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古代是如何過濾水

中國古代是如何過濾水

發布時間:2022-06-27 06:11:31

❶ 古代人怎麼凈化水質,你知道嗎

古人雲:「水為食之先」。可見古人對飲水的重視。在我國古代,人們對飲水及其凈化、衛生消毒等極為注意和講究,因此在現實生活的實踐中摸索出許多衛生飲水法,其中有不少方法至今仍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古人對預防水源污染也極為重視。古時水井大都設有水裙、井蓋等保護設施,以避免臟物及蟲害落入井中。對水井還要每年浚淘,清除水井沉積的污物、淤泥,以保持井水的衛生潔凈,故有「井淘三遍吃甜水」、「夏至日浚井改水,可去瘟病」的說法。同時,古人絕不將污物糞穢堆積於飲用水源的附近,修建排污的溝渠也遠遠離開水源,以防糞穢污物雜入,污染飲用之水。

「飲水潔凈,不得瘟病」。若飲用水混濁,則需凈化後再飲用。古人常用的凈化水方法有過濾凈化法和沉澱凈化法。過濾凈化法就是讓水通過砂石等過濾物料,濾去水中混懸物,使之澄清。沉澱凈化法則是在水中加入一定的葯物,使水中的混懸物沉澱。《調疾飲食辨》中就記載:「春夏大雨,山水暴漲,有毒。山居別無他水可汲者,宜搗蒜或白礬少許,投入水缸中,以使水沉澱凈化」。古人還常用鍾乳石、磁石、榆樹皮、木芙蓉、杏仁、桃仁等物品凈化飲用水。

飲用水凈化後還需消毒,去除水中的穢毒後方可飲用。《周禮》中記載,往水中投擲熱石可滅蟲防疫。飲用燒開的水也是我國人民的優良飲水衛生習俗。《養生要集》中寫道:「凡煮水飲之,眾病無緣生也。」《齊民要術》中介紹茱萸葉也可用於井水消毒。

❷ 古代人凈化水質會怎麼做

古人雲:「飲水潔凈,不得瘟病」。《調疾飲食辨》中記載:「春夏大雨,山水暴漲,有毒。山居別無他水可汲者,宜搗蒜或白礬少許,投入水缸中,以使水沉澱凈化」。凈水方法古人常用的水處理方法有 過濾凈化法 和 沉澱凈化法 。過濾凈化法就是讓水通過砂石等過濾物料,濾去水中混懸物,使之澄清。(在木桶底板鑿洞,桶內實以稻草、石塊等過濾飲水的方法。)沉澱凈化法則是在水中加入一定的葯物,使水中的混懸物沉澱。古人常用鍾乳石、磁石、榆樹皮、木芙蓉、杏仁、桃仁等物品凈化飲用水。「炭洗法」:干土、木炭具有吸附能力,可吸附水中塵土等臟東西,凈水作用十分明顯。 此方法可以說是現代凈水器的前身。1982年,在浙江嘉善新港,發現一口四百多年前的水井,井底墊有一層厚10厘米的河蜆貝殼,河蜆殼層上豎立木質井筒。這是我國最早用來過濾、凈化井水的凈水裝置。20世紀初(1902年),比利時人發現用 氯 可以去除水中的生物污染 以制止瘟疫的流行,於是經 混凝—沉澱—過濾—消毒技術製作 自來水 的方法開始流行 。由此人類開始用自來水取代天然水,發生了飲用水的第一次革命。氯化法(加氯消毒) :針對沒有受到污染的水源建立,主要以去除濁度,控制水介細菌及病毒性污染物為目的。自來水加氯後,氯氣與水反應生成的次氯酸有強氧化性,能殺菌消毒,且成本較低。美國著名生物化學家Herbert Schwartz博士認為:「氯真是太危險了,它應該被禁止使用,將氯加入水中就象啟動一個定時炸彈。」

❸ 在沒有飲水機,各類包裝飲用水的時代,古人是如何飲水的

水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不可或缺的,我們現代人需要每天補充大量水分,古代人又何嘗不是!那麼問題來了,在那個沒有飲水機,各類包裝飲用水的時代,古人們是如何飲水的?

