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如何維護中國海權

如何維護中國海權

發布時間:2022-06-26 07:29:53

⑴ 中國海權問題如何解決

方法

全球利益需要一支藍水海軍

海權是一個國家運用軍事力量對海洋的控制能力,其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海上力量(海軍)的強弱,國家主席胡錦濤提出「需要鍛造一支強大的、確保隨時有效執行任務的海軍隊伍」,是實施中國海權戰略的號令。發展「藍水」海軍,作為中國海權戰略的第一步,已使這種令國人尷尬的情況有所改變,但與大國掌控海權的要求,與真正的藍水海軍相比,還有相當大的一段距離。
武器發展的選擇應立足體系配套,航母留給未來的最大啟示是體系化建設思想。歷史經驗表明,武器發展的目標不是追求最強大的武器,而是追求符合使命任務需要的最優化武器體系。歷史經驗還表明,高技術武器中最強大的武器也有最嬌嫩、最脆弱的一面,要想發展大型武器平台需要有與打擊能力相配套的預警、通信、指揮、機動、防護和保障能力。噸位增加一倍,風險可能要提高三倍。這個問題在美軍中也是熱門話題,我走訪美海軍戰爭學院時,一些教授就站到了航母的對立面,而將軍們則堅守繼續發展航母的陣線。我想,航母的價值不僅是作為戰略長臂的貢獻,更重要的是它區別與同時代其他海戰武器的特質,這就是它是一個作戰體系,而其他武器只能稱作是作戰系統。因此,吸取航母的思想,體系化改造海上作戰平台,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較少的成本、較成熟的國有技術,將驅逐艦、護衛艦和潛艇改造成具有遠程偵察打擊能力、立體防禦能力、持久續航能力的輕型「航母」、微型「航母」和水下「航母」,將有望從整體上實現海戰武器的跨越發展。

中國的海權究竟應該如何解決和什麼時候解決和用什麼樣的方法解決呢?中國的海權問題,可分為南海問題和東海問題,解決的性質可分軍事解決和政治、外交解決;解決的策略又可分為被動解決和主動解決等。東海問題,基本上只有日本問題。而釣魚台是個關鍵的、具有很大象徵意義的島嶼。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是更大的壓力逼迫日本讓步,同意於東海共同開發,即使在台灣問題解決之前,中國大陸無意進一步顯示自己在釣魚台附近的存在,但也絕對不允許日本變本加厲的升級行為。如果日本變本加厲該區域的主權顯示,中國應該有比嚴正聲明更加切實的行動:比如把釣魚台列入中國導彈試驗場:日本不登島、不設置建築,就不試驗,如果有新的設置,就定期用導彈清除;布雷封鎖釣魚台等。至少要做到,近期誰也別想在釣魚台有進一步的行動。東海問題,容易激發成難以控制的沖突,台灣問題沒有解決之前,解決和管理釣魚台的成本都將是最大的。釣魚台等東海問題,應該是中國真正強大之、台灣問題解決之後(具有航空母艦不是強大的指標,航空母艦基本不會用來進行日本和美國之類對等勢力國家的軍事對抗)。南海問題牽涉到的國家比較多,相關國家也是見縫插針找點麻煩、製造點事端。針對南海問題,中國不能夠只有抗議沒有行動。特別是對特別連中國退讓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都要挑戰的國家,選擇一個合適的,適時狠狠教訓一下,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否則,一些國家看到中國雷聲大雨點小,就會有樣學樣。如果說,東海問題我們現階段我們可以適時強硬的被動解決方式的話,南海問題,我們就應該在一些國家挑釁啟動爭端後,採取更多的主動策略。比如對那些企圖通過法律來侵佔中國領海的,要限期讓其搬遷出其侵佔的島嶼,否則就用導彈清除。以退為進。讓已經被侵佔的島嶼回歸為零。在南海要軟硬兼施,政治、外交優先,劃定紅線,軟的更弱,硬的要有行動;東海問題,要和台灣相互呼應,軟有底線,硬有表現,避開其轉移國內矛盾的表演等。

