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人不談政治談生活的情況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是從認識一分錢的來、去所關開始的。想的好、說的好不如做的好,例如:衣服臟了,用啥政治去想、說都不會自己干凈,必需依勞動概念去真做;一分錢到自己兜里來,也要對他人有用才行,因為「我的錢在他人兜里」。簡單到家了吧?
Ⅱ 為什麼不允許談時政
不讓談時政是因其敏感。
沒有國家批准,媒體是不能報道國家新聞的。
但是不是不允許,發任何平台都是允許發的,包括微博啊之類的或視頻網站,但是你不能發表太激進的言論,尤其是對傷害民族感情或者破壞國家主權安全穩定的之類的言論,或者說嚴重抨擊CPC的言論。主要是國內的網站在中國政府現在的管理下他們不想鬧事,不想被審查,或者說邀請去喝茶。
Ⅲ 為什麼中國年輕人不關心政治
因為大家忙著討生活呢,實在是沒有空餘時間去關心其它,大家都很累!
Ⅳ 為什麼中國民眾不喜歡公開討論政治話題和關於對國家政策的態度 這種沉默是成熟的表現嗎 自古就這樣嗎
應該是封建帝王專政時遺留下的思想的影響敢怒而不敢言,公開討論害怕言多必失,惹禍上身。
Ⅳ 為什麼說年輕人不要談論政治
有自己的政治觀點就好,不要在外人面前吐露
政治是一個分歧巨大的東西,有的人偏左,有的人極右,不僅傷害感情毫無結果,也浪費時間,更容易在未來不確定的政治環境下給自己落下禍根
Ⅵ 我想談政治,在中國真的不適合嗎
當然不適合,除非你後台過硬。
Ⅶ 平常講話不談論政治,怎麼做到,什麼是政治
我想,不能談論政治的前提,是我們大家應該要先搞清楚什麼是政治?一百多年前,孫中山先生就對政治一詞作了淺顯而明白的解釋:「政治兩字的意思,淺而言之,政就是眾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的事便是政治。」
從孫中山先生對政治的解釋中,我們可以看到,政治它是事關於我們每一個人切身利益的事。而這些牽涉到我們每一個人的事,現在有些人卻說不能談,或者說是不敢談,我不禁想問:這些人到底是聰明還是愚蠢?
有哪一條法律明文規定了公民不能談論政治嗎?顯然沒有。
在我們國家裡,關於什麼人不能談政治?刑法上早有規定:被剝奪了政治權利的人。那麼來說,只要我們沒犯法,沒有被剝奪政治權利,我們每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公民,都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上明確賦予我們的政治權利。我們每一個人天生就有參與政治,談論政治的權利。可現在有些人卻要主動放棄他的政治權利,這顯得既可笑,更可悲。
政治既然是關繫到我們每一個人的事,它就不應該讓我們感到害怕,國防軍事,外交使命,權力交接,人事任命,這些固然是政治;但民計民生,房價物價,醫療教育,柴米油鹽,這些同樣是政治。
國家每一項政策的制訂出台,貫徹落實,都與我們大家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有些政策的制訂與實施,到底對我們普通百姓是有利,還是有弊?難道我們不應該去了解和關注嗎?如果這些事我們都不能談,不去關心,那麼我們活在世上的意義是什麼?難道我們只能成為幹活的工具,吃飯的機器?
馬克吐溫說:「每位公民都應該把自己看作非正式的,不領薪水的警察,時時刻刻監視法律及其執行。」中國是法治國家,英明的D中央提出來要依法治國,那麼,我們每一位正能量的公民就都有權利和義務去監督和防範任何人以及任何部門的違法行為。
為什麼不能談論政治?誰能禁止得了別人談論政治?從古到今,政治都是老百姓愛談論的話題,這是任何人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攔的事。不信你去看看,去聽聽,在田間地頭,在茶寮酒肆,人們談論最多的還是政治。
因為政治牽扯到了社會上的各個方面,人們生活里的每一件事都離不開政治滲入的影子。也只有政治,才是人與人之間永恆而不竭的話題。
「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這是在談政治。「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這同樣是在談政治。「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這還是在談政治。
古代君王都懂得「防民之口,甚於防川」這個簡單而樸素的道理,天下悠悠眾口,就算是神仙也無法給每一個人的嘴貼上一張不允許談論政治的封條。
有些人愛高調聲稱不談論政治,並在他可以管控的范圍內也不允許別人談論政治,在社會上人為的製造出一種政治恐慌感,這本身就已經是一個嚴重的政治問題。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對此種現象漠然視之,並習以為常,任由這樣的事態發展下去,那麼在無形中我們就會被人剝奪了自身的政治權利。長久以往,我們就將會匍匐在地,成為一堆再也站立不起來的蛆蟲。
當然,大家聚在一起,可以談論的話題很多,我們可以談論彼此感興趣的東西,電影,音樂,美食,旅遊,家長里短,親情友情,等等。
