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未來城市發展會有哪些特徵

中國未來城市發展會有哪些特徵

發布時間:2022-06-25 14:30:09

⑴ 當代中國城市化有什麼特徵

中國城市化的特點

1、 城市化的發動與發展以政府為主導2、 中國的城市化不是伴隨著農村經濟破產和城鄉之間的尖銳對立而展開的3、 中國城市化出現鄉村城鎮化的新模式4、 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職業轉換先於地域轉換5、 人口的高增長量是制約中國城市化發展的主要因素

三 中國的城市化歷史分期

1中國城市化分為五個階段:

(1)城市化的起步與正常發展階段(1949-1957)(2)城市化過度發展階段(1958-1960)(3)城市化的調整階段(1961-1965)(4)城市化的嚴重停滯階段(1966-1976)(5)城市化恢復正軌並健康發展階段(1977年至今)

六、中國城市化的基本方針

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主要是控制100萬人口以上城市的人口數量),合理發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促進生產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這一方針表明城市化的合理標准或目標是生產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這一目標的實現,應該是不同等級城市和諧發展的結果,而不同等級的城市在發展中應有所區別與側重。

(1)發揮大城市優勢,形成區域發展的龍頭(50萬以上大城市,100萬以上特大城市)

(2)強化中等城市的功能,發揮其在城市體系中的中介優勢

(3)合理發展小城市,促進農村城市化
第四章 城市性質、規模和類型

⑵ 中國城鎮化的主要特徵挑戰有哪些

據報道,日前住建部前部長仇保興在中國城市發展與土地政策研討會上發表講話表示,前30年我們把城鎮化看成是GDP增長的過程,城市建設是為了經濟的繁榮,但是後30年,則應該是綠色的城鎮化,以人為本的城鎮化,綠色的城鎮化。

根據另外一個智庫,國際貨幣組織前年所做的研究,日本、法國人人均住房面積越過城市峰值之後是35到40平方米,我們國家現在雖然沒有住房調查,根據我們建設部所掌握的數據,絕大多數省份都已經超過或者達到35平方米了。

城市的硬體,基礎設施的投入和軟體智慧城市建設是中西醫並重治理城市病。深度城市化還要把這些策略擴展到城市群,擴展到城市和鄉村之間的關系,只有把城市放在城市群和鄉村之間來考慮,我們的城市才會有比較好的未來!

⑶ 未來三十年城市的發展會變成什麼樣

我認為世界的發展會越來越各種工作會更加簡單。處理事情會更加的智能化。人們的眼界會更加的寬廣,人類的發展不會僅僅束縛在地球上,太空旅遊成為常態,大街上無人駕駛汽車,人們上班不需要去公司,在家裡通過智能化的設備一鍵處理。總之,未來一百年的發展會隨著人類的眼界和想像力越來發展越好。

⑷ 你們想像中國未來的發展是什麼樣的

我對中國經濟有如下幾個基本的判斷。一是中國經濟是政府主導的市場經濟初級階段,經濟發展受到政治周期的明顯影響,財政收入對房地產業的依賴過大;二是經濟是投資推動型,不管以前是短缺經濟時代還是過剩經濟時代,投資佔GDP的比重過大,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而另一方面居民消費佔GDP的比重在下降,未來也看不到消費提高希望,加上近幾年外貿依存度的不斷提高,世界經濟周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日益突出;

三是國有經濟逐步收縮,從全面開花逐步過渡到控制關鍵行業、基礎行業和自然壟斷行業,國有經濟以壟斷型大企業為主,存在明顯的利益集團特徵,利益取向經常與國家和老百姓想反;四是外資白白享用各級地方政府提供的優惠,迅速壯大,逐步控制了中國主要行業;五是民營經濟逐步活力漸顯,在充分競爭市場和低准入門檻市場表現突出,但受到外資和國有經濟的壓制和各級政府歧視;

六是市場經濟這座大廈的許多基礎比較薄弱,例如所有權保護、知識產權保護、獨立公平公正的司法、審慎嚴格的會計制度、以保護投資者利益為先金融監管、信用缺失、道德淪喪等等;七是政府對微觀經濟的行政干預問題突出,政府表現出明顯的尋求短期利益傾向,經濟腐敗問題突出,出現了權貴經濟的苗頭;八是國內重要資源缺乏,經濟發展對外的依賴程度過高;九是經濟發展分配不公,未富先老問題突出,未來存在嚴重的養老壓力;十是環境污染問題愈演愈烈,中國正在逼近環境承受力的極限。

