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有哪些需要克服的自然現象

中國有哪些需要克服的自然現象

發布時間:2022-06-29 09:43:50

① 中國十大超自然現象

中國10大超自然現象:
1.日前多家媒體披露,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存在一個「百慕大」區域,30年間吞噬200多艘船隻和1600多人。
2.2004年曾經在網上流傳民眾在西 藏上空拍攝到的龍,形象逼真。
3.一位攝影愛好者於2004年6月22日在飛越西藏雪山時拍攝到兩條奇異的「龍」。
4.杭州蕭山國際機場上空突現的不明飛行物,致使蕭山機場緊急關閉。
5.據漢網-武漢晚報10月25日報導,1998年秋,中國多個空軍基地上空忽然出現UFO,軍方飛機並升空與之周旋,當時有逾百人目擊,空軍司令員也證實此事。
6.「佛光」這個名稱的由來,在中國已有幾千年前的歷史。宗教界人士認為,佛光是從佛的眉宇間放射出的救世之光。近年來,佛光在佛教名山之巔或雲海之上多有顯現,不僅在佛像周圍,甚至在建築物上放射出來。2006年8月13日清晨,江西武功山最高峰金頂景區驚現「雲海佛。
7.雲南瀘西阿廬古洞洞中觀音菩薩驚現神秘佛光。佛光光芒四射,赤、橙、黃、綠、青、藍、紫,盛況空前。光環從一道漸變為多道,直徑約6~8米,持續時間30餘分鍾。
8.樂業大石圍天坑驚現罕見的「天坑佛光」景觀,給景區增添了迷人的風采。當天上午,由於雨後初晴,大石圍天坑內部呈現出「白霧掛半坑」的景觀。當陽光破雲而出照射坑內時,可以看到在接近坑底處有一個圓圓的光碟。
9.黑龍江省建三江農墾局七星農場車隊,61歲的退休職工劉學順家養的兩只鵝中的一個鵝生下了一個帶字的蛋,清晰可見嵌著五個凸起的漢字,其中「神已來到」四個字繞著蛋殼一圈平均的排列,蛋殼的底部還有一個「王」字。
10.1997年,韓國媒體首次報導了清溪寺出現三千年一開的優曇婆羅花,此後這一簇簇神奇的小白花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大陸的幾乎每個省市的金屬、玻璃、塑膠等沒有營養和水的地方神奇綻放。

② 為了防止黃河泛濫我國人民做了哪些措施

河流改道是世界上一種常見的,也是很難避免的自然現象。只要河流在「工作」,河流就有可能發生改道。如果河流上游土質疏鬆,侵蝕和搬運作用特別強烈,河流下游堆積作用就會加強,河流改道的問題就比較嚴重。這一點,黃河就是一個突出例子。

黃河的中、上游流經土質疏鬆而顆粒細膩的黃土高原,地面上又很少有茂密的森林覆蓋,土壤侵蝕十分強烈,洪水季節,一立方米的黃河水中含沙量竟達三百多公斤,就是說十公斤左右的河水中,有三公斤多的泥沙。平均每年黃河帶向下游的泥沙總量達十六億噸之多。河水中的泥沙這樣多,到了下游,有一部分就堆積在河床里,河床必然急劇地升高,一遇洪水,黃河也只好搬家了。

為了防止黃河泛濫,我國人民在黃河下游兩岸修築成兩條一千三百多公里長的大堤,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河防大軍戰斗在黃河大堤上。他們不斷地加固黃河大堤,在堤上種植樹木,把千里長堤建成了一道堅實牢固的「河上長城」。

但是,要想根治黃河,徹底解除黃河對下游兩岸人民的洪水威脅,還要在黃河上、中游下功夫。也就是說,在黃土高原上大力植樹種草,增加植物覆蓋面積,減少流水的侵蝕作用和黃河的泥沙來源。現在,這項工作在黃土高原地區已經普遍地開展起來。

③ 中國應該採取哪些措施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④ 中國常見的自然災害中國有什麼常見的自然災害

