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類是怎樣產生的
一般來說,人類出現的標志是直立行走,古人類出現的時間,有些人認為應該在距今大約500萬年到700萬年之間,雖然這一結論目前有些爭論,但至少也在400萬年左右是毫無疑問的。20世紀以來,考古學家和古人類學家們在非洲、亞洲、歐洲等世界上許多地方都發現了古人類化石或古人類使用過的工具遺跡。例如,1965年中國元謀發現的170萬年前的人類遺骨化石;1974年在衣索比亞的哈達爾河谷發現的南方古猿「露西」遺骨化石,被確定至少在距今300萬年以上,等等。所有證據都表明人類的起源有多個源頭。人類早期的進化非常緩慢,經過了大約數百萬年的進化,在大約20萬年前,人類才進化為早期智人,在大約10萬年前,人類進化為晚期智人,現代人屬於晚期智人。很顯然在這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並不是所有的古人類都能進化為晚期智人也就是現代人
㈡ 中國早期人類分布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我國早期人類的多分布在河流的沖擊平原,以及河流兩側,如長江流域、黃河流域。
中國古代早期人類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三個階段。
1、原始社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形態。人類產生的過程也就是原始社會形成的過程。它存在了二三百萬年,是截至目前人類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社會發展階段。生產力極其低下是原始社會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
2、隨著私有制的產生,社會上出現了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原始社會開始解體,奴隸社會產生。奴隸被視為奴隸主的財產,可以自由買賣;奴隸主可強迫奴隸工作,勞力活動須以奴隸為主,無報酬和人身自由。一個人類社會中如果大部分物質生產領域勞動者是奴隸,社會形態即為奴隸社會。
3、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封建社會」是指地主或領主佔有土地並剝削農民或農奴的社會形態,西方學者的「封建社會」指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給王室成員、王族和功臣分封領地,是一種國家管理「制度」而不是一種「社會」,屬於政治制度范疇。
早期人類具備的三大本領:
1、研究人員發現,一些工具用非本地石材製作,推測那時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人類群體之間開始交換物資。
2、研究人員還發現黑色和紅色岩石以及把它們加工成顏料的證據,但是不知道顏料的用途,推測人類把顏料塗在身體上,表明所屬群體,「就像今天的人們用服裝或旗幟的顏色表明身份」。
3、地質學、地質化學、古植物學和古動物學證據表明,奧洛爾吉賽利盆地36萬年前開始氣候長期不穩定,地震不斷改變地貌。研究人員認為,自然環境的波動對生活在奧洛爾吉賽利盆地的人類構成嚴峻考驗,促使他們在技術和社會結構層面上作出改變。
㈢ 中國第一個人類是誰生的
中國第一個人類是元謀人生的。中國第一個人類是誰,這個說不具體而且一個群體。元謀人因發現地點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崗上,定名為元謀人。大家都知道人類是由猿猴進化而來的,進化的過程逐漸變成類人猿,猿人到現在的人類,在北京猿人遺址的地方發現了原始人類的生活習慣,那個時候它們就已經會了好多人的生活。
早期猿人說明
伽魯西河畔的發現說明,早期猿人可能起源於地質年代中的上新世距今約1200萬年至300萬年。但由於這些化石的年代久遠,所以要比較全面地了解300多萬年以前的人類活動情況,還有待於進一步發掘和考察。1974年,考古學家發現了露茜,並認為她是發現的最早期人類,然而目前阿爾迪將改寫人類進化歷史。
㈣ 中國人是什麼時候誕生的
有點多哈
