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近代有哪些世界頂級的科研

中國近代有哪些世界頂級的科研

發布時間:2022-06-24 16:12:03

A. 中國最近代史上都有哪些偉大的科學家

1、蘇步青(1902年9月23日—2003年3月17日),浙江溫州平陽人,祖籍福建省泉州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著名的數學家、教育家,中國微分幾何學派創始人,被譽為「東方國度上燦爛的數學明星」、「東方第一幾何學家」、「數學之王」。

從1927年起在國內外發表數學論文160餘篇,出版了10多部專著,他創立了國際公認的浙江大學微分幾何學學派;他對「K展空間」幾何學和射影曲線的研究。

2、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名啟榮,字致本,生於福建閩侯,著名科學家,傑出化學家,侯氏制鹼法的創始人,中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近代化學工業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鹼業的權威。

3、竺可楨(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字藕舫,浙江省紹興縣東關鎮(今屬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

4、黃禎祥,1910-1987,1910年2月10日出生於福建廈門鼓浪嶼。畢生致力於醫學病毒學研究及人才培養,在世界上首創病毒體外培養新技術,為世界病毒學界所公認,為現代病毒學奠定了基礎。

對流行性乙型腦炎、麻疹等病毒性傳染病的病原、流行規律、免疫診斷、發病機制等方面的研究,從理論和實踐上指導了疫苗研製等多方面工作,為我國的病毒性傳染病的控製作出了重要貢獻。

5、張青蓮(1908.7.31-2006.12.14)江蘇常熟人,無機化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輔仁、清華、北大等大學教授,中國質譜學會首屆理事長。

長期從事無機化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對同位素化學造詣尤深,是中國穩定同位素學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他對中國重水和鋰同位素的開發和生產起過重要作用。晚年從事同位素質譜法測定原子量的研究,1991年測得的銦原子量114.818士0.003,已被國際採用為新標准。作品有《重水之研究》論文集、《無機化學叢書》等。

B. 中國近代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1、光電子信息產業在本世紀微電子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基礎上,21世紀將把光、電、聲、磁等物理特性加以綜合開發利用,形成包括光電子器件、激光配置、光纖系統、全息圖像、光是集成電路、光計算機等基本內涵為新一代光電子信息產業。這一新產業將全面更新現有的各類信息手段,以適應人們對信息的最廣泛的需要。

2、軟體產業在21世紀,世界范圍內的信息處理和知識處理業務將空前活躍,軟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知識產業的成長將加快步伐;大量的、遍及各個領域的資料庫、信息庫、知識庫將普遍建成並廣泛應用;基本軟體、應用軟體、智能軟體、專家系統等軟體產業,並在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中佔有越來越突出的地位。

3、智能機械產業在21世紀,傳統的各種機械工具將廣泛地與微電子、光電子和人工智慧機械產業。這個產業提供的智能機器人、智能計算機、智能工具(智能汽車、船舶、火車、飛機、航天器等)、智能生產線、智能化工廠等等,不僅在體力上,同時也在腦力上部分替代人類的各種勞動,使人類的智能獲得新的解放,從而人類可以開展更富創造性的工作。

4、生物工程產業以現代生命技術的四大組成部分(微生物、酶、細胞、基因)為基礎,到21世紀將逐步形成以動植物工程、葯物及疫苗、蛋白質工程、細胞融合、基因重組、生物晶元及生物計算機等為基本內涵的生物工程產業。這個產業將改造和創建若干高效益的生物物質,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發生巨大變化。

5、生物醫學產業在疾病診斷、醫療手術、人工合成材料新成就的基礎上,在21世紀人類能安全地掌握生物的或人工的臟器(心、肺、腎、脾等)、骨骼、血管、知覺(視、聽、嗅、味、觸)的移植和再造技術,從而使新的醫療技術達到能對人體各單位進行有效替換和重建的高水平,生物醫學產業必將成為令人矚目的高技術產業之一。

6、超導體產業下個世紀,超導體產業將崛起。超導材料的某些獨特性能將改變傳統的若干概念和理論。超導電機、超導輸電系統、超導儲能裝置、超導磁浮列車、超導計算機、超導電子器件等一系列高技術成果將大批地實用化、商品化,從而改造現有的強電、弱電、微電、光電等整個技術格局。

