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什麼是中國工業化道路

什麼是中國工業化道路

發布時間:2022-06-25 05:15:40

1. 論述題:聯系實際論述,什麼是中國新型工業化道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有哪些特點

什麼是新型工業化道路?十六大報告中曾作了概括的描述。這就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路子。這條新路與傳統工業化相比,它的「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發達國家都是在工業化之後推進信息化的。我國是個發展中國家,近年來信息化發展很快。我們完全可以在工業化進程中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從而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第二,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特別是在快速發展時期,大多數是以消耗能源、犧牲環境為代價,負面影響是很大的。因此,我們在實現工業化過程中,特別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強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第三,在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過程中,機械化和自動化是主要著力點,從而導致失業問題的出現。我國的國情是人口多,勞動力成本比較低。這就要求我們在工業化進程中,處理好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的關系、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有意識地在推進工業化的同時擴大就業。很明顯,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在總結世界各國工業化經驗教訓基礎上,從我國國情出發,根據信息化時代實現工業化的要求和有利條件提出的,對於加快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必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2. 中國工業化道路的問題主要是指什麼的發展關系問題

中國工業化道路的問題主要是指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關系的問題。
早在1956年,毛澤東就在《論十大關系》中明確了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與蘇聯及東歐國家片面地注重重工業,忽視農業和輕工業不同的是,我們對於農業、輕工業是比較注重的。到1957年,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中首次提到:「這里所講的工業化道路的問題,主要是指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關系問題。我國的經濟建設必須以重工業為中心,這一點必須肯定。但是必須同時注意發展農業和輕工業。」
拓展資料:
新型工業化道路:
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指,中共十六大確定的區別於傳統工業化道路的新的工業化道路。即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從而達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能充分發揮。是從我國實際出發,汲取世界各國工業化的經驗和教訓,立足於當今時代經濟科技發展的新水平,充分發揮自己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特點:
1.開放性:緊跟世界發展潮流,充分抓住經濟全球化、新技術革命帶來的發展機遇,迎接挑戰,積極參與世界范圍內的資源優化配置,以實現工業化的快速、高效推進。
2.跨越性:在工業化中引入信息化,實現工業化與信息化的互動,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本質及精髓。
3.整體性: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部署下提出的,不是哪一方面的單兵突進,而是全方位、立體化、協同性推進,以避免產生新的結構失衡,保持經濟實現一個長達20年左右的持續快速增長和社會全面進步。
4.特色性。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充分考慮到我國人口數量大、人均資源不足、勞動力供給大於需求的矛盾突出的基本國情的基礎上,提出的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工業化道路。

3. 什麼是中國工業化道路

鴉片戰爭後,尤其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傳統工業生產力發生了一些變革,主要體現為手工工具的改良和"石磨+蒸汽機"的技術模式,這是手工業從傳統向現代技術過渡的中間技術,傳統工業生產力的變革產生了若干積極效應:為手工業向大機器工業過渡准備了條件,促進了鄉村手工業經濟區的興起,同時在某些方面為民族機器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市場條件,從而豐富了中國近代工業化道路的選擇。

中國近代工業化始於19世紀70年代洋務派官僚對西方先進機器技術的大規模移植,此後便艱難地行進在一條"移植型"的工業化道路上。無論是當時的經濟界,還是當下的經濟史學界,人們往往將移植或引進西方先進機器技術的得失與中國近代工業化的成敗聯系在一起,雖然這種聯系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說明中國近代工業化的失敗原因,但它是中國早期工業化不成功的全部原因嗎?換句話說,"移植型"模式是中國近代工業化道路的惟一選擇嗎?本文試圖通過對中國近代傳統工業生產力的變革及其取向的研究,說明在中國近代"移植型"道路之外,還存在著一條通過傳統工業生產力的改造而形成的"嫁接型"的漸進化道路。所謂傳統工業,是指以生物動力為主的手工業,與它相對的則是以非生物動力為主的機器工業。

