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的戲曲是怎樣產生的
是蘇聯和美國爭權的產物
❷ 中國戲曲有著怎樣的起源
中國戲曲淵源於上古原始社會的歌舞,經過漫長的發育過程,直到宋元才形成比較完整的藝術形態。從藝術因素的構成來看,戲曲主要來源於民間歌舞、滑稽戲和說唱藝術,廟會和瓦舍勾欄對戲曲的形成起了促進作用。
原始社會的歌和舞是相輔相成地聯系在一起的,最初是一種原始宗教儀式,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增加了種種內容,不僅有對鬼神的隆重祭祀,對祖先的祝禱祈求,還有對豐收的歡欣慶賀和對男女愛情的傾心歌唱。這些歌舞逐漸具有以歌舞表演故事的因素。漢初出現了角抵戲。角抵即二人角技,互相抵觸,與現代的相撲、摔跤類似。角抵戲則把角抵舞蹈化,以舞蹈動作表演簡單的故事。如漢代關中的角抵戲《東海黃公》,據記載是表現東海人黃公有法術,能興雲霧,制伏蛇虎。秦末,東海出現白虎,黃公佩赤金刀,以絲綢束發,前往降伏,因年老力疲,法術失靈,終為虎所害。這個節目已不是在場上角技以決輸贏,而是對人物故事都預先作了規定,按規定演出,已經具有了假定性。隋唐時,歌舞戲又進一步把歌和舞結合,表演一定內容的故事。如唐代的歌舞小戲《踏搖娘》,其內容是北齊時河朔蘇郎中,爛鼻貌丑,嗜酒,常在酒後毆打妻子;蘇妻貌美善歌,將自己的痛苦編成歌曲演唱,博得眾人同情。由於邊訴苦,邊搖動身體,故稱踏搖娘。踏搖娘由男扮女裝,且行且唱,每唱一段,則有眾人幫腔,及至丈夫上場,二人作斗毆狀。這個小戲,減低了角抵競技成分,加強了歌舞成分,運用歌舞表現一定的沖突,朝著塑造人物形象方向發展,而且有了與群眾的交流。類似的小戲,還有《代面》、《撥頭》、《蘭陵王》等,都是以演員裝扮角色,運用歌舞手段,表現簡單的戲劇沖突。
❸ 中國戲曲是如何發展起來的京劇和戲劇的關系是什麼
京劇是戲劇的一種,戲劇是包含京劇的。中國戲曲的發展:
先秦(萌芽期)
唐代中後期(形成期)
宋金(發展期)
元代(成熟期)
明清(繁榮期)
近代(革新期)
現代(爭輝期)
具體介紹如下:
歷史上最先使用戲曲這個名詞的是宋劉塤(1240-1319),他在《詞人吳用章傳》中提出「永嘉戲曲」,他所說的「永嘉戲曲」,就是後人所說的「南戲」、「戲文」、「永嘉雜劇」。從近代王國維開始,才把「戲曲」用來作為中國傳統戲劇文化的通稱。
戲曲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劇種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載歌載舞,有說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於一體,在世界戲劇史上獨樹一幟,其主要特點,以集古典戲曲藝術大成的京劇為例,一是男扮女(越劇中則常見為女扮男);二是劃分生、旦、凈、丑四大行當;三是有誇張性的化裝藝術--臉譜;四是「行頭」(即戲曲服裝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樣和規格;五是利用「程式」進行表演。中國民族戲曲,從先秦的"俳優"、漢代的「百戲」、唐代的「參軍戲」、宋代的雜劇、南宋的南戲、元代的雜劇,直到清代地方戲曲空前繁榮和京劇的形成。
先秦(萌芽期)
在原始社會,氏族聚居的村落產生原始歌舞,並隨著氏族的逐漸壯大,歌舞也逐漸發展與提高。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著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如「儺戲」;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並向著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抵」(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唐代中後期(形成期)
中唐以後,中國戲劇飛躍發展,戲劇藝術逐漸形成。
唐代文學藝術的繁榮,是經濟高度發展的結果,促進了戲曲藝術的自立門戶,並給戲曲藝術以豐富的營養,詩歌的聲律和敘事詩的成熟給了戲曲決定性影響。音樂舞蹈的昌盛,為戲曲提供了最雄厚的表演、唱腔的基礎。教坊梨園的專業性研究,正規化訓練,提高了藝人們的藝術水平,使歌舞戲劇化歷程加快,產生了一批用歌舞演故事的戲曲劇目。
宋金(發展期)
宋代的「雜劇」,金代的「院本」和講唱形式的「諸宮調」,從樂曲、結構到內容,都為元代雜劇打下了基礎。
元代(成熟期)