自然災害是指給人類生存帶來危害或損害人類生活環境的自然現象。
包括乾旱、洪澇、台風、冰雹、暴雪、沙塵暴等氣象災害;火山、地震、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風暴潮、海嘯等海洋災害;森林草原火災和重大生物災害等。
都很常見。

⑤ 我國氣象災害有哪些及其成因與解決方式…

影響我國的主要氣象災害:
--乾旱,是在足夠長的時期內,降水量嚴重不足,致使土壤因蒸發而水分虧損,河川流量減少,破壞了正常的作物生長和人類活動的災害性天氣現象。其結果造成農作物、果樹減產,人民、牲畜飲水困難,及工業用水缺乏等災害。乾旱是影響我國農業最為嚴重的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相當嚴重。 --暴雨,是短時內或連續的一次強降水過程,在地勢低窪、地形閉塞的地區,雨水不能迅速排泄造成農田積水和土壤水分過度飽和給農業帶來災害 --熱帶氣旋(台風),熱帶氣旋是在熱帶海洋大氣中形成的中心溫度高、氣壓低的強烈渦旋的統稱。造成狂風、暴雨、巨浪和風暴潮等惡劣天氣,是破壞力很強的天氣現象。近年來,因其造成的損失年平均在百億元人民幣以上,像2004年在浙江登陸的「雲娜」,一次造成的損失就超過百億元人民幣 --風雹,風雹災害是指在對流性天氣控制下,積雨雲中凝結生成的冰塊從空中降落而造成的災害。冰雹常常砸毀大片農作物、果園,損壞建築物,威脅人類安全,是一種嚴重的自然災害,通常發生在夏、秋季節里 --低溫冷凍,低溫冷凍災害主要是冷空氣及寒潮侵入造成的連續多日氣溫下降,致使作物損傷及減產的農業氣象災害。嚴重凍害年如1968、1975、1982年因凍害死苗毀種面積達20%以上 --雪災,長時間大量降雪造成大范圍積雪成災的自然現象。危害有:嚴重影響甚至破壞交通、通訊、輸電線路等生命線工程,對人民生產、生活影響巨大