C. 我國有哪些享譽世界的大科學家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 華羅庚是我國享譽世界的著名數學家,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安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少年命運多坎坷,但刻苦自學,18歲在《科學》雜志發表數學論文,1920年8月,任清華大學圖書館助理員,用6年半時間讀完高中至大學的全部課程,同時學習英、法、德語言,並在國際權威雜志上發表論文5篇。1936年赴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徹底解決了歐洲數學之王高斯提出的完整三角合估計問題,轟動了劍橋,被譽為「劍橋的光榮」。1938年學成回國,任西南聯大教授。46年10月應愛因斯坦之邀赴美講學,後任普林斯頓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普林斯頓大學和伊利諾斯大學終身教授。 1950年1月,華羅庚回到祖國,出任清華大學數學系教授和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是中國數學學會理事長,美國國家科學院國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他一生研究成果卓著,寫有10多部著作,200多篇論文,其專著《堆壘素數論》系統地總結、發展與改進了哈代與李特爾伍德圓法、維諾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計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發表40餘年來,主要結果仍為世界最佳,先後被譯為多國文字出版,成為20世紀經典數論著作之一。在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就有「華氏定理」、「懷依—華不等式」、「華氏不等式」、「普勞威爾—加當華定理」、「華氏運算元」、「華—王方法」等,完全確定了他作為純粹數學若干分支的世界領袖人物之一的地位。美國著名數學家貝特曼著文稱:「華羅庚是中國的愛因斯坦,足夠成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學院院士。」他平生大力推廣和普及「優選法」和「統籌法」,為我國民族工業的技術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 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大地構造學家、第四紀冰川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我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奠基人。1904年留學日本,並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24歲留學英國,在伯明翰大學苦讀六年,獲碩士學位,他的老師鮑爾敦教授勸他留下深造,獲得博士學位後再回國。李四光謝絕了老師的好意,他回答說:「不,我想把我學到的知識,盡快貢獻給我的祖國。」1920年回國,先後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中國地質學會會長,直到1937年抗戰爆發。其間先後數次赴歐美講學、參加學術會議和考察地質構造。1949年,他放棄國外優厚條件,毅然從英國繞道回國。 回國後,他先後擔任了地質部部長、中科院副院長、全國科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他對地質學的基礎學科,如地層學、構造地質學、古生物學、第四紀冰川學、岩石學、礦物學等都有精深的研究和很高的造詣。作為中國地質學的先驅之一,早年對蜓科化石及其地層分層意義有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用力學觀點研究地殼運動及其與礦產分布的規律,建立了新的邊緣學科「地質力學」。畢生倡導以力學觀點研究地質構造的發生、發展及組合的規律,提出了「構造體系」的概念,創建了地質力學學派。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有廣闊找油遠景的認識,並為大慶、勝利等油田的發現所證實。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晚年發表的「天文、地質、古生物資料」對我國學科大交叉的倡導產生深刻影響。對中國地質教育、地質科學、地質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和不朽的功勛。 著名核物理學家鄧稼先 鄧稼先是我國傑出科學家、核物理學家、中國「兩彈」元勛。1948年至1950年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後,美國給他很好的條件和優厚的待遇,希望他能長期在美國工作。但是,鄧稼先並未因高官厚祿而動搖他回祖國工作的決心。1950年,他胸懷報國之志,回到了祖國,有人問他帶了什麼回來。他說:「帶了幾雙眼下中國還不能生產的尼龍襪子送給父親,還帶了一腦袋關於原子核的知識。」 此後的八年間,他開始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員,核工業部第九研究院院長(後來改名: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核工業部科技委員會副主任,國防科學工業委員會科技委員會副主任,中科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等職。 作為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了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邁出了中國獨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鄧稼先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領導並親自參與了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實驗工作。他隱姓埋名工作28年,嘔心瀝血,為我國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製做出了重大貢獻,其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被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 1999年9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以表彰他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做出的傑出貢獻。 著名物理學家周培源 周培源是我國著名流體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近代力學奠基人和理論物理奠基人之一。1924年赴美留學,獲加州理工學院理學博士學位。1928至1929年赴德國、瑞士從事研究工作。1929年回國,先後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任教授。1936-1937年在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參加愛因斯坦主持的廣義相對論討論班,從事引力論和宇宙論的研究。1943—1946年再次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從事流體力學湍流理論研究,隨後受邀到美國海軍軍工試驗站,從事魚雷空投入水的戰事科學研究。由於該試驗站是美國政府的研究機構,應聘人員須要有美國國籍。當時,周培源明確提出三條件:第一,不加入美國籍;第二,只承擔臨時性的研究任務;第三,可以隨時離去。在美國有關方面接受了上述條件後,他在美國繼續工作不到一年,於1947年2月,毅然帶著妻兒回國。回國後,先後擔任清華大學教務長,北京大學教務長、校長,中科院副院長,中科院學部委員、數理化學部常務委員,中國科協主席,世界科協副主席,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等職。1980年和1985年兩次獲得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具有卓越貢獻的校友」獎。 作為研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學說並獨樹一幟的中國第一人,周培源在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的引力論和流體力學中的湍流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世人矚目的重大成就。他一直致力於求解引力場方程的確定解,研究並初步證實了廣義相對論引力論中「坐標有關」的重要論點。1940年,他在國際上第一次提出湍流脈動方程,並建立了普通湍流理論,從而奠定了湍流模式理論的基礎。1945年,他在美國的《應用數學季刊》上,發表了題為《關於速度關聯和湍流漲落方程的解》的重要論文,提出了兩種求解湍流運動的方法,引起國際上廣泛注意,進而在國際上形成了一個「湍流模式理論」流派,對推動流體力學尤其是湍流理論的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 錢三強是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我國原子能科學事業創始人和奠基者,中國原子能科學之父」,「中國兩彈之父」,中科院院士(學部委員)。1937年赴法國巴黎大學鐳學研究所居里實驗室攻讀博士學位,師從世界知名的核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伊萊娜·居里(居里的女兒)及其丈夫約里奧·居里。1940年獲博士學位,並繼續做小居里夫婦的助手。1946年他與才女何澤慧結婚。夫妻二人在研究鈾核三裂變和四分裂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導師約里奧驕傲地稱之為「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的實驗室的第一個重要的工作。」並向世界科學界推薦。當時眾多西方媒體稱贊「中國的居里夫婦發現了原子核新分裂法」。