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人口為什麼那麼多
其一,中國幾千年來是一個農耕民族,農業生產不同於工商業活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勞動效益的增加和農業勞動條件的改善是非常困難和非常緩慢的。農業主要是靠天吃飯,靠人幹活。人口多,勞力多,產量就多。生產人口的成本低,收益大。這就必然刺激人口的絕對增長。
其二,中國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畜牧業少而又比較集中在邊緣區域,由動物引發的大規模的瘟疫很少爆發,缺少對人口的一種自然淘汰的手段。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在於,由於中國社會發展的特殊性,它沒有經歷過商品經濟的原始積累和競爭階段。這一過程雖然殘酷,但結果是相當合理的。我們沒能經歷這一過程,我們只能拖拽著巨大的各色人口,躑躅著爬過半封建社會,擁擠在初級階段。
其四,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實行了計劃經濟,分配上是平均主義,經濟上沒有競爭,「人人有飯吃,人人有工作」,各種政策實際上向低素質者傾斜。繼續延續了農業經濟的「人多力量大」的傳統觀念。五六十年代批判了馬寅初的「新人口論」,自此,人口的迅速增長一發不可收拾。
人力資源:
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豐富是中國的基本國情。多年來,中國政府採取積極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加強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使中國的人力資源狀況發生了顯著變化。人力資源規模不斷擴大。
截至2009年底,中國總人口達到133474萬人(不含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其中,勞動力資源106969萬人,比2000年增加11267萬人;就業人員77995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31120萬人,分別比2000年增加5910萬人和7969萬人。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
⑵ 中國的人口為什麼那麼快增長
中國的人口增長已進行低生育水平,生育率在1.8以下,但因為基數大,以及生育慣性影響,人口在一定程度上還會繼續增加.到2030年,人口總量達到峰值,隨會人口總數會開始下降.
⑶ 中國人口變化是什麼
中國人口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總人口數雖在增加,但人口總量增速放緩。
目前,我國人口總數雖然已超過14億,但與十年前相比,僅增加了7206萬人,增長率為5.38%;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人口增長率便逐年下降,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人口增長率是今年的2.3倍。
二、出生人口性別比穩步下降,性別結構得到改善。
目前,我國總人口性別比為105.1,與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的105.2相比基本持平,略有降低。而出生人口的性別比為111.3,較2010年降低了6.8,表明性別結構正趨向正常水平。
三、少兒人口數量有所增加,「二孩」生育率明顯提升。
從年齡構成上來看,少兒人口數量也有所增加。受到「單獨二孩」、「全面兩孩」等政策的影響,「二孩」生育率明顯提升,出生人口中「二孩」佔比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50%左右。並且相比2010年,0-14歲少兒人口的數量增加了3092萬人,佔比上升了1.35%。
四、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未來一段時期內,中國人口將持續面臨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壓力。除西藏外,其他30個省份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均超過7%,其中,12個省份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過14%。超過全國平均水平(13.5%)的省份主要有遼寧、重慶、四川、上海、江蘇、吉林、黑龍江、山東、安徽、湖南、天津、湖北、河北。
五、人口受教育水平明顯提高,人口素質不斷提升。
相比於2010年,我國大學生數量顯著增多,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從8930增加到15467,翻了近1.7倍,而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也從2010年的9.08年提高到9.91年,文盲率也從4.08%下降為2.67%。
六、人口聚集效應明顯,東北三省人口明顯流出。
從人口遷移流動情況來看,我國人口流動依舊活躍,人口聚集效應明顯。2020年我國人戶分離人口達到4.93億人(居住地與戶籍所在地不一致),約占總人口的35%,流動人口在十年間增長了近70%。
七、城鎮常住人口持續增加,城鎮化率不斷提高。
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我國城鎮人口比重已超過農村人口,而近十年間,城鎮常住人口進一步增加,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了14.21%,比上一個十年的增幅又上升了0.75%。
⑷ 中國人口本沒有那麼多,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迅速增長的
准確的說中國人口從北宋開始人口大幅度的增長的,這得益於越南占城稻的引進並在江南地區大范圍的種植。這使得自東晉以來的中國的經濟重心南移得以紮根,並讓傳統的都城西安洛陽變得無關緊要,此後再也沒有機會成為政治中心,這也是南宋後來偏安江南的基礎。
到了明代晚期,雖然北方戰火不斷,但並沒有動搖明朝南方沿海的經濟基礎,農業生產依然有保障,江南人口還成倍的增長,抵消了西北和東北的人口減少。明代嘉靖、隆慶人口曾突破一億,而崇禎是明朝的人口仍保持在一億左右。
中國人口增長由於玉米土豆紅薯的引入,農作物產量得到質的飛躍目前我們國家的人口還是處於增長階段。但是增長階段不會持續太長時間,可能就剩十幾年時間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國要統籌安排,做好預防准備,以防多年後勞動力不足的「尷尬」局面出現。
現在的中國已不同從前,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少人工活已由機械和電腦代替,過去那種靠人多力量大的人海戰術已遠遠落後於形勢,國家的強大不是靠人多而是靠先進的科技力量,適度的人口數量反而會更加有利於就業和國家的發展。國家富強了,養老問題也會逐步解決。
⑸ 中國人口什麼時候開始多起來的
⑹ 中國為什麼是人口最多的國家,如此眾多的人口是如何形成的
中國在國際上有一個最明顯的特點,那就是人口眾多,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不僅是人口大國,更是多民族的國家。如今中國放開二胎政策,繼續刺激人口上漲。那麼很多人就想要搞清楚,到底這么多人口是怎麼形成的呢?