⑸ 當代中國的城市化有什麼特徵

中國城市化的特點

1、 城市化的發動與發展以政府為主導

2、 中國的城市化不是伴隨著農村經濟破產和城鄉之間的尖銳對立而展開的

3、 中國城市化出現鄉村城鎮化的新模式

4、 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職業轉換先於地域轉換

5、 人口的高增長量是制約中國城市化發展的主要因素

中國城市化分為五個階段:

(1)城市化的起步與正常發展階段(1949-1957)

(2)城市化過度發展階段(1958-1960)

(3)城市化的調整階段(1961-1965)

(4)城市化的嚴重停滯階段(1966-1976)

(5)城市化恢復正軌並健康發展階段(1977年至今)

⑹ 未來城市化走向

我個人覺得未來城市的發展會更加現代化,城鄉差距漸漸縮小。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交通估計也會更加擁擠。下面是我在網路上查找的資料,你可以看看。
未來中國城市化與城市發展趨勢
一.未來30年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格局
未來二十年是中國區域經濟變化最劇烈的時期。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區域經濟格局也將發生比較明顯的變化。
(一)東西部地區經濟差距繼續擴大,人均收入差距可望縮小
隨著進一步對外開放,沿海地帶仍將是投資的熱點地區。
首先,從石油、鐵礦、糧食、棉花等重要資源的供給來看,國內的儲量不足;中西部地區的開發大多是從資源開發起步的,而資源開發一般具有投資大、周期長、投資回收慢等特點,勘察開發和生產的成本高。海外進口的產品在國內市場仍具有較大的競爭力,我國的產業結構將偏重於製造業而非採掘業,雖然東部向中西部地區的產業轉移不斷加快,但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產業布局的重心仍在沿海。
其次,沿海地區的產業密集度高,企業之間有利於形成合理的分工關系,以降低生產成本。
再次,沿海地區城市化水平較高,基礎設施建設成本相對較低。西部建設所需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往往高出沿海城市好幾倍,這自然會影響到對西部投資的經濟效果。另外,沿海地區人口密度大,國土面積小,社會管理成本低。西部地區的文化、教育、科技、衛生事業總水平明顯低於東部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管理水平低,管理成本高。
與此相關的另一個重要趨勢是,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人口向沿海地區流動,西部地區人均收入水平會有較大程度的提高,與東部地區的人均收入差距有望縮小。為了改善西部地區基礎設施落後的狀況,國家每年要安排一定數量的資金用於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此外財政轉移支付和用於改善生態環境、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的資金也會不斷增加。
政府投資的傾斜有利於提高西部地區人民收入的提高。東西合作的加強、城市規模的擴大、第三產業的發展以及企業活力的提高,不僅能夠增加就業,而且能夠提高工資水平。隨著西部地區基礎教育的改善、人口素質的提高和全國勞動力市場的建立,西部地區的勞動力和人口將隨著東部地區勞動力需求的增加向東部地區流動,西部地區的人口可能出現減少的趨勢。「分子」增加,「分母」減少,人均收入必然增加,相應東部地區的「分子」「分母」同比例增加,因此二者的差距是有望縮小的。
(二)三大城市群繼續主導中國經濟發展
20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的顯著特徵是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不僅發展速度快,而且經濟規模佔全國的比重越來越高,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龍頭和引擎。
長三角在上海的輻射帶動下,外資增長迅猛,已成為我國最大的出口加工基地。未來30年,長三角的腹地將繼續擴大,江蘇、浙江全部、安徽一部分地區都將進入長三角城市群。
珠三角地區將和香港、澳門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其優勢更大,輻射力更強。
京津冀城市群中的各大城市特色和優勢十分明顯,互補作用強,北京具有政治、文化和高科技的優勢、天津具有港口和製造業的優勢,石家莊具有商貿業的優勢,一旦突破行政的藩籬,發展潛力就會迅速釋放出來。
可以肯定,三大城市群在未來30年仍將主導中國經濟的發展,其他地區都難以望其項背。
(三)一大批中等城市成長為大城市,新的城市群不斷涌現
隨著城市化戰略的實施和城市建設方針的改變,抑制大城市發展的諸多因素將不復存在,大城市的發展速度將大大加快。中等城市最有發展潛力,且多是區域經濟的中心,隨著戶籍制度的變革和市場化的推進,許多中等城市將迅速成長為大城市。到2030年,我國100萬人以上的城市數量將超過100座,50萬人以上的城市數量將超過200座,絕大多數的地區級城市都將躋身於大城市的行列。
省域范圍內將形成多個經濟中心,規模不等的城市大都是相應不同范圍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心,它們不僅集聚著區域內先進的製造業,也是區域內的信息中心和服務中心,對區域的經濟活動起著調節、輻射的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省的經濟中心有可能與行政中心出現偏離,比如已經形成或初見端倪的新的省內經濟中心有青島、大連、廈門、深圳、包頭等等。此外,隨著各省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各省區經濟的發展,會逐步改變省內單一經濟中心的格局,逐步發展起一批新的經濟增長極。
除了三大城市群之外,新的城市群將不斷涌現。現在已露端倪的有山東半島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關中城市群,江淮地區、湖南中部、吉林中部、北部灣、天山北坡等都有希望成為新的城市群。大大小小的城市群、產業帶和經濟圈將推動區域合作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並對「諸侯經濟」形成沖擊。
(四)京廣線中段和長江中游地區可望崛起
