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代中國被劃分為哪九州,分別對應現在的什麼地方
九州,即夏朝禹王劃分之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冀州:河北省西南部、山西省南部
兗州:河北省東南部、山東省西北部、河南省北部
青州:山東省北部及東北部
徐州:江蘇省北部、安徽省東北部、山東省中部及東南部
揚州:上海市全市、江蘇省南部、浙江省全省、安徽省中部及南部、福建省北部、江西省北部、湖南省東北部
荊州:湖北省大部分地區、湖南省大部分地區、重慶市東部、貴州省東北部
豫州:安徽省西北部、河南省大部分地區、湖北省西北部
梁州:重慶市大部分地區、四川省中部及東部、陝西省南部、甘肅省南部、青海省東南部
雍州:陝西省北部、甘肅省北部、青海省東北部、寧夏回族自治區全區
以上禹劃之九州,共涉及今中華人民共和國19個省份:
河北省、山西省、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
『貳』 中國古代歷史地區的排列
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西漢、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北宋、南宋(金)、元、明、清
『叄』 古代中國指哪些地方
「中國」一詞的歷史含義與變遷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周代《詩經》中,如《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京城」,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產地 中國衛星地形圖,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干知人心」……這些都說明: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只相當於今陝西大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一帶。 「中國」一詞的頻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後。《禮記·王制》有雲:"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國、蠻、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顯,此時的"中國」一詞,是與蠻、夷、戎、狄對舉而使用的。如果說《禮記》的成書時間較靠後,則《左傳·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的說法,足見春秋前期,"中國」一詞就已經與蠻、夷、戎、狄對舉。那麼"中國」指誰呢《公羊傳·禧公四年》稱:"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齊桓公救援邢國,衛國等國,被稱作"救中國」,足見此時的"中國」,已經擴大到被認為是"諸夏」的國家。 《公羊傳·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為以外內之詞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東漢經學大師何休進一步發揮公羊學派的說法,將《春秋》所記242年的歷史,理想化分為三個階段。即:「所傳聞之世」,「所聞之世」和「所見之世」。「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故內其國而外諸夏」,」所聞之世見治昇平,內諸夏而外夷狄」,「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雖然那242年歷史發展事實並非如此理想化,但我們必須承認此種理念對民族關系發展規律做出了某些正確認識和預見。夏、商時期,應該是華夏民族的形成時期;而集華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禮」的形成,是華夏民族最終形成的標志。觀夏、商、周、春秋,各邦國不斷分化,有的進入華夏集團,有的進入蠻、夷、戎集團,像祀國這樣的國家,一度搖擺於夷夏之間,最後終於擺進了華夏集團,成了「諸夏」的一分子。
『肆』 中國古代的地域劃分有哪些大的區域
我國傳說中上古行政區劃分是「九州」,相傳是夏禹根據山川形式所化分的。
根據《尚書*禹貢》中的記載,名稱是: 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
