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哪些產業被國外壟斷

中國哪些產業被國外壟斷

發布時間:2022-06-30 03:48:53

❶ 自中國進入WTO以來,我國有多少行業被外企壟斷

1 我國食用油75%是依賴國際食用油加工企業,而我們的定價權也牢牢被國外公司所壟斷,
大家熟悉的金龍魚就是新加坡的~~~中國油脂市場原料與加工及其食用油供應的75%以上已被四大跨國糧商「ABCD」所控制,跨國糧商在中國97家大型油脂企業中的64家企業參股控股,占總股本的66%。作為中國食用油三大品牌之一的「中糧系」福臨門食用油的主要貿易進口對象是美國ADM。這位人士表示,國際巨頭憑借資本和經營的優勢,已完成對上游原料、期貨,中游生產加工、品牌和下游市場渠道與供應的絕對控制權。中國食用油戰略安全的「安全門」已不在國人手中。

2 目前中國汽車電子市場70%以上的份額由國外汽車電子廠商所掌控,這些企業包括博世、德爾福、偉世通、德國大陸、現代莫比斯、電裝、西門子VDO、法雷奧。在激烈的競爭中,孱弱的中國汽車電子企業幾乎無話語權可言。在車體汽車電子領域,技術幾乎被國外汽車電子廠商壟斷

3 高檔化妝品領域被外資品牌「佔領」,民族品牌無法擠入

另外要說的就是:
中國商務部8日在廈門發布2007中國外商投資報告。報告認為,中國目前還沒有一個行業真正被外資企業壟斷,真正的壟斷企業還多是國有企業。

商務部研究院跨國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樂在報告一文中指出,市場份額大不等於壟斷。一些人說某領域被外資「壟斷」了,其理由是這個行業各個外資企業佔有的市場份額加起來達到很大的比重。

他認為,這種判斷有兩點失誤。一是同一行業內的外資企業之間也存在競爭,不應將一個行業所有的外資企業加在一起作為一個市場主體來判斷。二是市場份額集中是壟斷的條件,但不等於壟斷。判斷是否壟斷主要看這個企業是否運用其優勢地位限制競爭。從現有調查看,有少數行業的確存在某個外資企業市場份額集中度高的情況,但還沒有真正形成壟斷。且從目前看,一個外資企業還難以在短期內形成對中國某個產業的壟斷。

文章指出,現在真正的壟斷企業還多是國有企業。

❷ 外國在中國的壟斷或近似壟斷行業有哪些

很多行業都已經被 或者正在被外國企業壟斷 包括大家熟悉的手機行業(被諾基亞 摩托羅拉 索尼愛信 三星 LG等國外公司蠶食殆盡) 化妝品行業(被寶潔旗下的SK-2 玉蘭油 歐萊雅旗下的紐約美寶蓮 巴黎歐萊雅 爽膚水 植村秀所壟斷) 高端服裝行業(皮爾卡丹 路易威登 華倫天奴 阿瑪尼 香奈兒) 中央處理器(英特爾和ATM)甚至 鐵礦(主要從必和必拓 力拓 淡水河谷這三大世界級的供應商進口) 空客(主要的供應商包括歐洲空客和波音)也都處於被國外的大企業控制的尷尬地位

中國哪些行業存在壟斷

壟斷行業有自來水、電力、煙草、電信、鹽業等等,與國外不同的是,中國的壟斷行業基本都屬於行政壟斷,而國外如微軟公司則屬於技術壟斷。

❹ 中國壟斷行業有哪些

自然壟斷行業的有自來水、電力、公交、煙草、石油、天然氣、電信、鐵路運輸、包括銀行等等,這些壟斷行業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因為存在規模效應、外部效應和進入門檻。
如果一個城市存在多個電網系統向同一群消費者提供電力服務,即競爭的話,會造成資源的浪費。
這些領域如果不是壟斷結構而是多個生產者競爭的話,對我們消費者的影響也不會是好的。最終的結果是廠商最終將退出市場不再提供產品。
壟斷形成壟斷利潤和消費者損失。政府通常對壟斷行業實行壟斷價格管制或者進入許可。
當然由於市場上只存在一個供給者會造成服務質量低下等問題,但是要通過引入競爭來解決也很難。通常最後形成一個合謀的壟斷集團,寡頭壟斷。