⑵ 如何加強中國海權建設

眾所周知,我國是個陸地大國,但同時也是一個海洋大國,海洋國土面積300萬平方公里,約占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但這樣的一個海洋大國,海洋強國意識卻一直沒有得到國人的重視,相反對海洋的存在更是一種漠視。
因此我們必須清醒意識到由於我國大部分國民海洋意識的缺乏,在當今這樣一個海洋時代,對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資源不多、海洋國土又多遭侵佔的國家來說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而且還應看到我國國民的海洋意識已經大大落後於世界,落後於這個時代了!我國民眾海洋意識的缺乏已經成為威脅我國的最危險的「敵人」之一。
在我國豐富復雜的理論庫中最為缺乏的就是關於海洋的理論。我們有沿海開放戰略,有日益強大的中國海軍。但是,這些僅僅是政治和軍事領域中的事情,思想領域我們有海洋理論嗎?有一本風行全國的海洋戰略研究書籍將我們中國人的海洋意識徹底地喚醒並凝聚起來的嗎?我們有中國的馬漢嗎?答案是:沒有!網路人生看世界個人建議我國的海洋意識在當代亟需大力培養,這是一種民族素養,需要量的積累和在深度、廣度上的開拓。有關專家曾經就指出當前我國在走海洋強國之路的同時,首要的就是解決海洋教育和宣傳問題。應該大力宣傳海洋國土觀念,增強群眾的海洋意識,把人們根深蒂固的大陸意識盡快轉移到現代海洋意識上來。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但陸地空間不足,資源有限,海洋是今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所以就有專家曾經建議海洋教育一要從娃娃抓起,在中小學的教材中應增加海洋國土和海洋資源的內容,在中華民族的幼小心靈中迅速植下一顆綠色的海洋心;二要從日常生活抓起,人民群眾的日常文化生活中要增加海洋內容。
曾經有調查顯示我國某大城市90%的大學生認為,我國版圖只有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域國土面積,而不知道還有300多萬平方公里的管轄海域;北京的「世紀壇」也依然把祖國疆界限制為「960」這個數字;上海的「東方綠舟」教育基地知識大道上,偉大航海家有哥倫布卻沒有鄭和……當今世界有200多個國家其中152個是沿海國家。許多大國都有各自的海洋戰略觀念和思路,把建設海洋強國作為立國的根本大計。因此在國民中普及島礁知識和廣泛開展海洋觀念教育就成為普遍的一種做法。而當網路人生看世界看到上面這個調查後深切的感受到我國國民海洋觀念之淡薄。。。關心我們的未來,就要關心我們的藍色海洋國土。為了我們的子孫後代,就要在海上也必須要寸土必爭!保護我國海洋權益,維護藍色國土安全已經刻不容緩!維護海洋權益,保護海洋環境,我們責無旁貸!
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但還不是海洋強國,我們中國在維護海洋權益方面面臨形勢十分嚴峻:在我國管轄的幾百萬平方公裏海域中島嶼歸屬和劃界爭議、漁業和油氣資源爭端的解決需要強大的綜合海上力量作為保證。自北向南看我國完全處在由島鏈形成的半閉海狀態,沒有強大的海洋力量就無法保證國家的安全和出海通道。認識到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就有了繼續向強國之路發展的方向,也拋棄了「大陸觀」的束縛真正走向世界,迎接來自全球敵對勢力的挑戰。
從我國現在為開發海洋所做的規劃,和我國已有的發展基礎來看,中國未來發展海權的方向,可以推測將集中於兩個方面:海上經濟力量和海上武裝力量。總體上以發展海上經濟力量為主要目標,由於經濟力量是構成國家力量的基礎,海上經濟力量是海權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再加上中國已確定以發展經濟為中心,因此可以斷定,海上經濟將是中國未來發展海權的主要目標。同時,在目前和未來很長的時間內,促進我國海上武裝力量的發展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海軍的力量對我國來說,除了維護主權,促進國家統一,更是進一步發展海上經濟的前提和保障,是中國從陸上大國走向陸海強國的標志。因此,增強海軍的力量也將是發展海權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在發展海洋經濟和海軍時,我國經濟的總體發展和海洋科技將作為關鍵性的支撐力量存在。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大國同時必須還是一個海洋強國

