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有何關系
在五千年的悠長歲月里,中國文化曾有過各種各樣的輝煌。先秦時期已經有百家爭鳴,此後更有唐詩宋詞元曲以及明小說,這些都是中國文化各個輝煌時期的代表。而無論形式如何,其深層次的文化精神是一脈相承的,形式的不同只是這種精神在不同時代形勢下的反映。
中國文明垂世而獨立,可以說是除西方基督教文明外最大的原創性文明,在游牧民族的入侵和打擊下,在南宋末年,崖山之戰後,整體性亡於蒙元,我們文明的發展的積累被破壞,可以說,崖山之後,已無中國。
時常想,古中華遺風,究竟會有何等的團結與彪悍,連相對柔弱的南宋,都有十萬軍民自發跳海殉國,這樣的氣節,何時能再次擁有?
宋朝的滅亡,絕對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改朝換代;而是中國第一次亡國。「崖山之後無中國」這句話,真是血淚斑斑的警句。
宋朝覆亡,崖山海戰中國整個精英階層全部殉國,一脈相承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由此產生斷層,其影響深遠延續至今。
其後蒙元和滿清交替的異族入侵,帶給華夏人民極大災難和深重殺戮,這是二個野蠻對文明血腥征服的朝代;中間一個明朝,又是以保守自大、喪心病狂且腐朽墮落聞名的(如海禁、如明太祖誅盡開國功臣、 明成祖夷方孝孺十族、明思宗碎磔剛剛血戰解了京師圍的袁崇煥)。
宋以後,特別是宋明相繼覆亡於蒙元和後金滿清手中時,漢人在經歷了多次異族入侵、改朝換代的血腥殺戮後,華夏文明陽剛進取的民族脊樑基本被打斷,勇烈誠信的人群幾被殺絕,民族最優秀成分基本喪失,存活下來的都是「劣幣淘汰良幣」法則衍生出來的奴化人群,因此宋後社會總是充滿太多圓滑世故的保命哲學。再經歷宋明理學特別是明代以來的文化自我閹割後,剩下的古老中華文明基本屬於一種散發著腐朽氣息的文明,雖然古老,卻是戧害著最優秀成份的一種老人黃昏式智慧。雖不無可取之處,卻於歷史大格局深有妨礙。
經過幾千年的原地打轉,中華民族陷入了一個循環的怪圈不能超脫,終於在清末成為一個政治經濟落後的民族。西學東漸,原有的文化幾乎被完全拋棄,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從此割斷。
在當今中國社會,可以說是存在著兩種思想,一種是傳統文化的思想,沒有繼承和發揚廣大,這種文化是精華和糟粕並存。而另一種是一種超越現實條件的超前思想。無論哪一種,都不符合當今中國人的形象和精神。
一句話,當前中國文化的弱勢,正是由於缺乏一種與世俱進,能夠展現當今中國人真正面貌的文化精神,中國人缺乏一個總體的抽象的正面形象。在文化的各種形式中,缺乏真正能代表當代中國人的形象。
沒有這樣的精神,沒有這樣的形象,造成不少人崇洋媚外,認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要圓。這是悲哀,五千年沉澱下的悲哀。
正如拿破崙所說,中國是一頭沉睡的雄獅,而直到現在,這頭雄獅還沒有真正地蘇醒。中國沒有強大到一覽眾山小,也不是一些盲目崇洋的人眼中的弱者,它的潛力巨大,但要真正贏得自己應得的地位,任重而道遠。看清自己的地位,確定自己的目標,才是中國人現在最需要做的。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人已經創造了很多奇跡,但這遠遠不是中國人所有的實力,一旦雄獅猛醒,中國可以更強。最關鍵之處,就在於要從文化上重塑中華民族的精神,重新獲得對自己文化的信心。我堅信,雖然現在國際上最強勢的是美國,但真正代表人類發展方向的,還得數中國人。中國才是世界未來的真正領導者,這是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堅持的信條。
西方文化在現今的確算是優秀,但絕對代表不了未來。真正代表未來的,是中國人的文化。
但是,這並不代表排斥一切外來文化。一種強勢的文化,不僅僅要要強大的影響力,既能影響到本國人民,更具有世界性,而且需要有兼容性,其他文化的優點和長處都可以吸收,繼而融合到本國文化中。中國古代文化曾具有這樣的特點,但從近代以來,這種特點漸漸消失了。首先是在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上,不僅要將傳統文化的精華拋棄糟粕後繼承,更要吸收其他文化的優點,形成一種新的文化
所謂吸收其他文化的優點,和盲目地接受其他文化是截然不同的,關鍵處就在於吸收者要有自己的核心的文化精神。就象一棵大樹,要想枝繁葉茂,主幹的粗壯結實是必不可少的。中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近年來屢屢創造的奇跡,都證明中國人是有著這樣一種精神的,但遺憾的是,這樣的精神並沒有通過各種藝術形式,也就是文化的各種具體表現而呈現出來。
具體到這種文化,這種精神應該是什麼樣子,我其實也並不清楚,但我已經模糊地感覺到了它的威力,那將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歸根結底,文化才是一個民族的根和凝聚力所在。
文化的興盛,自然不是一個人所能決定的,那至少需要一代甚至是數代人的努力才能做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當每一個中國人都能為自己的國家自豪和努力的時候,中華民族的強大也就指日可待了。
Ⅱ 百家爭鳴的歷史意義