❺ 中國還有什麼技術被壟斷

中國有哪些壟斷世界的技術呢
龍門吊

奧巴馬演講呼籲使用美國製造期間,國旗被吹掉露出振華標志

振華港機生產的龍門吊占據了全球龍門吊80%的市場,幾乎壟斷1000噸級龍門吊。為巴西BrasFELS船廠建造的龍門吊更是高達2000噸級。

中國軍艦能下餃子,大型龍門吊功不可沒

英國2000萬美元引進1000噸級龍門吊專門建造航母,印度不願購買中國製造,後不得不收英國二手。

特高壓輸電網

我國在新疆建設的特高壓輸電網

中國可以說是世界僅有的兩個擁有從寒帶到熱帶的所有國土的國家之一,因此這張電網不僅要能承受寒帶零下30度的低溫,還要能夠經受50度高溫的考驗,要能夠經受來自海洋的強台風的沖擊,沿海鹽霧環境腐蝕,也要能經得起戈壁風沙的襲擊;還要承受泥石流各種各樣地質災害的沖擊。

2003年的北美大停電事故,超過5000萬人失去電力

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電網不僅規模最大,而且可靠性高。歐洲和美國都是區域型電網,本區域發電本區域用,沒有像中國這樣的超大規模電力調度,就算這樣歐洲和北美地區還會發生大區域停電。

大功率紫外激光晶體
大功率紫外激光需要的晶體,中國領先世界20年左右。去年2月美國宣布突破中國長達15年的封鎖製造出了KBBF晶體,該晶體用於光發射電子顯微鏡、超大功率激光器、同時也是製造光刻機的核心部件,而光刻機則是用來生產CPU晶元的核心設備。

美國《自然》雜志文章刊登陳創天院士和他的KBBF晶體

中國封鎖該技術的主要原因是其軍事用途,大功率晶體是激光定向能武器的核心技術。

激光武器

中國在此領域大幅領先「外國」,功率輸出超過「外國」一個數量級以上。因為中國對此類技術的嚴格封鎖,禁止出口,造成國際凝聚態物理研究受到影響,例如:某國外著名實驗室求國內一小塊晶體而不得,2009年Nature雜志專門撰文譴責了這種不利於人類技術發展的自私行為。

煤制油技術單向閥
煤制油技術中國居於世界絕對領先地位,但是今天我們不看煤制油技術,我們看這個龐大系統裡面的一個小部件:單向閥。

全世界本來只有德國一家公司生產,他們獲取了多麼高的利潤呢,一個小小的閥門,價格高達180萬人民幣,而壽命最長只有3個小時。折舊費用平均一分鍾一萬元。中國湖南西迪技術公司研發出單向閥後,價格只有20萬人民幣,而壽命有1年多。這家德國公司已經徹底退出競爭。世界其他任何國家想搞煤變油技術,如果不買中國的裝備,根本無法和中國競爭。

❻ 中國有哪些行業被國外壟斷

太多了。
1、高檔模具鋼
2、CPU
3、高端加工中心
4、太多了

❼ 中國被外資控制的21個行業是哪21個 高手解答

據商務部《2004跨國公司在中國報告》顯示,在輕工、化工、醫葯、機械、電子等行業中,跨國公司子公司所生產的產品己占據國內1/3以上的市場份額。

據《中國產業地圖》(中國並購研究中心)一書指出,中國每個已開放產業的前5名都由外資公司控制,在中國28個主要產業中,外資在21個產業中擁有多數資產控制權。
啤酒行業:60多家大中型企業只剩下青島和燕京兩個民族品牌,其餘全部合資;

玻璃行業:最大的5家已全部合資;

電梯行業:最大的5家均為外商控股,佔全國產量的80%以上;

家電行業:18家國家定點企業中11家合資;

化妝品:被150家外資企業控制;

醫葯行業:20%為外商控制;

汽車工業:外國品牌占銷售額90%!