我並不是說我們非要去談論政治,而是應該警惕社會上那些刻意要剝奪我們應有權利的言行。
Ⅷ 為什麼有些場合不能談政治性的話題
大家的政治傾向不同,甚至是有些人討厭政治,討論太多容易爭吵。或者一些與政治無關的時候
Ⅸ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產生政治學
李龍海(本文在此為第一次發表) 這是我在研究亞里士多德政治學思想和教學中經常會思考的一個問題。中國各個時期的思想家很少有不關心國家或政治生活的,特別是儒家、法家等,可以說是專門研究國家或公共生活問題的。以儒家為例,我認為主要原因應該是沒有將公共生活獨立地進行研究,導致政治理論和政治科學不能獨立研究,而是以私人生活(血緣和家庭)詮釋公共生活,使公共生活的理性化走錯了方向。我們知道,一門學科要成立,需要具備幾個基本的條件:(1)相對獨立的研究對象。這對於政治學,需要把公共權力作為一個獨立的對象進行研究。儒家以血緣關系詮釋公共生活,因此,它的政治學研究一直包含在倫理研究之中。(2)學科基本概念的清晰。由於邏輯學不發達,這個任務也一直沒有完成。(3)本專業研究者大體一致的一套公理和推理體系。同樣因為邏輯學的不發達,概念不清晰,命題(概念之間的推理關系)當然也不清晰,推理有問題,理論體系的邏輯性當然也會有問題,這個條件也不具備。(4)最後,學科形成當然需要科學分類學的發展。這也是中國古代很多社會研究的學科不能很好建立起來的原因。(5)單一的現實政治體制(王制)限制了中國古代政治研究者們的視野,使他們無從比較不同政治體制的優劣得失。當然,後來的皇權制度也不再能夠容納對皇權體制的突破性研究,不擁護皇權的主張本身就屬於造反行為,任何不滿也只能限於反貪官的層次,反對體制就是反對皇帝。(6)王政不可能容納積極參與公共或政治生活的公民和公民意識,這在西方也是如此。皇權體制更是把公民參與公共和政治生活的企圖看成謀反。與東方不同的是,西方早期的許多城邦國家中,公民參與公共生活是正當的,甚至城邦本質上就是屬於公民的,不參加公共生活甚至可以成為一種罪狀(如蘇格拉底一案),國家的意義就是讓公民參與並保證公民過上優良生活的,積極參與公共生活是優良生活的必要條件之一。中國古代也有以民為本的思想,但容納公民積極參與公共生活的政治現實和主張,則幾乎沒有。學者的思考自然也受到極大限制。(7)人性判斷的不足。 我們應該承認,雖然中國自古沒有政治學這門學科,也就是說總體而言缺乏政治智慧(也就是基本的政治理論,今天這方面的研究仍然得不到重視),這不等於說中國沒有政治理論或政治技巧。中國傳統的政治管理技術還是很發達的,但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確實沒有超出忠孝和皇權的范疇。這是因為,儒家的理論視角是血親關系,對血親關系的推崇甚至到了迷信的程度,人生的意義似乎只在於親情或天倫,只在於光宗耀祖。儒家在面對包括政治在內的公共生活的時候,時刻戴著血緣關系的透鏡,即使用私人生活的理念(範式)來解讀公共生活,君臣父子,以孝舉官,一直沒有獨立地研究人類生活的另一個重要領域――公共生活(包括政治),或者說是把公共生活當成私人生活的一個部分,用私人生活或血親關系來演繹、詮釋和引伸公共生活,把私人生活中的重要原則(血緣關系)直接推行於政治領域(君臣父子),這就決定了中國古代根本就不可能產生政治學。因為公共生活面對的是平等的自由人,而私人生活領域的血緣關系則是天生不平等的。其結果是把天下之事當成皇族的私事,把一地方事當成某個最高領導人的私事,其他人均以奴僕的方式方可參與,否則,秉公而行就是僭越、犯上。家天下思想至今盛行,也使普通民眾缺乏公民和權利意識,成者王侯敗者賊的邏輯一以貫之。即便是在知識分子的意識里,如梁山好漢的公有制下,公事仍然像朝庭一樣,首先是頭領的家事和一人之事。從政治文化的角度講,現代中國的公有制對中國人確立公民意識、主人翁意識、權利意識大有好處,它使國人終於把集體的、天下的事當成公民的事,人人都有權利關心、參與的事。這究竟是歷史的必然,還是偶然的偏得,倒也值得研究。 還有一個佐證,中國人信仰什麼?失意時求神拜佛,只怪運氣不好;得意時老子天下第一。這是普遍心態。中國人真正信仰的,實際上只有血緣關系,少時父母而後是子女而已,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家庭是生產單位,無後就意味著血脈和產業斷根),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所以,儒家一再提醒大家:要對上忠(君)孝(父母),別像動物一樣只知道孝順自己的兒子(對下孝)。最近有大家學者在媒體上公開明確提出這一點,正好切合了我從政治學角度的思考。當然,大約三年前也有西方學人講學交流時提到,中國人從私人角度看公共生活,在現實中卻是有效的,我很難苟同。只能說是,過去曾經很有效,現在也在一定的范圍內也有效,而未來則取決於政治文明的發展情況。 西方人從亞里士多德開始,就已經明確地將公共生活的研究(政治學)和私人生活的研究(家政學)進行了區分,倫理學的研究對象居於兩者之間。親情成為儒家的信仰,儒家將人生的意義界定在親情的范圍之內,而且把國和家弄在一起,其邏輯實際上是由家至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私人生活的本領直接被當成謀求公共生活領導權的資格或前提,其最高政治理想終逃脫不出賢人政治的范疇。