(註:以下內容摘引、綜合多處網站、文獻資料)

古人飲用水,一般為井水或泉水,對於水的選擇和處理,有如下幾種方式:

1

口鼻識水

古時沒有化驗的能力,飲水行家們全憑口鼻鑒定。唐代張又新在《煎茶水記》里記載,唐代宗的時候,李季卿聽說陸羽在揚州便前去拜訪,說「陸君善於茶,揚子南零水又殊絕」,意思是老陸善於品茶天下聞名,揚州南零的水質最佳,品茶高手和優質礦泉水遇到一起,三生有幸。於是派人去南零取水,卻被陸羽一嘗就鑒別出桶內一半是南零水,一半是濫竽充數的普通江水。

2

石子加熱法

加熱水是古人喝上健康水最簡單、最便宜的方法,是古人經過長期實踐,發現和確立的。而容器是燒水的必備工具之一,但在人類生存的早期,只有純天然的盛水工具,如葫蘆之類的植物容器,耐不住高溫,根本無法燒水。古人《周禮》中記載,往水中投擲熱石可滅蟲防疫。所以,先民們渴急了想出辦法,把小石子燒得滾燙放入水中,以此方式喝到熱水。

3

過濾凈化法

飲用水需求量較大時,加熱法顯然無法滿足,於是,智慧的古人便用過濾凈化法提取干凈的水,讓水通過砂石等過濾物料,濾去水中混懸物,使之澄清。如「石洗法」,讓水經石子過濾後再飲用,在木桶底板鑿洞,桶內實以稻草、石塊等過濾飲水。

4

沉澱凈化法

在古代民間,另一種盛行的方法便是沉澱凈化法,在水中加入一定的葯物,使水中的混懸物沉澱。如《調疾飲食辨》中就記載:「春夏大雨,山水暴漲,有毒。山居別無他水可汲者,宜搗蒜或白礬末少許,投入(水)缸中」,以使水沉澱凈化。古人還常用鍾乳石、磁石、榆樹皮、木芙蓉、杏仁、桃仁等物品凈化飲用水。

5

煮茶湯

古人稍有條件的,多喜煮茶湯,中古以前,通行煮茶湯,富裕人家往往會往茶湯里添加很多姜、蔥、鹽、糖、油、奶、胡椒等配料,如同現代一些地區還有的油茶湯、酥油茶之類;而窮苦人家自然不可能有那麼些配料,窮人家煮茶湯甚至鹽都捨不得放,因此就是單純的水中放粗茶、茶末子煮開而已。

隨著漫長經驗的累積,古人智慧的不斷挖掘,慢慢出現了沖泡茶、飲茶等飲水方式,並且,重視泡茶的水質問題。值得一提的是,古人對防止水源污染極為重視。古時水井大都設有水裙、井蓋等保護設施,以避免臟物及蟲害落入井中。對水井還要每年浚淘,清除水井沉積的污物、淤泥,以保持井水的衛生潔凈,故有「井淘三遍吃甜水」、「夏至日浚井改水,可去瘟病」的說法。

圖中水井為廣州南越王宮遺址發掘的水井,上圖是滲水井,下圖是食水井。滲水井井底遺留有過濾的沙和煤渣,進行污水的凈化處理;食水井外圍專門鋪設了圓形槽溝,防止泥沙流入。

水之源就是生命之源,武夷山水同古人一樣重視水源的保護,護水責任高於一切。武夷山水水源位於閩江源頭大保護體系內水源地四周,設立了嚴密的三級防護體系,並且嚴格控製取水量,每天監測水位,確保水資源永續利用。

關於古人飲水及保護水源還有多種形式,小武就不一一展開詳細介紹了,歡迎大家到評論區進行補充!