這一地區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和安徽的沿江沿湖地區,以前被稱為中原五省,是中國交通條件最好,資源比較豐富,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卻比較緩慢。近年來,經濟發展開始加速,優勢重新顯現出來。形成了具有一定影響的經濟區,如武漢、襄樊、宜昌三角區,長沙、株州、湘潭經濟區,南昌、九江和景德鎮經濟區,安徽沿江經濟帶。京廣鐵路沿線的大中城市發展很快,武漢、長沙、鄭州三大城市呈遙相呼應之勢。鋼鐵、汽車、食品、機械製造等產業已具有相當的競爭力。這一地區有望建設成為我國內陸地區以滿足內需為主的消費品、中間產品和投資品並重的製造業中心。
(五)中國經濟重心有北移的趨勢
中國目前區域經濟發展的重心在東南沿海地區,這是由不同區域所具備的各方面的條件決定的。改革開放以來,在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兩處形成了中國經濟增長核心區。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經濟的迅速發展,形成了帶動二十年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量。
從目前來看,中國經濟發展格局的重心向西的轉移存在著一些客觀限制。無論從歷史的發展,還是從區位條件來分析,北部沿海地區有足夠的理由成為潛在經濟增長核心區。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水資源條件的改善,制約北部沿海地區發展的因素將逐步化解,經濟重心向北轉移的趨勢有可能成為現實,廣義的環渤海地區的重化工業將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支撐。
(六)國際合作繼續加快,次區域經濟合作加強
1978年以來,中國把對外開放確立為基本國策,在深化對外開放的過程中,適應世界經濟區域化、集團化的發展趨勢,不斷加強與世界各國的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貿易往來。對外開放的空間格局由80年代的沿海逐步擴大到90年代的沿江、沿邊和廣大內陸城市,已經基本形成了一個全方位對外開放、多層次參與國際經濟循環的經濟發展格局。
美國的金融危機不會改變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為了化解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將不斷加快,中國與相鄰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將得到加強,逐步形成若干個經濟聯系比較密切的次區域經濟合作區。東北亞次區域經濟合作區,包括中國的華東、華北和東北地區與日本、韓國、朝鮮、俄羅斯東部地區、蒙古;東南亞次區域經濟合作區,包括中國的華南、西南地區與東南亞諸國;中亞次區域經濟合作區,包括中國的西北地區與中亞諸國;南亞次區域經濟合作區,包括中國西南西北地區與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爾等國。中國周邊次區域經濟合作區的形成和發展必將有利於中國逐步建立起多層次參與國際經濟循環的格局,加速中國對外開放的進程。
二、未來30年中國城市化與城市發展趨勢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和發展速度的快慢,最終取決於社會經濟的發展。根據國際城市化的規律性,當城市化水平超過30%以後,城市化進程將進入加速發展時期,因此,21世紀,我國的城市化進程
將會加快,並逐漸縮小我國同發達國家的差距,城市發展也將出現多樣化的態勢。
(一)我國將進入加速城市化時期
經過十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國已經成功地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國民經濟得到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因此,已經具備了城市化加速發展的基礎和條件。
1.國民經濟的平穩發展將有力地推動城市化進程
中共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了2020年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宏偉目標。我國國民經濟已步入平穩發展的階段,這無疑為城市化的加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改革的深入為城市化加速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
隨著改革的深入,長期的城鄉隔離的二元結構將會改變,現行的戶籍制度將根本改革,影響城市化進程的重要因素將基本消除,過去在一定程度上被壓抑的城市化潛能將得到釋放。城市化同工業化、城市化同經濟增長的關系將漸趨協調,城市在外延上的擴張的同時,注重內涵發展壯大將為城市發展的主要趨勢,特別是多數中等城市和小城市,隨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經濟實力和素質的增強和提高,對城市化將形成明顯的推動。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也將由於戶籍制度的松動、社會經濟規模的快速擴大,人口增長速度也會加快。此外,大城市的輻射作用,對中小城市的形成與發展會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3.城市化發展規律表明我國將進入快速城市化階段
根據發達國家走過的城市化道路來分析,城市化的發展從起步開始大體上可以劃分為早期、中期和成熟期三個階段;城市化水平在10%至30%以下為早期階段,城市化水平在30%至70%之間為中期階段,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為成熟期階段。城市化中期階段所耗用的時間,一般比早期階段所耗用的時間少,如英國在城市化中期所耗用的時間比早期階段少一半,也就是說,在城市化的中期階段將是加速發展的時期。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已超過40%,可以預料,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將進一步加快。
(二)中國城市化水平的預測
