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話怎麼叫

中國話怎麼叫

發布時間:2022-06-26 16:44:02

❶ 為什麼漢語叫做普通話。

普通話就是中國國語,是現代漢族共同語,是全國各民族通用的語言。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

「普通話」這個詞早在清末就出現了。1902年,學者吳汝綸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議中國應該推行國語教育來統一語言。在談話中就曾提到「普通話」這一名稱。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學日本時,曾與留日學生組織了一個「演說聯系會」,擬定了一份簡章,在這份簡章中就出現了「普通話」的名稱。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學者朱文熊在《江蘇新字母》一書中把漢語分為「國文」(文言文)、「普通話」和「俗語」(方言),他不僅提出了「普通話」的名稱,而且明確地給「普通話」下了定義:「各省通行之話。」上世紀三十年代瞿秋白在《鬼門關以外的戰爭》一文中提出,「文學革命的任務,決不止於創造出一些新式的詩歌小說和戲劇,它應當替中國建立現代的普通話的文腔。」「現代普通話的新中國文,應當是習慣上中國各地方共同使用的,現代『人話』的,多音節的,有結尾的……」

「普通話」的定義,解放以前的幾十年一直是不明確的,也存在不同看法。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10月召開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范問題學術會議」期間,漢民族共同語的正式名稱正式定為「普通話」,並同時確定了它的定義,即「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為促進漢字改革、推廣普通話、實現漢語規范化而努力 》的社論,文中提到:「漢民族共同語,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的普通話。」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出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把普通話的定義增補為「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 這個定義從語音、詞彙、語法三個方面明確規定了普通話的標准,使得普通話的定義更為科學、更為周密了。其中,「普通話」二字的涵義是「普遍」和「共通」的意思。

❷ 為什麼中國話叫做漢語,而不是叫唐語、宋語什麼的

中國話即是漢語,為什麼不是叫唐語和宋語呢?這個問題與為啥有「漢族」一說極為相似。以下是我的看法了。

事實上,漢文化、唐文化、宋文化均是中國歷史上極為有名的代表,在世界史上均取得了令人驕傲的成就,也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它們皆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往今來,要說哪個朝代最令中國人神往,答案便是「漢唐盛世」。有多少文人騷客為漢唐榮光寫下贊詩,可謂是數不勝數啊!這兩個朝代是文武兼備:文有漢景之治、貞觀之治等盛世;武有霍去病的封狼居胥、大唐的滅突厥和高句麗等卓著功績。諸多國家均是仰慕當時的中原王朝,仰慕漢唐文化。「漢唐盛世」給予了炎黃子孫無限的驕傲。趙宋王朝雖國家富強卻丟失了中華民族的錚錚鐵骨,屈尊下跪地給外族進貢求平安,這引發了人們的諸多不滿,即使是在今天依舊是存在對於趙宋的蔑視和罵聲。這也是為啥當今世界上為何有「漢族」和「唐人」這一稱呼存在的原因,而無任何關於「宋」的稱呼。

漢王朝在早期雖遭遇過匈奴的羞辱,但是經過數十年的大發展,它發動了一場洗刷恥辱的戰爭,擊敗了匈奴,使得匈奴臣服於中原王朝,周邊各國也不再去大漢的虎須了。數十年後,面對外敵,更是有人喊出:「敢犯漢者,雖遠必誅」的強勢話語。這便是獨屬於大漢的強勢,也給所有外族人敲響了警鍾,從此「漢」深刻於他們的心中,「漢族」也因而成為大漢子民的稱呼,所用的語言——「漢語」也就誕生了。在那以後,「漢族」和「漢語」也就一直跟隨這我們了,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如此了。

