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的社會生產是否落後,請舉例說明
一、中國的社會生產現在不再是落後的了,比如大家可以看到,中國現在的社會生產很多都已經進入了現代化,機械化都是在網路的,或者是智能的控制下操作,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大發展,以及我國的工業產值高。
二、具體而言:
我們國家當前的主要矛盾已經改變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中國的社會生產應當說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當然在某些領域依然是相對比較落後的,不過在有些領域卻是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的。
三、我國生產力發展現狀:
1、就整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而言,我國大致上接近現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展中期的水平,處於經濟高速發展且需要經濟轉型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社會的廉價勞動力基本耗光,社會生產需要向更高技術含量的生產方式轉型,若轉型成功,之後仍將需要有相當長的一段經濟高速發展的時間;若轉型失敗,經濟有可能長期停滯。目前我國的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地區發展不平衡,科學技術水平和人們的文化素質還不夠高,社會主義社會的具體制度還不夠完善,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當代中國最基本的國情。
2、而現階段的特徵:
1)第一,中國生產力發展進入中速時代。中國生產力發展的「中速時代」,不僅具有中等增長速度的特徵,更重要的是,它具備中國生產力追趕世界發達經濟體的質量、效益的根本特徵。從增長速度看,許多經濟學者認為,這個中速是年均增長5%左右。所謂「時代」,含義是指十五年至二十年為時間單元,即從現在起到2035年或2040年。
2)第二,中國生產力發展進入高質量高效益階段。這一歷史階段,中國生產力的發展將在加大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提升消費動力、深化改革開放、注重綠色發展等方面實現全面突破,而這些都會集中融入我國的產業全面升級和轉型之中,某種意義上,可以概括為「四個化」:一是傳統產業新型化,用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慧等現代科技手段全面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二是新興產業規模化,網路經濟、數字經濟、高端製造、現代服務業等新興產業將提升體量、擴大規模。三是優勢產業鏈群化,在我國工業門類最為齊全的優勢基礎上,整合提升那些更具競爭優勢的產業,使其產業鏈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向延伸發展,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四是戰略產業自主化,涉及國家經濟安全、網路安全、國防安全等重要產業領域,將系統梳理,全面規劃,深化布局,把戰略產業的主動權牢牢抓在我們自己手裡。
Ⅱ 我國生產力是否已經生產過剩能達到需求的多少倍了
在近幾年來,中國的工業生產中各個領域都在強調著產能過剩的問題。著名的李壽生先生曾經坦言說道:產能過剩就是用今天的投資去創造明天的災難。換句話說,產能過剩將會給我們帶一系列不可預測的危機。
然而,在我國產能過剩這一問題一直存在,到現在都沒有辦法進行根除,因為產能過剩這一問題是作為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為何我國的產能過剩問題如此頑固呢?其實不僅中國市場中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產能過剩是各個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所以在全球各個國家都會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只是會區分產能過剩問題的多少。
而我國相對比其他國家產能過剩的問題比較嚴重,因為在發展過程中,市場的需求一直在進行變化,而發生變化,供應自然而然就會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在中國工業就是過剩,過剩就是工業。有很多人認為我國的產能過剩,其實就是一個偽命題。
在2019年12月13日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教授鍾春平在「張培剛《農業與工業化》出版70周年學術分享會」上表示:產能過剩這一問題不成立,中國不應該被這樣的偽命題所拖累。鍾春平認為,產能是我國工業發展的重要成果,並且產能過剩還是我國製造在全球經濟市場競爭力的代表。
對此,我國的實際情況到底是什麼樣的呢?我們來看中國經濟發展史的過程,很容易就會發現自工業規模化出現以來,我國就出現很多產能過剩的問題。最著名的就是當時「鋼鐵過剩」這一情況,鋼鐵出現過剩,鋼鐵的價格隨之下跌,曾經引以為傲的鋼鐵工人,如今成為第一批下崗的工人。 除了鋼鐵之外,我國的工業生產中,各個領域都出現了產能過剩的情況。像煤炭、電廠、化工、汽車業甚至新能源行業都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特別是我國的煤電和鋼鐵領域。
我國去產能化已經很多年了,但依舊存在著很多問題,從傳統的角度上來看,產能過剩,其實就是因為生產產品的能力達到了飽和狀態,最終導致產品銷售不出去,最終出現人類資源配置的浪費。也就是說,我們雖然現在的生產能力比過去要先進很多,生產的速度也加快了,最終導致生產力大於國民的需求力。
在六七十年代,我國農產品產量很低,一個農民所生產的糧食僅僅只能養活兩個人,而自從袁隆平院士發明出雜交水稻後,這樣的情況出現了逆轉,雜交水稻大量投產,讓農民的產量直接翻番。這樣的結果就是一個農民生產的糧食可以養活30多個人,而我們的人口就只有兩個人,那剩下的28個人的糧食就出現過剩的狀態
Ⅲ 中國現在的生產力有多高的水平
建設自主創新體系 帶動經濟結構調整 我國高新區生產力水平穩步提高 本報北京5月9日訊 從今日舉行的中國北京高新技術產業國際周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主任論壇上傳來消息,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努力建設自主創新的開發體系,加速科研成果產業化的進程,生產力水平穩步提高,去年創造產值5660億元,實現利稅631億元,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 調查資料表明,高新區在創新方面的帶頭作用日益突出,高新區企業中的自主創新產品佔70%,研發投入平均占總收入的6%,已形成以自主創新為主體的開發體系。 目前,高新區已形成了以電子信息、生物工程、光機電一體化、新能源新材料和環保產業為主的產業格局,培育出聯想、四通、方正、深圳華為、長沙遠大、青島海爾、四川長虹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企業。其中技工貿總收入超億元的企業已達678家,超過10億元的企業達68家。 蘇州高新區的工業增加值已佔蘇州市工業增加值的47%、綿陽高新區佔36%、哈爾濱高新區佔21%、長春高新區佔16%,在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據統計,53個國家級高新區的技工貿總收入、工業總產值、利稅和出口創匯等四項指標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77.5%、79.8%、69.4%和73.5%,均為全國各行業之最。 在今天的高新區主任論壇上,科技部副部長徐冠華、火炬中心主任張景安、全國高新區顧問組組長孔德涌、北京中關村科技發展公司總經理段永基等專家學者,圍繞21世紀中國高新區的戰略定位和發展趨勢進行了主題發言。他們指出,我國高新區的發展應把重點放在提高質量和水平上,高新區要特別重視創新人才的培養,要制定鼓勵創新、創業人才的政策,大力提倡在科學上的冒險、創新和競爭精神,創造尖子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
