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古人是如何探索和感悟宇宙的

中國古人是如何探索和感悟宇宙的

發布時間:2022-06-28 03:13:31

㈠ 古代探索宇宙的故事

明朝有位仁兄叫萬戶,他用火箭綁扎在椅子上,但是飛到半空就掉下來摔死了。

㈡ 古人是如何認識宇宙的,除了「天圓地方」還有什麼看法

主要有兩種學說,大小宇宙說和人副天數說。

一、大小宇宙說

哲學家阿爾克邁翁就提出過人是一個小宇宙,是大宇宙的縮影人體結構是世界構造的反映。而畢達哥拉斯也曾把人的靈魂系統看作是天體系統的摹本。科學史家丹皮爾認為,柏拉圖相信宇宙是一個有形體、有靈魂、有理性的機體,他不但把人與宇宙做了類比,還據此推演出大宇宙的性質、結構與人體結構的相互關聯。

第二,前者是講人「副」天數,這個「副」是「符合」之意,雖有對應的意思,但卻不僅僅是對應所能涵蓋的,如人有五臟,以對應天的五行,但五行的木、火、土、水、金並不是指具體的物質,只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而且五行與五臟的關系也不是簡單的對應,至於天人之間的感應更是如此。



㈢ 古人對宇宙萬物的探索體現在哪些方面

古代人的思索主要是靠觀察,靠主觀的想像和客觀的經驗推理,沒有精確地理論基礎和嚴密的數學原理,很多都是哲學層次的東西,代表的就是古希臘人的哲學思考,還有古代中國的天圓地方的想像.現代科學家的研究基礎是實驗,借用嚴密的數學工具,演繹出一套層層相扣的理論體系,現代的科研更具有實踐性和邏輯性.代表就是建立在歐洲現代文明基礎上的現代科學體系.

㈣ 古人對宇宙萬物的探索表現在哪些方面

古人對宇宙萬物的探索有表現在天文上的探索,其研究角度與此大不相同。古人認為天上星象和地上的人與事對應,人類社會隨天上的變化而變化。根據這種天人感應,人們就可以通過天文觀測來預知人間禍福。

《易經‧彖傳》中稱:「觀乎天文,以察時變。」《三國演義》中對星象占驗的描寫特別豐富。比如劉表、曹操、關雲長、張飛、諸葛亮、劉備等人的死都有天象顯示;在重大決策上,如劉備稱帝、蜀吳聯盟、諸葛亮設壇借東風火燒赤壁、蜀國北伐中原等等,幾乎都與天象有關。

古人已將全天分為二十八宿的天區體系。《晉書‧天文志》稱:「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三國演義》中也提到諸葛亮所觀測的本命「三台星」。三垣二十八宿形成了龐大而又獨具中國特色的星官體系。因此,星象占驗就可遍及全天。這些在古籍多有記載。

其中就有與風有關的占驗,例如:《漢書‧天文志》中稱:「月為風雨,日為寒溫」,即當月亮運行到某些星宿時就會起風。《尚書‧洪範》里稱:「箕有好風」,即當月亮運行到箕宿時,就要揚塵起風。《孫子兵法‧火攻》篇也稱:「月在箕、壁、翼、軫也,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

㈤ 中國古代名人探索宇宙,天空,天文學的故事

(一)古代發明人物故事:張衡發明渾天儀和地動儀

我國天文學發展的歷史是悠久的。到漢代已有蓋天、宣夜和渾天等學派。蓋天說認為,天如蓋,蓋心是北極,天蓋左旋,日月星辰右轉。宣夜說認為天無定形,日月星辰「自然浮生虛空之中」,並不附著於「天體」之上。渾天說認為天如蛋殼,地如蛋黃,天地乘氣而立,載水而行。

宣夜說後來不幸失傳了,蓋天、渾天兩說並行,競相爭鳴,比較科學的渾天說漸占上風。同時,觀測天象的儀器也不斷出現,如武帝時洛下閎製造了渾天儀,宣帝時耿壽昌又造了渾天儀,和帝時崔瑗的老師賈逵更製造了黃道銅儀。�

張衡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成果。任太史令後,他更加勤奮地「研核陰陽」,終於「妙盡璇璣之正」。元初四年(公元117年),一件成就空前的銅鑄渾天儀,被張衡造了出來。