❹ 古時候沒有自來水,那麼古時候長安百萬人口用水究竟是從哪裡來的

是從井水,河水,以及泉水中獲取的。古時候的環境優美,河水並沒有被污染,因此會去直接飲用。古人也會打水井去獲取井水,以及山間的甘甜泉水。下面讓我來詳細介紹。

我們按照黃河岸邊留下的飲水的方法來看,第一步是要先把水給沉降了,第二步是利用砂子本身的過濾功能來過濾水中的泥沙,第三步,把水再一次燒開,這已經是可以被飲用的水了。即使古人在當時並不知道生水中會有細菌之類的東西,但是經過那麼多次喝水的經驗,古人們也都知道了直接喝生水是會容易拉肚子的,因此呢聰明的古人就開始喝煮沸的水,然後也產生了在古代時中國特有的茶。

❺ 古代沒有自來水,那麼大城市如何解決用水的問題呢

在中國古代城市建設里,歷代都高度重視的一個問題:城市供水問題。

早在春秋戰國年間的《管子》里,對於城市供水,就有嚴格的理論:鄉山左右,經水若澤,內為落渠之寫,因大川而注焉。也就是說,中國古代的城市,必須要建立在一個水渠縱橫的水網地帶,方便供水和排水。


水網縱橫的水渠,家家水井的布局,外加景色宜人的湖泊,百萬人口規模的大唐都城長安,就這樣成功解決供水問題,拔地而起為古代東方世界最為繁華的大都會。

❻ 中國古代的城市供水

何壽平

(中國水網顧問)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於水,人類的生存離不開水。考古學證明:人類四大文明的發祥地就位於長江與黃河、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兩河、恆河和尼羅河等廣大流域中。近代有人製作的人口密度分布模型表明:點狀水資源(如湖泊、水井等)密度線是一個圍繞水源的同心圓,而在線形水資源(如河、江等)附近則與之平行分布在兩岸的環繞帶。而且流域氣候條件越乾燥,人口居住密度就越趨近水源。「擇水而居」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共同點,這無疑表明水對人類生存的重要作用。隨著人口的增長、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對水的需求也由跟隨自然到遵循自然規律人為開發水源。

我國新石器時代河姆渡遺址所發現的供水設施,是目前所知長江流域最早的人工水源的結構形式。

幾千年來,人類的聚居、市井城鎮的形成、古代城鎮供水等隨著歷史的腳步在不斷地進步、發展。

一、水井是我國先民的重要水源

水井作為水源有著比江河湖泊更大自由度的選擇,可以在近距離內取到水,而且水井星星點點分布更廣。基於這樣的情況,即使緊臨地面水源的城鎮,人們仍然離不開「水井」。

自古以來,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井。幾千年來,水井是我國先民乃至現代人們的重要水源。

中國很早就有關於掘井和鑿井技術的記載。《呂氏春秋·勿躬》「伯益作井」(前約2200年),為世界上最早較可靠的掘井記載。1~2世紀的西漢時代出現深井鑽井機械。這些鑽井機械在南北宋時期經過較大的改進後,一直沿用到明清,並在11世紀左右傳入西方。

唐代徐堅《初學記》卷七有「伯益作井,亦雲黃帝見萬物,始穿井」。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有「八家為井」。我國鑿井取水自黃帝創始已有4000~5000年的歷史,而且在2000多年前的秦代,就掌握了穿鑿深井的技術。在升水設備方面,我國古代創造有軲轆、簡車、桔槔,此外,還有流傳至今的龍骨車和龍尾車等。

二、古代遺址中的水井

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第二文化層,發現原始木構水井遺跡。在一個直徑約600厘米的不規則圓形坑邊,發現環繞布置的樁木殘段。樁木殘存28根,間距不等。朽木直徑一般約5厘米,垂直入地約100厘米,最深者為142厘米。其中兩根柱較為特殊,朽木直徑各8厘米左右,南北對峙,斜向入地,與水平成55°角。

