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的中秋節是怎麼來的
中秋節是我國一個古老、傳統的節日。節日這天,有拜月、賞月、祭月吃月餅之俗。每當此時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的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傳統的活動。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芳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且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還有人認為中秋節是由唐明皇賞月開始的。唐代《開元遺事》一書中記載:中秋夜,唐明皇偕楊貴妃在月下遊玩兒,游到興處,二人徑自登入月宮,唐明皇還在月宮學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後來補充完整,成為傳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這月宮之行,每年到此時刻,必要賞月一番。百姓也來效仿,月圓之時歡聚一堂,享受人間美景。久而久之,成了一種傳統沿襲下來。
㈡ 中國怎樣過中秋節
吃月餅、賞月
㈢ 中秋節,中國人怎麼過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㈣ 中秋節怎麼過
中秋節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究中秋節之來源,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系。故中秋節的民間習俗多與月亮有關。賞月、拜月、吃團圓月餅等,均源於此。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開封,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現在,祭月拜月活動也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但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現實是:年紀大一點的人覺得中秋節越來越沒有什麼意思了,年紀小的80、90一代對過中秋節的意識越來越淡化。中秋節這一傳統節日正面臨著吸引力越來越弱的趨勢。吃月餅是過中秋節的主要習俗。可如今許多節日在我們日益緊張的生活中變的越來越淡,最後只剩下了吃。中秋吃,過年吃,端午吃,元宵節吃,聖誕節吃,總之現在吃的內容已經變做了節日的重頭戲,而那種玩樂和有意思的事卻越來越少。在物質日益豐富的現在,怎樣把節日過的有意思,值得回憶,這是需要我們好好思考的問題。
既然是過節嘛,總該跟平時有什麼不同才對,總該比平時更有意思才對。或者說特殊的日子總該有特定的儀式或與平時不一樣的內容啊。可如今除了吃,我們似乎沒有任何東西值得留戀。而吃也似乎有些膩了,煩了。月餅提前一個星期半個月就可以吃了,到了真正中秋的那天也許就沒有什麼興趣了。因為吃月餅並不能代表什麼東西,想吃天天都可以吃,不想吃到了中秋也不感興趣。
盡管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但是國家並沒有給予法定放假。中秋之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可是沒有放假,異地的親人團聚也是難上難啊,只能是明月千里遙寄相思!
對於忙碌的人們來說,互送禮物、互發信息、打電話表達問候和祝福是慶祝中秋節最常見的方式。抽時間聚會HAPPY一場、去湖邊山頂賞月也是眾多人的選擇。也有一部分有錢有閑的市民選擇外出旅遊觀光。但真正有內涵有文化的中秋節活動難得一見,政府、民間在弘揚中秋文化方面都亟待大大加強。
今年中國的「七夕」情人節比去年就熱鬧多了,大有追趕國外的情人節之勢,這當然是件好事。聯想起前些年韓國向聯合國申請將端午節列為非物質世界文化遺產,聯合國說端午節是韓國的,我心裡就很不是滋味。反思一下,我們難道對發展中秋節這一傳統節目不應該盡更多的努力嗎?
現代中國人啊,不要讓中秋節的光彩在我們手裡漸漸淡去!
㈤ 中國過中秋節的風俗
在我國過中秋節的風俗是賞月吃月餅,一家人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家宴。
㈥ 怎樣過中秋節
月餅
中秋節最重要的當然就是月餅啦~買一點自己喜歡的口味,在中秋節的時候和家人一起吃月餅,一起過節
團聚
無論你是在外工作,還是出國留學,在這天都回自己的家看看吧,看看父母,看看親朋好友,他們遠比你現在追求的重要
團圓飯
中秋本就是一個團團圓圓的節日 和父母長輩一起 吃個團圓飯 聊聊這一年的經歷和收獲
禮物
如果你已經有了生活來源 那麼可以給自己的長輩或者小輩買一些節日禮物 不需要很貴重 禮輕情意重
祝福語
在中秋節的這天 可以給親朋好友發一些祝福語 聯絡一下感情
遊玩
可以給自己放一個假 不管是工作還是學習 對自己好一點 可以放棄三倍的工資和繁重的學業 逛逛街 旅旅遊 吃吃飯 放鬆心情 為之後的工作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備
賞月
雖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 但在中秋這天和親人朋友一起賞月卻有著不一樣的意義
中秋月圓就是團圓日 一定要放下手裡的工作 和父母團聚一下 哪怕就是一起吃頓飯 也是對他們莫大的安慰
㈦ 中國過中秋節有哪些習俗
中秋節習俗:祭月、賞月、拜月、觀潮、燃燈、猜謎、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玩花燈、燒塔。
中秋節(Midautumn Festival),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東亞諸國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南亞和東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生活在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㈧ 中秋節怎麼過
四川省民眾在中秋節除了吃月餅之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有的地方會點亮桔燈,懸掛在門口;也會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在街頭揮舞,這種習俗被稱為「舞流星香球」。
在湖北省過中秋節的習俗是人們要在中秋節前的約半個月開始送禮。按照中華傳統習俗,晚輩必須要看望長輩,給長輩送禮,常見的禮物有月餅、紅糖、肉等。中秋節當日的傍晚,是全家老少聚餐的時間,有的在家中准備盛宴,如果房屋帶有庭院,則把餐桌搬到戶外,邊吃邊賞月。
而現在更多人選擇在酒店訂座。湖北省境內的土家族在中秋節有「殺鴨子」、「摸秋」、「拜月」等習俗,這些都是土家族流傳下來的傳統習俗。而吃月餅則是土家族與漢族共同的習俗。
在山西省太原、晉中地區過中秋節時會有吃「月明扁食」的習俗,其形似月亮,餃子數量等同於該年陰歷月份個數,即今年不閏月則12個,每多閏一個陰歷月則加一個。
(8)中國的中秋節怎麼過的擴展閱讀:
中國大陸在2008年開始將中秋節列為法定假期,如當天與周六周日重合,則在下周一補休一天。
香港的中秋節公眾假期定在農歷八月十六日(中秋節翌日)。如果碰上星期日,則在星期一補一天假;如果碰上星期六則沒有補假。
澳門的中秋節公眾假期定在農歷八月十六日(中秋節翌日)。
台灣將中秋節列為國定假日,若與周六、日重疊則另外補假,但若與周休假期僅相隔一工作日者,該工作日則調為假期(彈性放假),並擇前一星期六補班補課。
自2015年起,若遇周六於前一個上班日補假,遇周日於次一個上班日補假。
韓國把中秋節列為法定假期,放假3天。朝鮮則把中秋節當日列為法定假期。
在越南、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中秋節不是公共假期。
㈨ 中國中秋節是怎麼過的
中國的中秋節是一個團圓的節日,全家人一邊吃月餅,西瓜等,一邊賞月,合家歡樂.
在外地的人應該給家人問候節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