漢語在國內的使用人數又是最多,所以漢語便是國內的官方語言,也就是如今的中國話了。

❸ 中國話怎麼講

chinese 中國話
mandarin 普通話,中國官方語言

❹ 中國話在國外叫啥

中國畫就叫漢語。
在國外說漢語的人也是比較多的。
現在漢語在其他國使用的也是比較多的。

❺ 中國話怎麼說

chainese

❻ vu thi luyen 請問中國話怎麼叫呢

沒有vu thi luyen 這個字,只有vulture這個字,意思是禿鷲。
禿鷲(學名:Aegypius monachus): 大型猛禽,體長108-120cm。通體黑褐色,頭裸出,僅被有短的黑褐色絨羽,後頸完全裸出無羽,頸基部被有長的黑色或淡褐白色羽簇形成的皺翎。幼鳥比成鳥體色淡,頭更裸露,亦容易識別。
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和高山荒原與森林中的荒岩草地、山谷溪流和林緣地帶,常單獨活動,偶爾也成小群,特別在食物豐富的地方。要以大型動物的屍體為食,常在開闊而較裸露的山地和平原上空翱翔,窺視動物屍體。偶爾也沿山地低空飛行,主動攻擊中小型獸類、兩棲類、爬行類和鳥類,有時也襲擊家畜。
分布於非洲西北部、歐洲南部、西班牙、法國南部、羅馬尼亞、巴爾干半島,往東經小亞細亞、阿拉伯北部、中亞、伊朗、阿富汗、喜馬拉雅山西部、印度、蒙古、原蘇聯土耳其斯坦、塔吉克、阿爾泰,一直到西伯利亞南部。
禿鷲體形大,是高原上體格最大的猛禽,它張開兩只翅膀後翼展大約有2米多長,0.6米寬(大者可達3米以上)。成年禿鷲額至後枕被有暗褐色絨羽,後頭較長而緻密,羽色亦較淡,頭側、頰、耳區具稀疏的黑褐色毛狀短羽,眼先被有黑褐色纖羽,後頸上部赤裸無羽,鉛藍色,頸基部具長的淡褐色至暗褐色羽簇形成的皺翎,有的皺翎綴有白色。裸露的頭能非常方便地伸進屍體的腹腔;禿鷲脖子的基部長了一圈比較長的羽毛,它像人的餐巾一樣,可以防止食屍時弄臟身上的羽毛。上體自背至尾上覆羽暗褐色,尾略呈楔形,暗褐色,羽軸黑色,初級飛羽黑褐色,具金屬光澤,翅上覆羽和其餘飛羽暗褐色。下體暗褐色,前胸密被以黑褐色毛狀絨羽,兩側各具一束蓬鬆的矛狀長羽,腹綴有淡色縱紋,肛周及尾下覆羽淡灰褐色或褐白色,覆腿羽暗褐色至黑褐色。嘴強大,由於食屍的需要,它那帶鉤的嘴變得十分厲害,可以輕而易舉地啄破和撕開堅韌的牛皮,拖出沉重的內臟;鼻也圓形。幼鳥和成鳥基本相似,但體色較暗,頭更較裸露。
虹膜褐色,嘴端黑褐色,臘膜鋁藍色,跗跖和趾灰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5750-8500g,♀6000-9200g;體長♂1100-1150mm,♀1080-1160mm;嘴峰♂62-79mm,♀64-68mm;翅♂662-804mm,♀780-824mm;尾♂370-455mm,♀425-440mm;跗跖♂125-143mm,♀130-142mm。
母音字母u在重讀閉音節里發短母音/ʌ/的音,發音時,舌端離開下齒,舌中部抬高,舌位介於低與中低之間,是三個中母音中舌位最低的一個,牙床介於半開和開之間,是三個中母音中牙床開得最大的一個,雙唇呈扁平狀。這個音出現在字首、字中位置,如:
sun 太陽
umbrella 雨傘
gun 槍
nut 核桃
bus 公共汽車,巴士
uncle 叔叔,伯伯,舅舅
under 在……下面(正下方)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

❼ 섬유용中國話怎麼說

섬유용
翻譯為漢語是:纖維用
註:完全沒有問題,希望幫助到您。請及時點擊採納。

❽ 古代漢語稱怎麼稱呼女的,如男的稱仁兄,兄台

古代年齡稱謂
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 經常會碰到一些表達年齡稱謂的詞,如:「弱冠」、「耄耋」等。學生往往對此很費解。其實類似這樣的詞還很多,都是我們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所必須了解的知識。古人的年齡稱謂來源不一,大多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徵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

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的稱謂可謂最多最有趣。或叫「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又人到暮年,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還有依據生理特徵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嬰兒」,是因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餵奶。嬰可與膺通假,膺者胸也。嬰兒即為抱在胸前之兒。七歲除叫做「悼」外,還叫「齠齔」也叫做「毀齒」,因為正是換牙時期,所以有此稱呼。十五歲叫做「童」,「山無草木曰童」。古代十六歲成年,十五歲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處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們現在常說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則來自於《論語·為政篇》的記載:「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距。」

