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人是怎麼吃飯的
古代人吃飯講究用餐禮儀。
餐飲禮儀問題源遠流長。據文獻記載可知,至少在周代,飲食禮儀已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特別是曾經任魯國祭酒的孔子的稱贊推崇而成為歷朝歷代表現大國之貌、禮儀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為漢族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臨時迎客於門外。賓客到時,互致問候,引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客齊後導客入席,以左為上,視為首席,相對首座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講究:應先敬長者和主賓,最後才是主人。
(1)中國歷史北京人如何食用食物擴展閱讀:
西方食用禮儀
1、肉類:切牛排時應由外側向內切,切一塊吃一塊,請不要為了貪圖方便而一次將其切成碎塊,這不但是缺乏氣質的表現,而且會讓鮮美的肉汁流失,非常可惜;割肉塊時大小要適中,
不要切得太大,以至於有嘴巴合不起來的危險。咀嚼食物時,請務必將嘴巴合起來,避免發出聲音,而且口中食物未吞下之前,不要再送入口。
2、貝類海鮮:貝類海鮮應該以左手持殼,右手持叉,將其肉挑出來吃。吃魚片時,可用右手持叉進食,避免使用刀具,因為細嫩的魚肉很容易就會被切碎而變得難以收拾;
遇到一整條魚的時候,先吃魚的上層,再用刀叉剔除魚骨,切忌翻身,吃龍蝦時,可用手指去掉蝦殼後食用。
3、水果:水分多的水果應該用小湯匙取食。桃類及瓜類,餐廳會先削皮切片,應該用小叉子取食。草莓類則多放於小碟中,用匙或叉取食均可。另外,在吃水果的時候,餐廳通常會提供洗手盒,裡面會放置花瓣或檸檬。以供洗手之用。
4、甜點:一般蛋糕及餅類,用小叉子分割取食,較硬的用刀切割後,同樣用小叉子分割取食,至於霜淇淋或布丁等,就可用小湯匙取食。如果遇到小塊的硬餅干,可以直接取用。
⑵ 北京人是怎樣獲取食物的
北京猿人,正式名稱為「中國猿人北京種」,現在在科學上常稱之為「北京直立人」,英學名為Homo erectus pekinensis。中國的直立人化石。 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大約 50萬年。遺址發現地位於北京市西南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 北京猿人大約在70萬年前來到周口店,在這里生活了近50萬年。到約20萬年前,北京猿人才離此而去。 北京猿人的顴骨較高。腦量平均僅1075毫升。身材粗短,男性高約156-157厘米,女性約144厘米。腿短臂長 ,頭部前傾。
這就是最初的人類社會——原始群。他們在白天製造工具,採摘果實,獵取野獸,到晚上返回龍骨山的山洞裡,邊烤火邊休息,邊用簡單的語言加上手勢交談。 北京猿人用下肢支撐身體,直立行走,上肢與現代人的雙手相似。他們的腦容量是現代人的75%,比類人猿大1倍以上。不過,從考古學家根據他們的遺骨所復制的形象看,他們的外貌還有點像猿:嘴巴向前伸著,沒有下頦,鼻子扁平,顴骨高突,兩個粗大的眉骨連在一起,像屋檐一樣遮在雙眼上。他們走起路來也不像現代人那樣昂首挺胸,而是有點彎腰屈膝。
北京猿人處於舊石器時代初期,已經會製造石器工具。在龍骨山的山洞裡,發掘出的石器有十多萬件。這些石器是用石塊打砸而成,有銳利的鋒面,可用來砍削樹枝,捕獵野獸,切割獸皮。能否製造工具,是區別人與猿的根本標准。經過馴養的猿猴可以使用工具,但怎樣也學不會製造工具。
