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的民歌都有那些
一、小調
小調主要流行於城市鄉鎮之間,歌曲的曲調大多比較舒緩,結構也比較方整,常採用民間的一些傳說;故事,風俗作為體裁,如江蘇民歌《孟姜女》,《茉莉花》,《無錫景》,《拔根蘆菜花》,雲南民歌《銹荷包》,四川民歌《敬茶歌》等。
關於江蘇民歌《孟姜女》,《茉莉花》;有很多版本,這有牽扯到中國同宗民歌的問題,這里我不在累贅,有機會我們再論。有些小調,在很大程度上還有揭示現實的意義,如江蘇民歌《孟姜女》又名《十二月花名》,故事說了在秦時有一姑娘孟姜女千里為丈夫范其良送寒衣的這么一個傳說,當孟姜女走到滸墅關(今在蘇州)時。看門的吏卒不讓她過去,孟便將自己悲慘的遭遇,按節令的花名作引,編成十二段歌曲,(現在從民間藝人的傳唱聽來,這應該是屬於變奏體),淚眼婆娑的演唱給吏卒聽,看門的吏卒終於被她的歌聲感化,於是,放她過關。千百年來,歌曲反映了人民大眾對孟姜女這個角色的同情,同時也揭示了對秦時的暴政嚴重不滿。
二、山歌
山歌產生於田野山澗,歌曲節奏往往比較自由,有類似於戲曲演唱風格的拖腔,各地有很多著名的山歌,如山東民歌《秀美的沂蒙山》,山歌之鄉福建民歌《採茶歌》,雲南民歌《小河淌水》,回族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等,歌曲大多以愛情故事為題材,曲式也很有特點,往往歌曲會有一個讓演唱者自由發揮的段落,如《上去高山望平川》;《洞庭湖好風光》等!
對於山歌要理解透徹了,並不是一定在山裡唱才叫山歌,有的歌曲如《洞庭湖》在湖上演,也叫山歌,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科學的分法,這裡面也有特殊情況,為了讓大家更能掌握好這些基礎知識,先不要歡笑其他!
三、號子
號子產生於人們的勞動生產中,而且還是屬於那種很劇烈的勞動,你可以想像一下,眾人在抬一個非常重的物體的時候,不可能唱出很抒情,很悠閑的如《搖籃曲》式的歌曲,他們為了使大家的力量用到恰到好處,會現由一個人像唱似的,按節奏的吶喊出來,其他人然後附和著,按照先開始的那個人提示的節奏快慢,接上去一塊吶喊。這就是號子的前身,後來,演變成一種歌曲體裁。
號子的演唱形式很單一,常見的如合唱,一領眾和。這樣的題材演唱效果很有氣氛。能夠很快和群眾產生共鳴!如靖江民歌《打麥號子》,還有《船夫號子》等。
四、長歌
長歌,顧名思義,也就是篇幅比較宏大,多以敘述詩為題材,如彝族民歌《阿詩瑪》,蒙古族民歌《噶達梅林》等
B. 中國的民謠到底有哪些
1、東北部平原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山東、河北、河南東北都、蘇北北部等黃河下游地帶,以及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區,基本上是一個沿海平原地帶。代表性民歌有《小白菜》、《畫扇面》、《沂蒙山小調》、《小看戲》等等。
2、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山西、陝西大都、河南西北部、內蒙河套地區以及甘、青、寧漢族聚居地區。全國聞名的曲目有《走西口》、《趕牲靈》、《蘭花花》、《推炒麵》、《五哥放羊》、《刨洋芋》、《綉金匾》等。
3、江淮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淮河流域的蘇北、安徽大部以及河南東南部地區、西面以大別山與江漢民歌區為界。聞名的曲目有《鳳陽花鼓》、《王三姐趕集》、《打麥歌》、《彼根蘆柴花》等。
4、江浙平原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江蘇南都、上海、以及浙江大部,地處長江下游,是古代的吳、越之地。民歌以小調為主,聞名的曲目有《紫竹調》、《無錫景》、《茉莉花》、《哭七七》、《對鳥》等。
5、閩、台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福建大部、台灣大部以及廣東潮汕地區。民歌以山歌、耘田詩、小調突出,聞名的曲目有《採茶撲蝶》、《茶童歌》、《天烏烏》等。
6、粵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珠江流域的廣東大都,廣酉東南部,以及海南部分地區,北面以南嶺為界與贛民歌區相鄰。聞名的曲目有《落水天》、《春牛調》、《哩哩美》等。