其實最初華夏文明剛剛開始的時候,擁有的地盤並不是非常大,人口數量也沒有那麼多,哪怕是後來秦統一全國,人口也沒有那麼誇張。因為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但實際上我們的國土條件沒有那麼出色,中國內部嚴重缺乏平原,山地、丘陵分布非常廣泛,而南方河流交錯,實際可用的耕地非常少。早先像雲南,廣東這些地方更是有名的蠻荒之地,這種環境對於農耕文明來說並不算非常有利。
晚清到民國時期,中國遭遇長期的混戰,但相對的,很多先進的技術傳入中國。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國家開始大力幫助人口恢復,隨著醫療各方面的條件越來越好,大家生活水平更好,本身就有著人口大國的基礎,經過刺激繼續上漲是很正常的。
說到底,人口的增長還是與國家的政策以及實力有著一定的聯系,當然,最主要的是中國長期保持著穩定統一,像歐洲那種地域狹小,又長期割據混戰,就很難出現什麼人口大國。不過人口過度增長,對於國家來說也不是什麼好事,畢竟國內資源再多也是有限的,過量的人口就會使得資源越來越緊張,那樣的話民眾的生活質量也會下降,這不是什麼好現象。
⑺ 中國人口因為什麼原因出現了爆棚似的增長
中國人口出現了爆棚似的增長的原因:
一、重男輕女的觀念在某些地區還很有市場;
二、人口基數大;
三、多子多福在某些地區依然盛行;
四、現代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促進了人口平均壽命普遍增長。
好在後來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人口得到有效地控制。現在的政策又放開了二孩政策,都是根據社會實際情況決定的。正常的適度調控,人口不會爆棚!
⑻ 中國人口什麼時候開始增長的
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那時因為天下承平日久,人口劇增,後來雖然經歷連年戰爭和災荒,但是人口有增無減,到解放初已有47500000人。解放後,毛主席號召向蘇聯老大哥學習,鼓勵女人生孩子,結果越生越多到70年代末雖然提倡計劃生育,但是潘多拉魔盒已經打開,小鬼再也收不回去。終於到現在有了13億人口,於是出現了老齡化。以後問題肯定還多著呢!
⑼ 中國人口增長情況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能力較弱是中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短時間內難以改變。人口問題是中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長期面臨的問題,是關系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性因素。
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始終是中國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堅持不懈地在全國范圍推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鼓勵晚婚晚育,提倡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孩子,依照法律法規合理安排生育第二個子女。
經過30年的艱苦努力,中國在經濟還不發達的情況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過快增長,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實現了人口再生產類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歷史性轉變,成功地探索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綜合治理人口問題的道路,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對穩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中國政府堅持人口與發展綜合決策。將人口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努力使人口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相適應。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每年召開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專題座談會,統籌考慮,協調部署,動員全社會力量,採取法律、倡導、經濟、行政等多種措施綜合治理和解決人口問題,把發展經濟、開展計劃生育、普及教育、提高健康水平、消除貧困、完善社會保障、提高婦女地位、建設文明幸福家庭等緊密結合起來。
2003年,將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更名為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以加強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和綜合協調,更加科學地制定和實施人口發展規劃。
2004年初,中國政府組織多學科的專家學者,正式啟動了「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對人口數量、素質、結構、分布等的變化趨勢及其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相互影響進行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
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已經提出了優先投資於人的全面發展,將人口大國轉變為人力資本強國的人口發展戰略思路,為科學制定國家中長期人口發展規劃和國民經濟總體規劃,實現人口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支持。
從數量、素質、結構、分布來看,中國人口的現狀如下:
一、人口數量
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00年11月1日全國總人口為129533萬人。其中:大陸31個省、區、直轄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和現役軍人的人口共126583萬人,香港特別行政區人口為678萬人;澳門特別行政區人口為44萬人,台灣省和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人口為2228萬人。
國家統計局測算數據表明,2005年1月6日,中國人口總數達到13億(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約佔世界總人口的21%。由於實行計劃生育,中國13億人口日的到來推遲了4年。
龐大的人口數量一直是中國國情最顯著的特點之一。雖然中國已經進入了低生育率國家行列,但由於人口增長的慣性作用,當前和今後十幾年,中國人口仍將以年均800-1000萬的速度增長。
按照目前總和生育率1.8預測,2010年和2020年,中國人口總量將分別達到13.7億和14.6億;人口總量高峰將出現在2033年前後,達15億左右。
受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響,在2005年-2020年期間,20歲-29歲生育旺盛期婦女數量將形成一個高峰。同時,由於獨生子女陸續進入生育年齡,按照現行生育政策,政策內生育水平將有所提高。上述兩個因素共同作用,導致中國將迎來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
龐大的人口數量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多方面影響,在給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的同時,也給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諸多方面帶來沉重的壓力。
二、人口素質
中國政府加大公共衛生事業建設力度,不斷提高人口健康素質。平均預期壽命已從新中國成立前的35歲上升到2004年的71.8歲,孕產婦死亡率從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1500/10萬下降到2004年的51/10萬,嬰兒死亡率從新中國成立前的200‰下降到2004年的29.9‰,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從建國初期的250-300‰下降到2004年的28.4‰。傳染病、寄生蟲病和地方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減少。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新發傳染病得到有效的監測和控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顯進展。