⑶ 學習《透過黃岩島事件,如何維護中國海權 》的心得體會

在遇到領土糾紛時,我們一定要不放鬆。堅決的捍衛中國的國土安全,通過黃岩島事件我們應堅決反對,侵犯我國的國家。並採取一切必要的手段保衛我國的領土主權。堅決不退縮,這是我們明白,要想維護本國的國土安全就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海軍。

⑷ 依據海權的六個要素,探討如何發展我國強大海軍(海權)

如何發展自己的海權? 這是國內面臨的一個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海權包括海洋利益、海洋權利、海洋權力三個層面。
制海權,特別是控制具有戰略意義的狹窄航道,
對於保持大國的地位至關重要。
並且,海權比陸權對世界事務有著更大的影響力。
「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
擴而言之,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擁有了控制海上交通的能力;
誰擁有了控制海上交通的能力,誰就控制了世界貿易;
誰控制了世界貿易,誰就控制了世界財富,從而也就控制了世界本身。
海權的六個要素;
(一)地理位置:一國發展海權的前提是擁有出海口。孤懸於海外的島國比海陸復合國更利於發展海權。一面臨海好於兩面向洋。如果一個國家坐落在便於進入公海的通道上,同時它還控制了一條世界主要貿易通道,顯而易見,它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
(二)自然構造:漫長的海岸線、寬大的深水良港以及深入內地的大河,便於貿易的開展,是國家力量與財富的來源。然而,由於它們十分易於接近,如果不加以適當防衛的話,在戰時將成為薄弱環節。
(三)領土范圍:國家發展海上力量,必須要有一定面積的領土作為依託。一個國家人口的數量、海軍的力量,要與領土的大小、資源及其分布狀況、海岸線的長度和港口的數量相稱。
(四)人口數量:人口總數和海事作業人數這些後備力量,關乎海上作戰的持久力。因為他們可以為海軍的發展提供充足的兵員。
(五)民族特徵:善用海洋資源、富有冒險精神、追逐海外利益並熱衷海外貿易的民族,其海運事業必然發達。
(六)政府性質與政策:在促進海權方面,民主政府與專制政府各有短長。民主政府更為持久而緩慢,專制政府更為迅速卻難以持久。無論何種性質的政府都應當具有海洋意識、重視海權發展,並保持海洋政策的連續性。由於政府的政策和行為能對一國海權能力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明智的國家政策可以有效彌補自然條件的不足之處。平時培育民族工業的正常發展、國際貿易的廣泛增長和國民海外逐利的傾向,並維持一支規模適當的海軍力量。一國海軍規模大小、基地數量應與其海運業的增長及其相關各種利益的重要性相稱。

⑸ 談談當代大學生在維護國家海權中該如何發揮作用

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從手段和方法上來說,不是一個單一的問題。維護國家海洋權益,需要多種的手段和方法。從總體上,應該至少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要有堅定的國家決心。海上權益涉及到國家的主權和核心利益。

對這個問題,必須用一種堅定的方法來表達國家的決心。而這種決心,要用一個合適的方法宣示出去,向世人表明我們圍繞著這一部分海域的海上權益、海上主權所具備的決心。

第二,維護國家海洋權益,需要有雄厚的經濟和技術基礎。

海洋權益,包括海上島嶼的歸屬、領海、海上專屬經濟區、國際海上通道的通行權、國際公海的使用權等一系列問題。要想較好的維護自己國家的海洋權益,顯然需要有一個雄厚的經濟和技術基礎。經濟開發、建設,包括居民的居住,都是建立在一個雄厚的經濟和技術基礎上。如果沒有必要的經濟和技術基礎,那麼對這種海洋權益的宣示就會是一個很空泛的事情。