為此,錢三強榮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1947年升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和研究導師,並獲法蘭西榮譽軍團軍官勛章。 1948年,錢三強謝絕了導師和同事們的竭力挽留,不顧國民黨政府的威脅,與夫人抱著剛剛半歲的女兒,果斷而機智地回到祖國懷抱。回歸後的錢三強便全身心地投入了中國原子能事業的開創工作,擔任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後改名原子能研究所)所長,中科院學術秘書處秘書長。同年,中央決定發展本國核力量後,他成為了規劃的制定人,領導建成中國第一個重水型原子反應堆和第一台迴旋加速器,使我國的堆物理、堆工程技術、高能加速器技術、受控熱核聚變等科研工作迅速開展起來。在蘇聯政府停止對我國的技術援助後,已兼任二機部副部長的錢三強又擔任了技術上的總負責人、總設計師,親自領導了核物理、中子物理、鈈化學、熱核反應等十多項課題的研究,解決了鈾235生產中的擴散分離膜等許多關鍵技術問題。在「兩彈一星」的攻堅戰中,他傾心培養新一代學科帶頭人,造就了一大批嘔心瀝血的傑出核專家,並在這一領域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發展速度,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後僅兩年零八個月,就研製成功氫彈。錢三強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立和「兩彈」研究,為培養我國原子能科技隊伍立下了不朽的功勛,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這位中國的「核彈之父」、科學泰斗,追授了由515克純金鑄成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 錢學森是人類航天科技的重要開創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領域的世界級權威、空氣動力學學科的第三代擎旗人,是工程式控制制論的創始人,是二十世紀應用數學和應用力學領域的領袖人物——堪稱二十世紀應用科學領域最為傑出的科學家。1934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學習,1936年9月轉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師從世界著名力學大師、「超音速飛行之父」——馮·卡門教授,先後獲航空工程碩士學位和航空、數學博士學位。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錢學森在美國從事空氣動力學、固體力學和火箭、導彈等領域研究,加州理工學院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與導師馮·卡門參與了美國絕密的「曼哈頓工程」——導彈核武器的研製開發工作,並共同完成了高速空氣動力學問題研究課題和建立「卡門—錢近似公式」,從而在28歲時便奠定了作為世界知名空氣動力學家的地位,成為和恩師馮·卡門並駕齊驅的航空和航天領域內的最為傑出的代表人物,並以《工程式控制制論》的出版為標志,在學術成就上實質性地超越了科學巨匠馮·卡門,成為二十世紀眾多學科領域的科學群星中最為璀璨的極少數巨星之一。 1947年,剛36歲的錢學森被聘請為美國麻省工學院的終身教授。但是他想:我是一個中國人,我可以放棄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棄祖國。1950年便開始爭取回國,而當時美國海軍次長金布爾聲稱:「他知道所有美國導彈工程的核心機密,錢學森無論走到哪裡,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我寧可把這個傢伙槍斃了,也不能放他回紅色中國去!」錢學森由此受到美國政府迫害,被沒收了各種資料和書籍,被誣陷為「間諜」,美國政府對他進行審訊和監禁,將他軟禁在一個孤島上,但錢學森寧死也要回國,始終沒有屈服。 1955年10月,經過周恩來總理與美國外交談判,錢學森同志終於沖破種種阻力回到了祖國。1956年初,國務院、中央軍委任命他為剛成立的航空工業委員會委員(導彈、航空科學研究的領導機構)。同年,錢學森受命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並擔任首任院長。他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展規劃,發展建立了工程式控制制論和系統學等。錢學森在控制科學、物理力學、應用力學、系統工程、系統科學、噴氣推進與航天技術、思維科學等領域卓有建樹,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開拓性的貢獻。為新中國的航天事業躍入世界前列立下了不朽的功勛,是新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人民科學家,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火箭之王」、「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他「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又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著名數學家蘇步青 蘇步青,中國傑出的數學家、教育家。曾任浙大數學系教授、主任、教務長,復旦大學教授、校長,中國數學學會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科院物理學數學部委員等職。1919年赴日留學,1931年獲日本東北帝國大學博士學位。同年3月回國,受聘於國立浙江大學。抗戰爆發後,日本帝國大學邀他前往任教。出於民族大義,他一口回絕道:「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國。祖國再窮,我也要為她奮斗,為她服務!」。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他和陳建功教授帶領弟子們到山洞裡研究數學,正是在這時他點燃了那塊神聖高原上的星星之火,於是才有了潘承洞、王元、陳景潤等對哥德巴赫猜想的突出貢獻,才有了我國在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上的一枚枚金牌。 蘇步青一生致力微分幾何學和計算幾何學等方面的研究。青年時期的蘇步青,就被國際數學界譽為「東方國土上升起的一顆燦爛的數學明星」。在仿射微分幾何學、射影微分幾何學、一般空間微分幾何學、高維空間共軛理論、幾何外型設計、計算機輔助幾何設計、射影曲線概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被國際公認為「東方第一幾何學家」。他在一般曲面研究中有重大突破,發現了四次(三階)代數錐面,引起了國際數學界強烈反響。他是我國第一位研究「K展空間」的專家,在放射微分集合方面有著在國際數學界不可爭辯的地位。其研究成果「船體放樣項目」、「曲面法船體線型生產程序」分別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K展空間」幾何學和射影曲線榮獲1956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他的許多成果已被許多國家的數學家大量引用或作為重要的內容被寫進他們的專著。 蘇步青是一代數學宗師,更不愧為我國教育界的泰斗。他熱愛教育,登台授課60年如一日,培養了一大批數學英才。他歸納出三條培養優秀學生的做法,一是鼓勵他們盡快趕上自己,二是不擋住他們的成才之路,三是在背後趕他們,推他們一把。當時在中科院形成了「蘇步青效應」,組建了一級級堅定的人才梯隊向著數學王國進軍。 著名核物理學家王淦昌 王淦昌是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科院資深院士,中國原子能研究所所長,中國高技術發展「863計劃」的4位倡導者之一。1930年赴德國,師從於被愛因斯坦譽為「天賦高於居里夫人」的傑出女物理學家邁特內。27歲榮獲博士學位。後去英、法、荷等國作學術訪問,見到盧瑟福等物理學家,學習了最新的物理學理論與實驗技巧。1934年4月回國,先後在山東大學、浙江大學任教授。抗戰爆發後,他就將自己家中積蓄的白銀、首飾全都獻給了祖國。1961年,當國內出現嚴重的自然災害,錢財十分短缺時,身在蘇聯的王淦昌又就將自己省吃儉用節約下來的14萬盧布(約合人民幣2至3萬元)獻給了國家,他把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和人民。柏林大學 王淦昌是中國實驗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線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被譽為「中國核武器之父」、「中國原子彈之父」。在70年科研生涯中,建樹頗豐,取得了多項令世界矚目的科學成就,從1940開始至80年代,幾乎每十多年就有一項世界級成果和重大發現。1941年,他獨具卓見地提出了驗證中微子存在的實驗方案並為實驗所證實。1959年,他領導研究小組,在世界上首次發現反西格馬負超子,把人類對物質微觀世界的認識向前推進了一大步。1964年,他獨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實現核聚變的設想,是世界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理論和研究的創始人之一,也使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科研工作走在當時世界各國的前列。1984年,他又領導開辟了氟化氪準分子激光慣性約束聚變研究的新領域,不愧為中國核物理泰斗。 王淦昌參與了中國原子彈、氫彈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製的試驗研究和組織領導,隱姓埋名17年,是中國核武器研製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由於他對中國科學技術事業和國防建設的卓越貢獻,曾榮獲兩項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一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等多項重要獎勵。