到了元代,「雜劇」就在原有基礎上大大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戲劇。它具備了戲劇的基本特點,標志著中國戲劇進入成熟的階段。12世紀中期到13世紀初,逐漸產生了職業藝術和商業性的演出團體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觀點的元雜劇和金院本,如關漢卿創作的《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以及《趙氏孤兒大報仇》等作品。這個時期是戲曲舞台的繁榮時期。
元雜劇不僅是一種成熟的高級戲劇形態,還因其最富於時代特色,最具有藝術獨創性,而被視為一代文學的主流。元雜劇最初以大都(今北京)為中心,流行於北方。元滅南宋後,發展成為全國性的劇種。元代的劇壇,群星璀璨、名作如雲。
元雜劇得以呈一代之盛,藝術發展和社會現實從兩個方面提供了契機。從藝術的自身發展來看,戲劇經過漫長的孕育和遲緩的流程,已經有了很厚實的積累,在內部結構和外在表現上都達到了成熟。恰恰此時的傳統詩文,在經歷了唐宋鼎盛與輝煌之後,走向衰微。在有才華的藝術家眼裡,劇壇藝苑是一塊等待他們去耕耘的新土地。從社會現實方面來看,元蒙統治者廢除科舉制度,不僅斷絕了知識分子躋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們貶到低下的地位:只比乞丐高一等,居於普通百姓及娼妓之下。這些修養頗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會底層。在疏遠經史,冷淡詩文的無可奈何之中,他們只有到勾欄瓦捨去打發光陰、去尋求生路。於是,新興的元雜劇意外地獲得一批又一批的專業創作者。他們有一個以「書會」為名的行業性組織,加入書會的劇作家,稱為「書會先生」。這些落魄文人在團體內,又合作又競爭,共同創造著中國戲劇的黃金時代。與從前的偏於抒發主觀心緒意趣的詩詞不同,元雜劇以廣泛反映社會為已任。顯然,這是由於作家們長期生活就沒回家於閭巷村坊,對現實有著深切了解和感受的緣故。
元雜劇的劇本體制,絕大多數是由「四折一楔」構成。四折,是四個情節的段落,像做文章講究起承傳合一樣。楔子的篇幅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之前,這有點類似於後來的「序幕」。元雜劇在藝術上是以歌唱為主、結合說白表演的形式。每一折由同一宮調的若干支曲子聯成一個套曲。全套只押一個韻,由扮演男主角的正末或扮演女主角的正旦演唱。這種「一人主唱」可以極大地發揮歌唱藝術的特長,酣暢淋漓地塑造主要人物形象。念白部分受參軍戲傳統的影響,常常插科打諢,富於幽默趣味。將音樂結構與戲劇結構統一起來,達到體制上的規整,這表明元雜劇的藝術成熟和完善。
明清(繁榮期)
戲曲到了明代,傳奇發展起來了。明代傳奇的前身是宋元時代的南戲(南戲是南曲戲文的簡稱,它是在宋代雜劇的基礎上,與南方地區曲調結合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的戲劇形式。溫州是它的發祥地)。南戲在體制上與北雜劇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經過文人的加工和提高,這種本來不夠嚴整的短小戲曲,終於變成相當完整的長篇劇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記》就是一部由南戲向傳奇過渡的作品。這部作品的題材,來源於民間傳說,比較完整地表現了一個故事,並且有一定的戲劇性,曾被譽為「南戲中興之祖」。
明代中葉,傳奇作家和劇本大量涌現,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湯顯祖。他一生寫了許多傳奇劇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死生離合的故事,歌頌了反對封建禮教,追求幸福愛情,要求個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給愛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戰勝了封建禮教的束縛,取得了最後勝利。這一點,在當時封建禮教牢固統治的社會里,是有深遠的社會意義的。這個劇作問世三百年來,一直受到讀者和觀眾的喜愛,直到今天,「閨塾」、「驚夢」等片斷還活躍在戲曲表演的舞台上。16世紀明朝中葉,江南興起了崑腔,湧出了《十五貫》、《占花魁》等戲曲劇目。這一時期受農民歡迎的戲是產生於安徽、江西的弋陽腔,崑腔受封建上層人士的歡迎。