第三,維護國家的海洋權益,還需要在所擁有的海域上進行有效管理。

海洋如此廣泛,它的管理和陸地上的管理不一樣,其難度更大。對所擁有海域進行有效管理,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在宣示主權,同時讓更多國家和人承認主權。舉個例子,在我們的領海專屬經濟區范圍內,我們應該保障在這個海域為世界各國提供一種公共服務。例如海域內天氣預報,海情海況通報和海事救助等。這種有效的管理在某種程度上就體現了我們對這部分海域所領有的國際責任。只有這種權利和責任相互聯系,能夠更好的為國際社會提供服務和保障,那麼這種權利才能得到更廣泛的承認和認可。

第四,當今圍繞海上權益紛爭,在世界范圍內都是一個普遍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還要涉及到國家之間的外交活動。

解決這些問題,特別是因為歷史問題造成的相對復雜的海上權益紛爭,就需要有一個靈活的外交手段。具體來說,在運用這種外交手段當中,就是要對更多的人、更多的國家承認我們對這種主權的宣示。同時形成一種共贏的態勢,而不是一種單一的,排他性的單獨領有狀態。比如中國很早就提出了主權在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主張。

第五,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最根本的,最後的一道保險就是海上力量。

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的海上力量,要想有效的維護,就必須擁有一支制海型的海上力量。從歷史上來看,海權的定義包含了兩層含義:第一,保障己方自由運用所擁有海域。第二,保障不使敵方自由運用我海域。必須要有能力形成24小時保障,隨時保障己方能夠自由的運用所擁有海域。

只有充分的利用各種手段,包括政治、經濟、外交、軍事,形成各種手段綜合使用的態勢,同時在一個比較長的時間里,能夠確實保障中國對這一海域的有效控制和使用,同時保障國際社會在國際法的范疇內合理運用這一海域,這樣中國對這一海域的海上權益才能得到廣泛的認同,國家的海上權益才能得到根本保障。

⑹ 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中國該如何維護海權

至目前,感覺我國在維護海洋權益方面主要主要有這么幾個舉措和戰略意圖:
1、走向遠洋。一是索馬里護航,這是走向印度洋。二是例行訓練穿越島鏈,這是走向太平洋。
2、立足南極,放眼北極。我國已在南極建立了3個考察站,計劃還要再建1-2個;北極方面,正打造自己的破冰船隊,快速完善自己的北極科考站基礎設施,政治上積極尋求與冰島等北極國家合作共同開發。3、向深海進軍。蛟龍號下潛至7062米深度,意味著海底探索可覆蓋99.8%的海洋區域。4、積極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漁業航母」、981深水鑽井平台均屬世界最先進水平,因為佔有海洋最終還得靠開發和利用。5、努力打造一支強大的海上保護力量。如遼寧號航母、各種戰艦運輸船等。

⑺ 如何維護中國海權

有句話說得好,想要和平,手裡的棍子得比別人的粗。那些敢於強硬的國家,要麼就是本國的軍事實力夠強,要麼就是有強援。假如我們的軍事實力夠強,且各方面條件都成熟的話,就不會有這么多領土和領海的爭端。在這些問題上,我們的政府總是顯得不是那麼強硬,那就是棍子沒有人家粗。有了堅實的基礎,強大的實力,就沒什麼了。
假如本來沒能個實力,成天到晚的發狠勁,只能給自己遭來禍患,帶不來好處。就好比一個還在發育的小孩,體格不大,體重不足,光脾氣大沒有用,他身邊的大人不會怕他,他要是還敢一天到晚的罵人惹事,那就離挨揍不遠了。
我想表達的是,假如我們的軍事經濟夠強,強到超出其他國家50年,那這種問題根本不叫問題,誰不服就揍誰,揍死你。揍完了還要拿你錢,你再敢罵我我還揍你。
不能不考慮形勢,不掂量自己分量,歷史上,晚晴的慈禧一口氣向十一國開戰,表面上看,這勇氣誰也比不了,簡直就是愛國憤青們的信仰了。但是後果呢?割地,賠款,苦了百姓,這些無一不是加在百姓身上的負擔。況且慈禧也不是為了百姓開戰,而是為了封建統治的階級利益。
這次事件,其實打,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一是能給民族帶來一種自信和自豪感,否則愛國憤青們無處發泄,轉過頭來又是攻擊自己人,二是能夠保證自己的利益,通海自由,迫使美國第一島鏈無法順利完成,給自己開一條路。三是,打,一定要認清形勢,把握好時機,不能打完了就完事了,要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讓別有用心的人不敢再輕易挑釁和打我們的注意。打,還要讓人們都覺得菲驢殯該打,打的好,打的妙,讓想醜化我們的人閉嘴。