⑥ 關於預防自然災害國家都有哪些對策

我國政府對突發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對策研究綜述摘要:目前我國正處於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各種突發公共事件接連不斷, 自然災害便是突發公共事件表現突出的一種,常常給人們帶來生命和財產損失,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秩序遭到破壞。政府通過建立和健全新的政府應急管理體制和機制,不斷提高政府對突發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能力。近年來學者的相關研究很多,在理論上形成了比較系統的理論,本文主要介紹部分有借鑒價值的觀點,以次不斷學習掌握有關知識。關鍵詞:公共事件 突發自然災害 應急管理 近年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來,我國的基尼系數已接近0. 5,社會正處於動盪期,台風、海嘯、礦難、空難、地震、火災、騷亂等接連不斷,恐怖襲擊、疫病傳播、生態災難也時有出現,威脅到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03年「非典」蹂躪中國大地、從口蹄疫情到禽流感,從全國的手足口病, 到今天的汶川大地震突發自然災害接連不斷,給人們帶來生命和財產損失,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秩序遭到破壞。 一、突發公共事件的界定 突發公共事件是從公共管理角度研究危機的專用術語,主要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傷亡、重大財產損失和重大社會影響,是對公共安全、社會穩定、國家政權有較大影響的突發公共事件或狀態。 從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依據,突發事件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按照《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根據突發事件的發生過程、性質和機理,突發公共事件主要分為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四類。自然災害是由於自然現象的異常變化作用於人類社會,從而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社會秩序混亂,影響和阻礙社會經濟發展的事件。以自然災害發生的主導因素(地理屬性)為依據,可把自然災害分為四大類:氣象氣候災害、地質地貌災害、水文海洋災害、生物災害。此外,宇宙空間和太陽系的一些天體的特殊運動現象也會對地球和人類社會構成不同程度危害,這就是天文災害(星災)。不同類型的自然災害其形成原因和特點又各不相同,給人們造成的影響和危害在范圍、程度上也不相同,應當採取適當的措施加以應對。自然災害作為突發公共事件的一類,常常會給人們帶來生命和財產損失,應當採取措施積極應對,以盡可能降低其造成的危害。① 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意義自然災害除了具有一般突發公共事件的突發性、公共性、危害性等特點外,還具有其不同於其他突發公共事件的一些特性。在形成原因、影響范圍、時間、傳播形式等多方面,自然災害區別於其他突發公共事件,在應對時要充分考慮這些特性,採取適當的應對措施和救助手段。自然災害是突發公共事件的一類,自然災害的應急管理應當遵循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的原則。②二 、我國政府對公共突發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一系列對策從目前國內外學者觀點看,對應急管理的界定一般包含兩層含義: 一是說明應急管理的目的; 二是說明應急管理應該採取什麼管理行為。基於以上考慮, 所謂應急管理, 就是通過一系列有效管理行為來預防和處理突發公共事件, 以使公共組織及其成員擺脫危機狀態的行為過程。其宗旨是通過提高政府應對突發危機事件的預警能力和救治能力,及時有效地處理危機,迅速恢復社會穩定,將突發危機事件帶來的危害盡量降低到最小程度。主要對策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提高公眾對公共突發事件發生的認識要有效地應對突發事件, 增強防災、減災的意識。平時應進行關於應對自然災害知識的宣傳教育並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以提高人們的防災減災意識。