城市化水平決定於經濟社會發展的程度和人口城市化的各項政策,但城市化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慣性作用。根據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城市化的發展趨勢,許多專家進行了預測。據有關專家預測,進入21世紀,中國的城市化水平每年可增長1個百分點,高於1949~1997年的平均發展速度,也高於1979~1999年的平均發展速度。
到2030年,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將超過70%,全國的總人口達到15億,市鎮總人口將超過10億。
城市化不僅僅是社會分工和經濟發展的結果,而且也是文化擴散和融合交替發展的過程,因此,影響城市化的因素是眾多的,不僅有經濟因素,而且有自然、歷史以及人文等因素,要把所有的因素都考慮其中,做出令人信服和十分精確的預測,幾乎是不可能的。根據事物發展的歷史趨勢,綜合考慮影響事物發展的重要因素,做出相對的大致的預測,是有一定意義的。
(三)中國城市發展的基本趨勢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的發展模式和功能作用將出現一些新的變化,這是因為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和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將對城市發展帶來巨大影響。因此,未來中國城市將向國際化、連綿化、生態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
1.國際化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的城市與世界交往日漸頻繁,城市發展的國際性因素逐年增多,中國的一些特大城市將發展成為國際化大都市。
國際化大都市是世界經濟發展的產物,早在19世紀初,倫敦已成為國際性的城市,近30年來,由於生產力與國際分工的進一步發展,建設國際性城市已成為世界各國大城市發展的趨勢。一些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在內也迅速加入國際經濟大循環;一些大的跨國公司紛紛在各國設立分支機構;國際金融業務不斷擴大,促進了各國金融體系的國際化;現代化交通和通訊使空間概念大大改變,為國際化
都市的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
中國的一些城市已具備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基本條件,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 重慶、武漢、沈陽、南京、杭州、西安、成都、青島、大連等城市將率先進入國際化大都市的行列,2030年,將有更多的城市成為國際性城市。
2.連綿化
城市連綿化是指一個區域內中心城市規模的迅速擴大和城市數量迅速增加,從而形成城市密集區的過程。近40年來,城市帶和城市群的發展已從發達國家的北美、西歐等地區擴展到一些發展中國家,成為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城市密集地區發展的一個共同趨勢。我國的主要城市集聚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遼中南地區等已形成了城市連綿化的基本框架,其內部發達的交通通訊網路、城市間密切的經濟聯系、優越的地理區位、集中的智力資源、一定規模的高新技術產業,使這些地區將迅速實現連綿化。
3.生態化
城市自身發展孕育了城市現代文明,促進了經濟文化和科技的發展,並改變了人們的傳統生活觀念;與此同時,也造成空氣污染、噪音污染、交通擁擠、用地用水短缺等一系列環境問題。20世紀中後期,發達國家開始重視城市環境問題,遏止了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而環境日趨惡化的勢頭。中國正處於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勢必吸取發達國家的教訓,防止「大城市病」的出現,保護城市的生態環境,提高城市自然和環境的承載能力,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城市生態化將是未來大中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
城市生態化是指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和數量的增長,不但不使生態環境惡化,而且使生態環境更適宜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增加城市綠地,發展城市人工森林,提高綠化覆蓋率將是實現城市生態化的首要措施;其次在城市與城市之間或多個城市之間的中心腹地,設立生態走廊和生態保護區;三是減少污染源、興辦污染小的公共交通設施,並積極推行垃圾無害化處理;四是對工業廢水廢氣廢渣的集中處理等等,將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內容。
4.現代化
城市化本身意味著現代化。產業現代化、基礎設施現代化和人民生活現代化是城市現代化的基本內容。迅速發展的第三產業將迅速取代第二產業成為城市的主導產業。科技進步將是發展中國家的城市超越其經濟、技術鴻溝,追趕發達國家城市的動力與源泉,依靠科技進步來改造城市,調整與優化產業結構,發展高新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推動城市轉型與升級,是我國城市增強國際競爭力和實現現代化目標的關鍵。科技的進步、信息產業的發展,將改變傳統的產業模式與管理模式,使城市經濟從倚重自然資源和製造業轉向倚重高新技術、信息資源和服務業。
以交通通訊和能源供應為基礎的高效能的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發展及其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只有實現了城市基礎設施的現代化,才能實現城市現代化。未來的城市規劃和建設,將加快城市基礎設施網路一體化建設,協調市域、市際基礎設施的銜接,形成未來城鄉一體化的公共客運體系和公共電訊網路,大大增強城市輻射與吸引能力,並建設適應國際化需要的航空港、海港以及與之配套的高效、便捷、安全的區域交通網路。
人民生活的現代化是城市現代化的本質,通過生態城市建設,人民將生活在舒適的環境里,城市將充實各種文化體育醫療設施,以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斷激發人們的自信心和創造力。(中房策聯)