⑻ 如何籌劃我國的海權觀戰略,確保我國的安全穩定呢

1、中國的地緣安全戰略要科學統籌海陸兩個發展方向
在地緣政治方面,中國屬於典型的陸海復合國家,海陸的雙重易受傷害性構成了中國的地緣政治弱點,決定了中國必須努力在海陸發展上保持平衡,並在國家大戰略上選擇真正有益於國家的發展道路。在歷史上,應對陸疆的壓力始終是處於農業文明的中國歷代王朝的防務重心,明朝中葉以來,中國才開始面對來自陸海的雙重壓力,並在清朝演變成日趨嚴重的「塞防」與「海防」危機並存局面。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依然深受陸海復合國家雙重易受傷害性的困擾,尤其是在20世紀60年代,蘇聯和美國對中國構成了陸海方向的雙重擠壓,國家的安全環境極其惡劣。
冷戰結束後,中國的地緣政治處境得到了極大改觀,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系的建立和發展,上海合作組織的建立使我國北部陸疆的安全環境處在歷史上的最好時期。目前,中國與南亞陸上周邊國家雖然仍然有中印等邊界問題,但總體態勢是好的。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西北和西南陸疆的安全環境是建國以後甚至是歷史上最好的時期,從而也為中國相對集中力量發展海權提供了較好的戰略機遇期。
陸上安全環境相對改善的同時,中國在海洋方向面臨的現實與潛在威脅卻不斷上升。因此,中國未來應該在繼續經營陸緣戰略的同時,對海上戰略加以平衡甚至一定的傾斜。從捍衛領土完整的基本主權需求來看,來自海洋方面的挑戰包括台灣問題、釣魚島問題、南中國海問題,它們構成了中國所面臨的最為棘手的幾個問題。此外,從西北太平洋區域地緣政治的角度看,「中國是一個海洋地理相對不利的國家」,突出體現在中國處於西太平洋島鏈的包圍之中。中國海區呈半封閉狀,外有島鏈環抱,通往大洋的通道多數為島鏈遮斷,進出大洋一定程度上受制於人,戰時很有可能被敵方攔腰堵截。從中國的近海防禦戰略而言,中國不需要一支像美國那樣的全球性海軍,但是中國海軍也要有適當的全球作戰能力,並在總體上保持地區性海軍的定位。未來中國海軍戰略運用的范圍必須從近海向前延伸至太平洋西北部,必須具有前往關繫到中國戰略安全的西北太平洋海域水域執行戰略任務的能力。
當前,中國強調利用國際戰略機遇期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不斷強調「一定要從戰略的高度認識海洋」,從而為捕捉和利用機遇推進中國海權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中國海權發展應與海洋經濟乃至綜合國力的發展形成良性互動