坑呈鍋底狀,深處不足100厘米,坑內為黑色淤泥。坑底中央稍偏西北有一方坑,邊長約200厘米,方坑底距當時地表約135厘米。方坑壁四周密排圓樁或半圓樁,並加水平方框支護。

根據出土遺跡和遺物情況判斷:鍋底形圓坑內沉積黑色淤泥,說明此坑原來是一個水塘。聚落內的水塘,自然形成當時居民的一個方便的生活用水的水源。水塘的水位不定,枯水時僅在鍋底狀的坑底稍有積水,所以在底部中央掏一個小深坑,以保持集中的一定水量的積水。淤泥中掏坑,需要先設四壁的支護結構。方坑外所見平面朝上安置的大石塊,顯然是步石,它證明枯水季節人民正是蹋著這些步石到中央方坑取水的。中央方坑內出土帶耳可以系繩的汲水陶罐之類,可以進一步證明這是一處生活水源。這一水源的使用方式是:水塘水滿時,在塘邊取水;枯水時,踏步石到塘底方坑內取水。

發掘所見的大圓坑底部設有支護結構的方坑,是目前所知長江流域最早的人工水源的結構形式。它是高水位地區的一種木構支護水井的雛形,其結構正是古老象形文字所描寫的「井」和「#」的形象。《釋名·釋宮》說:「井者,清也」。對照這種地表水源的原始水井來看,確是由於有了木構方框的支護,才避免了坑壁泥土造成的混濁,從而保持了水質的清凈。

在黃河流域,近年在河南湯陰白營的一座龍山文化晚期(與河姆渡第二文化層時代相近)的聚落中發現一口水井,其深度已達3米左右,下部殘存疊置的木構井干。

河北藁城台西村遺址的兩口商代水井,其支護結構也是採用木構井干方式。台西村一號水井,井口直徑295厘米,深為590厘米。井口以下450厘米開始直徑縮減,形成一個二層台。井底設木構井干,共疊置四層,高82厘米,節點為搭口交接。井干周圍尚有30餘根樁木加固。這口井中也遺存有當時汲水失落的完整或破碎的陶罐,有的頸部尚系有繩索。

以上各例說明,我國的「原始水井」歷史悠久,在井干結構上得到逐步改進。

我國考古挖掘的各個朝代的水井眾多,不勝枚舉。從築井的材料上來看,就有土井、陶井、瓦井、石井、磚井、木井等。

河北邯鄲市西郊澗溝遺址(前2000~2800年)中發現的房屋建築邊有水井3口,均成筒狀。井的上部有缺口與溝相通,從井口往下深1米處,徑長2.30米,往下逐漸縮小,到5.50米處,徑長1.15米,下部為黃沙堆積。《周書》中雖有記載:「黃帝穿井」,「堯民鑿井而飲」,但未見實物資料,而在澗溝遺址中發現的古井建築,為《周書》提供了實物依據。

北京在東周時即有大量的土井、瓦井,漢、唐、遼、金時又建有磚井。歷史上,北京城區居民大多自打土井,取用淺層地下水。元、明、清時的北京城,盡管不斷開渠引水,使城市供水從未間斷,但遍布全城的水井也是城市供水的重要源泉。今天北京城內的無數條胡同,就是居民區的地域名稱。據考證,「胡同」一詞來自蒙古文,也就是蒙古文「水井」的意思。至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北京內外城已有土井1245眼。但水質多數咸苦。

南京是六朝古都,雖然背靠長江,但城內古井星羅棋布,不但井欄千奇百怪,而且以井取名的也有不少,如金沙井、楊公井、銅鉤井、板井、鎖井、雙井、白雲井、邀貴井、胭脂井。有史料統計,到清朝(19世紀),南京有水井5000餘口。直到20世紀80年代,南京仍有水井3000多口。