7、江漢平原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以及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區,為古代楚文化的中心地帶。民歌以田歌最突出,其次是燈歌、小調、風俗歌、山歌。聞名的曲目有《黃四姐》、《洪湖漁歌》等。
8、湘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湖南以及廣西東北角上的幾個縣。地處長江中游南岸,這里也是古代楚地。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山歌、田歌。聞名曲目有《馬桑村兒打燈台》、《一塘荷花一塘蓮》、《上四川》等。
9、贛民歌支區:
該區以江西中、北、東部為基本范圍,使用贛語方言。以茶歌最有特色,其次為小調、燈歌。田歌中「打鼓歌」也很突出。聞名的曲目有《杜鵑花開》、《摘茶籽》、《送郎當紅軍》等。
10、西南高原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四川、雲南、貴州、陝南以及廣西西北部分地區。聞名的曲目有《小河淌水》、《趕馬調》、《槐花幾時開》、《我住貴州貴陽府》等。
11、客家民歌特區:
客家人分布較廣,全國有八千餘萬人口,民歐特區主要指包括廣東東北部、福建西南部以及江西東南部三省交界地帶。民歌主要為山歌,聞名的曲目有《燈紅歌》、《風吹竹葉》等。
民間流行的、賦予民族色彩的歌曲,稱為民謠或民歌。民謠的歷史悠遠,故其作者多不知名。民謠的內容豐富,有宗教的、愛情的、戰爭的、工作的,也有飲酒、舞蹈作樂、祭典等等。
民間流傳的歌謠。如《江南靖士詩稿·子姑聽》(二首):其一:「聞言世界官能買,現在錢多便買官。請看花錢買官者,明天人也買其官。」其二:「聞言世界錢能騙,現在流行競騙錢。請看嘻嘻騙錢者,轉頭人也騙其錢。」(《載敬堂集》)
民間流傳的歌謠。有的內容與時事政治有關。
C. 我國的主要的音樂作品體栽有哪些
我國的民間音樂是其他類型傳統音樂的基礎,就數量而言佔有最大的比重,對人民生活的影響也最為廣泛。主要由民間歌曲、歌舞、說唱、戲曲和器樂五大類組成。一、民間歌曲的主要體裁(一)漢族民歌的主要類型民歌產生發展於人們的社會實踐,民歌的作者是人民群眾,是他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實踐中,為了表現自己的生活,抒發自己的感情,表達自己的意志、願望而創作的,是經過廣泛的群眾即興編作、口頭傳唱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民歌是無數人的智慧結晶。
民歌的音樂形式簡明朴實,短小精悍,平易近人,生動靈活,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地方色彩。按照民歌的體裁,我們可以將其分為三大類:號子(勞動號子)、山歌和小調(小曲)。1.勞動號子勞動號子是產生並應用於勞動的民間歌曲,具有協調與指揮勞動的實際功用。
號子的音樂風格粗獷豪邁,句幅短小,律動性較強,反復出現固定的、周期性的節奏型,一領眾和是最常見和最基本的歌唱形式。勞動號子比較靈活自由,曲調和唱詞帶有某種即興性,細分有搬運號子、工程號子、農事號子、船漁號子、作坊號子等類型。
2.山歌山歌是勞動人民自由抒發情感的民歌種類。傳統山歌中最常見的內容是愛情和苦難。山歌常在戶外歌唱,曲調多高亢嘹亮,節奏多自由悠長,歌詞多為即興創作。山歌的歌詞具有純朴的情感、大膽的想像和巧妙的比喻等特點,生動鮮活,真切感人。
一般山歌的常見種類有:信天游,主要流行於陝北和與之接壤的寧夏、甘肅、山西及內蒙廣大地區的一種民歌形式。音樂為上下兩句體結構,基本曲調有上百種,多為情歌和訴苦歌。山曲,主要流傳於山西西北部和陝西榆林地區,內容多為情歌。
山曲結構短小,多為上下旬結構,旋律起伏度較大,歌詞表白直露,表達的情感真摯而粗獷。花兒,產生於青海,並流行於青、甘、寧、新等地區漢、藏、回、土、撒拉、東鄉、保安等民族口頭的一種民歌。唱詞浩繁,文學藝術價值較高,被人們稱為「西北之魂」。
它的聲調既高亢嘹亮,又委婉動聽:內容既有繁復的敘事,又有即興的抒情;形式既有四句為主的,也有同時輔之以兩小短句而成為前後對稱的六句式;既可獨唱,又可合唱。客家山歌,客家指那些歷代從黃河流域遷徙到閩、粵、贛山區居住的人群,他們長期保留了獨特的風土人情和語言習慣。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是在山間野外抒發內心感情、為廣大客家群眾所喜聞樂唱的一種短小的山歌。客家山歌題材廣泛,意境含蓄,善用比興手法,尤以雙關見長,語言生動通俗,押韻上口。西南山歌,流傳於四川、雲南、貴州,在當地的山區到處可聞悠長連綿的山歌,其中以雲南的山歌最為豐富多彩,不同風格的山歌回盪於崇山峻嶺間。