中國的綜合國力及其國防能力能否為海權發展提供經濟與技術支撐,這的確是中國海權發展所面臨的最大制約因素。海權尤其是海軍力量的發展需要較大的投入,但從海權與綜合國力的互動關系來看,當前的世界發展態勢表明,未來中國綜合國力的進一步強盛同樣需要海權力量的保障,以及從海洋發展中尋求綜合國力的發展潛力。
近代以來,海權發展與海洋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缺乏良性互動,一直是中國海洋事業發展乏力的固有弊端,並且對中國經略海洋的思維觀念造成消極影響。因此需要轉換思路,不是如何盤算降低本來已經非常低的海軍國防投入,而是應該尋找思路促進海洋經濟的發展,提高它的綜合國力貢獻率,進而為海權尤其是海軍力量的發展提供動力。
此外,中國海權的發展與綜合國力的發展不應該是一個彼此割裂、存在先後順序的過程。無論從經濟社會發展角度,還是軍事國防角度,中國如何加強海洋經略都應該納入到中國的整體發展戰略中,並佔有十分突出的位置。中國海權的發展不會走歷史上海洋霸權國家建設全球性海軍力量的老路,這自然決定了海權力量建設和投入的有限性,從而避免了美蘇爭奪包括海洋霸權在內的世界霸權、進而導致國家綜合國力衰微的歷史教訓。
3、中國海權發展不會妨礙中國的和平崛起
人們最為擔憂的是中國海權的發展是否會導致與周邊國家以及現存霸權國家美國的沖突,並阻礙中國的和平崛起。問題是中國和平崛起的前提是什麼?必要的海權力量究竟是中國避免沖突進而實現和平崛起的有力保障,還是會激化矛盾甚至導致與周邊國家乃至美國發生沖突的催化劑?
中國發展海權力量會否導致與周邊國家的沖突,在實質上也就是會否在釣魚島和南海問題上與日本和東南亞發生沖突。毫無疑問,「擱置主權、共同開發」仍將是未來中國處理海洋權益爭端的基本原則,但真正實現相關各方的配合,恰恰需要中國有足夠的海權尤其是海軍力量的支撐。因此,中國海權發展,並不意味著與和平崛起外交戰略追求的矛盾,相反恰恰是確保中國內政與外交保持穩定,避免內亂和地區沖突的基礎和保障。
另一方面,中國發展海權是否會導致與現存霸權國家美國的沖突?有限的沖突與有限的合作並存構成了中美關系的基本特徵,未來中美發生軍事沖突的唯一可能性在於台灣問題。也就是說,中國發展有限的海權力量並不會構成導致中美沖突的結構性因素,這不僅因為中國的海權力量發展在於主權訴求,在於為實現國家和平統一和維護海洋權益增加談判的砝碼,在於形成在西北太平洋地區有一定存在的有限力量,而且取決於中國海權力量即使在現存的基礎上取得一定發展也難以對美國構成威脅。因此,中國海權力量的有限發展在主觀上不會也不可能以美國海權作為挑戰對象,也不可能是放棄陸緣安全及其戰略安排而選擇全球性海權戰略,而僅僅是在謀求滿足主權需求和一定海洋空間的有限的海權戰略。

