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十八個朝代名稱是怎麼來的
我國歷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紛繁。每朝代的創建者要首先辦的第一件事就是確立國號(朝代名稱)。國號就是一個國家的稱號。名不正言不順,確立了國號就名正了,代表一個新的朝代從此誕生。同時這也是有說法的:《史記·五帝本紀》曰:「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
那麼國號由什麼決定呢?一般來 說大致有五個來由: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封號、爵位;源於創建者原始所有或政權統治的區域;源於宗族關系;寓意吉祥。
1.夏:據傳禹曾受封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
《史記 夏本紀》載,「禹。。。。。。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後,姓姒氏」。「後」字在古文中從女,作「尊母」解。是原始社會從女性氏族過渡到男性氏族主導的一種歷史遺存。換做現代漢語其實就是「王」的意思。例如,大禹的名字由來,就是象徵其母所屬,以蛇(龍)為圖騰的氏族徽號。
夏朝在事實上為大禹之子--啟,所開創。「夏」字在甲骨文中為蟬形,由此可推出,「蟬」當是夏啟之母所屬部落之圖騰。《史記 夏本紀》,「夏後帝啟,禹之子,其母塗山氏之女也」。當時塗山氏族部落所居之地----塗禹山,即在今天的四川汶川。該氏族以蟾蜍為部落圖騰。
古文中「蜍」通「蟬」,李白《古朗月行》中有「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之句。因此可見,夏由蟬來,蟬由蜍生,汶川即是祖庭,蟾蜍乃是神獸,意義甚明。至於其餘的各種美好的引申意義,小熊就不廢話了。
2.商:相傳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詩·商頌·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玄鳥即燕子,商以玄鳥(由燕子神化鳳凰)為圖騰崇拜,由圖騰崇拜進而族名,由族名進而國號。
商為本號,殷為別號。商殷是周人及後世對商的稱呼,「殷」通「夷」,作持弓之民解。周人在西,商人在東,呼商人為殷人,類似於舊時上海人稱呼外地人為阿鄉是同樣的道理。
3.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甲骨文「周」字寫法為「田」形,周人重農,則表示田疇、種植的周遂成為族名,進而由族名上升為國名。周的始祖稷為農神,稷(穀子)便成為周人的圖騰。
順便說說今人的誤解,近代學者多用西方語音學來訓詁古文,恰如用刀叉來吃米飯一樣,錯漏百出。例如,用音律訓詁,周居然會變成氐羌之種。東方象形文字訓詁,自然要從字形,字義入手,才是正途。
還有一種錯謬,就是出口轉內銷,用西文漢譯來詮釋經典,感覺上就像是用筷子來插牛排一般,古怪奇幻。例如著名的笑話,「中國」一詞來自英文瓷器(China),事實上,在甲骨文中,「中」作旌旗解,「國」作一人持干戈以衛社稷解。合在一處,即是諸侯聚集於周天子旌旗之下,尊王攘夷之象徵。而英文中的「China」一詞詞根,來自於梵文中的「Cina」。
4.秦:據《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並賜給了一小塊土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谷名)。後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國。
甲骨文中「秦」字寫法為「禾」形,禾,一種密植叢生的穀物,民間叫草谷,用作牲畜飼料。秦人祖先非子為周朝養馬,藉助於禾這種大量種植的草谷,養馬業取得成功,得以立國,為標志立國之根本,秦遂成為國號。
秦始皇南巡,為厭東南王氣,改金陵為秣陵。秣即是一種養馬的草料。繼續往下推的話,《推背圖》雲,「稱王只合在秦州」,當年太祖西狩,秦本為禾,草谷亦稱毛谷,有貓兒尾之別號。而某公號介石,恰好定都於秣陵,如此巧合,焉能不敗?