1999年9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以表彰他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的傑出貢獻。 著名數學家吳文俊 吳文俊,我國著名數學家,中國數學機械化研究的創始人之一,國際自動推理界的先驅。1946年赴法國Strassbourg大學留學,49年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獲博士學位。1951年回國,1957年任中科院學部委員。先後擔任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系統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數學會理事長。現任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吳文俊是著名的數學家,在拓撲學、自動推理、機器證明、代數幾何、中國數學史、對策論等研究領域均有傑出的貢獻。他為拓撲學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類和示嵌類研究被國際數學界稱為「吳公式」,「吳示性類」,「吳示嵌類」,並廣泛運用於數學研究和解決連塑性領域的有關難題,至今仍被國際同行廣泛引用,影響深遠。1957年因他在數學領域拓撲學方面的奠基性研究工作,和錢學森、華羅庚同時獲得新中國建國後的第一次中國科學院一等獎。70年代後期,在計算機技術大發展的背景下,他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數學的傳統(即演算法化思想),轉而研究幾何定理的機器證明,徹底改變了這個領域的面貌,是國際自動推理界先驅性的工作,被稱為「吳方法」,在國際機器證明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其一系列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已廣泛應用於當今國際上流行的符號計算軟體方面,對提高我國數學領域的國際地位做出了重大貢獻。 吳文俊院士熱愛祖國,有高尚的科學道德,是數學界德高望重的前輩,至今仍戰斗在數學機械化研究的第一線。在50多年的研究工作中,始終站在數學領域的前沿,做出了許多原創性研究成果,享譽世界。曾獲得首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第三世界科學院數學獎、陳嘉庚數理科學獎、首屆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科學家獎、Herbrand自動推理傑出成就獎、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第三屆邵逸夫數學獎。 著名農業科學家袁隆平 袁隆平是我國當代傑出的農業科學家,中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是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種植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1995年研製成功兩系雜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近年來,全國雜交水稻年種植面積達2.4億畝,優良品種已佔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50%,平均增產20%,一年全國增產的稻穀足可養活7000多萬人口。雜交水稻從推廣種植以來,已累計增產稻穀3500億公斤,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有人預估,他的種子共創造效益5600億美元。假設其中分零頭給他,那麼他的資產大致與世界首富比爾蓋茨587億美元相當。 作為建國以來貢獻最大的農學家,袁隆平先後榮獲 「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傑出發明家」等11項國際大獎。印度前農業部長斯瓦米納森博士高度評價說:「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2007年4月29日,在他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年會上。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長西瑟羅納先生稱贊他說:袁隆平先生發明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傑出貢獻,增產的糧食每年為世界解決了3500萬人的吃飯問題。 由於他在雜交水稻上重大貢獻,200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他200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4年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稱:「畢生夢想消除飢餓 ——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於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飢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著名核物理學家趙忠堯 趙忠堯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核物理學家與教育家,我國核物理研究的開拓者,中國核事業的先驅之一。1927年赴美國留學,師從於迴旋加速器的發明者,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R.A.密立根(Millikan)。1930年獲博士學位。1931年赴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室訪問。同年回國,曾任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中央大學教授。建國後,歷任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員,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國核學會副理事長,中科院物理學數學化學部委員。 趙忠堯在核物理特別是硬γ射線與物質相互作用等方面有著突出成就。1930年最先觀察到γ射線通過重物質時的反常吸收和特殊輻射,是物理學史上第一個發現了反物質的物理學家。這個發現足以使他獲得諾貝爾獎,當時瑞典皇家學會也曾鄭重考慮過授予他諾貝爾獎。不幸的是,有一位在德國物理學家對趙忠堯的成果提出了疑問,雖然後來事實證明趙忠堯的結果是完全准確的,錯誤的是提出疑問的科學家,但這卻影響了趙忠堯的成果被進一步確認。前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主任愛克斯朋在1997年撰寫的一篇文章中坦誠地寫道:「書中有一處令人不安的遺漏,……沒有提到中國的物理學家趙忠堯,盡管他是最早發現硬伽馬射線反常吸收者之一,趙忠堯在世界物理學家心中是實實在在的諾貝爾獎得主!」 1931年,趙忠堯學成回國後到清華大學物理系任教授,開設了我國首個核物理課程,主持建立了我國第一個核物理實驗室,培養了一批後來為我國的原子能事業做出重要貢獻的人才:王淦昌、彭桓武、錢三強、鄧稼先、朱光亞、周光召......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和李政道也都曾經受業於趙忠堯。 1950年8月當趙忠堯和錢學森夫婦等一道回國之時,美軍最高司令部連發三道攔截趙忠堯的命令,強行將趙忠堯押進了美軍在日本的巢鴨軍事監獄。台灣大學校長傅斯年也發來中國電:「望兄來台共事,以防不測。」趙忠堯卻回電說:「我回大陸之意已決!」最後在周恩來總理的外交努力下,於1950年11底回國。 回國後的趙忠堯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主持建成了我國最早的兩台加速器,發展了我國的真空技術、高電壓技術、離子源技術,打下了加速器和核物理研究的基礎。1973年年事已高的趙忠堯又擔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積極參加高能實驗基地的建設,並帶出了一批青年才俊,為我國的核物理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著名地理和氣象學家竺可楨 竺可楨是我國卓越的科學家和教育家,當代聞名的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中科院數學物理學部學部委員,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人。1910年赴美國留學,1918年28歲時榮獲博士學位。同年回國,先後任教於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東南大學、南開大學等。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1936年出任浙江大學校長直至1949年,為了婉拒蔣介石赴台灣的邀請,而辭去了浙大的所有職務。新中國成立後,他被任命為中科院副院長,同時兼任中科院生物學地學部主任、綜合考察委員會主任、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全國科協副主席等職務。 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 茅以升是我國著名的橋梁學家、土木工程學家、工程教育家、社會活動家。1916年赴美留學,1921年獲工學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橋梁桁架之次應力被稱為「茅氏定律」,並獲「斐蒂士」金質研究獎章。回國後,曾任交通大學教授、東南大學工科主任、河海工科大學校長、北洋工學院院長、杭州錢塘江橋工程處處長、交通大學貴州分校校長、國民黨政府交通部橋梁設計工程處處長。建國後,歷任北方交通大學校長,鐵道部鐵道研究所所長、鐵道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協第二屆副主席、名譽主席,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三屆理事長。194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 年當選中科院學部委員,並任副主任,1982年被美國國家科學院授予外籍院士稱號

