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身殘志堅的人物有哪些
如下:
1、華羅庚
華羅庚,1928年不幸染上傷寒病,靠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卻落下左腿殘疾。20歲時,他以一篇論文轟動數學界,被清華大學請去工作。從1931年起,華羅庚在清華大學邊工作邊學習,用一年半時間學完了數學系全部課程。他自學了英、法、德文,先後在國外雜志上發表了多篇論文。
2、孫臏
孫臏曾與龐涓為同窗,因受龐涓迫害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後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
3、富蘭克林·羅斯福
羅斯福39歲的時候不幸患上了小兒麻痹症,這場疾病讓他以後只能呆在輪椅上。在殘酷的疾病面前,羅斯福沒有屈服,反而以更大的勇敢在政治上一步一步攀上頂峰。
4、貝德里赫·斯美塔那
1874年不幸耳聾,繼續堅持創作,寫了大量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由六部獨立交響詩組成的交響詩套曲《我的祖國》和第一弦樂四重奏《我的生活》。斯美塔那從50歲起飽受耳聾折磨,並因此引發了精神疾病。1884年5月12日於布拉格附近的精神病院逝世,終年六十歲。
5、徐白侖
徐白侖先生原是北京建築設計院高級工程師,1971年失明後,在學習盲文的過程中,與盲校的教師和盲孩子結下深厚友情。在康克清女士支持下創辦了《中國盲童文學》,為盲孩子提供精神食糧。
6、張海迪
張海迪,1955年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患脊髓病,高位截癱。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到的人生。她無法上學,便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15歲時,張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
7、司馬遷
司馬遷因直率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得罪了皇帝,被送進監獄,他在獄中身體受到嚴重摧殘,曾產生過自殺的念頭,但是他又覺得:「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如果就這樣輕易死去,《史記》由誰來完成呢,他決心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記》寫完。50歲那年,司馬遷被釋放出獄,他更加奮發,把全部心血都傾注到寫《史記》中去。
8、阿炳
阿炳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阿炳刻苦鑽研道教音樂,精益求精,並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曲調,一生共創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間樂曲。開始在私塾讀了3年書,後從父學習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12歲已能演奏多種樂器,並經常參加拜懺、誦經、奏樂等活動。18歲時被無錫道教音樂界譽為演奏能手。
② 挑戰命運堅持寫作,你知道哪些富有影響力的殘障作家
史鐵生,他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因為他肉體殘疾,然後所以他的部分小說中寫到了傷殘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是呢,他在小說中的感情,他超越了傷殘者對命運的哀憐和自嘆,然後由此上升到了普遍性的生存。尤其是在精神方面的傷殘現象,她對此十分關切。然後在某些小說中,寫出了生活的荒誕,以及對殘疾的宿命的抗爭,從而獲取生存意義。他的小說有《我與地壇》《秋天的懷念》《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務虛筆記》《老屋小記》《病隙碎筆》《命若琴弦》《原罪·宿命》等。
之後,她以頑強的毅力克服疾病和困難,精益求精地進行創作,執著地為文學而戰,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絕頂》。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等。
③ 求身殘志堅的名人簡介
身殘志堅的名人有很多,例如張海迪,海倫·凱勒,斯蒂芬·威廉·霍金等,簡介如下:
1. 張海迪,中國著名殘疾人作家,五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癱。1983年開始文學創作,經過不懈的努力,成功的出版了如《輪椅上的夢》等著名小說。2017年6月19日獲國際殘奧委會主席參選提名。
2. 海倫·凱勒,美國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在十九個月時因患急性胃充血、腦充血而被奪去視力和聽力。先後完成了14本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牆故事》。入選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的「二十世紀美國十大偶像」之一。
3. 斯蒂芬·威廉·霍金,劍橋大學物理教授,著名物理學家。在21歲時,霍金不幸患上了會使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症,1973年,他考慮黑洞附近的量子效應,發現黑洞會像黑體一樣發出輻射,其輻射的溫度和黑洞質量成反比,這樣黑洞就會因為輻射而慢慢變小,而溫度卻越變越高,它以最後一刻的爆炸而告終。
擴展內容:
張海迪經典名言
1.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隻小船,理想是小船的風帆。
2.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3.即使翅膀斷了心也要飛翔。