5.漢:項羽封劉邦為漢王,以後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國號稱「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後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之分,從時間上有「前漢」和「後漢」之分。
楚霸王項羽封劉邦於漢中,漢中本為雙語詞。「漢」為漢水,「中」為當地巴人泛語,例如巴人口中所稱的閬中,黔中各處。漢中原意,不是指漢水中游,而是泛指漢水流經的地域。
「漢」在甲骨文中作水旁立一持干戈之人,形如「漍」字,到了秦小篆里才做「漢」,水旁從堇,堇本意是黃色的黏土。大體而言,無論是持戈以厭水,還是水來土擋,都是體現諸夏先民對於洪水來襲的恐懼。
引申下去,就是對外來入侵,尚水德的胡族的抵觸,例如滿清,從失去漢土的洪門開始,一直到興起於武漢黎元洪,無一例外都對這個水德異常的避諱。直到最後袁世凱,慰廷,容庵,項城,從姓名,字型大小,到郡望,全都應土德,真正做到了以土厭水,堪稱最完美的收官之作了,可惜最後棋差一招,稱帝的時候,沒有應准本命星,偏偏要去尊火德,改元洪憲,莫名其妙的把自己的土德給放棄了,自毀前程,可惜。
6.魏: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
魏,表面意義,曹操曾受封於鄴城,為戰國魏國故地。暗裡則是為了應讖「代漢者當塗高」。古代天子、諸侯宮門上巍然高出的樓觀稱闕或觀,因其巍然而高也稱魏闕。當塗高者,塗意指路,高指高大,意思便是當著大道的高大建築物,魏闕便是如此。
7.蜀:劉備以四川為活動地區,蜀指四川,歷史上也稱「蜀漢」。漢指東漢的繼續。
也可以稱為季漢,相對於劉邦的(前)漢 ,劉秀的(後)漢,大概可算第三帝國了,算是NB了,可惜爺兩的名字不好,一個備,一個禪,合在一起,不吉利到了頂點。
8.吳:孫權活動於長江下游一帶,歷史上曾建吳國,曹魏曾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地位在東,也稱「東吳」。
孫權所據江東之地,在秦漢時習稱吳地,而吳地一稱可溯源至先秦吳國,由是曹丕封孫權為吳王,進而成為孫權建國之國號。《吳越春秋》載,周王姬昌的兩個哥哥,不知是主動讓位,還是被逼逃走,最後在東南建立國。一個叫泰伯、一個叫仲雍,其中仲雍又名虞仲,「虞」通「吳」。因此就有了後來的吳國。
9.晉:司馬昭逼魏帝封他為「晉公」,滅蜀後進爵為晉王。後來他的兒子司馬炎繼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晉」。
表面意思,司馬氏的封域「皆晉之故壤」,暗裡,司馬昭又始封高都公,「高都」應讖語「代漢者當塗高」,並且司馬昭由高都公進封晉王,《說文解字》釋:「晉,進也」,顯示由「高都」進到「更高(晉)」的層層推演關系。
當時三分天下,號晉,又有三分歸於一統的寓意。戰國時,韓趙魏三家分晉,此刻司馬氏希望受魏禪,承漢統,比肩周晉,擺明了是要樹三面大旗的。
10.隋: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隋文帝後襲用此封爵,稱為「隨朝」。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為「隋」。
楊堅父楊忠封爵隨國公,楊堅襲封,隨後進爵為隨王,按當時禪讓的習慣,國號沿用前朝爵號為國號,楊堅遂啟用「隨」為國號。但為避「隨」之惡意,繁體為「隨」,楊堅去不詳之「走」旁,古文中做乍行乍走解,得隋。
但據後人考證,隋又作裂肉解,即祭祀後殘余的肉,更加的不吉利,於是隋朝國祚更短。
11.唐: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太原起兵後,李淵稱「唐王」,後廢楊侑建唐朝。
李淵祖父李虎,先祖因家世居住之地為傳說中的陶唐氏帝堯始封唐國,而被北周追封為唐國公。有關陶唐氏帝堯的遺跡,涉及地域廣泛,有今山東、河北、河南、山西等省,至於北周追封李虎為唐國公,則源自河北的遺跡。
12.遼:遼原稱「契丹」,改「遼」是因居於遼河上游之故。
13.宋: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使,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趙匡胤為宋州節度使。故陳橋兵變後,發跡在宋州,國號曰「宋」。
後周恭帝柴宗訓繼位後,封趙匡胤為宋州節度使,及至陳橋兵變,禪周建國,遂以宋為國號。追根朔源,。「宋」,又源自於微子啟以商嗣的身份受周分封為宋公,建都商丘,是為宋國。更巧的是,趙匡胤的老豆,名字里就有個「殷」字。宋又秉火德,稱炎宋,是從更NB的大火星座的源頭論起的。因此日後金亡時的紅襖軍,元亡時的紅巾軍,都是奉宋年號的。
14.西夏:拓跋思恭占據夏州(今山西橫山縣),建國時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稱「西夏」。
15.金: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位於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傳其水產金,女真語「金」為「按出虎」。
16.元: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有的認為與佛教有關。