能夠利用天然火,這是北京猿人征服自然的一種重要本領。火能用來驅寒照明,圍捕猛獸,還可以燒烤食物,熟食能促進身體和智力的發育。 北京猿人的生活極其艱苦,猛獸、自然災害和飢餓,常使他們喪失生命,能活到30歲以上的人是少數,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只活到十三四歲。他們頑強地征服困難,改造自身,創造出燦爛的遠古文化。他們留下的豐富遺存,為研究人類起源和社會的產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⑶ 北京人吃什麼為主
先說大眾餐飲。大眾餐飲北京人以麵食為主,麵食的多樣化在北方城市中恐怕堪稱代表,諸如饅頭、窩頭、花捲、蒸餅、懶龍、絲糕、團子、糖三角、貼餅子以及面條、包子、餃子等等。以面條為例,面條的做法有好多種,像炸醬面、打鹵面、肉絲氽湯面、蜂蜜果醬面、羊肉胡蘿卜面、雞蛋打鹵面樣樣合口。平常人家主要有手擀麵、刀削麵、小刀切面和抻面等幾種。過去北京市民婚喪嫁娶或者給老人過生日,人們最講究用大條面做主食。因為這大條面吃起來筋道利索,有咬勁兒,口感好,吃上一碗可以飽一天。再說那用肉片、雞蛋、黃花、木耳、蘑菇等打成的鹵味香色美,誰見誰饞。澆上這種澆頭兒,再配些青豆、黃豆、香菜、韭菜等菜碼兒,味道更美,讓人吃了這碗想那碗。抻出來的大條面一根就有幾尺長,民間還給它起了個美稱叫「長壽面」。所以提起北京人的面,讓人情愫不斷。
再說特色餐飲。史志記載,牛街是北京小吃最早的發源地。當年大量西域穆斯林進入並定居北京,形成回民集聚的牛街。於是乎,便把回民的飲食文化帶到了北京。比如我們現在說的胡椒,以及那琳琅滿目的眾多香料和調料,曾讓中原人耳目一新,且食慾大增。要說形成地域口味,是從這樣的香料和調料入味,先從味蕾再到胃口的。
北京小吃,就是這樣在歲月的變遷中慢慢地蔓延開來,不僅深入尋常百姓之中,也打進紅牆之內的宮廷,成為御膳單的內容之一。可以這樣說,北京的名小吃,現在還在活躍著的「爆肚馮」、 「羊頭馬」、 「年糕楊」、 「餡餅周」、 「乳酪魏」、 「豆腐腦白」……幾乎全是回民創制的。除此之外,北京特色飲食中還有北京烤鴨、豆汁兒焦圈、鹵煮火燒、炒肝、灌腸,以及應時糕點、春餅、春卷等等。
說起北京小吃不能不提「北京豆汁兒」。梁實秋先生引胡金銓的話說:「不能喝豆汁的人算不得真正的北平人。」不少人知道這句名言,於是壯志滿懷,端碗暴飲,但一口下去,沒有不齜牙咧嘴的。「豆汁兒之妙,一在酸,酸中帶餿腐的怪味;二在燙,只能吸溜吸溜地喝,不能大口猛灌;三在鹹菜的辣,辣得舌尖發麻。」看來梁實秋先生是深得豆汁兒的個中三昧。其實喝豆汁兒不僅僅是那個酸和燙,還在於與之搭配的焦圈和辣椒鹹菜。鹹菜的咸香、焦圈的焦脆和豆汁的酸味相抵相遮,那才真個叫「爽」,不信你試試!
「統計數字是靜止的歷史;歷史是流動的統計數字。」從縱向看,隨著時代的發展,北京人的餐飲水平也在不斷地提升。從統計數據變化的軌跡中顯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人經歷了粗糧時代、細糧為主時代和以副食為主的時代。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米、麵粉、雜糧是北京市民餐桌上的主要原料,而供應時好時斷的大米、白面則往往只能是用做改善生活的。據北京市職工家計調查資料,1955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糧食消費量大約174公斤,其中大米46公斤、麵粉74公斤、雜糧54公斤。一直到1980年,城鎮居民的人均糧食消費量基本都在160-190公斤之間浮動,豐年,則多吃,荒年,則少吃。另據城鎮記賬戶記載,春節供應,1983年每人還只是供應富強粉三斤、小雜豆一斤、江米一斤、花生油四兩、香油一兩、花生半斤、瓜子三兩、麻醬一兩、魚二斤,直到1989年,北京人過年再也不用為米、面、魚、肉奔忙了。