D. 中國在世界上最有名的科學家有那些

錢學森

1911年12月11日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博士學位。

1929年至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學習,畢業後報考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錄取後在杭州筧橋飛機場實習。1935年至1939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學習,獲碩士學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與數學系學習,獲博士學位。1939年至1943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研究員。1943年至1945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間:1940年至1945年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員)。1945年至1946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年至1949年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氣動力學教授。1949年至1955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中心主任、教授。

1955年回國。1955年至1964年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1970年至1982年任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協副主席。還歷任中國自動化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中國宇航學會、中國力學學會、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名譽會長,中科院主席團執行主任、數學物理學部委員。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國科協第三屆全委會主席。1991年5月在中國科協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科協名譽主席。1992年4月被聘為中科院學部主席團名譽主席。1994年6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是中共第九至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是中國航天科技事業的先驅和傑出代表,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在美學習研究期間,與他人合作完成的《遠程火箭的評論與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導彈和探空火箭的理論基礎;與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動理論,為空氣動力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56年初,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同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根據他的建議,成立了導彈、航空科學研究的領導機構——航空工業委員會,並被任命為委員。1956年,受命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並擔任首任院長。他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展規劃,發展建立了工程式控制制論和系統學等。在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工程式控制制論、物理力學等技術科學領域作出了開創性貢獻。是中國近代力學和系統工程理論與應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導人。

1957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1979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傑出校友獎。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89年獲「小羅克韋爾獎章」、「世界級科技與工程名人」獎和國際理工研究所名譽成員稱號。1991年10月獲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的「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雄模範獎章。1995年1月獲「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優秀獎」。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著有《工程式控制制論》、《論系統工程》、《星際航行概論》等。

錢三強

錢三強,原名錢秉穹,1913年出生於浙江紹興,父親錢玄同是中國近代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他少年時代即隨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讀於蔡元培任校長的孔德中學,16歲便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32年,又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1936年,錢三強畢業後,擔任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嚴濟慈所長的助理。翌年,他通過公費留學考試,在盧溝橋的炮聲響起之際,以報國之志赴歐洲,進入巴黎大學居里試驗室做研究生,導師是居里的女兒、諾貝爾獎獲得者伊萊娜·居里及其丈夫約里奧·居里。

1940年,錢三強取得了法國國家博士學位,又繼續跟隨第二代居里夫婦當助手。1946年,他與同一學科的才女何澤慧結婚。夫妻二人在研究鈾核三裂變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被導師約里奧向世界科學界推薦。不少西方國家的報紙刊物刊登了此事,並稱贊「中國的居里夫婦發現了原子核新分裂法」。同年,法國科學院還向錢三強頒發了物理學獎。

1948年夏天,錢三強懷著迎接解放的心情,回到戰亂中的祖國。他回國不久就遇到1949年1月的北平和平解放,他在興奮中騎著自行車趕到長安街匯入歡慶的人群。隨後,北平軍管會主任葉劍英派人找到他,希望他隨解放區的代表團赴法國出席保衛世界和平大會。中共中央還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撥出5萬美元,要他幫助訂購有關原子能方面的儀器和資料。看到共產黨的領導人在新中國尚未建立時就有這種發展科學事業的遠見,錢三強激動得熱淚盈眶。從國外歸來後,他於開國大典當天還應邀登上了天安門。

從新中國建立起,錢三強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業的開創。他在中國科學院擔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後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長、所長,並於1954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5年,中央決定發展本國核力量後,他又成為規劃的制定人。1958年,他參加了蘇聯援助的原子反應堆的建設,並匯聚了一大批核科學家(包括他的夫人),他還將鄧稼先等優秀人才推薦到研製核武器的隊伍中。

1960年,中央決定完全靠自力更生發展原子彈後,已兼任二機部副部長的錢三強擔任了技術上的總負責人、總設計師。他像當年居里夫婦培養自己那樣,傾注全部心血培養新一代學科帶頭人,在「兩彈一星」的攻堅戰中,涌現出一大批傑出的核專家,並在這一領域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發展速度。人們後來不僅稱頌錢三強對極為復雜的各個科技領域和人才使用協調有方,也認為他領導的原子能研究所是「滿門忠烈」的科技大本營。

晚年的錢三強身體日衰,仍擔任了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等職務。他一直關心中國核事業的發展,強調不僅要服務於軍用還要供民用。1992年,他因病去世,終年79歲。國慶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錢三強追授了由515克純金鑄成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表彰了這位科學泰斗的巨大貢獻。

趙九章

(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出生於河南開封。氣象學、地球物理和空間物理學家。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九三學社第三、四、五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趙九章出身中醫世家,幼年就讀於私塾,預備從事文學。在「五四」運動影響下,改學科學,立志「科學救國」。1933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後,趙九章通過庚款考試,於1935年赴柏林大學從師氣象學家H�von�菲克爾。