17.明: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之一,是繼承郭子興而發展起來的,郭子興屬於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藉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治,所以又稱「光明教」。白蓮教的首領韓山童稱「明王」(他的兒子韓林兒稱「小明王」),都體現其教義宗旨。朱元璋不僅曾經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他曾為小明王左副元帥)。朱元璋取得政權後,國號稱「明」。元末明教首領韓山童、劉福通發動紅巾起義,倡言:天下當大亂,彌勒佛下生,明王出世。後,韓山童子韓林兒稱帝建國宋,號「小明王」。朱元璋始隨郭子興,及郭病亡悉有所部並奉韓宋政權為正朔,朱元璋早年亦加入明教,深受教義影響,及至稱帝,遂建國號大明。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徐壽輝的政權也稱宋,只不過後來明朝建立,為了維護正統地位,把徐宋刪出正史,編了一個低劣的「天完」政權,惡搞了他一把,順便又踩了繼承徐宋的陳友諒的漢政權一腳。
18.清: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女真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後金)。後金為了向外擴展,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系,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洲」,把「金」改為「清」。在宋時女真人受制於契丹人,他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是「鐵」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鐵更堅強有力,可以壓倒「遼」。「金」改「清」的原因,史學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
㈡ 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名稱的由來
一、夏
夏是中國第一個王朝。關於夏朝這個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較為確切的說法:
第一種是司馬遷的《史記—夏本紀》中這樣記載:
「太史公曰:禹為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
司馬遷認為,大禹的後代分了好幾個方國諸侯,其中夏後氏位列最前,實力最為強,因此就以它的名稱夏作為朝代稱號。
另一種說法則見於《帝王世紀》:
「禹受封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陽翟是也。」
因為當年大禹被封在 陽翟,封為夏伯,因此就以這個爵位作為王朝的名稱。
二、商(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
同樣在司馬遷的《史記—殷本紀》中,對於商的起源是這樣記載的:
「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親,五品不訓,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寬。」封於商,賜姓子氏。」
也就是說,商族的始祖契因為幫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到舜帝的贊譽,於是被分封到商這個地方,這是商族的起始。
當大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的時候,商族是以諸侯的形式臣服於夏王朝,直到四百年後,由成湯取代了夏王朝,建立新王朝——沿用了商族的名稱命名了王朝名稱。
三、周(公元前1046年—前256年,包括西周與東周)
關於周這個稱謂的誕生,司馬遷在《史記—周本紀》中有簡單的描述:
「後稷居邰,太王作周。」
這里的太王,即是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周族人自後稷以來,直到古公亶父才有了周族這個概念,「周」字最初寫法是:上田下口,上下合成,後來演變為周字。
西周建都鎬京(即今天西安一帶),(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東周分為春秋與戰國,建都洛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四、春秋與戰國
東周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一般是以公元前433年三家分晉為終止。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因此也就將這段歷史成為春秋時期。
戰國,承接春秋,以三家分晉為開始,止於秦國一統天下。因為漢代劉向的《戰國策》是記載這段歷史的重要文獻(劉向敘錄曰:「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蓋為戰國。」)因此,人們稱這個時期為戰國時期(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
五、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秦始皇
根據司馬遷《史記—秦本紀》記載,秦國的先祖是被周天子分封到了秦地,並賜姓嬴。
「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
六、漢(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東漢:公元23年—公元220年)
秦滅亡後,劉邦被西楚霸王項羽分封到了漢中,並賜封號漢王。此後,劉邦與項羽共爭天下勝出,稱帝。就以漢作為王朝的稱謂。西漢,是因為劉邦建立的王朝在長安(今西安),位於西部;東漢,則是因為劉秀開創的王朝定都洛陽,位於東部。