四川的山歌剛勁幽默,貴州山歌則古樸深沉。3.小調小調又叫小曲,一般指流行於城鎮集市的民間歌舞小曲,是人們在勞動之餘、日常生活當中以及婚喪節慶用以抒發情懷、娛樂消遣的民歌。因有職業藝人與半職業藝人的傳唱,並和曲藝、戲曲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因而加工提煉的成分較多,詞、曲即興性少,較定型化,藝術上較為成熟和完善。
小調又可以細分為吟唱調、謠曲和時調。其中時調在這類民歌中發展得最為規范和成熟,不僅具有嚴謹的結構和豐富的節奏樣式,一般還有樂器伴奏。現今依然流行的時調有以下幾種:孟姜女調,用此曲調填詞的民歌眾多,故影響最大。
內容以訴說離情別怨者居多,如《月兒彎彎照九州》《尼姑思凡》《送情郎》《盼情人》《白娘子》等。賀綠汀創作的電影《馬路天使》插曲《四季歌》就是以這一時調為基礎的。剪靛花調,又名剪剪花。用這個曲調填詞的民歌眾多,基本上都是表現歡快喜悅情緒的。
如《放風箏》《丟戒指》《回娘家》等,它還成為北方許多戲曲和說唱藝術的主要曲牌。鮮花調即聞名世界的「茉莉花」調。自清代以來流行全國,甚至在19世紀初其樂譜就已經見諸於西方人的著作。這一曲調變休甚多,但填入其他內容的較少。
綉荷包調,專指流傳於西北、華北地區的時調,其情緒大多纏綿哀婉,如《走西口》等。革命歷史民歌《綉金匾》也是這一時調的變體。(二)少數民族的主要民歌類型蒙古族長調,是蒙古族音樂風格的典型代表,具有草原牧歌的特徵,氣息寬廣、句幅較長,常伴有顫音和裝飾音,給人以歷史滄桑感。
藏族箭歌,多流行於西藏東南部,是獵手誇耀箭術時所唱的。歌唱時伴有簡單的舞蹈動作,廣泛流行的藏族民歌《北京的金山上》就是一首箭歌。朝鮮族抒情謠,表現題材廣泛,以表現愛情者居多,旋律流暢,多採用該民族特有的三拍子節奏,著名的抒情謠有《阿里郎》《道拉基》等。
苗族飛歌,苗族的一種山歌,在山間或田野歌唱,音調高亢,氣息悠長,節奏自由,常有滑音,句尾慣用甩音。
D. 在歐美地區特別火的中國歌曲有什麼
歐美很多地區都很喜歡中國的文化,中國歌曲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文化輸出。在歐美地區特別火的中國歌曲有挺多的。這些歌曲中比較經典的有悠揚的《茉莉花》、上海老歌曲《玫瑰玫瑰我愛你》、鄧麗君的《給我一個吻》、《甜蜜蜜》等歌曲,還有張學友的《吻別》。這些歌曲不僅在中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而且在外國也是很受歡迎的,基本成了中國的文化標簽。
歌神張學友的《吻別》其實也是國外很火的中國歌曲,它不僅是張學友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國流行音樂的代表作。這首歌非常動情德表達出了戀人分手的難舍難分。這首歌火到什麼程度呢,應該很多小夥伴的父母都是這首歌的忠實聽眾,而且它獲得了多個音樂大獎,還走出中國國門。經典英文歌曲《Take Me to Your Heart》其實就是翻唱自這首歌。
E. 中國各地區的民歌有哪些
1、陝北「信天游」
其歌詞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變文體,以浪漫主義的比興手法見長。
2、內蒙古「爬山調」
爬山調也叫爬山歌、山曲兒,是流行於內蒙古中西部農業區和半農半牧區的一種傳統短調民歌,有後山調、前山調、河套調之分。
3、晉西北「山曲」
山曲主要流傳在山西西北部的河曲、保德和陝西的府谷、神木一帶,內容多為情歌,少部分內容為「走西口」。
4、大別山區「慢趕牛」
流行於大別山地區的一種趕牛群時即興唱的較自由的歌調。
5、雲南彝族「海菜腔」
石屏彝族海菜腔,又稱「石屏腔」、「曲子」,俗稱「倒搬槳」,以異龍湖中一種稱為「海菜」的草本水生植物而得名。
(5)中國流行民歌有哪些擴展閱讀
海菜腔本義是在"海"上唱的腔,因當地的異龍湖中一種名為「海菜」的水生草本植物而得名。它是彝族人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中創作的;由青年男女在山野、田間、湖上談情說愛唱出的山歌發展衍變而來。 其歷史久遠,自誕生以來,便在以異龍湖為中心方圓百里的農村、城鎮廣為流傳。
F. 中國民歌的分類
中國民歌的分類:
中國民歌有多種分類法。按體裁形式分類,大致可分為:號子(包括搬運號子、船工號子、作坊號子等)、山歌(包括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等)、小調(包括謠曲、時調、風俗儀式歌曲、舞歌等)3大類。在有些學者的論著中將民歌細分為號子、山歌、牧歌、田秧歌、船歌、童謠、小調、風俗儀式歌等。體裁分類法,有助於認識和研究民歌與人民生活的關系、民歌的社會功用、以及音樂表現方法、特點等問題。