「百家爭鳴」反映了當時社會激烈和復雜的政治斗爭,主要是新興地主階級和沒落奴隸主之間的階級斗爭。這個時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
如先秦的諸子散文,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散文蓬勃發展的階段,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散文著作,這就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為兩種,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
前者包括《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歷史著作;後者是儒、墨、道、法等學派的文章,其中如《論語》《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軻的弟子對其師言行的記錄,《莊子》《荀子》《韓非子》等則為本人的著作。
(2)百家爭鳴如何看待中國古代文化擴展閱讀
先秦諸子具有鮮明的特點。思想上,它們都堅持獨立思考,各抒己見,放言無憚。如孔子提倡仁義禮樂,墨子主張兼愛尚賢,莊子主張自然無為,韓非子則大倡法術勢。文風上,諸子各具個性和風格。如《論語》簡括平易、迂徐含蓄,《墨子》質朴明快、善於類推
《孟子》氣勢恢宏、辭鋒雄辯,《莊子》汪洋恣肆、文思奇幻,《荀子》渾厚縝密、比喻繁富,《韓非子》嚴峻峭拔、論辯透闢。語言上,它們都善用比興,深於取象。如《莊子》「寓言十九」,引物連類,取象之深厚,為諸子之最。
文體發展上,先秦諸子散文首先確立了論說文的體制。從語錄體的有觀點無論證,到論點明確、論據充分、邏輯嚴密、結構完整的專題論說文,顯示了我國論說文發展的大致風貌。此外,先秦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敘述,頗類小說,為後世的敘事文學提供了營養。
先秦諸子散文,在思想和創作上,對我國幾千年來的政治制度、文化藝術等各方面等都產生了極為深遠影響。
Ⅲ 百家爭鳴對中國文化發展有什麼影響
影響:基本上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各家之間互相辯駁,又互相影響,互相取長補短,有力地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是由封建領主制向封建地主制過渡的時期,新舊階級之間,各階級、階層之間的斗爭復雜而又激烈。
代表各階級、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企圖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或提出主張。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辯難,於是出現了一個思想領域里「百家爭鳴」的局面。
(3)百家爭鳴如何看待中國古代文化擴展閱讀
文化背景
春秋戰國時期文化輝煌,最根本的原因是由於社會大變革時代為各個階級、集團的思想家們發表自己的主張、(即諸子學說 和老百姓家訓)進行「百家爭鳴」提供了歷史舞台;同時,它也有賴於多種因素的契合。
1、禮崩樂壞的社會大變革,將原本屬於貴族最底層的士階層從沉重的宗法制羈絆中解放出來,在社會身份上取得了獨立的地位,而汲汲於爭霸事業的諸侯對人才的渴求,更助長了士階層的聲勢。
士的崛起,意味著一個以「勞心」為務、從事精神性創造的專業文化階層形成,中華民族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註定要受到他們的深刻影響。
2、激烈的兼並戰爭打破了孤立、靜態的生活格局,文化傳播的規模日盛,多因素的沖突、交織與滲透,提供了文化重組的機會。
3、創造性的精神勞動,從而為道術「天下裂」提供了前提條件。
4、隨著周天子「共主」地位的喪失,世守專職的宮廷文化官員紛紛走向下層或轉移到列國,直接推動私家學者集團興起。
正是如上種種條件的聚合,為中華民族的精神發展創造了一種千載難逢的契機。氣象恢宏盛大的諸子「百家爭鳴」,正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Ⅳ 你怎麼看待中國的古代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中國的民族精神凝結於"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兩句名言中。有了這樣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一代能始終從荊棘中開拓出自己的道路,才能一次又一次地在腥風血雨重生,保護了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才能使中國人到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都能落地生根。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豐富的,在春秋時代有百家爭鳴的自由,有無盡的精神財富。
Ⅳ 百家爭鳴對中國文化發展的影響