我國城市給水之制在諸多史籍的記載中,以錢塘六井最為詳細。蘇軾之記略中提及:唐宰相李公長源始作六井,引西湖水以足民用,其後刺史白公樂天(810年左右)治湖浚井,刻石湖山。這是當時官方為解決百姓飲水、用水的城市公共工程。

三、古代都城的水源

水是城市存在的根本。作為都城,國家的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人口眾多,對水的需求就更顯得十分重要。

我國古代夏、商、周三朝的都城多數在河流沿岸。從秦以後,各統一王朝的都城也毫不例外都在大河的沿岸。首都是全國或一個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口眾多,建設宏偉,園林如畫,用水量巨大,如果沒有地面供水,僅靠地下水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因此,都城城址必須選擇在河流沿岸,就幾乎成為不可抗拒的規律。

在今西安建都的有十個朝代。四個城址都在河流的沿岸。隨著城址的轉移,愈加靠近渭河的重要支流,城市供水也愈加豐沛。

洛陽號稱九朝古都,三個城址都離不開洛河。

在南京建都的有八個朝代,三處城址均位於今南京市區、長江岸邊,互相重疊或相距不遠。明南京城規模宏大,包上述城址於城內,不僅橫跨秦淮河,而且更靠近長江。

在開封建都的有六個朝代,城址位於黃河之南、汳水岸上。

杭州建都的有兩個朝代,城址不斷向東展出,靠近錢塘江。

北京最早的城址位於灅水(今永定河)以北的洗馬溝岸上。元代把城址轉移到薊城東北,另建大都城,橫跨高梁河。明代中葉時建北京外城,城址南移,不僅橫跨高梁河,更靠近洗馬溝和灅水。

六大古都的城址很典型,其他古都也不例外,城址均位於河流岸上。譬如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時期的都城就是如此。

中國歷史上建都都毫無例外位於河流的沿岸,可見中國的都城離不開河流,其根本原因就是為了解決城市供水和水路交通問題。

四、古代城市供水工程

我國古代城市供水工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水源、輸配水系統、凈化處理等方面都有著矚目的成就。這對城市的生存、發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

早在公元前1600年商城(位於現在的鄭州)是盤庚遷殷之前商朝的都城。考古發現城內北部和東北部為宮殿區,宮殿區東部建有蓄水池和輸水管道等貯水設施,保證了該區域的用水。

西安是周、秦、漢、隋、唐等朝代建都的地方,城市地面水供水系統十分完備,開創了中國都城以地面供水為主的先河,成功地解決了古代大城市供水的問題,為中國都城解決水源樹立了樣板。

周代豐鎬橫跨灃水,自然靠灃河供水。秦咸陽橫跨渭水,引渭河水開鑿蘭池,是都城咸陽的人工蓄水庫,供給咸陽城東南地區用水。

西漢長安城的水源主要來自城西潏水,同時鑿井,引用地下水。到了中葉,人口大增,大規模地開辟水源,開鑿渠道,引用地面水。開辟了中國都城地面水供水的新格局。

唐長安城從東南、西南兩個方向引水入城,渠道密如蛛網,使西安地區諸河大都被加以利用,為解決西安城市發展中的供水問題,奠定了東、西兩個方向供水的格局。長安四周有涇、渭、灞、灃、澇等河流。由於城市規模大,人口眾多,在城市供水方面,唐朝初期,整修了龍首渠、永安渠、清明渠等渠道,把水從長安城外引入城內。這幾條渠道穿過長安城內,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供水網,東西長18里115步(約10.6千米),南北長15里175步(約8.9千米),周長67里(約38.6千米),妥善解決了長安城百萬人口的供水問題。

古代廣州受海潮的影響,井泉水偏咸。到宋朝,城市發展迅速,人口劇增,供水矛盾突出,被貶惠州途經廣州的蘇軾向廣州太守提出了引水入城的建議,他建議用竹筒引蒲澗水入城,是廣州最早的「自來水」規劃藍圖。蘇軾當時親自參與總體規劃,解決了廣州城居民的飲水衛生問題,廣州也因此成為全國最早有「自來水」的城市。