渾天儀主體是幾層均可運轉的圓圈,最外層周長一丈四尺六寸。各層分別刻著內、外規,南、北極、黃、赤道,二十四節氣,二十八列宿,還有「中」、「外」星辰和日、月、五緯等等天象。儀上附著兩個漏壺,壺底有孔,滴水推動圓圈,圓圈按著刻度慢慢轉動。於是乎各種天文現象便赫然展現在人們眼前。這件儀器被安放在靈台大殿的密室之中。夜裡,室內觀儀人員把某時某刻出現的天象及時報告給靈台上的觀天人員,結果是儀上、天上所現完全相符。

銅儀的兩側附有玉虯(龍)各一,吐水入壺,左為夜,右為晝。壺上分別立著金銅仙人和胥徒,「皆以左手抱箭,右手指刻,以別天時早晚」。更有妙者:台階下還有內裝機關與兩壺相聯的瑞輪、�莢,靠著滴水的推動,依照月亮出入圓缺的變化,不停地旋轉開合,表示著朔、望、弦、晦等日期,有如活動日歷一般,可見這件渾天儀及其附器,與近世的假天儀有許多相似之處。在此儀誕生的前一年,�張衡�先用竹篾製成一個模型,名曰「小渾」,進行了一系列的試驗和校正,然後才鑄作大儀。渾天儀是�張衡�血汗的結晶。他接著寫了《渾天儀圖注》和《漏水轉渾天儀注》兩本說明書,又撰成《靈憲》一部,繪制《靈憲圖》一份。在這些著作中,�張衡比較系統地闡述了自己的天文學理論,反映了他的樸素唯物主義的自然觀。他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天體的運行是有規律的;月光是日光的反射,月蝕起因於地遮日光,月繞地行且有升降。他認識到太陽運行(應是地球公轉)的某些規律,正確解釋了冬季夜長、夏季夜短和春分、秋分晝夜等時的起因。他指出在中原可以見到的星有2500個,與今人所知略近。他經過對某些天體運轉情況的觀測,得出一周天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的結論,與近世所測地球繞日一周歷時365天5小時48分46秒的數值相差無幾。

由於研究天文、律歷和製作儀器,張衡對數學的研究相應地加強了。在製成渾天儀後,他寫成了《算罔論》,要「網路天地而算之」。他用「漸進分數」之法,算出圓周率為十的平方根,為3.16強。這比《周髀》所記載的π=3的數值大大進了一步。直到五-七個世紀以後,印度和阿拉伯的數學家才得出這個數值。�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張衡轉任公車司馬令,總領天下征詔之事。他沒有被繁雜的公務所淹沒,舉足走進物理學和機械製造學的領域之中,並且取得了許多驚人的成就。他成了當時首屈一指的機械製造專家,被人呼為「木聖」,所造器物之精妙,無與倫比。他運用差動齒輪原理,造出了指南車和記里鼓車。他還精心製造出一隻木鳥,「假以羽翮,腹中施機,能飛數里」,這簡直是當時世上絕無僅有的一架木製「飛機」!可惜其實物和詳細造法,也像他的許多傑作一樣,後來大多失傳了。�

張衡還製造出一種測影儀器——土圭,用來研究天文、地理。他繪製成一幅《地形圖》,一直流傳到唐朝。他善畫山水、動物,與趙歧、劉褒、蔡邕(文姬之父)同為東漢四大畫家。他對音樂舞蹈等藝術也有精深研究。如在《觀舞賦》里,他曾這樣巧妙地形容舞蹈演員的舞技:「連翩絡繹,乍續乍絕,裾似飛鸞,袖如回雪」。

(二)郭守敬(1231-1316), 字若思,順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元朝天文學家、水利學家、數學家和儀表製造家。

郭守敬和王恂、許衡等人,共同編制出我國古代最先進、施行最久的歷法《授時歷》。為了編歷,他創制和改進了簡儀、高表、候極儀、渾天象、仰儀、立運儀、景符、窺幾等十幾件天文儀器儀表;還在全國各地設立二十七個觀測站,進行了大規模的「四海測量」,測出的北極出地高度平均誤差只有0.35;新測二十八宿距度,平均誤差還不到5';測定了黃赤交角新值,誤差僅1'多;取回歸年長度為365.2425日,與現今通行的公歷值完全一致。