應當加強科普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防災、減災意識,通過各種途徑,積極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普及教育,提高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和減災意識,調動全社會的力量,開展和做好「以人為本,預防為主,群策群力,防治結合」的防災、減災工作。自然災害在目前雖然不可能完全避免,但是應當樹立防災意識,盡量避免自然災害的發生;一發生,則積極應對。可以通過培訓提高人們的防災、減災意識,增強人們對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認識和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及水平。③2.加強自然災害應急預案建設 應急預案又稱應急計劃,是針對可能的重大事故(件)或災害,為保證迅速、有序、有效地開展應急與救援行動、降低事故損失而預先制定的有關計劃或方案。自然災害應急預案是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重要內容,對於自然災害應急管理而言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由於自然災害具有突發性、不確定性、危害性等特點,在平時加強對自然災害的監測非常重要,但是在當前的科學技術水平下,對於某些自然災害還是無法准確地進行預測,不能避免其發生,那麼就必須採取積極措施應對。如果自然災害一旦發生,有關部門則可以根據預案並結合實際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對自然災害進行處置。因此,應當加強自然災害應急預案建設,以提高自然災害應急管理能力。3、加強中央政府與地方各級政府之間的合作,改革減災管理體制針對轄區所發生的自然災害的嚴重性程度,明確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在自然災害風險綜合行政管理體系中的責任,加強轄區自然災害區劃、減災規劃、應急預案編制、應急行動、救災救濟基金、恢復與重建等項工作,從而實現明確目標、分級負責、協同作戰,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整合上述關於區域自然災害風險綜合行政管理功能。這是政府的有關指導意見。 4、做好日常戰略物資儲備工作 建立國家的戰略物資儲備制度。戰略物資就是指關繫到國計民生的糧食、能源、礦產資源、醫療設備等,這些對應付緊急事件、特別是災難的救助和災後的重建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戰略物資的儲備還應該考慮到地理上的安全性和分布情況,以保證在關鍵時候能夠迅速發揮作用。例如按照國際上的慣例,石油進口達到本國石油消費的7 %就是警戒線,而應該制定相應的戰略石油儲備計劃,一般來說,這種儲備應該為90 天的進口量。所以我國建立戰略石油儲備制度迫在眉睫。其他如糧食、礦產、金融方面的儲備也都是如此。在應急管理中,人力和物力上能否及時得到保障是整個行動成敗的關鍵。所以政府有權根據情況啟動各種戰略物資儲備;有權號召全體公民共同努力處理全國或者局部地區的戰備、救災搶險等緊急狀態;也有權在必要時強制有關公民有償提供一定勞務或者財物的措施。世界各國的法律對此都有規定。④ 在這次汶川震中,國家很多物質儲備出現了緊缺,給救災帶來了諸多不便。5、建立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的規章制度為有效應對突發公共事件, 西方發達國家首先開展的工作就是建立和完善相應的法規制度,統一政府在應急管理中的職、權、責, 確定依法管理的法制原則。我國雖然也制定和頒布了一些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法律和法規, 但是這些法律本具有很強的部門特徵, 難以整體協調, 其核心問題在於我國缺乏一部關於緊急狀態與行政緊急處置法。有必要通過健全和完善緊急狀態與行政緊急處置法律制度, 把我國的應急管理納入法治化軌道, 一旦發生重大危機和突發事件, 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護絕大多數公民的生命安全, 維護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與此同時,我國政府還要不斷健全和完善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幹部在應對危機與處理突發事件中的法律責任。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最終解決得如何, 取決於我國體制改革和法制化程度, 取決於人們對危機問題的認識和理解程度, 取決於我國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理論研究的深度。