在感光材料行業,美國柯達於1998年僅出資 3.75億美元就實行在華全行業並購,2003年又收購了樂凱20%國有股,已佔有中國感光材料市場至少50%的份額,富士公司對中國市場的佔有率超過25%。
據國家工商總局調查:美國微軟佔有中國電腦操作系統市場的95%;

瑞典利樂公司佔有中國軟包裝產品市場的95%;

法國米其林佔有中國子午線輪胎市場的70%;
在手機行業、電腦行業、IA伺服器、網路設備行業、計算機處理器等行業,跨國公司均在中國市場佔有絕對壟斷地位。在高科技領域:如手機行業,由於本土企業上游技術、關鍵零部件乃至生產線大部分從跨國公司購買,跨國公司早已從中賺夠了。近期跨國公司開始採用低價策略,擠壓國內手機廠商的利潤空間,意在趕盡殺絕。國內手機行業除了自有品牌外沒有核心部件的核心技術,2005年以來全部虧損,市場佔有率嚴重萎縮,紛紛退出市場。

在流通領域,佔有主導份額的大型超市領域,外資控制的比例已高達80%以上,中國零售企業只能在中低端市場經營。隨著外資的延伸,低端市場也將面臨逐漸萎縮的危險。零售業是最能吸納勞動就業人口的領域,竟然也任由外國的「資金密集型」企業前來掌控,真是走火入魔。業內有人指出:流通渠道可以控制工業命脈,如果放任外資企業佔領我國的流通渠道,中國的企業終將淪為國外流通企業貼牌產品的加工車間。
所剩無幾的國有大中型橡膠輪胎企業,還在談合資!

橡膠工業與國民經濟建設及國防建設密不可分,除了為國防、航天、艦船、機器、電子、家電及建築提供必不可少的密封件及橡膠製品之外,作為橡膠工業代表產品的輪胎企業肩負著為汽車、工程車、飛機、火炮、裝甲車提供必不可少的輪胎。國家沒有這個東西,要緊時刻,汽車不能跑,飛機不能飛,大炮火箭不能移動,裝甲車不能前進。美、英、日、法、德等發達國家在積極發展自己的汽車、航空航天等國防工業同時,不遺餘力地發展本國自己的輪胎工業,並控有相當實力的與其緊密配套的各種戰略物資的生產與儲備。解放初,橡膠是列為禁運的戰略物資。新中國從無到有,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較苦創業、發奮圖強方針指引下,通過科研、開發、生產與引進技術、引進裝備和消化吸收創新,不斷發展壯大。到2000年,我國的生膠消耗量居世界第二位,輪胎產量居世界第三位,年生產規模達8000餘萬套,曾為國家提供了大量積累。橡膠工業既是勞動力密集產業,也是技術密集型產業,稅高利大。我國橡膠行業,因國有企業一度於管理不善等原因,利潤率較低,但安排勞動力就業機會多、資金積累比較大。因輪胎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眾多大型跨國公司爭相湧入中國橡膠行業,爭奪我國市場。自1993年後,國家定點的年產100萬套以上的重點輪胎企業,陸續被國外一些大型跨國公司控股。到90年代末,被外商控股的企業已達2/3,這些被外商控股的企業都是我國輪胎企業的骨幹,其中包括為我國國防工業、飛機、裝甲車提供配套輪胎的生產企業。我國具有戰略意義的輪胎工業,多半失去了自主性,被控制在外國人手裡。剩下的幾家國有大中型企業中,條件較好的也被外商盯上。
2000.9.4《上海證券報》報導,我國最大的輪胎生產企業——上海輪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世界最大的輪胎跨國公司法國米其林簽署了《諒解備忘錄》,雙方共同組建輪胎合資公司,由法方控股70%;山東省青島橡膠二廠、威海三角輪胎廠、榮成成山輪胎廠、河南輪胎廠等企業,也在與外商接觸謀求合資。截至 2000年,外商獨資與已被外商控股的輪胎企業,其能力與產量已佔我國輪胎70%以上,剩下的幾家企業如再被外商控股,則我們奮鬥了五十年所形成的橡膠輪胎工業,就會完全脫離民族工業的懷抱,其後果不堪設想。