七、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
夾在西漢與東漢之間的一個短命王朝。由西漢權臣王莽廢孺子嬰(劉嬰),自立為皇帝,改國號為「新」,史稱「新莽」、「新朝」
八、三國(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這個無需多解釋,東漢滅亡後,中華大地出現了魏蜀吳三個國家鼎立的局面。
九、晉朝(西晉: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東晉: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的父親司馬昭被魏帝曹奐封晉公。咸熙元年(264年),加封晉王,這也是晉朝國號的由來。西晉,首都位於洛陽;東晉,首都位於建康(今南京)。
十、十六國(公元304—公元439年)
公元304年至公元439年,東晉統治江南時期,中國北方和西南則先後建立了二十多個國家。其中的成漢、前趙、後趙、前涼、北涼、西涼、後涼、南涼、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後秦十六個國家實力強勁,被統稱為十六國。
十一、南北朝(公元(420年—589年)
南朝(420年—589年),是東晉滅亡後,先後歷經的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
北朝(386年—581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
當時中國南北兩方雖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形勢,故稱為南北朝。
十二、隋(公元581年—618年或619年)
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楊堅襲此封爵,即位後立國號為「隨」,但其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為「隋」。
十三、唐(公元618年—907年)
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為西魏八柱國之一,被追封為「唐國公」。其後,爵位傳至李淵。李淵建立王朝稱帝後,便以「唐」為國號。
十四、五代十國(公元907年—979年)
五代(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
十國(公元902年—979年),在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
五代十國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與十國的合稱。
十五、宋(公元960年—1279年,包括北宋與南宋)
因為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因其發跡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故正式國號曰「宋」。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定都開封。
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 ),定都杭州。
十六、遼(公元916年-1125年 )
契丹人耶律阿保機建立了遼國,「遼」、「契丹」二號的本義,「契丹」可解為「鑌鐵」,乃民族之號;「遼」則國號,得名於遼水。也有學者認為「遼國」一號得名於「遼遠」之意。
十七、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
西夏,本名是大夏,簡稱夏,源於地名,又自稱邦泥定國或白高大夏國、西朝。同時亦有河西之稱,是因位於中國地區的西北部,史稱西夏。
十八、金(公元1115年-1234年)
金朝名稱由來,好幾種說法:一說完顏阿骨打稱帝時對群臣說:「遼以鑌鐵為號,取其堅也。鑌鐵雖堅,終亦變壞,唯金不變不壞 。」於是以大金為國號,望其永遠不壞。一說女真興起於金水(按出虎水或按春水),故國號名金,因此「金源」成為金朝的代稱。還有人認為當初金朝並無國號,在與宋朝達成海上之盟時,宋朝以火德自居,遂建議女真人以金為國號,以期壓住女真,女真尚未了解漢文化,便不明就裡地拿去用作國號了。
十九、元(公元1271年-1368年 )
元朝的稱謂,取自於《易經·乾篇》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這句話。
二十、明(公元1368年-1644年)
明朝國號來源有多種說法,一般認為與宗教有關,吳晗等人認為,大明國號的源頭是明教,此說後來被金庸等作家採用,而胡阿祥等認為此國號出自白蓮教,而源頭則是佛教。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國號以示正統地位,也同時應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預言。
也有認為是朱元璋承襲自韓山童、韓林兒父子的「大小明王」之號。
二十一、清(公元1644年-1911年)
眾所周知,清朝的統治者是滿族人。
滿族的祖先本是金代的女真部族,所以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以後即定國號為「大金」。不久,為區別於歷史上的金代,又改稱「後金」。皇太極繼位後,疆域不斷擴大,勢力日益加強,境內已不止女真一族,還有很多蒙古人、漢人、朝鮮人等受其統治,再用「後金」國號已不適應;並且漢人因受歷史影響,對金人素懷惡感,「後金」一類國號對招來漢人尤非所宜,所以皇太極在繼位後十年即天聰十年(1636) 改國號為「清」。
那麼,皇太極為什麼以「清」作國號呢?