近代以來,古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使我們對於古人類的起源,有了比較科學的認識:由猿到人,經歷了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的過程。就中國而言,已知的「直立人」有: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和縣人等;已知的「早期智人」有:大荔人、金牛山人、丁村人、許家窯人、馬壩人等;已知的「晚期智人」(現代人類)有:柳江人、資陽人、山頂洞人等,這些構成了完整的中國古人類進化鏈。
然而,國際學術界關於「現代人類」的「單一起源論」,近來呼聲很高。他們根據分子生物學的研究,提出一種假設:現代人類起源於非洲,這就是所謂「夏娃理論」。這種「夏娃理論」認為,目前地球上的各個人種,都是二十萬年前某一個非洲女性祖先的後代,這個非洲女性祖先被稱為「夏娃」。「夏娃」的後代離開非洲,擴散到歐洲、亞洲等地,取代了當地原有的早期智人;而歐洲、亞洲原先的早期智人並非現代人類的祖先,它們與現代人類之間沒有什麼關系。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及其全球合作夥伴,2001年在美國《科學》雜志上披露他們對一萬二千條染色體的研究結果,在東亞人身上發現了七萬九千年前非洲人特有的遺傳標記。這一課題組負責人金力認為,這是目前支持「東亞人非洲起源說」的有力證據,它進一步表明,來源於非洲的人群完全取代了原來居住在亞洲的古人類。他們推論,東亞人的祖先大約是在六萬年前從非洲到達東南亞一帶,然後向北遷移至中國。
這種「夏娃理論」遭到中國古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的質疑。最有代表性的是吳新智院士,他指出:在中國大地上,從直立人到早期智人再到現代人類的化石表明,他們之間存在著明顯的連續進化,東亞的蒙古人種是從當地的古人類發展而來的,並非來自非洲。此外,中國的直立人與智人的舊石器文化,存在著明顯的前後連續性,根本沒有出現過由於人類滅絕而導致的文化中斷,根本不存在外來文化大規模取代原有文化的跡象。因此說非洲人取代中國大地上的早期智人而成為中國人的祖先的推論是難以成立的。
2002年,中國科學家對具有解剖學上現代人特徵的柳江人進行重新測定,得到的結論是:柳江人生活在距今約七萬年至十三萬年之間的華南地區,用有力的實證反駁了中國現代人類起源於非洲的觀點。這一發現,顛覆了美國《科學》雜志2001年5月刊登的論文的說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黃慰文認為,用基因研究結果推測人類進化的過程,無論如何是間接的,而來自化石的證據是直接的。柳江人化石年代的測定,直接證明了在七萬年至十三萬年前或更早,柳江人已經生活在華南地區,不可能是在這之後才從非洲遷移而來。
古人類學家、考古學家的研究表明,在中國大地上幾十個地點發現的包括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的化石,構成了一條完整的中國古人類進化鏈,證明了中國古人類有著明顯的體質特徵的連續性。因此可以說,中國人的主體是東亞大陸的土著居民。
其實,在國際學術界,關於現代人類的產生,除了「單一起源論」,還有「多區起源論」。這種學說認為,地球上各地區的現代人類是從各地區的早期智人進化而來的。地球上的早期文明是多元的,埃及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中華文明都是相對獨立起源的,締造各種文明的古人類,理所當然應該是多元的——多區起源的。
看來,甚囂塵上的「人類起源非洲說」,日益面臨「多區起源論」的挑戰。千萬不要被聳人聽聞的新論、眼花繚亂的宣傳,迷惑了視線。
當然,我們並不否認,迄今為止,非洲發現的古人類化石,歷史最為久遠。目前國際學術界較為普遍的看法是:大約距今七百萬年以前的非洲,開始出現了人的系統和猿的系統的分離;大約在距今二百五十萬年以前,在非洲誕生了最早的人類——「能人」;大約在距今