芝麻開花節節高。北京自古被稱為「五方雜處,首善之區」,改革開放給京城居民生活帶來可喜變化。吃飽早已不再是問題,糧食的消費量逐年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副食數量和種類的逐步增加。1955年,北京城鎮居民食品消費支出中近一半(47.6%)都用於糧食消費,到1990年,食品消費支出中用於糧食消費的支出已不足1成(9.5%),2008年,城鎮居民糧食消費占食品消費支出的比重進一步降至6.7%,53年間該比重下降了40.9個百分點。居民食品消費逐漸由穀物為主的「主食型」向營養齊全的「副食型」方向轉變。伴隨著北京餐飲業的繁榮,北京市民的飲食方式逐步多樣化。1978年,城鎮居民在外用餐支出占其食品支出不到5%,2008年,該比重提高到25%以上,上升了20多個百分點。
恩格爾系數是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標,意指食品支出占消費性支出的比重。生活越富裕,恩格爾系數就越小。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恩格爾系數在59%以上者為絕對貧困,40%-50%為小康,30%-40%為富裕。統計數據顯示,改革開放前,北京市居民用於吃穿的開支大多佔到全部生活支出的70%以上。改革開放以後,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由1978年的58.7%下降到2008年的33.8%;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由1978年的63.2%下降到2008年的34.3%。北京市居民生活走上了比較富裕階段。
⑷ 動物化石和灰燼說明了北京人食物的來源和吃的方法主要是什麼
食物的主要來源是靠捕殺一些動物和捕撈一些魚。吃法主要是把得到的動物放在篝火上烤熟再吃,北京人已經進入了原始社會了。不知對你有沒有幫助,我也不是很肯定。
⑸ 中國古代沒有雞精和味精,那是怎麼做出可口的飯菜的呢
這種吃法講究食材的原有味道,大部分是根據配料配合當地口味搭配的。例如,烤鴨通常用白蔥片和甜醬,鵝肉則用酸梅醬。另外,北京人在炒芹菜的時候喜歡抽煙,冬天食物很少,在單位食堂里,土豆丁、胡蘿卜、肉或大綠豆上放上大鍋,被稱為蒸三正。在餐廳里拌冷盤的時候也是花生。和黃瓜丁混在一起的時候,經常會添加胡蘿卜。和芹菜混在一起怎麼樣?它將成為一個竹蓐!春天到了,我喜歡香椿,和什麼一起拌呢?煮豆子,還有自己的名字,叫做香椿豆。可能和李小所說的「准備的好蔬菜」有異曲同工之妙吧?是食物和食物之間的合理搭配。
不怕你的笑話,老人家到死都不知道天下有雞精和調味料的說法,但她的烹飪煎餅手藝在村子裡很有名。除了烹飪的一些技巧外,關鍵是其餘所有材料都是純綠色純天然的。現在的人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嘴巴也越來越刁。吃什麼都不香,這到底是什麼原因?不管怎樣,我不主張做食物,放太多調味料。特別討厭肌肉和醬油。祝大家健康,天下健康!
⑹ 北京人的年夜飯都吃些什麼
到了過年的時候,各地的人們都會吃年夜飯,年夜飯的菜餚有很多種,各地的做法也不太一樣。北京是我國的首都,這里有比較悠久的飲食文化,誕生了很多特色美食,北京人在吃年夜飯的時候會吃哪一些呢?北京人年夜飯上常吃的菜,
第一道就是糖醋排骨了,這道菜在國內的很多地方都能見到,排骨吃起來酸甜可口。北京的年夜飯也和國內大多數地區一樣,肉菜比較多,這道糖醋排骨是一道常見的硬菜,很多的北京人都會做來吃。北京人的年夜飯都吃些什麼?最常見的6道菜餚,你吃過幾種?
第二道,菊花石榴雞,這道菜就比較特殊了,它是用雞肉、雞蛋、火腿、冬菇、竹筍、韭黃等製成的一道菜餚,做法和燒麥有些類似。將蛋煎成蛋餅,然後把其它的食切碎炒好,包好之後用芹菜絲綁起來,然後蒸三分鍾出鍋。把蔬菜用高湯或是清水燙熟,然後和石榴雞搭配在一起就可以了。這道菜酷似菊花,又有些像石榴花,主要的原料有雞肉,因此而得名。
第三道,乾隆白菜,這道菜據說是乾隆有次出宮後偶然間嘗到的,用到的材料很簡單,就是把大白菜的菜葉撕成片,然後再用調好的芝麻醬拌好,吃起來很香脆。製作這道菜的時候,通常要把白菜幫去掉,只用上菜葉,麻醬通常還有加上鹽、醋、糖等調料攪拌均勻,再拿來拌白菜。很多人都以為,乾隆白菜應該會用上比較高檔的食材,沒想到只是用麻醬拌好食用的。雖然它的賣相並不好看,但是吃起來特別的香。