為了保證應急管理的質量,就需要對應急管理的全過程進行實時的監控,並且根據事態的發展迅速作出相應的調整。這種監控,一方面是根據下面的具體實施情況,發現應急管理的措施本身所有的弊病,及時作出調整。這中間的關鍵是保障信息傳輸渠道的雙向和有效,也就是說要保障信息來源的多元化和客觀性。這就不僅要靠政府機關的內部信息系統,還要廣泛依靠學術單位、民間機構、新聞媒體的廣泛參與。因為下級機關由於利益的考慮,提供的反饋信息往往是不準確的,多報喜少報憂,很容易造成信息上的誤導。另一方面,就是根據監控的情況,對於執行不力的具體行政行為當事人進行及時的撤換和處理。6、尊重公眾的知情權,健全政府信息公開制度。面對突發事件, 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門的常規動作就是「捂蓋子」封鎖消息或者出於各種目的的虛報、瞞報、緩報、漏報。但事實「, 謠言止於智者」。有專家提出,「有時候, 災難所引發的恐慌會比災難本身更具有破壞性。災難僅僅是侵害了人的肉體, 在一定范圍內有殺傷力; 恐慌則摧毀人意志,能夠導致整個社會混亂。」所以,有效進行信息的預防、發布、引導和批駁,尊重公眾的知情權,把群眾欲知、想知、應知的信息及時、准確、完整地告知群眾, 既可以矯正視聽, 避免信息傳遞失真, 提高政府公信力, 又可以有效避免和控制事件升級。尤其是在資訊高度發達的今天,政府的權威信息傳播得越早、越多、越准確, 就越有利於維護社會穩定和政府的威信。所以政府應該加快信息公開制度化建設, 提高政府透明度, 更好地發揮主流傳媒的作用。同時,政府也必須要重視全民的危機管理教育, 積極引導人民群眾樹立正確的輿論、信息觀。7、積極動員社會力量支持參與救災危機的救助,不能僅靠政府的力量,還應動員社會力量的參與,這樣不僅有助於緩解危機在公眾中產生的副作用,使公眾了解真相,消除恐懼,起到穩定社會、恢復秩序的作用,而且調動各種社會資源進行危機救治,可以降低政府救治危機的成本,建立國際溝通與協作機制。當今世界,是一個全球化的世界,現代技術的發達,資訊和人口在全球范圍內日益頻繁的流動,使得地球上任何一次大的災難都變成不僅是本地的,而是全球性的災難,如印度洋海嘯事件。在這個變得更加相互依賴的世界中,政府要有全球化眼光,要與國際組織在危機管理方面擴展合作。在危機管理上,我們要積極爭取國際性的組織和地區性的組織在資金、人員、技術、教育和培訓、以及道義上的支持,同時加強與國際組織在信息方面的溝通,通過溝通協作機制的建立,加強國際國內合作,充分利用國際資源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以實現地區、國家之間的相互促進與共同發展。⑤ 汶川地震後,中國的企業和個人紛紛捐款捐物,世界很多國家和國際組織也向中國伸出了援助之手,有效的幫助了抗震救災工作的順利開展。 8、危機結束後的善後處理工作 危機結束後,還要進行危機管理總結,徹底清除復發隱患和同類事件發生的根源;消除由於危機造成的不良影響,重振政府形象。建立危機的善後處理系統,是危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做得不好,同樣會帶來一系列問題,有時還會演變成新的危機。因此必須克服重事態平息、輕善後處理的錯誤做法,將善後工作作為處理危機事件的重要一環。建立危機的善後處理系統,一是設置做好善後工作的專門機構,迅速制訂善後工作的基本思路與基本對策;二是加強政府的危機公關。在汶川地震發生後,公眾心理是十分脆弱的,,政府進行心理救治,以擺脫危機陰影。三是在危機善後處理工作結束後,政府應建立危機資料庫,要充分發揮危機評估系統的作用,對危機後果、將來的形勢動向進行分析評估,從中探求規律性的東西,藉以彌補危機暴露出的管理漏洞和工作失誤,並排除潛在的危機,為政府機關及其公務人員進一步提高危機處理能力、管理水平及預防和有效解決新的危機事件提供參考。 總之,在我國, 危機管理的研究基本上處於起步階段,仍屬一個全新課題。這就需要我們理論界和實踐部門通力合作, 選擇各種典型案例進行剖析, 尤其要對眾多國外比較成型的相關案例進行挖掘,力爭從理論總結到實踐運作全方位尋求符合我國國情、政情的解決方案, 以推進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理論的進展。要加快應急管理的法制建設,形成有中國特色的應急管理法制體系,把應急管理工作納入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軌道。提高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強應急管理預案研究,科學論證,積極演練;提高應急裝備和技術水平,加快應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設,形成國家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的科技支撐體系。

