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如何建立中國的法制體系

如何建立中國的法制體系

發布時間:2022-06-27 15:37:37

① 如何建立法治社會

黨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入憲法,對於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有重大的意義。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依法治國的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憲法明確規定,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我們所說的法治,不應是「治民」,而應是「民治」,就是人民當家作主治理國家。

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具體來講,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要加強立法工作,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第二,要加強執法工作,行政機關要依法行政,司法機關要公正司法。

第三,要完善民主監督制度。

第四,要大力開展普法教育,廣泛進行法制宣傳,不斷提高廣大幹部和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特別是提高各級領導幹部的法制觀念和依法辦事能力,形成良好的社會法治環境。

② 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一)堅持黨的領導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保證。在當代政黨政治的條件下,政黨領導國家和政府是世界各國的普遍現象。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根本保證。黨的領導與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只有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厲行法治,人民當家作主才能充分實現,國家和社會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進。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過程中堅持黨的領導,就是要堅持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同依法執政基本方式統一起來,把黨統攬全局、協調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協、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依章程履行職能、開展工作統一起來,把黨領導人民制定和實施憲法法律同黨堅持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統一起來。

(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發展道路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核心要求。我國的國情和社會主義制度決定了我們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發展道路,而不是其他發展道路。中國要回答的不是西方國家的問題,而是必須回答中國的問題。中國的法治必須基於中國的法治實踐,必須凝聚中國社會的高度共識,在我國建立起植根並超越傳統中華文明、符合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法治,而不是簡單地移植一種符合西方資本主義法治觀念或者模式的法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家制度,立足我國的經濟制度、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積極借鑒和吸收古今中外各種優秀法律文化成果。

(三)堅持體現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目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反映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社會主義法治與全體人民的福祉息息相關。人民是法治的主體,是法治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力。因此,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正確把握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現階段群眾共同利益、不同群體特殊利益的關系,正確反映和統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正確處理權力與權利、權力與責任的關系,既賦予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必要的權力,又注意對權力的行使加以規范、制約和監督,切實維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四)堅持立足國情和科學借鑒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必然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立足點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法治在總體上屬於上層建築,是由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經濟基礎服務的。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過程中,要始終堅持從我國國情和實際出發,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作為基礎,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任務,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緊緊圍繞全面深化改革這個主旋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要正確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妥善處理法治體系穩定性與實踐變動性的關系,妥善處理法治體系前瞻性與可行性的關系,確保法治體系建設進程與全面深化改革和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建設進程相適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需要借鑒和吸收國外的有益經驗。西方的法治經歷數百年的歷史發展,有些國家已經具有相對完整的體系,並對本國文明發揮著重要作用。盡管社會主義法治與資本主義法治有著本質區別,但其中有些做法也能為社會主義法治提供有益的借鑒。但是借鑒不意味著照搬,更不意味著「全面西化」。

(五)堅持遵循法治建設規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成敗關鍵。法治建設有其規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一項具有重要性和緊迫性的任務,正因為如此,必須高度重視對法治規律的把握,把法治作為歷史現象、社會現象、文化現象來研究,深刻認識法治的社會本質、歷史本質和文化本質。要遵循國家治理規律,理性把握法治的作用和功能,將法治作為國家治理的基本方式,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要遵循法治發展規律,做到政府推進與社會演進相結合、頂層設計與基層創造相結合、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兩條路徑相結合。要遵循法治的運行規律,合理配置法治主體的結構,努力提高法治結構的功能,積極推進法治功能的強化和轉化。

③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具體要怎麼做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要做到以下幾點:
1、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
2、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
3、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
4、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
5、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④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法治道路的要素是什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有三個方面:

1、堅持黨的領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全會公報著重做了闡述和強調。公報指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2、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保障;

3、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

1、我們的法治道路要紮根自己的傳統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有了自成體系的成文法典,漢唐時期就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法典,中華法系在世界幾大法系中獨樹一幟。

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禮樂刑政、綜合為治,法不阿貴、刑無等級等法治思想影響深遠。今天搞法治建設,應根植中國土壤,挖掘和傳承中華法律文化精華,不能拋卻,也無法拋卻歷史傳統、割斷文化血脈。