4.我是一個有理想的人,不願意一生無所作為,做一個無聊的人。不多學些東西,我就不舒服。我願把我的一生獻給我喜愛的事業。我的腿雖然不好,可是多年我一直是那樣的樂觀,對美好的生活充滿激情。
5.我像顆流星,要把光留在人間。
6.在人生的道路上,誰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戰勝它。戰勝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強者。
7.像所有矢志奮斗的人一樣,我把艱苦的探尋本身當做真正的幸福。
8.一個人要奮斗,內在的力量才是永恆的,總是依靠別人鼓勁是不會長久的。
9.在困境里,要樹立信心,相信一切都會過去,還要自我鼓勵,以樂觀的心態戰勝困難。
10.天才都是在痛苦中誕生的。
11.今天我們的生活依然需要澎湃的激情,一個人有了激情才會熱愛生活,才有生活的動力。
12.如果沒有不斷更新的愛情,婚姻的花朵就會枯萎。
13.假如真的有假如的話,我是一個健康的人的話,我想我會做的比現在,比今天還要好。
14.如果我能站起來的話,我想我試試跳舞,真的,這是我內心深處的一種最大的願望。雖然我這么多年沒有跳過舞,但是我一直沒有停止生命的舞蹈,我想生命的舞蹈可能比現實的舞蹈更美麗。
15.作為女性,應該寵辱不驚,或者說榮辱不驚,這是一種人生境界。
16.當你突然面對那麼多的閃光燈、笑聲、掌聲,調整自己最重要,該做什麼還是做什麼,必始終像一泓碧水,那麼藍,那麼深。
17.我感謝生活給了我一支能說話的筆,它讓我去傾訴了,去抗爭,我不僅活著,而且在寫作中放飛了心靈。
18.活著,就要為人民做事。
19.只要心還在跳,就要努力學習。
20.有人說,人生在世,吃好,穿好,玩好是最幸福的。我覺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勞,發憤圖強,用自己雙手創造財富,為人類的解放事業——共產主義貢獻自己的一切,這才是最幸福。
④ 請給出4位殘疾人作家的生平簡介及代表作~~~
張海迪(zhang hai di),女, 1955 年生於濟南,漢族,哲學碩士,中共黨員,山東省創作協會一級作家,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張海迪 5 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癱,她因此沒有進過學校,童年時就開始以頑強的毅力自學知識,她先後自學了小學、中學、大學的專業課程。張海迪 15 歲時隨父母下放聊城莘縣一個貧窮的小山村,但她沒有懼怕艱苦的生活,而是以樂觀向上的精神奉獻自己的青春。在那裡給村裡小學的孩子們教書,並且克服種種困難學習醫學知識,熱心地為鄉親們針灸治病,在莘縣期間,她無償地為人們治病一萬多人次,受到人們的熱情贊譽。
1983 年,海迪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她以頑強的毅力克服疾病和困難,精益求精地進行創作,執著地為文學而戰,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絕頂》。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翻譯作品《海邊診所》、《麗貝卡在新學校》、《小米勒旅行記》、《莫多克——一頭大象的真實故事》等。她的作品在社會上在青少年中引起了很強的反響,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已經在日本、韓國出版。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國盲聾女作家和殘障教育家。1880年出生於亞拉巴馬州北部一個叫塔斯喀姆比亞的城鎮。她在一歲半的時候因為一次猩紅熱奪去了她的視力和聽力,接著,她又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然而就在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裡,她借著她的導師安妮·沙利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學會讀書和說話,並開始和其他人溝通。而且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拉德克利夫學院,成為一個學識淵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國和世界各地,為盲人學校募集資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她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贊揚,並得到許多國家政府的嘉獎。主要作品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師》等。
海倫·凱勒是美國著名作家和教育家。1882年,在她一歲多的時候,因為發高燒,腦部受到傷害,從此以後,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到,後來,連話也說不出來了。
她在黑暗中摸索著長大。七歲那一年,家裡為她請了一位家庭教師,也就是影響海倫一生的沙利文老師。沙利文在小時候眼睛也差點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在她辛苦的指導下,海倫用手觸摸學會手語,摸點字卡學會了讀書,後來用手摸別人的嘴唇,終於學會說話了。
沙利文老師為了讓海倫接近大自然,讓她在草地上打滾,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種子,爬到樹上吃飯;還帶她去摸一摸剛出生的小豬,也到河邊去玩水。海倫在老師愛的關懷下,竟然克服失明與失聰的障礙,完成了大學學業。
1936年,和她朝夕相處五十年的老師離開人間,海倫非常的傷心。海倫知道,如果沒有老師的愛,就沒有今天的她,決心要把老師給她的愛發揚光大。於是,海倫跑遍美國大大小小的城市,周遊世界,為殘障的人到處奔走,全心全力為那些不幸的人服務。
1968年,海倫89歲去世,她把所有終生致力服務殘障人士的事跡,傳遍全世界。她寫了很多書,她的故事還拍成了電影。沙利文老師把最珍貴的愛給了她,她又把愛散播給所有不幸的人,帶給他們光明和希望。
死後,因為她堅強的意志和卓越的貢獻感動了全世界.並且各地人民都開展了紀念她的活動。
【她的相關作品】
