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甘肅省精準扶貧工作
《甘肅省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實施方案》是甘肅省政府發布的一部關於扶貧的工作制度。
基本內容
1、范圍精準。以六盤山片區、秦巴山片區和藏區「三大片區」58個集中連片特困縣區為主戰場,統籌17個插花型貧困縣區。各市(州)、縣(市、區)要根據貧困人口分布情況,確定扶貧攻堅重點區域(片、帶、村)。
2、對象精準。按照省扶貧攻堅行動協調推進領導小組制定的《甘肅省2013年度扶貧對象建檔立卡工作實施方案》要求,2013年底全省6220個貧困村、552萬貧困人口,是扶貧攻堅的主要對象。
3、任務精準。按照全省和各市(州)、縣(市、區)制定的五年基本消除貧困實施方案,進一步把減貧目標和脫貧時間表細化到每一個貧困村、每一個貧困戶。
4、目標精準。各地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圍繞「一個核心」和「兩不愁、三保障」,把實現「六大突破」的攻堅任務,落實到每一個貧困村、每一個貧困戶。
5、措施精準。各項扶貧措施要與建檔立卡掛鉤,逐村逐戶制定幫扶計劃,集中各方面力量合力攻堅。每個貧困村都要有扶貧規劃、脫貧計劃、工作台帳;要有省、市、縣領導聯系、有駐村扶貧工作隊幫扶、有龍頭企業帶動、有科技人員指導、有金融網點覆蓋。每個貧困戶都要有基礎台帳、幫扶計劃、脫貧措施;要有增收項目、有資金扶持(包括財政資金、金融資金和其它幫扶資金)、有幹部聯系幫扶。[1]
6、責任精準。要緊緊依託「雙聯」工作平台,深入推進扶貧攻堅與「雙聯」行動的深度融合;片區縣黨委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貧開發上;各級扶貧攻堅行動協調推進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和所有承擔扶貧任務的部門、單位,都要把貧困村作為扶貧攻堅的主戰場,把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作為主要扶持對象,聚精會神地實行精準扶貧。要用是否「進村入戶」來衡量和甄別是否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要把貧困村、貧困戶收入增長、按期脫貧作為業績考核的主要依據;凡使用扶貧資金的部門、單位、企業、項目,都要有到村到戶到人的扶貧措施,承擔相應脫貧任務,向群眾交「扶貧帳」。
⑵ 談談你對我國加大「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力度的看法。
這項舉措是非常有意義的。
只有不斷的幫貧困人口脫離貧窮,這樣國家的綜合國力才會越來越強。只有不斷的縮短貧富差距才可以進一步提高GDP。中國的發展才可以越來越好。只有不斷的增加脫貧的力度才能讓這個事情更有可能發生。相信國家可以幫助這些地區脫離貧困。
⑶ 我國的脫貧目標是什麼
「十三五」期間脫貧攻堅的目標是,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農村貧困人口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時實現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
脫貧攻堅已經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必須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超常規的力度,眾志成城實現脫貧攻堅目標,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
(3)為什麼中國脫貧看甘肅擴展閱讀:
脫貧攻堅戰的重要使命:
2020年5月2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發布的2020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20年要優先穩就業保民生,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努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
開展消費扶貧行動,支持扶貧產業恢復發展。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深化東西部扶貧協作和中央單位定點扶貧。強化兜底保障。搞好脫貧攻堅普查。接續推進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力讓脫貧群眾邁向富裕。