二百萬年以前,地球上出現了直立人,它的化石在非洲和亞洲都有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會有更多的發現,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確實,這一問題不僅學術界高度關注,而且新聞界也極為敏感,經常有最新研究成果在報端披露,並且配上奪人眼球的標題。以《文匯報》為例,2002年7月12日以引人注目的標題報道:「人類祖先在查德?——最新發現的頭骨化石可能揭示謎底」。該文報道,在非洲中部的查德,發現了被命名為「圖邁」的頭骨化石,科學家斷定它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人類頭骨化石。權威的《自然》雜志對此作這樣的評論:在人類進化史上,一千萬年前地球上有很多猿類;五百萬年前有了原始人類的留世記錄。在史前考古中,一千萬年至五百萬年之間,人類的始祖與猿分離,這一演進過程的物證卻少而又少。「圖邁」的發現,彌補了「缺失的一環」。但是也有科學家持有不同的看法,「圖邁」不僅不能填補「缺失的一環」,反而能夠說明原始人類演進的多樣化。人類的進化並非只是一個單向的階梯,而可能展示出「茂密的圖譜」。
有意思的是,2002年10月9日《文匯報》報道「我科學家運用先進方法測定柳江人生存年代」的消息,用醒目的標題寫道:「中國人遠祖更可能在中國——這一結論使現代東亞人『非洲起源』說受到挑戰」。該報道援引我國科學家的判斷,中國最早的古人類化石是二百萬年前的巫山人化石,在中國出土的各時期的古人類化石都有共同特徵,如鏟形門齒、長方形眼眶、扁平的臉等,這表明至少在二百萬年以來,中國人的進化是連續不斷的。
新聞界的高度關注,使這個離我們遙遠而枯燥的話題,透露出新鮮的活力。歷史誘人的魅力,以這樣的方式顯露無遺,我們真的需要對歷史刮目相看了。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得
㈤ 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的詳細資料
中國境內早期人類有元謀人、藍田人、河姆渡人、山頂洞人等等,相關資料如下:
一、元謀人:
1、簡介:
元謀人,因發現地點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崗上,定名為"元謀直立人",英文稱雕塑:Homo erectus yuan mouensis,俗稱"元謀人"。"元謀"一詞,出自傣語,意為"駿馬"。
元謀人牙齒化石是1965年"五一"節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發現的,元謀縣被譽為"元謀人的故鄉"。1976年根據古地磁學方法測定,生活在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
在約在100萬年以前,雲南元謀一帶,榛莽叢生,森森鬱郁,是一片亞熱帶的草原和森林,先有枝角鹿、爪蹄獸等第3紀殘存的動物在這里生存繁衍。再往後推移一段時間,則是桑氏鬣狗、雲南馬、山西軸鹿等早更新世的動物出現在這片草原和森林。它們大多數都是食草類野獸。為了生活下去,元謀人便使用粗陋的石器捕獵它們。根據出士的兩枚牙齒、石器、炭屑,以及其後在同一地點的同一層位中,發掘出少量石製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動物化石,證明他們是能製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類。
2、
發現元謀人遺址的意義
元謀盆地位於金沙江邊的崇山峻嶺之間,氣候乾燥炎熱,是滇中地區著名的"熱壩"。1965年5月初,地質工作者錢方、浦慶餘一行,在元謀大那烏村盆地上那蚌村後第四紀更新世早期地層中,發掘出左、右中門齒各一枚,屬青年男性,形態特徵與北京人相似,時代比北京人更早。經地磁儀器科學手段側定,這兩棵牙齒化石為距今170萬年的原始人類所有,屬直立人種中的一個新亞種——直立人元謀新亞種。元謀人的發現,對於揭示人類演化和發展的歷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伴隨元謀人牙齒出土的,還有17件石製品,經研究鑒別,屬舊石器,其類型包括尖狀器、刮削器和砍砸器。在同一地層中還發現了大量的炭屑和一些燒焦的骨頭,並且在有炭屑的地方都伴有動物化石,屬共生哺乳動物化石,有40餘種,距今170萬年,是中國乃至亞洲最早的原始人類化石。這就說明,元謀人不僅會使用自己製造的工具從事獰獵及採集活動,而且還學會用火,用火烤食他們所獲取的獵物,開始擺脫了茹毛飲血的時代。
元謀人早於「藍田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等猿人,從而把中國發現的最早人類化石的年代推前了一百多萬年。