明後期的舞台,開始流行以演摺子戲為主的風尚。所謂摺子戲,是指從有頭有尾的全本傳奇劇目中摘選出來的出目。它只是全劇中相對獨立的一些片斷,但是在這些片斷里,場面精彩,唱做俱佳。摺子戲的脫穎而出,是戲劇表演藝術強勁發展的結果,又是時間與舞台淘洗的必然。觀眾在熟悉劇情之後,便可盡情地欣賞摺子戲的表演技藝了。《牡丹亭》中的「游園」、「驚夢」,《拜月亭記》中的「踏傘」、「拜月」,《玉簪記》中的「琴挑」、「追舟」等眾多的摺子戲,已成為觀眾愛看、耐看的精品。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寫人民群眾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陶三春、趙匡胤等。這時的地方戲,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黃。京劇是在清代地方戲高度繁榮的基礎上產生的。在同治、光緒年間,出現了名列「同光十三絕」的第一代京劇表演藝術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師,標志著京劇藝術的成熟與興盛。不久京劇向全國發展,特別是在上海、天津,京劇成為具有廣泛影響的劇種,將中國的戲曲藝術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
由於明代的傳奇這種戲劇樣式一直延續至清代,故又被人習慣地稱作明清傳奇。明清傳奇在形式上承繼南戲體制,且更加完備。一個劇本,大都只有30出左右,常分為上、下兩部分;作家還特別注意結構的緊湊和科渾的穿插。傳奇的音樂也是採取曲牌聯套的形式,但比南戲有所發展,一折戲中不再限於一個宮調;曲牌的多少,也取決於劇情的需要;所有登場的角色都可以演唱。
明清傳奇包括眾多的地方聲腔。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深遠的是崑山腔和弋陽腔。崑山腔經過嘉靖時期的魏良輔(生卒年不詳)的改革,創立了委婉細膩、流利悠遠的「水磨調」,講究宇清、板正、腔純。將弦索、蕭管、鼓板三類樂器合在一起,建立了規模完整的樂隊伴奏。而一出《浣紗記》的演出,使崑山腔通過舞台的光大流布,成為全國性劇種。產生在江西的弋陽腔則主要流行於民間,由江湖戲班演出,每流傳到一地,即結合當地的語言和民間音樂,衍變為地方化的聲腔。弋陽腔不用管弦伴奏,僅以鑼鼓為節奏,一唱眾和,採用徒歌、幫腔的形式,通俗性、民間性和注重演出效果是它的特色。它與崑山腔典雅、清細的風格,形成中國戲曲內部的兩種不同走向。明代戲曲經過長期的舞台實踐,角色分工更加細密。比如崑山腔就有12個角色,主角不限於正生、正旦,凈、丑也不止是調笑了。
近代(革新期)
辛亥革命前後,一批有造詣的戲曲藝術家從事戲曲藝術改良活動,著名的有汪笑儂、潘月樵、夏月珊等,他們為以後的戲曲改良積累了寶資的經驗。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這段時期內,一些志之士對戲曲進行了改革。梅蘭芳在「五四"前夕演出了《鄧粗姑》《一縷麻》等宣傳民主思想的時裝新戲,周信芳、程硯秋等也創作了不少的作品。袁雪芬則高居越劇改革之大旗,主演魯迅名著《祥林嫂》,在中國戲曲中率先形成了融合編、導、舞、音、美為一體的綜合藝術機制。「率先開始了中國戲曲藝術大寫意與大寫實相結合的機制。
現代(爭輝期)
新中國成立後,涌現了一批優秀劇目,如京劇《將相和》、《白蛇傳》,評劇《秦香蓮》,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昆劇《十五貫》等,著名歷史學家吳晗還撰寫了歷史京劇《海瑞罷官》。以後,又陸續推出一系列優秀作品,如京劇《白毛女》、《紅燈記》、《奇襲白虎團》,越劇《西廂記》,評劇《劉巧兒》,滬劇《蘆盪火種》,豫劇《朝陽溝》等。粉碎「四人幫」後,覓逑了戲曲藝術隊伍,為群眾喜愛但被停演或遭到批判的大量傳統劇,如京劇《謝瑤環》,》莆仙劇《春草闖堂》,呂劇《姊妹易嫁》等也得以重新上演。戲曲藝術發展到今天,經過不同的時代,不斷適應新時代、新觀眾的需要,保持和發揚民族傳統的藝術特色,戲曲界提出的「現代化」與「戲曲化「的問題,已成為新的歷史時期積極探討和積極實踐的問題。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地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其它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崑曲、墜子戲、粵劇、淮劇、川劇、秦腔、滬劇、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河南越調、河南墜子、湘劇、湖南花鼓戲等。