漢人戴聖所輯《禮記·曲記篇》中說:「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壯,四十曰強,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還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說法。但後人卻常把「幼學」、「弱冠」等作為年齡稱謂,這恐怕是後代詞彙由單音節向雙音節發展的原因吧

我國還有干支紀年的傳統,六十年為一輪,故又有六十歲為「花甲之年」的說法。杜甫有詩句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二十古來稀。」於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別稱。

當然,古代年齡稱謂並不止這些,還有許多散見於各類古書中,因較少使用而未被流傳下來。上面所述這些因使用頻率高,生命力強而被後人沿用了下來。有些還已經進入了我們的日常交際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從「嬰兒」和「兒童」兩個詞中,我們已看不出歷史和今天的區別了。
另外還有: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韶年:男孩八歲。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歲 志學:十五歲。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歲。 弱冠:二十歲。 而立之年:三十歲。

不惑之年:四十歲。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歲。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

古稀之年:七十歲。 杖朝之年:八十歲。 耄耋:八十、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及笄:女子十五歲。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標梅之年:出嫁

幼學之年.10歲 舞勺之年.13歲 志學之年.15歲(單髻.及髻.抓髻.)而立.壯室之年.30歲強仕之年.春秋鼎盛.40歲 艾老.服官政.50歲杖鄉之年.耆年.60歲 杖國之年.致仕之年.70歲杖朝之年.80歲 齯齒.鮐背.凍梨.黃發.90歲
破瓜之年.瓜字初分.碧玉年華.女子16歲風信之年.花信之年.24歲
在我國傳統醫學文獻裏,關於「天年」(人類自然的年壽)的記載------如黃帝《素問.上古天真論》道:「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靈樞經.天年》三度提到人的天年為「百歲」,還說「人之壽百歲而死」;又如《尚書.洪範篇》以百二十歲為壽-----推算人的自然年齡在一百至一百二十歲間,此與現代科學的測算大致相符,說明人類的自然壽命,是可以活到百餘歲的。

但是遺傳、自然環境、文化教育、天災人禍、疾病、意外事故及個人生活方式和習慣等因素影響,往往使人天年不遂,留下遺憾,故一般祝壽之辭,多以堅定之喻,獻上祈願。通俗者,若「壽比南山」、「壽比松齡」、「日月長明」、「福如東海」等。其實在這些制式外,社交場合中有些長壽的象徵性用語,更富隱喻之雅趣呢!

「喜壽」指七十七歲:草書[喜]字看似七十七,故借指七十七歲。「米壽」是八十八歲:將[米]字拆開彷如八十八的模樣,故借指八十八歲。「白壽」指九十九歲:一百減一為九十九,[白]是借用百字少一橫,以此借指九十九歲。「茶壽」呢,稍稍難解,[茶]字的草頭看似二十,余者可拆成八十八,二者相加得一百零八,故借指一百零八歲。

另外,「六十歲」有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的說法;「七十歲」又稱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國之年;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指的是「八、九十歲」;期頤之年,則是「百歲」了。
始齔---指剛到換齒的年齡,約七、八歲左右。
志學之年---十五歲(男)。
及笄之年---十五歲(女)。
二八年華---十六歲。
花信之年---二十四歲。
春秋鼎盛---壯年時期。
而立之年---三十歲。
不惑之年---四十歲。
知命之年---五十歲。
耳順之年---六十歲。
花甲之年---六十歲。
懸車之年---退休之年。
從心之年---七十歲。
古稀之年---七十歲。
耄耋之年---七十至八十。

❾ 中國話為什麼叫漢語

因為漢語是中國的母語,所以中國話又叫漢語。
漢語(Hànyǔ)又稱「華語」、中文、中國語,是漢民族的母語,中國的官方語言,擁有15億以上使用者。也是聯合國六種官方語言之一。主要流通於中國 (大陸和台灣)和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緬甸、泰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等國家的海外華人社區。
漢語是分析語,有五種聲調,屬漢藏語系。漢語的文字系統——漢字是一種意音文字,表意的同時也具一定的表音功能。漢語包含書面語以及口語兩部分。書面古漢語稱為文言文,現代書面漢語一般指現代標准漢語。
現代漢語有標准語和方言之分。現代標准漢語以北京語音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