第四道,四喜丸子,這道菜的寓意比較好,有很多的人都會選擇在年夜飯上做一道來吃。四喜丸子的四喜指的就是福、祿、壽、喜四種喜事,在一些喜宴、壽宴上經常能看見它,在過年的時候,人們也經常把它端上餐桌,新年取個好彩頭。四喜丸子和獅子頭的做法類似,不過數量只有四個,吃起來鮮咸酥嫩,很是美味。
第五道菜,豆兒醬,光看這名字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是什麼,其實這就是一種肉皮凍,是北京過年的必備冷盤。人們會用做肉剩下的肉皮來做豆兒醬,裡面通常還會有豆子、豆乾、胡蘿卜等食材,看起來晶瑩剔透,非常的好看。豆兒醬還可以用來當下酒菜,喝酒、吃年夜飯都少不了它。
第六道,香菇丸子,肉丸也被人們稱為肉圓,有團團圓圓的寓意,吃年夜飯的時候,人們就經常吃到它。不過香菇丸子和四喜丸子是一類是食物,一般做了四喜丸子就不會再做它了。但是也有些人更喜歡這道菜,經常做來吃,年夜飯上也可以見到它。
除了以上的菜餚之外,北京人還會包餃子吃,酸菜豬肉、白菜豬肉等肉餡都很常見。這些北京人年夜飯
⑺ 歷史上北京人生活方式是什麼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洞穴里。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他們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使用打制石器,會使用天然火,還會在物體上鑽出孔洞,過著群居的生活。
北京人屬於直立人,他們在白天製造工具,採摘果實,獵取野獸,到晚上返回龍骨山的山洞裡,邊烤火邊休息,邊用簡單的語言加上手勢交談。 北京猿人用下肢支撐身體,直立行走,上肢與現代人的雙手相似,捕食野獸。
有些學者認為,當時已會製造骨角器。除狩獵外,可食的野果、嫩葉、塊根,以及昆蟲、鳥、蛙、蛇等小動物也是日常的食物來源。 在北京人住過的山洞裡有很厚的灰燼層,最厚處達6米,灰燼堆中有燒過的獸骨、樹籽、石塊和木炭塊。表明北京人已經會使用火和保存火種。
⑻ 歷史.北京人的食物來源是什麼由於生產力低下,為了生存,他們過著什麼生活
距今70萬-20萬年前的北京人。植物的果實和種子,或者打魚等等都能成為他們的食物來源。
⑼ 北京人都是吃什麼口味的呢
真正的老北京在吃的方面很簡單的,尤其喜歡麵食,以面條居多,打鹵面、炸醬面、麻醬面等,也喜歡吃烙餅,在自己家其實吃炒餅的也不多,嫌麻煩,買點鹵菜,再拍個黃瓜,糖拌個西紅柿就得了,還有就是愛吃餃子,一個星期至少會包一次餃子。炒菜也很簡單,多用肉絲燒茄子、炒芹菜、炒蒜薹等,至於京醬肉絲什麼的有幾個家庭會做呀,不靠譜,呵呵。冷盤也是北京人喜歡的,除了上面說的拍黃瓜和糖拌西紅柿,還有老虎菜(尖椒黃瓜香菜加香油、味精和鹽)、菠菜粉絲、各種豆製品比如豆腐絲等,還有愛吃各種鹹菜,到「稻香春」去看看就知道了,每天上午在那排隊買豆製品、鹵製品和鹹菜的都是正真的北京人。
⑽ 北京人是怎麼獲取食物的
北京人主要採用打制石器進行集體獵取食物。
有砍斫器、刮削器、雕刻器、石錘和石砧等多種類型。他們挑選扁圓的砂岩或石英礫石,從一面或兩面打出刃口,製成砍斫器。這類石器的尺寸較大。「刮削器」系用大小不同的石片加工而成,有盤狀、直刃、凸刃、凹刃、多邊刃等形狀,是石器中數量最多的一類。「尖狀器」和「雕刻器」數量不多,但製作比較精緻,尺寸小,有的只有一節手指那麼大小,製作程序和打制方法比較固定,反映出一定的技術水平。(見彩圖「北京人」的尖狀器)在世界上已知的同時期的遺址中,還從沒有聽說過精緻程度堪與相匹的同類石器。石錘和石砧是他們製作石器的工具。從石錘上留下的敲擊痕跡可以看出,北京人善於用右手操作。此外,在一些未經第二步加工的石片上,往往也發現使用過的痕跡。
北京人穴居,從事狩獵和採集。在灰燼中發現的敲破的燒骨,表明他們已經知道熟食。在嚴峻的自然條件下,北京人依靠群體的力量進行著艱難的生存頭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