❹ 戲曲是如何形成的
在中國古代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中,有一顆璀璨的明珠,那就是中國古代的戲曲藝術。但是中國戲曲藝術究竟形成於何時?歷來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難以得出一個確切的定論。
大約在十二三世紀,中國的南北方分別涌現出南戲和北雜劇這兩種戲曲形式。它們無論在思想內容和藝術表演形式上都脫離了中國早期戲劇那種稚嫩的痕跡,而趨於高度成熟。一般認為,它們是中國戲曲最早的成熟形式。
產生於中國南方一帶的南戲,又被稱為「溫州雜劇」或「永嘉雜劇」,它的具體產生年代是明人祝允明和徐渭首先提出來的。祝允明在《猥談》中認為:「南戲出於宣和之後,南渡之際。」當時他曾經見到舊牒中有趙閎夫榜禁,「頗述名目」,有《趙貞女蔡二郎》等南戲。徐渭的觀點和祝允明略有差異。他的《南詞敘錄》是研究中國古代戲曲南戲的重要專著。他提出:「南戲始於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趙貞女》、《王魁》二種實首之。」這就比祝說「南戲出於宣和之後」的年代要晚80年左右。那麼,祝說和徐說究竟誰是誰非呢?
目前一般多主南戲出於南渡之際一說。周貽白的《中國戲曲發展史綱要》雖分別列舉了以上兩種觀點,不過從他首先肯定「宋光宗時期便產生了溫州雜劇」這一說法來看,他比較傾向徐說。張庚、郭漢城主編的《中國戲曲通史》則將祝說和徐說的意見統一起來,形成一種折中的觀點,這就是,宣和之後南渡之際,出現了南戲的前身,宋光宗朝使南戲趨於成熟。理由是,祝說雖然不見得沒有根據,但是他所親見的榜禁中的趙閎夫,據考察是宋室的宗族,實際上是宋光宗時代的人,那麼趙閎夫榜禁的名目可能就是宋光宗朝的東西。這樣,所謂南戲出於南渡之際的說法就有些靠不住。而徐渭所說「始於宋光宗」就顯然有些道理。但是,從溫州一帶「尚歌舞」、「多敬鬼樂祠」、社火、說書等民間藝術盛行的情況來看,南戲出於南渡之際也屬可能。徐渭是明代嘉靖時人,出生年代比祝允明晚,他的觀點本來就有些含混,在他提出「南戲出於宋光宗朝」後,又在同書中補充了另一種說法:「或雲宣和間已濫觴,其盛行則自南渡。」可見他也不否認南戲出於南渡的可能。
與此同時,錢南揚在他的《戲文概論》一書中又提出了另一種觀點。他認為,南戲在宋光宗朝已有《王魁》這樣成熟的戲文出現,並已從村坊小戲進入城市,流傳到趙閎夫當時可能做官榜禁的杭州,那麼南戲的真正產生,當還在宣和之前。
有關早期南戲的資料,由於歷史上的記載非常少,以致我們目前基本上只能根據祝說和徐說來推斷南戲的大致產生年代。而祝允明和徐渭畢竟都是明中葉人,離開他們推斷的南戲產生年代已有數百年之久,他們對南戲產生年代的論說又如此簡略、含糊,這就使人對二者之說產生種種疑問。因此,有人根據南宋初期缺乏南戲的任何有關記載和當時南方一帶宋雜劇盛行的情況,提出南戲產生年代可能在南宋末的觀點。
另外,日本著名戲劇家青木正兒對南戲的概念也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他在《中國近世戲曲史》一書中提出,南戲即南宋雜劇的別稱,因欲與北方雜劇相區別,乃更新以戲文之名,非僅對溫州戲給以狹義稱呼,元以後之南戲,才是真正的南戲。這就將南戲和南宋雜劇混為一談,從而將南戲的產生年代推後到元代去了。
有關南戲形成年代的問題相當復雜,各家之說,難以統一。而對於北雜劇產生年代的看法,同樣也很不一致,一般說來,有這么兩類:
一些人認為,北雜劇形成於金末元初。就是說,金代是北雜劇的孕育演變時期。不過,至遲在金代末年已出現了雜劇這種形式,只不過當時還摻雜在金院本中沒有獨立出來,到了元代則脫穎而出,形成了成熟完整的戲劇樣式。所以,他們不同意明人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將關漢卿列為「雜劇之始」的說法。因為元代初期關漢卿劇作已相當成熟,元雜劇已很興盛,這中間應有個發展成長時期。但是北雜劇在金院本中怎樣脫胎演變,現在仍缺乏有力的論證。
另有一些人則認為,北雜劇的產生年代應在元初。顧肇倉在他的《元代雜劇》一書中就提出,宋金兩代雖然有雜劇,但所包括的內容都不是純粹的戲劇,只有到了元初,各種條件才具備和成熟,由此才得以正式形成北雜劇。