2000.9.9《參考消息》載:「德國大眾計劃買斷與我合資企業」,德國大眾奧迪公司某董事稱,中國加入WTO後,要買斷合資企業中的中國國有股份,我國民族工業的所有權正受到嚴峻的挑戰。如果讓外資任其所為,我國民族工業中的支柱產業,象涉及到整個重工業集中代表的汽車工業,以及與其配套的輪胎工業將都被控制在外國人手裡,那麼,還有什麼比這些更為重要的國有企業將會繼續存在而不被外資兼並控制呢?某些人認為:合資能從外國人那裡得到新技術,但從我國已經被外資控股企業的生產經營來看,外商對關鍵技術是十分保密的,中方雇員想從那裡得到技術是很難的。據說某次戴高樂掌權期間,想參觀法國米其林公司輪胎廠,竟遭婉拒,理由是防止技術泄密。可以說,以合資或得高新尖端技術是痴人說夢,即使得到的也不過是一點皮毛,或是過時的東西。不少地方官流行這樣的說法:「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但求所獲、但求發展。」 如果我們所有的(或絕大部分)輪胎企業被外資控股,生產、科研隊伍就失去了自主權,中國人就失去了對橡膠行業的領導地位。

❽ 中國現在好多產業被外國人壟斷,中國是不是不行了!!

對於現在外國對於中國經濟的壟斷化,只局限於一些高科技產品領域,比如機動車,航空,電子領域等。但是這種暫時壟斷化並非是完全的負面影響。這些外國企業讓大量的產品流入中國,為了充分佔有中國市場他們就必須利用本地資源。原材料,專家和工人什麼的要是都從國外運過來的話成本就太高了,中國政府也不會同意的。既然他們被迫使用本地資源,我國經濟就會從中大量獲益。一個較好的例子就是空中客車(Airbus)進駐中國,來的時候全部是德法專家,然後兩年後全部讓中國人接手。而這些中國人便成為了社會中的高技術人才,中國社會便這樣從外國企業中獲利。

