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個人交稅怎麼交的
法律分析:工資薪金所得稅實行扣繳制,由企業在發放給職工前進行代扣代繳,先到地稅局辦理代扣代繳相關手續,然後在發放工資前,由企業財務人員按照稅法規定,核算出每個人的應納稅所得額。個人所得稅的納稅義務人,既包括居民納稅義務人,也包括非居民納稅義務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 第九條 個人所得稅以所得人為納稅人,以支付所得的單位或者個人為扣繳義務人。納稅人有中國公民身份號碼的,以中國公民身份號碼為納稅人識別號;納稅人沒有中國公民身份號碼的,由稅務機關賦予其納稅人識別號。扣繳義務人扣繳稅款時,納稅人應當向扣繳義務人提供納稅人識別號。
㈡ 中國每個人都要交稅嗎
法律分析:不是的,個人所得稅除了工資低於5000(新稅法起征點5000)免徵稅、不征稅的征稅對象以外都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的征稅對象:我國個人所得稅的納稅義務人是在中國境內居住有所得的人,以及不在中國境內居住而從中國境內取得所得的個人,包括中國國內公民,在華取得所得的外籍人員和港、澳、台同胞。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 第一條 在中國境內有住所,或者無住所而一個納稅年度內在中國境內居住累計滿一百八十三天的個人,為居民個人。居民個人從中國境內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規定繳納個人所得稅。在中國境內無住所又不居住,或者無住所而一個納稅年度內在中國境內居住累計不滿一百八十三天的個人,為非居民個人。非居民個人從中國境內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規定繳納個人所得稅。納稅年度,自公歷一月一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
㈢ 中國是怎麼收稅的
中央稅即屬於中央固定財政收入,由中央集中管理和使用的稅種。具體來說,中央稅包括下列稅種:關稅,海關代征消費稅和增值稅,消費稅,中央企業所得稅,地方銀行和外資銀行及非銀行金融企業所得稅,鐵道部門、各銀行總行、各保險總公司等集中交納的收入(包括營業稅、所得稅、利潤和城市維護建設稅),車輛購置稅。
地方稅即屬於地方固定財政收入,由地方管理和使用的稅種。具體說來,地方稅包括下列稅種:營業稅(不含鐵道部門、各銀行總行、各保險總公司集中交納的營業稅),地方企業所得稅(不含上述地方銀行和外資銀行及非銀行金融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城市維護建設稅(不含鐵道部門、各銀行總行、各保險總公司集中交納的部分),房產稅,車船使用稅,印花稅,屠宰費,農牧業稅,對農業特產收入徵收的農業稅(簡稱農業特產稅),耕地佔用稅,契稅,遺產或贈予稅,土地增值稅。
中央地方共享稅即由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和使用的稅種。具體說來,中央地方共享稅包括下列稅種:增值稅、資源稅、證券交易稅等。增值稅中央分享75%,地方分享25%。資源稅按不同的資源品種劃分,s部分資源稅作為地方收入,海洋石油資源稅作為中央收入。證券交易稅,中央與地方各分享50%。
㈣ 中國跟美國一樣有專門的交稅日嗎中國是怎麼交稅的
外國人在中國工作納稅具體分以下幾種情況:
一、在中國境內有住所而在中國境外取得工資、薪金所得的納稅義務人,可以根據其平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以及匯率變化情況確定附加減除費用,附加減除費用適用的范圍和標准由國務院規定。
二、在中國境內無住所,但是居住1年以上5年以下的個人,其來源於中國境外的所得,經主管稅務機關批准,可以只就由中國境內公司、企業以及其他經濟組織或個人支付的部分繳納個人所得稅;居住超過5年的個人,從第6年起,應當就其來源於中國境外的全部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
三、在中國境內無住所,但是在一個納稅年度中在中國境內連續或者累計居住不超過90日的個人, 其來源於中國境內的所得,由境外僱主支付並且不由該僱主在中國境內的機構、場所負擔的部分,免予繳納個人所得稅。
四、關於免稅規定
1、外國個人工資薪金所得的免稅規定外國駐華通訊社記者的工資薪金收入,應當依照外國個人所得稅法的規定徵收。
2、如其要求免稅,應在對等原則的基礎上,即對方國家明確規定免徵我通訊社記者個人所得稅的,我方也免徵其駐華通訊社記者的個人所得稅。但必須通過外交途徑辦理。
㈤ 現在是怎麼收稅的
收稅的具體情況如下:
1
通過網路引擎輸入個稅計算器,在搜索到的結果當中,選擇最新的2020年個稅計算器,點擊進入。
㈥ 中國是怎麼收稅的個人好像不怎麼交稅,都是企業單位納稅。
所有買到手的東西都是已經繳納過稅的,具體體現生產和銷售的每一個環節都都會有稅產生,只不過為了保證稅一定被收上去,都是上一環節代扣代繳了稅費;
至於工作得到的工資或勞務報酬其實也是扣了稅才發的,個人所得稅由單位代扣代繳;
錢存到銀行生的利息要收利息稅,從國外進口入海關的時候要收關稅;
抽煙喝酒化妝旅遊購房車出租房屋等都會專門的稅需要交納;
由於好多稅都不是直接去稅局交納,所以覺得我國的稅很少,這只是錯覺而已,我國的稅種還在不斷的完善中。
國家就是靠著徵收各種稅賦才有錢建公路,修鐵路,蓋高樓,偷稅漏稅抗稅都是要被罰款乃至坐牢的。
國家的經濟基礎,主要來源就是稅收。不能說老百姓百分之百的享受到了國家的福利,但在某些層面上對我國公民確實有一定的益處。
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得到的,國家為災區重建撥的款單靠人民捐款和外援是遠遠不夠的,還有國家的三峽水利工程,為半個中國供電。鐵路也是個人開辦不起來的。