按民族和區域的風格色彩分類。中國有56個民族,由於各民族歷史傳統、語言特點、生活風俗等的差異,致使各民族民歌的風格色彩相距甚遠。一些人數較多、居住地域較廣的民族,如漢、蒙古、藏、壯、維吾爾等族,還可根據其不同地區民歌的音樂特色劃分為若干色彩區。如漢族民歌大致可分為西北、華北、東北、西南、江浙、閩粵台、湘鄂、江淮8個色彩區,其中前3個地區屬北方片,第4至第6屬南方片,第7、第8屬南北過渡地區。也有將南方片及過渡區分為雲桂黔、川湘鄂、江浙、閩粵台等4個地區。分法不一,各有各的依據。
風格色彩分類法有助於認識和研究民歌的風格色彩、音樂與民俗的關系等問題。按題材內容分類有助於認識、研究民歌內容與形式的關系等問題。此外,還有根據歷史發展時期分類,或出於某一專題研究的需要而進行的特殊分類。
-------------------------中國民歌的分布:
根據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風格色彩,中國民歌大體可以分為六個不同的風格色彩區。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區;
2.西部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的新疆民歌區;
3. 西部受佛教文化影響的藏族民歌區;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區;
5.東北受薩滿教影晌的狩獵文化民歌區;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農半牧文化民歌區;
7.中原及東部沿海有著古老傳統文化的漢族民歌區。
至於每個民歌區的民歌分類。由於民族不同,各自有其傳統的分法,不可能劃一,只能存異。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區
這個民歌區主要處於現在的內蒙古自治區,以蒙古族民歌為代表。蒙古族歷來有「音樂民族」、「詩歌民族」之稱。民歌可分「長調」、「短調」兩大類,「長調」民歌主要流行於東部牧區以及陰山以北地區,特點是字少腔長,富有裝飾性,音調嘹亮悠揚,節奏自由,反映出遼闊草原的氣勢與牧民的寬廣胸懷。牧歌、思鄉曲、贊歌等大多屬於長調。聞名的曲目有《遼闊的草原》、《牧歌》等。「短調」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農半牧區,其特點是結構短小,節奏規整,不少敘事歌、情歌、婚禮歌都屬於「短調」。著名的短調民歌有《森吉德馬》、《小黃馬》等。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現出草原牧民的質朴、爽朗、熱情、豪放的情感與性格。此外,在西蒙還有一種「蒙漢調」(蠻漢調),它是蒙、漢兩個民族的音樂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的產物。流行於河套一帶的「爬山調」也是蒙、漢民族共同喜愛的歌種。
2.西部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的新疆民歌區
這個民歌區地處新疆,以維吾爾、哈薩克民歌為代表,它受過來自中亞伊斯蘭傳統文化的影響,與阿拉伯音樂文化有著一定的聯系。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歌舞藝術以「十二木卡姆」聞名於世。民歌有愛情歌、勞動歌、歷史歌、生活習俗歌四大類。維吾爾民歌在音調方麵包括了中國音樂、阿拉伯、歐洲三種音樂體系,它是中國民歌音調多元化來源最突出的一種。有不少民歌是與舞蹈相結合的,具有活潑、風趣的格調。聞名中外的民歌有《阿拉本罕》、《半個月亮爬上來》、《達坂城》、《送我一朵玫瑰花》等。哈薩克族主要居住在北疆,從事牧業。民歌可分為三大類:(l)詞曲固定的民歌(包括牧歌、狩獵歌、情歌、宗教歌等);(2)即興填詞的民歌(包括山歌、漁歌、謎語歌等);(3)習俗歌(包括婚禮歌、哭嫁歌、送嫁歌等)。其中以情歌數量最多,大都表現情人離別的痛苦和祝福。哈薩克民歌中有中國音樂和歐洲音樂兩種體系。中國音樂體系以宮、羽調式最多。聞名全國的有《瑪依拉》、《等我到天明》等。
3.西部受佛教文化影響的藏族民歌區
