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古代將軍都要披個披風披風有什麼作用
然而披風作為古代將軍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在戰場上也有鼓舞士氣,統一指揮軍隊,明確作戰方向的意義,在戰爭之中能夠起到很好的帶頭指揮作用,不會使得軍隊成為一盤散沙。另外,在戰場上受傷時,披風也可以撕下來用以包紮傷口,防止傷口的進一步惡化。
② 古代漢服斗篷什麼樣子
不是很清楚為何大家說斗篷是清代才有的,清代之前斗篷繪畫也有很多啊
我猜:
1 明代沒照片,所以斗篷證據沒有清代那麼鐵。這話也可翻譯成 漢服時代沒照片,所以漢服存在證據沒有旗袍存在證據那麼鐵
2 容象畫或是隨葬品中大家一般不會穿著斗篷去畫像或入棺.
如果說斗篷的起源,從篷這個字看,最早恐怕起源是蓑衣斗笠之類。
這種服飾主要用途是遮擋雨雪,在漁民是用草編的,見五代繪畫。但在富貴家庭比如林黛玉就不喜歡這種穿得象刺蝟一樣的服飾。比如隋煬帝用的就是油布衣,但更貴的還有羽毛做的
清代以前繪畫中的斗篷,估計當時也可叫月衣,斗缽式雨雪衣
③ 古代外出總會用到斗篷或者披風,斗篷和披風有什麼區別
1、袖子不同:斗篷無袖,披風有袖子,斗篷立領,無帽,無袖,一般後有開衩,整個將人籠蓋。
2、使用季節不同:披風四季皆可穿,而斗篷搭配雪帽用來禦寒,即冬季使用。
3、流行時代不同:斗篷流行於清朝,披風流行於明朝,最早是男性的服裝,後來女性也會穿著,一直延續到現在的戲曲舞台,是少有的大范圍的男女通穿服飾。
4、使用場景不同:斗篷常穿於室外,披風室內外均可穿,是一件正常的衣服。披風在中國清代主要用作上層社會婦女的禮服外衣,含高貴之意,並有一口鍾、羅漢衣、篷篷衣等名稱。而斗篷,清代中葉以後,婦女穿著斗篷很普遍,製作日益精巧,一般都用鮮艷的綢緞製作,上綉花紋,講究的在裡面襯以皮毛。
④ 漢服披風男女有什麼區別啊
漢服披風男女沒有區別。
披風又名「蓮蓬衣」、「一口鍾」、「一裹圓」。披用的外衣。用以防風禦寒。短者曾稱帔,長者又稱斗篷。披風通常無袖。中國古代有虛設兩袖的長披風。
立領,對襟,衣身長及踝。領部打襕收小,穿時以領部短帶系結,領部以下散開無紐扣,故上部小下部大,形狀如鍾,故又名『一口鍾』,為御風寒而加披的外衣,多用於角色行路和夜行之時披用。
配有風帽,為單件,與斗蓬衣身不相連。男女皆用,有花、素兩類。男角色有黃、紅、黑等色,上綉蟒紋或飛禽雲朵。女角色顏色較多,上綉鳳采牡丹或花鳥,明黃色者為帝王後妃專用。另有白色地綉竹葉的,為觀音專用。
(4)中國古代披風到底是什麼樣式擴展閱讀
一、按披及人體的部位可分為3類:
1、長「披風」(斗篷),披到腰部以下,其中及地「披風」俗稱大斗篷。
2、短「披風」,披於腰部以上。女用披在肩部的,稱小「披風」,或稱披肩(前開襟以襻紐系合)。
3、連帽「披風」,與帽連成一體,又分連帽小「披風」、連帽斗篷等。
二、按用途可分為:
1、日常生活中用的「披風」。以波蕾若「披風」(小「披風」)比較著名;其他有寶寶斗篷和連帽式「披風」雨衣(雨披)等。
2、宗教人士用的「披風」,有基督教的祭披及其十字褡。
3、舞台用「披風」,魔術師用的及膝圓型「披風」(圓形裁片在中間留領口)。
4、禮儀用的「披風」,有觀劇「披風」,英國元首加冕服蔻普斗篷,劍橋大學博士服大斗篷等。此外還有騎兵穿用的長「披風」。
護士「披風」(以深藍色毛料裁製、有紅襯里的七分長「披風」),鬥牛士穿用的兩色「披風」(柯波特),游泳上岸用的海灘「披風」,以及中國彝族的「擦爾瓦」、納西族的「七星羊皮披肩」等。
⑤ 將帥出征時要穿,嫁閨女也離不開的披風,古人穿它難道只為好看
披風算的上是現代大眾對古代將領最深的印象之一,在現代人的想像中,古代將領都是面容堅毅身著堅甲,胯下一匹高頭大馬。鋒銳長劍出鞘在手,背後大旗迎風飄揚,再來個畫龍點睛的披風在風中獵獵作響,就是一個字:帥!其實除了帥,披風還有其它的作用,並且披風也不是什麼珍貴的東西,無論是在軍營,還是在民間,我們都能經常看到它的身影。