❾ 中國哪些行業被外資壟斷

從香港聯交所的公開資料可以查到,無論是工行、建行、中行三大行;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桶油;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電信。還是中煤、中鋁、中國神華等資源性企業。中國各種壟斷性國營企業,各行各業的龍頭企業的十大股東中,差不多一半是美國的企業、基金。
高盛之於工行,美鋁之於中鋁,美國人用美元買中國企業股票,中國賣股票收美元買美國國債。
截至2010年底,美國企業、基金和個人投資者擁有中國A股股票價值1000多億美元,在香港上市的H股股票價值約2000億美元,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股票價值約300億美元,合計3300億美元。
據商務部《跨國公司在中國報告》顯示,在輕工、化工、醫葯、機械、電子等重要行業中,跨國公司子公司所生產的產品己占據國內1/3以上的市場份額。美國標准普爾500企業在中國的分支每年就用這樣方式從中國賺取超過8百億美元,按其14倍的歷史平均市盈率,其在中國的資產價值約11000億美元。加上其他中小企業在中國投資,美國企業在中國擁有的資產價值,高達15000億美元。
再次,超過一萬億美元的美歐熱錢潛伏在樓市、高利貸等市場。
綜合算來,西方列強在中國埋伏下的錢,已經超過了中國外儲。他們並不顯富,而是讓中國去露富,並裝可憐從中國騙錢。目的就是為了有一天時機成熟就做空中國,讓中國傾刻間變得一無所有一窮二白。
請看外資掌控下的中國市場
據《中國產業地圖》(中國並購研究中心)一書指出,中國每個已開放產業的前5名都由外資公司控制,在中國28個主要產業中,外資在21個產業中擁有多數資產控制權。
啤酒行業:60多家大中型企業只剩下青島和燕京兩個民族品牌,其餘全部合資;
玻璃行業:最大的5家已全部合資;
電梯行業:最大的5家均為外商控股,佔全國產量的80%以上;
家電行業:18家國家定點企業中11家合資;
化妝品:被150家外資企業控制;
醫葯行業:20%為外商控制;
汽車工業:外國品牌占銷售額90%!
在感光材料行業,美國柯達於1998年僅出資 3.75億美元就實行在華全行業並購,2003年又收購了樂凱20%國有股,已佔有中國感光材料市場至少50%的份額,富士公司對中國市場的佔有率超過25%。
據國家工商總局調查:美國微軟佔有中國電腦操作系統市場的95%,
瑞典利樂公司佔有中國軟包裝產品市場的95%,
法國米其林佔有中國子午線輪胎市場的70%;
在手機行業、電腦行業、IA伺服器、網路設備行業、計算機處理器等行業,跨國公司均在中國市場佔有絕對壟斷地位。
在高科技領域:如手機行業,由於本土企業上游技術、關鍵零部件乃至生產線大部分從跨國公司購買,跨國公司早已從中賺夠了。近期跨國公司開始採用低價策略,擠壓國內手機廠商的利潤空間,意在趕盡殺絕。國內手機行業除了自有品牌外沒有核心部件的核心技術,2005年以來全部虧損,市場佔有率嚴重萎縮,紛紛退出市場。
在流通領域,佔有主導份額的大型超市領域,外資控制的比例已高達80%以上,中國零售企業只能在中低端市場經營。隨著外資的延伸,低端市場也將面臨逐漸萎縮的危險。零售業是最能吸納勞動就業人口的領域,任由外國的「資金密集型」企業前來掌控。業內有人指出:流通渠道可以控制工業命脈,如果放任外資企業佔領我國的流通渠道,中國的企業終將淪為國外流通企業貼牌產品的加工車間。
我國具有戰略意義的輪胎工業,多半失去了自主性,被控制在外國人手裡。剩下的幾家國有大中型企業中,條件較好的也被外商盯上。我國最大的輪胎生產企業——上海輪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世界最大的輪胎跨國公司法國米其林簽署了《諒解備忘錄》,雙方共同組建輪胎合資公司,由法方控股70%;截至2000年,外商獨資與已被外商控股的輪胎企業,其能力與產量已佔我國輪胎70%以上。
除電力,軍工等極少數國家核心行業以外,外資在我國水泥行業(建材業)、鋼鐵行業(黑色金屬治煉及壓延加工業)、汽車行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橡膠行業、機械製造行業(普通機械、專用設備、電氣設機械及器材、電子及通信設備、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製造業)、石化行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化學纖維製造業)、玻璃行業、釀酒行業(飲料製造業)、醫葯行業(醫葯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供水供氣行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煤炭行業(煤炭采選業)、日用化妝品行業(化學製品製造業)、食品行業(食品加工業)、造紙行業(造紙及印刷品業等行業)、紡織行業、建築業、傢具製造業、文教體育用品製造業、皮革、毛皮、羽絨、塑料製造業、工藝品及其製造業等行業中,都佔有較高股權和市場控制權,經濟刺激計劃和巨大需求給予了外資豐厚的回報,充分享受了我國經濟高速成長所帶來的好處和便利。