考古專家論證,長沙市坡子街現已發掘出的3000平方米地下「屋脊」形木構,系南宋時期一處規模龐大的城市供水系統。其東西走向,全部由黑褐色厚木板築成,每塊木板長、寬各約1米。與木槽垂直相連的木製「屋脊」長約30米,西高東低,一直延伸到發掘基坑之外。這是一種掩蓋式的輸水渠道。考古現場同時還發現了20多口古井。

金代的中都城位於今北京市西南廣安門一帶,城市供水主要利用洗馬溝水系。金人擴建中都城時,有計劃地把發源於城西一片天然湖泊(即今蓮花池)中的一條小河圈入城內。同時開鑿護城河:引入宮苑,解決城市供水問題。元代的大都城充分利用了高梁河水系。高梁河水系中的瓮山泊,也就是今天頤和園昆明湖的前身,為明清北京城的水源奠定了基礎。明初擴大了皇城,供水主要靠匯集玉泉山諸泉的瓮山泊供水。積水潭為主要的蓄水庫,並與西苑太液池(即今北海、中海和南海)相通,為皇城、宮城(紫禁城)提供水源。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為增加運河水量,開拓瓮山泊,把西山碧雲寺、卧佛寺的泉水經玉泉山麓也導引入泊,建成了北京西北最大的人工蓄水庫,這就是今天的昆明湖。使北京城的水源發生了巨大變化,為北京城提供了豐富的水源。

僅舉以上幾個城市供水工程的範例,可見我國古代十分重視水在城市中的作用,並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五、古代凈水技術

我國唐代陸羽的《茶經·四之器》中有一段關於飲茶用水處理的闡述:「漉水囊:漉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銅鑄之,以備水濕,無有苔穢腥澀。意以熟銅苔穢、鐵腥澀也。林棲谷隱者或用之竹木,木與竹非持久涉遠之具,故用之生銅。其囊織青竹以卷之,裁碧縑以縫之,紐翠鈿以綴之,又作綠油囊以貯之,圓徑五寸,柄一寸五分。」這漉水囊,就是作為濾水用的濾水器,供清潔凈水之用。

中國是首先採用明礬降低水的濁度,正式文字記載最早見明宋應星在明崇禎十年(1637年)刻印的《天工開物》一書。在1744~1746年出版的西班牙教士納瓦雷特撰寫的《中國帝國游記》中,詳細記載了當時所看到的,普遍應用的明礬使黃河水變為清水的情況,並說這是自然的秘密,為當時西方所不知。

2004年浙江永嘉溪口鄉溪二村考古發現了一套400多年前明朝晚期保留完好的古代凈水系統。它由5個大小不一、排列有序的水池組成。大的水池8.00平方米,小的僅1.56平方米。考古人員趕赴現場發掘後發現,整個水池的四壁均用大塊鵝卵石壘砌而成,5個水池深度不一,最深的0.75米,最淺的0.58米。原水從距村700~800米遠的山麓用陶制水管引入1號池。這是一個鋪滿沙石、瓦礫的池子,長1米多,寬約50厘米。水經過過濾後,再流進2號池。這個池子全部用磚頭砌成,裡面鋪的是木炭。這是否是最早採用的「過濾—活性炭」處理的工藝,有待考證。不過,這具有現代凈水處理工藝雛形的發現,讓人驚嘆不已。水流過這兩個池子後,通過池底的水管流進3號池。3號池是5個池中最大的一個。它是一個邊長約2米的正方形池子,深約1米。可能是儲水用的「清水池」,亦可作為「消防水池」使用。這個池的水溢出後,再流進第四個池子。該池呈 「凹」字形。水池周邊用磚鑲嵌,底下用3塊圓形的石塊鋪平,儲存的水用於飲用,它的造型最為精緻。5號池則是用來洗滌物品的,池底有小排水孔專用於排放污水。400多年前交通閉塞的山區,當地村民就設計建造了功能齊全的「凈水系統」,說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水處理工藝上已具有很高的水平。