2020年7月,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開展2020年脫貧攻堅督查工作。本次督查的主要任務是,對中西部22個省份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回頭看」、成效考核、「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檢視問題、問題排查等發現問題整改工作開展督查,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與基層共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確保如期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督查重點關注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消費扶貧、公益崗位、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幫扶等工作,同時關注各地克服疫情影響情況、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情況、防範洪澇地質災害等風險情況、脫貧攻堅普查前期准備情況等。對2019年退出貧困縣進行抽查,重點檢查退出質量,特別是「兩不愁三保障」實現情況。
⑷ 全國已有21個省區市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分別是哪些
截至2020年11月21日,甘肅、廣西、四川、寧夏、新疆、雲南、安徽、江西、河北、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河南、湖南、海南、重慶、西藏、陝西、青海、湖北等21個省區市的貧困縣,實現了全部脫貧摘帽。甘肅省政府2020年11月21日宣布,甘肅全省75個貧困縣已全部摘帽退出。
甘肅省共有75個貧困縣,其中58個是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縣。中共十八大以來,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到2019年底,有67個縣陸續摘帽退出,但還剩下東鄉縣、臨夏縣、通渭縣、岷縣等8個深度貧困縣未退出。經省級行業部門單項驗收核查、第三方評估檢查等程序後,甘肅省政府研究同意8個縣從貧困縣序列退出。
(4)為什麼中國脫貧看甘肅擴展閱讀:
甘肅省政府表示,下一步,將繼續發展特色產業,保持攻堅態勢,進一步查漏補缺,做到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11月20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發布通知,批准融水、三江、那坡、樂業、隆林、羅城、大化、都安8個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至此,廣西106個有扶貧開發工作任務的縣(市、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5379個貧困村全部出列,54個貧困縣全部清零。至此,廣西歷史性地告別了絕對貧困。
⑸ 2020年中國有百分之多少地區已經脫貧
2020年,經過7年多的精準扶貧,特別是經過4年多的脫貧攻堅戰,現行標准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從9899萬人減少到去年底的551萬人,貧困縣從832個減少到今年的52個。
財政部下達1136億元專項扶貧資金,重點加大對「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支持力度,專門安排「三區三州」144億元,並將資金分解到具體區、州。也就是2020年脫貧攻堅重點扶持「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
(5)為什麼中國脫貧看甘肅擴展閱讀:
三區三州的「三區」是指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省藏區;「三州」是指甘肅的臨夏州、四川的涼山州和雲南的怒江州,是國家層面的深度貧困地區。
「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區80%以上區域位於青藏高原區。由於當地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弱、貧困程度深。但這些地區自然人文景觀和旅遊資源很豐富。所以國家決定通過旅遊開發推進當地產業轉型升級、脫貧攻堅,讓「三區三州」旅遊大環線應運而生,達到脫貧攻堅的效果。
參考資料來源:鳳凰網-七年來中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9300多萬
⑹ 甘肅省精準脫貧七個一批的具體內容
甘肅省在精準識別、完善建檔立卡數據、摸准脫貧需求的基礎上,精準實施 「七個一批」脫貧攻堅:
1.發展生產脫貧一批
2.轉移就業脫貧一批
3.易地搬遷脫貧一批
4.生態補償脫貧一批
5.教育脫貧一批
6.醫療救助脫貧一批
7.社會保障兜底脫貧一批。
(6)為什麼中國脫貧看甘肅擴展閱讀:
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央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省委十二屆十七次全體會議和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精神,持續推動落實「1+17」精準扶貧方案,深化行業扶貧的成效,根據省委省政府《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意見》要求,現就加強和完善「七個一批」及危房改造、安全飲水等到戶措施,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行清單式管理相關工作通知如下:
一、精準聚焦貧困人口。省扶貧辦要加強精準扶貧大數據管理平台數據統計分析,及時向省直相關行業部門提供通過特色產業發展、勞務輸出、易地搬遷、生態保護、加強教育、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等「七個一批」及危房改造、安全飲水等措施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初步數據。
省直相關行業部門要按照行業政策和標准,組織指導本系統進行逐戶核查,根據致貧原因和脫貧需求,找准「七個一批」及危房改造、安全飲水等對應貧困人口、區域分布和具體類型,形成通過本行業精準扶貧措施實現精準脫貧的管理清單,並及時對接到全省精準扶貧大數據管理平台。
作為行業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措施落實、進度統計、巡查督查和成效考核的重要依據,由行業部門實行動態管理,確保「1+17」到戶政策的落實,確保貧困人口得到實實在在的扶持。
二、落實精準幫扶措施。省直相關行業部門要加強「七個一批」及危房改造、安全飲水等行業扶貧政策的梳理和對接爭取,對「1+17」方案裡面涉及到但扶持力度沒有中央大的,按照中央部署加大扶持力度;方案裡面沒有但中央已經部署的,進一步充實完善,加快推進落實;
中央沒有涉及而我省已經推進的,繼續兌現承諾,加大力度實施。要組織指導本系統逐戶逐人掌握致貧原因,找准行業扶貧政策項目與貧困戶脫貧需求的結合點,制定切實可行的幫扶計劃,督促落實到戶到人幫扶措施,確保每個貧困人口有行業部門政策幫扶,按需求落實幫扶措施。
對已經脫貧的貧困人口,要留出緩沖期,在攻堅期內保持相關行業扶持政策不變,支持力度不減,確保實現穩定脫貧。
三、建立到戶工作台賬。省直相關行業部門要對核准後的通過「七個一批」及危房改造、安全飲水等措施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進行認真分析研究,摸清特殊困難和需求,逐級分類建立到戶工作台賬,明確幫扶責任、幫扶內容、完成時限,實行一戶一策、掛圖作戰。
改進精準扶貧大數據管理平台行業措施落實進度的統計方式,由行業部門按行業政策標准負責統計內容設計,統計數據採集、審核等工作,每季度負責在全省大數據管理平台錄入,做到信息真實、資料齊全、數據准確、賬實相符,從源頭上解決行業統計數據和大數據平台統計數據「兩張皮」的問題。
四、加強行業動態管理。各級行業部門要按照「1+17」精準扶貧政策,實時監測行業精準扶貧措施落實情況,做到底數清楚、扶持精準,有進有出、動態管理,特別是對返貧、新識別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及時納入給予扶持;
對當年預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根據退出驗收辦法,制定完善行業具體驗收標准,並據此提出認定意見,為貧困人口脫貧、貧困村退出和貧困縣摘帽提供依據。
五、強化工作指導培訓。省直相關行業部門要根據《甘肅省貧困退出驗收辦法》和《全省貧困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黨政正職經濟社會發展實績考核實施方案》規定的考核驗收標准,制定本行業系統清單式政策措施到戶到人實施方案。
圍繞「七個一批」及危房改造、安全飲水等行業指標,加強對基層幹部的業務培訓和工作指導,使基層幹部熟悉和掌握行業到戶到人政策措施,著力提升做好行業精準扶貧的能力和水平;
深入開展調研督查,及時總結經驗、發現問題、推廣典型,不斷推動行業精準扶貧到戶到人政策措施落地見效,形成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
六、嚴格各級工作責任。各市州、縣區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加強統籌協調,層層落實責任,充分調動和發揮各行業部門在脫貧攻堅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構建起責任清晰、各負其責、合力攻堅的責任體系,做到步調一致、協同作戰、履職盡責。
要健全完善行業部門定期述職制度和行業扶貧考核監督機制,把行業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落實情況作為部門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嚴肅查處到戶到人脫貧措施弄虛作假、編造數據等問題。
網路-甘肅省農村扶貧開發條例
⑺ 甘肅定西縣如何脫貧
甘肅定西環境相對比較乾燥,主要經濟作物以土豆和大豆為主,大多人靠打工為生,想在短期內脫貧不是一件容易的是。因為我也是定西人,也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總體上說甘肅定西想依靠自身的資源致富不大可能,一沒有資源,二是缺乏人才引進,三是當地政府腐敗。就個人觀點,我們只有大量引進高素質人才,高水平技術,科學種植,然後就我們的土豆和大豆進行深產品加工,成立自己的品牌,而不是以低價輸出,讓別人去做品牌;還有就是我們可以大力發展養殖業,同樣引進技術,科學養殖然後高價輸出。而這一點就要靠當地政府的扶持和經濟領頭人的帶動作用。