中國兩千多年以前出現的以儒、墨、道、法為代表的諸家學派「百家爭鳴」,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且對後世中國人的心理、觀念、習慣、行為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形成了漢民族獨具的文化傳統。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變動的時代,在劇烈的社會震盪中,在歷史的夾縫中,學術界和學者獲得了相對充分的自由。自孔子開始,私人講學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漸漸形成了不同的學派,各學派齊流並進,相互批評辯難,這就是所謂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其中政治思想觀點鮮明、對後世影響較大的有儒、墨、道、法四家。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禮和仁,其中仁的學說使儒家突破了舊的傳統,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新的基礎。孔子所說的仁包含有血緣基礎、心理原則、人道立場和理想人格,後被提升為人情日用之常和每個個體內在自覺意識。孔子的學說得到了孟子和荀子的繼承和發展,經後世不斷修訂,成為在中國具有普遍和長久影響力的學說。
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墨子,墨子特別強調勞動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並建立了自己的「兼愛」學說。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老子的學說為後世中國人的處世之道產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莊子則主張追求人格獨立和精神自由。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是韓非,他提出了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各家觀點不同,主張各異,但卻殊途同歸,都是在為統治者設計治國平天下的方案,這種關注社會,積極參與現實的風尚形成了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實用理性。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焚書坑儒,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結束了。後來到了漢武帝,採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新政策,使儒家思想成為正統,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此時的儒家思想已經過改造,將儒、道、法、陰陽諸家學說融為一體,相互吸收、融匯合流。其後,儒家學說又不斷被改造,出現了宋明理學、陸王心學、乾嘉朴學等,這些都對中國人的心理、觀念、習慣、行為方式產生了較大影響。
受這些思想的影響而產生的人道精神和人格理想,重視現實、關注社會、主張經世致用的理性態度,樂觀進取,舍我其誰、勇於奉獻的犧牲精神等等,都曾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感染、教育和激勵過無數仁人志士,是值得珍視的文化瑰寶。
但由於這種文化長期處於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地位,也不免帶有專制主義、禁慾主義、等級主義的色彩。至於不偏不倚、明哲保身、怨而不怒、逆來順受等在中國人中常見的的心理特徵和處世之道,更是長期受到傳統文化熏陶的產物。由於過於強調入世現實,便相對地忽視、輕視甚至反對科學的抽象思辯,這對中國科學和思維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遲滯作用。
Ⅵ 如何認識和評價百家爭鳴在中國文化史上的歷史地位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 ( 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戰國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所謂「諸子百家」,其實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等。後人把小說家以外的九家,又稱為「九流」。俗稱「十家九流」就是從這里來的。「百家爭鳴」反映了當時社會激烈和復雜的政治斗爭,主要是新興地主階級和沒落奴隸主之間的階級斗爭。這個時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是由封建領主制向封建地主制過渡的時期,新舊階級之間,各階級、階層之間的斗爭復雜而又激烈。
代表各階級、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企圖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或提出主張。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辯難,於是出現了一個思想領域里「百家爭鳴」的局面。