披風真的是披風嗎
想來這個問題可能有點傻,披風不是披風,還能是什麼,怕不是在戲弄我們?非也非也,按照我們通常的理解,披風是披在肩上向後隨風擺動的一塊薄布,材質先不說有綾羅綢緞麻葛粗布,重點就在於它薄,風可以吹得起來,一定要帥。而在實際上,這種想法雖然不能說是錯的,但一定可以說是片面的。
1、不是所有披風都很薄
披風是指披用的外衣,又稱「大氅」。披風一般分兩種,即薄厚兩種。披風沒有袖子,是通過把上端的兩根帶子系掛在頸部來穿戴。而在軍事方面,普通兵士的披風多傾向於實用,往往會在鎧甲的肩部有兩個鐵環。那些厚實的披風就系掛在這兩個鐵環上。披風之短者曾稱帔,長者也稱斗篷。在民間應用中斗篷一般連帽,以起到更好的禦寒作用。
因為地域與氣候原因,披風往往在北方使用更多。而且就朝代來看,披風在明代比較流行。所以我們經常在古裝電視劇中看到的男主在夜裡為風中賞月的女主披上披風的情景,可能在明代比較多見哦。
鳳冠霞帔
總結
披風我國服飾文化中的一抹亮色,通過各種影視作品、插圖以及文字描述,我們在頭腦中構建出了一幅身披披風的英勇的軍人形象。披風的「帥氣」也隨之定格於我們的腦海之中。在中國古代,披風逐漸由厚變薄、由實用主義向象徵主義變遷。它所承擔的的軍事作用也從單純的保暖變成一種標志、一種身份的象徵。它具有引導的魔力,它擁有了令人醉心的味道——地位與權力。
不過這也是歷史的必然,只要有不同的階級,總要有不同的表現將兩者區分開,披風只是其中之一。而在民間,披風雖然仍然側重於實用的保暖,但它的華麗程度仍然表現出家庭的富有程度。而除了反映階級差別,不同的披風衍射出的服裝與搭配文化,也是披風所承載的東西。作為中華服飾文化的一部分,披風文化雖已漸漸遠離我們的實際生活,但仍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⑥ 誰能告訴我:什麼是「披風」
披風
mantle;cloak
披用的外衣。用以防風禦寒。短者曾稱帔,長者又稱斗篷。披風通常無袖。中國古代有虛設兩袖的長披風。
距今約1萬年的新石器時代 ,中國已有貫頭衣、披單服等披風類服裝。披風在中國清代 主要用作上層社會婦女的禮服外衣,含高貴之意,並有一口鍾、羅漢衣、篷篷衣等名稱。
披風按披及人體的部位可分為3類:長披風(斗篷)、短披風、連帽披風。按用途可分為:①日常生活中用的披風。以波蕾若披風(小披風)比較著名;其他有寶寶斗篷和連帽式披風雨衣(雨披)等。②宗教人士用的披風,有基督教的祭披及其十字褡、佛教禪僧的小袈裟「 掛絡」、道教的「披」等。③舞台用披風,有戲裝中的帔、魔術師用的及膝圓型披風(圓形裁片在中間留領口)。④禮儀用的披風,有觀劇披風,英國元首加冕服蔻普斗篷,劍橋大學博士服大斗篷等。此外還有騎兵穿用的長披風,護士披風(以深藍色毛料裁製、有紅襯里的七分長披風),鬥牛士穿用的兩色披風(柯波特),游泳上岸用的海灘披風,以及中國彝族的「擦爾瓦」、納西族的「七星羊皮披肩」等。
⑦ 古人行軍時披風有什麼作用為何披風必不可缺
有二長袖的長衫,它的樣式和清末畫家改琦的《紅樓夢圖詠》中王熙鳳身上所穿的外衣是一樣的。還怎麼穿著披風耍帥? 所以軍中不飲酒,身穿長披風,是一位合格將軍必須堅持的兩大標准!尤其是冬天,又為了減少傷亡,所以鎧甲必須得穿,披風可能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個保暖作用吧所以在戰場上,將軍穿上醒目的披風,能讓己方士兵都看到,方便隨騎馬或徒步的將軍行動。
⑧ 古代冬天穿的披風叫什麼古代冬天穿的披風介紹
1、披用的外衣,又稱「大氅」。
2、無袖、頸部系帶,披在肩上用以防風禦寒。短者曾稱帔,長者又稱斗篷,斗篷一般連帽。披風多為一片式結構,多為北方人和兒童在冬季穿用。後也泛指斗篷。中國古代有虛設兩袖的長披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