2、我們的法治道路要立足自己的國情

兩千多年前,商鞅就說過,「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察國事本則宜。不觀時俗,不察國本,則其法立而民亂,事劇而功寡」。

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國情復雜,又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法治建設決不能罔顧國情、超越階段。特別是經過長期實踐探索,我們已經走出了一條自己的法治道路,取得法治建設的巨大成就,必須立足這個基礎去不斷發展完善。

⑤ 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全面推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要形成五個體系。
1、建立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在具體表述上,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在此基礎上,十九大報告又新增了依法立法這一新的要求。
依法立法是立法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之一。首先要依憲立法;其次要貫徹黨的方針政策,使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通過法定程序統一起來;最後要規范立法,促進立法內在協調。
2、建立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包括加強憲法實施,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維護憲法權威,推進依法行政,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加大普法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理念。
黨的十八大以來,司法體制改革一直就是法治中國建設的重點,甚至被認為是依法治國的突破點。司法改革一直是國家最高層面關注的改革重點。

3、建立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法治監督體系的重心是加強對公權力的監督。行政權力具有管理事務領域寬、自由裁量權大等特點,法治監督的重點之一就是規范和約束行政權力。
為了確保國家監察全覆蓋落到實處,十九大報告要求深化監察體制改革,成立監察委員會,制定國家監察法,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國家監察委員會就是中國特色的國家反腐敗機構,國家監察法就是反腐敗國家立法。」
4、建立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十九大報告特別強調:「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尤其是,黨的十九大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以此來加強黨對法治建設的統一領導。這是十九大報告的一大亮點,也是黨中央深化依法治國實踐最根本的舉措。
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是對未來全面依法治國最大的組織保障。新時代在法治建設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都要以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的頂層設計為依據。
5、建立完善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十八屆四中全會將「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確定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的重要內容,強調「黨內法規既是管黨治黨的重要依據,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有力保障」。
新時代要求從黨內法規的制定、備案、解釋、執行等方面,進一步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要求從理論和實踐層面理順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的關系;同時,對黨內法規在從嚴治黨、管黨方面的效用進行評估,為修改完善黨內法規提供依據。

⑥ 依法治國要依靠哪幾個層面的東西來構建中國的法治體系

全面依法治國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之一,是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 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

⑦ 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及其政治發展道路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法制實踐相結合,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偉大實踐中,走出的一條符合中國國情條件的法治發展道路。
首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來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就和經驗的集中體現。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法治政府建設穩步推進,司法體制不斷完善,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我國的法治實踐證明,形成於我們自己實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唯一正確道路。我們要有這樣的道路自信。
其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大局的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這條法治道路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大局的要求,是在我們黨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進程中形成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總道路的有機組成部分。
第三,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具有重要意義,肩負著建設現代化的國家治理體系,更好地堅持和拓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使命。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有利於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綜上所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既要服從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總道路,又要服務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總道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為了更好地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總道路。

閱讀全文

與如何建立中國的法制體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疫情這么嚴重為什麼不戴口罩 瀏覽:449
為什麼印尼和馬來西亞是穆斯林 瀏覽:233
越南貿易展在哪裡 瀏覽:691
義大利哪些大學有語言類本科 瀏覽:344
中國接聽英國電話多少錢 瀏覽:652
英國最貴的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101
印度紫檀木手鏈多少錢 瀏覽:201
四大糧食中原產於中國的是哪個 瀏覽:914
中國調味品第一鎮是哪個 瀏覽:741
伊朗胖人體重多少斤 瀏覽:385
義大利語黑手黨怎麼說 瀏覽:868
騰沖距離越南多少公里 瀏覽:954
義大利吃烤串長什麼樣 瀏覽:768
英國海運到韓國多久 瀏覽:40
中國愛國酒30年多少錢 瀏覽:602
伊朗男排身高最高的是多少 瀏覽:115
義大利布客氣怎麼說 瀏覽:930
印尼購買什麼區別 瀏覽:14
印度一斤雞肉多少錢 瀏覽:28
伊朗經歷了多少個王朝 瀏覽: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