元謀人遺址的發現,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科研價值,中國及一些國家已將此發現寫進了教科書。
3、遺址保護
1982年2月,國務院公布元謀人遺址為第二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元謀人陳列館位於元謀縣龍川街,距離元謀縣城7公里處。佔地面積4000平方米,於1985年動工興建,1987年落成。陳列館展廳介紹了元謀人的牙齒化石等內容,館藏文物千餘件,展廳內陳列分「人類的起源」、「元謀古猿」、「元謀史前文化」三部分,揭露了人類起源與發展的簡史,系統地展示了原始人類的進化環節。
元謀人遺址有紀念碑,不遠處有博物館,館內陳列著元謀人牙齒化石的標本,古生物化石及其他有關實物、資料。
2009年中國國家文物局公布元謀人陳列館為國家三級博物館
4、後續發現
新成果
中國「最早人類」及其近親的調查發掘工作。對所獲化石進行深入研究以解決早期人類的起源與演化過程問題,從而對澄清當今人類起源的時間與地點之爭作出我們的貢獻。
雲南元謀是這一攀登項目的重點工作地區。此前有關學者的初步研究顯示,元謀古猿牙齒似乎存在大小兩種類型。而這兩種類型是否代表著兩個生物種之間的差異,或僅僅是性別上的差異還不是很清楚。這就大大地妨礙了對元謀古猿整體特徵,乃至整個雲南古猿在演化分類上的地位及在早期人類起源與演化上的作用的認識。攀登專項啟動後,野外發掘又獲得了一批新的化石材料。在元謀發現的古猿化石中,牙齒化石占絕大部分。在這些發現的基礎上,由專項組織的對元謀古猿牙齒的研究也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1999年《科學通報》23期發表了劉武等對元謀古猿牙齒進行測量和統計分析的研究成果。
這項新成果的研究材料包括自1986年首次發現古猿化石直至1998年底在元謀盆地歷次發掘和收集的全部牙齒化石,共1266枚。由於樣本數量大,可以准確地反映出各測量項目的數據分布范圍。劉武等人採用了直方圖及正態曲線分析、雙變數兩維坐標分布、因子分析、變異系數分析、犬齒面積比例系數分析等統計分析方法,就元謀古猿牙齒大小尺寸的分布規律、元謀古猿與現生大猿及開遠、祿豐古猿的關系進行了檢驗。這是自元謀古猿化石發現十多年來首次進行的較為系統規范的牙齒測量統計分析。直方圖、兩維坐標分布及因子分析發現元謀古猿牙齒尺寸具有較大的變異分布范圍,多數牙齒呈現出明顯的大小兩種尺寸類型。然而,元謀古猿牙齒尺寸上的這種變異是否超出了開遠、祿豐古猿及現生大猿單一種內的變異范圍,則是需要進一步澄清的問題。這一問題涉及在元謀發現的古猿化石代表一個生物種還是兩個生物種。為此,採用變異系數分析方法來對比元謀古猿牙齒尺寸變異程度與其他中新世古猿及現生大猿牙齒變異程度的差別。在所計算的元謀古猿上下頜各牙齒的變異系數中,除上下頜犬齒的變異系數偏高外,元謀古猿其餘牙齒尺寸的變異系數均位於或接近祿豐古猿及現生大猿牙齒尺寸變異系數的分布范圍。由於學術界基本傾向於認為到1987年為止發現的祿豐古猿代表著一個種(吳汝康,1987),因此該文變異系數對比分析強烈提示元謀古猿牙齒尺寸所呈現出的變異很可能尚未達到種間的變異范圍。
雲南現古猿化石
自1956年在雲南開遠發現森林古猿牙齒化石以來,先後在雲南的祿豐、元謀和保山發現了古猿化石。這些古猿在演化上的分類地位及彼此之間的相互關系一直為學術界所關注。將元謀古猿牙齒測量數據與已發表的祿豐和開遠古猿牙齒測量數據進行了對比,試圖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一些牙齒尺寸方面的證據。從元謀與祿豐和開遠古猿牙齒面積數據的分布對比看,在雲南這三處地點發現的古猿的牙齒尺寸非常接近,其中元謀古猿與開遠古猿彼此之間在牙齒數據上更為接近。祿豐古猿的牙齒尺寸較元謀古猿與開遠古猿的牙齒尺寸稍大。
通過上述分析可見,這項研究揭示了元謀古猿牙齒尺寸的分布規律,同時也就一些具體特點與在雲南境內發現的祿豐古猿、開遠古猿及現生大猿類進行了對比。
二、藍田人:
1、簡介:
"藍田人"即"藍田猿人",學名為"直立人藍田亞種",英文名稱:Homo(Sinanthropus)erectuslantianensis。是中國的直立人化石,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屬早期直立人,生活的時代是更新世中期、舊石器時代早期。1964年發現於陝西省藍田縣公王嶺,命名為"直立人藍田亞種"。