《奇跡締造者》(台灣譯名:海倫·凱勒)(2000,TV Movie,迪士尼)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我的生活》
《我的老師》
《我黑暗中的光明》
史鐵生:男,漢族,北京人。1958年如北京市東城區王大人小學讀書,1967年畢業於清華附中初中部。而後,於1969年到陝北延安地區「插隊」。三年後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北新橋街道工廠工作,後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
史鐵生初期有的小說,如《午餐半小時》等,帶有暴露「陰暗面」文學的特徵。發表於1983年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既是史鐵生,也是當時小說創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個層面上被闡釋:或說它拓展了「知青文學」的視野,或稱它在文學「尋根」上的意義。在「尋根」問題上,作者表達了這樣的見解,「『根』和『尋根』又是絕不相同的兩回事。一個僅僅是,我們從何處來以及為什麼要來。另一個還為了:我們往何處去,並且怎麼去」。關於後者,他認為「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誕,去為精神找一個可靠的根據」(《禮拜日·代後記》,華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鐵生肉體殘疾的切身體驗,使他的部分小說寫到傷殘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傷殘者對命運的哀憐和自嘆,由此上升為對普遍性生存,特別是精神「傷殘」現象的關切。和另外的小說家不同,他並無對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徵的執著,他把寫作當作個人精神歷程的敘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慾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史鐵生《我與地壇》)。這種對於「殘疾人」(在史鐵生看來,所有的人都是殘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續關注,使他的小說有著濃重的哲理意味。他的敘述由於有著親歷的體驗而貫穿一種溫情、然而宿命的感傷;但又有對於荒誕和宿命的抗爭。《命若琴弦》就是一個抗爭荒誕以獲取生存意義的寓言故事。
著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短篇小說《命若琴弦》,散文《我與地壇》等。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別獲1982年、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老屋小記》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斯蒂芬·威廉姆·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是本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被稱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生於1942年1月8日的霍金剛好出生於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紀念日之時。70年代他與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
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擔任的職務是劍橋大學有史以來最為崇高的教授職務,那是牛頓和狄拉克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教授。他擁有幾個榮譽學位,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他因患「漸凍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禁錮在一張輪椅上達40年之久,他卻身殘志不殘,使之化為優勢,克服了殘廢之患而成為國際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寫,甚至口齒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爆炸等理論而邁入創造宇宙的「幾何之舞」。盡管他那麼無助地坐在輪椅上,他的思想卻出色地遨遊到廣袤的時空,解開了宇宙之謎。
霍金的魅力不僅在於他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為他是一個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他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勇敢頑強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個知道他的人。
斯蒂芬•威廉姆•霍金於1942年1月8日(伽利略逝世300年忌日)生於英格蘭牛津。他父母原住在倫敦北部,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牛津被認為是一個生 育孩子較安全的地方。他八歲時,他家搬到聖•愛爾本斯,倫敦北面20英里的一 個小鎮。十一歲時,史蒂芬到聖•愛爾本斯學校上學,然後上牛津的"大學學院 "(University College)--他父親上過的學院。雖然他父親想讓他學醫,但他卻想學數學。而大學學院沒開數學專業,所以他選擇了學物理。在大學學院學了 三年,沒花多大工夫,他被授予自然科學甲等榮譽學位。 然後史蒂芬到康橋做宇宙學研究,那個時候在牛津還沒有一個人從事宇宙學研 究。他的導師是丹尼斯•西馬,雖然他本希望弗雷德•霍依爾做他的導師的, 費雷德•霍依爾當時正在康橋工作。獲得博士學位後,他在剛維爾•塞斯學院先是做助研,後來便做職業研究工作。1973年斯蒂芬離開天文學院來到應用數學和理 論物理系。