這有兩種說法。一說在改「後金」為「清」的前一年,皇太極已廢除「女真」族號,改為「滿洲」。而「滿洲」在滿語中音近「曼殊」,本是佛名,意為「清之帝王」,是佛的化身。因此他用「清」代「金 」,對籠絡各族人心和進一步取代明王朝,作用都比「大金」或「後金」來得大。
另一說恰好相反,系舍義而求音,在滿語中「清」即「金」的諧音,漢語的「清」即滿語的「金」,「金」改為「清」
㈢ 各朝代的名字誰起的
當時劉知遠(後漢高祖)取國號大漢,定都汴(即今河南開封);後世史家為了有別於之前的漢(劉邦建,前206————後220年),故加一後字。
㈣ 中國上下五千年,共產生了24個朝代,它們的名稱是什麼
夏、商(殷)、周【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西楚、漢【西漢】、新、漢【玄漢、東漢、蜀漢(曹魏、孫吳)】、三國【魏(蜀漢、東吳)、蜀漢(魏朝、東吳)、東吳(蜀漢、魏朝)】、晉【西晉(東吳)、東晉(北魏)】;
南北朝【南朝【劉宋(北魏)、南齊(北魏)、梁(北魏、東魏、西魏、北齊)、陳(北齊、北周、隋)】、北朝【北魏(劉宋、南齊、梁)、東魏(西魏、梁)、西魏(東魏、梁、北齊)、北齊(西魏、梁、北周)、北周(北齊、陳)】】;
隋(陳)、唐、武周、唐、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宋 (北宋、南宋)遼、西夏、金、元(大蒙古國、元)、明(明、南明)、清(後金、清)。
(4)中國的朝代名稱哪些是後人起的擴展閱讀:
中國朝代與世界其他地區不同,「朝」與「朝代」的區別在於」朝」是當時就有的觀念,如孔子說過「丈於朝」,中文所謂的「 朝 」字具有今日含義。在政治上用來引用當政者政權的意思, 有「今朝一家政權治天下 」 的觀念。
因此「朝」類似現在所說的「國家統治政權」(即國家行政管理的政府),而並非等同於現代定義的「國家」 (國在中國古代從部落聯盟的氏族土地,商周朝指「諸侯國」,是一種地方政權管理單位 );
「朝代」則是後人方便劃分歷史的稱呼, 「朝代」 理論也都不是近代學者發明的,也是古代官方為了區分某政權的歷史時期所定的既有劃分法則。最明顯的就是「三國兩晉南北朝」這個「朝代」很明顯不是只一個「朝」,而是由多個不同政權,如晉朝、五胡十六國 、南北朝等「子朝代」組成,而南北朝又分南朝與北朝,南朝的宋、齊、梁、陳則各別都是以「朝」為劃分標准。
中國的朝代都用「朝」為劃分標准,區分某政權的執政時間,所以往往會有「朝代」存續時間與「王朝」的國祚重迭的情形。 如秦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 這些「朝」的國祚都與朝代的時間相重迭, 某」朝」的興亡也是這」朝代」的興亡。
雖然中國很多朝代與王朝的國祚相重迭,但並不代表朝代等於「朝」的概念, 「朝」在現代的角度看則類似一個治理國家的統治政府 。顧炎武說「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 ,與現代主權國家的觀念不同。
在家天下的觀念下,中國的君王家族通過輪替成為此天下的支配者,「 改朝換代」就是更換王朝統治政權的過程 。
㈤ 各朝代是誰取的
中國歷史悠久,朝代變更頻繁。每個朝代的創建者首要考慮的事情就是確立國號,也就是朝代的名稱。《史記·五帝本紀》載:「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那國號都是按什麼來定的呢?據考證,大致有五種來歷:①由部族或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②由創建者原有封號、爵位而來;③由創建者原始所在或政權統治區域而來;④由宗族關系繼承而來;⑤寓意吉祥而定。
夏:據《史記》引帝王紀雲:「禹受封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陽翟是也」,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認為,是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的。
商:相傳商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號。其後裔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後,又以「殷」稱之,或者「殷商」並稱。
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之稱。
秦:據《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牧馬有功,被周孝王賜姓為「嬴」,並賜給了一小塊土地秦(今天水隴西縣秦亭,一說秦州清水縣谷名)。後來秦襄公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國。