2、文化特徵:
藍田人是1963年和1964年分別在陝西藍田縣的陳家窩和公王嶺發現的。公王嶺在 藍田縣城東南17公里,是一個小土崗,前臨灞河,後依秦嶺。登上公王嶺,即發現厚約30米的礫石層、上面覆蓋著厚約30米的「紅色土」。紅色土的下部夾有兩層埋藏土,就在這兩層埋藏上之間發現了一個比較完整的人頭蓋骨和三枚牙齒化石,還有石器和許多動物化石。在陳家窩則發現了一個比較完整的下頜骨化石。
在藍田人產地發現的石製品僅三十四件。原料主要是石英岩和脈石英,有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種類有大尖狀器、大型多邊砍研器、中小型多邊砍斫器和單邊砍聽器,還有刮削器和石球等。加工技術粗糙,有單面加工和交互加工者。器形多不規整,對原料的利用率也較低,表明當時的石器製作技術仍具有一定的原始性。
與藍田人伴生的動物有三門馬、大熊貓、鼢鼠、李氏野豬、葛氏斑鹿、中國鬣狗、東方劍齒象、劍齒虎、中國獏、爪獸、碩彌猴和免等,有明顯的南方動物群色彩。根據動物群及其所在的地層判斷,年代應屬中更新世早期。匼河文化匼河村屬山西省芮城縣,位於西侯度西南的黃河岸邊。1959年調查時發現若干石器地點,1960年對其中幾個點進行了發掘,總共在十一個地點發現①吳汝康:《陝西藍田發現的猿人頭骨化石》,《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66年第1期。戴爾儉、許春華《藍田舊石器的新材料和藍田猿人文化》,《考古學報》1973年第2期。石製品一三八件,以及燒骨和許多哺乳動物化石②。除6055地點是發現於紅色土之下的泥灰岩層中以外,其餘都是發現於紅色上之下的礫石層中。前者很少受水沖磨,後者則多有不同程度的沖磨現象。
石製品的原料除極少數為脈石英外,絕大多數是采自當地河灘的石英岩礫石製成的,不少製品還保留有原礫石的岩面。匼河石器的製法主要是錘擊法和碰砧法,也有砸擊法,有的用原礫石的平面作檯面,有的則用已打過石片的疤痕作檯面。石片大多寬短。石器器形有砍斫器、刮削器、太三棱尖狀器、小尖狀器和石球等,多用石片加工而成,也有由石核製成者(如石球等)。砍砸器分單面刃和雙面刃兩種,刮削器則多為單面加工,即從劈裂面向背面加工而成。
與石器伴出的動物化石有披毛犀、三趾馬、腫骨鹿、斑鹿、劍齒象、納瑪象、水牛和野豬等,其時代應屬中更新世早期,與藍田人的年代接近。
三、河姆渡人:
1、簡介:
河姆渡人,距今7000多年生活在長江下游的古人類。他們過定居生活,住干欄式房屋,用船、筏載人和物、浮水採集,使用刀、匕、錘、鏟、矛、碗、筒、小棍、器柄、紡輪、蝶形器等木器,栽培人工水稻,家養羊、鹿、猴子等牲畜,還會挖掘水井。在河姆渡並出土了中國境內所發現最早的漆器,其陶器製作有一定的水準,估計最高燒成溫度達1000攝氏度。
2、詳解:
距今六七千年,河姆渡一帶系沼澤地,河姆渡人建造住宅時,先打下1米長木樁,木樁上架設縱橫交錯地龍骨(地梁),其後於地樑上鋪設10多厘米厚地板,地板上再立柱、架梁、敷櫞、蓋頂。地板起防濕、御蟲蛇作用。其下可用來豢養家畜。地板上為起居住室。從柱子高度看,人還不能直立進出,但較巢居已大有進河姆渡人的生活情景
河姆渡人的生活情景
步。房屋規模大小及內部結構,視居住成員多寡而定,從住宅營建看,河姆渡人已較熟練地掌握伐木、加工成樁、柱、梁、板等建築構件技術,樑柱間已用榫卯接合,地板用企口板密拼,不同榫卯形式均基本符合受力要求,與晚期木構大致相同,木構件上刻有雙圓、直線、斜線、植物莖葉等裝飾圖案。因工具限制,加工顯得較粗糙。遺址還出土6支木質船槳,1支外形基本完整,輪廓清楚,分槳柄、槳葉兩部分,一塊原木製成,形如長柄樹葉,柄上刻滿線條組合圖案,輕巧實用,與現代遊船劃槳大體接近,是目前中國已發現船槳中最古老一支。船槳及一隻陶舟均證明河姆渡人已開始用船、筏載人荷物、浮水採集。第三、四文化層中還出土200多件木器,有刀、匕、錘、鏟、矛、碗、筒、小棍、器柄、紡輪、蝶形器等,不少器物為其他新石器時代遺址所少見或未見。用於生產的佔大多數,木錘系加工錘擊工具,木予是狩獵扎戳武器,木碗為生活用品,木質器柄則是石器工具發揮更大效用的附屬件,小木棍既是農業點穴播種工具,也是採集野生植物時挖根刨莖的採集工具,木器製作大多要經過切斷、剖開、削、茬、挖鑿、修磨、髹漆及火燒硬化等工序,其中碗、筒、蝶形器製作頗精細,表面經過磨光、髹漆,出土時油光可鑒,出土的20多隻木筒系用整段木材製成,形似毛竹筒,內外壁銼磨光潔、內壁還鑿有一淺槽,塞以圓木餅,有的外纏藤篾,可能作敲擊樂器用。第二文化層中發現木架方形井,證明河姆渡人已掌握鑿井技術。眾多保存完好的木器出土,為世界木器工具研究提供了實物材。在建築方面,遺址中發現大量干欄式建築的遺跡,在食物方面,植物遇存有水稻的大量發現,被斷定是人工栽培的水稻,此外植物殘存尚有葫蘆、橡子、菱角、棗子等。動物方面有羊、鹿、猴子、虎、熊等野生的,以及豬、狗、水牛等家養的牲畜。河姆渡遺址(Hemu Site) 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餘姚市羅江鄉河姆渡村東北,面積約4萬平方米,1973年開始發掘。