各大「家」——儒家
儒家的創始人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人。他的理論的核心是「仁」,而體現仁的制度或行為的准則是「禮」。
儒家學派在孔子以後發生分裂,至戰國中期孟子成為代表人物。孟子名軻字子輿,是孔子的嫡孫子思(名孔伋)的弟子。孟子的主張是復古倒退的,當時許多國王都認為不合時宜。他主張「仁政」,他的倫理觀是性本善。
儒家的代表人物還有荀子。荀子名況,時人尊他為荀卿。 在政治方面,他主張「仁義」,哲學方面堅持「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各大「家」——墨家
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是戰國初期魯國人。
墨子的主張和儒家是針鋒相對的。反對世卿世祿制度,主張尚賢,任用官吏要重視才能,打破舊的等級觀念,使「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
代表墨翟思想的有《墨子》一書,是他的弟子根據受課筆記編撰而成的。
各大「家」——道家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人,約與孔子同時,出身於沒落貴族。反映他思想的書為《老子》,又名《道德經》,大約是戰國人編纂的。
道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莊周。莊周是宋人,出身於沒落貴族家庭,曾做過宋國漆園吏的小官。後來厭惡官職,「終身不仕」。《莊子》一書,是由他和門人編成的。
各大「家」——法家
法家學派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後期法家韓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理論集大成者。
韓非是荀子的大弟子,與李斯同學,出身於韓國的貴族家庭。《韓非子》一書是他總結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韓非注意吸取法家不同學派的長處,提出了「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
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的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使這一時期成為中國歷史上諸子百家政治學術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時期, 這個時期,社會結構急遽變化,社會矛盾異常尖銳,兼並戰爭接連不斷,文化思想空前活躍。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現於這個時代,構成了中華文明的精華和基礎。
這個時期,一個重要的現象,就是知識分子——「士」階層的出現和活躍。
「士」階層是如何產生的呢?西周之時,學校都是官府的。《周禮》明確規定,「古者學在官府」。那時的史官,既是官府的官吏,又是學校的老師。章學誠先生說:「三代盛時,天廠之學.無不以吏為師,《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學備矣」。說的就是「學在官府」的情形。即夏商周王代,官府完全控制著學校,學必須以官吏為老師,各種各樣的學問,都要向官府有關主管的官吏學習。比如,要學習法律,《周禮·地官》記載「受法於司徒」。即向司徒之官學習法律。但是,並非任何人都可以進學校學習,只有王公貴族的子弟才有資格。一般人是不能掌握文化知識的。周平王東遷,天子的地位衰微,出現了「禮壞樂崩」的形勢。一些「王官」便散入各諸侯國,有的則流落民間。「學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私人辦學蓬勃興起,入學條件西周時大力改變,像孔子所辦的私學提倡「有教無類」,教育的對象不分貴賤等級,只要學生送給他「束俯」(一串臘肉)作為學費,就可以了。這樣便大大擴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圍,因而有學問的人多了起來。這些人就是所謂的「士」。「士」的成分很復雜。他們分屬各個階級。「士」可以經人推薦而擔任官職。很多有經濟基礎的人棄農為士,而私人辦學的發達,提供了這一條件。
「士」階層的活躍,和當時社會的「養士」之風的盛行,有密切的關系。春秋時代已經開始「養士」,而戰國時期更為盛行。各諸侯或大夫除了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加強自己的實力外,為了逐鹿中原,統一中國,十分需要借重士的力量,因此紛紛「養士」,形成了一種社會風氣。如春秋晚期,齊國的田常,早在齊景公時就施惠於「士」。每殺—頭牛,僅取「一豆(四升)肉」,其餘的都用來供士食用。每到年底,田常僅取「二制」,即兩匹布帛,其餘的分給「士」做衣服穿。又如戰國初期的魏文侯草賢禮士,他周圍有一大批知識分子。戰國中期.齊威王、宣王之時,在都城臨淄西門外設謖下學宮,招探天下文人學士,在那裡講學和著書立說.議論朝政。後來的「四公子」,即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他們「養士」多達幾千人。戰國後期秦國的呂不韋,也有「食客三千「,多為有一技之長者,「士」中許多優秀人物受到重用,甚至出為卿相,如商鞅、吳起等,學術活動也受到鼓勵和資助。