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途徑之一,但稅收同樣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6)中國怎麼收稅的擴展閱讀
一、員工每月工資薪金收入扣除「五險一金」後,超過5000元,要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
二、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的計算
(一)每月取得工資收入後,先減去個人承擔的基本養老保險金、醫療保險金、失業保險金,以及按省級政府規定標准繳納的住房公積金,再減去費用扣除額3500元/月(來源於境外的所得以及外籍人員、華僑和香港、澳門、台灣同胞在中國境內的所得每月還可附加減除費用3200元),
為應納稅所得額,按3%至45%的九級超額累進稅率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
(二)計算公式:
應納個人所得稅稅額=應納稅所得額 * 適用稅率 -速算扣除數
應納稅額=工資薪金收入-3500-「三險一金」
以3500元作為起征點取代過去2000元的新《個人所得稅法》已施行。
來自國家稅務總局的扣除標准實施細則表明,除13500元之外,稅前扣除的項目還包括三大類。
一是國家規定的三險一金,即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住房公積金;
二是單位給予的5種補助費用,即個人取得的獨生子女補貼、托兒補助費,市內交通費、書報費和洗理費;
三是退休職工的工資和兩院院士津貼等特殊津貼。
其中的書報費和洗理費等幾種補貼,一定要在北京市財政規定的費用標准之內才能免稅,如果單位超額發放、超出的部分一樣要繳納個人所得稅。
㈦ 二度入中國籍怎麼交稅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按個人所得稅的百分之十五繳費。入中國國籍屬於中國公民,中國居民且在國內工作的,其工資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額減除百分之十五費用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㈧ 外國藝人在中國怎麼交稅
法律分析:我國演出稅收政策並不僅僅針對來華演出的國外及港澳台藝人。在我國,稅收的基本原則為屬地原則,同時兼顧稅收屬人原則。屬地原則即按來源地確定稅收管轄權,它依據納稅人所得是否來源於本國境內來確定納稅義務,而不考慮其是否為本國公民或居民。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 第二條 下列各項個人所得,應當繳納個人所得稅:(一)工資、薪金所得;(二)勞務報酬所得;(三)稿酬所得;(四)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五)經營所得;(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七)財產租賃所得;(八)財產轉讓所得;(九)偶然所得。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以下稱綜合所得),按納稅年度合並計算個人所得稅;非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項計算個人所得稅。納稅人取得前款第五項至第九項所得,依照本法規定分別計算個人所得稅。
㈨ 中國現在最主要的稅收是什麼國家稅務機關又是怎樣收稅的
中國現在最主要的稅收是:流轉稅。
中國現行稅制稅種設置
稅收是中國政府財政收入最主要的來源,也是國家用以加強宏觀調控的重要經濟杠桿,對於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經過1994年稅制改革和幾年來的逐步完善,中國已經初步建立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的稅收制度,對於保證財政收入,加強宏觀調控,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國的稅收制度共設有25種稅,按照其性質和作用大致可以分為八類:
1. 流轉稅類。包括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稅3種稅。這些稅種通常是在生產、流通或者服務中,按照納稅人取得的銷售收入或者營業收入徵收的。
2. 所得稅類。包括企業所得稅(適用於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私營企業、聯營企業、股份制企業等各類內資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3種稅。這些稅種是按照生產、經營者取得的利潤或者個人取得的收入徵收的。
3. 資源稅類。包括資源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2種稅。這些稅種是對從事資源開發或者使用城鎮土地者徵收的,可以體現國有資源的有償使用,並對納稅人取得的資源級差收入進行調節。
4. 特定目的稅類。包括城市維護建設稅、耕地佔用稅、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和土地增值稅4種稅。這些稅種是為了達到特定的目的,對特定對象進行調節而設置的。
5. 財產稅類。包括房產稅、城市房地產稅和遺產稅(尚未立法開征)3種稅。
6. 行為稅類。包括車船使用稅、車船使用牌照稅、印花稅、契稅、證券交易稅(尚未立法開征)、屠宰稅和筵席稅7種稅。這些稅種是對特定的行為徵收的。
7. 農業稅類。包括農業稅(含農業特產農業稅)和牧業稅2種稅。這些稅種是對取得農業收入或者牧業收入的企業、單位和個人徵收的。現在農業稅類已取消。
8. 關稅。這種稅是對進出中國國境的貨物、物品徵收的。
國家通過設立國稅局、地稅局和海關等稅務機關。稅務機關是根據稅法和有關稅收法律來依法征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