這是個人的一些簡陋的觀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⑻ 甘肅省精準扶貧戶上脫貧的12項指標是什麼
甘肅省建立精準扶貧工作12項指標是:
(1)人均可支配收入高於當年貧困線,並達到或高於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
(2)有安全穩固住房,人均安全穩固住房面積等於或大於30平方米;
(3)飲用安全水,有條件地區接通自來水;
(4)適齡兒童接受9年義務教育;
(5)主要勞動力接受了技能培訓;
(6)有增收門路;
(7)全部人口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8)符合條件人口參加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9)有簡易衛生廁所或衛生廁所;
(10)有通訊設備,有線廣播電視入戶,接通互聯網;
(11)無因病、因學、因婚借貸;
(12)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大於等於當年國家扶貧標准
(8)為什麼中國脫貧看甘肅擴展閱讀:
甘肅省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實施方案總的要求:
為實現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就是通過對貧困村、貧困戶的准確識別並建檔立卡,全面掌握貧困人口的數量、分布、貧困程度、致貧原因、脫貧門路、幫扶措施和幫扶責任等,使所有扶貧措施與貧困識別結果相銜接,因村施策、因戶施策、因人施策。
做到對扶貧對象精準化識別、對扶貧資源精確化配置、對扶貧目標精細化管理、對脫貧責任精準化考核,改「大水漫灌」為「精確滴灌」,扶真貧、真扶貧,確保如期穩定脫貧。主要包括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和精準考核。
精準識別是指通過申請評議、公示公告、抽檢核查、信息錄入等步驟,將貧困村和貧困戶有效識別出來,並建檔立卡。
精準幫扶是指對識別出來的貧困村和貧困戶,深入分析致貧原因,落實幫扶責任人,逐村逐戶制定幫扶計劃,集中力量予以扶持。
精準管理是指對扶貧對象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監測,建立扶貧信息網路系統,實時反映幫扶情況,實現扶貧對象的有進有出,動態管理,為扶貧開發工作提供決策支持。
精準考核是指對貧困村和貧困戶識別、幫扶、管理的成效,以及對貧困縣開展扶貧工作情況的量化考核,獎優罰劣,保證各項扶貧政策落到實處
⑼ 甘肅什麼產業可以脫貧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甘肅從貧困地區實際出發,改變過去依靠傳統農業的單一狀況,堅持市場導向,發展多種富民產業;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讓分散經營的貧困戶搭上規模經營的快車,實現持續增收、穩定致富。
「2017年,我們要力爭在貧困地區新增蔬菜40萬畝、新增水果27萬畝、新增馬鈴薯22萬畝,貧困地區特色優勢產業面積達到2980萬畝左右。」康國璽說。
大數據
據統計,2016年,甘肅省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2681個,佔全省的93%;全省6220個貧困村中有6159個村組建立了合作社,占貧困村總數的99%;有46萬貧困戶加入了合作社,佔到貧困戶總數的69%。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達到9709個,帶動農戶301萬戶。全省探索形成了「各級政府+金融組織+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能人大戶+貧困戶」等幫扶模式,實現了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與貧困戶脫貧增收的互利共贏機制。
「合作社低價提供辣椒種苗,蔬菜站派技術人員到家裡進行指導,4個月的成長期後,合作社的回收價格會高於成本價,可以說是穩賺不賠『零風險』。」隴南徽縣的一位椒農美滋滋地說,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農戶加入合作社。
據了解,近年來徽縣按照「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社會參與、農民主體」的思路,先後列支6393萬元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發展特色產業,建成相關農民專業合作社853個。依託產業扶貧,徽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14年的5632元增加到2016年底的7804元,增幅38.6%;貧困人口從2014年的4.2萬人下降到2016年年底的1.73萬人,下降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