而後世說法不一,如《呂氏春秋》中的記載是: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
為冀,晉也;河濟之間為兗州,衛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泗上為徐州,魯也;東
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把
九州的疆域區劃與當時的諸侯國境界對應起來。秦始皇一統六國後,鑒於東周諸侯混混亂局面,廢除了分封制,實行郡縣制。
最初設叄拾陸郡,後增至肆拾余縣。郡下設縣,一個郡管轄的縣數不等,或十幾個
縣或貳、叄十個縣。後漢承秦制,實行分封和郡縣並存的制度(郡國並行制)。國
是與郡平行的諸侯封地。郡國下又設有縣、邑、道等。漢武帝建立拾叄州制,由州
統郡國,但州只是監察區的劃分。後到東漢中期才演變為行政區劃。
三國時期基本上與東漢相同,分為益州、交州、幽州、 並州 、涼州 、青州 、
冀州、 兗州 、徐州、司州 、雍州 、豫州 、揚州 、荊州 、西域長史府 。
魏實行州、郡、縣叄級制。後西晉設貳拾壹州。南北朝後期州數猛增,轄區大為縮
小,郡如同虛設。隋初,有貳佰肆拾壹州,隋文帝撤消郡制,只保留州縣貳級,後
隋煬帝有以郡代州,實行郡縣制。唐初又恢復了州,後玄宗又改州為郡,後又跟改
回來。從此,郡不再作為行政區的建制存在。唐代在州縣上還設有監察性的道。太
宗時分為十道,玄宗十更改為拾伍道。
3
安史之亂以後,一個節渡使管幾個州,其轄區也叫道,由此演變為了個州縣以
上的行政單位。唐代還實行諸府制,邊疆設都護府,重要地設都督府,京都所在設
府尹。唐後期基本上是道、州府、縣叄級制。
北宋初期沿用唐制,分為拾叄道,後改名為路太宗時分為拾伍路:京東、京西、河
北、河東、淮西、淮南、江南、湖北、湖南、兩浙、福建、西川、陝西、廣東、廣
西;南宋時分為拾陸路。在路下面設州一級的建制,包括州、府、軍、監肆種。
4
元代實行中書省河行中書省的行政區體制。英宗時將全國劃分為相當於中央政
府的中書省和派出機構行中書省。中書省稱「腹里」,轄河北、山東、山西等地。
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共有十一個即:嶺北、遼陽、山西甘肅、河南江北、江浙、
江西、湖廣、雲南、四川、征東;下面設路、州、府、縣。明初沿用元的行省制,
後改為承宣布政使司,但性質上沒有差別。地方行政劃分為兩直隸,十三布證使司
,九變。在內地,布證使司下為府,府下為州,州下為縣。(兩直隸:北直隸為今
天的河北,北京;南直隸為今江蘇、安徽。十三布證使司:浙江、江西、湖廣、雲
南、四川、貴州、山東、山西、河南、福建、廣東、廣西、湖廣。九邊:遼東、薊
州、宣府、大同、太原、榆林、固原、寧夏、甘肅。)
5
清朝: 清朝初期改南直隸為江南省,其餘沿用明制。康熙又時改為行省制度,
全國劃為十八省:四川、浙江、江西、江蘇、安徽、雲南、貴州、山東、山西、河
南、直隸、陝西、甘肅、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廣西。光緒時又增設新疆、奉
天、吉林、黑龍江、台灣。共有二十三省。省下面設府和直隸州,其下設廳、州、
縣。並在甘肅等五省少數民族地區設土司,相當於縣。內、外蒙古、青海、西藏設
四藩部。內、外蒙古下設盟,盟下設旗。
『伍』 古代中國劃分為那些地區比如巴蜀、齊魯。要詳細。
古代中國人將全國劃分為九個區域。
九州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一、冀州,起自黃河壺口,涉及今山西、河北、河南等省部分地區.
二、兗州,起自黃河下游、濟水,涉及河北、河南、山東.
三、青州,起自渤海、泰山,涉及河北、山東半島.
四、徐州,起自黃海、泰山、淮河,涉及山東、江蘇、安徽。
五、揚州,起自淮河、黃海,涉及江蘇、安徽、江西及其以南的地方。
六、荊州,起自荊山、衡山,涉及、湖北、湖南.
七、豫州,起自中原、黃河下游,涉及河南、山東.
八、梁州,起自華山、黑水,涉及陝西、四川、甘肅、青海.
九、雍州,起自黑水、西河,涉及陝西、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
『陸』 中國古代分為的九州分別是現在的哪些地方,具體位置在哪
相傳大禹治水後把中國大地劃分為九州,並以九州為素材打造了九鼎,以此來象徵著中華大地。很多人就好奇了,古代所謂的九州分別指的是哪幾個州呢?來看看有沒有你的家鄉。
梁州包括重慶、成都、雲南和西藏等地。最後一個就是雍州,雍州是主要為位置是西北方,歷史上關於這里的記載比較少,不過這里的荒漠、沙場倒是引起了眾多文人騷客寫詩的素材,這里也是邊疆之地,有不少的將領也嚮往這里的沙場,肆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