漢:楚霸王項羽封劉邦為漢王,以後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改國號為「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後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時間上又有「前漢」和「後漢」之分。
魏:漢獻帝以冀州十郡封曹操為「魏公」、在魏郡治所鄴建宗廟,平定漢中後進爵「魏王」,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其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
蜀:劉備為漢中山王劉勝之後,其國號「漢」意味著是東漢的延續,又因其占據益州,俗稱蜀地,其政權歷史上也稱「蜀漢」。
吳:孫權占據揚、荊、交,地處長江中下游一帶,春秋時的吳國就建於此,曹魏也曾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其位處江東,也稱「東吳」。
晉:司馬昭發兵攻蜀後,魏帝以並州等十郡封其為「晉公」,滅蜀後進爵為晉王。後來其子司炎繼承他的爵位,並逼令魏帝禪讓,自立為皇帝,國號稱「晉」,定都洛陽。五胡亂華,晉室南渡,琅邪王司馬睿在建業重建晉朝,因其在洛陽東面,史分為「西晉」和「東晉」。
隋: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楊堅襲此封爵,奪為後立國號為「隨」,但其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為「隋」。
唐: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為北周八柱國之一,佐命有功,被追封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隋代周後,累官居太原留守,起兵後,李淵自稱「唐王」,後廢隋帝楊侑遂建「唐」朝。
遼:遼原稱「契丹」,後因其居於遼河上游之故,遂稱「遼」,「遼」字在契丹語是鑌鐵的意思。
宋: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史,歸德軍駐扎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次年,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即位,因其發跡在宋州,故國號曰「宋」,定都汴梁(今開封),靖康年間,金兵攻陷汴京,北宋遂亡。徽宗第九子趙構在臨安(今杭州)重建宋王朝,史稱「南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據夏州(今山西橫山縣),建國時便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又因其
在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位於安出虎水(今阿什河)之側,相傳其水產金,女真語「金」念作「安出虎」。另據《遼史》記載,由於女真長期受制於契丹,故完顏阿骨打立國時,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的意思,以其鑌鐵雖堅終亦變壞,而金不變不壞,取「金」為國號,以示壓倒過「遼」。
元: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為號,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有的還認為與佛教有關。
明:明太祖朱元璋是繼承郭子興的元末起義軍而發展起來的,郭子興屬於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藉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蒙元統治,所以又稱「光明教」,其首領韓山童自稱「明王」(其子韓林兒稱「小明王」),都體現其教義宗旨。朱元璋不僅曾經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曾為小明王左副元帥)。朱元璋取得政權後,國號便稱「明」。
清: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後金)。後金為了向外擴展,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系,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州」,把「金」改為「清」。至於改變的原因,史學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
㈥ 中國古代歷經十幾個王朝,這些王朝的名稱是從何而來的呢
其實中國古代每一個朝代的名字由來都是有一定的依據的,絕對不會隨隨便便地命名一個朝代。由於中國古代朝代很多,下面我就挑選幾個對中國歷史有重大意義的朝代來說一說吧!