此外,當時諸侯各國致力於富國強兵,對學術研究採取寬松的政策也有密切的關系。特別是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對「士」往往都採取寬容的政策,允許學術自由。這就為「士」著書立說、發表個人的意見,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從而大大促進了戰國時期的思想解放。
百家爭鳴的主要基地稷下學宮是最為典型的例證。
戰國時代,由於齊國經濟發達、政治開明,以及良好的文化政策,齊國君王給予士人的優厚物質待遇。吸引了當時幾乎所有的著名學派匯集稷下。而稷下學宮成為百家爭鳴的極其引人注目的學術場所。並使諸侯各國羨慕不已,紛紛效而仿之,幾乎無一例外,成為了當時的一種模式。
稷下學宮的創建與興衰歷史,基本上與田齊政權共始終.隨著田齊的強弱而興衰。學界比較普遍的看法是創建於田氏取代姜族,奪取齊國政權後的第二代國君齊桓公田午時期;發展於齊威王時期,興盛於齊宣王時期;中衰於齊憫王時期;中興於齊襄王時期;亡於齊王建,秦滅齊時。大約存在了150年,但對後世產生的深遠的影響直至今日。
既然稷下學宮是田齊王朝興辦的,其直接的原因是政治乃是需要。田氏代齊以後,歷代君主無不發奮圖強,勵精圖治,圖謀稱雄諸侯。稷下學士則是為田齊君王們的政治需要,製造輿論、設計藍圖、擬定典章制度。客觀上也是適應田齊統治的政治需要。因此,稷下學宮首先是一個智囊團性質的機構。其次,就是炫耀國力,標榜尊賢至士,吸引人才。這就為學術交流、文化傳播、百家爭鳴創造了優越的政治環境。故稷下學宮又具有社科院的性質。
「不治而議論」,是稷下學士的主要活動特點之一,這一特點體現了學官鮮明的政治性。「不治」,即「不任職」。雖有上大夫的頭銜.但不但任實際職務。「議論」,就是議論時政、國事、治亂之策,為田齊統治者提供決策依據,以實現智囊團的功能。而他們的議論時政,是在寬松自由的政治氛圍內,對田齊統治者的政治活動提出批評意見和決策參考建議,沒有或者少有阿諛奉承、溜須拍馬的情況,所提意見及建議都是坦率的直言。
同時,稷下先生及其各派學者利用齊國提供的良好的環境與條件,潛心研討,互相爭鳴,取長補短,豐富和發展了各自學派的學說.促進了中國文化的大融合。這一時期產生了一大批不同學派的著作,有些著作在稷下得以豐富補充。即有黃老學派,也有儒家、法家、陰陽家等等。《漢書·藝文志》就記述了部分稷下先生的著作目錄。而稷下先生及各派著名學者薈萃稷下,往往是率領弟子門徒一並來的。稷下先生與各派著名學者在學宮傳道、授業、解惑,培養出了眾多的人才。比如荀子,15歲就到此學習,後來成為了稷下的學術大師。而孟子兩次入齊講學,時間長達三十年,被授予上卿。據《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齊宣王時稷下學宮有「數百千人」,其戶下不乏有成就者。對一些有成就的人才,往往被齊錄用為各級官吏,直接參與齊國的政治活動,《戰國策·齊策》對此有所記載。
劉向《別錄》記載說;『齊有稷門,城門也。談說之士期會於稷下也。」這所說的就是指各派學者的定期學術例會。在例會上,各學派推薦出他們學派的代表,闡發學術觀點和政治主張.批駁與他們觀點不一致的學派。這實際就是為各學派提供學術交流與爭鳴的機會,以便更好地豐富、發展他們的學說,獲得政治上的重視。但他們爭鳴的議題非常廣泛,既有不同學術觀點的潔難,又有不同政治主張的闡發,也有對宇宙奧秘的思考。稷下學宮作為戰國百家爭鳴的主要園地,而這類學術報告例會則是百家爭鳴的集中體現。
無論在戰國早期魏國的「西河之學」,或是戰國中期齊國的謖下學宮,還是戰國晚期呂不韋以三千門客編撰《呂氏春秋》,所實行的學術政策都是寬容的。各國對「士」給以十分優厚的待遇,而其中以齊國威王、宣王時期的謖下學宮尤為突出,是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百家爭鳴的發源地。田齊政權雖然倡導黃老之學,但對各家各派的學者並不排擠打擊.而是兼容並包.都受到禮遇。學者們可以自由講學、著書立說和隨意議論政事。比如儒家大師孟子與齊威王、宣王的政見是不同的.但在謖下學宮都受到重視,爵祿都是相當高的。齊宣王多次向盂子問政,甚至象齊伐燕這樣的重大決策.也向孟子徵求意見。後來終因為彼此政見不合,孟子離開齊國。但齊宣王還盡量挽留他,「欲中國而授孟子室,養弟子以萬鍾」,即打算給孟子建造一座房,並資助其辦學。
由於春秋戰國諸侯對「士」的寬容政策,允許其「合著留不合則去」。「士」就好像自由的鳥那樣,可以「擇木而梧」,從而促進了各國的人才流動。比如商鞅在魏沒有得到重用,聽說秦孝公「廣令國中求賢者」,於是西入秦,求見秦孝公,終於委以重任。又比如鄒衍本是齊國人,在謖下學宮位在上大夫之列,他不滿齊滔王的暴政,而到了燕,成為燕昭王之師。在齊襄王時,鄒衍又回到謖下學宮,並在齊王建時作為齊國使者出使趙國,而從未受到非議。又如吳起一生中曾在魯、魏、楚等國為官,每當遭到誣陷,便另投明主。如此等等類似的例子還很多。春秋戰國這種待殊歷史環境,對諸於百家的形成和「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創建了良好的條件。