趙九章1938年獲德國柏林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在西南聯大任教,1944年經竺可楨教授推薦,主持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工作,承擔起繼竺可楨之後中國現代氣象科學奠基的重任。1946年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遷往南京北極閣,成為我國現代氣象學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解放戰爭後期,氣象研究所奉命遷往台灣,趙九章和所內科學家們一起留下來迎接新中國的誕生,為祖國的氣象事業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趙九章促進組建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趙九章主持下,該所很快發展成一個人才濟濟的科研機構。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蘭州高原大氣物理研究所等研究所中一批有成就的科學家都直接或間接受過趙九章的指導。

趙九章1956年任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氣象組組長,1958年和1962年連續兩屆當選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趙九章在氣象學、地球物理學、空間物理等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並為科學事業培養了大批人才。

新中國成立初期,技術力量薄弱,趙九章與塗長望攜手合作,組建聯合天氣預報中心和聯合資料中心,為新中國氣象事業中兩個最基本的分支(天氣分析預報和氣象資料)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和幾個有名的科學家在這兩個聯合機構中擔任業務領導並從事實際工作。

趙九章把科學的發展與國民經濟聯系起來,做出了重要貢獻。20世紀50年代初,趙九章主張在廣東等地以種植防風林帶方式改變局部小氣候,為橡膠移植到亞熱帶地區創造了條件。50年代中期,國際上開始人工降水研究,在趙九章的積極倡議下,在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研究人工降水,使我國的雲霧物理研究開展起來,並取得了暖雲降水理論和積雲動力學等研究成果。

趙九章十分重視氣象學的現代化建設。50年代初,他通過大量的工作和研究,及時提出氣象學要數理化、工程化和新技術化,並在工作中貫徹這一指導思想。這對我國氣象學的現代化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50年代初,計算機的問世使天氣預報從定性向定量化的發展具備了條件,趙九章支持、鼓勵剛從國外回來的顧震潮應用手算圖解法解微分方程,從而使我國的數值預報發育成長起來,並培養一批科技力量。當我國第一台計算機出現後,數值預報研究和業務就開展起來了,為60年代末我國正式發布數值預報奠定了基礎。同時趙九章十分重視把新遙測和遙感技術應用到大氣科學中。50年代中期,他支持應用空氣動力學的風洞和先進的測試儀器研究大氣湍流。在趙九章極力推動下,中國僅有的兩個臭氧觀測台建立了,這為研究大氣中的臭氧成分打下了基礎。

根據國家建設的需要,趙九章不斷開拓新的研究領域。海潮觀測研究對於我國國防和經濟建設具有重大意義,但在當時卻是空白。50年代初,趙九章親自指導開展我國海區海浪及波譜的研究,研製出觀測設備和一整套觀測分析儀器,為認識我國海域的波浪特徵,開發海洋資源做出了貢獻。

趙九章是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積極促進空間科學發展。從50年代後期開始,趙九章以極大熱情投入我國空間事業的創建工作。1958年,趙九章是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的主要技術負責人,負責衛星研製的各項准備工作。同年10月,他提出「中國發展人造衛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級到高級」的重要建議。60年代三年困難時期,趙九章及時調整發展計劃,把主要力量放到投入資金和人力較少的氣象火箭,逐步開展其他高空物理探測,同時探索衛星的發展方向。60年代初期,中國科學院成功地發射了氣象火箭,箭頭儀器艙內的各種儀器及無線電遙測系統、電源及雷達跟蹤定位系統等,都是在趙九章領導下由地球物理研究所研製的。他們還研製了「東方紅1號」人造衛星使用的多普勒測速定位系統和信標機。

1964年秋,趙九章不失時機地向國務院提交了開展衛星研製工作的正式建議,引起中央的重視。1965年3月,中央批准中國科學院提出的方案。1965年10月起,在中國科學院領導主持下舉行了衛星建造總體方案的進一步論證,會上趙九章提出了重要意見。

緊接著,負責實施人造衛星發展計劃的651設計院成立,趙九章主持科學、工程技術方面的工作。他對中國衛星系列的發展規劃和具體探測方案的制訂,對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返回式衛星等總體方案的確定和關鍵技術的研製,起了重要作用。1985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趙九章在科學研究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趙九章是中國動力氣象學的創始人。1938年,趙九章把數學和物理引入氣象學,研究信風帶主流間的熱力學,完成了我國第一篇動力氣象學論文——《信風帶主流間熱力學》。

行星波斜壓不穩定的概念是趙九章首先提出的。1945年,趙九章指出,實際大氣在斜壓狀態下可以是不穩定的,即振幅將隨時間增長而形成天氣圖上觀測到的氣壓場的槽、脊分布和發展,這是現代天氣預報的理論基礎之一。1946年趙九章在芝加哥大學做這一學術報告時,引起國際氣象學家的高度重視。在氣象學發展史上公認「公元1946年,中國趙九章提出行星波不穩定概念」。

20世紀60年代初,趙九章指導他的學生,研究了地磁擾動期間史篤默(Stormer)捕獲區變化和帶電粒子穿入地磁場的機制等,並著有《高空大氣物理學》專著。

在他領導下還完成了核爆炸試驗的地震觀測和沖擊波傳播規律,以及有關彈頭再進入大氣層時的物理現象等研究課題。

趙九章是優秀的科學家,也是熱心的教育家,培養了眾多的科學人才。他勤於治學,也熱心育人,我國一些著名氣象學家葉篤正、顧震潮、陶詩言、顧鈞禧、郭曉嵐等都受過他的指導。趙九章重視基礎教育,他任地球物理所所長職務期間,於1958年一手創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物理系,提出以「所系結合」的方式辦系,親自主講高空物理學並指導研究生。趙九章重視人才,培養提拔人才,周秀驥、曾慶存、巢紀平等都是趙九章不斷給予關心、愛護和鼓勵而成長的傑出科學人才。