自1979年,斯蒂芬做"路克斯"數學教授。這個職位是1663年根據萊 佛仁德•亨利•路克斯的遺囑以路克斯留下的錢作?基金創建的。路克斯曾經是 該大學的英國議員。第一個獲得"路克斯"數學教授職位的是依扎克•巴洛, 然後是依扎克•牛頓。 斯蒂芬•霍金一直從事宇宙的基本定律的研究工作。與羅傑•彭羅斯一起,他發現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暗示了空間和時間是從大爆炸奇點處開始而至黑洞結 束。這些結果顯示把廣義相對論與量子理論結合起來是必要的,這是二十世紀前半世紀的另一個科學發展。他發現的這樣一個結合的一個後果是黑洞不應該是完全黑的,黑洞向外輻射,最終蒸發,消失。另一個推測是宇宙在想像的時間里沒 有邊緣,它是無限的。這將意味著宇宙形成的方式完全是由科學定律決定的。 他發表的著作包括:與G.F.R.艾利斯合著的《時空的大規模結構》,與W.以色 列合著的《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世紀眺望》和與W.以色列合著的《重力300年》 。史蒂芬•霍金有兩部暢銷書:他的最暢銷書--《時間簡史》,和後來的《黑 洞、嬰兒宇宙及其它》。 霍金教授有十二個榮譽學位。1982年他被授予CBE,1989年獲榮譽夥伴稱號。 他獲得過許多獎勵,獎金,獎牌。他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和美國國家科學學會會員。 斯蒂芬•霍金繼續把他的家庭生活(他有三個子女和一個孫子女),他的理論物理研究與廣泛的旅行和演講結合起來。
《時間簡史》
⑤ 著名殘疾作家
中國著名的殘疾作家有史鐵生、張海迪、劉水、梁家林、賀緒林。
1、史鐵生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國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
因雙腿癱瘓於1972年回到北京。後來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靠著每周3次透析維持生命。後歷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
自稱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時46分因突發腦溢血逝世,享年59歲。2018年9月,史鐵生所著小說《務虛筆記》《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入選改革開放四十年最具影響力小說。
2、張海迪
張海迪,1955年9月17日在濟南出生。5歲因患脊髓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特的人生。她無法上學,便在家中自學完成中學課程。
15歲時,張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了老師。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
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園,卻發奮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和德語以及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
為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她先後自學了十幾種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
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其一是「八十年代新雷鋒」,其二是"「當代保爾」。
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
鄧小平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隨後,使張海迪成為道德力量。張海迪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供職在山東作家協會,從事文學創作和翻譯。
3、劉水
原名劉生戶。現任甘肅省殘聯副主席、中殘聯評議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64年8月生於 成縣沙壩鄉楊壩村一農民家庭。
先後獲得「全國十大殘疾人優秀作家」、「全國自強模範」、「甘肅省首屆敦煌文藝獎」、「國際扶輪組織2000年亞太地區傑出殘疾人士獎」等稱號。
作品有:處女作《秘密》、中篇小說《碰拜大》、長篇小說《胡楊樹》《野馬河滄桑》《野馬河蒼生》、中短篇小說集《野馬河風情》《野馬河畔的風》等100餘萬字的文學作品。
走了20多年的文學之路,先後創作出版了中短篇小說集《野馬河畔的風》、《野馬河風情》和長篇小說《野馬河滄桑》、《胡林樹》、《野馬河蒼生》(上部)等160萬字的文學作品。
4、梁家林
山西崞縣人。中學時因病致腿殘,曾十年卧床不起,其間開始讀書自修。後師從馬秉恭教授,自學完成大學英語課程。1975年參加工作,任西安外國語學院資料室資料員,副譯審。
陝西省翻譯工作者協會刊物《譯苑》編委。200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從事英語國家兒童文學的譯介。迄今出版譯作10餘種,近200萬字。
譯著有美國童話作家洛夫廷全集《杜里特的故事》等。譯作曾獲陝西省譯協文學類一等獎。2003年被評為陝西省自強模範。
5、賀緒林
賀緒林:男,陝西楊凌人,生於1953年。弱冠之年(21歲)受傷致殘,不甘坐以待斃,遂與文學結緣,捉筆塗鴉。1980年開始發表作品,迄今發表280萬余字,多次獲各類文學獎項。
出版有長篇小說《昨夜風雨》《關中匪事》(已拍成30集電視連續劇,反響廣泛)。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楊凌示範區作協主席。與西安市文聯副主席葉廣芩在一起。
⑥ 著名的殘疾人有哪些
1、史蒂芬·威廉·霍金:他因患「漸凍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盧伽雷氏症),禁錮在一把輪椅上達40年之久,他卻身殘志不殘,使之化為優勢,克服了殘廢之患而成為國際物理界的超新星。