四、山頂洞人:
山頂洞人,屬晚期智人,距今約1萬8千年前。1930年發現於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遺址頂部的山頂洞,洞中曾發現多具北京猿人化石,但在山的最頂端石鍾乳洞,即山頂洞中,考古學上稱「山頂洞人」,英文名稱:「Uppercaveman」。山頂洞人已很進步,體質形態已經與現代人基本相同。他們生活的時代已經進入了母系氏族公社的時期,已經掌握了刮挖、磨光、鑽孔等技術,並且會用骨針和骨錐縫制衣服,圍著獸皮做的裙子,並且已懂得人工取火,掌握了制火技術。
㈥ 人類的祖先是怎麼來的
對人類起源問題,人們眾說紛紜。考古學認為,人類起源至今已有300萬年,但美國學者根據基因測定的結果排序推算,人類起源到現在只有14萬年。另外,由於人類同時具有陸生和水生兩類動物的基因,對人類究竟產生於陸生動物還是水生動物也爭論不休。筆者認為,人類是由陸生動物感染了攜帶水生動物基因的病毒,兩類基因重組並產生突變的結果。人類的「源祖」或「近親」已被自然選擇所淘汰,結果人類成了沒有「本家」的獨門小戶。根據人類與哺乳動物的相似程度,可以肯定二者有共同的「源祖」。無論如何,人類是地球生物長期演化的結果,而絕不是天外來客。 一、周口店猿人並不是現代中國人的祖先 傳統觀點認為,全世界的人種起源於幾個相互獨立的地域,從最初進化為人類至今已有三百萬年的歷史。早就有人對這一觀點表示懷疑。他們感到,最早進入農業文明的北非、西亞、南亞和東亞的文明,相差不過一兩千年。如果這些地區的原始人類都「獨立」起源於二、三百萬以前,那麼他們在無數世代中幾乎沒有任何進步,卻都在最近一萬年進入文明社會,時間差距不到其全部歷史的千分之一,實在不可思議。這一事實很容易使人想到,人類起源的時間可能比三百萬年要晚得多,也許只有數萬年。考慮到世界各地不同人種喜怒哀樂的表情幾乎都相同(都用點頭表示肯定,用搖頭表示否定更具有探討價值),可以肯定他們有共同的祖先。如果真是這樣,那麼他們可能是最近幾萬年才從某一中心地域逐漸擴散到世界各地的。如果考古學家在世界不同地區發現的距今幾十萬年到二、三百萬年前的化石可以算作是「人」的化石的話,那麼這些「化石人」的後代肯定已不存在。在幾千年前的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黃河流域創造了古代文明的埃及人、巴比倫人、印度人和中國人,肯定不是這些「化石人」的後代。 《生活時報》2000年11月7日報道,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選擇了來自世界上22個不同地區的1000多名男性,對其Y染色體進行分析,同時還對來自母系的遺傳物質也進行了排序。結果發現,不同人種有一位共同的女性始祖,這一女性生活在距今14.3萬年前,男性始祖則生活在5.9萬年前。人類大約在4.4萬年前走出非洲,向全世界邁進。面對這一最新科學研究成果,考古學家卻宣稱,基因研究的成果只是一種可能,它不能作為否定考古結論的證據,只有考古學成果才具有最終證據的意義。 其實,考古學家的這一立場是頗為可笑的。平心而論,不懷偏見的學者甚至中學生大都願意相信基因研究的成果而對考古結論產生懷疑。信不信由您,反正筆者認為,生存於幾十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的古代猿人(更不要說170萬年前的元謀人),並不是我們中國比三皇五帝還早的祖先。那麼,現代人類究竟是如何產生的?考古學發現的那些古代猿人的後裔哪裡去了? 二、生物變異的長期積累不能產生新物種 19世紀科學研究的一大成果是達爾文提出了進化論。進化論可以解釋許多生物現象,所以很快被人們接受。達爾文認為生物適應環境的有利變異長期積累能夠產生新物種,進化在本質上是漸進的,人是由類人猿(猿猴)長期發展進化而來的。 一百多年來科學的發展大大充實和完善了進化論,也糾正了達爾文的不少錯誤看法看法。