其實中國人在取國號的時候,是有根據的。有的是對應天上的星宿,有的是對應自己沒有當皇帝時候的稱號,但是不管哪一種國號命名,都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
㈦ 中國各個朝代名稱的來歷是什麼
我國歷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紛繁。每朝的創建者要首手辦的第一件事就是確立國號(朝代名稱)。國號就是一個國家的稱號。名不正言不順,確立了國號就名正了,代表一個新的國朝從此誕生。同時這也是有說法的:《史記·五帝本紀》曰:「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
那麼國號由什麼決定呢?一般來說大致有五個來由: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源於創建者原始所或政權統治的區域;源於宗族關系;寓意吉祥。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中國歷史上具體的國號及其由來:
1/夏:
據傳禹曾受卦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
2/ 商:
相傳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於商,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3/周:
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4/秦:
據《史記》記兀疚挪柯洌涫琢旆親游苄⑼躚蚵磧諧杉ǎ恢苄⑼醮托瘴百保⒋透艘恍】櫫戀兀ń窀仕嗵燜兀硭凳鍬の鞴讓:罄聰逵志戎苡泄ρ環饢詈睿厥薊釋騁渙冀ㄇ毓?
5/漢:
項羽封劉邦為漢王,以後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國號稱「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後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時間上有「前漢」和「後漢」之分。
6/魏:
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
7/蜀:
劉備以四川為活動地區,蜀指四川,其政權幫稱「蜀」。歷史上也稱「蜀漢」。漢指東漢的繼續。
8/吳:
孫權活動於長江下游一帶,歷史上曾建吳國,曹魏曾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地位在東,也稱「東吳」。
9/晉:
司馬昭逼魏帝卦他為「晉公」,滅蜀後進爵為晉王。後來他的兒子司炎繼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晉」。
10/隋:
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隋文帝後襲用此卦爵,稱為「隨朝」。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為「隋」。
11/唐:
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卦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太原起兵後,李淵稱「唐王」,後廢楊侑建唐朝。
12/遼:
遼原稱「契丹」,改「遼」是因居於遼河上游之故。
13/宋:
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史,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趙匡胤為宋州節度使。故陳橋兵變後,發跡在宋州,國號曰「宋」。
14/西夏:
拓拔思恭占據夏州(今山西橫山縣),建國時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稱「西夏」。
15/金:
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位於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傳其水產金,女真語「金」為「按出虎」。
16/元:
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有的認為與佛教有關。
17/明:
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之一,是繼承郭子興而發展起來的,郭子興屬於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藉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治。所以又稱「光明教」。白蓮教的首領韓山童稱「明王」(他的兒子韓林兒稱「小明王」),都體現其教義宗旨。朱元璋不僅曾經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他曾為小明王左副元帥)。朱元璋取得政權後,國號稱「明」。
18/清:
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女真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後金)。後金為了向外擴展,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系,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州」,把「金」改為「清」。在宋時女真人受制於契丹人,他代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是「鐵」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鐵更堅強有力,可以壓倒「遼」。「金」改「清」的原因,史學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
㈧ 那些中國古代的朝代名稱是後人定義的還是當時定的
當時就有,一般建國的時候就自己的國號,比如唐朝建國,國號「大唐」。但是像北宋南宋前面的南北二字則是史學家根據歷史加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