從總體上講,中國人口健康素質仍然不高。每年出生缺陷發生率為4-6%,約100萬例。數以千萬計的地方病患者和殘疾人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防治艾滋病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據估計,截至2003年12月,中國現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約84萬,2004年疫情處於從全國低流行和局部地區及特定人群高流行並存的態勢。
中國政府加快發展教育事業,人口科學文化素質顯著提高。2004年,中國普及九年義務制義務教育的人口覆蓋率達到93.6%,6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01年(其中男性8.5年,女性7.51年),比1990年提高了1.75年;人口粗文盲率(15歲及15歲以上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降少到8.33%,比1990年時下降了7.55個百分點。
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分別為:大學以上佔5.42%、高中佔12.59%、初中佔36.93%、小學佔30.44%,受高層次教育的人數大幅度增加,受小學教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
中國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總體水平還不高,主要表現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於發達國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學粗入學率大大低於發達國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僅低於發達國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於世界平均水平(11年)。並且,城鄉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顯差異。2004年,城鎮人均受教育年限為9.43年,鄉村為7年;城鎮文盲率為4.91%,鄉村為10.71%。
三、人口結構
從人口年齡結構看,在2004年末全國總人口129988萬人中,0-14歲人口為27947萬人,占總人口的21.50%,15-64歲人口為92184萬人,佔70.92%;65歲及以上人口為9857萬人,佔7.58%。上述數據表明:
第一,當前中國人口社會撫養比較低,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大,勞動力資源豐富,為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未來一、二十年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人口紅利期。但龐大的勞動年齡人口也給就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目前,中國城鎮每年新增勞動力近千萬,農村剩餘勞動力2億多。
並且,勞動年齡人口將保持增長態勢。據預測,2016年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將達到峰值10.1億,2020年仍高達10億左右。這對就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社會發展事業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2000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達7%以上,根據國際標准,中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據預測,到2020年,65歲老年人口將達1.64億,占總人口比重16.1%,80歲以上老人達2200萬
中國老齡化呈現速度快、規模大、「未富先老」等特點,對未來社會撫養比、儲蓄率、消費結構及社會保障等產生重大影響
第三,從人口性別結構看,2004年末男性人口66976萬人,佔51.5%,女性人口63012萬人,佔48.5%,總人口性別比為106左右。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升高,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為117,2003年為119,少數省份高達130。為遏制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的勢頭,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頒布了《人口與計劃生育法》、《關於禁止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的規定》等法律法規,啟動了「關愛女孩行動」,倡導男女平等,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
四、人口分布
從城鄉分布來看,2004年末全國城鎮人口達到54283萬人,占總人口的41.76%,鄉村人口為75705萬人,佔58.24%。
近年來,由於積極推進人口城鎮化和產業結構升級,實施城市帶動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發展戰略,人口城鎮化率以每年超過1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採取多種措施和合理規劃,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努力改善農民進城務工環境,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流動。
2004年,中國流動人口已經超過1.4億。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充裕的勞動力,同時也改善了農村的經濟狀況。按人口城鎮化率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測算,到2020年還將從農村轉移出3億左右的人口。
此同時,流動人口管理與服務體系卻嚴重滯後,亟待完善。龐大的流動遷移人口對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構成巨大壓力。
流動人口就業、子女受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以及計劃生育等方面的權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嚴重製約著人口的有序流動和合理分布,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面臨困難。
面對復雜的人口問題,中國政府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出發,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不斷完善人口政策與方案,用人的全面發展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在穩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時,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引導人口合理分布,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⑽ 中國人口這么多 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一.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了人口增長速度, 在歐美國家生產力高速發展的同時,中國還在閉關鎖國,固守封建落後的形態,這種固步自封必然導致只能依靠密集勞動才能維持生存.就象樓上說的,只有家丁興旺才能糊口度日(這也是重男輕女的原因),於是就拚命生孩子,一家要是沒有男孩就更得生了,人口呈幾何基數增長,而生產力卻停滯不前,結果就更得生孩子,形成惡性循環.
二.建國以後,生產關系得到改善,為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空間,人口學家馬敘倫針對當時中國人口及發展趨勢,提出應控制人口增長的正確建議,但是這一建議不僅沒引起重視,反而遭到批判,被扣上政治帽子,"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成了我們炫耀的本錢,一胎生五個孩子成了"英雄媽媽",於是人口成億的往上長,等到想撥亂反正的時候,已經十多億人了.
中國人這么多,就是這么多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