⑦ 現階段我國面臨的主要生態問題都有哪些

現階段我國面臨的主要生態問題有如下幾點:
一是生態空間遭受持續威脅。城鎮化、工業化、基礎設施建設、農業開墾等開發建設活動佔用生態空間;生態空間破碎化加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河流水電水資源開發和工礦開發建設,直接割裂生物生境的整體性和連通性;生態破壞事件時有發生。避免生態環境遭受破壞,企業就要首當其沖,做好表率,蒸汽鍋爐保養是一項環保的工作計劃。
二是生態系統質量和服務功能低。全國土壤侵蝕、土地沙化等問題突出,城鎮地區生態產品供給不足,綠地面積小而散,水系人工化嚴重,生態系統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凈化空氣的作用十分有限。平時做好蒸汽鍋爐保養工作。
三是生物多樣性加速下降的總體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資源過度利用、工程建設以及氣候變化影響物種生存和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我國高等植物的受威脅比例達11%,特有高等植物受威脅比例高達65.4%,脊椎動物受威脅比例達21.4%;遺傳資源喪失和流失嚴重,60%-70%的野生稻分布點已經消失;外來入侵物種危害嚴重,常年大面積發生危害的超過100種。蒸汽鍋爐保養好了,生態環境就會減少破壞。

⑧ 中國常見的自然災害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種類最多的國家,其中對我國影響最大的自然災害有七大類。
1、氣象災害
氣象災害有20餘種,主要有以下種類:
(1)暴雨:山洪暴發、河水泛濫、城市積水;
(2)雨澇:內澇、漬水;
(3)乾旱:農業、林業、草原的旱災,工業、城市、農村缺水;
(4)乾熱風:乾旱風、焚風;
(5)高溫、熱浪:酷暑高溫、人體疾病、灼傷、作物逼熟;
(6)熱帶氣旋:狂風、暴雨、洪水;
(7)冷害:由於強降溫和氣溫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樹受害;
(8)凍害:霜凍,作物、牲畜凍害,水管、油管凍壞;
(9)凍雨:電線、樹枝、路面結冰;
(10)結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凍,雨雪後路面結冰;
(11)雪害:暴風雪、積雪;
(12)雹害:毀壞莊稼、破壞房屋;
(13)風害:倒樹、倒房、翻車、翻船;
(14)龍卷風:局部毀滅性災害;
(15)雷電:雷擊傷亡;
(16)連陰雨(淫雨):對作物生長發育不利、糧食霉變等;
(17)濃霧:人體疾病、交通受阻;
(18)低空風切變:(飛機)航空失事;
(19)酸雨:作物等受害。
(20) 沙塵暴:人畜死亡、建築物倒塌、農業減產、大氣污染、表土流失。
2、海洋災害
海洋災害主要有如下種類:
(1)風暴潮:包括台風風暴潮、溫帶風暴潮;
(2)海嘯:分遙海嘯與本地海嘯2種;
(3)海浪:包括風浪、涌浪和近岸浪3種,就其成因而言又分台風浪、氣旋浪;
(4)海水;
(5)赤潮;
(6)海岸帶災害:如海岸侵蝕、滑坡、土地鹽鹼化、海水污染等;
(7)厄爾尼諾的危害。
(8)反厄爾尼諾的危害。
3、洪水災害
(1)暴雨災害;
(2)山洪;
(3)融雪洪水;
(4)冰凌洪水;
(5)潰壩洪水;
(6)泥石流與水泥流洪水。
4、地震災害
(1)構造地震;
(2)陷落地震;
(3)礦山地震;
(4)水庫地震等;
5、農作物生物災害
(1)農作物病害:主要有水稻病害240多種,小麥病害50種,玉米病害40多種,
棉花病害40多種及大豆、花生、麻類等多種病害;
(2)農作物蟲害;主要有水稻蟲害252種,水麥蟲害100多種,玉米蟲害52種,棉
花蟲害300多種,及其它各種作物的多種蟲害;
(3)農作物草害:約8000多種;
(4)鼠害。
6、森林生物災害
(1)森林病害:2918種;
(2)森林蟲害:5020種;
(3)森林鼠害:160餘種。
7、森林火災
國家科委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自然災害綜合研究組將自然災害分為七大類: 氣象災害、海洋災害、洪水災害、地質災害、地震災害、農作物生物災害和森林生物災害和森林火災 不懂繼續追問。。希望對樓主有幫助。。希望樓主採納。。謝謝

⑨ 生活中的自然現象有哪些

自然現象指自然界中由於大自然的運作規律自發形成的某種狀況,其完全不受人為主觀能動性因素影響。如月有陰晴圓缺,四季變化,氣候的冷暖,刮風下雨,白天黑夜等。

1、閃電。

閃電是雲與雲之間、雲與地之間或者雲體內各部位之間的強烈放電現象(一般發生在積雨雲中)。通常是暴風雲(積雨雲)產生電荷,底層為陰電,頂層為陽電,而且還在地面產生陽電荷,如影隨形地跟著雲移動。正電荷和負電荷彼此相吸,但空氣卻不是良好的傳導體。

⑩ 中國四大自然現象

吉林霧凇、長江三峽、雲南石林、桂林山水

閱讀全文

與中國有哪些需要克服的自然現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美國土地哪個大 瀏覽:541
伊朗靠近伊拉克城市叫什麼 瀏覽:449
中國最火的河是什麼河 瀏覽:556
英國有多少人打新冠疫苗 瀏覽:857
為什麼印度人叫印度三哥 瀏覽:94
人民幣五千可以換多少越南幣 瀏覽:873
中國有哪些疾病和災難 瀏覽:453
中國代工的耐克如何 瀏覽:854
義大利的餐館在哪裡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240
肯塔里在印尼什麼省 瀏覽:118
印尼買房子需要多少錢 瀏覽:519
在越南出國工作如何 瀏覽:801
越南網站看延喜攻略網址是什麼 瀏覽:307
越南紅雞一斤多少錢 瀏覽:429
義大利進口電腦裁床有什麼牌子 瀏覽:849
20歲以下的中國人有多少人 瀏覽:284
在哪裡有批發便宜的越南泡沫拖鞋 瀏覽:414
佩奇義大利面視頻怎麼做 瀏覽:952
伊朗藏紅花什麼人不能吃 瀏覽:730
藝術鑒賞常識中國畫如何欣賞 瀏覽: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