟,日益改變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
(1)過渡時期(1949年至1956年):
①基礎知識要點:
a.解放後,人民政府沒收國民政府的財產和官僚資本,將他們的企業比較完整地轉為社會主義經濟。
b.1950年~1952年,人民政府在全國開展了土地改革。
c.1949年~1952年,人民政府還通過穩定物價、統一財經、調整工商業、精簡整編國家機構、保護農民土地所有權等措施,使國家財政經濟取得了根本好轉。
d.從1953年起,開始執行建設社會主義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到1957年,一五計劃的經濟建設指標,一般都大幅度超額完成。
②該時期並存的主要經濟形式及相互關系:
a.經濟形式: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合作社經濟(集體經濟)、農民和手工業者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
b.相互關系:社會主義國營經濟佔主導位,其餘四種經濟仍占很大比重,並為社會主義經濟服務,其趨勢是最終改造成為社會主義經濟。
(2)曲折前進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1956年~1978年):
①基礎知識要點:
a.從1958年起,由於「左」傾錯誤的發展,造成國民經濟自1959年至1961年的嚴重困難。由於黨中央及時採取了措施,從1962年起,國民經濟逐步恢復和發展。
b.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內亂使國民經濟遭到巨大損失。由於周恩來、鄧小平主持工作的努力和廣大群眾、幹部對「左」傾錯誤的抵制,經濟仍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②經濟形式及其相互關系:
a.經濟形式: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和集體經濟。
b.相互關系:兩種經濟都是社會主義經濟的主體。
(3)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78年至今):
①基礎知識要點:
a.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隨後在城鄉逐步進行了經濟體制改革。
b.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又分別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中國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活躍局面。
②該時期並存的經濟形式及其相互關系:
a.經濟形式: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和集體經濟、私營經濟、個體經濟、中外合資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
b.相互關系:社會主義國營經濟是主體,其餘經濟為輔助,是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重要補充,為社會主義國營經濟服務。六種經濟形式並存,形成競爭格局,既推動了國營經濟的發展、完善,也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
㈦ 近年來國家出台了哪些經濟政策
1、平抑物價
調控產品供應,控制CPI增幅
2、控制國家經濟增長速度,優化經濟結構
如控制高耗能企業的上馬,加強企業環保審查力度
3、加大力度執行三農政策
農產品價格上調,取消農業稅,農業資料補貼等
4、調控房地產價格
控制房地產企業貸款,控制地方政府的不合理賣地行為
5、控制耕地數量
18億畝紅線
6、均衡社會資源分布
十七大報告中第一次提出「讓更多人擁有財產性的收入」
7、調整稅制結構
類型:自由貿易政策、保護貿易政策和管理貿易政策
影響:實物經濟日益和虛擬經濟相分離,生產要素得以充分地流動
國際貿易仍將以高於世界經濟增長率的速度發展
國際貿易的重點從主要在流通領域轉移到國際生產和國際投資領域,使國際經貿發生了質的變化
受「跨國公司」發展變化的影響,國際貿易更多的是部門內部貿易和集團內部貿易,國際市場也日益成為有控制、有組織的市場,國際貿易由比較利益的「互補」向相互競爭的「共生」轉變
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五大重點是:更加註重結構調整,推動產業結構和產品的 更新換代;更加註重加強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重點是要加強農業和社會的事業;更加註重擴大消費需求,繼續引導和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注重挖掘農村的消費潛力;更加註重改善人民生活,特別注意困難群眾的生活,加大農村扶貧工作的力度,妥善解決困難群眾的生活;更加註重通過改革來解決深層次的體制和機制。
統計部門要研究發布能夠反映不同區位、不同類型住房價格變動的信息。國務院各有關部門要根據本通知精神,加快制定、調整和完善相關的政策措施,各司其職、分工協作,加強對各地的指導和監督檢查。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積極做好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的解讀工作。
㈧ 我國的經濟政策有哪些具體一點
財政政策:經濟學詞彙。
財政政策是指國家根據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而規定的財政工作的指導原則,通過財政支出與稅收政策的變動來影響和調節總需求。財政政策是國家整個經濟政策的組成部分。
財政政策是指為促進就業水平提高,減輕經濟波動,防止通貨膨脹,實現穩定增長而對政府財政支出、稅收和借債水平所進行的選擇,或對政府財政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決策。或者說,財政政策是指政府變動稅收和支出以便影響總需求進而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的政策。變動稅收是指改變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稅率和稅率結構。變動政府支出指改變政府對商品與勞務的購買支出以及轉移支付。它是國家干預經濟的主要政策之一。
一、我國財政政策實施手段有:
財政收入(稅收),財政支出,國債和政府投資等。
1、財政收入(主要是稅收)。
稅收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力參與社會產品分配的重要形式,具有無償性、強制性、固定性、權威性等特點。稅收促進財政目標實現的方式即是靈活運用各種稅制要素。
1.適當設置稅種和稅目,形成合理的稅收體系,從而確定稅收調節的范圍和層次,使各種稅種相互配合。
2.確定稅率,明確稅收調節的數量界限,這是稅收作為政策手段發揮導向作用的核心。
3.規定必要的稅收減免和加成。
因此,稅收可以通過調整稅率和增減稅種來調節產業結構,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可以通過累進的個人所得稅、財產稅等來調節個人收入和財富,實現公平分配。
2、財政支出。
財政支出是政府為滿足公共需要的一般性支出(或稱經常項目支出)。它包括購買性和轉移性支出,這兩類支出對國民經濟的影響有不同之處。
購買性支出從最終用途看,行政管理支出、國防支出、文教科衛等財政支出是必不可少的社會公益性事業的開支,政府的投資能力和投資方向對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的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轉移性支出是政府進行宏觀調控和管理,特別是調節社會總供求平衡的重要工具。例如,社會保障支出和財政補貼在現代社會里發揮著「安全閥」和「潤滑劑」的作用,在經濟蕭條失業增加時,政府增加社會保障支出和財政補貼,增加社會購買力,有助於恢復供求平衡;反之,則減少相應這兩種支出,以免需求過旺。
3、國債。
國債是國家按照信用有償的原則籌集財政資金的一種形式,同時也是實現宏觀調控和財政政策的一個重要手段。國債對經濟的調節作用主要體現在三種效應上:
一是排擠效應。即通過國債的發行,使民間部門的投資或消費資金減少,從而起到調節消費和投資的作用。
二是貨幣效應。這是指國債發行所引起的貨幣供求變動。它一方面可能使「潛在貨幣」變為現實流通貨幣,另一方面可能將存於民間的貨幣轉移到政府或由中央銀行購買國債而增加貨幣的投放。
三是利率效應。這是指通過國債利率水平的調整以及對資本市場的供求變化來影響市場利率水平,從而對經濟產生擴張或緊縮效應。在現代信用條件下,國債的市場操作是溝通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主要載體,同時也是它們的藕合點。因此,國債作為財政政策工具實施時,除了與其它財政政策手段協調外,還特別要與貨幣政策相協調。
4、政府投資。
政府投資是指財政用於資本項目的建設性支出,它最終將形成各種類型的固定資產。政府的投資項目主要是指那些具有自然壟斷特徵、外部效應大、產業關聯度高,具有示範和誘導作用的基礎性產業、公共設施,以及新興的高科技主導產業。這種投資是經濟增長的推動力,而且具有乘數作用。所謂投資的乘數作用是指每增加1元投資所引起的收入增長的倍數。
二、財政政策是指國家根據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而規定的財政工作的指導原則,通過財政支出與稅收政策的變動來影響和調節總需求。財政政策是國家整個經濟政策的組成部分。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