⑺ 當代中國城市化有什麼特徵

中國城市化的特點1、城市化的發動與發展以政府為主導2、中國的城市化不是伴隨著農村經濟破產和城鄉之間的尖銳對立而的3、中國城市化出現鄉村城鎮化的新模式4、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職業轉換先於地域轉換5、人口的高增長量是制約中國城市化發展的主要因素三中國的城市化歷史分期1中國城市化分為五個階段:(1)城市化的起步與正常發展階段(1949-1957)(2)城市化過度發展階段(1958-1960)(3)城市化的調整階段(1961-1965)(4)城市化的嚴重停滯階段(1966-1976)(5)城市化恢復正軌並健康發展階段(1977年至今)六、中國城市化的基本方針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主要是控制100萬人口以上城市的人口數量),合理發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促進生產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這一方針表明城市化的合理標准或目標是生產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這一目標的實現,應該是不同等級城市和諧發展的結果,而不同等級的城市在發展中應有所區別與側重.(1)發揮大城市優勢,形成區域發展的龍頭(50萬以上大城市,100萬以上特大城市)(2)強化中等城市的功能,發揮其在城市體系中的中介優勢(3)合理發展小城市,促進農村城市化

⑻ 簡述現代城市發展的特點

現代城市發展特點如下:

1、近代以前以首都和各省省會為中心的交通體系,便轉化為以港口城市或省會為中心的新格局。

2、港口—腹地」空間模式,已從經濟層面上升到整個社會人文層面,可謂是理解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的關鍵。

3、先進生產力首先在沿海沿江開埠地區形成,然後再向自己的腹地推進,與此同時沿邊口岸因對外貿易發展的緣故也推動了自己腹地的經濟變遷,因此沿海沿江成為經濟首先得到發展的地區,然後再向其他地區產生輻射作用。

4、除了邊疆可以通過沿邊口岸發展對外貿易的區域形成自成一體的沿邊經濟區之外,其餘地區幾乎都成為沿海各口岸城市的腹地,並在此基礎上形成經濟區。

5、中國大的區域經濟差距已變為東西差距為主、南北差距為次。

(8)中國未來城市發展會有哪些特徵擴展閱讀:

城市,是以非農業產業和非農業人口集聚形成的較大居民點(包括按國家行政建制設立的市、鎮)。

一般而言,人口較稠密的地區稱為城市(city),一般包括了住宅區、工業區和商業區並且具備行政管轄功能。

城市的行政管轄功能可能涉及較其本身更廣泛的區域。其中有樓房、街道、醫院、學校、商業賣場、廣場、公園等公共設施。

「城市」的提法本身就包含了兩方面的含義:「城」為行政地域的概念,即人口的集聚地;「市」為商業的概念,即商品交換的場所。

而最早的「城市」(實際應為我們「城鎮」)就是因商品交換集聚人群後而形成的。而城市的出現,也同商業的變革有著直接的淵源關系。

最初城市中的工業集聚,也是為了使商品交換變得更為容易(可就地加工、就地銷售)而形成的。在城市中直接加工銷售相對於將已加工好的商品拿到城市中來交換而言,則正是一種隨著工業城市的出現而產生的一種商業變革。

城市包括包括有城市規模、城市功能、城市布局和城市交通,而這幾方面所發生的變化,都必然地會對城市的商業活動帶來影響,促使其發生相應的變革。

⑼ 中國未來的城市化發展方向是什麼為什麼

■城市化

又稱城鎮化、都市化。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由農村型向城市型轉化的歷史過程,表現為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化以及城市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我們通常以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這一指標衡量城市化水平。由於人口向城市集中或遷移的過程,不僅包含了人口的遷移,還包含了經濟、社會、空間等多方面的轉換,因此,城市化一詞主要包含四個方面的含義:一是人口的轉換,即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的轉換;二是地域的轉換,即由於城市數量增多、城市規模擴大(包括城市自身的不斷發展和完善),農業用地向非農業用地轉換;三是經濟結構的轉換,即生產要素特別是勞動力和資本等從農業向非農產業轉換;四是生活方式的轉換,即由農村生活方式轉變為城市生活方式,包括農村的現代化過程。

■郊區城市化

20世紀中期,一些發達國家由於大城市人口激增,市區地價不斷上漲,加之汽車的普遍使用、交通設施的現代化、人們生活水平改善後對人口低密度地區獨立住宅的追求,城市中上階層人口向城市市郊或外圍地帶移居,成為人口的主要流向,而從農村向城市的遷移逐漸退居次要地位。隨後,各類服務部門紛紛遷往郊區。

■逆城市化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些大都市區人口外遷出現了新的動向,不僅中心市區人口繼續外遷,郊區人口也向外遷移,出現了人口負增長。人們遷向離城市更遠的農村和小城鎮,這種現象與城市化現象相反,國外學者將這一過程,稱為逆城市化。

■城鎮體系

城鎮體系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范圍內職能不同、規模各異,在經濟、社會和空間發展上具有有機聯系的城市群體。城鎮體系內的各城市通過物流、人流、信息流等互相密切聯系,這種聯系不僅取決於各城鎮職能差別所產生的地域分工,也取決於城鎮間、城鎮與輻射區間的互補性。當城鎮體系內一個城鎮或某個組成部分發生變化時,其他城鎮或組成部分也會受到影響。在城鎮體系內,城鎮的規模結構、空間結構和功能結構合理時,可以促進各城鎮的協調發展。城鎮的性質、地位、作用都在不斷發生變化,進而會引起城鎮體系的變化,城鎮體系規劃也需要隨之調整。城鎮一般都是所在地區的區域經濟中心,對周圍地區的發展具有輻射帶動作用,因此,城鎮體系內部各城鎮的協調發展對地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大都市帶

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某些城市密集地區,由於郊區城市化的作用,城市不斷向四周蔓延,城市職能十分強烈,城市用地比例越來越高,使城市與城市間的農田分界帶日漸模糊,城市地域出現連成一片的趨勢,形成大都市帶。

■城市規模

城市規模包括城市人口規模和城市用地規模(地域規模),因城市的用地規模常常由城市的人口規模所決定,而且,城市的人口規模是城市重要的綜合性特徵,所以,城市規模常指人口規模。在多數情況下,城市的用地規模與人口規模成正相關關系。

■城市職能

城市在國家或一定地域內的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活動中所發揮的作用和承擔的分工。城市的這些活動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為本城市需要服務的活動,稱為非基本活動;二是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務的活動,是從城市以外為城市創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城市發展的基本動力,稱為基本活動。城市職能概念的著眼點是城市的基本活動部分。

■戶籍制度改革實現了勞動力的自由流動

記者:戶籍制度改革一直是媒體關注的話題,您認為戶籍制度改革將對中國社會產生什麼樣的改變?對中國城市化發展有哪些意義?