❿ 中國話有幾種方言

中國有八大方言(新近又發現一種叫「平語」的語言,主要分布在廣西一帶)。也有人把中國方言劃為九大方言、十大方言。其實,我們所說的「八大方言」、「九大方言」,甚至「十大方言」,都還只是國內的漢族方言,如果加上少數民族的語言,中國的方言還可以劃得更多、更細。 一、北方方言 習慣上稱為「官話」。有東北官話、西北官話、晉話、西南官話等。以北京話為代表,包括長江以北,鎮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帶,四川、雲南 、貴州和湖北、湖南兩省的西北部,廣西北部一帶,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數的70 %以上。在這方言區內居住的何氏人,他們的語言自然屬於北方方言。而從這個方言區移居港澳台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華僑、華人 ,其「母語」當屬北方方言。 二、吳方言 吳方言被譽為「吳儂細語」,以上海話為代表(一說以蘇州話為代表)。包括江蘇省長江以南、鎮江以東部份(鎮江不在內)浙江省 大部份。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數的8.4%左右。在這方言區內居住的何氏人,他們的語言自然屬於吳方言。而從這個方言區移居港澳台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華僑、華人,其「母語」當屬吳方言。 三、湘方言 以長沙話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區,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數的5%左右。在這個方言區內居住的何氏人,他們的語言屬於湘方言。而從這個方言區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華僑、華人 ,其「母語」當為湘方言。 四、贛方言 以南昌話為代表,主要分布在江西省(東部沿江地帶和南部除外)和湖北省東南一帶,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數的2.4%左右。此方言區內何氏人的語言屬於贛方言。從這個方言區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華僑、華人 ,其「母語」當歸類為贛方言。 五、客家方言 以廣東梅縣話為代表,主要分布在廣東省東部、南部和北部,廣西東南部,福建省西部,江西省南部,及湖南、四川的少數地區,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數的4%左右。此方言區內何氏人的語言屬於客家方言。從這個方言區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華僑、華人 ,其「母語」當為客家方言。 六、閩北方言 以福州話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北部和台灣省的一部分,南洋華僑也有一部份人說閩北方言。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數的1.2%左右。此方言區內何氏人的語言屬於閩北方言。從這個方言區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華僑、華人 ,其「母語」當為閩北方言。 七、閩南方言 以廈門話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南部,廣東省東部和海南省的一部分,以及台灣省的大部分地區。南洋華僑也有不少人說閩南方言,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數的3%左右 .此方言區內何氏人的語言屬於閩南方言。從這個方言區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華僑、華人 ,其「母語」當為閩南方言。 八、粵方言 以廣州話為代表,分布在廣東省大部分地區和廣西東南部。港、澳同胞和南洋及其他一些國家的華僑,大多數都說粵方言,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數的5%左右。 至於新近發現的「平語方言」,多分布於廣西一帶,其特點為是北方方言對南方方言地區侵蝕的產物! 在這里特別談談海南的方言。 海南古往今來都是個「移民地區」,因而島上語言也深深地打上「移民」的烙印。可以說,海南島上的語言是中國八大方言的縮影。現在,海南島上住了幾代人漢族居民,除了通行「普通話」外,還通行十幾種方言(包括少數民族語言),如:海南話(閩南方言)、軍話(西南官話——北方方言)、 「艾話」(客家方言)、白話(粵方言)。此外,海南的漢族居民還有:儋州話(疑為粵方言變異)、邁話(疑為粵方言變異)、臨高話(疑為廣西壯語變異)、村話(語種不詳)等。

閱讀全文

與中國話怎麼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留學平台怎麼樣 瀏覽:985
去越南找房間怎麼找 瀏覽:753
市面上說的印尼紫檀是什麼木材 瀏覽:819
義大利住哪個區最好 瀏覽:131
越南速溶咖啡對身體有什麼好處嗎 瀏覽:132
越南買一隻豬要多少錢 瀏覽:444
去義大利能學到什麼 瀏覽:264
為什麼義大利足球沒落 瀏覽:644
古中國分多少個國 瀏覽:43
有哪些膠水廠商在越南有工廠 瀏覽:952
美國為什麼不救義大利 瀏覽:179
中國近代如何重建文化自信 瀏覽:373
印尼大米多少一斤 瀏覽:413
一般去義大利都代購什麼 瀏覽:861
義大利剎車片品牌有哪些 瀏覽:164
義大利ac怎麼發音 瀏覽:868
越南咖啡怎麼沖水 瀏覽:754
小印度是哪個城市 瀏覽:113
印度為什麼停止購買戰斗機 瀏覽:280
如何辦理中國移動英國卡 瀏覽: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