2、張海迪:中國著名殘疾人作家,1960年張海迪五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1970年又隨父母下放至山東聊城莘縣,自學完成了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學習,並學習針灸,在當地行醫。
1982年7月23日同王佐良結婚,1983年中國共產黨決定將張海迪樹立為宣傳偶像,張海迪得到了兩個贊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張海迪歷任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2008年11月當選中國殘聯第五屆主席團主席。
3、海倫·凱勒:在十九個月時因患急性胃充血、腦充血而被奪去視力和聽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師的幫助下,好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國語言,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並致力於為殘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機構,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美國十大英雄偶像,榮獲「總統自由勛章」等獎項。
4、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德國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貝多芬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二十六歲開始耳聾,晚年全聾,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
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年代裡,依然堅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理想奮臂吶喊,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
5、奧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癱瘓,雙目失明,但他以驚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難,在病榻上完成了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鼓舞了幾代熱血青年。
⑦ 請問殘疾人的作家有哪些要他們的疾病,作品,如果你有答,我也會感謝你。(除了搗亂的)
張海迪
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她以頑強的毅力克服著病痛,精益求精地進行著創作,執著地為文學而戰。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麗貝卡在新學校》、《小米勒旅行記》、《莫多克——一頭大象的真實故事》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出版了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絕頂》。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4次,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在《生命的追問》之前,這個獎項還從沒頒發給散文作品。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已超過100萬字。
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編輯奧斯特洛夫斯基(蘇聯作家、《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者)一般指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
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前蘇聯作家,堅強的布爾什維克戰士、著名的無產階級作家。1904年9月22日出生於工人家庭。因家境貧寒,11歲便開始當童工 ,15歲上戰場,16歲戰斗中身受重傷,23歲雙目失明,25歲身體癱瘓,1936年12月22日,年僅32歲便去世。他的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30年代蘇聯無產階級革命文學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獲得了空前的成功,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早在1934年,該書就被翻譯成烏克蘭語、波蘭語、摩爾多瓦語和楚瓦什語。讀者的來信如雪片般紛至沓來。小說主人公保爾·柯察金在家鄉烈士墓前的一段獨白,成為了千百萬青年的座右銘:「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們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來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他不致因虛度年華而懊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已把自己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全人類的解放而斗爭。『 」
吳運鐸(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器製造專家)