這一民歌區包括西藏自治區和青海、四川的部分藏族聚居地區。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勞動歌、愛情歌、鳳俗歌、頌經調五大類。民歌演唱活動大都與佛教節日有關,民歌中不少是與舞蹈結合在一起的,如「囊瑪」、「堆謝」、「果謝」、「鍋庄」等歌舞品種。音樂屬於中國音樂體系,民歌一般特點為熱情、開朗、誠摯、動人,極富高原特色,節奏律動性強。聞名的民歌有《北京的金山上》等。《北京的金山上》原來是一首箭歌(即狩獵歌),最初流傳在西藏的東南部林區。如今成了流傳全國的新民歌。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區
這一民歌區包括雲南、貴州、廣西等地的少數民族地區一帶。有二十幾個不同民族聚居在這里。該區民歌有著不同層次的古老文化特徵,具有特殊的社會功能,民歌大多為「詩、歌、舞」相結合的演唱形式,內容復雜多樣,同時存在著不同歷史階段的民歌。由於許多民族沒有文字,民歌成了他們記載歷史、傳播知識以及進行社交活動的重要手段,已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所有這些都反映出特殊的、多層次的文化現象。這一地區代表性民歌是多聲部民歌。多數民族都有二聲部、三部民歌。民歌的分類有「大歌」、「小歌」。大歌以侗族、布依族、壯族等民族的最聞名,大歌又分男聲、女聲、童聲三種,男聲大歌一般節奏性較強,曲調明快。女聲大歌節奏較自由,旋律細膩、柔和。小歌除二聲部外也有單聲部民歌。內容以愛情為主,一般是青年男女在室內用小嗓輕聲唱。此外還有古歌,以苗族的古歌歷史最悠久。內容敘述天地的形成,人類的起源。遊方的起因等。曲調富於吟誦性,歌唱者多為老人。侗族大歌50年代即聞名全國,其他民歌如《桂花開放貴人來》、《阿細跳月歌》等,也都是有代表性的曲目。
5.東北部受薩滿教影響的狩獵文化民歌區
這個民歌區主要包括東北大、小興安嶺一帶,以鄂倫春族民歌為代表(包括鄂溫克、赫哲、達斡爾、滿族籌),鄂倫春族在1949年前還保留著不少原始社會的痕跡。這是一個喜愛歌舞的民族,過去以狩獵為生,每當狩獵滿載歸來,或者民族節日,都要進行歌舞狂歡。他們的民歌可分為三大類:(l)山歌,(2)歌舞曲,(3)薩滿調。山歌又分「長調、「短調」,「長調」高亢剛健,節拍自由;「短調」曲調平穩,節奏規整。歌舞曲大多為一領眾和形式。薩滿調是為請神、跳神、祭祖、葬禮時唱的歌,曲調吟誦式,多為領和。鄂倫春民歌為五聲音階。以宮調式、羽調式居多。他們最喜愛的民歌有《額呼蘭•德呼蘭》,是一首歌頌大自然的歌。此外《鄂倫春族小唱》在全國也很聞名。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農半牧文化民歌區
這一民歌區包括甘肅、青海、寧夏的黃河上游地區,有漢、回、土、撒拉、保安、東鄉、藏、裕固等民族聚居的區域。自古以來屬於半農半牧文化范疇。歷史上曾經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東西文化交流較早,由於長期的多民族交化交融,產生了八個民族並有的歌種——「花兒」。該區民歌可分「家曲」,「野曲」兩大類,「家曲」包括各種酒麴、宴席曲、小詞、秧歌等;「野曲」包括「花兒」在內的各種山歌、牧歌等。野曲只能在室外唱。「花兒」為代表性歌種,曲調高亢悠長,格調深沉婉轉,氣質粗擴、淳樸。不論哪個民族都使用漢語演唱,而各民族有自己的襯詞,中外聞名的曲目有《上去高山望平川》。
7.中原及東部沿海有著古老傳統文化的漢族民歌區
漢族民歌區在六個區中屬於最大的一個,從寒冷的北方到亞熱帶的南方,從西北高原、西南高原到東部沿海平原,地理條件、風俗習慣、生活、生產方式多種多樣。語言雖同屬漢語,但各地方言不同。東、西、南、北差異很大,民歌的風格特點也呈現出多種特徵。另一方面漢族在北方草原民歌區、西北半農半牧民歌區以及西南高原多民族民歌區都有千萬以上的人口,因此,民歌區部分重疊的現象也是存在的,基於以上情況,漢族民歌區又可以分為十個支區和一個特區。
(l)東北都平原民歌支區;
(2)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區;
(3)江淮民歌支區;
(4)江浙平原民歌支區;
(5)閩、台民歌支區;
(6)粵民歌支區;
(7)江漢平原民歌支區;
(8)湘民歌支區;
(9)贛民歌支區;
(10)西南高原民歌支區,
(11)客家民歌特區。
漢族民歌品種繁多,僅其不同的社會功能可以分為十大類:即勞動號子、山歌、小調、田歌、漁歌、茶歌、秧歌(包括燈歌)、風俗歌、兒歌、搖兒歌。