李景國:我覺得戶籍制度改革對社會經濟方面最大的影響,就是有助於市場經濟的完善。因為市場經濟是以市場為基礎的,沒有市場就談不上市場經濟,勞動力本身也有一個市場,如果沒有人口的自由流動,沒有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就不可能形成勞動力市場,尤其是不可能形成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只有形成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市場經濟實際上才能真正地完善和健全起來。戶籍制度改革有助於勞動力市場和市場經濟的健全。

記者: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是不是意味著一個人可以擇地覓職?

李景國:戶籍制度改革到位以後,人們想像的是絕對自由流動,但是實際上我認為它不會是絕對的自由流動。所謂戶籍制度改革到位,或者叫自由遷徙,實際上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政策法規方面的,國家在政策和法規方面允許或者不限制每個人的自由流動;二是要看市場。綜合起來說,就是法制化和市場化的過程。法制化過程逐步過渡到國家不限制你,而市場作用客觀上在限制你。比如說技術方面,你學的是某個工種,來到北京,而北京不需要這方面的人才,這是市場的作用,並不是政府在起作用。還有經濟方面的原因,比如個人經濟實力不行,到北京買不起房,租房很貴,工資又低,就很難站住腳。這也不是國家限制你,而是個人自身條件的限制。

記者:即便這樣也還是有很多人會到城市裡來,那麼城市會不會膨脹得很快?

李景國:這是很多人擔心的一個問題,現在也有很多學者提出這個問題,比方出現貧民窟的可能性,城市膨脹等。但是我認為,城市無限膨脹的可能性不大,或者說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的可能性不大。因為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過程當中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中國的農民都有土地,這里邊有一個成本和效益的比較關系問題。如果他要進入城市,他有一個機會成本,如果這個成本很高,與收入不成比例,他顯然就不到城市了。當然這是一種理性選擇,非理性選擇就另當別論了,但是那種情況還是少的,人總是要生活的,所以這種可能性不是很大。

■要想富裕農民,必須減少農民

記者:我們原先一直號稱「十億人口、八億農民」,「八億農民」是一個巨大的分母,您在這個報告中也提到,有些專家認為「要想富裕農民,必須減少農民」,那麼中國有多少農民是合適的?

李景國:從世界發達國家的城市化歷程來看,城市化水平一般達到70%到80%左右,城市化就十分緩慢了,沒有農村,沒有農民,那是不可能的,總有一個大致的最高限,也就是說到了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時候,農民在社會總人口中所佔的比重也就是20%到30%的樣子。另一方面,城市化過程既關繫到城市,也關繫到農村,是兩方面的問題。從城市來講,是數量的增加,質量的提高,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從農村來講,是一個農村現代化的過程。所以到那個時候,咱們現在所說的「三農」問題就不存在了。農村將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村,農民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農業生產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業生產了。

閱讀全文

與中國未來城市發展會有哪些特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和伊拉克哪個更有發展前景 瀏覽:285
越南和平省有多少個縣越南語 瀏覽:658
英國留學平台怎麼樣 瀏覽:987
去越南找房間怎麼找 瀏覽:755
市面上說的印尼紫檀是什麼木材 瀏覽:821
義大利住哪個區最好 瀏覽:133
越南速溶咖啡對身體有什麼好處嗎 瀏覽:134
越南買一隻豬要多少錢 瀏覽:446
去義大利能學到什麼 瀏覽:266
為什麼義大利足球沒落 瀏覽:644
古中國分多少個國 瀏覽:45
有哪些膠水廠商在越南有工廠 瀏覽:954
美國為什麼不救義大利 瀏覽:181
中國近代如何重建文化自信 瀏覽:375
印尼大米多少一斤 瀏覽:415
一般去義大利都代購什麼 瀏覽:863
義大利剎車片品牌有哪些 瀏覽:166
義大利ac怎麼發音 瀏覽:870
越南咖啡怎麼沖水 瀏覽:756
小印度是哪個城市 瀏覽: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