吳運鐸是我國抗日戰爭時期兵工事業的開拓者之一,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革命根據地兵工事業的開拓者、新中國第一代工人作家。他撰寫的自傳《把一切獻給黨》,曾教育了整整一代人。蘇聯人民在莫斯科高爾基大街14號建立了「中國保爾紀念館」。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還有司馬遷、左丘明等。
⑧ 中國身殘志堅的作家有誰作家
中國身殘志堅的作家有史鐵生、張海迪。
史鐵生,中國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因雙腿癱瘓於1972年回到北京。後來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靠著每周3次透析維持生命。後歷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自稱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
張海迪,漢族,山東省文登市人,中國著名殘疾人作家,哲學碩士,英國約克大學榮譽博士。1983年3月7日,團中央舉行命名表彰大會,授予張海迪「優秀共青團員」光榮稱號,並作出向她學習的決定。1960年張海迪五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自學完成了小學、中學和大學的知識,並學習針灸,在當地行醫。1982年7月23日同王佐良結婚。1983年中國共產黨決定將張海迪樹立為宣傳偶像。張海迪女士得到了兩個贊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
⑨ 中國身殘志堅的名人有哪些
有史鐵生、華羅庚等。
史鐵生,中國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於北京市。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因雙腿癱瘓於1972年回到北京。後來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靠著每周3次透析維持生命。
自稱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時46分因突發腦溢血逝世,享年59歲。2018年1月《史鐵生全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發行,全集共350萬字,按體裁分為各類小說、散文隨筆、劇本詩歌、書信、訪談等12卷。
人物評價:
史鐵生是一個生命的奇跡,在漫長的輪椅生涯里至強至尊,一座文學的高峰,其想像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當代精神的高度,一種千萬人心痛的溫暖,讓人們在瞬息中觸摸永恆,在微粒中進入廣遠,在艱難和痛苦中卻打心眼裡寬厚地微笑。
⑩ 哪些作家是殘疾人
張海迪、史鐵生、劉水、海倫·凱勒、塞萬提斯等。
1、張海迪
張海迪,漢族,山東省文登市人,中國著名殘疾人作家,哲學碩士,英國約克大學榮譽博士。1983年3月7日,團中央舉行命名表彰大會,授予張海迪「優秀共青團員」光榮稱號,並作出向她學習的決定。
1960年張海迪五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自學完成了小學、中學和大學的知識,並學習針灸,在當地行醫。1982年7月23日同王佐良結婚。
1983年中國共產黨決定將張海迪樹立為宣傳偶像。張海迪女士得到了兩個贊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
代表作品有《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絕頂》等。
2、史鐵生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國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因雙腿癱瘓於1972年回到北京。
後來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靠著每周3次透析維持生命。後歷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自稱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時46分因突發腦溢血逝世,享年59歲。
代表作品有《我與地壇》、《務虛筆記》、《病隙碎筆》等。
3、劉水
原名劉生戶。現任甘肅省殘聯副主席、中殘聯評議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1964年8月生於成縣沙壩鄉楊壩村一農民家庭。先後獲得「全國十大殘疾人優秀作家」、「全國自強模範」、「甘肅省首屆敦煌文藝獎」、「國際扶輪組織2000年亞太地區傑出殘疾人士獎」等稱號。
作品有:處女作《秘密》、中篇小說《碰拜大》、長篇小說《胡楊樹》《野馬河滄桑》《野馬河蒼生》、中短篇小說集《野馬河風情》《野馬河畔的風》等100餘萬字的文學作品。4、海倫·凱勒
5、塞萬提斯
塞萬提斯,是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小說家、劇作家、詩人,他被譽為是西班牙文學世界裡最偉大的作家。評論家們稱他的小說《堂吉訶德》是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現代小說,同時也是世界文學的瑰寶之一。
1547年9月29日出生,1571年參加了勒班陀戰役。左手在戰斗中被打殘,由此落得了"勒班陀的獨手人"的綽號。1616年4月23日在馬德里逝世。
代表作品有《堂吉訶德》、《咖拉泰》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海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史鐵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劉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海倫·凱勒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塞萬提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