(1)東北部平原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山東、河北、河南東北都、蘇北北部等黃河下游地帶,以及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區,基本上是一個沿海平原地帶。自古以來黃河下游屬於文化比校發達地區。根據風格上的微小差異,該區又可分為兩個小區,山東、河北及河北、蘇北的一部分為第一小區;遼、吉、黑為第二小區。第二小區實際是第一小區的移民區。所以民歌同屬近似風格。全區使用東部北方方言。這里民歌以小調為主,其次是秧歌、號子,山歌極少。代表性民歌有《小白菜》、《畫扇面》、《沂蒙山小調》、《小看戲》等等。
(2)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山西、陝西大都、河南西北部、內蒙河套地區以及甘、青、寧漢族聚居地區。東面以太行山為界與東北部民歌區分開,南北各為陰山以南,秦嶺以北,屬於黃河中上游地區。過去交通不便,民間音樂較少與外地交流,使用西北都北方方言。民歌以山歌最為突出.包括有「信天游」、「山曲」、「爬山調」以及「花兒」。其次為秧歌、小調。全國聞名的曲目有《走西口》、《趕牲靈》、《蘭花花》、《推炒麵》、《五哥放羊》、 《刨洋芋》、《綉金匾》等。
(3)江淮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淮河流域的蘇北、安徽大部以及河南東南部地區、西面以大別山與江漢民歌區為界。該區處於黃河、長江流域之間,音樂文化兼融南、北因素,帶有過渡性的特徵。使用北方方言。民歌以田歌、小調突出,秧歌、山歌次之。聞名的曲目有《鳳陽花鼓》、《王三姐趕集》、《打麥歌》、《彼根蘆柴花》等。
(4)江浙平原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江蘇南都、上海、以及浙江大部,地處長江下游,是古代的吳、越之地。文化比較發達,人民生活較富裕,歷來有江南漁米鄉之稱。使用方言為吳語。民歌以小調為主,聞名的曲目有《紫竹調》、《無錫景》、《茉莉花》、《哭七七》、《對鳥》等。
(5)閩、台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福建大部、台灣大部以及廣東潮汕地區。福建與台灣自古以來就有文化的淵源關系,台灣當地漢族一直使用閩南語,此外,兩地還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戲曲、說唱音樂等。民歌以山歌、耘田詩、小調突出,聞名的曲目有《採茶撲蝶》、《茶童歌》、《天烏烏》等。
(6)粵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珠江流域的廣東大都,廣酉東南部,以及海南部分地區,北面以南嶺為界與贛民歌區相鄰。這里地處亞熱帶,珠江橫貫東西,文化與海外交流較早,使用粵方言。過去廣大漁民成為該區一個重要的社會階層。民歌以漁歌——鹹水歌最為突出。聞名的曲目有《落水天》、《春牛調》、《哩哩美》等。
(7)江漢平原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以及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區,為古代楚文化的中心地帶。使用西南方言。古文化比較發達,民間藝術源遠流長,至今在許多方面仍保留著古色古香的地方特色。民歌以田歌最突出,其次是燈歌、小調、風俗歌、山歌。聞名的曲目有《黃四姐》、《洪湖漁歌》等。
(8)湘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湖南以及廣西東北角上的幾個縣。地處長江中游南岸,這里也是古代楚地。民尚楚風,地襲楚俗,它與江漢民歌區有著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不過使用的方言不同,本區通用湘語方言。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山歌、田歌。聞名曲目有《馬桑村兒打燈台》、《一塘荷花一塘蓮》、《上四川》等。
(9)贛民歌支區
該區以江西中、北、東部為基本范圍,使用贛語方言。地處古代吳、楚之間,吳楚文化對其都產生過一定的影響,具有長江流域東西部文化交流的過渡地帶性質,民歌交融性強。以茶歌最有特色,其次為小調、燈歌。田歌中「打鼓歌」也很突出。聞名的曲目有《杜鵑花開》、《摘茶籽》、《送郎當紅軍》等。
(10)西南高原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四川、雲南、貴州、陝南以及廣西西北部分地區。北以秦嶺為界,通用西南方言。代表性民歌是山歌,其次是燈歌。此外川江船夫號子也很有特色。聞名的曲目有《小河淌水》、《趕馬調》、《槐花幾時開》、《我住貴州貴陽府》等。
(11)客家民歌特區