近幾年更有生物學家指出,達爾文的進化論從來沒有被證明,而是被人相信了。我們知道,現代類人猿與人類有很大差異(類人猿都有尾巴而人類沒有尾巴)。按照漸進進化的觀點,從類人猿進化到人應當有許多中間環節(例如尾巴逐漸縮短直至消失),這些環節都應當有相應的化石給予驗證。但事實上,一百多年來考古工作發現的幾百萬塊各種各樣的化石,都沒有證實這些中間環節的存在。化石研究得出的更為一般的結論是,任何生物的進化都是跳躍的而不是連續的。這一結論使人對猿猴「逐漸」進化為「人」的看法產生懷疑。據說有一位科學家為了搞清生物的變異能不能積累,把剛生下的小白鼠切去尾巴,它們雌雄交配生下第二代後還切去尾巴……一直連續試驗到50多代,但每一代都象它們的祖先一樣生有尾巴,並沒有產生「無尾白鼠」這一新物種。這一試驗結果雖然不能完全否定生物通過漸進產生進化的觀點,但無疑會使人們對「生物變異長期積累產生新物種」的說法產生懷疑。從遺傳原理看,這一試驗實際上是沒有必要的,因為無論連續多少世代切去小白鼠的尾巴,其生殖細胞中仍然含有能夠成長為尾巴的基因,「無尾」的「特徵」不具有遺傳下去的能力。 三、人類不是雜交的產物 自從達爾文提出人類起源於猿猴的觀點以後,逐漸被世界上的大多數人所接受。由於人類生活於陸地上,而陸生動物中又數猿猴(類人猿)與人類的相似性最大,所以只要認為生物是進化而來的,也就只能將人類的源祖歸結為猿猴。但是不少人認為,就人類生來無尾無毛、成年後兩性間從正面發生性行為等特點來看,人類更類似於水生動物,所以斷言人類不是起源於猿猴而是起源於水生動物。不過,「水生動物說」無法解釋人類何以由水生變為陸生。於是有人想到人類或許是水生動物與陸生動物雜交後產生的。 這一想法是非常可笑的,因為只有連最基本的生物學常識也不具備的人才會設想到雜交。從形體上說,水生動物與陸生動物相差很遠,自然狀態下水生物種與陸生物種幾乎不存在雌雄交配的可能;退一步說,即使偶然出現雌雄交配,由於親緣關系太遠,它們也不可能生出雜交後代;再退一步說,即使能夠生出雜交後代,這些後代也不可能具有繼續繁衍的能力,因而很快會趨於滅亡。我們知道,人們讓大牲畜中形體相似、親緣關系接近的馬和驢交配,產生了比馬和驢都強壯的新的物種騾子;印度動物園的工作人員讓形體相似、親緣關系接近的獅子和老虎交配生出了「獅虎」。但是用雜交方法所得的這些「新」物種,卻都喪失了生殖能力,結果騾子和獅虎都無後而終。因此,從雜交角度探討人類的起源,是一條沒有出口的死胡同。 四、基因組合與突變產生人類 既然人類不可能是雜交的產物,那就只能是基因突變的結果。現代生物學認為,只有基因突變後產生的新物種,才能夠保持生育能力並把新特點遺傳給後代。基因突變在生物界頗為多見,人類中也不乏其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北美曾經存在過的「螃蟹家族」了。 幾百年前,移民北美的一位英國婦女患病痊癒以後,所生男孩、女孩全都長著象螃蟹爪一樣的四肢,他們生活在正常人之中,因生理缺陷而遭人歧視,於是遷居到偏僻的深山裡生活。由於不能正常婚配,他們只好同胞兄弟姐妹互為配偶而生兒育女,結果其後代也都生長著同樣的四肢。幾代以後,他們竟繁衍發展成近200人的一個「螃蟹家族」。這時「螃蟹家族」中偶然有人生下一個完全正常的男孩(大概是返祖現象,回復到正常人類),當男孩十幾歲時,家族讓他融入社會,去過正常人的生活,於是他走出深山到附近城市並與一個正常女子結婚。令人吃驚的是,他和正常女子所生小孩卻又長著螃蟹爪一樣的四肢,那正常女子異常氣憤,一怒之下把孩子摔死了。這一悲慘的消息傳到「螃蟹家族」以後,全族人放聲號哭,埋怨老天對他們太不公平,共同發誓從此永不結婚生育。幾十年後,「螃蟹家族」就從地球上消失了。 我們從「螃蟹家族」產生和消亡的事例能夠得到哪些啟發呢? 「螃蟹家族」的產生,肯定是那位英國移民婦女在患病後,其生殖細胞基因突變的結果。科學已經證明,病毒有將基因從一種生物「傳遞」給另一種生物的能力,所以那位婦女很可能是感染了攜帶「螃蟹」基因的病毒才使生殖細胞產生基因突變的。既然正常人類能夠突變為「螃蟹家族」,那麼其他物種也可以眼突變為人類。由於人類既具有水生動物基因也具有陸生動物基因,那就說明是由某種病毒將水生動物和陸生動物的基因「傳遞」、組合了起來。如果這一設想正確,那麼被感染的物種就應當是人類的直接「源祖」。那麼哪個物種可能是被感染者呢?由於水生動物在陸地上無法生存,而不少陸生動物卻喜歡到水中游泳和嬉戲,所以陸生動物(在水中)感染攜帶水生動物遺傳基因的病毒的可能性較大,人類的直接源祖應當是陸生動物。