還有很多學者對於中國戲劇的起源與形成發表了各種見解。其中任二北在專著《唐戲弄》中提出「中國戲劇起於春秋、完成於唐代」的觀點;許地山在《梵劇體例及其在漢劇上底點點滴滴》一文中提出「中國戲曲受印度梵劇影響麗形成」的觀點;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中提出「中國戲曲起源於古巫、宋元時期形成真正的戲劇」的觀點。
中國戲曲究竟形成於何時?應該說至今仍是一個謎。
❺ 中國戲曲是怎樣起源的
中國戲曲,起源於原始歌舞。
漢代,在民間出現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戲」,尤以《東海黃公》為著。到了南北朝時期,民間出現了歌舞與表演相結合的「歌舞戲」,具有了更為濃郁的表演成份,如《拔頭》、《代面》、《踏搖娘》等。
唐代,出現了由先秦時期的優伶表演發展來的以滑稽表演為特點的「參軍戲」;民間的歌舞戲進入宮廷,得到了更大的發展;民間又出現了「俗講」和「變文」等通俗說唱形式。
宋代,城市商品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出現很多市民娛樂場所——「瓦舍」和「勾欄」;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有了綜合的趨勢,出現了「宋雜劇」。
金代,在宋雜劇基礎上,北方出現了「金院本」,南方出現了「南戲」。
元代,北方形成「北雜劇」,南方南戲進一步發展成熟,戲曲形成。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
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粵劇、川劇、秦腔、評劇、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湘劇、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
1、萌芽
在原始社會,氏族聚居的村落產生原始歌舞,並隨著氏族的逐漸壯大,歌舞也逐漸發展與提高。 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著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 如「儺戲」;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並向著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
2、繁榮
12世紀中葉到13世紀初,逐漸產生了職業藝術和商業性的演出團體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觀點的宋雜劇和金院本,如關漢卿創作的《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以及《趙氏孤兒大報仇》等作品。這個時期是戲曲舞台的繁榮時期。
3、延展
16世紀明朝中葉,江南興起了崑腔,湧出了《十五貫》、《占花魁》等戲曲劇目。這一時期受農民歡迎的戲是產生於安徽、江西的弋陽腔,崑腔受封建上層人士的歡迎。
4、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寫人民群眾心中的英雄, 如穆桂英、陶三春、趙匡胤等。這時的地方戲,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黃。京劇是在清代地方戲高度繁榮的基礎上產生的。在同治、光緒年間,出現了名列「同 光十三絕」的第一代京劇表演藝術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師,標志著京劇藝術的成熟與興盛。不久京劇向全國發展,特別是在上海、天津,京劇成為具有廣泛影響的劇種,將中國的戲曲藝術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
❻ 中國戲曲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完整的戲曲藝術,中國戲曲是如何起源的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
戲曲是我國傳統戲劇的一個獨特稱謂。歷史上最先使用戲曲這個名詞的是宋劉塤(1240-1319),他在《詞人吳用章傳》中提出「永嘉戲曲」,他所說的「永嘉戲曲」,就是後人所說的「南戲」、「戲文」、「永嘉雜劇」。從近代王國維開始,才把「戲曲」用來作為中國傳統戲劇文化的通稱。戲曲最顯著、最獨特的藝術特點就是「曲」,「曲」主要由音樂和唱腔兩部分構成,辨別一個地方戲劇種主要依靠聲腔、音樂旋律和唱念上的地方性語言,如:四川的川劇、浙江的越劇、廣東的粵劇、河南的豫劇、陝西的秦腔、山東的呂劇、福建的閩劇、湖北的漢劇、河北的評劇、江蘇的昆劇等。