客家人分布較廣,全國有八千餘萬人口,民歐特區主要指包括廣東東北部、福建西南部以及江西東南部三省交界地帶。這里客家人比較集中,客家系古代因戰亂由北方中原一帶來的移民,保留有古老遺風,使用客家方言。民歌主要為山歌,聞名的曲目有《燈紅歌》、《風吹竹葉》等。
-------------------------
中國民歌的發展軌跡:
由於民歌是勞動人民的歌,勞動人民在封建社會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是被人看不起的,他們的歌也就遭受到同樣的命運。甚至在元、明、清三代屢遭帝令禁唱。有關它的歷史很少有文字記載。從出土文物考察,有關古代樂器的較多,而歌唱活動的較少。青海大通縣出土的那個有歌舞圖像的陶盆實在非常寶貴,它顯示的是六千年前母系社會的圖騰崇拜歌舞活動。在原始時期歌與舞是結合在一起的。直至今天在許多少數民族地區仍然保持歌舞不分的古老傳統。古代有文字記載的《淮南子》這本書上,曾提到古人抬木頭時唱著勞動號子,可見早期民歌與勞動緊密相連。從兄弟民族來看,如陰山岩畫上的歌舞圖像、瑤族的《盤王歌》、苗族的《古歌》、滿族的《薩滿調》等,又可看出原始民歌與巫等原始宗教活動有關。
有關古代的民歌,實際音響已不可能再現,只有它的歌詞,從古代文學著作中可見到一些。至於曲譜是沒有的,因為民歌一直是口頭傳唱,就是有了記譜法以後,勞動人民也不用它。宜到19世紀末才有民俗學家用工尺譜記錄幾首民歌。全面、有計劃的搜集、整理、記錄、出版民歌只有在新中國才成為現實。從歷史上看民歌歷來有許多不同的稱謂,如小曲、俚曲、小令、俗曲、時詞以及明、清時代常以山歌泛指各種民歌。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民歌詞集,它匯集了從西周到春秋中葉(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6世紀)五百年間流行於北方黃河流域的十五個諸侯國的民歌,它的鮮明特點是運用現實主義的藝術手法,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階級矛盾以及勞動人民多方面的生活。在形式與語言的整齊劃一上,不難看出這是經過選擇、加工整理過的。到了公元前四世紀出現了另一部長江流域的民歌集《楚辭》,這是一部在長江中游古代巫歌的基礎上經過偉大詩人屈原整理加工的歌詞集。它的突出特點是充滿了古代的神話、傳說,富於想像,它開始運用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並且把《詩經》的四言體民歌發展成一種句式自由,韻腳多變的「騷」體歌,而且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到了漢魂六朝時期(公元前206年——公元420年)的民歌,大部分保存在樂府里,漢《樂府》民歌實際是淮河流域、長江下游、黃河中下游各地民歌的匯合。這時已經有了故事歌,如《孔雀東南飛》、《本蘭從軍》等故事歌,其內容大多反映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疾苦,以及封建禮教下的家庭悲劇。這樣的故事從公元初流傳至今,幾乎家喻戶曉。不但有民歌形式演唱,而且成為戲曲的著名劇目,可見其影響之深。樂府民歌的突出特點是不僅文字部分經過整理,而且在音樂方面得到當時漢代著名音樂家李延年的加工,配上絲竹樂器伴奏,稱之為相和歌。
從《詩經》民歌到漢樂府民歌,可以說是中國民歌的古代早期,其內容之豐富,表現力之強烈,已相當完美,可以想像到在此之前,民歌還有一個相當長的原始時代。在原始時代音樂文化無專業可言,到奴隸社會,奴隸主有了專為他們享樂的樂奴,才開始有了分化。真正劃分為專業音樂與民間音樂兩個范疇還是到了封建社會,有了專為帝王、貴族的祭祀、儀禮、宴會、娛樂等演奏、演唱的人員,尤其是有了記譜法與專業作曲人員,才逐漸形成了明顯的文野界限。在我國從漢代逐浙有了專業與民間音樂之分,漢代以後,也就很少再有由官方組織編纂的民歌集了。早期民歌的音調是否今天仍然存在很難確認,但是如今流傳在湖北秭歸縣紀念屈原的劃龍船歌(包括《起槳》、《游江》、《競渡》)以及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古老船歌(包括《搖櫓號》、《拉纖號》等)的音調恐怕都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吧!也許就是千古遺音。