郭守敬編撰的天文歷法著作有《推步》、《立成》、《歷議擬稿》、《儀象法式》、《上中下三歷注式》和《修歷源流》等十四種,共105卷。

為紀念郭守敬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環形山命名為「郭守敬環形山」,將小行星2012命名為「郭守敬小行星」。

㈥ 中國古代人對宇宙的探索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起步最早、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天文學也是我國古代最發達的四門自然科學之一,其他包括農學、醫學和數學,天文學方面屢有革新的優良歷法、令人驚羨的發明創造、卓有見識的宇宙觀等,在世界天文學發展史上,無不佔據重要的地位。

◆◆最早記錄了月食◆◆

公元前776年8月21日,《詩經·小雅》記錄了當時發生的月偏食,比埃及最早的月全食記錄(公元前721年2月 19日) 早55年。可以說在宇宙探索這方面,中國人在很早以前就邁出了第一步。

◆◆最早記錄了日珥◆◆

據《後漢書·天文志》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癸亥,客星出南門中,大如半筵,五色喜怒,稍小,至後 年六月消。

㈦ 古人為什麼認為宇宙是「天圓地方」,是通過是什麼觀察的

說起「杞人憂天」這個成語,想必大家都已經非常熟悉了,這個成語故事出自《列子·天瑞篇》,但這故事卻並不僅僅只是一則寓言,它的背後還隱藏著當時古人的一種宇宙觀。

一、從杞人憂天說起

話說在杞國有一個人,整日因擔憂天會突然塌下來而寢食難安。這時來了一個人告訴他說,這天啊,不過就是一團氣,我們每天都在氣的包圍中呼吸生活,又怎需擔心它塌下來呢?可杞人依舊不能放心,他又問道,那若是日月星辰墜落下來怎麼辦?那人說,日月星辰也不過是一團會發光的氣體,即便墜落,也傷不得分毫。杞人聽說後便最終放下心來。



蓋天說、渾天說與前面提到的宣夜說在古時人們宇宙探索觀點中呈「三足鼎立」之勢,它們所產生的時間大致相當,但又各自獨立、自成體系。這說明古人其實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探索宇宙的真實狀態,而非只憑借神話想像。

古人相信,宇宙初始便自有一股能量,這股能量先化生為氣,陰陽氣的交融又化生出了萬物,這便是將精神與物質融為一體的宇宙「生成論」。中國古代的宇宙生成論有別於西方的造物主「構成論」,它所反映的是貫穿於傳統文化之中的「天人合一」觀念,古人認為萬物自有靈性,而這種靈性就是精神。

㈧ 古人是怎樣認識宇宙的呢

中國古人曾提出蓋天說和渾天說,在春秋戰國時期民間就有嫦娥奔月的傳說,漢代學者張衡也曾提出「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的無限宇宙概念。
渾天說認為天地的形狀像一個雞蛋,天與地的關系就像蛋殼包著蛋黃。張衡認為渾天說比較符合觀測的實際。
早期的蓋天說是認為天圓地方的,認為「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穹隆狀的天覆蓋在呈正方形的平直大地上,但圓蓋形的天與正方形的大地邊緣無法吻合。於是又有人提出,天並不與地相接,而是像一把大傘一樣高高懸在大地之上,地的周邊有八根柱子支撐著,天和地的形狀猶如一座頂部為圓穹形的涼亭。



(8)中國古人是如何探索和感悟宇宙的擴展閱讀:
宇宙觀察成就
我國公元前240年的彗星記載,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記錄從那時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歸了30次,我國都有記錄。1973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長沙馬王堆的一座漢朝古墓內發現了一幅精緻的彗星圖,圖上除彗星之外,還繪有雲、氣、月掩星和恆星。

㈨ 中國古人認識的宇宙

中國古人曾提出蓋天說和渾天說,在春秋戰國時期民間就有嫦娥奔月的傳說,漢代學者張衡也曾提出「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的無限宇宙概念。

渾天說認為天地的形狀像一個雞蛋,天與地的關系就像蛋殼包著蛋黃。張衡認為渾天說比較符合觀測的實際。

早期的蓋天說是認為天圓地方的,認為「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穹隆狀的天覆蓋在呈正方形的平直大地上,但圓蓋形的天與正方形的大地邊緣無法吻合。於是又有人提出,天並不與地相接,而是像一把大傘一樣高高懸在大地之上,地的周邊有八根柱子支撐著,天和地的形狀猶如一座頂部為圓穹形的涼亭。