趙九章鼓勵學生要有自己的創見,注意培養民主的學術氣氛,他組織的海浪組、磁暴組等研究集體,每周舉辦學術討論會,中心發言之後,接著是熱烈的爭辯。在這個研究集體中,進行各種日地相關現象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成果,為我國空間物理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趙九章未能等到1970年4月24日那一刻。當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時,這位享譽國內外的卓越科學家已於一年半前含冤去世。人們是不會忘記這位把自己全部心血傾注在科學事業的科學家的。1997年,在趙九章先生誕辰90周年之際,由王淦昌等44位著名科學家倡議,並經中央批准為趙九章先生樹立銅像,以緬懷他為我國的科學事業所作出的貢獻。1999年在國慶5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並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趙九章院士是其中一位。

王大珩

(Wang Daheng, 1915.2—) 男。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應用光學專家。

江蘇蘇州人。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8年赴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留學,專攻應用光子學,1940年獲碩士學位。1942年被英國伯明翰昌斯公司聘為助理研究員。 1948年回國後,任2年大連大學應用物理系主任,後在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擔任了30多年所長。還曾任哈爾濱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儀器館館長,國防科委十五院副院長,中科院長春分院院長、電機所所長,吉林省第四屆政協副主席,中國光學會、中國計量測試學會理事長,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副理事長。1955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197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後曾任中科院科技部副主任、主任。1986年當選為中國科協第三屆副主席。1993年5 月當選為中國尖端技術與產業管理研究會名譽會長,第二屆中國退(離)休科技工作者團體聯合會副會長。

1994年6 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主席團成員。1994 年12月任中國老科技工作者基金會會長。此外,還曾任中國光子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計量測試學會名譽理事長、北京市科協主席。是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三至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對中國技術光學、激光、光學計量、光學玻璃和光學工程等研究較深。指導研製成功多種光學觀察設備。為中國應用光學、光學工程、光學精密機械、空間光學、激光科學和計量科學的創建和發展做出傑出貢獻。六十年代以來,製成中國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大型光測裝備和許多國防光學儀器。七十年代主持制定了全國第一個遙感科學規劃,領導了綜合性的航空遙感試驗。1986年3 月和陳芳允、楊嘉墀、王淦昌等4 名科學家向中央提出「發展中國的戰略性高技術」的建議,得到鄧小平同志批准,由此國務院發出了「高技術發展計劃綱要」的通知,這一「綱要」 被稱為「863 計劃」。

1979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5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95年1 月獲得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優秀獎」。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郭永懷

山東省榮成市人,1909年生,男,中共黨員,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35年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1940年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系留學並獲碩士學位。1941年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理工學院研究可壓縮流體力學,1945年獲博士學位後留校任研究員,1946年起在美國康奈爾大學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回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二機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第九研究院副院長等職。1968年逝世。

在我國原子彈、氫彈的研製工作中領導和組織爆轟力學、高壓物態方程、空氣動力學、飛行力學、結構力學和武器環境實驗科學等研究工作,解決了一系列重大問題。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E. 中國有哪些做出巨大貢獻並聞名於世的科學家

1、著名核物理學家鄧稼先

鄧稼先是我國傑出科學家、核物理學家、中國「兩彈」元勛。他隱姓埋名工作28年,嘔心瀝血,為我國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製做出了重大貢獻,其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被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

1999年9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以表彰他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做出的傑出貢獻。


領導建成中國第一個重水型原子反應堆和第一台迴旋加速器,使我國的堆物理、堆工程技術、高能加速器技術、受控熱核聚變等科研工作迅速開展起來。

F. 中國近現代有哪些偉大的發明

一、雜交水稻(發明人:袁隆平)
理由:第二次綠色革命,解決全球飢餓問題
西方世界稱,雜交稻是「東方魔稻」。他的成果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也被認為是解決下個世紀世界性飢餓問題的法寶。國際上甚至把雜交稻當作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袁隆平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他對解決世界性飢餓問題的貢獻已經惠及幾億人。
二、人工合成牛胰島素
理由:首次用人工合成生命體
1965年9月17日,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人工牛胰島素的合成,標志著人類在認識生命、探索生命奧秘的征途中,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其意義與影響是巨大的。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人工合成有生命的蛋白質。過去世界普遍認為生命體是天然的,大多認為人工合成生命體是不可能的,中國人首次讓它變成可能。
三、數學機械化方法(發明人:吳文俊)
理由:給中國傳統數學注入活力
「文革」以後,吳文俊的研究興趣轉向了中國古代數學史,並開創了被稱之為數學機械化的研究工作。在計算機技術大發展的背景下,他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數學的傳統,轉而研究幾何定理的機器證明,徹底改變了這個領域的面貌,被稱為「吳方法」。
吳文俊的數學機械化方法「把中國傳統的數學思想方法化腐朽為神奇」。牛頓發明了微積分,從此西方數學佔了上風,中國傳統數學只能「靠邊站」了。可吳文俊受到中國古代數學的啟發,結合當代計算機的原理,開創性地發明了「吳方法」。
四、陸相成油理論(發明人:李四光科研集體)
理由: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
中國在大慶、大港、勝利等地連續建成大油田,陸相成油理論的作用功不可沒。此前,人們一直認為,只有在海相地層中才有可能出現大的油田,西方人確認中國貧油,就因為中國一些大型中新生代盆地多為陸相沉積。我們的科學家經過研究提出了只要條件適宜,陸相沉積也可能生成大油田的理論。這個基礎理論的突破,讓我們發現了自己腳下的油氣資源。
五、漢字激光照排(發明人:王選院士)
理由:讓印刷術告別「鉛與火」,走向「光與電」
漢字激光照排技術,是基礎理論的重大突破,給出版印刷行業帶來了一次革命性的變革,大大提高了印刷出版業的效率。它在促進中華文化傳播的同時,也對日、韓等國家的印刷出版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六、復方蒿甲醚
復方蒿甲醚是第一個由中國發現的全新化學結構的葯品,也是目前在國際上獲得廣泛認可的中國原創葯品。截至2005年底已被26個亞非國家指定為瘧疾治療一線用葯,它在瘧疾這一高傳染性疾病治療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G. 中國近代十大科技成就有哪些呢