從漢代到隋、唐當中有一個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589年),在歷史上這是我國各民族大融合時期,民歌明顯的分為南朝民歌(南方民歌)與北朝民歌(北方民歌)兩大部分。這一時期民歌的顯著特點是多民族音樂文化的交流、融合。不論北方民歌的粗獷、豪放;還是南方民歌的清新、活潑,都不是單一民族風格色彩。這種南北民歌的不同風格,在今天現存的南北民歌中仍然能分辨出其深遠的影響。
唐代(公元615——967),宋代(公元960——1279)是中國封建時代文化興盛時期,尤其是盛唐時期,邊疆民族的歌舞藝術大量傳入中原,對於中原的音樂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顯然內外文化交流對音樂的發展起著促進作用,唐代的專業音樂有了很高的成就。唐、宋以宋民間音樂中的說唱與戲曲逐浙形成。有關唐代的民歌,我們從敦煌所藏曲子中可以找到一些,如《五更囀》之類。另從當時流傳的《竹枝歌》也可了解一、二,竹枝歌是興起於長江中上游巴渝一帶的一種自由吟唱抒情山歌,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白居易都吸收過這種民歌因素,寫過一些文人創作的《竹枝歌》。直至今天在湖北西部、四川東部的田歌中還能找到《竹枝歌》的曲式結構痕跡。宋代的「曲詞」很盛行,當時這是一種來自民間的新型演唱形式。元代(公元1221——1368)以「小令」聞名,「小令」是民歌的一種,現今西北地區的民歌仍有以「令」命名的山歌。元代的小令流傳後世的很少,元代統治者對民間帶有不滿與諷刺時事為內容的民歌,視如洪水猛獸,嚴禁傳唱。
明代(公元1368——1684),清代(公元1641——1911)是封建社會的末期,新興的資本主義經濟開始萌芽,中、小城鎮市民階層興起,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銳,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人民思想異常活躍,民歌特別興盛,其數量之多,人民性之強烈都是前所未有的。這時已有半職業藝人演唱民歌小曲。到清代晚年(1848年以後)中國進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反封建,反抗外來侵略為主題成了近代民歌的時代特點。這個時期出現了不少文學家搜集編輯的民歌歌詞集,如黃遵憲的《客家山歌》、馮夢龍的《吳歌》、李調元的《粵謳》以及華廣生的《白雪遺音》等。由於個人的偏愛,這些民歌集在品種上大都偏重於民間抒情民歌。其中不少民歌今天仍在民間傳唱。更值得提出的是清代著名民間文學家浦松齡的《聊齋俚曲》,選用了明末清初民間流行的五十幾種民歌曲牌。其中有一些一直為民間藝人傳唱至今,使我們能夠聽到三、四百年之久的民歌曲調,甚為珍貴。
20世紀以來,經歷了1911年辛亥革命,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民歌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反帝、反封建的民歌達到了高潮。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隨著廣大農、牧民的覺醒,民歌得到了振興。這個時期民歌的顯著標志是,大量的內地新民歌向東部沿海地區傳播,部分邊疆兄弟民族的民歌也向中原地區傳播,反映人民革命和團結一致抵抗外來侵略題材的新民歌,空前繁榮。此外,如爭取婚姻自由、勇女平等、反對煙毒的民歌也為數不少。五四前後,李家瑞編《北平俗曲集》問世,已經有了民歌的曲譜記錄。更值得一提的是1942年以後在延安興起的向民間音樂學習的運動起到了劃時代的意義,揭開了現代音樂史新的一頁。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勞動人民才真正得到尊重,中國民歌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反映人民新生活的民歌如春筍般的大量涌現出來,不但題材新穎,而旦音樂格調更加活發、熱烈、開朗、明快,充滿了向上的激情合樂觀主義精神,由於各個民族以往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有不少民族甚至尚無文字,民歌仍然是他們的主要藝術形式,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大都保留著「詩、歌、舞」相結合的形式。相比之下,漢族由於戲曲、說唱的迅猛發展,民歌演唱活動不如兄弟民族活躍,沿海不如內陸地區傳唱的民歌多。這也是新的歷史時期民歌的一個顯著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