(1)水泥行業:2009年全國水泥行業總產能16億噸,外資控制產能5、6億噸以上,控制力及總產能佔30-40%以上。拉法基收購四川雙馬、瑞安建業後,佔西南四省18%以上份額;華新水泥被瑞士Holicm收購,占華中10-20%份額;摩根斯坦利收購山水集團30%股權後,環渤海市場份額第一;愛爾蘭CRH收購吉林亞泰後,獲取東北市場;產銷量全國第一的海螺水泥,外資利用香港主板控股25%,此外,亞洲水泥、山水水泥、華潤水泥在香港主板上市,部分股權被港資和外資控制……
(2)機械行業:2008年,機械行業總產值佔GDP比重約為12%,外資股權控制率為35.2%,總體控制力度達40%以上,機械製造業5大細分行業中,儀器儀表製造業外資市場佔有率最高,超過60%,金屬製品業為37%,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32%,通用設備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約為30%。凱雷收購徐工85%股權,起重機和壓路機占國內市場50%以上,國內136種工程機械產品,徐工佔一半以上;國內裝載機行業排名第7的山工機械被卡特彼勒全資收購,新加坡豐隆、美國高盛、美國國泰持有國內最大的獨立柴油引擎製造商玉柴股份51%的股權;無錫威孚是國內柴油燃油噴射系統最大廠商,德國博世持有其67%的股權;韓國全資的斗山工程機械8年在中國挖掘機市場佔有率名列第一,銷售額已達徐工的1/3;西北軸承佔中國鐵路貨車軸承25%的市場,90年代末,德國舍弗勒利用西北軸承陷入困境,與其合資成立富安捷鐵路軸承,將其市場爭壓過來,後全資收購;瑞典SKF全資收購皮爾軸承;無錫軸承、煙台軸承被美國TIMKEN全資收購,並控股襄軸集團;全國化工設備第一生產基地,錦西化機透平廠被西門子控股70%的股權;德國ZF集團收購全國齒輪行業排名第二的杭州齒輪廠70%的股權;美國迦納基金控股沈陽機床30%的股權;英國特雷克斯收購北方股份25%的股權,北方股份是中國最大的礦用汽車開發和生產基地;玉柴機械占據國內小挖機9.3%的市場份額,美國漢鼎收購其43%的股權……
(3)汽車行業:外國品牌銷售佔90%以上,雖然外資股權佔比不超過50%,但無論技術、品牌還是研發等,外資實際控制力均高達60-70%以上。一汽大眾、上海大眾、東風、華晨、上海通用、長安福特、北汽現代、北京吉普、廣州本田、廣州豐田、天津一汽豐田、長安雪鐵龍等中國汽車銷量最大的公司,外資股權均為50%,不包括外資中小企業,外商在華投資和合資控制的53家大型汽車公司,銷售額1萬億元以上,占汽車市場總銷售額的6、7成以上;此外,在中國汽車零部件市場已佔有60%以上的份額;而在汽車電子、發動機零部件和摩托車配件等高技術含量領域,外資控制企業亦高達70%以上;汽車製造行業橡膠輪胎,法國米其林和新加坡佳通輪胎等外商獨資和已被外商控股的輪胎企業,其產能與產量已佔我國輪胎佔有中國汽車輪胎市場80%以上……
(4)鋼鐵行業:2008年,鋼鐵行業總產值佔GDP比重約為 6%,由於國家對鋼鐵行業並購有控制,阿塞洛-米塔爾、俄羅斯、必和必拓等大量外資覬覦中國鋼鐵行業紛紛受挫,即使這樣,外資對我國鋼鐵行業的股權控制度仍超過10%,市場控制度超過12%,如阿塞洛?米塔爾收購華菱鋼鐵33%股權;德意志銀行和阿塞洛?米塔爾收購中國東方鋼鐵47%的股權(河北津西鋼鐵 29%股權);法國聖戈班收購徐鋼100%的股權;美國凱雷收購江都鋼管49%股權;中信泰富持有大冶特鋼28%的股權;此外,香港主板上市的鞍鋼、馬鋼股份、重慶鋼鐵,14%、22%、30%的股權被摩根大通等外資和港資控制;唐山國豐鋼鐵,香港中港占股51%;港資占股65%的內地在香港上市公司開源控股分別收購日照鋼鐵、日照型鋼30%的股權,收購日照軋鋼25%的股權,後與山鋼重組……
外資大規模並購國內鋼鐵業不成,再生一計,必和必拓和巴西淡水河谷等國際礦山巨頭利用手中掌握的鐵礦石資源,不斷漲價,對鋼鐵行業進行合圍。
可以想像,在鋼鐵行業產能過剩2億噸,行業分散度高,眾多中小或民營鋼企面臨淘汰和對資金的需求情況下,外資受歡迎的程度會有多高;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外資繞過國家設置的重重限制,不少鋼企,將再次落入外資控制之中。
(5)石化行業:2008年,石化行業總產值佔GDP比重約為10%,國家對外資准入石化產業有所限制,即使這樣,除海外上市外,外資繞過重重障礙,通過來華設廠,並購等手段,石化行業外資股權控制度已達18%,市場控制度為20-30%,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外資市場控制度27%,石油加工、煉焦及核料加工業為13%。