Ⅳ 我國糧食生產能力有多大一年能產多少糧食
剛剛過去的一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13158億斤,糧食再獲豐收。
這是我國繼2012年起糧食產量第七個年頭穩穩地站在1.2萬億斤以上,表明我國糧食生產能力上了一個新台階 。提到糧食,我們就不得不提到土地的問題。如何合理規劃農業布局,盡可能地開發利用起有限的資源以發揮更大的潛能,是接下來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糧食始終是事關國計民生的最重要農產品。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糧食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意味著溫飽,但對於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國家來說,糧食穩定供應是國家和諧穩定的基石。無論何時,糧食生產不能松勁,近14億中國人的飯碗,必須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Ⅳ 當代中國先進生產力的具體表現是什麼
當代中國先進生產力具體表現有以下幾點,一為航空航天,目前中國的火箭技術和航天站技術是世界領先水平,當美國航天站退役,中國將成為唯一一個擁有宇宙航天站的國家。二是航母,目前中國擁有自主建設航母的水平,且可以同時建造多艘航母。三是高鐵,中國的高鐵技術世界矚目,是現在世界上總里程數最多和速度最快的國家。這些都能體現中國的先進生產力。
Ⅵ 我國生產力狀況如何
我國工業化程度已經過半,生產力水平已經得到很大發展,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依然較大
Ⅶ 我國現階段的生產力水平是什麼情況
黨的十八大指出: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推進任何方面的改革發展都要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黨的基本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必須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實實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
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這兩個沒有變,說明我國的生產力仍然處於較低的水平,這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特徵之一。
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即從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紀中葉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實現的整個歷史階段。
生產力是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和生產資料相結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生產力的三個要素是人、產品、工具三個要素,即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工具。其中勞動對象和勞動工具構成生產資料。生產力最重要的標志是工具。
Ⅷ 中國的社會生產是否仍然是落後的請舉例說明
中國的社會生產現在不再是落後的了,因為我們國家當前的主要矛盾已經改變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如今中國不論是飛機,航空方面,還是航海方面還是高鐵方面,都已經走在世界的前列。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如何表現的?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運動創造了人類歷史。生產力包含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像。生產關系包含生產資料歸誰所有;產品如何分配;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按人類生產力歷史發展程度的不同,可將人類社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
在原始社會中,生產力低下,產品除滿足生產和生活外沒有剩餘的,所以就決定了產品是公有的,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也是比較平等的。在原始社會後期由於青銅工具的出現使社會生產力大大發展,勞動產品就有了剩餘,既然有了剩餘,這些剩餘產品的所有權就成了大家都關心的問題,那麼那些對大家貢獻大的那些人就有理由獲得這部分剩餘產品,於是這時候原來的公有制已經不能夠適應這時候以青銅生產工具為代表的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於是私有制產生了。以後隨著鐵器,機器的出現,使生產產品有了進一步的剩餘,所以就產生了後來的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
生產力的發展導致生產關系的變化。
以具體的歷史事件為例。如清朝的滅亡,就是由於清朝落後的政治制度(生產關系的表現)不能夠適應當時中國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的趨勢(生產力發展要求),而是阻礙中國的發展,最後終於滅亡。
Ⅸ 建國初期我國生產力和人民生活狀況如何,採取聯合防控的啟示是什麼
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還嚴重束縛著農業生產力。
1.工業基礎薄弱:解放前,我國的工業基本集中在上海。我國什麼都不能造。連火柴、元釘都不能造。一切都是「泊來品」,洋貨佔領中國市場,什麼都是洋的。949年我國的鋼鐵產量只有14.7萬噸,煤6000多萬噸。發電量30萬...
2.原始的農業:1949年,我國糧食產量只有2億多噸。由於連年兵慌馬亂,土地大量荒蕪,水土流失。沙漠四起,沒有任何水利設施。畝產只有幾十斤,許多地區連種子都收不回來。許多地區刀耕火種。農業生產力相當落後。
3.人民生活水深火熱,飢寒交迫:從1840年到各解放區解放前夕,中國人民飽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殘酷壓迫和黑暗剝削,5億多農民一無所有,再加上連年軍閥混戰,天下大亂,災荒四起,流民遍地,餓殍遍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