(9)中國古人是如何探索和感悟宇宙的擴展閱讀:

宇宙觀察成就

我國公元前240年的彗星記載,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記錄從那時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歸了30次,我國都有記錄。1973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長沙馬王堆的一座漢朝古墓內發現了一幅精緻的彗星圖,圖上除彗星之外,還繪有雲、氣、月掩星和恆星。

㈩ 我們的祖先是如何探索宇宙的

作為東方文明的開拓者,我們的祖先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而其中最讓我們引以為自豪的就是自然科學的萌芽與發展。在遠古時代所開辟的自然科學的新天地中,首屈一指的就是天文學的發展,作為探索宇宙的先行者,中國人給世界留下了充滿魅力的天文文化。

早在新石器時代時期,我國就已經進入了以農牧業生產為主的農耕文化階段。那時,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基於日常生活的需要,不得不觀測太陽、月亮和星空。而深受季節影響的農牧業生產活動又使人們把日、月等天象與動植物的生長情況聯系起來,這樣就產生了最早的以自然界物候現象來確定季節的自然歷。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夏代,天文學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夏代的天文學著作《夏小正》中就有許多關於夏代天文歷法知識的記載。如按夏歷十二月的順序記載星象、氣象和物候,構成物候歷與天文歷的綜合體。除此之外,夏代已有天干紀日法,即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周而復始地紀日。夏代帝王以孔甲、胤甲、履癸命名,則是有力的佐證。天干是十進位,從而產生了「旬」的概念,並沿用至今。與此同時,夏代已經開始用天象來定季節,如《尚書·堯典》就以觀測鳥、火、虛、昴四星來確定季節。所謂鳥、火、虛、昴是指四大星宿,當星鳥升到南中天就到了仲春(春分),這時晝夜相等;當星火升到南中天就到了仲夏(夏至),白晝最長;當星虛出現在南中天時就到了仲秋(秋分),這時也晝夜平分;當星昴出現於南中天時則到了仲冬(冬至),該日白晝最短。

到了商代,人們又在夏代的基礎上推動了天文學的發展。商人把夏代的十干紀日發展為干支紀日法,即把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相配成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日,以六十日為一周,周而復始地紀日,一直不間斷地排下來,直至今日。這是世界上最長的紀日法。武乙時期的一塊甲骨上刻著完整的六十甲子,計六十日,可能就是當時的日歷。在商代,人們已能測定分、至,但當時沒有四季之分,只測春秋兩季。春為播種的季節,秋為收獲的季節。商代使用的陰陽合歷,一年分十個月,月有大小,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用大小月和連大月調整朔望(月相的變化),用設閏月調整朔望月和回歸年的長度,閏月一般設在年終,這種陰陽合歷在我國沿用了幾千年。此外,商代還把一天分為若干時辰,如「旦」、「明」、「中日」、「昃日」、「昏」、「大采」、「小采」等。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人是如何探索和感悟宇宙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電信手機卡網路如何 瀏覽:336
中國郵美國郵費多少 瀏覽:847
印度疫情這么嚴重為什麼不戴口罩 瀏覽:451
為什麼印尼和馬來西亞是穆斯林 瀏覽:235
越南貿易展在哪裡 瀏覽:693
義大利哪些大學有語言類本科 瀏覽:346
中國接聽英國電話多少錢 瀏覽:654
英國最貴的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103
印度紫檀木手鏈多少錢 瀏覽:203
四大糧食中原產於中國的是哪個 瀏覽:916
中國調味品第一鎮是哪個 瀏覽:743
伊朗胖人體重多少斤 瀏覽:385
義大利語黑手黨怎麼說 瀏覽:868
騰沖距離越南多少公里 瀏覽:954
義大利吃烤串長什麼樣 瀏覽:768
英國海運到韓國多久 瀏覽:40
中國愛國酒30年多少錢 瀏覽:602
伊朗男排身高最高的是多少 瀏覽:115
義大利布客氣怎麼說 瀏覽:930
印尼購買什麼區別 瀏覽: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