先秦(萌芽期)戲曲是我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我國最具有民族特點和風格的藝術樣式之一。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用來娛神的原始歌舞。《尚書堯典》上說:「於!子擊石拊石,百魯率舞。」《呂氏春秋古樂》上也說:「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日《玄鳥》如「儺戲」;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並向著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
雖然相對於其他兩種古老的戲劇文化,中國戲曲產生時間較晚,但是前兩種古老戲劇文化已經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相繼消亡,不復存在了,而中國戲曲盡管歷經千載,幾度興衰沉浮,卻至今仍充滿著生機和活力。它不僅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里佔有重要的地位。
❼ 中國戲曲的起源是什麼
中國戲曲的起源:
歷史上最先使用戲曲這個名詞的是宋劉塤,他在《詞人吳用章傳》中提出「永嘉戲曲」,他所說的永嘉戲曲,就是後人所說的南戲、戲文、永嘉雜劇。
從近代王國維開始,才把戲曲用來作為中國傳統戲劇文化的通稱。戲曲最顯著、最獨特的藝術特點就是曲,曲主要由音樂和唱腔兩部分構成,辨別一個地方戲劇種主要依靠聲腔、。
樂旋律和唱念上的地方性語言,如四川的川劇、浙江的越劇、廣東的粵劇、河南的豫劇、陝西的秦腔、山東的呂劇、福建的閩劇、湖北的漢劇、河北的評劇、江蘇的昆劇等。
(7)中國戲曲如何形成的擴展閱讀:
中國五大戲曲簡介:
1、 京劇
京劇是我國國劇,它的前身為徽調,通稱皮簧戲,曾一度稱為「平劇」,後該稱京劇,有近兩百年的歷史。
清乾隆年間徽調進入北京,吸收了崑腔、秦腔的部分劇目、音樂曲調、表演方法和一些民間曲調,演變發展而成。
2、 黃梅戲
舊稱黃梅調,也叫採茶戲。黃梅戲是我國戲曲的主要地方劇種。黃梅戲發源地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安慶地區,戲曲語言為安慶方言。
黃梅戲在其漫長的過程中,不斷地吸收了青陽腔、徽劇等和當地民歌及其他戲曲的音樂精華,逐漸形成了今天自己獨特的風格。它的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3、評劇
形成於清末民初,約有七十年的歷史。它源於冀東一帶的蓮花落,後來吸收了東北「蹦蹦」的腔調,故早年有蹦蹦之稱。
最初為對口演唱形式,近似東北的二人轉,後來陸續吸收了河北梆子的打擊樂、灤州影戲、樂亭大鼓和京劇的唱腔及表演,形成了唐山落子,又變為奉天落子,最後成為現在的評劇。
4、崑曲
是我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它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清代以來被稱為崑曲,現又被稱為昆劇。
崑曲的伴奏樂器,以曲笛為主,輔以笙、簫、嗩吶、三弦、琵琶等。崑曲的表演,也有它獨特的體系、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諧和。
5、豫劇
是河南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河南全省以及陝西、甘肅、山西、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區。
因其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又曾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調、靠山吼等,建國後才統一改為今稱。
❽ 概述中國戲曲的起源
中國戲曲,起源於原始歌舞。
形成史:
西漢(漢武帝)時期,在民間出現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百戲」。「百戲」尤以《東海黃公》為著。