⑼ 近代中國捍衛海權的努力

1840年,英國艦隊從海上敲開了中國國門,由此拉開中國近代史的序幕。20年後,英法聯軍再次用堅船利炮突破中國的海上藩籬,然後驅兵北京城。1884年,法國艦隊肆行於東南沿海,福建水師慘遭敗績。10年後的甲午戰爭,更是上演了一幕歷史大悲劇,中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幾年後,八國聯軍的炮艦又迫使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此後的中國,更是國門洞開,有海無防;外國軍艦在中國的領海和內河橫沖直撞,如入無人之地。據不完全統計,自鴉片戰爭後的百餘年間,西方列強從海上入侵中國達84次,入侵艦艇達1860多艘次,入侵兵力達47萬人。中國由一個完全獨立的封建主權國家逐步淪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深淵。回顧不幸的近代歷史,我們不難看到:外敵的不斷入侵、特別是來自海上的外敵入侵,成為中華民族歷史災難的直接根源。從一定意義上說,一部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強侵略中國的歷史,也是一部列強從海上侵略中國並頻頻得手的歷史。

鴉片戰爭後,一些有識之士對海洋方向的嚴重危機有著較為清醒的認識,並陸續提出了應對之策。林則徐堪稱清朝高級官員中睜眼向洋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特別重視學習和引進西方軍事技術及裝備,大膽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著名方略。思想家魏源接受林則徐的委託,編撰出一百卷的巨著《海國圖志》,提出了建設海軍海防的一系列主張,開中國近代海防思想之先河,成為傑出的海防思想啟蒙家。魏源指出,抵禦強敵入侵的上策是要「嚴修武備」,尤其要嚴修海上武備,因為入侵之敵主要來自海上。他指出:「夷之長技,一戰艦,二火炮,三養兵練兵之法」,主張必須老老實實向西方國家學習;並再三強調:「善師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師四夷者,外夷制之。」
但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中國再次落敗。清朝有更多的高層人士看到了英法聯軍海軍艦隊的巨大優勢,於是創建強大海軍以御外侮被列入清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由於中國缺乏工業及其造艦制炮的技術和人才,咸豐皇帝決定向西方購買一支艦隊。於是便有了一支掛洋旗的「阿思本艦隊」,朝野輿論一片嘩然。清政府不得不遣散了這支不倫不類的艦隊。在此次付出昂貴的「學費」之後,中國人充分領略了海權在握的西方列強的狼子野心。
19世紀60年代初期開始的「洋務運動」在封建頑固守舊勢力的重重環視下,緊鑼密鼓地登上了歷史的舞台。一大批軍工企業應運而生。1866年,在左宗棠再三請求下,清政府終於在這一年批准創辦了福州船政局。這是中國近代海軍海防事業的第一個也是極其寶貴的造艦育才基地。但清朝高層內部的思想並未能真正統一,因此海軍海防事業不得不在泥濘路上艱難跋涉。1874年,日本出兵侵犯台灣。此事雖以和談告終而未開啟中日戰端,卻在中國朝野引起強烈震動並在清廷內部引發了一場「海防大討論」。其中,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的《籌議海防折》最令人矚目,充分陳述了海軍海防問題在當時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此後,李鴻章又急切進言呼籲購買鐵甲巨艦,但腐敗的清政府卻不以為然,沒有辦海軍。1884年8月,中法馬江一役,福建水師全軍覆滅。戰端甫定,光緒皇帝就頒布了「懲前毖後,自以大治水師為主」的上諭。隨即海軍衙門宣告成立,海軍成為國家經制軍種之一,近代中國海軍海防事業進入了一個發展時期。1888年秋,陣容龐大的北洋海軍正式組建成軍。這是近代中國海軍海防事業發展的頂點。

⑽ 中國如何有效維護海權

主權是大炮射程之內!只有不斷的強國強軍,讓我們的大炮射程履蓋著我們的海疆時,就能有效維護海權了。

閱讀全文

與如何維護中國海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和伊拉克哪個更有發展前景 瀏覽:283
越南和平省有多少個縣越南語 瀏覽:656
英國留學平台怎麼樣 瀏覽:985
去越南找房間怎麼找 瀏覽:755
市面上說的印尼紫檀是什麼木材 瀏覽:819
義大利住哪個區最好 瀏覽:131
越南速溶咖啡對身體有什麼好處嗎 瀏覽:134
越南買一隻豬要多少錢 瀏覽:444
去義大利能學到什麼 瀏覽:264
為什麼義大利足球沒落 瀏覽:644
古中國分多少個國 瀏覽:43
有哪些膠水廠商在越南有工廠 瀏覽:952
美國為什麼不救義大利 瀏覽:179
中國近代如何重建文化自信 瀏覽:373
印尼大米多少一斤 瀏覽:413
一般去義大利都代購什麼 瀏覽:861
義大利剎車片品牌有哪些 瀏覽:164
義大利ac怎麼發音 瀏覽:868
越南咖啡怎麼沖水 瀏覽:756
小印度是哪個城市 瀏覽: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