鴉片戰爭後,尤其是甲午戰爭以來,隨著通商口岸的逐步增加,外國在華資本急劇增長,民族機器工業初步發展,中國傳統工業的生存環境十分不利。以工業化為特徵的"西力"既對傳統工業的生存構成壓力--工業化以排斥和取代傳統手工業為歷史使命,如中國傳統手工業中的手紡紗、制靛、踹布、土針、土燭、土煙等行業遭到嚴重摧毀,但是,要實現對傳統工業經濟整體的取代,並非一蹴而就,其過程是漫長的,同時工業化也對傳統工業的發展形成動力--為傳統手工業進行制度變革和技術創新創造了前提,如機紗的出現解除了手織業發展的"瓶頸",為手織業的改良創造了條件,西方的先進機器及工具的引進客觀上有利於手工業生產力的發展,據統計,1891~1893年我國"機器及工具"進口值為1259176元,在進口總值中的比重為0.5%,1935年增至65853248元,比重上升至7.2%[1](p75,76)。工業化技術也刺激了手工業者的技術創新意識,他們在商會的支持下,積極籌組工商研究團體,謀求手工業革新之道,如1915年3月成立的天津工商研究所就是一個以手工業為主體的實業研究團體,它的發起人除北洋火柴公司和天津造胰公司為使用原動力的工廠外,其餘11家均為規模不等的手工工場,在成立大會上被吸收的36家會員企業中絕大多數也為手工工場,該所旨在"開工智、聯商情、疏商團",每月陰歷初一、十五定期集會,共同研究手工業的變革[2](p2626~2628)。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傳統工業出現了以手工工具改良和"石磨+蒸汽機"的技術模式為主的生產力的發展,這一發展對中國近代工業化產生了積極效應。下面對此作一簡要分析。手工工具的改良主要體現為舊式手織機、繅絲機、金屬鍛制工具的改良和使用。我國舊式手工棉織機是一種全木結構的簡陋工具,據考,這種織布工具大概就是元末王楨《農書》中所繪制的型式。在我國各地廣泛存在,但名稱互異,"廣西的玉林稱為'矮機',河北定縣稱為'扔梭機',高陽稱為'投梭機',而四川巴縣則稱為'丟梭機',但其構造與生產能力,各地相差無多"[3]。這種織布機在工作時不僅需要兩手同時投接,而且在作打緯、送經、卷布、伸子等工序時,必須停止打梭,同時由於受到雙手投梭腕力的限制,布幅寬度多在1尺左右,最寬不過1.4尺,使用投梭機每人每天至多出布30尺。舊式絲織機也長期停留在木製結構階段,工作原理與手工棉織機相同,工作效率異常低下,以南京織緞業為例,"雲錦每日每機僅能織數寸到尺余,漳絨、建絨均在2尺左右,緞子4尺上下,織工出口微小"[4](p696)。與此相關聯的手工紡線和手工繅絲更加落後,成為制約手織工具進一步改良的瓶頸,如在手紡車和手織布的比例上,據估計至少需三人紡紗才能滿足一架織機的生產需求。鴉片戰爭後,隨著機紗逐步取代土紗及繅絲車的改良,手織機也逐漸改進。1896年浙江寧波人王承淮率先改良手工棉織機,以"舊機作新式東洋西洋等布,專用女工,不借汽力",踏腳增至5竿,可多層開口,王承淮因此獲得清廷"五品頂戴之頒賞,並專利15年"[5](p261)。1900年日本手拉機傳入我國,手拉機在原有投梭機的織緯結構上安裝滑車、梭盒、拉繩等件,"拉機一人一日,約能織布四五十尺"[6](p682)。此後改良與仿造的手拉機日益普遍,四川忠州"留學日本研究實業專科"的易某"回忠後即在周家場益智學堂內仿造紡花織布各機,靈巧異常,不亞東瀛"[7]。重慶府城裕濟布廠"自出心裁,創造木機,織成寬布,比洋布來者價廉質美,木機織布不用人力,梭機來往純用滑車",所織布匹分為三等,"頭等細布長10丈有奇,寬2尺6寸,重11斤。二等寬2尺5寸,重10斤。三等寬2尺4寸,重9斤"[8]。1905年以後又有日本鐵輪織布機的輸入,該機"比起以雙手投梭打緯並用卷布送經的舊式木機,動作要快若干倍,每分鍾打緯數在120以上,每日可織布80至100尺之多,且以無須用手來投梭,因此布面可加寬至2尺2寸以上,而且仿製進口的寬面洋布"[9](p11)。由於其效率倍增,很快便被仿造和使用,四川新津鄉紳陳某"新造織布機一具……織工一日可得布10丈,寬尤倍之"[10]。上海、天津、武漢、山東等地民族機器工業對鐵輪機的仿造推動了舊式手織機的改型換代,如上海"在1922年至1924年間,年產鐵木機四、五千台,包括天津式及日本式,初期銷路以上海為主,後銷至江、浙二省的江陰、常州、無錫、嘉興、杭州等地,並遠銷汕頭、廈門"

4. 中國工業化道路具體內容是什麼

三大改造以及工業建設

5. 毛澤東提出的中國工業化道路思想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1工業化是現代化的主體和基礎,工業化道路是現代化建設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毛澤東提出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是從探索中國工業化道路開始的。 2第一,毛澤東鑒於蘇聯在發展經濟中的經驗教訓和我國生產力落後、經濟基礎薄弱的情況,提出了「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思想。第二,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首先論述了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關系問題;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又把這三者關繫上升到中國工業化道路的高度來認識。第三,毛澤東認為,由於我國工業、特別是重工業基礎薄弱,以工業為主導,把重工業作為我國建設的重點,優先發展重工業,是必要和必需的;同時,必須充分發展農業和輕工業,尤其更重視農業的基礎作用。因為只有農業發展了,才能為工業提供糧食、原料、市場和積累資金,才能更快更好地發展輕工業和重工業。第四,毛澤東提出,要適當調整重工業和農業、輕工業的投資比例,在更多地發展農業和輕工業的基礎上發展重工業;發展工業必須和發展農業同時並舉;以工業為主導,以農業為基礎;要將過去那種以重、輕、農為序安排國民經濟的做法,改為以農、輕、重為序。