人類的發展、人類聚居城市的發展都離不開水,讓我們更加珍惜水資源,為人類的生存和城市的發展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❼ 中國古代是怎麼處理飲水問題的

東漢荀爽認為,渫是去穢、清潔之意,類似後世的淘井,定期清除污泥,使井水清潔。這一做法後來成為一種民俗。春秋時期每年春天都要淘井一次,《管子·雜篇·禁藏》中記載了當時的情況:「當春三月……杼井易水,所以去茲毒也。」大概意思是,每年春天三月份淘井換水,消除水裡的致病物質。到漢代,水井保潔則定在夏季用水高峰來臨時的夏至,《後漢書·禮儀志(中)》記載:「是日浚井改水。」提高水質,以減少因直接飲用不潔井水而引起的季節性疾病的發生。

❽ 古代人怎麼確保飲用水的安全和干凈

在古代,人們對水的使用非常嚴格,因為在當時的條件下打井非常困難,所以在家打井是不可能的。那時,人們會找個好地方打井,供大家一起使用,而對於當時打水的人來說,有人在邊上看水,就是怕有人多打水或損壞水井。他們每次取水,都有一定量的水。他們在這方面非常嚴格,這說明當時人們對水的管理和使用非常嚴格。

為了保證供水,古城也十分重視供水設施的規劃和建設。在1977年開始發掘的東周陽城遺址上,我們發現了今天並不落後的城市供水設施:供水用陶瓷管埋在地下,有成水池和閥門井。澄清池沉砂澄清後,將進入城市供居民使用。

在某些朝代,皇室還設置了專門的水源,以供特殊的供水。例如,元代,玉泉山各泉的水都是通過挖掘金水河來收集的。從河一門南水門(今西直門)引入。它流經皇宮,然後進入太爺池,太爺池是皇城的飲用水源,也是皇宮的水源。

供水設施的建設是從硬體上改善飲用水的供應和保護,從古代的「軟體」上加強管理。每個王朝都設立了專門的「水官」,負責水資源和水安全漢代的「水長城」、西晉的「水平台」、隋唐的「水監」,也是他們保障城市供水的職責所在。

無論如何,我們都要注意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保證用水時有水,這對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好處,所以決不能浪費水資源。

❾ 古代的人是怎樣挖井取水並保證飲水干凈的

古代井口上多有防塵設備,如罩子蓋子之類的。古代環境比較好,地下水比較清澈。還有古代人並不是直接從井裡取水直接飲用的,大多數是吧井水倒入水缸,沉澱後取用。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代是如何過濾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電信手機卡網路如何 瀏覽:336
中國郵美國郵費多少 瀏覽:847
印度疫情這么嚴重為什麼不戴口罩 瀏覽:451
為什麼印尼和馬來西亞是穆斯林 瀏覽:235
越南貿易展在哪裡 瀏覽:693
義大利哪些大學有語言類本科 瀏覽:346
中國接聽英國電話多少錢 瀏覽:654
英國最貴的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103
印度紫檀木手鏈多少錢 瀏覽:203
四大糧食中原產於中國的是哪個 瀏覽:916
中國調味品第一鎮是哪個 瀏覽:743
伊朗胖人體重多少斤 瀏覽:385
義大利語黑手黨怎麼說 瀏覽:868
騰沖距離越南多少公里 瀏覽:954
義大利吃烤串長什麼樣 瀏覽:768
英國海運到韓國多久 瀏覽:40
中國愛國酒30年多少錢 瀏覽:602
伊朗男排身高最高的是多少 瀏覽:115
義大利布客氣怎麼說 瀏覽:930
印尼購買什麼區別 瀏覽: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