在學術自由的環境中,謖下先生們敢於沖破舊傳統的思想束縛,敢於探求和創新的精神得到發揚,大大促進了學術的發展。因此,各家各派的著作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各種觀點紛然並存,各種針鋒相對的辯論時有發生,這就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景象。
Ⅶ 怎麼看待春秋戰國出現的「百家爭鳴,萬花齊放」的歷史現象
百家爭鳴發端於春秋戰國之際的儒墨之爭,形成蔚為大觀的諸子紛爭局面則是在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是中國教育思想史和學術史上空前繁榮和極為活躍的一次盛會。教育史學家孫培青先生稱「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及其思想成果,堪稱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重要源泉」。我國春秋戰國時期之所以出現百家爭鳴現象是有著其獨特的歷史背景的。
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其實政治的興明只是一個國家長盛不衰的小小因素,而占據主導地位的是軍事實力,而不是所謂的政治,沒有城池,沒有收地,國家得不到擴充,那就意味著國家還停留在原地,即便政治再清明,但實質上還是沒有改變,所以政治和軍事是相輔相成,相互成就的,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收獲了非常多的贊譽,他創立儒家學派,並被後人推崇。
Ⅷ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在中國文化史上有什麼樣的地位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反映了當時社會政治斗爭的激烈和復雜。雖然流派很多,但階級陣線非常鮮明,主要是新興地主階級和沒落奴隸主之間的階級斗爭。這個時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
Ⅸ 如何全面理解先秦「百家爭鳴」這一文化現象
出現的原因
第一,在經濟上,井田制崩潰。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時代,各種力量在爭衡、較量。對社會變革的現實發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時弊的各種方案,就必然會出現觀點各異的現象;加上新的統治階級還未有絕對的權威,人們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條框的束縛和制約,盡可以暢所欲言。
第三,在階級關繫上,「士」階層的活躍和受重用。各諸侯國都想富國強兵,兼並他國,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別地禮賢下士;「士」們也希望實現用自己的思想主張治國平天下的政治願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從「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私學的興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識淵博和閱歷豐富的文士,同時也為學術繁榮提供了輿論陣地。在社會上,一批以傳播文化,發展學術為宗旨的社會力量被稱為「諸子百家」。
意義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可以說,沒有當時的「百家爭鳴」,中國後來的思想文化就不會五彩繽紛。在「百家爭鳴」的過程中,各家學派相互取長補短,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也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兼容並包和寬容開放的特點。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長的過程中形成發展起來的,並在日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當時和後來社會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Ⅹ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對此,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古代文化
十六字方針: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意思是要好的,不要壞的。
批判繼承:就是要用批判的思想,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把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古為今用:就是要符合時代要求和時代精神的,淘汰已經過時的沒有生命力的舊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