1.嫦娥三號登陸月球、神舟十號飛船和天宮一號交會對接
2、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3、使用小分子化學物質誘導多能幹細胞,逆轉生命時鍾
4、艾滋病感染粘膜疫苗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5、中科大測出量子糾纏速度下限(光速的10000倍)
6、成功研發世界第一個半浮柵晶體管(SFGT)
7、世界首個存儲單光子量子存儲器,量子計算機的研發前進了一大步
8、成功研發H7N9禽流感病毒疫苗株
9、世界最長碳納米管
10、天河2號重奪世界超級計算機頭名

H. 中國近代史上取得了哪些科技成就

1、詹天佑和京張鐵路: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是在近代中國科技十分落後,外國人諷刺中國鐵路工程師還未出世情況下建成的。

2、馮如研製飛機:馮如是中國第一位飛機設計師、製造家和飛行家,馮如研製的這架飛機的飛行高度、時速和航程均創當時世界紀錄。

3、兵器製造家龔振麟:龔振麟鴉片戰爭爆發後,他眼見大好山河被英國侵略者踐踏,刻苦鑽研科技、改良兵器,自覺投身於反侵略戰爭中。他親身奔赴甬東戰場,仔細觀察英軍火輪,製成用人力驅動的葉輪擊水「車輪船」和「車輪戰船」。林則徐「戴罪立功」於浙江期間,他被調到炮局工作,造出了「樞機新式炮架」,使大炮能夠四面轉動,靈活射擊。

4、李善蘭與《方圓闡幽》:方圓闡幽》是清代的數學著作。其內容是關於冪級數展開式方面的研究。李善蘭創造了一種「尖錐術」,並把「尖錐術」用於對數函數的冪級數展開;用求諸尖錐之和的方法來解決各種數學問題。雖然他在創造「尖錐術」的時候還沒有接觸微積分,但他已經實際上得出了有關定積分公式。英人偉烈亞力認為李善蘭所著書中,「其理有甚近微分者」。李善蘭的這一成就表明,即使沒有西方傳入微積分,中國數學也會通過自己特殊的途徑,運用獨特的思想方式達到微積分,基本上完成了由初等數學到高等數學的轉變。

I. 中國近現代有哪些偉大的發明列舉幾個比較有名的

1、人字形鐵路

人字形鐵路運用歷史悠久、應用場所廣泛,是簡單經濟又高效實用的鐵路線岔道段種類。人字形鐵路經過普及和發展,又衍生出之字形和X型等鐵路線交匯模式,讓火車在不同鐵路線之間能快速變軌。

清末中國工程師詹天佑巧妙利用人字形鐵路克服了因周邊高落差地勢環境而導致火車難以安全爬坡的困難。

2、侯氏制鹼法

侯氏制鹼法又稱聯合制鹼法,是我國化學工程專家侯德榜於1943年創立的。是將氨鹼法和合成氨法兩種工藝聯合起來,同時生產純鹼和氯化銨兩種產品的方法。原料是食鹽水、氨氣和二氧化碳-合成氨廠用水煤氣製取氫氣時的廢氣。

此方法提高了食鹽利用率,縮短了生產流程,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降低了純鹼的成本,克服了氨鹼法的不足,曾在全球享有盛譽,得到普遍採用。變換氣制鹼的聯鹼工藝,是我國獨創,具有顯著的節能效果。

3、雜交水稻

雜交水稻指選用兩個在遺傳上有一定差異,同時它們的優良性狀又能互補的水稻品種,進行雜交,生產具有雜種優勢的第一代雜交種,用於生產,這就是雜交水稻。雜種優勢是生物界普遍現象,利用雜種優勢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是現代農業科學的主要成就之一。

世界上首次成功的水稻雜交是由美國人 Henry Beachell 在1963年於印度尼西亞完成的,後被授予1996年的世界糧食獎。

4、人工合成牛胰島素

從1958年開始,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和北京大學生物系三個單位聯合,以鈕經義為首,由龔岳亭、鄒承魯、杜雨蒼、季愛雪、邢其毅、汪猷、徐傑誠等人共同組成一個協作組。

在前人對胰島素結構和肽鏈合成方法研究的基礎上,開始探索用化學方法合成胰島素。經過周密研究,他們確立了合成牛胰島素的程序。這是中國當時唯一一次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機會。

5、陸相成油理論

中國在大慶、大港、勝利等地連續建成大油田,陸相成油理論的作用功不可沒。此前,人們一直認為,只有在海相地層中才有可能出現大的油田,西方人確認中國貧油,就因為中國一些大型中新生代盆地多為陸相沉積。

我們的科學家經過研究提出了只要條件適宜,陸相沉積也可能生成大油田的理論。這個基礎理論的突破,讓我們發現了自己腳下的油氣資源。

閱讀全文

與中國近代有哪些世界頂級的科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周圍有什麼海峽 瀏覽:209
印度種族多少個 瀏覽:420
印尼MSP公司怎麼樣 瀏覽:596
中國四大愛情故事是指哪些 瀏覽:278
伊朗使用什麼社交軟體 瀏覽:302
為什麼說義大利是愛情國 瀏覽:332
寄印尼什麼快遞最好 瀏覽:349
印度的葯價多少錢一盒 瀏覽:368
阜新縣在越南哪裡 瀏覽:947
英國首相鮑里斯住哪裡 瀏覽:852
印度無電人口多少 瀏覽:585
現在中國開發的城市有哪些 瀏覽:260
中國燃氣公司哪個好 瀏覽:529
中國哪個省太漂亮了 瀏覽:6
義大利的哪個市長是個盲人 瀏覽:364
烏干達對中國人怎麼樣 瀏覽:273
印度格列衛葯哪裡能買到 瀏覽:480
印度和沙特哪個面積大 瀏覽:822
現在想要去印尼怎麼辦 瀏覽:81
越南沒身份證怎麼辦 瀏覽: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