6. 聯系實際論述,什麼是中國新型工業化道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有哪些特點

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特點是
①以信息化帶動的工業化。發達國家都是在工業化之後推行信息化的,中國是一個後發展的國家,這些年信息化發展很快,我們完全可以在工業化的過程中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從而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②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經濟效益和競爭力為中心的工業化。工業革命以來,工業化之所以成為世界各國發展的大趨勢,就是因為工業化可以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社會生產力加快發展。但是,我國現在實現工業化,和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的歷史條件有很大不同。當代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全球製造業生產能力和產品大量過剩,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我國實現工業化,又不可能像發達國家當年那樣依靠同廣大殖民地的不平等交換,而必須依靠以科技進步和創新為動力,不斷提高工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在國內和國外市場上打開銷路。因此,必須與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緊密結合,著重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不斷提高經濟效益和競爭力。�

③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相結合的工業化。在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大多數是以消耗能源、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可以說「先發展,後治理」,代價是很大的。我們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特別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強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

④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中國的國情是人口多,勞動力成本比較低,我們處理好資本技術密集型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處理好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的關系,處理好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也就是說,在推進工業化的同時,也擴大就業。

7. 如何理解我們黨當時提出的走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思想

(1)關於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幾個判斷:實現工業化是共產黨早已確立的重大目標;中國工業化道路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基礎部分;中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是從探索中國工業化道路開始的。
(2)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的最重要問題: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關系問題(《論十大關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都提到)
(3)以工業為主導,把重工業作為在我國經濟建設的重點,優先發展重工業,以逐步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基礎工業體系和國防工業體系(這些事關國家獨立安全和國家富強)。同時,必須注意發展農業和輕工業,這樣才可以為工業提供原料和市場,更好地供給人民生活的需要。
(4)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以農輕重順序發展國民經濟。
(5)一系列「兩條腿走路」的方針(發展工業和發展農業並舉、重工業和輕工業並舉、中央工業和地方工業並舉、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並舉、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並舉)
以上關於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的思想,符合中國人口多、工業基礎薄弱的實際,對加快我國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8. 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內涵是什麼

「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而「優先發展信息產業,在經濟和社會領域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一條重要途徑。

工業化是由農業經濟轉向工業經濟的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存在著一般的規律性;但在不同體制下,在工業化的不同階段可以有不同的發展道路和模式。根據十八大報告的精神,新型工業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標。新型工業化道路所追求的工業化,不是只講工業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並實現這幾方面的兼顧和統一。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標志和落腳點。

(2)新的物質技術基礎。我國工業化的任務遠未完成,但工業化必須建立在更先進的技術基礎上。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必然選擇。要把信息產業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將高新技術滲透到各個產業中去。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技術手段和重要標志。

(3)新的處理各種關系的思路。要從我國生產力和科技發展水平不平衡、城鄉簡單勞動力大量富餘、虛擬資本市場發育不完善且風險較大的國情出發,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這是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特點和必須注意的問題。

(4)新的工業化戰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術基礎,要求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經濟發展具有可持續性。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撐力。

9. 論述什麼是中國新型工業化道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有哪些特點

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十七大進一步強調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這是重大戰略部署。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要堅持把經濟發展建立在科技進步的基礎上,帶動工業化在高起點上迅速發展;堅持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投入產出效率和經濟回報;堅持推廣應用先進適用技術,千方百計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突破能源資源約束;堅持防治污染、保護生態環境,使經濟建設和生態建設和諧發展;堅持以人為本,提高勞動者素質,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注重改善民生,保障勞動者生命和健康安全。

10.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是什麼(名詞解釋就好)

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中國工業化道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將哪些國家視為敵人 瀏覽:529
義大利的花粉期什麼時候開始 瀏覽:737
印度人什麼膚色人種 瀏覽:566
伊朗和伊拉克哪個更有發展前景 瀏覽:285
越南和平省有多少個縣越南語 瀏覽:658
英國留學平台怎麼樣 瀏覽:987
去越南找房間怎麼找 瀏覽:755
市面上說的印尼紫檀是什麼木材 瀏覽:821
義大利住哪個區最好 瀏覽:133
越南速溶咖啡對身體有什麼好處嗎 瀏覽:134
越南買一隻豬要多少錢 瀏覽:446
去義大利能學到什麼 瀏覽:266
為什麼義大利足球沒落 瀏覽:644
古中國分多少個國 瀏覽:45
有哪些膠水廠商在越南有工廠 瀏覽:954
美國為什麼不救義大利 瀏覽:181
中國近代如何重建文化自信 瀏覽:375
印尼大米多少一斤 瀏覽:415
一般去義大利都代購什麼 瀏覽:863
義大利剎車片品牌有哪些 瀏覽: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