直到國民政府,一直唱著好人政府的高調,而無視制度建設,所謂一個政黨,一個主義,一個領袖,等等,終究逃不出家天下的思維和利益。 社會科學一般公認,現代人的生活已經明確地分為私人的和公共的兩個部分,私人生活相對自由,公共生活則要求理性化(規則化,或叫法治)。儒家以私人生活(血緣和家庭)的研究範式和理念演繹和詮釋公共生活的結果,使公共生活的理性化走錯了方向,按著私人生活的規則來解釋和處理。家庭作為一種私人空間和關系,它是以感情維系的,按著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則進行分配。這種分配方式是以親密真誠的感情關系為基礎的,真誠親密的感情只要存在,它就可以維持,可以不計經濟代價,利益關系服從感情關系。家庭內部關系以天然的輩份關系為基礎,天然就不平等。而政治則以平等的公民關系為基礎,分配方式也以人的能力、貢獻、實力等為基礎,個人感情服從利益關系。所以說,用平等的利益關系審視不平等的家庭血緣關系,和以感情關系審視公共生活一樣,終會陷入誤區而無法自拔。所以才有以下的奇怪說法:婚姻也是交換,男人用感情與女人的性進行交換。卻不知道,有了親密真誠的感情關系,任何利益的交換原則就已經失效了;只有在親密真誠的感情關系破裂以後,利益交換原則才能再次開始起作用(如愛情破裂後離婚時的情景)。 所以,以家釋國,看似可信,實則假冒偽劣。社會科學的研究,必須超越這種想當然的層次,否則,建立在一些似是而非的基礎之上,社會科學便永遠不能成為科學。只能產生內聖外王的空想。總是想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希望君主能愛他的臣民,能夠英明,能夠聖明,能夠內聖,官員能夠愛民,那是根本不可能的空想。世上並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憎,離開制度性的強迫性約束,讓官員們自覺自願地一心一意為普通百姓服務,那是典型的胡話、醉話、夢話。 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家庭生活是並不相同的三個主要的生活領域,其遵守的規則自然也就大相徑庭。如果用家庭生活或經濟生活的範式去解讀政治,也就是說不把政治當作一個獨立領域來研究,當然也就不可能產生政治學。可惜的是,直到今天,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無論是精英還是百姓,把這些關系弄混了的大有人在。 另外,政治學的產生離不開政治實踐,而中國古代的國家權力私人或家族性質明顯,而公共性質較弱。西方政治學產生於古希臘的城邦國家時代,那是一個國家權力的公共性比較突出的時期;古羅馬的共和時期,政治理論承襲了古希臘的傳統,也比較發達,到了帝制時期,國家權力開始了私有化的漫漫歷程,直到新的城市自治出現之前,政治學的研究和中國古代差不多,同樣始終少見進展,其主要原因就在於,私人事務是一個自由世界,人們盡可以隨心所欲、為所欲為。皇權或神權至上的時代,政治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私人權力,研究也只可能在一個很小的范圍內進行,最多就是如何在保持皇權或神權的前提下,讓百姓的日子過得別太壞了,否則就要亂,讓當權集團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收斂一點自己的慾望。孟子所謂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實際上已經包含了政治學產生的理論基礎,可惜這個思路並沒有發展下去,終只成為一種孤立的民本思想而不可能形成民主思想,因為後者需要平等的關系、權利和法治;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境界,則只不過是一些知識分子的個人理想境界而已,非政治學研究的范疇。在中國,直到孫中山把政治和國家當成眾人之事,才使政治學有了立足之地。總之,把國家或公共權力當成個人、某些個人或集團的私權,真正的政治學研究是談不上的。我以為,這是中國政治學長期不能產生,產生之後也少有真正發展的根本原因所在。而且,這也很好地說明了政治學與政治實踐的關系。
Ⅹ 為什麼在中國不能在公共場合進行政治演講
Unless you are Bono, Oprah, or the President, you have no reason to hide before you speak and every reason to mingle, letting people know that you are interesting and personable BEORE you take the stage. Aim to connect with indivials and build a following before you address your audience as a whole.
除非你是bono ,opeah 或者是總統,在社交場合你都沒理由在你說話之前就藏起來,抓住機會站到台上讓人們都知道你是個有趣的人。在你把一大群人變成你的聽眾之前,應當多與人交流。