人類生活於陸地的事實也表明,其源祖應當是陸生動物。因為如若水生動物是人類的源祖,那麼他們又是何時演化到陸地生活的呢? 從生物演化的角度看,基因突變後所產生的特點,可能有利於生存競爭,也可能不利於生存競爭。由於由基因突變產生的新物種在原物種中都被看作「異類」,原有物種的「排異反應」使它們很難生存下來,結果絕大多數都被自然選擇所淘汰。就「螃蟹家族」來說,在新的環境中他們本身有生存能力,但卻由於不容於正常的人類社會,而被迫退出了歷史舞台。我們可以設想,如果最早產生的「人」也象「螃蟹家族」一樣在與自然界其它動物的競爭中不具有生存優勢,他們也會很快被自然選擇所淘汰而成為生物史上的匆匆過客。但極其幸運的是,人類實際上具有超乎尋常的適應能力和生存競爭優勢,結果經過短短數萬年的繁衍,竟然遷移擴散到世界上所有可以生存的角落,成為地球上無可爭辯的主宰。 五、人類同源設想的科學性 基因突變極其偶然,同種生物的兩個個體(大致)在同一時期發生相同基因突變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所以進化史上很難找到相同的基因突變,所以我們很難設想在地球的不同地域,某種生物的幾個個體都發生了相同的突變而各自產生了人類。 從這一角度看,可以說美國科學家基因排序所獲得的成果,完全證實了科學推理得出的這一設想,它對科學地闡明人類起源具有重大意義。換句話說,人類都起源於同一個女性始祖的結論,與基因突變的一般原理完全吻合,也與「螃蟹家族」的那一位源祖婦女的情況類似。不同的是,「螃蟹家族」的源祖婦女所生男孩、女孩的肢體都發生了同樣的變化,人類女性始祖基因突變的結果卻是,所生女孩發生了身體變化,而所生男孩在許多世代中(好幾萬年)都沒有進化。男性後來是怎樣進化過來的?我們不知道。假如也是由於病毒感染,那麼根據基因突變的偶然性,最早必然也是只有一個男人的基因發生突變,在突變後他的男性後代也具有了相同的形體變化,於是男性、女性都進化為真正的人類。這樣,最初感染病毒的那一男性,就應當是人類的男性源祖。 但也可能發生另一種情況,即仍然是某一女性的基因發生突變(第二次突變),此後她象螃蟹家族的始祖一樣,所生男孩、女孩都進化為真正的人類了。這樣,人類就沒有唯一的男性始祖,而只有唯一的女性始祖了。不過第一次基因突變的那位女性始祖,也就不能稱為「人類」直接的始祖了。 六、人類「源祖」早已滅絕 我們知道,「愛滋病」病毒正在對人類生存造成嚴重威脅。在美蘇對抗時代,兩國互相指斥對方進行的生物武器研究製造了這一病毒。但在清除政治因素後得知,這一病毒可能是由非洲猩猩傳染給人類的。據說,這一病毒本身並不是現在才「出現」的,而是存在了多少萬年。它們對非洲猩猩的肌體並不具有破壞作用,但到人類身上卻發生了毀滅性的危害。最近幾年,人類為治療愛滋病人和控制疾病蔓延調動了一切可能的手段,但成效仍然不大。有人甚至認為,「愛滋病」病毒是迫使人類基因產生突變的生物動力,如果肌體不能產生使該病毒不起作用的突變,人類或許會被這一病毒徹底毀滅。 盡管這一看法有點過分聳人聽聞,但仔細想來,也並不是沒有道理。假定人類早感染該病500年,那時人類沒有任何科學手段來認識和抵制它,那就很有可能被這一可怕的病毒迅速毀滅,從而使地球再次成為野生動物的世界,除非某些個體產生基因突變,產生自然抵禦愛滋病毒的能力,從而進化為更高的物種……筆者由此想到,現代人類起源時,也許是某種病毒消滅了過去已經生存了二、三百萬年的接近於現代人的「前人類」(化石人),只是因為某個個體基因突變後,病毒對其肌體不再具有(毀滅性)作用,結果這一個體的後代生存了下來,這就是真正的人類。那些未產生基因突變的「前人類」,都被無法抵禦的病毒消滅了(一個也沒有剩下),數萬年的自然進化史又湮沒了它們的生存痕跡,結果現代人類就難以找到自己的「源祖」或「近親」了,於是有人認為人類起源於陸生動物(「正題」),有人認為人類起源於水生動物(「反題」)。 由於「正題」和「反題」都不能完滿解釋人類何以具有水生和陸生兩類動物的特點,人們又無法將它們統一為令人信服的「合題」,於是又有人提出人類起源於外來生物。其實,「外來生物說」解釋問題倒簡單明了,但仔細想來,這是一種「取消主義」,它使人們放棄了對人類起源進行科學解釋的努力,這種說法還不如乾脆藉助於宗教教義把人類的產生歸於上帝。而要從事科學研究,我們就不能滿足於這一說法。筆者以為,雖然人類不可能確切「證明」自身起源的過程,但根據科學發現和探討的成果勾畫出人類進化最有可能經歷的道路則是完全可能的,這一天已經為時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