如中石油2000年在紐約、香港上市,外資與港資占股11%,海外融資額29億美元,9年時間,向海外分紅派息竟然高達119億美元,分紅派息竟為融資額 4倍;中石化2000年在紐約、倫敦、香港三地上市,目前外資與港資占股19%;中海油2001年在紐約、香港上市,旗下中海油服外資與港資占股目前高達 34%,另外,中海油、上石化、吉化等紐交所海外上市公司也被外資部分控股,黑石持有中化集團子公司中國藍星20%的股權。
國內原油和化工產品供不應求。如2009年,我國累計進口原油2.04億噸,首次突破2億噸,同比增長13.9%;液化天然氣累計進口553.2萬噸,同比大幅增長 65.8%;口硫磺1216.7萬噸,同比增長44.6%;進口甲醇528.8萬噸,同比大幅增長268.8%。僅2009年一年的進口量就比 2005年至2008年四年的進口總量還要多,占國內消費32%,由於國外甲醇產品大量湧入國內市場,國內裝置大面積關停,平均產能發揮率不足40%。;我國累計進口聚乙烯756.1萬噸,同比大幅增長64.8%,占國內消費的48.7%,進口聚氯乙烯195.5萬噸,同比大幅增長73.5%;進口精對苯二甲酸(PTA)508萬噸。此外,國內農葯進口量巨大,許多精細化工品,國內甚至無法生產。
國際能源化工巨頭紛紛在華投資。BP在華投資45億美元,殼牌17億美元,拜爾投資31億美元,擁有12家獨資或合資企業。埃克森美孚、殼牌、BP計劃再投110億美元。拜爾已投產5大乙烯合資企業:巴斯夫/揚子石化投資60萬噸乙烯項目,截止2007年,巴斯夫在中國投入已超過200億元人民幣,中國銷售總額達到36億歐元以上;BP/上海石化90萬噸乙烯、埃克森美孚/福建煉化、沙特阿美60萬噸乙烯、殼牌/中海油的南海80萬噸乙烯,埃克森美孚/廣州石化改擴建(1000萬噸煉油,100萬噸乙烯)等項目正在建設中。另外,BP在四川建醋酸廠(占國內市場30%),在珠海建PTA基地。歐美跨國公司在洗滌用品、塗料、生物制葯等下游領域佔有巨大份額,有的已形成壟斷外資……在石油化工領域的市場控制力度,在20-30%以上。
(6)玻璃行業,最大的5家已全部合資,外資控制度為40%以上。英國皮爾金頓購入耀華玻璃19%的股份;中國玻璃港交所上市,皮爾金頓等外資大股東控制 40%股份;瑞信等外資控制浙江玻璃33%的股份,洛陽玻璃,外資和港資持有50%的股份;如果算上港資,中國玻璃、浙江玻璃等港資與外資占股均在65% 以上;A股上市的福耀玻璃,港資三益發展為第一大股東,持有22.5%的股份;金剛玻璃,港資龍鉑投資持有17%的股份;港資信義玻璃,自2004年以來一直為中國汽車玻璃最大出口商;1985年起,聖戈班在中國設立代表處,現已在中國設立50餘家企業,其中製造企業40多家,分布在成都、馬鞍山、杭州、常州、湛江、牡丹江、鄭州等地;業務包括平板玻璃、玻璃包裝、高功能材料等。在中國的員工數量超過15000人,2005年銷售額4億歐元。最近4年,聖戈班在華銷售額年增54%……
在第一產業,外資四大糧商ABCD威脅4000萬豆農生產,種植大豆賴以生存的無數豆農,年年賠本,不得不改種其它經濟作物,造成2000萬豆農集體「下崗」事件,2.3億民工,或許從中能發現許多豆農的身影。
大量豆油油榨企業倒閉,由於「大豆危機」,2004-2005年,1000多家內資榨油企業構成的「中國大豆軍團」,瞬間煙消雲散,隨後倒閉率達90%以上,導致10多萬人失業。
在第二產業,日用品和化妝品行業,外資品牌占市場份額的60%以上,寶潔每招收一名員工,就意味著中國原洗滌劑企業有2~3名員工下崗……

閱讀全文

與中國哪些產業被國外壟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短毛貓一天能吃多少豬肉 瀏覽:257
韓國為什麼要伊朗道歉 瀏覽:380
英國中午和晚上基本上吃什麼 瀏覽:942
在印尼怎麼用當地卡 瀏覽:538
印度靶向葯怎麼治療 瀏覽:252
伊朗一億里亞爾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871
阿曼和伊朗哪個厲害 瀏覽:685
怎麼加入中國籍 瀏覽:591
98印尼事件政府做了什麼 瀏覽:958
義大利法西斯為什麼弱 瀏覽:937
印度歌曲背景音樂叫什麼名字 瀏覽:998
義大利面配的醬料怎麼製作 瀏覽:609
印度是什麼級別的 瀏覽:696
義大利民歌桑塔露琪亞是什麼意思 瀏覽:539
英國人為什麼要去巴黎 瀏覽:210
新中國成立以後發行了多少郵票 瀏覽:395
中國球王年薪是多少 瀏覽:347
義大利護膚品的品牌有哪些牌子 瀏覽:177
東興市還有多少越南人 瀏覽:582
義大利lsb板材哪裡生產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