到了南北朝時期,民間出現了歌舞與表演相結合的「歌舞戲」,具有了更為濃郁的表演成份,如《拔頭》、《代面》、《踏搖娘》等。
唐代,出現了由先秦時期的優伶表演發展來的以滑稽表演為特點的「參軍戲」;民間的歌舞戲進入宮廷,得到了更大的發展;民間又出現了「俗講」和「變文」等通俗說唱形式。
宋代,城市商品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出現很多市民娛樂場所──「瓦舍」和「勾欄」;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有了綜合的趨勢,出現了「宋雜劇」。
金代,在宋雜劇基礎上,北方出現了「金院本」,南方出現了「南戲」。
元代,北方形成「北雜劇」,南方南戲進一步發展成熟,戲曲形成。
說明:
中國戲曲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明清傳奇以及近代影響很廣的京劇和各種地方戲曲,統稱為中國傳統戲劇文化。
中國戲曲在12世紀才形成完整形態,走向成熟。經800多年推陳出新、繁榮發展至今,300多個戲曲劇種和數以萬計的劇目至今仍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演,呈現著旺盛的生命力和不衰的藝術感染力。
補充:
1、中國戲曲的特點
運用歌舞形式表現生活是中國戲曲的主要手段,宋代的南戲和元代的雜劇,在不斷吸收詩歌、音樂、舞蹈、繪圖、說唱、雜技、武術等姊妹藝術的基礎上,相互兼容,最終形成了以唱、做、念、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戲劇形式。其音樂性的對話——「唱」、「念」(說),舞蹈化的動作——「做」、「打」和舞台時空的虛擬性,表演的程式化,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特徵。
2、中國戲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戲
南戲,是中國戲曲最早的表現形式,它形成於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溫州(古稱永嘉)一帶的民間,時稱捻蘭卧泳鐢。它是在宋雜劇的基礎上,融和南方民間小曲、說唱等藝術因素形成的。以體制龐大、曲詞通俗質朴為其特點,已粗具戲曲的基本藝術特徵。劇目多表現民間故事。
3、中國戲曲的第一個繁盛期──元雜劇
元代,是中國戲曲史的一種重要時期,它以其元曲聞名於世,而元曲中影響最著者,唯北雜劇(亦稱元雜劇)。北雜劇之文學,以質朴自然勝,後世戲曲文學無有出其右者;關(漢卿)、王(實甫)、白(朴)、馬(致遠)等雜劇作家,使北雜劇成為一代之文學。北雜劇之表演則顯示出戲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實和濃郁的民間氣息。這段時期的劇作家的很多作品,後來都被廣泛改編為著名的戲曲劇目,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關漢卿的《竇娥冤》。
4、中國戲曲的第二個繁盛期──明清傳奇
傳奇,源於宋元南戲,是它成熟化與規范化的結果。明中葉以後,傳奇代替雜劇成為戲曲舞台上的主角。其劇本文學曲詞典雅,體制龐大,名篇佳作不勝枚舉,為戲曲文學絕盛之時。表演上則日趨成熟,多用崑曲演唱。
5、明代四大聲腔
所謂明代四大聲腔是對中國明代南曲系統的浙江海鹽腔、浙江餘姚腔、江西弋陽腔和江蘇崑山腔的合稱。
明代戲曲,在音樂上出現明顯的地方化趨勢,主要表現為地方聲腔的崛起。對後世戲曲影響最大的是後兩種,即弋陽腔和崑山腔,前者發展為全國影響廣泛的高腔系統;後者發展成典雅細膩的崑曲。
6、中國戲曲的轉型期──清代地方戲的興起
自清代前期起,戲曲舞台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主要表現為戲曲的民間化和通俗化。先是崑曲、高腔摺子戲的盛行,後是地方戲的興起。從此,戲曲舞台不再是傳奇戲的天下,崑曲與高腔有了來自民間的競爭者。戲曲的表演場所也由廳堂氍毹變為了茶肆歌台。
7、徽班進京
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為慶祝乾隆的八十壽辰,「三慶班」進京獻藝,給京城觀眾以耳目一新之感。隨後,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陸續到京,史稱「四大徽班」。「四大徽班」進京帶來了與崑曲皆然不同的一種地方曲調,徽調以其通俗質朴之氣贏得了京城觀眾的歡迎,從此在京城紮下了根。
8、中國戲曲史上的大事──京劇形成
繼徽班進京之後,湖北漢調藝人也於道光年間(1828年前後)進京與徽班藝人同台獻藝,他們同徽調藝人一樣唱皮黃腔,只是更具湖北風格。徽、漢皮黃在京城和流,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終於在1840年前後,形成一種獨具北方特色的皮黃腔棗京劇。
9、京劇的第一個鼎盛期──清代同治、光緒年間
京劇形成後不久,即迎來了它的第一個繁盛期,時間在清同治、光緒年間。當時出現了一批優秀的京劇演員並在此時引起了宮廷官方的喜愛。宮內優厚的物質條件促進了它藝術上的成熟。
10、京劇的第二個鼎盛期──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
20世紀初的新思潮極大地促進了京劇藝術的發展,京劇又迎來了它的第二個繁盛期。這一時期京劇的繁榮主要表現在優秀京劇演員的層出不窮上。而且,這個時期也是京劇流派產生最多的時期,旦行的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生行的余(叔岩)派、馬(連良)派、麒(麟童)派;凈行的金(少山)派、郝(壽辰)派、侯(喜瑞)派、醜行的蕭(長華)派等。每個流派的創始者擁有一批數量可觀的劇目,所以這個時期也是京劇文學的繁榮期。這個時期一直持續到了20世紀40年代末。
11、京劇的第三個鼎盛期──20世紀50年代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全國處處呈現出萬象更新之貌。京劇也因此迎來它藝術上的春天。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到1959年前後,它的藝術生命又到了第三個頂峰。這個時期的繁榮是以演員陣容的強大,梯隊的完整為標志的。《白蛇傳》、《將相和》、《穆桂英掛帥》、《野豬林》等優秀劇目的出台,也將京劇文學的發展推向了一個高峰。
12、新興地方戲的產生──越劇、評劇、黃梅戲等
20世紀初,一批新興地方戲開始在各地戲曲舞台上出現,包括越劇、評劇、黃梅戲等。它們均由民間小戲發展而來,具有極為濃郁的民間鄉土氣息,進入城市後,它們吸收京劇、梆子等老劇種的藝術營養,表演上得以成熟。
13、毛澤東為中國戲曲研究院題詞「百花齊放推陳出新」
1951年,中國戲曲研究院成立。毛澤東為其題詞「百花齊放推陳出新」,以後便成為戲曲發展的指導性方針。即要求戲曲藝術既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積極創新,又要求各個劇種在自由競賽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14、京劇現代戲匯演舉行
1964年,北京舉行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共推出35個劇目,其中著名的有《紅燈記》、《蘆盪火種》、《奇襲白虎團》、《智取威虎山》、《黛諾》、《六號門》、《紅嫂》等。這是京劇編演現代戲的一次成果展示。
15、戲劇梅花獎設立
為表彰戲劇優秀演員而設立的獎項,由中國戲劇家協會主辦。1983年設立,每年評選一次。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具影響的全國性戲劇演員評獎活動。
❾ 戲曲是如何發展而來的
1、崑曲
崑曲,又稱「崑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朴、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源出於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上黨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發展而成,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等。劇目有《三關排宴》、《東門會》等。
❿ 中國戲曲的發展歷程
中國古典戲曲從萌芽到形成、發展、終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大致可以將其分為八個時期:萌芽時期——先秦至唐代,雛形時期——宋金時期,成熟時期——元代至明初,發展時期——明代嘉靖、隆慶年間,繁榮時期——明代萬曆年間,集成時期——清初,轉折時期——清代中葉,終結時期——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